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教学设计与说明)(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3: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星星之火(教学设计与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星星之火(教学设计与说明)》。

第一篇:星星之火(教学设计与说明)

《品德与社会》(浦东版)四年级第二学期

13、星星之火

说课

一、说教材

《星星之火》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实,知道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胸怀革命志、献身革命事业的事迹;了解一些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共产党为民谋幸福的事实,激发学生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说“学情”

21世纪的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只闻得“中国共产党”,而不知其诞生的艰辛;建国党旗,却不知党旗的深层含义;见过伟人毛泽东的照片,但不了解其为何人„„这一系列的未知,让学生们对本单元的课文更为陌生。我们力求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们在自主寻找资料、处理资料、学习资料与老师上课相结合,更快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党旗以及革命先辈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由鲜艳的党旗看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成立的一幕幕;利用参观或出示相关的党史展览馆资料,了解南湖红船、了解一大会址、了解13位党代表;通过观看录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片断(有条件的可安排观看全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通过讲述伟人毛泽东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胸怀革命志、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

四、说教法

1、问题促学法——以学生提问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多渠道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资料、歌曲等教学材料,让同学们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引导同学获取未知,把抽象的概念性形象化。

3、探究讨论法——由“走进伟人——毛泽东”激发兴趣,合作探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已收集的积累资料,了解老一辈革命家胸怀革命志的事迹激发敬仰之情。

五、说学法 课文主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适宜、适时地合作探究。教学中,注重围绕问题,紧扣学生的情绪,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未知——已知——了解——敬佩——践行”步步深入的效果!

六、说实施

本课打算用二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将“历史坊”、“e链接”两部分先教授,意在了解党旗的含义,更深入知晓党的诞生,当时13位党员代表了全国57位党员参加会议,那57名党员就像那祖国大地上的星星之火(揭示课题),再通过观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片段,加深对党的认识。活动一:民歌欣赏,激发情感。

由欣赏陕北民歌《东方红》(师放媒体),得知歌里唱的是老百姓的心里话,唱出了他们对领袖毛主席的敬爱,由衷地感谢党,领导人民得解放,引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活动二:走近伟人——毛泽东。

通过课前学生已经收集的有关毛主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介绍她所了解的毛 泽东,师作适当的补充;加上书上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多了解建党初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从事的一些革命活动,进行讨论学习。接着,老师也将收集的一段资料,让《东方红》再次伴随着再次走近伟人,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如今,我们中国正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有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一代又一代的杰出领导人,其中有(多媒体——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活动三:交流会上话心声

回顾历史的长河,“九·一八”战火、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每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挥动着“民族兴亡 匹夫有责”的大旗,领导着千百万革命志士和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还曾记得,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已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通过比较体会,得知中国共产党已成为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党。这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一代代杰出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因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例举优秀党员代表,如:人民的公仆——牛玉儒、人民的卫士——任长霞、人民的好警察——严德海,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他们在各行各业中以身作则,光辉的形象,模范的精神,极大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人的心。还有我们的学生党员,他们大学毕业,为了支援边区的教育事业,毅然放弃大都市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去艰苦的地方教书,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到学生思考:既然有危险、有困难,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加入党组织呢?因为党是值得依靠、值得信赖的;是帮助老百姓、帮助人民的党;加入党组织是件光荣的事„„

最后引出老师也是一名党员老师,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大愿望,激发学生对党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再问各位小朋友,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已经成功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那么哪些同学在上了今天这一课后,也想长大后成为党组织一员的,请起立。你们怕困难吗?怕危险吗?如果以后有需要你们的地方,你们会去吗?这是课堂掀起高潮的时候,也是课文接近尾声的时候,更是反映课堂效果的最好见证。

第二课时要求知道毛泽东青年时代胸怀爱国志,献身革命的事迹,激发对 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佩之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党。

课时目标:

1、知道毛泽东青年时代胸怀爱国志,献身革命的事迹,激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佩之情。

2、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党。

课前准备:

1、收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小故事

2、收集、了解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党诞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诞生的,在南湖游船上结束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那么你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是谁吗?

二、走近伟人——毛泽东

1、师:课前,我们小朋友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毛主席的资料,能用二、三句话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吗? 生述(实物投影)

2、师:老师也收集了一段资料,让我们伴随着《东方红》一起来看看,好吗?

