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上6-2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青岛李沧路小学 王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综合算式,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综合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杨阳一起去葡萄园采摘葡萄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妈妈摘得葡萄可以装12箱。生2:杨阳摘了35千克。生3:„„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 生2: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生3:„„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学生喜欢的采摘园情景,吸引注意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活分布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经验。在上一信息窗“乘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对综合算式已经有了的体验,对于如何解决乘法和加减法的方法也已经掌握。并且帮助学生在寻找信息时完整,有序。建立有序的数学思维。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1.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解决“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谈话:那 “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你能帮杨阳算一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会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
生1:35÷5=7(箱)12-7=5(箱)生2:12-35÷5 2.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1)35÷5=7(箱)12-7=5(箱)
要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必须要知道妈妈摘了多少箱葡萄,杨阳摘了多少箱葡萄。妈妈摘了箱数已经知道,12箱,杨阳摘得箱数,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先求‘杨阳摘了多少箱’,用35÷5=7(箱),再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用12-7=5(箱)。
追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2)12-35÷5 要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必须要知道妈妈摘了多少箱葡萄,杨阳摘了多少箱葡萄。妈妈摘了箱数已经知道,12箱。杨阳摘得箱数,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先求‘杨阳摘了多少箱’用除法计算,再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用减法计算,用12-35÷5。
3.适时回顾,小结巩固
提问:这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
(1)这两种做法需要的条件是一样的,都必须先求‘杨阳摘了多少箱’,再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都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2)一个分步解答,一个综合算式。
谈话:这两种做法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先求‘杨阳摘了多少箱’,再求‘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分步解答,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综合算式,里面都有什么运算?要先算什么? 谈话:你能用递等式解答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教材融合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更加贴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情境图分层次教学,既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境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于应用交融的目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体会数学计算的价值。将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减混合运算先算除法的合理性。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解决“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谈话:我们帮杨阳解决第二个问题“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课堂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列分步,再列综合算式。
预设:
(1)分步:45÷5=9(箱),12+9=21(箱)提问:说说先求什么,在求什么。(2)综合一:45÷5+12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5÷5?(3)综合二:12+45÷5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你先算什么?为什么45÷5在后面也要先算45÷5?
追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综合算式,里面又包含什么运算?在含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谈话:请用递等式解答这道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积累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时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解答时进一步提出要求:尽量列综合算式。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引导归纳
提问: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包含哪几种运算?(除法和加法、除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追问: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再次巩固除加、减综合运算的算法,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归纳算法,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归纳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自主练习第4题。数学门诊部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3.自主练习P64第3题。试着列综合算式解决。
反馈时注重让学生说出先求什么,先算什么;再求什么,再算什么。4.游戏:24点。出示三张扑克牌,你能试着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注重让学生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是巩固所学的基石,练习的设计注重由浅入深的原则,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游戏题目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使学生练得扎实,学得开心。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谈话: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探索与总结,教学时借助采摘节的情境解决问题,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解决、归纳总结。
需破解的问题: 加减法在前面、除法在后面时,容易先算加减法,再算除法,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理解并记住先算除法,而不是马虎出错呢?
