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各位老师:大家中午好!
集体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它一直受到广大老师们的重视。从历年的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集体教学活动都定为老师展示评比的内容,从这方面也足见对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视。那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一定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对全班幼儿实施教学过程的活动。大家年年教研集体教学,年年展评集体教学,目的只有一个: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指什么: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和学的怎么样。
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教育内容内涵的整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广大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今天只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后我们将进行更进一步的教研。
一、选择好教材
教材是活动的载体、是活动的根源,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选择了一个好教材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反之选错了教材则注定要失败。目前我们都有选用的教材,老师的自主选择并不多,但主题活动中如果教材上的内容不符合我们班级的实际或者不容易操作,遇到要上公开活动,我们就需要去选择教材。那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教材呢?1.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幼儿的兴趣以及当前经验并回归幼儿生活;2.内容的选择应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要来源于低结构活动。(例如:北山幼儿园老师《小小快递员》取材于已经深入幼儿生活的快递,学习如何看标识来运送物品、寻找买家、培养责任心,幼儿学得不亦乐乎。宋惠平老师《超级擂台赛》学习统计,是幼儿原有经验充满来挑战性,激起来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一节集体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核心所在,它既反映主流突出重点,又要表达简洁扼要,作为教师,既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还要做到眼中有孩子,也就是说,目标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也需要不断调整的,这个调整需要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的了解与把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宜的。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导航器,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它而进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有的照抄参考书上的教学目的,脱离自己教学的实际和本班幼儿水平;有的失之片面,目的拟定太多、太少、太深、太浅,甚至于太概括,太具体;还有的看来很顺畅,似乎对任何一个活动都适用,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作用,属于通用式、万能型的无效目的。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例如:目标:1.初步理解序数的概念。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分析:第2个目标不够具体,没有操作性,很宽泛。它就是一个通用型目标的典型,若把它放到其他的活动中去,一定也行得通,但却丝毫无作用。这些可能是教学的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例2:中班科学《洒水车》目标:1.了解洒水车的外型特征及其用途,知道洒水车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2.培养幼儿大胆、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第1条目标是针对幼儿所提出的发展目标,第2条则是针对教师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这2个目标对象不统一,提法混乱。目标的指定对象要统一。必须固定从幼儿(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最好指向幼儿。也就是说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以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探索”等词汇。如“手印螃蟹”的活动目标是体验用手掌印画螃蟹贝壳,尝试运用画的方式来表现螃蟹的不同动态;使幼儿乐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独立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集体教学活动各环节要注重结构安排,它包括时间流程和空间形态。◆ 时间流程
时间流程指对教学过程各组成部分的安排序列或结构,即各个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在安排时间流程要注重其合理性:
1.时间总量的安排要尊重幼儿的生理特点。从性别上来讲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来说女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男孩子长;大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中班幼儿长,中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小班幼儿长,以此类推„„
2.教学结构组成部分时间的安排要突出目标的达成。特别是重难点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去学习,以达成目标。
例:中班音乐活动《小老鼠打电话》
其重点是理解歌词,其难点是说老鼠和猫的对话。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理解歌曲内容——学说对话——歌曲表演——歌曲仿编。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在时间的安排上各个环节就所侧重:“理解歌曲内容”13分钟,“学说对话”7分钟,“歌曲表演”5分钟,“歌曲仿编”4分钟。有了这20分钟解决重难点,活动就能顺利进行,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 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指教学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同等条件下,不一样的空间形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科学的空间形态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
