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⒈ 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基于华生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人们探讨了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在操作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开始,以教学目标的完成而结束。教学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目标越精细越好。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假设保持了一致,这种目标分类学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以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第二,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斯金纳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包括这样的五个阶段:说明具体的行为表现;评估行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方案。从以上的过程看出,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的程序,直接涉及到了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求可观察、可测量。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步一个教学目标,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每个教学目标完成后进入下个教学目标的教学。程序教学的方法有这样几个因素: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映;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
程序教学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讨论程序学习的方式,后来逐渐开始重视研究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材逻辑顺序,为了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性,又开始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给出评价。当系统科学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借助程序教学,人们更全面、更确切地探讨起教学全过程,更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其他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分析等。教学设计的最初尝试已开始于程序教学的设计之中,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基础。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出现了“教学设计者”(尽管当时还没有给予这样的称呼),这种专门人员的出现使得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探索有了专业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设计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多媒体学习包括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1]
教学设计的产生,主要的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内部的思维和人的情感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仅对外部的刺激与反应进行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强调以外部的学生反应进行描述和检测;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内容和已形成的反射结构来展开教学,并以小步子进行,强调及时强化,强调有效性。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技能性训练和操练中具有很好的效果;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学习效果的客观行为,以及重视反馈强化的观点,至今依然在教学设计领域广泛应用。这种教学设计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缺乏系统性;工作量较大;设计一个好的程序课本的时间较长;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迁移性较差;难以解决复杂的思维训练问题等。⒉ 以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理解,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众多,我们仅介绍布鲁纳和加涅的教学理论。
⑴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关于教学目的,布鲁纳认为必须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理智发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演技能”。
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本质。学生的心智发展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遵循他特有的认知程序。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心智形式。相应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发现法。
布鲁纳还提出了“知识结构说”和“学科结构说”,并且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四个好处:一是学生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二是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有助于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三是教材组织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四是学习学生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⑵ 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在他的学习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教学理论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他认为: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认知信息加工模式表明了学习发生的内部过程和所对应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
加涅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学习层次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本书其它章节有介绍,故此不再多言。
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发展,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有效。因为认知主义心理学加强了内部的思维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强调以内在的学生认知发展为依据;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展开教学,并强调发现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起点;重视学习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还关注了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选择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⒊ 以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主张要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解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罗杰斯探讨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罗杰斯从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开始了教学理论的建设。罗杰斯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中提出,学校要培养的人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任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的人。”
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过程。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确定帮助情境;第二,探索问题;第三,形成见识;第四,计划和选择;第五,整合。这种非指导性教学是建立在他的意义学习基础上的教学。
罗杰斯还提出把教师改称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阐明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弄清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促进学习的气氛。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学以及学习成功的重要影响,扩展了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到很多研究领域。强调情感因素,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是过度的强调情感,会减弱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能力,最终将导致教学失败。
