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至五课时__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大全]
第三课时
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或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良好学习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与合作等探索活动的能力。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标准》中的“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具体的落实。
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调查,去认识校园的植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活动,不太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只有使学生明确了调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保证调查有目的地顺利进行。另外,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强但自制力比较差,极易将调查活动搞成漫无边际的游玩,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作好活动前的教育、指导和小组长的培训等工作,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此外,学生还没有学到植物具体分类知识,所以调查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这一部分知识,只要学生能分清是草本,木本;属于灌木还是乔木以及植物的名称及在绿化上的意义就可以了。另外学校绿化工作还没有彻底规划完善,正好为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所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了解校园植物,尝试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这些植物在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调查和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调查的方法,了解校园常见植物。
2、设计能力的尝试与培养。
五、教学难点:
调查活动的组织,使活动能有目的的进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
1、调查范例、调查报告。
2、提前一周调查辅导,小组长培训
七、教学过程: ㈠、课题的引入:从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入手:我们每天都穿行于校园之中,那么你了解你的校园吗(学生肯定答知道的),接着再问:那么你知道我们的校园都有那些植物吗,他们对校园的绿化又各有什么意义呢?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引出课题(校园植物调查)
㈡、调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及意义:通过观看录象或展示一些资料(如人口普查或科学调查等)使学生明确调查是研究事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㈢、校园植物调查的目的、方法、步骤:
1、观看教师准备的调查范例,大致了解调查的方法、步骤等。由于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实践调查这样的课题,没有任何实践基础,所以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调查计划,教师参与并做好指导工作。注:本课的前一天对小组长作好培训和指导,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并对小组成员分好工)
⑴、参与指导完善调查计划的制订
⑵、倡议为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校园植物,为确定的植物制作“身份证—挂牌”。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的标牌才能经历风雨的洗礼,且都应该注名那些内容等等。
⑶、参与指导调查表的设计和指导(尽量将调查的项目都设计到调查表中)
如:(见附表)
3、以组为单位表达交流设计报告,互补再次完善计划。
4、教师评价,补充强调调查注意事项
⑴调查的科学性:强调如实做好调查记录及调查报告的统计。⑵调查的过程中保护好校园环境(如不要折树、摘花等)⑶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⑷校园绿化方案的设计要注意其合理性。
⑸在方案设计这一块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政府、钢铁厂、农场局等镇内机关、厂矿调查借鉴。
㈣、实施调查计划:
1、给学生一周的充足时间完成调查计划和对绿化校园环境的设计。
2、自己抽出时间对学校及周缘的植物也做一次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3、每天下班前做一次巡回检查,看看每个小组的进展和身份证挂牌情况,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个别的知道和帮助。
第四课时:
总结、交流、汇报、展示设计方案的过程。
1、将调查报告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交流汇报。
2、组与组之间互补,比比看看那一个组调查的种类数量最多,调查报告最完善。
3、展示绿化校园设计方案,(以图示的形式)看看那一组的方案新颖,经济,合理,实用。
4、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调查组和最佳方案设计组。
5、大家集思广益对校园的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整理好后提交学校。
教学反思:开发利用学校环境教育资源,结合调查活动课与实践设计课开展和实施,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做到寓能力培养于具体实践之中,融科学性、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于一体,“知”、“能”并进,全员参与、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对绿化校园方案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关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篇: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校园植物调查及标本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为依据而设计的调查活动。本章从认识学生身边种类繁多的生物的方法———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观察方法入手,安排本节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生物课程标准》中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落实。
本课通过调查、探究及设计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调查的方法。虽然学生对植物分类知识还不是很熟悉,甚至于有些花草树木叫不上名字来,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询问或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达到认识和了解的目的。调查法不仅是研究生物的方法之一,而且是了解事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因此,本课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调查,去认识身边的植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初二的学生很少接触调查活动,对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不是十分明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只有使学生明确了调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保证调查有目的地顺利进行。另外,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比较差,极易将调查活动搞成旅游或漫无边际的游玩,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作好活动前的教育、指导和小组长的培训等工作,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此外,学生还没有学到植物具体分类知识,所以调查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这一部分知识,只要学生能分清是那一类植物,属于灌木还是乔木以及植物的名称及在绿化上的意义就可以了。另外学校正处于刚刚建完不久,还没有彻底规划完善的现实情况,正好为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所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了解校园植物,尝试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这些植物在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培养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这次调查和设计活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校园常见植物。
2、设计能力的尝试与培养。
(二)教学难点:
1、调查活动的组织,使活动能有目的的进行。
2、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
1、调查范例、调查报告。
2、提前一周调查辅导,小组长培训
3、给学生两天的时间做调查计划和标本制作的准备。
4、自己抽出时间对学校及周缘的植物也做一次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六、课时计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每天都穿行于校园之中,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你了解你的校园吗?(学生给予教师肯定回答)
