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江苏省阜宁师范附属小学 二OO六年四月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纲要的指导下,有关网络教学、课程整合等方面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教学范式及网络教学资源,但实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没有摆脱课堂教学的巢臼,教学资源也仅仅是围绕某一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没有形成大的体系。
面对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关注“课堂”逐步转向关注“学生”;从关注“资源”如何为学生服务,转过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源”,这为开展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实验研究课题,作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改变传统的唯“教材”主义是从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观,使学生能够动态的进行大纲规定教学内容体系的学习,实现教学的创新,同时,也为新的教材体系的编制提供参考。
二、概念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本课题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科主题学习: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性学习。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信息(主要指教学内容)、材料(信息的载体)、设备、人员、场所、资金等。学习资源必须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有现实的教学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如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健全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的作用、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属性。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可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的目标。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5.信息化学习环境理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他人相互协作,或者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帮助下,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四、实验目的
我们试图从素质教育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理论的高度出发,依据信息传播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资源、教育的环境、变革教学方式的载体,并把它放在课堂教学系统结构中去设计、运用、组合和考察,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主题学习,促进课堂教学创新。1.初步构建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策略。构建学科主题学习资源体系。
各学科按一定的知识划分体系,重组形成新的体系模块:如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欣赏、风景名胜、中国世界遗产、中国古代建筑等内容;数学教学中的计算、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与体积等内容;英语教学中的对话主题(动物、植物、器官„„)。通过这种方式,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开展主题学习。确定资源开发策略:
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参与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利用资源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网页),通过评价整合作为学习资源;
学生利用资源中提供的形成性练习和测试功能,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2.通过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建设,促进教育教学创新。
通过开展基于数字资源环境下的学科主题学习的课堂研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创新。
3.研制一批适合教学需要的优秀学科主题教学资源。
4.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必然会改变教师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的方式,从而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渠道和空间,达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围绕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及艺体等学科教材中分散出现的典型系列内容进行重组,通过资源搜集、归纳、整理、整合,打破传统的教材内容安排体系,形成较完整的学习资源体系模块,并借助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为主线的主题研究学习。课题实验重点研究小学各学科中内容体系的科学重组,并依托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的再生、加工、拓展,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主题资源,研究资源的开发途径及策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学校范围内的)、协作性行动研究法(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课题组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边实践边研究。
2.案例法:通过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总结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法。3.实验法:对开发设计的学科主题学习资源进行教学观摩,收集相关教学数据进行绩效分析,并对师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主题学习资源对教学的作用。
4.文献法:通过对有关本课题的现有理论及实验研究的查阅和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式。
六、实验的步骤和措施 1.实验步骤
本实验研究涉及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主要学科,涉及面广,拟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7年2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总方案提出理论假设,向上级作好申报工作,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案轮廓。达到方案规范,课题操作性强的目标。初步形成方案网络。这一阶段的主要负责人:周其东、李天庆、周华东。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9年5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课题方案,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这一阶段要努力形成各学科的资源库体系,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第三阶段:(2009年5月—2010年12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进一步加以推广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完善课题的内容。整理有关资料,形成高质量的书面资料与网络资料。在这一阶段中力争有高质量的论著发表,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完成所有研究内容。2.实验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要使课题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开展,关键要有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课题研究队伍。为此,学校今年专门成立了现代教育中心,并组建了由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现代教有技术中心成员、教科研中心组成员为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并设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组,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各尽其能,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课题组数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苏电教[2001]4号文精神,认真研究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指南,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研究课题,并设计相应方案。
