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3: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第一篇: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既然是一门社会生活的综合课程,就必须努力打通课程与社会生活的通道,品德教育要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但又不能屈从于现实。一方面,我们选取的社会生活事件要经过一定的重构,以实现对不成熟的学生的引导;另一方面,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提升与超越。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中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提高;那么社会生活中他们再次面对相关问题时就会努力改善行为方式。教学中我们欣赏古今中外人类精神文化成果,文学、艺术、传统习俗、格言警句等,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那么社会生活中他们就会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感恩生活,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命质量。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可是面向社会生活的德育课堂却需要教育者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但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而且需要适当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我将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和教学设计的流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三)刀的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四)让教与学植根与儿童的生活。

二、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有:

第一,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划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与学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也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大多是建立在教师的主观经验和判断的基础上,更多地是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现如今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了解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以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小学品德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三化”,即游戏化

活动化

生活化

打开第一册《品德与生活》课本,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七彩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独特的对话提示框,活泼的版面设计„„它把品德课程标准崭新的理念以强烈的视觉感形态呈现在每一位科任老师的面前:透过这浓浓的气息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小学品德教学要丢弃机械的古板的说教式课堂,探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春风化雨般的新的活动形式:创设趣味情境,设计乐中求知的游戏、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孩子们投入这样的游戏、活动、生活中,习得品德。

1.创设情境游戏

我们都曾是儿童,都曾流连于儿时的游戏,也在趣味游戏中感悟了,长进了,并逐渐长大成人。而今我们有幸成为了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是卡通,因为形象可爱又憨态可掬。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是什么?是游戏,因为游戏趣味生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品德教材展现的就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各种情景,趣味活动。所以,不论是从儿童身心特点考虑还是从教材的现状看,趣味游戏化的课堂是可行也是必须的。

2.彰显活动作用

与游戏一样,活动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小学品德课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彰显活动的功效和作用。让品德教育成为一种真实的,儿童所能理解的实践活动,品德教育不再是道德概念的演绎,道德任务的说教,而变成了具体的、可感的、可触的认识、感悟和体验。3.走进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说得好,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但是它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条件,为儿童学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托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要走进现实生活,回归现实生活。如《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的教学,除了在孩子动手给国旗涂色、动手剪一剪五角星,做一做国旗等活动中,激发孩子对国旗的感情外,还要组织孩子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去当升旗手、护旗手,让激昂雄壮的国歌声,气势恢弘的场面,升旗手的庄重敬仰,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震撼,亲历这样的场面,亲身感受国旗国歌的神圣,升国旗的庄重,孩子们心中怎能不升腾起激昂向上的情感呢?“我也想当升旗手”的愿望必然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再次明晰升旗是一种庄重的行为,就在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导中品德自然也就生成了。

四、教学设计的流程

环节

一、研读教材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那就是品德只是一门杂课的影响,又或者由于当前品德专职教师很少,品德只是大多数老师的兼职和副业,因此,品德老师解读教材都不似对待语数英那般,而是缺乏深入解读,浅尝辄止,钻研教材只停留在表面。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重点解读和思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材编写了什么

2.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

3.教什么

4.怎么教 宽读——读整个单元。

读教材不能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注意课题与课题、课题与单元,甚至是单元与单元以及不同年级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全面系统地读,融会贯通地想,才能更好地倾听到教材所要传达的意图。

就拿《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来讲,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发展变化,能从多角度发现、感受家乡的美丽。2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能感受自己生活环境的整洁与美丽,萌发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

那么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要研读它所在的整个单元,了解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若干个内容之间的联系。(主题结构图)

看完整个单元,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三个主题分别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温暖”、“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引导儿童从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去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美”;三个主题成并列关系,而且相互照应,融为一体。“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学生通过学习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机构,学会利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公共设施、场所等。“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温暖”可以培养儿童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关心周围的环境,懂得关爱他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乡村奉献爱心。“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通过学习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呈现给儿童的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点,也不是支离破碎的经验,而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同一单元内前后几个主题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或同一主题内几个活动之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有时可以变动,但在有的情况下就不宜变动。这是教师在对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时应当注意的一点。