我们集团在教研中不断研讨桌子如何摆放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们也逐步意识到了空间组织形式的价值所在,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会出现怕麻烦,就这么坐坐来将就,从而阻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比如美术活动,老师从活动开始就一直让孩子们坐在桌子周围,桌上的美术材料有不但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每位幼儿和老师的距离相对分散,这样老师很难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她这里。如果能以集中的队形进行讲解示范,提出要求然后再让孩子们回到座位上去操作,活动将更加有效。需要强调的是当集中位子的时候,老师们比较喜欢选择U型、半圆形,要注意教师与两头的幼儿不能平行,否则会影响两头幼儿与教师的视线交流。数学等操作活动也是如此。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
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经常性行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问与幼儿的答形成了最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师幼之间的一问一答之中进行着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可以这样说:幼儿有效的学习决定于教师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有质量的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一个无效的问题则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且越说越绕、越问越糟,从而导致活动的失败。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如“我要上小学”活动中,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后,教师提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对此能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差异。直截了当的问题,能引导幼儿迅速进入活动的主题,节约达到教学目的的时间。
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即幼儿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否适合回答这些问题。举例:对象:小班,语言活动《鸡妈妈怎么办》。画面:池塘里,一只小鸡在水面上上下沉浮着,鸡妈妈在岸上焦急地抖动着双脚,眼睛里闪烁着眼泪„„教师的提问:这时候鸡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情景描述:稍等片刻后一个女孩举起了手,紧接着又一男孩也举起了手。老师请女孩回答。女孩说:“鸡妈妈哭了,两只脚抖发抖发的。”老师一听不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鸡妈妈很着急),于是重复了一遍问题,可这次却没有一个人举手。于是,老师就请刚才举手的那个男孩来回答。被点名回答问题的男孩一边抓着裤子一边慢慢地站了起来(这两个动作是他焦虑不安的表现),说得和女孩一样。这时,老师急了,于是她在每一个幼儿的面前走动了一圈,一边在自己的胸口一圈又一圈地比划着动作,一边焦急地重复地问:“这时候鸡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可是却没有一个幼儿回答。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具体形象性。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所能回答的或者说他们所能思考的,只能是他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对于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他们是不能理解的。在上述活动中,幼儿看到的正是那两个孩子所说的:“鸡妈妈哭了,两只脚抖发抖发的。”可老师的提问是“鸡妈妈的心理活动”,这是他们所看不到、不能理解的。此时教师无论这样用动作、语气、表情来提示,他们都是回答不出来的。究其原因,问题不在幼儿身上,而在问题的设计上。若教师能根据小班幼儿所特有的思维特点,换个角度来提问:“从哪里看出来鸡妈妈心里很着急?”那么活动的效果则就完全不同了。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原有的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否则,幼儿的认知就得不到发展。避免“对不对”“好不好”等封闭性问题
第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要求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提问要清晰、简短、围绕中心。尽可能讲简单句,一长串的提问容易混淆幼儿的视听,使幼儿找不到这句话的重点所在,从而导致幼儿答非所问。
五、进行有效的回应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对教学有帮助,哪些信息应该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如:谭培玲语言活动《点子大王》中,狗妈妈要出去了,家里的六只小狗怎么办?
其次,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
再次,要运用多种回应的策略。教师回应幼儿的策略有很多,如表扬、设疑、追问和参与等。如何选择有效合理的策略来回应幼儿,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如:在表演中,一个小姑娘跳得特别漂亮,老师运用了表扬的回应策略,激起了幼儿的表现欲,达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四季风”活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一系列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经验,使幼儿知道一年不光有四个季节,而且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些追问,幼儿的经验便是零碎的。此外,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教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要开展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如师幼互动、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思,在今后的教研中不断去探讨学习。希望我们的老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让幼儿得到有效的学习。