(2)组织学习,转变观念。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转变观念,而实验研究的本身又需要正确的观念作指导,转变教育观念既是实验研究的出发点,又是实验研究的归宿。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定期进行关于课题研究的学术沙龙,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大讨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教育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派人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通过系列活动,使广大教师正确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学校观、师生观、课程砚、教学模式观、教学组织观、媒体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学评价观。为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围绕课题,强化培训。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的培训,教育信息技术以现代教育媒体为工具,渗透于教学过程实体性要素之中,教师要提高运用媒体能力,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作用,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原理、特点等,全面把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人和拟物的功能。注重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训,教学结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系统全面地设计教学结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每位教师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知识与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计算机教学应用模式等。注重计算机网络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一直摆在突出的位置,并逐步成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过去的20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探索、实践、创新中不断前进。我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也是整个盐城市办学规模较大的省级实验小学。学校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逐步完善了校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环境,两个微机室近120台机器,已经达到“一生一机”的高标准,且全部连入互联网,在局域网范围内形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专用教室和专用准备室设置合理,拥有多媒体制作室、音像资料室、多媒体报告厅、双向闭路电视广播系统等设施。非线性编辑系统、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一应俱全。
学校专门设置了电教处职能科室,与教导处、总务处平级建制,近年来正致力建设一支校级资源开发小组,全部由学科教师组成,为我校以及兄弟学校的教师培训和网络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上做出了不俗成绩,在盐城地区享有盛誉。
这些都为我们课题组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顺利。我校90%以上的青年教师达到大专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学本科陆续毕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的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了较强的科研阵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校近年已逐渐形成优美的育人环境,较高的管理水平,陆续添置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这些方面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第二篇: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建立资源利用意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
尤其是作文教学,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为完成教材中的几次习作教学任务而教,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往往被教师抛之脑后,把大量的生活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总是觉得学生的生活单调,没有内容可写。因此这样的作文教学内容狭窄,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实施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特别是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而且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造成学生文风不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无法从似乎每天一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只会从充斥市场的一些优秀作文中搬来套去。教师们也不善于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其他作文教学资源,造成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结构单一。这样的现状,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会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人格的正常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拓宽作文教学的渠道,我们研究组从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入手,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3、提高习作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成长的需要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教师始终没有深入去研究怎样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及教材延伸的文本资源来引导学生扩宽视野,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以此课题带动教师能利用地域的优势,对不同内容的习作指导开展研究,促进课堂效率,同时也提高教师研究的能力,达到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本课题术语的界定
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习作教学资源是指习作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小学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把传统的习作教学从技巧训练的层面上解脱出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为显性目标,对习作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并使其发挥效能,以促进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这时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是开发学生的活动资源(如游戏活动、运用会、文艺演出等)、生活资源(如参与农村实践活动、做家务、郊游,影视作品等),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1、在国内,山东、江苏等地的一些学校开展过此类研究,重点对教材中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在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指导习作,学生习作的热情增强,习作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构建了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作文教学体系。开拓了习作教学的途径。
2、此前部分地区开展过此类研究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要努力转变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状,我们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教师指导怎样写才有本可依,才能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为学生搭起桥梁,指导学生学会习作。
预计有以下突破:
1、构建习作教学层级目标训练体系,并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建立习作教学资源库。
2、结合学生特点和地域的独特性,开发适宜的习作教学资源,形成丰富的习作素材,指导学生写出童真、童趣,抒真情,培养学生的素材捕捉能力、习作创新能力。
3、通过研究推动教师习作教学研究的能力发展,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敏感性,培养教师生活即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能找到教的轻松,教的有效的途径与策略。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实践意义:1.丰富习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力和捕捉力,在习作中能做到言为心声,写真事,吐真情,转变假大空的作文现状。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建立生活即课堂的意识,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3、引导教师找到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本土特色的习作教学资源库,推动校本研修的发展,提升教师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念,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料的设计者与开发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五、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理念。《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不同的学段目标中提出“写出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作理论。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学生生活的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充实的作文。因此,我们
