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时间:2019-05-13 15:1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第一篇: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这一理论在承认自由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扶持有前途的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自由贸易。

1、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所谓的生产力是指一切创造财富的能力,其发展是一国财富力的根本源泉。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发展生产力是推动一个国家强盛兴旺的根本途径,因为生产力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物质财富的数量上获得无限的增进。而工业在发展生产力上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所以,发展国内工业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国家应该高度重视。他主张德国和

一些经济落后国家应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国内工业和市场。

2、历史发展阶段论

各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

3、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

根据上述两个基本理论,李斯特主要从三个方面尖锐批评了古典经济学派。

一是古典经济学派贸易学说忽略了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特点。(演讲者说,可以不展示在幻灯上: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按照地域分工和“比较成本”可以形成和谐的国际分工,并在这种分工的基础上实行自由贸易。李斯特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是以世界经济主义为基础的,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存在和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把将来世界各国经济高度发展之后才能实现的经济模式作为了论述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应当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理论和政策。当时德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落后于英国,因此应当实行保护贸易,以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二是只单纯追求当前的财富交换,不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演讲者说,可以不展示在幻灯上:)根据比较利益说,在其它国家能用较低成本生产的商品,本国就不必再生产,而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交换它。他认为,这种英国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经英国古典学派所论证的自由贸易理论只符合于英国的利益,而不利于其它国家。虽然建立本国的工业暂时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但却能带来生产力的增长和对外竞争力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

三是片面强调自由竞争,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演讲者说,可以不展示在幻灯上:李斯特认为一国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资源来维持生存和保持独立,尤其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如果不推行保护贸易制度,非但不能发展国内工业,促进经济发展,还会危及自己的独立地位。还以英国和德国为实例,指出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符合工业发达的英国资本进行对外经济扩张和垄断世界市场的需要。而作为工业落后的德国,如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永远不可能发展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李斯特的的贸易保护不同于早期保护贸易理论

早期保护贸易理论即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理论狭隘地把经济活动局限于流通领域, 认为流通过程特别是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 忽视了生产领域的作用;重商主义还错误地把货币即金银看作是唯一的财富, 没有正确认识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篇: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赶超思想的核心

——兼与斯密的价值理论作比较

东北财经大学安 岗

内容提要李斯特立足于德国当时经济落后的实际提出自己的经济理论,其目的是实现对英、法等先发国经济的赶超,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在重读李斯特著作时认识到,把李斯特经济思想简单归于贸易保护主义是不适当的,生产力理论才是李斯特经济思想的核心;生产力概念的内涵需要重新审视;生产力比交换价值和分工重要得多;国家经济学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在大国经济赶超中要坚持生产力的均衡发展。这些重要的结论对我国的经济赶超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价值理论赶超思想国家经济学

作者简介:安岗,1970年生,陕西富平县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

一、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值得重新审视

由于斯密过于重视“分工”的概念,使他不能深入探讨“生产力”的思想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交换价值背后的决定力量。与斯密的价值理论相对应,李斯特主张建立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虽然李斯特对“生产力”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著述中找出他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李斯特认为,斯密把劳动本身看成是国家财富的“泉源”,但是没有回答劳动的起因是什么?李斯特的回答是,劳动的起因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那种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获得成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在努力中能够利用的天然资源”,“所有这些方面,主要还是有赖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的。谈到社会状况,这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否发达;公共制度与法律对于宗教品质、道德和才智、人身和财产安全、自由和公道这些方面是否能有所促进;国内的物质发展、农工商业这些因素是否受到一视同仁的、相称的培养;国家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保障它的国民在财富和教育方面世世代代发展下去,可以使他们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天然资源,而且通过国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战友,还能够把国外的天然资源供他们自己来利用。”①“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使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国家所拥有的作为个人以前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② 可以看出,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中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制度与法律以及国家力量、自然资源等方面,是一种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他的生产力概念实质上是指国家生产力,而不是个人生产力,这是与斯密理论的不同之处。“国家生产力的综合并不等于在分别考虑下一切个人生产力的综合;这些力量的综合量主要决定与社会和个人情况,特别有赖于国家在国内分工和国内生产力协作这些方面进行时的有效程③度。” 在生产力这一基本概念上,李斯特与斯密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发展出了不同的国家经济学和个人主义经济学。因为李斯特是从国家这一角度研究生产力状况,所以他被认为是①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0-121页。