第二篇: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主讲人:李艳娥 培训地点:四楼会议室
内容摘要: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教育内容内涵的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与小学相互衔接”,这表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思考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字:提高 集体教学活动 有效性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有的学习气氛、经验共享及其对幼儿产生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集体教学所爆发的教学效益、能量更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达到的。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教育内容内涵的整合。因此,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显得极为重要。以“幼儿体验、探究在先,教师推动、提升在后”的实施策略,在幼儿园掀起了新的课程改革热潮,老师们把这种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主题区域性教学手段慢慢被老师们接受与撑握。
一、目前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还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的选择方面。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决定一个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有许多幼儿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随意性太大。或者依靠某几本参考教材照搬照抄,或者将外出听课所见的观摩活动全盘皆收,根本没有考虑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具体情况。而对于所选的内容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需要,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是否能为幼儿的能力得到本质上的提升也欠考虑周全。
2.活动环节的设计方面。
(1)重视活动形式,相对忽视活动环节的合理安排。目前许多教学活动都很注重多种活动形式的介入,如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教学、选用不同类型的操作材料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活动效益。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过分追求隆重的场面,一味尝试独特的视角,从而容易导致整个活动目标的偏离,使教学活动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成了标新立异的“秀场”。
(2)重视运用各种策略方法帮助幼儿获得认知经验,相对忽视幼儿审美、情感体验的获得。
现在许多教学活动都能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入手,考虑幼儿之间学习方法的差异,利用多种学习策略、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例如:利用不同的图片、符号进行记忆类的学习;激活幼儿已有经验,为下一步学习打基础,利用身体动作成为学习的支持工具;猜测与纪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的确大大促进了集体教学的效益。但是,有些活动过分关注策略的运用,结果事与愿违。例如:在学习歌曲活动中,完整欣赏一至两遍后,就开始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臵疑等多种途径,让孩子学习歌词,理解内容。但幼儿明显对旋律的掌握不够,也缺乏对歌曲的整体体验,影响了对内容的整体掌握,更严重的是幼儿的审美体验被破坏。究其本质,不过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重视幼儿的探索,相对忽视对幼儿知识经验的整理与提升。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建构学习经验,已经得到幼教工作者的广泛认可,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很重视幼儿的探索,但往往忽视在探索的基础上对幼儿不同经验的必要提升。如:四五个幼儿在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教师不臵可否,不做适当整理,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不作必要的回应。一个活动中的几次探索活动都处于平行状态,没有层次性,没有必要的经验提升。那么,幼儿的探索就只能停留在平行经验层面,就不可能有思维层次的提高,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地学习。
3、活动反思方面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阶梯。但是,有一个现象我们必须关注:并不是每一个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都是有效的、专业的,有许多教师的反思抓不住重点、流于形式、缺乏价值。
二、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1、主题内容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
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必须是清晰的,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幼儿能接受的,并且能概括、提升或拓展幼儿的原有经验。所以,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思考:今天的孩子需要学什么,我在其中能教什么?教的东西对孩子有利吗,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今天的孩子应该怎样学习,我在其中应该怎样教?
2、主题内容是否被幼儿所喜欢。
幼儿园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最终指向的就是幼儿的文化生命世界,即幼儿的精神世界,关注的是幼儿作为“人”所应具有的尊严和意义。幼儿尚处于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尚处于基础阶段,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离了成人世界里普遍适用的“实用性”原则。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内容时应尊重幼儿的需要,考虑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一些被幼儿所关注的活动,并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更为纯粹的关注幼儿文化生命世界的教学。