(二)细读——读本课内容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要大力挖掘、大胆创新、大量补充课本资源。(1)看懂图意

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如果不仔细看,就搞不清图片的意思,就容易忽视它的重要性。(2)细读文字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拿教科版的教材来说吧,有主题文、提示语、对话等。这些都体现了本单元或本课的全部教学内容,仔细研读这些文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3)科学剪裁

品德教材是以版块的形式呈现内容的,有的内容编排是并列式的,有的内容编排是递进式;很多课都需要二至三课时完成,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降低知识密度,组织切合实际的有效活动。虽然我们也可以按照教材呈现的内容上课,但也不能按部就班,所以要有一双灵巧手,针对不同的文本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裁剪教材,严密地划分课时,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4)捕捉信息

品德教学最终应回归学生生活,回到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把生活热点或相关资料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老师有一对顺风耳,在读教材时及时补充新信息,不断充实教材内容,使教材鲜活。环节

二、研读学生

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内容是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上课对象是不满十岁的孩子,她们平时怕什么,胆怯什么,教师未必了解得很清楚和全面。那么,在备课时,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这方面的情况。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怕黑等。同时,他们也有许多战胜胆怯的生活经验。比如他们意识到打针就是针头扎进去的时候疼一会儿,挺过去就没事了„„仅仅摸清生活实际还不够,还有科学的分析,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儿童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够做到但由于胆怯而不敢去尝试的情况。这时,他们往往受到的是指责和嘲笑,然而这样对他们的生活不仅无济于事,有时甚至雪上加霜。他们需要的是树立信心,寻找到自己战胜胆怯的方法。了解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胆怯的现象,肯定胆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人人都会遇到。但是我们可以克服胆怯的心里。当我们胆怯时,你一定要想着我能行!相信我能行,我们就能够挑战害怕,克服胆怯,我们还要善于得到大家的帮助,一起想办法,找到自己的方法,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勇敢。

了解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很关键的因素。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注、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教学。环节三:制定教学方案

一、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体现有效性和简约性原则。

如,《走近残疾人》一课的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气势恢宏、石破惊天的钢琴曲就是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的。失去听觉,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奏响了命运交响曲。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缺乏贝多芬这样顽强生活的残疾人,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这群特殊的朋友。(板书:走近残疾人)这样的导入简洁而有效。

2、实践活动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明确提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品德与社会》课标则提出来:课程设计和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1.目的性要准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布鲁姆

所设计的各种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2.生活性要实。

如人教版四上——《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教师有这么一个设计:

1、要求学生课前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商场。通过调查询问、听介绍、查找图片等方式了解购物场所的名称,规模、商品种类,买卖的方式;

2、在课堂上将自己查找到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这个环节就打通了品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通道,很好地体现了“生活性”。

3、参与性要广

只有人人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所以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

4、综合性要强

课程标准对方面的阐述有很多: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设计——

(品生)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品社)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

(品生)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品社)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

(品生)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品社)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但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而且需要适当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关键词】 品德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三化

教学流程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上)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1课。教科书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标志”,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与本教材相关的: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第2课“小心„电老虎‟”(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烟、酗酒、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学习,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难点:区分少量饮酒与酗酒、网上学习和泡网吧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注重课内外结合;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了解吸烟危害:“看一看”(看吸烟危害健康的动画,谈启示);

“说一说”(一支烟中含有什么);

“听一听”(吸烟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故事,谈感受);

“审一审”(进行一次模拟审判,一人表演香烟,另一人演法官,列举烟的N条罪状);

“议一议”(看录像,交流被动吸烟的危害)

2、了解上网成瘾的危害:故事:《一个优秀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蜕变 》

录像:“某学生泡网时间过长造成脑瘫 ”

调查:我们班同学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到网上都做什么?你认为上网时间多少是科学的?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1.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教学设计,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得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直是落实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条件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媒体、地理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学等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来对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以后,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对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课堂设计难以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虽然高中地理教师都尽自己所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中难免会有传统教学方式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而使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难以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规律一节时,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可能仅仅是解读一下课本内容,或利用PPT模糊的解读一下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的运动轨迹图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图,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使其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三维教学”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至于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中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地球运动轨迹,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知识不充分,运用新课改教学资源的手段不健全。