确立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的观念,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练笔育人的方法。
3、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人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他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日本教育家芦田惠之助在生活作文教育中提出的“随意选题”思想。均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些论述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引导我们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资源,把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进行作文教学。
六、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实地调查为主来了解情况)包括教师、学生对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拥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与利用情况分析。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怎样挖掘教材、教学挂图等教学资源,如何利用读、写结合,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做到阅读与习作的高度融合,寻找到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如何利用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为习作教学增添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认识。
(三)课外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研究的重点)
具体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影视资源、学生活动资源、本土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社会资源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把习作融入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促进每一个个体记忆仓库的开启,习作热情的激发,创新想像的启动,生活个性的表达。
2、如何在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生活中生成性的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习作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时捕捉习作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3、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习作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利用开发的资源,建立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完善习作教学资源库。
七、课题的研究思路小组合作,建立研究区域
本组20个研究教师分成四个组,同一内容分年段研究,一月一次交流,创造竞争与协作的良好研究环境。同时也可以借课题研究小组的骨干力量推动各学校区域内的研究联动。
2、突出重点,构建学习团队
一学期一个研究重点,围绕重点内容,读一本书,集中两次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在于实证资源的价值,同时借课例来建构不同内容的习作指导课的教学基本模式;集中活动后,每人一篇反思。一月一期一次网络研讨,研讨前定好主题,研讨后及时总结,每个小组主持一次活动。在活动中练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3、各尽其能,搭建活动平台
这20名研究教师,各有优势,因地域、能力、爱好等不同,在他们的身边有许多资源可用,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明确分工,阶段性任务到人,集中活动时提供舞台让教师充分发挥其才能,让所有研究者动起来。同时也利用网站、杂志等媒体及时发布研究成果,把教师推出去。
4、及时总结,依靠典型推动
利用发展性评价量表鼓励教师积极研究,每个学期对所有研究教师进行一次评价,及时反馈结果。每学期一个重点内容研究清楚后进行小结,及时将课题研究工作中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并进行表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加以纠正,保证课题稳妥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实践研究法,辅之以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
主要运用实践研究法从“回顾诊断—筛选问题—分析原因—优选理论—拟定设计—实施行动—效果监控——审查反思”螺旋式循环,着重围绕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优化与高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习作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利用开发的资源,建立较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完善习作教学资源库。
九、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研究是在2013年9开始,到2015年9月结束,历时两年,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立项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在这个阶段里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当的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组进行系列的学习活动。起草课题方案。对本课题工作进行校内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对研究对象的挑选工作。准备好课题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7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主要完成的工作有:每个学期分年级开发一组习作教学资源,实验教师探索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课题组集中开展两次习作教学课例研究,通过课例来寻找习作资源的利用途径,达到教学优化。
根据各年段、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分解目标,建立具体的子目标,并利用有效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开发的资源通过实践的甄别后建立资源库,逐步建立一个具体目标下多种资源的配置和案例示范。
每个研究对象在每个学期进行二至三次的课例改进工作,收集优秀课例,将其中的优秀课例在研究网站上公开发表。实验教师每学期针对学生习作情况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优化资源,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课题组对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等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课题研究资料,接受结题鉴定。
第三篇:历史课导入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课导入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奎山教育中心中学部 刘宝娟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要完成此任务,必须对心理学的构成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经常是由无意注意引起来的,而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适应于转化时教学的基本原理,要获得成功的开讲还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成功,反之,便是失败。所以好的导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入或开讲方法。当然,还不能忽视美学原理,注重情感转移,教师能使学生的爱恨喜怒在师生之间同步转移,且条理井然,内容丰富,深入简出,具有科学美的审美价值。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构建中学历史课堂导入与课堂教学体系。新课导入犹如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一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头。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可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心因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好的课堂导入,必须方法得当,科学有效,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应该和课堂浑然一体,而不是撕裂开来;导入应该和课堂互相交融,而不是泾渭分明。导入和课堂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形成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化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起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之始,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环境,选用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励性的导入方式,让教师富有艺术性、激励性的导入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把握历史课堂的特点,创造多样并且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导入课堂。“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所以说,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而恰当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