②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2-193页。

③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9页。

“宏观生产力理论的伟大先驱者之一”。①

李斯特把国家生产力区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包括“工业力”、“农业力”和“商业力”;精神生产力包括艺术和科学、教育、一般文化事业、国家与社会制度。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体系中,精神生产力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与斯密的流行学派的重大不同。李斯特认为精神(非物质)生产者之所以具有生产性,是因为他们“生产了生产力”。②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之下,斯密对生产力的理解要狭义一些。他认为劳动生产力是“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③ 很明显,这个理解是从个人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的,对生产力的社会性没有进一步考察,由于斯密的理论重心在分工与交易上,生产力被严重地忽视了。

虽然李斯特不能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不能给生产力一个更抽象的定义,但是当我们从国家这一层面研究生产力时,就不能不关注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系统性。这时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按照斯大林时代提出的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生产力,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生产关系还能否说明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来重新审视了。

生产力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早提出“生产力”概念的是法国重农主义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但他仅仅指土地。在斯密之后,马克思无疑受到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影响,如把土地、牲畜等自然生产能力看作生产力。但马克思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即主要把工业看作“生产力”。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把生产力“唯心主义化”的做法,指出:“为了破除‘生产力’的神秘灵光,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教材也就够了。那里谈到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④ 马克思这时已经接近下面的认识:生产力不是精神实体;生产力主要是人本身的力量(体力、智力)及对象化(物化)的物的力量(工业),这种力量反过来具有更大的生产财富的能力。古典经济学派和李斯特在使用生产力概念时,都是从“创造财富”的力量的角度来讲的。马克思虽然不同意李斯特把创造财富的“力量”“精神化”的说法,但却保留了生产力作为创造财富的力量这一基本涵义。如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资本家还可以把这种力量同其他的生产力——牲畜、机器——进行比较。”⑤ 把生产力规定为“创造财富”的而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⑥ 斯大林在1938年提出把生产力定义为 “人们同自然界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经进一步明确简化成“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前苏联和我国的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这条定义,实质上是坚持以“自然”为唯一导向来认识和定义生产力的。

在1958-1959年李平心教授就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生产力的文章,反对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的教条,引起了1960年代初围绕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争论。大跃进失败后,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思考其教训,于光远提出了创立生产力经济学的倡议,孙尚清主张建立生产力组织学,但从未得到官方的认可,乃销声匿迹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对于生产力的探索也掀起了高潮。1980年春熊映梧在北大《经济科学》发表了《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一文,可称之为生产力正名的第一炮,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一场大争论。同年冬,在于光远、孙尚清领导下,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讨论生产力的学术会议,成立了“中① 王慎之:《生产力理论史》,载于薛永应主编:《生产力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②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6-127页。

③ 亚当·斯密(1776)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页。

⑥ 鲁克俭:《对生产力概念的重新审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9卷,1999年第1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人们不再囿于传统对生产力的简单描述,陆续提出了对传统定义的质疑,主张修改补充传统的生产力定义,补充进“协调”、“控制”等内容。如张振国认为,生产力的定义应当修改补充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协调(或调整)自然,获得物质资料和人类良好生活环境的能力”。①董建中、王宜民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控制和保护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的物质力量”。②蔡建华说:“所谓生产力,简要地说,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财富的能力”。③这段时期,虽然人们对传统定义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总的来说仍属于“修补”的性质,没有脱离以“自然”为唯一导向定义和认识生产力的圈子,因此笔者称之为“传统定义的修正时期”。近几年来理论界出现的新动向是,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认识生产力,更多的同志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生产力。如张树斌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满足需要的生产劳动能力”。④刘伯彬说:“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生产方式下,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的活动不断随机组合着的具有运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一种社会共同活动方式”。⑤上述“新动向”虽然刚刚起步,但代表着理论界绝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标志着生产力定义的变革的新的时期的到来。在这个新的时期里,意味着将对传统定义的彻底变革,即以“社会”为导向定义和认识生产力的趋势不断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生产力的研究也是逐步深入的。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从国家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①