3、师:书上还有一些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多了解毛泽东的生平,打开书P56,看一看。

4、小结: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年时代就胸怀爱国大志,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持战斗,乃至全家人都献身于革命事业,真让人敬佩呀!他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如今我们中国正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有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一代又一代的杰出领导人,(多媒体——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三、交流会

过渡: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度兴衰。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皇姑屯事件,“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挥动着“民族兴亡 匹夫有责”的大旗,领导着千百万革命志士,唤醒了四万万中国的劳苦大众,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还曾记得,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1、师:我们的党由建党时只有57名党员,现已发展壮大成为拥有6800多万党员(统计图表的数字比较)。还记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辗转多处,最后在南湖游船上结束的吗?现如今我们党代会已经是第十三届六中全会,会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图片对比),参加会议人数由第一次的11位各地代表到如今的2114位(图片对比),中国共产党已成为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党,你知道那是为什么?

2、师:那离不开我们党一代代杰出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说说你知道的共产党员。

(媒体)其中有:人民的公仆——牛玉儒、人民的卫士——任长霞、人民的好警察——严德海,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等。

师:是啊,一个党员一面旗,想一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还知道哪些优

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随即出示多媒体)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也是我们的共产党员站在了抗非第一线。

3、你们看,我们的党员在各行各业中以身作则,他们光辉的形象,模范的精神,极大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犹如星星之火,点亮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4、师:还有我们的学生党员,他们大学毕业,为了支援边区的教育事业,毅然放弃大都市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去艰苦的地方教书,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听了这么多党员的感人故事后,你想说些什么?既然有危险、有困难,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加入党组织呢?

5、师: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

我爸爸从小告诉我:每一个人政治上有三件大事:小时候加入少先队,中学时加入共青团,成人后加入共产党。今天的张老师特别激动,因为一年前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预备党员,一年后的今天,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大愿望,同时也要更好地教好每一个学生。

我想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已经成功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那么哪些同学在上了今天这一课后,也想长大后成为党组织一员的,请举手。你们怕困难吗?怕危险吗?

四、总结

老师很高兴看到了又一批星星之火正熊熊燃起、茁壮成长,相信你们这些国家栋梁定会将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努力吧!又一代星星之火。

谢谢你们今天的出色表现,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合作,好吗?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反思:星星之火_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朱德用过的枪导入。

一进入新课:

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给学生3分钟的预习时间。学生完成预习导学部分。师问:南昌起义非打不可吗?

武装斗争是唯一选择。

学生:回答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师问: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学生:自答

师问:南昌起义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答

学生:总结八七会议的相关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秋收起义的有关内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及井冈山会师。

二、课堂讨论

1、八一南昌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由谁直接领导的?

3、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4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召开了哪些会议?

5、怎样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中国走的道路是下面哪一种?“城市包围农村”或“农村包围城市”。是有谁创立出来的?

三、课堂探究

1.“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请回答:

(1).“八一”历史至2012年有多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是指什么?

(2).此材料涉及到那几个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四军”是指哪支部队?

小组讨论思考:

2、.假如让你回到1927年的9月,由你来领导秋收起义,你会怎样去做,比较一下自己和毛泽东的异同点,并分析一下为什么?

3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4为什么井冈山会成为第一为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1.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你认为该纪念馆应该在()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南昌

2.南昌起义前夕,朱德设鸿门宴宴请军官教育团的团长、公安局的头头吃饭,将他们调离了自己的队伍。起义开始后,他们的队伍很快就被起义军消灭了。这是朱德成功运用古代兵法的一个典范,你知道他用得实()

A.调虎离山

B.釜底抽薪

C.围魏救赵

D.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4.毛泽东在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时,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强调的是()

A.武装斗争

B.土地问题

C.农民问题

D.建立农村革命根军地

5.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场武装斗争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广州起义

6.大革命失败后,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与此相关的时间,其中正确的是()

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④井冈山会师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五、知识抢答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稳定、发展、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环境大格局,战火纷飞的年代离学生十分久远,学生对于往昔的那些革命历史了解不多,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不透、感受不深的现象。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处于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度过了三、四年级时的马鞍型心理发展不稳定时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是非辨识能力,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比较强,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继续学习的良好愿望。虽然不太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等革命历史,但希望通过学习活动来深入体会。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革命历史,知道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使学生产生崇敬革命先辈、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相关史料,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学生掌握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另外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衔接,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强调“活动”,收集交流、体验感悟,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式中积极参与、感心动情,以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之效。