2.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而不愿意去参与到老师教学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去寻找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分布的规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产生这样三种学生:努力记笔记的“学习派”、得过且过的“中间派”以及从不学习的“捣乱派”,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太愿意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

3.如何解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如何使地理教师课堂设计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就需要重视对地理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知识理论的有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以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更新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资源的培训,使地理老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力求使教学内容图像化,例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地理图像,明确地球运动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参与

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等的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可能会产生恐惧意识,更有甚者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地理教师课堂设计的响应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等倾向。所以,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去夸奖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且试图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用地理实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委婉的给与正确的指导或纠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一个和老师相互平等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

4.结论

本文主要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设计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笔者认为,只要高中地理教师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就能够设计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篇: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摘要:认真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下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课堂评价的现状入手,以新课标的评价理念为依据,按照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探讨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课;评价理念;优化策略

走进新课程,不仅要认识新课程,更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新的创造。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评价问题 不容忽视

品德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法的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异评价;评价主体单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呈现出明显的“他评”特征;评价的导向“失常”,把学生引向无休止的升学竞争中,使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偏执,使教育陷入不良发展的怪圈。教育教学评价的滞后,已成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考试评价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

因此,在新一轮推进课改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这一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抓好,要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逐步完善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建立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考试评价机制。由此可见,改革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二、评价理念 正确把握

新课标的实施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新的课堂评价理念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准确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为此,新课标在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上体现了如下四个特点:

(一)多维评价

所谓多维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从而彻底改变了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的单一评价形式。

(二)过程评价

所谓过程评价,是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如对如何做人的道理有了较深刻的领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人处世的责任意识有所增强,以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积极、活跃等,都是进步提高的表现,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三)多样评价

新课标强调“纸笔测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为此,新课标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即使是考试,也是倡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灵活组织进行,如辩论、情景测试等。这种多种多样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评价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保障。

(四)多元评价

新课程下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传统考试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或班队活动课,评价内容如集体观念、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诚实守信、道德修养、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实施策略 优化评价

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爱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二是学生“会学”,即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学生“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改革思想品德学科评价,关注体验过程,发展个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如何优化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1、以激励促评价

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巧妙运用激励的语言。如对学生说出的好看法,教师由衷地称赞:“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这个见解!”、“大家为他独特的想法鼓掌!”、“说得太好了,真值得大家学习!”等等,这些语言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奋记忆,对评价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多样的标志、贺卡、有趣的图案或举行简短的仪式等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老师激励与赞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老师寄予的希望,更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并推动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区”。

2、以个性定评价

小学生心理、生理尚未成熟,解决问题能力差,有时在课上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对思考问题很独特,但是个性较孤僻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你每次发言都能给我们惊喜,以后要和大家多多交流,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思考创造的快乐。”对性格开朗活泼并善于发言的学生,这样评价:“你有这样的想法太好了!”以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可以这样切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说明你很喜欢思考,但是想问题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坐下来,再想一想好吗?”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指引新的思考、研究方向:“你想法很好,可是还不太全面,想一想,还可以补充什么?”

3、以目的准评价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欠佳,不够准确的评价往往误导学生,偏离教学。曾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为家人添欢乐》这一课时提问学生:“母亲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一学生回答:“我送了妈妈两朵花。”师又问:“你为什么送花给妈妈呢?”生回答:“因为我过生日妈妈也给我买了一大盒蛋糕。”师于是称赞学生送花给妈妈这种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偏离了教学的目的要求,没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而另一位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便反问学生:“如果你过生日妈妈没有送蛋糕给你,你也就不用送花给她,是吗?”生答:“不是的。”师追问:“为什么?”“因为妈妈很爱我。”师及时称赞:“说得真好。妈妈非常爱我们,所以在母亲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送给妈妈两朵花,谢谢她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还有没有其他同学为妈妈做了更多的事呢?”这样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4、以群体互评价