②虽然薛永应对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的定位是“一种朦胧的生产力系统论思想”,但

是,我们从以上生产力理论的变化来看,不能不说是对李斯特思想的一种复归。把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作为生产力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生产力比交换价值和分工重要得多

李斯特强调,“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③财富获得补偿”。这里所谓的财富,就是交换价值。在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是

交换价值的原因,而不是结果,生产力要比交换价值重要的多。这个道理在我国的古语中早有体现,“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有了生产力,即使失去了财富,还可以生产出来;但使只有财富而没有生产力,财富用完时便会一无所有。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道理。

斯密并没有否认财富决定于生产力这一点,他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早就进行了说明。但是为什么斯密对生产力并没有重点分析?关键在于斯密认为生

④产力的改进是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原因是人类交易的倾向。因此斯密就把理论重点从生

产力转向了分工和交易,从而构造了他的自由市场理论。斯密的思路是否可以总结为:交易→分工→生产力→交换价值。按照这一思路,分工和交易是决定财富更根本的因素,生产力被忽略便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样的理论结果是斯密强调分工与交易,而李斯特强调生产力。

这种分歧的关键之处在于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只是分工吗?生产力与分工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李斯特的理论中,生产力水平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状况,有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制度与法律的公正、自由,国家力量的强大等。分工属于制度的范畴,这说明李斯特①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② 薛永应、张德霖、李晓帆著:《生产力经济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8页。

④ 亚当·斯密(1776)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也把分工作为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而且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历史上,是先有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先有分工?很明显,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有剩余产品,才能发生交换,从而产生分工;反过来,分工又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斯密对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的太狭窄了。这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斯密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是狭义的,比李斯特狭义得多;二是斯密要构建一个抽象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理论,在这个完美的自由市场中,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源配置到生产力水平高的地方,生产力的提高自然是分工和交易的结果。但是抽象的理论是否能充分地解释现象呢?这需要放宽理论的假设。斯密用抽象的方法构建的理论有很严格的假设条件:持久的和平,世界范围的共和国存在或只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制度是完备的,信息是充分对称的等等。很明显,这些理论前提是不符合现实的。李斯特的理论价值正好在于将斯密的假设条件放宽,考虑了国家对生产力提高的重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斯特是在批判斯密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从而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后发的大国如何实现经济赶超的经济理论;也正是从这一个理论角度,李斯特发现了生产力才是更根本的因素,生产力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比交换价值和分工要重要得多。

三、国家经济学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

按照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个国家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这种对经济发展阶段判断的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比之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则是依据生产关系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

生产力的发展和扩散有其自身规律,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来确定经济政策和国家间经贸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在李斯特的著作中有多处论述。“当一个国家由未开化阶段转入畜牧、转入农业、进而转入工业与海运事业的初期发展阶段时,实现这种转变的最迅速有利的方法是对先进城市和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但是要使工业、海运业、国外贸易

①获得真正大规模的发展,就只有依靠国家力量的干预,才能实现。” 一个国家“已经具备

一切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可以把自己建成工业国家,从而在文化、物质繁荣和政治力量各方面达到高度发展,只是由于还存在着一个比它们更先进的工业国家的竞争力量,使它们在前进道路上受到了阻碍——只有处于这样情况下的国家,才有理由实行商业限

②制以便建立并保护他们自己的工业”。看来,即使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也有很严格的条件,其目的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如果把李斯特的理论简单归结为贸易保护主义是不恰当的,发展生产力才是其国家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生产力在地区、国家间的扩散也有其相应的规律。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生产力的扩散和结合是先国内、后国际;而对于土地狭小、人口无多的小国情况,“它只有靠了与强大的国家结成同盟,牺牲一部分国家利益,并加倍地努力,然后可以有希望勉

③强保持独立地位”,这种小国生产力的扩散是在国际间更好,更适于自由贸易和投资。国

④家间的联合可以“通过自由协商的方法,使不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归于一致”。李斯特

从生产力在国家间扩散的角度勾画了国家间联合,从而导致经济一体化的雏形。这一反面保①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5页。