3.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探究。导入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课堂标准的阶段性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面对新课标下对教材的内容如何能提纲挈领,富有启发地导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做好“点,拨,提”的工作,铺路搭桥,领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是探讨导入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师都应该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课型、对象、场合以及客观条件随机应变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导入方法,切忌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要做到以“情”、“奇”、“疑”、“趣”入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究导入的艺术性,使课堂导入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促使课堂导入艺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样的导入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的要求,才能使它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无限魅力。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课教学导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历史教师学习和借鉴历史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也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研究平台,提升历史老师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课题的规划下,拟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以下专题研究:
1.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的功能 2.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3.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4.中学历史习作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5.中学历史口语交际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6.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专题教学艺术的研究
7.探讨中学历史阶段性教学课堂导入艺术的分层次问题 8.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9.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有效性研究 10.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选择探讨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1)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3)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地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
②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3.总结阶段(2018年8月)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课堂导入教学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教学情境的质量的角度行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上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课堂内容对导入方式的优化选择问题,记录和整理每一个导入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反复的案例实验分析,总结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的史地教研组组长,从事多年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学校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校本校研中作出很大的贡献。曾参加学校的多个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每年都有案例。
3.问题教学法与我校教学特色“点题导学法” 研究密切相关,导学案的进一步优化是教研的重点,其中问题的设置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组织大家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使问题教学法研究更加深入,现在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教案集;课件;教学反思等。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方案的设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的概念。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主要手段是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手段是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等;
第三阶段: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主要手段是广播、电视等;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将教育理论、传媒理论、学习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优化学习系统(电化教育);
第五阶段: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现代”二字所体现的是在第四阶段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注入最新科技成果所引起的观念、系统、技术和手段上的元素,当今时期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产生的新的系统方法等。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的是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储存的光盘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它更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更注意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注意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换句话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既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
1、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
(1)教育科研课题是研究者要研究的教育科研问题,它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从某一研究方向所指向的教育科学问题中确立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第一、课题就是问题,而且是教育问题。它有两个特点,即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是“特定的”。
所谓普遍意义:即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或广泛性,此问题的解决对其他学校、其他教师遇到的相似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或者说所研究的应该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
所谓特定问题,即不是泛泛研究,而是研究其中某一特殊问题。第二、课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研究项目。
总之,课题牵涉到三个概念:教育问题,教育科研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它们涵盖的范围是逐渐缩小的。
(2)教育科研课题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教育实践价值和教育科学理论价值)、可操作的教育问题,或者说是可操作的教育科研问题。
可见,选择的课题首先要具有价值(中小学研究更多的主要是有实践价值的问题),其次要具有可操作性(即能体现出明确、集中、具体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任务,甚至研究方法,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问题),这是两个基本要领。众多的教育问题中,有价值的则可纳入教育科学问题序列,可操作的则可转为教育研究课题。