设计思路

1.课前收集整理资料。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特别是红军在井冈山和长征途中的典型事例,做到功在课前,课堂上才会有感有悟。

2.课中交流探讨感悟。在充分收集资料的情况下,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感悟红军长征的“人间奇迹”,1 / 8

说一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发扬长征精神,真正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感悟和发扬长征精神。

3.课后认真实践拓展。课后搭建交流活动的平台,通过“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扬革命精神”等系列活动感悟发扬长征精神,为促进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革命先辈从小立志、严于律己、不怕困难、不断追求等优良品质。知道一些革命遗址,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能力:通过收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能够与同学一起讲讲革命故事或者开展一些学习、纪念等活动。

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内涵。知道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远大抱负及为中华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革命历史,知道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使学生产生崇敬革命先辈、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磁带、图片等。收集关于向农村进军、井冈山会师、革命根据地建立等史实资料。准备毛泽东的诗词《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组歌》。

学生准备: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查找毛泽东的诗词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收集红军歌谣及红军在井冈山生活或战斗的故事。查找红军长征的典型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

/ 8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58-P59页内容,话题为“南湖船上的伟大决定”。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0-P61页内容,话题为“红星照耀井冈山”。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62-P64页内容,话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

一、伴随歌声,走进历史

1.教师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跟着齐唱,让学生伴随歌曲旋律走进那个革命的年代。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那段峥嵘的岁月。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切入主题,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歌词内容使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画面,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动

二、图片展示,讲述历史

1.教师展示“《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一大’上海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请学生讲述每一幅图片上所反映的故事。

2.教师对学生讲述的故事给予评定。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片、详细的讲述,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历史。教师及时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

三、形象比喻,明确意义

1.在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队伍发展壮大后,引导学生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贴切的语言表达其成立的意义。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等。

【设计意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师引导学生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贴切的语言表达其意义,既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

四、故事交流,品读诗词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参加“中共一大”的会议代表有哪些吗?

/ 8

2.学生列举“中共一大”代表名单。教师相机补充介绍。

3.举行“毛主席诗词(故事)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或朗诵毛主席诗词,并请听众谈谈从中受到的教育。讲故事、朗诵诗词的学生与听众相互评分,最后评出优胜者。

【设计意图: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活动

五、策划方案,升华主题

1.师提问:同学们,每年的“七一”我们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你们能说说吗?

2.生交流“七一”庆祝活动的方式。

3.师补充校外更多的“七一”庆祝活动形式,可根据实际出示音影像资料。4.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看了那么多“七一”庆祝活动的资料,真是丰富多彩啊!如果是你们来策划,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党的生日呢?

5.生设计自己的“七一”庆祝方案,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表彰。【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话题,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再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活动

六、亲身实践,拓展活动

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了解当地早期党的革命活动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设计意图:参观实践活动使学生再次受到思想的洗礼,培养了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湖船上的伟大决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第二课时

活动

一、红歌导入,引发思考

/ 8

1.师导言: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红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红军歌谣。

2.师生共同欣赏红军歌谣。

3.师提问:听完这首歌谣,同学们能够告诉我,红军吃得好、睡得香吗?同学们能体会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引导学生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造就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红军队伍。】

活动

二、深情讲述,再现历史

1.师导言:是啊!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简陋的住所、粗糙的食物、常年的风吹雨打„„我们一起来听听当年的历史吧!

2.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逐步壮大的情况: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革命活动遇挫后作出正确决策——向农村进军,在农村组建革命队伍,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图片、音像等直观效果较好的素材。

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遇挫后,为什么选择向农村进军?井冈山为什么被人们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为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补充了很多历史资料,然后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步学生奠定了基础。】

活动

三、合作交流,感悟精神

1.学生自主学习《朱德的扁担》这篇短文,并引发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井冈山小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特别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3.师总结:井冈山是革命的摇蓝、是革命的圣地,每一位红军战士在这里接受了革命的洗礼、人生的洗礼、信仰的洗礼,以朱德同志为楷模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充分发扬了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他们感人至深的言行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知道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让劳苦大众认识到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