②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5-156页。

③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3-154页。

④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性、自主性,另一方面保证了生产力跨越国界的发展。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避免了单纯鼓吹自由贸易的教条。

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理论能给我们很多启示。为了发展生产力,作为国家应动用一切力量,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证法律的公正,保证国内市场的自由、统一,与其他国家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贸关系,有效地提高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另外,不能仅仅把交换价值(如GDP)作为衡量国力的主要尺度,应综合运用各种测度生产力的指标来衡量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四、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是大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条件

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包含着系统性的思想,生产力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个庞大系统,包括精神生产力(或政治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中还包括工业力、农业力、商业力以及自然生产力。这个系统要发挥最大的效力,必须使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实现经济赶超中的大国更是如此。这一思想在李斯特的著述中多有体现。

斯密等人的“流行学派只是由于对生产力的性质没有作适当的研究,对国家情况不作综合考虑,因此对于农工商业,政治力量和国内财富作等比例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特有各

①工业部门取得充分发展是这种工业力量的价值等方面,就格外地不重视”。李斯特在批评

流行学派的同时,是在强调生产力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势必多少有所牺牲或放弃,借以获致文化、技术和协作生产的力量;就是说,必须牺牲些眼前利益,使将来

②的利益获得保障。”这说明资源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间应有一个均衡的配置,为

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值得放弃某些眼前的物质利益。在实际政策中则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使生产力得到尽快提升,使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实现相互促进。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行业间协作与均衡发展也很重要。“工业和农业彼此靠得越近,则工农业之

③间交流的量越大,在各种产品交流过程中受到的种种事故的阻碍也越少。” “一个国家没

④有工业,只经营农业,就等于一个个人在物质生产中少了一支只膀子。” 李斯特把没有工、⑤农业互动的农业国状态成为“农业的残缺状态”生产力在地区间的均衡分布也很重要,⑥“为了整个广大平原地区的发展,应当有一个发达的工业城市位于它的中心。” 对于大国

经济,这种生产力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凡是一个国家,既培养了在它领域以内工业的一切部门,使工业达到了高度完善的阶段,又拥有广大疆土和充分发展的农业,使它工业人口在生活必需品和原料方面的需要,绝大部分可以由本国供应,那么它就拥有最高的生产力,⑦因而也就最富裕。” 大国有足够的条件培育较完善的生产力体系,具有较充分的行业间范

围经济。但是这与外向型经济并不矛盾。美国是一个外向型的大国,对外积极倡导自由贸易,但它的外贸依存度仅达到20%多一点;而中国这样开放不久的大国,外贸依存度早已超过40%,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生产力体系的完整性和发展方向,生产力的均衡发展仍然有①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5页。

②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8页。

③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8页。

④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1页。

⑤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6页。

⑥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9页。

⑦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必要成为中国这样的后发大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原则。

总之,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其经济理论和赶超思想的核心,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和利用。我们既不能像西方主流经济学那样因为李斯特倡导贸易保护而将其排除在正统经济学之外,也没有必要像有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那样给李斯特戴上庸俗的和唯心的帽子而将

①其有价值的理论一同抛弃,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的态度寻找有利

于我国实现经济赶超的经济思想。

参考文献: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37)著,杨春学译,王进邦校:《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 亚当·斯密(1776)著,杨敬年译:《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 大河内一男(1940)著,胡企林、沈佩林译,朱绍文校:《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苏]M.H.雷季娜等著,周新城等译:《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薛永应主编:《生产力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汤在新主编:《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朱彤书主编:《近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① [苏]M.H.雷季娜等著,周新城等译:《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8

第三篇: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

—以德日俄等后发崛起国家为鉴

一、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历史背景

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当时英法两国已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且工商业蓬勃发展。而德意志民族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政治分裂导致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邦国间的贸易壁垒严重制约着德国经济的发展。英、法等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大量工业品如洪水般地泛滥于德国市场,使刚起步的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损害:大多数工厂倒闭或濒临破产,甚至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工业也面临着毁灭的命运。