3、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是指在预设的现场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包括互动交流和质疑争议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反应了教师设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一名教师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也是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活水”。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生成资源,在活动前,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了解幼儿的情况,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应凭借灵活的教学机智对活动的发展进行引导,使生成资源不被忽视和搁臵,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成为我们很好的活动内容。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是达成目标的有效保障。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来分析。从纵向看,它反映了活动流程,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围绕目标而展开。从横向来看,它反映了某一环节的布局,要求别具匠心,在吸引幼儿的前提下实现活动目标。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关注:
1、进行有效地提问。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问与幼儿的答形成了最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师幼之间的一问一答之中进行着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可以这样说:幼儿有效的学习决定于教师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有质量的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一个无效的问题则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且越说越绕、越问越糟,从而导致活动的失败。
如小班语言活动《鸡妈妈怎么办》
画面:池塘里,一只小鸡在水面上上下沉浮着,鸡妈妈在岸上焦急地抖动着双脚,眼睛里闪烁着眼泪……
教师的提问:这时候鸡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幼儿回答:鸡妈妈哭了,两只脚抖发抖发的。
老师一听不是自己预设的答案,一边在自己的胸口一圈又一圈地比划着动作,一边焦急地重复地问:“这时候鸡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可是却没有一个幼儿回答。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具体形象性。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所能回答的或者说他们所能思考的,只能是他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对于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他们是不能理解的。在上述活动中,幼儿看到的正是那两个孩子所说的:“鸡妈妈哭了,两只脚抖发抖发的。”可老师的提问是“鸡妈妈的心理活动”,这是他们所看不到、不能理解的。此时教师无论这样用动作、语气、表情来提示,他们都是回答不出来的。究其原因,问题不在幼儿身上,而在问题的设计上。若教师能根据小班幼儿所特有的思维特点,换个角度来提问:“从哪里看出来鸡妈妈心里很着急?”那么活动的效果则就完全不同了。
怎样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呢?(1)顺应幼儿学习特点来设计提问。问题的不同水平和类型应与教学目标匹配,也可围绕问题来制定教学目标。
(2)避免单调重复,多角度变换提问方式。在一个大问题之后紧跟几个辅助性小提问,特别是能激活幼儿思维的追问性提问。
(3)提问要清晰、简短、围绕中心。尽可能讲简单句,一长串的提问容易混淆幼儿的视听,使幼儿找不到这句话的重点所在,从而导致幼儿答非所问。
2、关注活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活动当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以下是我梳理出的几个典型的细节问题。
(1)关于“游戏化”的适度问题。
举例:中班数学《认识椭圆形》
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教学,教师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就会发现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师幼双方在做着虽有趣却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在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能切入主题时便会体验到失落感。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花架子”,在导入部分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索。
(2)关于有机整合的问题。
举例:大班综合《各种各样的报纸》
活动形式看似丰富,但教师并没有挖掘报纸蕴含的价值。第一环节作为主体部分仅用了8分钟,活动大部分时间用在制作及表演上,显然偏离了重点领域,主次不分。整合绝不是多种领域的简单相加或拼凑,而是领域与领域之间、目标与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正确把握一节课中各个环节的时间比例,一般导入部分5分钟,主体部分15—2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
(3)关于延伸活动的可行性问题。一般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习惯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事实上,许多教师脱口而出的延伸活动只是为了使活动结构显得完整,并没有想要真正付诸行动。这种“为延伸而延伸”的教育观念很不可取,我们应该坚决摒弃,还集体教学活动以“真实自然”。正如叶澜教授说:“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4)关于“动起来”的问题。
一次活动,如果单纯地是教师讲述幼儿倾听,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必然会觉得无趣,也必然产生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加入幼儿操作或活动的内容,让幼儿真正地融入活动,真正地动起手来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育提倡让幼儿在亲身体会中感知和发展,那么操作类的、游戏类活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条式的教学根本就连幼儿的注意力也无法吸引,那么又如何去谈教学的有效性呢?