第二篇:混合运算(除加、除减)说课
《混合运算》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教法、学法,第三说教学理念,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混合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信息窗,我今天要说的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既除加、除减的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在设计内容时采取了”减缓坡度,留有空间“的策略。先让学生获得了先乘后加减的经验后,然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先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在游客们在景区游玩的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中体会先除再加减的运算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先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难点是能够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将数学内容生活化,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理念。数学内容生活化有多种呈现方式,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心理特征等,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依据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中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旅游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2、探究式教学法。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正确理解运算顺序。
3、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有使用的计算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快接受简便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
学法: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等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评价、比较、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三、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假期里肯定都去过很多地方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积极投入的去观察思考,找到图中的具体问题,进而提问: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应该怎样解决呢?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正好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还差几条船的问题,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线索。
2、自主探索,理解运算顺序。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刚才老师已经把还差几条船的问题问题抛给了学生,这时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再进行全班交流。老师问:谁愿意汇报一下你是这样解决的?学生的想法肯定会有所不同,有的用分步做,有的用混合运算,无论是哪一种方法老师都要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在观察、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在说综合算式的想法时,教师的板书要与学生的想法紧密结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就是混合运算中先除后减的道理。
第一个问题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大家的交流真正理解了,第二个问题就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已经有了第一 题的经验,学生一定能很轻松的列出综合算式,并能理解为什么先算除法在算减法。在这里仍然要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注重思维的训练是数学课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说列式的理由、说运算的顺序,进行思维训练,真正理解列式的道理与运算的顺序,使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掌握。
3、归纳总结,提炼法则。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而掌握运算法则是今后正确计算的基础。因此仅仅理解运算顺序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升华。使之成为一种规律。于是在处理完两个问题之后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里面有什么方法?我们是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的说出运算顺序。为今后解决此类问题指明了方向。
4、巩固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新知,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从易到难、从基本到拓展的原则,分层练习,逐步提高。
(1)、书中自主练习第一题。这是一道基本题,根据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仍然是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处理时要先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说运算顺序。
(2)、这节课的最终目标是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并运用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完成这项目标我接着安排了这个环节。出示混合运算的题目:24-16÷8
36+49÷7
32÷4-6
35÷5-2 这一组题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既巩固了运算顺序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5、总结。最后老师课堂总结,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让学生在总结中感悟,在反思中升华。
第三篇:《除加除减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除加、除减应用题
【教材分析】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游人排队买票和买饮料的情境,引入分布解决两步计算除加、除减的学习。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是在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承接以前所学知识,为以后知识做准备。
除加、除减应用题的知识主要是: 一是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前一点是基础知识,后一点是计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明确了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后,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教学中应该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 2.教学方式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讲解。3.巩固练习要让学生练习机会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训练。【教学目标】
1.分析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此类应用题 2.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加除、减乘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填出条件并解答.
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使学生明确问题。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教学信息窗2(1)出示情境图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3)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通过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步应该算什么? 启发学生看情境图思考解答方法.
指名说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算式.(4)回顾信息窗2的分析过程.
教师以叙述、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信息窗2的分析、解答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名叙述信息窗2给出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 ②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先思考要解答最后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再与题中条件对照,看所需的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由此确定,这个未知条件就是解答这道应用题的第一步.求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可解决最后的问题. 指名叙述信息窗2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说明是怎样分析的. ③确定了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信息窗2的解答方法. 2.教学课本绿球部分.
①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③回顾绿球部分的分析过程.
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共同的分析解答,叙述本题的分析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学生叙述中,教师加强引导,使分析过程连贯而完整.
3.完成自主练习.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指名叙述解答过程,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考虑,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分析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这两道应用题我们都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的,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先思考解答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中未知的一个就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有了第一步的结果,也就能够解答最后问题了.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分析方法,2.做自主练习1、2、3、4 【设计意图: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同学自主尝试解题,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方法,提高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评价,课后延伸
在快乐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的巩固积累,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小朋友提供一个展示自身的机会。】
第四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第五篇:乘加和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加和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直接引入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任务第1题,有请第一小组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有没有不同结果?不会吧,怎么老师算的结果与你们不一样,教师板书。
怎么可能?谁说老师错了?请站起来说说老师哪里错了?
哦,当乘加或乘减在一起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说的是对的,当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乘现在的问题是,你怎么说明法,再算加减法。现在的问题是你怎么说明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才是对的,而先减法、在乘法,从左往右以此计算就是错的,而有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确实对呀!面对68-12×3,这个具体的算式,怎么老师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怎么就错了呢?
二、引导体悟
大家以为这个算式仅仅是个算是吗?
这个算式是冷冰冰的吗?其实,这样的算式是有生命的,它的背后是有故事的。不要笑我们一起来看看算式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 出示课本情境图,同桌互相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由第二小组汇报
看来,在混合运算中,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必须的,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道算式背后的故事(出示微视频)
2、小结提升
列示为60-18×3问题就这一个吗?怎么会有很多?如果把问题稍微变一下就可以变成千千万万,但列示都是60-18×3,60-18×3这个算式是有生命的,他背后无数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否则就不符合解决问题的需要。
那么如果将60-18×3中的减号变成加号,你能说出它背后的故事吗?小组内一起说一说,并整理下来吧!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三、巩固练习
现在请看主任务单第2题,判断对错
拓展提升,出示3 3 3 3=先算后2个三应该加什么符号
四、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