/ 8

队,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红军队伍。这样才能够以小打大、以少胜多。这样人民才会永远支持红军。】

活动

四、知识竞赛,深化认识

活动采取“提问——抢答——评比”的流程进行,学生分组进行。大家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然后轮流进行,直至最后决出优胜小组予以表彰。教师也可参与活动,组织秩序,或补充问题、帮助解答。

【设计意图:用知识竞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拓展所学知识,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

活动

五、拓展活动,升华情感

以《红军精神永垂不朽》为题办一期小报。

【设计意图:办小报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整理,又是对课外知识的收集。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星照耀井冈山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朱德的扁担

第三课时

活动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导言: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埃及走出,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都经历了哪些艰辛的历程,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欲望。】

活动

二、对比分析,探究原因

1.师导语: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红军和革

/ 8

命根据地迅速发展。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连续五次“围剿”。

2.师介绍五次围剿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胜利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领导。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设计意图:对于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个问题学生十分好奇,教师简略向学生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原因,更加凸显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光辉形象。】

活动

三、多种形式,体验长征

1.重走长征路。教师展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用红笔描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结合地理知识,数数中央红军经过了多少个省?算算他们走过了多少路。

2.体会长征艰辛。

(1)学生朗诵《长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意,并追问:诗中反映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些艰难险阻?学生思考作答。

(2)长征故事交流会。学生根据课前收集资料,讲述长征小故事,特别是诗中提到的经典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等等。如有条件,教师可相机出示音像资料。

3.感悟红军精神。

(1)师提问:红军真的是铁打的吗?他们是靠什么力量支撑下去的呢?(2)生结合刚才的学习体验总结归纳出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征的艰辛,感悟出红军精神,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交流,让学生从心底里萌发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对中央红军的钦佩。】

活动

四、辩论思考,深化主题

1.教师提问引发思考:红军那种翻雪山、过草地的苦日子已不可能再来了,长征精神还要不要?

2.学生针对教师问题展开辩论,得出结论。

3.师追问:长征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它?

/ 8

4.生继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长征组歌故乡行“活动策划一些具体可行的纪念、学习活动。

5.播放《长征组歌》,学生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如今我们谈长征,重在谈长征精神,以辩论的形式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用策划的方式落实到学生身边具体的活动上来,使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感染,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活动

五、亲身实践,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四个一”活动:阅读一本红军长征书籍;观看一部红军长征影片;撰写一篇观(读)后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长征、感悟长征,树立学生不畏艰难、用于拼搏的长征精神,在学习生活中继承发扬。】

板书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二万五千里人间奇迹 拥有属于自已的长征

/ 8

第四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说明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整体状况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在统计意义上理解和认识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发需要,体验中感知内涵

1.谈话:这次,我班有 3个同学口算比赛都得100分,老师奖励他们一些铅笔,爱帮老师做事的小马虎同学分别给了他们5支、6支、7支(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实物)。

激发学生说:不公平!

2.你能公平地分发一下吗?

(1)请学生帮忙分一分。(7支中移1支给5支的)

(2)你是怎么想的?(18÷3=6,平均分)

设计说明:借“不公平”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探究欲望,借“想公平”引发求平均数的需要,借“求公平”在情境体验中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内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

二、问题引出新知,批判中寻求途径

老师根据本班课前每人套15次圈套中的情况,选择部分数据制作两个统计图。(课件出示主题图)

1.问: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你们真厉害,竟然能很快看出每个人套中的数量。

2.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谁最准?谁和谁一样准?男生4人,女生5人……)

3.你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请说明理由。

(1)女生准: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

吴燕最准,就能说女生套得准一些?吴燕一个人能代表女生套圈的总体水平吗?

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不好比)

(2)女生:女生套中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女生准。男生:但女生人数也比男生多,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不好比)

(3)你认为在人数不同时怎样比才公平?(比他们的平均数)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中提取信息并作简单的判断后,放手让学生讨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背景寻觅“公平”的统计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碰撞,反思、比较,质疑、批判的过程,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下感悟数学源自生活需要,凸显学生学的本质,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需学习。

三、探究巧用移植,比较中内化新知

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想法很好。

1.你有办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小小提示:可借用刚才“移铅笔”的方法,把男生套中的圈平均分到每个男生名下,相当于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一样多。

(1)先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

①移的方法。

最好先把最多的移给最少的,一般是一个一个地移。(有顺序、简洁)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看图告诉老师,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

设计说明:从“移铅笔”的方法迁移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可让学生少走弯路;借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操作,便于学生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先学 “移多补少”也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先合再分”的方法积累感性基础。

②列式计算。

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还有什么方法可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呢?