以上介绍了以哲学为取向的教学理论和以心理学为取向的科学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各有侧重点,他们共同统合于教学理论,只有统合的教学理论才是完整的教学理论,才能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指明方向(哲学层面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设计更有效(科学层面的教学理论)。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人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材料的研究以及实践的检验,已经发观和揭示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富有稳定性、普遍性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但是历来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是只涉及教学过程及其理论原理的个别方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即使是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依然如此,因此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些理论观点很容易陷入片面的应用,忽视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平衡。为了克服这种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的不良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20世纪60年代初,巴班斯基把一般系统论引入教学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教学设计正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它把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等要素都置于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应用。
如果没有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就是无水之鱼。教学设计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把教学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即教学系统的元素。教学理论揭示了各个子系统的相关原理,使教学设计者能够对这些子系统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教学设计把教学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整合起来也是依据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二者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二者的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上的混同与歧义,”实际上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本质不同。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同时它通过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体系。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心理科学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与计划,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教学理论关于“教学是什么”,在教学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有效进行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设计就不能有效进行。
如何把描述性理论转换成规定性理论,这需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不同的实践领域会产生不同的规定性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心理科学和教学理论这样的描述理论在实践中与系统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规定性理论。
第二篇:基于行为主义的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
装订线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
——《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
摘要:本系统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其中涉及到环境设计,开发了一个供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师使用的教学系统。主要内容是教学生认识彩虹及其七种颜色,文章包括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软件的设计分析。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环境、教学系统
1.引言
1.1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中都应用到了计算机这种现代技术工具,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CAI)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在教育阶段中尤为重要,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应用多媒体课件,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以及一次偶然的机会陪朋友去面试小学英语教师的经历,我开发了一个题为《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的课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1.2系统开发流程
2.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这一块上,其实当下小学的教学中,城镇级别以上的学校基本都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乡村还是不能跟上这个步伐(无论是师资,设备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上)所以这里只分析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情况。虽然大多数教师上课的时候都会运用多媒体课件,但是那些课件都只是注重教学的其中一个方面,比如内容,却很少能综合各方面来设计出一堂完整的课。如果能针对某一门课或者是一节课,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系统,这样对教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促进作用的。
对学生来说当然是通过这个教学系统能学到知识,但是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对教师来说就是既能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也讲得比较轻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校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教好,学生学好,与家长沟通好。对家长来说无非也是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那么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综合起来,系统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只要学生学好了,各方面的需求就都解决了。集中体现为下面这个需求分析表: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师通过运用《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课后学生可以表现出来的目标归纳为一下:
装订线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课件教小学生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学会读和说”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 color is it?”这两句话,知道自然界中彩虹的形成和彩虹的故事,还会有儿歌,练习的涉及。通过这些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端正学习知识的态度。
5.学习者分析
这个《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主要是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用的,教师是主要的使用者,但是学生是主要的利益干系人,因为只有学生才真正在应用这个系统的时候学到知识。集中体现为下面这个学习者分析表:
6.软件分析与设计
6.1指导理念
《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小步子程序教学,当然也涉及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在教学程序上是由浅到难,逐渐切入到课堂的重点,但是也不缺乏必要的环境建设,比如讲彩虹的形成,彩虹的故事,还有一首彩虹歌。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给小学生讲简单易懂的原理,讲故事,学唱歌等方式让他们在轻松地环境中逐渐掌握彩虹的颜色,学会读和说”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 color is it?”这两句话。
6.2结构分析
6.3设计分析
这个系统主要是用authorware实现的。每个页面的图片都是用photoshop处理过,有些图形是用corelDRAW画的。打开主页就清晰展现系统的五个模块。Authorware中都是以流程图整合内容的,每个模块的主页前都有一个计算图标,通过EraseAll()清空前面的页面。
(1)彩虹的形成:点击进去通过右下角的上页下页按钮一步一步展现彩虹的形成过程。由于小学生英语知识比较薄弱在适当的位置会给出中文的英文单词,虽然他们不会写,但是先给他们一个大概印象,对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上一页按钮中CurrentPageNum@“framework”>1让在第一页的时候它是灰色的,不能点击。下一页按钮CurrentPageNum@“framework7”
