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第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教学重难点】

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命题范围及考点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 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1.解题指导

纵观近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 阅读备考中要解决的问题(“五缺”)

①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②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③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④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⑤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一)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仔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文章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其一是未勾画要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把文章主读懂了;其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

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

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1、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键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类属

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2.注意概括

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应考知识储备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重要句子作用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感情。

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情句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识破答题陷阱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有效阅读信息】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试题】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辽宁卷5题)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明确:原文是书院选择的教材与官学一致,但选项则为“相似”。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有效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全国卷Ⅱ6题)

A.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明确:原文是因为“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且“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才“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而选项是“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果关系混乱。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有效阅读信息】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

【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08湖南卷6题)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 D.不对称性

明确:设题点新,整体把握语段说明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对位信息]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第五段)【试题】(江苏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7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如果、可能、或许、一定、必然等。

⑧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对位信息]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试题】(安徽卷第6题)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就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第二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很多同学问:我不知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觉得答的很好了,为什么得不到满分? 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呢? 学生的困惑?

近几年江苏省关于此考点的命题多考查什么? 2010年江苏论述类《谈静》

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09年江苏卷论述类《说“异”》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纯朴的嗜血者》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探求结论

本考点近几年在江苏高考中只在论述类文本中考查

所考重要句子的位置全在结尾处,是观点句

所考重要句子基本都属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技法1由位置而句子: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 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 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

过渡句——就要联系其上下的文字作分析。由语境而句子:句不离篇

真题回顾(2001年全国卷)门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请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修辞技法2 由修辞而句子: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含意。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例2:2010江苏论述类《谈静》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指示代词主旨词拟人,自在平等 化抽象为具体

如何整合答案:

1、简化问题:小林一茶的俳句表现了“静趣”。

2、代入关键词义:小林一茶的俳句(),表现了在()的“静”中悟出()的“趣”了。

3、结合试题题明确:小林一茶的俳句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苍蝇自在情态,表现了他在心界空灵中,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泯灭功利性观点的“趣”。他由此在静中获得情趣就是作者阐述的静趣。技法3. 由关键词而句子: 压缩句子主干,把握关键词。

特别注意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例3:《说异》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出示学生答案,讨论病因。

因为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所以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忽视结构,照抄直搬

升格答案:

因为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所以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合并: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创新,具有积极意味。增加调整技法4:由结构而句子: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

如果是复句,先辨析分句间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找准其第一层关系,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一个长考不衰的考点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答案升格】请学生小组讨论出示的答案并亮分 2009年山东 3 访谈

“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小组讨论,请给下面几种答案亮分,并说明理由。

1、我写作是因为21岁离开大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心里也一下子承受不了。表面幸福的人未必真的幸福,只有心安理得的人才是真的幸福。忽视关键词

作者在21岁时离开了大陆,失去了以前的旧交,失去了童年熟悉的故土,重新来过导致失去平衡,失去家乡,使心理没有保障。正是作者遭受了这些磨难,才磨练了自己,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

忽视句子结构,只答一半

我写作的动力是我失去平衡,是因为内心世界很复杂,21岁离开故乡、朋友,离开了有美好记忆的地方,这成了我的心结,所以我把对中国的思念宣泄在写作中。内心幸福,就没有必要把情感倾注于其他地方,所以幸运女神不会关注他们。理解错误

正确答案

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与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作品。总结解题技法 由位置而句子 由语境而句子 由词语而句子 由形式而句子 由结构而句子

第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试说明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概念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1、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3、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五、常见的设题陷阱。(1)偷换概念。选项中漏掉了关键的修饰或限制词语或更换了修饰、限制词语。

(2)无中生有。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本中没有依据。

(3)以偏概全。把原文中对事物的判断推广到全体,标志性词语是凡、全、都、所有、一切等。

(4)张冠李戴。把发生在甲身上的事加在乙身上。(5)或然与必然。必然出现和或然出现的混淆。(6)未然与已然。尚未发现和已经发现。(7)强加因果关系或因果颠倒。

(8)答非所问。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但不符合问题要求。(9)主次颠倒。主要和次要原因颠倒。

(10)选择与兼备混淆。期中一个或具备多个(或,和)。(11)说法过于绝对。

(12)充要与必要混淆。(只要„„„就 只有„„„才)

六、命题方式。

不符合 符合 正确 不正确 恰当 不恰当

七、解题方法探究 索检 对比 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读原文。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4.比——比文题。

把文章和题目进行比照,确认对还是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专题演练

(见复习用书)

第四篇:说明文(论述类文章)(教案)

第四讲 论述类文章阅读(说明文)(教案)

一、真题真练,总结规律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

“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珠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解析】原文:第一段中间:“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偷换概念)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解析】原文: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是典型的逻辑问题,强加因果,是这两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今年亦然。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那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解析】原文:最后一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强加因果,关系混乱)

二、方法归纳——怎样读一篇说明文

(一)、命题人设题六种方法 删、添、调、改、漏、凑

(二)、七类陷进

(1)以偏概全;(2)混淆时态(未然与已然,偶然与必然)(3)混淆因果(颠倒因果、加强因果);(4)混淆是非(否定变肯定、肯定变否定);(5)偷换概念;(6)无中生有;(7)张冠李戴

(三)、方法

1、读文:勾画圈点、划层次(以段为单位,注意段内的层次)(1)说明对象/核心话题 对象信息(2)意蕴丰富的句子

(3)词语:表层次的词语、关联词、代词、修饰语(表时态、表范围、表程度等)

2、读题

(1)选正确/不正确(2)勾画选项中的关键字词(3)选项对应的信息区间

3、比对

(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尤其要注意因果关系。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三、如何使用比对法

(一)、比对词语(概念)

1、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2、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3、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想符。

(二)、比对关系

1、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2、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 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1、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原句】: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2、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四、真题训练

(一)(2013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 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解析】:【B】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此项不是对“凤”(鸑鷟是“凤属”,是凤的原型)的形象的表述。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解析】:【A】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第二段“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解析】【B】 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从第四段“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知,周武王此举并非“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三)、(新课标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第五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⒉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⒊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五.解题方法探究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进行解题。1.读——读原文。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2.审——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3.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4.比——比文题。

把文章和题目进行比照,确认对还是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专题演练

(见复习用书)

下载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

    学案13 如何进行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学案略语 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安徽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

    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九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09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二轮复习导学案6—论述类[范文大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学习贵在坚持! 主备人:陈金萍试做人:李秋华审定人:王于 氾水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小二轮复习导学案(6) 课题:实用类文本 活动时间:月日 班级:姓名:学号: 【导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

    2012高考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案(两课时) 窦金波 徐君友 2012年4月5日 一、考点讲析: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

    论述类作文

    支撑议论性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三要素分别是:结构、用例、文化(含思想)。结构提供穿透力;用例提供表现力;文化提供保障力。 大的外在结构是千字作文最大的逻辑外现,结构中坚实的布......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05.2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

    论述类文本训练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