先求总数:6+9+7+6=28(个),再平均分:28÷4=7(个)。

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2)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相当于每个男生套中7个圈,它代表男生套圈的总体水平。(板书课题:平均数)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让大家变得同样多。

设计说明:让学生板演算式,充分理解算式含义,希望“先合再分”成为学生求平均数的主要方法。本节课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学生都会说,重在体会。

2.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能比吗?

(不能,还要知道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1)你能先估计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肯定在什么范围内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同桌合作、交流,两人选择一种方法验证猜想。

(2)学生尝试练习(再仔细看看第93页的例题是怎样求男生套中的平均数的?对你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肯定有帮助)。

设计说明:将第93页的例题中求男生套中的平均数的方法植入同桌学生合作探究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更准确、目的更明确,既能交流互助,又可纠错提速。

(3)学生汇报、评析。

①移:最多的移给最少的,数据差距较大时也可以两个或几个几个地移。

②算式每步的含义。

③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④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平均数、女生套中的总体水平)

⑤你估计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范围对不对?

3.看图:平均数的大小与图上数据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吗?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回顾整理: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你用哪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简洁?

设计说明:看图并通过课件演示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较,便于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特点以及平均数为什么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通过回顾整理牢固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4.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通过计算比较出了男生套得准一些。那你认为平均数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它能使生活中不公平的事变公平)

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求平均数的目的是便于分析、比较统计数据,是一种统计方法。(板书)

方法统计

移多补少

平均数

先合再分

先求总数:6+9+7+6=28(个)

再平均分:28÷4=7(个)

四、应用优化方法,巩固中再认内涵

1.还是那个小马虎!吸取第一次的教训,自以为公平了,结果4个人的奖品只发了3个人,你们看怎么办?(课件出示:笔筒4、4、4、0)

小马虎学聪明了,害怕再出错误。请求大家的帮忙(课件出示:笔筒5、2、3、4、7、9)平均分给6个人。

你为什么选择先合再分的方法?(优化方法)

2.第94页第2题。

你能估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吗?

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平均长度?用哪种方法简洁?(数据较大或较多时,我们一般用先合再分的方法)

设计说明:进一步优化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的平均数在15~23、16~22等答案,并说说想法,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估算和验证所求平均数是否正确的方法。

3.出示下列辨析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是155m,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吗?

4.填空。

小明期末考试语、数、英三门平均分为80分。

(1)如果语文80分,英语82分,数学一定是()分。

(2)如果语文81分,英语82分,数学一定是()分。

(3)如果语文81分,英语可能是()分,数学可能是()分。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说明:多层次、多角度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寻求多种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第94页第4题。

在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评讲时问:怎样比较“苹果卖得好一些还是橘子卖得好一些”?这里为什么比较总数就行?

五、延伸回归需要,统计中体现价值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满分10分,请你公正地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求平均数)

用上面的方法求这里的平均数公平吗?

还不够公平!(自学第97页“你知道吗”,然后告诉老师计算方法)

设计说明:联系生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定向自学、高效自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说明)

《愚公移山》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学科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人地和谐》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人地和谐才能发展的道理。如《愚公移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自然环境;《大禹治水》了解自然灾害的危险,学会预防和应对;《前卫之歌》了解循环经济的优越性,知道发展与环保兼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精神。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致闭幕词时,也用 “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团结全国人民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着重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懂得今天仍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特点。所以,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是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佳篇。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个别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愚公移山》flash,知道大概的内容,觉得他很了不起,但对于愚公的这种不怕吃苦,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精神理解不够。至于我国古代人民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例子更不清楚了。可以说,这课对于学生来说很是陌生。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觉得教学本课着重运用讲授法,通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学习,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辨析,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展示各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收集、交流当今社会的建设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所取得的成就,赞美身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当代愚公。通过吸管搭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知难而上、努力实践的愚公精神。明确在自己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困难也要发扬愚公精神。

三、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三教时 教学总目标:

1、通过观看动画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师生合作,归纳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通过看地图,故事、交流、上网查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通过看新闻,了解当今社会的建设同样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联系教师、学生的实际,赞美身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当代愚公。

4、通过吸管搭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知难而上、努力实践的愚公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愚公移山的精神,了解古代、现代各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

难点:挖掘自己、身边的事例,懂得今天仍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过观看动画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师生合作,归纳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通过学生的辩论,明确在现代社会中还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听歌曲,谈话引入

1、师:你们喜欢听歌吗?让我们听一首有趣的歌。大家可要听清楚歌词呀!