(2)彩虹的颜色:这是系统的主要模块。首先呈现彩虹以及彩虹七种颜色的单词,通过点击相应的单词会在右边出现相应图片,让学生能比较形象的理解单词的含义。下一页就是单词颜色的进一步强化,鼠标移动到什么颜色块上就会出现相应颜色的单词。最后一页就是这节课主要短语的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具体字体用英语怎么说,是什么颜色,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了本节课主要的两个句子。
(3)彩虹的故事:跟模块(1)类似,只是在里面用到了一个移动图标,让文字可以移动着出现,减少学生前面学习的疲乏感,为后面彩虹歌的学习先热一下身。(4)彩虹歌:导入一个flash,教小学生这首有关彩虹颜色的歌曲,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页面上有三个按钮,CallSprite(@“Flash Movie...2”,#play)控制播放,CallSprite(@“Flash Movie...2”,#stop)控制暂停,GoTo(IconID@“Homepage”)控制返回首页。
(5)练习:设置了5个题目,选择之后点击“交卷”如果选择对了就会出现“回答正确!!”否则就是“回答错误!!”。每个选项对应一个计算图标,交卷对应一个页面用来判断回答的正误,每道题大体是这样设置:Checked@“a”:=1, 装订线
Checked@“b”:=0, Checked@, Checked@“d”:=0, answer:=“Q:a”,回答{Test(answer=“Q:a6”,“正确”,“错误”)}控制选项的选择, 并且设定正确答案。CharCount(answer)=3,控制当没有选择的时候不可以点击“交卷”。
7.总结
本次实验是自主选择一个小知识点来开发一个智能教学系统,由于上次和朋友去面试时听她讲的一个小知识点开发了这个《小学英语教学系统(彩虹)》。运用的技术选择主要是因为上学期学习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想好好巩固并加深一下对authorware这个软件的掌握程度。开始的时候其实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老师说要体现自适应性,我觉得我的这个系统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好。然后就去图书馆借书、上网查资料等等。在做的过程中,我找了很多资料,也遇到过不少问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返回”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总是做不到任意返回,后来运用了框架那个图标以及一小段代码就解决了。还有就是在做的时候由于要用到很多背景图片,我都是使用photoshop来处理背景图片,其中还运用了corelDRAW来自己画图。
其实开始做的时候只是很单纯的一个想法,因为讲课的是我的好朋友,每次想到她我就很舒心可是已经很久没见她了,做系统的时候就只是惦记着她,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坚持做完,即便做的不好。记得有个老师说过:“坚持到最后的就是最好的。”authorware这个软件虽然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是我用它做出了一个自己觉得开心的作品。没有完美的,只要喜欢就好,开心就好。一个作品,我学习接触到了很多种的软件也学到了很多。纠结是有的,开心却是最多的,想办法解决一个个问题,收获其中的成长,真的很不错。总的来说,我认真做了,做出来了,还是很开心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大学出本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 王志军.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第三篇: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
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
摘要: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我国,教育除了包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同时也包含了一些职业艺术教育。即如绘画、英语以及音乐等专业教育。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则是音乐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而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除了保证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当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而促进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与音乐理论相结合,也能让教学的方向更加准确,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结合开展
0 引言
作为一门基础科目,视唱练耳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一门集合多项音乐能力训练的综合科目,而一般,视唱练耳的训练工作可以包含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而且学习过程可以涉及到声乐、器乐、理论作曲等多个领域,因而,其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保证视唱练耳课程的有效性,就需要针对实际课程需求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调整,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产生的问题和误区,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与音乐理论相结合方面,展开详细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关联性
对于目前音乐专业的教育而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即教学思想过于落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另外,音乐理论教学与视唱练耳教学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入门科目,而且两者存在较大的联系,但是目前这两门科目的教学工作却是完全独立的,即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教学,从而导致知识关联性不足,存在脱节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虽然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都属于音乐教学的入门,但是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思想却存在本质的差异。首先,音乐理论教学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理性思考,同时又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保证音乐专业学生具备基础音乐知识以及素养的一类重要科目;而视唱练耳教学则是恰恰相反,属于一门实践性的感性科目,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各项实践练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同时还需要对音乐具有综合性的感知能力,即可以包含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理解力等等,但是两门科目独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音乐理论教学只有理论知识,学生虽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但是难以从抽象的知识中获得相应技巧,从而导致实践能力不同;而相对而言,视唱练耳教学则是单一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能力,由于缺乏理论作为依据,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通过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对音乐进行完整剖析和诠释。因而,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音乐入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现,所以两者结合进行教学符合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基于音乐理论的视唱练耳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缺乏针对性,学习被动
就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的特征而言,主要特征有思维灵活、活泼好动、向往自由安逸,而且个体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性,而且普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为行为散漫、学习习惯不好的问题,而过去的教学往往只是按照教学计划以及书本进行统一量化教学,导致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而且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这也是由于目前在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学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所导致的,因为教师并未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等等),从而导致教学问题产生,教学往往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2.2 教学内容的重复,价值缺乏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音乐专业院校来说,基础音乐理论以及视唱练教学都是各自独立的两门科目,除了会引发理论实践教学不统一的问题,同样还会导致科目之间出现一些知识点的雷同,也会浪费过多的教学实际和精力,即如音程与和弦、调式与调性、节奏与节拍、速度与力度等相似的知识点,而且教学的反复性也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感知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也让音乐教学的价值丧失。[1]
2.3 教学流程的单一,兴趣缺失
教学流程的单一性可以在音乐理论与视唱练教学中可以体现在以下,即目前音乐理论教学主要以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为主,虽然学生短期可能会有一定兴趣,但是长此以往单一性则会导致学生兴趣丧失,甚至出现厌学的负面心理;而视唱练教学中的教学单一性则可以体现在单一的练习曲教学或者是无趣的枯燥的音高、节奏、旋律听记反复练习,这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渐渐丧失,对学习过程视为“完成任务”,即便是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无法将所学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除了,更谈不上相应的创新了。