二、李斯特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论—独特的生产力理论。

第一,他论证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财富就是对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的占有不仅包括贵金属还包括一切具有交换价值的产品。财富的来源是从事农业、工商业的体力劳动者。而李斯特则认为“国家财富并不在于交换价值的占有,而是在于生产力的占有。也就是说李斯特所认为的财富不单指财富本身更指的是财富的源泉即生产财富的能力。一个国家也许很穷,但是如果它具有那份生产力,可以产生它所消耗的价值,那这个就可以富裕起来。

这从德国、日本的经济实力于二战后通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分别提升至世界第三和第二就足以看的出来。而就以现在的中国看来,gdp居世界第三,但从产业划分来说我们的农业很落后,我们的工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我们的服务业还很不到位,这些都说明我国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都还很低下。

第二,指出国家的生产力的构成要素。(1)物质生产力,指农业、工业与商业资本,是人们进行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凭借的物质工具;(2)精神生产力,“生产力的更大的组成部分在于个人智力和社会条件,对此我称其为精神资本。”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的进取精神、刻苦耐劳和自由独立精神、教育和道德状况;(3)自然生产力,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风力、阳光、森林等等,是一国存在发展的基础。

在这里可以看出李斯特对于精神生产力的重视,而德国总理俾斯麦对于改善国民教育的种种措施以至于其19世纪初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孤身求学派出留学生、开办欧式学校推行欧洲文化的的手段,还有日本天皇花费巨资派出大量高级官员历时两年前往欧美考察学习,这些都是各国大力促进其精神生产力的方式,最终不仅铸就了国家的强盛更在他们本国工业被摧毁的时候,根植于国民中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软实力大大提高了国家复苏的速度并实现超越。

第三,阐明了生产力协作和综合的必要性。亚当·斯密看到了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李斯特则强调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均衡协调一致的发展。首先。一国物质生产中最主要的分工与协作是农业和工业之间,而商业则是其中介。他说“现在每个民族的权力、幸福。甚至文明都是建立在他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和谐发展基础上的。此外,工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围绕几个支柱产业形成相辅相成的协调关系。其次,精神生产力要与物质生产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正如他说的“一国之间最重要的工作划分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之间的划分。两方是相互依存的。精神的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在于扩大自由权,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于对内巩固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外巩固国家的独立权,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越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愈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资愈多。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第三,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力要协调发展,因为“乡村人民所能接受的这类精神和社会利益的数量越大。他们能够送到城市的粮食和社会利益的数量越大。向城市购买工业品的数量也就愈大,结果就造成了城市的繁荣。”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的不协调。

三、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从德日俄等国家发展崛起的过程中国可以看出,在他们国家落后时,国家的崛起都是从一个强势的政治人物的掌权开始,从而形成统一的强势的国家集权,这是所有改革足以推行的前提条件。改革的所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模仿英法美等国家建立自己的发达的工业体系,实际而言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于中国发展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也是要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建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我们要时刻谨记“生产力”不是指储蓄的财富即交换价值而是生产财富的能力,所以长期以GDP为核心目标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经济总量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将失去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停滞。

回顾过去10年,以房地产为主要推动力的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房地产的膨胀

并不等于生产力水平的膨胀,尤其房地产行业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所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家投资的挤出效应,国企的垄断排斥,还要经受房产行业的挤压。05年以前的时候我们佩服的是海尔的张瑞敏,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现在所有人都在感叹房地产。中国经济从去年年末开始又一次进入发展的困境,房地产会再一次繁荣中国经济吗,似乎不可能了!一个有着强大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国家,很难想象会不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发展的根本。中国应该从产业改革入手,在短期繁荣和长期发展之间做出选择。

第二,“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是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是国家拥有的作为个人全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他反对只重视物质因素,忽视政治力量,只重视个人生产能力,忽视社会制度的见解。强调物质因素与政治力量,个人能力与社会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增长时的难分主次的交互关系。“一切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家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的”。

中国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制度和政治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在中国解放发展生产力,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

第三,教育对未来生产力增长的重要意义。“一国最大的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中国教育的改革似乎并不成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应该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多少或者比率高地来衡量的,高等教育即为精英教育,所以应该以培养出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评判标准。再加上以市场化错误方向为引导,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