所谓评价要有群体性,是指在实施小组学习时,评价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群体。

由于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弱化甚至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面对问题孤军奋战,不利于养成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应促进群体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群体性评价要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性评价。就使得小组的成功,成为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努力为小组赢得荣誉;促使他们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如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春天来了》这一课时,课前把学生分成三小组分别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说说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汇报本小组寻找所得,比一比,哪一小组看到、听到、闻到的内容多,对表现好的小组予以奖励。群体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既能让个体学生乐于接受,又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将逐步得到培养和强化。

5、以期待续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也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不满足争上进。

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时提问:“课间活动时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一学生回答:“我们不在教室里追跑,不打闹,做游戏时要讲文明。”教师适时评价:“你说得对,同学们都要像他这样做,而且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主动劝阻不遵守规则的同学。”使学生不满足于自己遵守规则,而且主动做好遵守规则的宣传员。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这些无声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课上老师的眼睛务必不断扫视,对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要用温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观望,让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教师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给学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用喜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用热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势,配合语言评价来激励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四、评价原则 需要遵循 1.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以及课堂活动几方面进行多维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包括运用教师课后反思、学生座谈、家长调查、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2.发展性原则。

评价关键要促进“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更要关注学习的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

3.个性化原则。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课程长期以来未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与此相应,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大多缺乏德育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那种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凸现品德与社会学科个性,其评价标准必须指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4.过程性原则。

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经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在某一事件评定某一结果,而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应注重评价对教与学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给予教师恰当的帮助和指导,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还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研究过程。我相信随着评价的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会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湟源县申中卡路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完善和科学,将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①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②有效地研读文本

③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④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⑥有效地设计练习

⑦科学的分配时间

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 高 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 李文娟老师在执教《辨认方向》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辨认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文娟老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李文娟老师开课以学生熟悉的步行街喷泉为中心位置,找出喷泉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标志性建筑,从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题组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就有效地选择了教学方式。

(1)严金芳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课一开始,严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玩“猜年龄”的游戏,当学生用a a+23分别表示学生 和 老师的年龄后,李 老师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呢?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为什么呢?”在一连串的求异提问中,挖掘了学生在掌握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还全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杨小青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安排了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杨老师准备了三个测量物品(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硬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活动。首先李老师就以优生带学困生的标准分组,在活动中李老师又亲自到每一个组分层指导,学生找出了5种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3种测量硬币的方法,3种测量五角星的方法,最后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在这样一面向中间,照顾两头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轻松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发挥。

(3)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和深入的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老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鼓励的语言多了,简单粗暴的批评语言少了,老师们都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王生良老师在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如曹国玺老师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首先出示[150 ○()]÷[50○()]=15÷5=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或者编一些相似的题目,由于几个文字的变化,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3、12、15、4、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提供研究课的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题要求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这里的说课是课前说课。是提高教研可得老师在上课之前向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说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每个环节,每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并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4)评课:首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然后由课题组参与评课,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每次活动我校的小学高级教师王生良老师亲临参与指导,为我们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了正确积极地引领。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课教师与课题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0份,案例分析及反思25份,教学论文20篇.在这两年中,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

我们课题组成员上了校级示范课10节,他们分别是

严金芳 老师执教的《左右》、韦花 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杨小青 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李玺邦 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李文娟 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王生良 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李桂秀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赵惠文 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谈吉 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曹国玺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雷永连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9年9月—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地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春季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成绩全县第一,在2011年冬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成绩全县第二。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杨小青;2009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两学期都是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王生良;2010年四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严金芳;2009年,二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二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李桂秀。

3、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反思: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课件的收集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在本学期的开学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下载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研究 (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文章介绍英语课堂......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意识的确在不断加强,各种活动五彩纷呈,但是,活动之后,学生学习的收效却微乎其微,活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层次性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层次性的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堂活动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学习英语是属于在第一语言环境中的习得与学习,因此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课堂活动?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可称为课堂活动。 二、什么是课堂设计? 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之一——“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岚山区高兴镇工农小学语文教研组 形式: 教学案例—问题提出—学术沙龙—策略交流—微格教学—评价反思—总结提升—关注......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下,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充满个性化而且使自己的教学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任务和质量,改变一味的追求......

    探索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导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包含的知识、价值取向复杂多元,都与学生的生活视界紧密联系,必须充分关注,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小......

    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2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学的工作,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