基于音乐理论的视唱练耳教学的改革
3.1 强化教学主动性和趣味性
基于科学的教学思想,学生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而强化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对目前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例如教学流程的多元化,包含讨论教学、启发教学、问题教学以及探索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身份特点,而且还能从不同的教学流程中自主努力和学习,从而有效形成对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现阶段的一些信息媒体代入情境教学,例如采用多媒体播送各类视唱曲目,从而保证学生的内心乐感得到激发;或者通过一些课余的活动对学生兴趣进行激发,诸如音乐经典作品鉴赏会,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研究,从而了解到学习的趣味性和音乐的真谛,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学习的思想和态度。[2]
3.2 增强教学关联性与互动性
对于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强化基本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课程关联性,同时加强两者的不同步联合教学,这样也能弥补这些科目本身的不足问题,而且还能够根据两门科目知识的系统、规则以及特征进行联系,在科目同步教学过程中保证他们原有的教学特点,又能让科目进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例如基本音乐理论教学,教学范畴有和声、音乐欣赏、合唱合奏等课程,则教师在开展时需要融合一些专业的技能教学,同时应当要让学生了解音乐要素的差异和联系。
3.3 推行因材施教科学理念
对学生个体出现差异性,教师则应当推行相应的因材施教理念,例如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再者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材的内容,即便是教材本身是统一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调整教材的内容,例如:一些学生认为教学进度过慢,教师则可以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理念;而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会觉得教学进度过快,而教师则可以针对性减少他们学习的知识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结语
总体来说,音乐理论教学与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是不可分离的。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除了需要注意两者结合和关联,同时还需要强化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的方案,而且还需要强化教学流程的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参考文献:
[1] 刘淑萃.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整合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17-119.[2] 张放.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J].民族音乐,2013(08):120-122.[3] 邢岩.刍议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60-161.
第四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如何组织,教学的时间、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
课堂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虽然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表现出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
1、全班上课。
其主要特点是:(1)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施教,又使学生所有的反应再反馈给自己。(2)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其他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3)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学生在课堂上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4)教师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他们产生相应的反应。
2、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其主要特点是:(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班级依然保留。(2)小组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临时性的,主要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3)各小组的人员也不固定,小组规模的大小要视学生的发展阶段、班级人数、学科的不同、所布置的课题和作业的类型及其量的不同具体地决定,小组的人数,一般幅度可在2——10名之内。但这种组织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分组的科学依据,二是有足够的教师配备。
3、班内个别教学。
这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人们对老师的评价往往与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判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上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 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主要表现为: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3.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包括:第一,现代教学的课程观。现代课堂教学提倡全人教育课程,倡导知识、能力、道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即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强调课程设计的结构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第二,现代教学的知识现。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稳定与不稳定、静止与变化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强的适应能力,强调学生在致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现代教学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视学生为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第四,现代教学的质量观。现代教学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第五篇: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说课稿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说学生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应用和歉意能力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课程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确立以下教法:设定特定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以解决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适时地结合演示法、讲解法、引导法来完成教学。通过辩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等。
五、说学法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确立以下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记理论内容,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辩论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六、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以极域电子教室控制系统为平台进行统一教学和管理。
七、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过十字路口,看红绿灯可以告诉我们交通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电视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超时的优惠活动是昨天的,今天我们知道后对我们来说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2)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设计意图]:总结问题,突破难点。通过填空、案例和列表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步骤的掌握知识点,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八、说教学反思
1.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有目的的取舍,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2.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