师:那么你知道我们的校园都有哪些植物吗?(学生说出他们认识的一部分植物)
师:同学们认识的仅仅是我们校园内的一部分植物,除了这些,校园内还有很多植物,这些植物对校园的绿化又各有什么意义呢?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引出课题——校园植物调查)
(二)、新授课
第一课时——准备工作
1、观看教师准备的调查范例,大致了解调查的方法、步骤等。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在每一环节做详细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调查计划以及调查表的设计(包括调查目的、范围、方法等)教师参与其中并指导调查计划的制定和调查表格的制作。
3、教师讲解采集植物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4、分发采集工具。
注:本课的前一天对小组长作好培训和指导,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并对小组成员分好工。
5、以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设计报告,互补再次完善计划。
6、教师评价,补充强调调查活动以及标本制作的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的科学性:强调如实做好调查记录及调查报告的统计。(2)调查的过程中保护好校园环境(如不要折树、摘花等)(3)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实施调查计划:
1、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校园内开展调查活动并做记录。(教师跟随活动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在调查的同时按照要求采集部分植物准备做标本。(教师监督,严禁学生肆意破坏植物)
3、调查结果的交流、讨论与展示:
(1)、将调查报告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交流汇报。
(2)、组与组之间互补,比比看看那一个组调查的种类数量最多,调查报告最完善。
(3)、按照要求对采集回来的植物进行标本制作并附上相关信息。(4)、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调查组和最佳标本制作组。
第三篇:第二节 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第二节 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或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良好学习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与合作等探索活动的能力。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标准》中的“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具体的落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中的第二节。本章从了解认识学生身边种类繁多的生物的方法———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观察方法入手,安排本节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课标》中“参与绿化家园活动”的具体落实。
本课通过调查、探究及设计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调查的方法。虽然学生对植物分类知识还不很熟悉,甚至于有些花草树木叫不上名字来,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询问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达到认识和了解的目的。调查法不仅是研究生物的方法之一,而且是了解事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因此,本课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调查,去认识身边的植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活动,不太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只有使学生明确了调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保证调查有目的地顺利进行。另外,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强但自制力比较差,极易将调查活动搞成旅游或漫无边际的游玩,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作好活动前的教育、指导和小组长的培训等工作,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此外,学生还没有学到植物具体分类知识,所以调查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这一部分知识,只要学生能分清是草本,木本;属于灌木还是乔木以及植物的名称及在绿化上的意义就可以了。另外学校正处于刚刚建完不久,还没有彻底规划完善的现实情况,正好为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规划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所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意识的形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了解校园植物,尝试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这些植物在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3、尝试校园绿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调查和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调查的方法,了解校园常见植物。
2、设计能力的尝试与培养。
六、教学难点:
调查活动的组织,使活动能有目的的进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
1、调查范例、调查报告。
2、提前一周调查辅导,小组长培训
八、教学过程:
㈠、课题的引入:从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入手:我们每天都穿行于校园之中,那么你了解你的校园吗(学生肯定答知道的),接着再问:那么你知道我们的校园都有那些植物吗,他们对校园的绿化又各有什么意义呢?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引出课题(校园植物调查)
㈡、调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及意义:通过观看录象或展示一些资料(如人口普查或科学调查等)使学生明确调查是研究事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㈢、校园植物调查的目的、方法、步骤:
1、观看教师准备的调查范例,大致了解调查的方法、步骤等。由于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实践调查这样的课题,没有任何实践基础,所以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调查计划,教师参与并做好指导工作。注:本课的前一天对小组长作好培训和指导,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并对小组成员分好工)
⑴、参与指导完善调查计划的制订
⑵、倡议为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校园植物,为确定的植物制作“身份证—挂牌”。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的标牌才能经历风雨的洗礼,且都应该注名那些内容等等。
⑶、参与指导调查表的设计和指导(尽量将调查的项目都设计到调查表中)
如:(见附表)
3、以组为单位表达交流设计报告,互补再次完善计划。
4、教师评价,补充强调调查注意事项
⑴调查的科学性:强调如实做好调查记录及调查报告的统计。⑵调查的过程中保护好校园环境(如不要折树、摘花等)⑶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⑷校园绿化方案的设计要注意其合理性。
⑸在方案设计这一块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政府、钢铁厂、农场局等镇内机关、厂矿调查借鉴。㈣、实施调查计划:
1给学生一周的充足时间完成调查计划和对绿化校园环境的设计。
2自己抽出时间对学校及周缘的植物也做一次细致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3、每天下班前做一次巡回检查,看看每个小组的进展和身份证挂牌情况,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个别的知道和帮助。
第二课时:
总结、交流、汇报、展示设计方案的过程。
1、将调查报告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交流汇报。
2、组与组之间互补,比比看看那一个组调查的种类数量最多,调查报告最完善。
3、展示绿化校园设计方案,(以图示的形式)看看那一组的方案新颖,经济,合理,实用。
4、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调查组和最佳方案设计组。
5、大家集思广益对校园的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整理好后提交学校。
教学反思:开发利用学校环境教育资源,结合调查活动课与实践设计课开展和实施,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做到寓能力培养于具体实践之中,融科学性、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于一体,“知”、“能”并进,全员参与、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对绿化校园方案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关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篇:校园植物调查
校园绿色植物种类的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认识校园内的绿色植物;知道他们的名称;了解他们的主要形态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用途等。了解植物分类的目的、方法和分类单位,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