2、课题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问题必须具有价值。
广泛的教育问题中,有宏观的,有微小的,要选做课题,则要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要考虑其实践价值。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策略,那么开展研究就具有客观的现实性,则可立项。(2)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要有实践基础,应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要有理论基础,应以教育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做起来就会有偏差,就会走向歧途。也就是说,不能仅凭个人观点去研究。(3)问题要有创新性。
创新就是要有新意,有创造性,有独创性,所选择的问题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当然,教育问题前人未曾解决的只是一部分,大多数是已解决但未完全解决或尚未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或策略的问题。
(4)问题要有可行性。
即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和研究者主观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则研究无意义。
(5)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即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能笼统;问题要小,不要太大(不要以为小问题则价值低,要选好切入点,小中见大);问题界限一定要明确,不要模糊(研究对象是中小学,还是小学,是城区还是农村等等)。
3、课题的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主要的来源,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教师日常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从各类媒介中筛选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或信息,激发思维的火花。
(3)相关部门的课题指南。主要有课题规划管理部门和学术团体两个方面。
4、课题选择的步骤
(1)确定研究方向;(明确想干什么)
(2)进行文献检索并开展文献研究;(文献有书籍类——名著、专著、教科书、手册、教育辞典、百科全书;报刊类——教育类报纸、综合类报纸、杂志、学报、文摘、复印资料;教育档案类——教育年鉴、调查报告、学术资料汇编、学位论文。社会科学研究侧重信息搜集和加工,自然科学侧重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3)选定研究题目及内容;(可有多个备选方案)
(4)征求专家及同行意见;(征求意见要广泛,要重视不同意见 特别是反对意见,要积极吸收意见(5)最后确定题目及内容。
5、课题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应是范围小、界限清、具体明确的实践问题。(2)应重视文献检索和文献研究。这是选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研究,看看人家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成果,我们所发现的哪些问题急待研究,可以深入研究。检索充分,可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事求是。另外,检索中,不仅要课题本身的核心词,还要检索相关的或相近的词,即要了解国内的研究现状,还要了解国外的研究现状。文献研究要注意搜集后的分类整理,形成有效参考。文献是重要的资源,重视文献检索和文献研究,既可提高研究水平,也可减少重复劳动,要明白我们的课题研究并非从我们自己命题后才开始,我们也不是第一个研究者,许多同行也在开展相关的研究。
(3)应加强课题选择的论证。初定课题、基本定题都要征求意见,研究过程中还可局部调整课题,这是正常的。选题的论证过程就是课题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聚焦研究重点的过程、不断确定研究内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1、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是在研究设计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是对研究的各项工作进行的具体部署的安排。
即方案是选题后对课题全面的设计、部署和安排,可理解为开展课题研究的蓝图。
2、课题研究方案内容的构成
(1)课题名称;(2)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3)课题研究的意义;(4)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5)主要研究方法;(6)课题研究的步骤;(7)课题组人员构成及分工;(8)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其它还可有经费预算及大致支出方向)
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形式并没有刻板的规定,但均应该回答几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条件怎样,预期有哪些收获。
3、如何设计研究方案(1)课题名称:
简明(10——25个字为宜),具体(属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或策略研究或方法研究),限定性(研究的范围),创新性(要反映课题创新上的价值,做完后有哪些新的突破)价值性。
(2)研究现状:
其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应表明自己的观念倾向; 其二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应简单明了,用自己的语言,为确定研究内容打基础。
(3)研究的意义
一是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二是突出实践意义,体现应用型和实践性;三是创新程度要广泛检索,定位应有依据;四是理论意义应慎 提,应谦虚一点,不给研究找麻烦。
(4)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方案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最难设计的部分,它要求搞清课题到底要研究什么,确定研究内容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也包括一些重要观点的阐述(研究目的、内容组成、实践要领等)。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什哪些么没有弄清或没有弄准确,那么这个课题的研究将举步艰难,甚至夭折。
(5)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主要方法之一)等。
(6)研究步骤: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7)课题组成员分工,应具体、明确(8)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论文;案例;专著(也可编著);其它(教材、评价方案等)。
4、研究方案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方案要目标明确,论述精准,要求具体,步骤清晰;(2)方案设计要精益求精,它不是摆设,也不是要上交的文件,是开展研究的蓝图。
(3)方案设计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要会宽容不同意见。
(4)方案设计要循序渐进。一个好的方案,其设计不是一步完成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不断完善、修改,才能与研究过程相适应。
第五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徐红彩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的幻灯、投影、音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
开发与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教学性原则: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2.科学性原则: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3.开放性原则:资源库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师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作品纳入其中;4.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5.层次性原则: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个性化潜能;6.经济性原则:应以最少的投入开发出高质量、高性能的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所要开发和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分两大模块:一是教学资源本身;二是教学资源的描述信息。教学资源模块包括三个大类:教学素材、教学单元和动态资源;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描述,这些描述性信息构成了资源的描述信息模块,该模块涉及八个要素:资源的整体特征描述、历史和现状描述、元描述、相关技术描述、教学特性描述、知识产权描述、类属信息描述和评价信息描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二是师生创作的电子作品;三是由专业人员开发建设的资源。其中师生创作的电子作品有三种基本类型,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集;由专业人员开发建设的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它的开发和建设步骤以下:1.搜集各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对素材进行分类与描述;2.将各种零散的素材集成为完整的教学资源单元;3.对资源内容标引;4.质量检查;5.当资源制作完成后,需要将全部数字化文件归档,存入资源库。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1.知识产权的保护; 2.要使用一些通用的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规范管理;3.为了防止资源的流失和损坏,应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