(5)关于活动中教具的摆放问题。
必须要把幼儿放在首位考虑,如:是不是每一位幼儿都看得到?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教具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老师要仔细思考的。其次才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考虑。如:先出示什么教具,再出示什么教具。都要事先按顺序放好,这样就不会出现拿错教具,手忙脚乱的现象了。
(6)关于幼儿如何座的问题。一节课中幼儿坐的位臵,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而设臵。如U字形等。
(7)关于教师语言的感染力问题。
一次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却是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怎样说话,怎样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去感染幼儿也显得十分重要,在很多时候,精彩的效果就产生在教师的一句话语背后。
(三)注重有效的教学反思。
“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在不断的反思中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1、记亮点。每个活动中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即使是小小的一点成功也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师应善于挖掘亮点,将每一次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及时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升,便于今后在其他教学中参考使用。
2、记败笔。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是教师“教”与幼儿“学”的双边活动。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学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拙作”。教师应及时地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作为“教训”记录下来,并进行认真地剖析、思考和修正,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记偶得。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性事件的产生,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灵感。例如在《小熊醒来了》教学活动中,在讲过两遍故事之后许多幼儿已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疲惫情形。我忽然想到“动静交替原则”,于是临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故事表演,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在我的暗示和引导下,幼儿马上投入到表演之中,其兴趣出乎意料的高,表演了一遍又一遍,把活动引向了高潮,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智慧的火花”往往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如不及时去捕捉、反思,便会转瞬即逝,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总之,要想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不断反思,使集体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如何提高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黛溪中学
为创建高效课堂加强集体备课的补充措施
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一、指导思想: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的基本模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应在熟悉课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的处理想法,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做好课堂内的落实。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前提,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智慧,发挥团队精神。然后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时要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补充和完善,对个人教案进行修改。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新的过程。
三、集体备课的要求与流程。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要求全备课组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例题、统一练习、统一测评),是以备课组长为龙头,确定中心发言人,全体教师参与计论,各教师再写教案的一种备课方式。学案是配合教案和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在以往,教师既要写教案,又要准备学案,难以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为更有效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提出并实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是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的集体备课,备课时要考虑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其备课流程为:
1、自研教材,分工主备: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备课组长的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查阅资料,写出发言稿;
2、集体研讨,取长补短:个人对主备内容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3、整理详案,形成系列:在形成最佳课时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学案(但要留有一定空白),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学案;
4、修修补补,因材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学案修改和补充,成为自己的课时教学案,然后施教;
5、教后反思,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学后记,备课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以章节、单元为单位,全组老师同时钻研,分工主备,能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凝聚集体智慧。形成系列的教学案可有效减轻教师的书写负担,能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同一课时方案中得到体现,能让教师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课后复习有依据。在每周课时安排上,该校教务处为每个备课组腾出了半天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进行检查和督促。
四、加强集体备课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舒尔曼对“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反思型教师并不是被动地考察自己,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活动中。具体做法如下:
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在一个班上完课后可以立即进行调整、修改,往往是后两个班的课上的效果要比第一个班上的效果要好许多。
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想想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现设备课的。可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一时解答不清的难点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触、体会等及时记录在该课的备课笔记上,以便自我鞭策和提高。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的评议。我比较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机会,特别珍惜老教师以及教研员们对我的课所给予的评价,针对我的优点和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改正缺点,以不断取得进步。
4、及时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后记中一般要有选择地记录,比如:教学中的体会、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好的见解和教学再设计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用怎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备课呢?我认为那就是终生孜孜不倦地学喜相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读教育理论、学术专著及相关学科书籍,永远把自我学习当作自己终生的追求,当作精神第一需要,不断地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拓宽视野,提升修养,尤其是在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里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在自己知识的海洋里,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应当永远是沧海一粟,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缸水。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丰富;才能使我们的备课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个性。
教师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合作反思的作用,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体反思探讨碰撞的大舞台。首先反思的是教学内容,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由于教师间的教学行为具有个性,而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个性的教师用共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这往往造成教学的事与愿违。由于我们组的教师在集体中反思,在反思中备课,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
2011.9
教导处
第四篇: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评课初探》学习资料
负责人:张莉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
第五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范文模版)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的地位。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真正增长点,引导幼儿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积极互动,促进每一名幼儿有个性地发展。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问题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中班活动《垃圾的分类》中,孩子们在活动前已从家中带来了易拉罐、食品包装盒、矿泉水瓶等废旧物品。在认识了解各种垃圾的特点和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志后,教师用课件来演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
分析:其实,孩子们从收集的垃圾中,已经知道了矿泉水瓶、食品包装盒等是可回收的,果皮等是不可回收的。在接下来的环节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实物进行分类,这样更加体现出幼儿活动的具体形象,用课件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不恰当的语言暗示
在舞蹈活动中,教师想让孩子们转入下一个环节,说:“你们一定很累了吧,我们现在休息一下。”话还未说完,孩子们就“七倒八歪”地赖在地毯上,嘴上还直喊“累死了,累死了”。分析:如果不是教师的语言提示,他们会有序地活动,一听到“累”和“休息”,他们就马上表现出“累”的样子,生怕不表现出“累”就好象会被老师认为活动不认真。其实,教师如果想让孩子休息,只需要从“动”转入“静”就行,如果老师说:“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曲子。”孩子们马上会安静地欣赏。封闭式的提问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主要是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来完成的。但老师的很多提问过于封闭,都可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科学探索活动《火箭上天》,老师这样提问,“火箭可以把谁和谁带上天?”。在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老师让孩子比较宣纸和卡纸的厚薄,问“宣纸和卡纸是不是一样厚?”