2、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3、师:你们知道首歌中唱的是什么吗?

4、学生交流

5、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愚公移山》,它赞美了愚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首优美歌曲的欣赏能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快乐地听歌,通过歌词初步了解愚公移山这件事。教师的小结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活动二:观看动画,了解故事

1、《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一段精彩的动画。边看边思考:你喜欢愚公吗?为什么?

2、学生观看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师生合作共同归纳愚公精神: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5、出示句子: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6、学生齐读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播放《愚公移山》的精彩动画片,使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鲜活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由于愚公精神概括起来有困难,所以采用师生合作共同归纳,最后通过朗读加以巩固。】 活动三:小小论坛,明确精神永存

1、师: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面对大山挡路,他会怎么做?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愚公生活的时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他不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他完全可以选择搬家这个最轻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3、师:有人说,愚公生活的年代太落后了,没办法只能靠坚持不懈地挖山来解决,现在条件好转,只要按按开关就行了,不要愚公精神了吧?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4、学生根据赞成和反对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5、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

6、出示《人民日报》(2005年08月08日 第四版)(人民论坛)《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7、师小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教师创设情景,提出: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他会怎么做?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而是强调在当时情况下,愚公移山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通过小小辩论会,培养学生利用事例说明问题的能力,同学间互相合作的能力,同时,在辩论中,同学们对愚公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最后,教师补充了《人民日报》的一篇论坛——《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旗帜鲜明地指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过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密切联系社会,以理服人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过看地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更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2、通过讲故事、交流、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看地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

1、师:我们在第一课中就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的区域自然环境优越;有的区域自然环境较差,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那么,有哪些不利因素吗?

2、出示中国地形图

3、学生仔细观看并小组内交流。

4、学生大组交流:水资源分布不均,山脉众多、土地沙漠化等

5、教师引导孩子观看我国河流的走向。

6、提问:我国的水路大多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向,这样会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怎样的困难?

7、学生交流:南北交通极为不便。

8、师:面对这个不利因素,我国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做的?

【品德与社会学科中重视培养高年级学生观看地图的能力,通过观看中国地形图,在与同伴的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下,在教师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得出了环境的差异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活动二:故事欣赏,知道劳动人民的伟大成就——大运河

1、听故事:大运河的开凿

2、交流感受,上台在地图上指出大运河的位置。

3、播放录像《话说运河》,了解大运河对当今的贡献

4、教师小结

【虽然运河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运用录像,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欣赏了运河上各种船只川流不息,岸上吊车林立一派繁忙的景象,直观感受到了古老的运河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听着教师富有激情的介绍,为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而骄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活动三:看书上网,了解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

1、大运河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克服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杰出成就。除了它以外,你还了解哪些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

2、学生交流

3、打开书,了解中国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成就。

4、教师推荐学校网站——愚公移山网,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网页,做好简单记录。

5、智力大冲浪:愚公精神知多少。

6、随机播放录像《荒山变成花果山》、歌曲《南泥湾》

7、点评及发奖,奖品为《愚公移山》、《红旗渠》、《詹天佑》等故事书。

8、师小结:愚公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个优秀品质。【了解我国人民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一些事例是本课的重点。如果一个一个事例讲述过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看书、上网浏览、智力竞赛等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竞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民族精神教育在此环节中得到充分落实。】

第三教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看新闻,了解当今社会的建设同样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2、联系教师、学生的实际,赞美身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当代愚公。

3、通过吸管搭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知难而上、努力实践的愚公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巩固,再现愚公精神

1、教师提问:愚公精神是什么?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利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作出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点评。

4、录像展示,了解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上海长江隧道、东海大桥 活动二: 联系当今社会,解读新的“愚公”精神