二、调查意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调查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和交流,学会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主动性。
三、调查工具:照相机、校园植物记录卡、笔、标本袋。
四、调查范围及内容:校园内的绿色植物。校园内的绿色植物的种类。
五、调查方法:每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六、调查过程:调查校园绿色植物的种类,并对各种植物从形态、特征、习性、生长繁殖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记录。将学生分组,选定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在校园内进行调查,观察校园内各种绿色植物,并拍摄有价值的照片,收集有代表性的标本。学生如实记录绿色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数量、生长情况,查阅事先准备的资料,尝试对调查到的植物进行分类,将归好类的植物进行整理,填写在调查表上。
七、调查预期结果:使学生能认识校园内的绿色植物;知道他们的名称;了解他们的主要形态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用途等。了解植物分类的目的、方法和分类单位,能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通过收集植物分类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养成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协调意识增强。
第五篇:校园植物调查研究报告
校園植物調查研究報告
研究性学习阶段小结
一、校园植物的作用 ○校园是一个人群集中的地方,“绿色”校园是每一位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园,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安静、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置身于清新和谐的绿色校园内,不仅可以让师生观赏到各种植物景观,呼吸新鲜空气,消除大脑疲劳,而且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优秀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绿色植物,维系着生态平衡,使万物充满生机,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美化环境运用树木花草不同的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配置出一年四季色彩丰富,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层层叠叠的绿地,镶嵌在城建筑群中。它不仅使学校披上绿装,而且其瑰丽的色彩伴以芬芳的花香,点缀在绿树成荫、蓊郁葱茏中,更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
2,净化空气 绿色植物对净化空气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吸滞烟灰和粉尘,能吸收有害气体,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以成年人每日呼吸需要0.75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计算,则每人有10平方米的树林面积,就可以消耗掉每人因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供给所需要的氧气。据上海地区对一些常见的绿化植物进行了吸硫测定,发现臭椿和夹竹桃不仅抗二氧化硫能力强,并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强。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况下,叶中含硫量可达正常含硫量的29.8倍,夹竹桃可达8倍。其它如珊瑚树、紫薇、石榴、广玉兰、棕榈、银杏、桧柏、粗榧等也有较强的对二氧化硫的抵抗能力,刺槐、女贞、泡桐、梧桐、大叶黄杨等树木抗氟的能力比较强。另外,木槿、合欢、杨树、紫荆、紫藤等对氯气、氯化氢气体有很强的抗性;紫薇可吸收汞;大多数植物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银杏、柳杉、樟树、海桐、青冈栎、女贞、夹竹桃、刺槐、悬铃木、连翘等净化臭氧的作用较大。树木还能吸收氨、铅及其它有害气体等等。故有“有害气体净化场”的美称。
3,调节气候 树木能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 为师生的生活创造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树木也能调节气温,这是由于树木可以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能消耗许多热量用以蒸腾从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和制造养分,为人们创造了防暑降温的良好环境。据测定,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
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
4,减弱噪声 茂密的树木能吸收和隔挡噪声。据测定,40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公园中成片的树林可以降低噪声26-43分贝;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可降低噪声8-10分贝。在森林中声音传播距离小,是由于树木对声波有散射的作用,声波通过时,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同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毛,就象电影院里的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能把噪声吸收掉。
二、课题的提出 ○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美丽的杭城,她犹如一座绿色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设计特色。每当我们漫步于风雨长廊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特别的幸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如此丰富的、方便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利用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朝晖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校园。为此在指导老师的推动下,我们七<11>班全体学生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用途、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快更易的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调查范围 ○
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木本植物。(花卉、野生类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四、调查方法 ○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五、研究时间 ○
课余时间及专项的活动时间
六、研究成员 ○
七<11>班全体学生。
七、指导老师○
戴老师
八、研究过程 ○
1、实地调查 :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树木,熟悉树木分布,并做好记录,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2、采集标本 :利用选修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
3、查阅资料:与电脑老师联系,利用学生的信息课时间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获取各类树木的相关资料(树名、科名、习性与特点等)。另外,小组分工回家查阅有关资料。
4、核准资料:经过以上各项活动,学生对校园树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认识更科学、更准确,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借阅了《植物志》,小组分工核准,使我们的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
5、整理资料:集中、收集所有学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筛选、分类。
九、研究成果 ○
1、全体学生对校园树木的种类、科属、习性与特点、分布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调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意识有所增强。
5、为学校绿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十、感想 ○
在数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校各位领导、年级主任、指导老师及其他同仁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回想我们的路程,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们也感到欣慰。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不只是植物知识的增长和丰富,更体验到同学间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的精神。当我们对某种植物一无所知时,我们分工合作,查询资料,向指导老师请教。当我们一点一滴积累知识时,真的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在此,我们向指导我们成长的老师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七年级(11)班学生:廖子威
指导老师: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