分析: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建构”的问题。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教师提出“你们知道火箭上天的作用是什么吗?”“你感觉宣纸和卡纸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引发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用“把谁和谁”这样填空式的提问把孩子的思维往教师预设的思路里引,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
只有形式,没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1.在故事《鲁班造锯》中,老师为了让孩子了解鲁班是受茅草边锯齿的启发,发明了锯子。老师给每个孩子一根茅草、每组一面放大镜,让幼儿观察茅草边的“锯齿”。老师说:“发现了什么?”一组五、六个孩子,拿到放大镜的只有一个人,大家都在争抢放大镜,等待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使用放大镜,注意力根本不在探索上。
2.在大班歌唱活动《秋天多么美》中,老师出示一个摸箱,里面放了“棉桃、高梁和稻穗”让孩子伸手摸,并说出里面有什么。孩子们摸了半天也说不出什么,只是支吾地说“象米”,“象桂圆”。
分析: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明确这个活动到底要让孩子得到什么?每一个环节设计都要围绕活动目标。以上两个活动看似孩子在探索、感知和观察,其实,孩子什么也没发展和提高。第一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够典型,锯齿不明显,而且数量不够。而第二个活动中的这三种东西都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看着实物都说不出名称的,哪里会摸得出?而且这是歌唱活动,重点在学唱歌曲,并不是在感受这三件东西上。
不恰当的表现形式
在美术活动“奥运的祝福”中,教师让孩子了解福娃的名称、含意及每个福娃所演变的原型。孩子们兴趣很高,最后教师点到正题:2008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我们有很多祝福要送给运动员。今天,请小朋友画出你的祝福。孩子们愣在那里,能说出很多的祝福,但“画”出祝福,这可真难倒了孩子。老师见此情景,启发一句,“比如刘翔哥哥,你们怎么祝福他?”孩子们都说“我愿他得第一”。教师说“对,祝福刘翔哥哥得第一。”于是孩子们都画了刘翔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情景。
分析:奥运主题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了解有关奥运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奥运的祝福更适合幼儿语言表达,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孩子运用各种形式画福娃,设计运动员的花环等等。
捉高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1.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要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需要,以孩子的兴趣需要为依据,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大班的孩子非常向往当小学生,在大班第二学期实施主题“我当一天小学生”,让大班孩子到小学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一起上课,以孩子的兴趣为教学内容,使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倾听孩子,合理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下权威,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真诚地面对孩子的表达。在数学活动《翻牌乐》中,要在10张1-10的苹果牌和10张小熊牌中各找出1张牌,合起来是10,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示范说“这么难的游戏,老师也想来试试。”“再给你一次机会。”“全答对了,你们真棒。”完全把教师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3.抓住关键,有效提问
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有时是由幼儿发起的,有时可以是教师反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为目的。例如:在科学活动“纸也能变成大力士”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观察没有折过的纸的承受力,然后提问:“谁能帮助纸,让纸也变成大力士?”幼儿就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尝试。教师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提出了探索的要求,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在提问中,教师应巧妙设计,如:“你不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它的?”“你哪儿还不会?你觉得哪儿很难?”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使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4.机智处理突发事件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除了依赖于精心设计外,还必须依靠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教师要把握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认识乌龟”的活动中,教师想让孩子观察乌龟的头和四条腿,没想到乌龟就是不肯把头和腿伸出来。教师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乌龟害怕了,我们先来看它的照片吧”,用乌龟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等乌龟伸出头和腿时再引导孩子观察。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在研究孩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使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