教育作为最核心的内在生产力,其发达程度和质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即:国家的振兴依赖于名族工业的振兴,而民族工业的振兴则最终依赖于教育所带来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软实力,第四,李斯特认为工业的发展不会与农业争夺资源,工具力量(即物质资本)和身心力量。因为“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完全新生的,增出的力量”。工业的发展非但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从各种角度促进农业,工业发展将增加对各种农业产品的需求,并且为剩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提供条件,农业的分工协作将发展,从而增进农业生产的生产力。

在中国,工业的发展是否会影响农业的发展,是经济规律还是制度因素导致了工业与农业的不平衡,如何使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推动的作用,仍然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四篇:以运输为基础

一、以运输为基础

Menlo Logistics(CP)门罗物流、Roadway Logistics(ROLS)罗德威物流服务公司、Yellow Logistics Service美国货车运输、Schneider Logistics美国斯奈德物流、JB.Hunt Logistics 美国JB亨特运输服务公司、Fedex Logistics Services联邦快递、UPS Worldwide Logistics联合包裹服务公司、Ryder Dedicated Logistics赖德专用服务公司、二、以仓库和配送业务为主

Excel Logistics精英物流、GA TX Logistics通用物流、DSC Logistics DSC物流、USCO联合不锈钢公司

三、以货代为基础

Kuehne&negel德迅货代、Fritzard C.H.Robinson罗宾逊物流

四、以托运人和管理为基础

Caterpillar Logistics Services(Caterpillar Lnc.)卡特皮勒物流

Intral(Gilletter)吉利特物流

IBM(IBM Corporation)万国商业机器公司

KLS(Kaiser Aluminum)凯瑟铝制品公司

五、以财务或信息管理为基础

Cass Information Systems(Cass Commercial Corporation的分支)

GE Information Services(GE电子)

Encompass(CSX和AMK合资公司)

六、从集团企业中独立出的日立物流Hitachi Transport System

海尔物流Haier's Logistic

2011最新 国际快递公司排名前10世界物流公司排名USPS 美国邮政服务公司 USA Mail, expressDPWN(DHL)德国邮政-敦豪丹莎海空 Germany Mail, express,logistics, financeUPS 联合包裹服务 USA Express, logisticsMaersk 马士基 Denmark Shipping, freight forwarding, logisticsFedEx 联邦快递 USA ExpressLa Poste 法国邮政 France Mail, ExpressCosco 中国远洋 China ShippingJapan Post 日本邮政 Japan MailNippon Express 日通 Japan Freight forwarding, logisticsRoyal Mail 英国皇家邮政 UK Mail, Express

2011中国物流公司前十排名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Express Co., Ltd.)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

10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

其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且更多个关注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是供需双方和物流第三方的领导力量

第五篇:构建以人防为基础

构建以人防为基础“四防”一体化的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

随着监狱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推进,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提出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造罪犯的必然要求,都需要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监狱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我认为实现监狱安全稳定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以人防为基础,物防、技防、联防互为补充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防范体系,对罪犯的学习、生活、劳动,三大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科学化管理,才能确保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

首先,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联防”只是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范畴的衍生。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尤其是“人防”更是基础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所有的防范措施都会功亏一篑流于形式。发生在内蒙呼市二监的罪犯脱逃案例就是一个例证。人防建设要加强监狱民警,特别是一线管理民警的安全稳定思想意识教育和履职责任心,增强忧患意识和敌情意识。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有怎样的行为结果。对监狱安全稳定工作重 1 要性的认识和履职责任心的加强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前提。所以,监狱必须首先要解决民警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大家明白监狱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稳定为前提,加强工作责任心,只有这样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才会有思想基础和行为保障。人防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加强人防力量优化警力部。监狱要结合自己警力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对各个管理环节的人防措施进行严密地部署,做到不疏死角,不留漏洞。特别是对细节管理上要进一步慎密化,要加强日常检查、督察、巡查“三查”工作。对干警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严格奖惩。保障各项防控措施充分有效的发挥防控作用。