1、播放新闻:

温总在昨天的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理说出了最让他感动的事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然后,总理又说:但是,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2、师小结:我们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答中外记者问中看到了答案,那就是13亿人民同心协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活动三:联系自己,赞赞身边的“愚公”

1、教师举例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碰到困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告诉学生这也是“愚公”精神的体现。

2、学生交流自己或同学中具有“愚公”精神的事例。

3、教师小结:在学习、工作中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选用自己在工作中碰到困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就是愚公精神的体现。学生联系自己、同学身上的事例进一步发扬优点,树立榜样。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这种精神的可贵和永不过时。】

活动四:运用精神,完成吸管搭高的游戏

1、创设情景:若干吸管,一包橡皮泥,完成吸管搭高的任务,注意不能用手去支撑,搭得最高越好。看哪一小组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

3、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评比。

4、请获胜队谈谈成功的秘诀。

【动手实践,为孩子们搭建知与行的桥梁。吸管搭高的游戏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发挥学生们的智慧和毅力,还需要同伴间合作精神。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地感悟并提升自己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既是本课教学的检验,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活动五:发扬精神,学唱《愚公移山》歌曲

1、播放《愚公移山》的歌曲

2、学生学唱歌曲。

3、教师总结。

【结尾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唱歌曲。在歌声中让他们再次体会愚公精神,情感得到升华。这环节与第一教时的欣赏此歌前后呼应,在歌曲中开始,在歌曲中结束。】 板书设计:

8、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

六、对教学设计有关问题的说明

1、细化教学目标,突现过程与方法。

在设计《愚公移山》的教案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教参上的目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重新设计的。我把教学目标层层细化,并重点突出了过程与方法。如:“通过看地图,故事、交流、上网查找,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目标清晰并且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2、补充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还不断发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自身的、学生的事例,及时丰富、充实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具现实性和亲近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第三教时中,我举例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碰到困难,永不言败,积极进取,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这就是“愚公”精神的体现。学生在交流自己或同学中具有“愚公”精神的事例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并且强化了这种认识,同时也会对大家今后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社会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在执教这课中,我除了讲述书上呈现的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我还补充了:上海长江隧道、东海大桥等愚公精神在新时代体现的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拓展了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还补充了《人民日报》的一篇论坛——《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答中外记者中强调我们要发扬愚公精神这一新闻,体现了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密切联系社会,以理服人的特点。

3、开展游戏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课标提倡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亲身经历活动,获得认知和情感,生成新的意义,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这对于实现德育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多维目标具有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利用录音、录像等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动画片《愚公移山》、资料片《话说运河》、新闻报道、影视歌曲等,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也是本课的亮点。如设计了智力大冲浪:愚公精神知多少,把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治理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事例,通过抢答的方式呈现。少了枯燥性,多了趣味性。吸管搭高的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遇到困难,要发扬勇往直前、合作互助的愚公精神精神。这一设计,把教育从“高高在上”拉回学生身边,不用苦口婆心地说教,一项游戏活动的参与,我们的教育易为学生接受并加以内化。

4、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激励性评价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回答的欣赏和鼓励,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肯定和指导,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提升。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例如: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实物评价等。本课中,我运用最多的是语言评价,“你很关注新闻,是个了不起的学生!”、“同学们的掌声便是对你的最好肯定!”„„教师翘起大拇指,“这个大拇指就送给你,因为你的言语中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下载星星之火(教学设计与说明)(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星星之火(教学设计与说明)(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module9教学设计与说明

    本单元是以Can I have some sweets?为题的对话,具体内容是:通过讲述Amy过生日这一天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引出允许吃某种食物的句型Can I have some____? 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是:主......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说明)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9、大禹治水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主题是知道洪涝、干旱、台风是我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片段教学设计5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片段教学设计 ——《南昌起义》 龙田中学温发清 [导入语] 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图(展示课件:手枪)这是一把手枪,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

    3.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乘法分配律 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 相琴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设计与说明

    5、三人行,必有我师 说课 1、教材 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与传承”。《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三......

    《和为贵》教学设计与说明5篇

    8.和为贵 说课 1.教材 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德的传承”。《和为贵》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从和字开花游戏、和能兴家、睦邻、兴业、......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 [教材简析]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