第二,在人防的基础上加强物防建设,进一步确保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物防可以说是监狱原始雏形的时候就已具备的形态。所谓“囹圄”即为此义。物防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现代意义的物防已不应是单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应是越来越多的采用高科技地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的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现代监狱的物防建设功能更应完备,布局更应合理。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当前监狱布局调整的机会,加强物防建设使之更加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监狱改造罪犯的需要。目前,我省大部分监狱物防建设只仅仅停留在围墙、电网、岗楼的原始防控层面上。监狱物防建设 之功能、布局和科技含量都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需要下大力气投入资金加以解决,要进一步强化外围控制、通信、报警、照明、监控等配套设施,筑牢物防屏障,从人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上彻底打消罪犯脱逃和其他重新违法犯罪的念头。并加强警务装备,配好配齐单警执勤装备,使物防建设更加适应当前形势下改造罪犯的需要。

第三,当前,随着监狱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监狱的信息化建设成为监狱改革与发展的又一课题,其中涉及到监管安全的技防问题更是不容延宕。技术防范手段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它要融入人防和物防之中,使人防和物防在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中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防控目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监狱经济不景气,国家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原因,技防建设在一些监狱几乎是一片空白。监狱为确保实现安全与稳定,搞“人海”战术、“疲劳”战术是唯一的防范措施,成为监狱的无奈之举。严防死守往往使干警身心俱疲,精力严重不足。加强技防建设应该逐步过渡到以技防、物防为重要手段和载体,向科技要警力的安全防范模式。

近年来随着押犯构成的日趋复杂化,罪犯改造思想的隐蔽性、伪装性愈来愈强,呈现在管理民警视野中的东西的真实性 大打折扣,而技防措施能够有效监控罪犯日常言行举止,发现罪犯有可能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技防建设,完善监控、报警、门禁、安检等系统建设,对车流、人流、物流进行科学控制检测,关押点周界实现监控报警全覆盖;电网实现数字化,监区的楼层过道,罪犯的生活、学习、劳动三大现场以及监狱大门、会见场所等都进行有效的技防监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更加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强警、科技创安水平,加强监狱安全防范,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因素以实现监狱安全稳定。

第四,联防是监狱实现安全稳定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延伸内容,是被实践所证明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协调统一、步调一致高效的联防机制,需要进一步抓好与驻监武警部队的“三共”活动,抓好监狱和武警部队的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互通,建立责任明确、衔接紧密、协同有效、警力配置科学的联防机制;抓好与当地公安机关、周边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街道办、社区的联动、联防和应急协同工作,加强实战演练提高联防的协调实战能力,进一步提升监狱安全防范水平。

第五、在建立健全以上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监狱在发生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 发事件。这就要求监狱必须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要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研判准确、措施果断、协作有力的要求,全面提高监狱处突能力。首先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监狱必须从社情、狱情、犯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各种资源的充分保障与最佳配置,战略、策略层面的决策与执行,控制与协调,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与恢复等方面,制定出高效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明确紧急状态下监狱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各押犯单位必须从时势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出发,综合内外因素及时调整更新应急预案。必须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适时修补应急预案,始终保持应急处置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组织民警经常性的演练,增强应急灵敏性,全面提高监狱和民警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确保监狱实现安全稳定。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如何确保实现监狱安全稳定是监狱工作的一个永久性课题。监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进一步深化、细化现有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建设,经一步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监狱安全防范体系,不断加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建立“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联防协调统一、应急处置高效”的集管理、防范、控制于一体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预知、预判、预防、预警和有效处置。监狱的安全稳定必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实现监狱安全稳定长治久远。

下载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⒈ 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基于华生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人们探讨了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

    员工演讲稿:以企业为家的思想就是生产力

    员工演讲稿:以企业为家的思想就是生产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来自控股开发部的XX。首先感谢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

    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

    以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 摘要: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我国,教育除了包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外,同时也包含了一些职业艺术教育......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精选五篇)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 [摘要]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目前公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的急剧增加,已使众多犯罪学者投入到对这方面问题的......

    建山水园林城市初探——以池州市为例

    建山水园林城市初探——以池州市为例 http:// 时间:2008-6-7 8:52:26 (盆景:hm160.cn)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诸多城市纷纷以创建山水园林城市......

    浅谈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实验密不可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活动展开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关......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如何组织,教学的时间、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目前......

    以诚信为基础夯实核心价值观

    以诚信为基础夯实核心价值观 内容摘要:“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具有内生外化的结构和效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应该成为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必定会决定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