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桥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23:3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命桥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命桥教学案》。

第一篇:生命桥教学案

生命桥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对比感知

1、同学们,在那一望无垠的青藏高原,在那一碧如洗的蓝天下,生活着一种神奇的动物:(点击出示图片)它们喜欢奔跑,善于跳跃,它们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2、可是有一天,一个狩猎队把罪恶的脚步踏上了这块乐土。他们成功地将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这是怎样的悬崖呢?(简笔画悬崖)——(陡峭、险峻、让人望而生畏)面对绝境,它们害怕了吗?——(没有)

3、打开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故事。读完后想想,能用一个词说说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吗?

二、自读课文,感知形象

1、一个故事,一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是感动,是泪水„„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把那些令你感动的情景画出来,并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感受。

2、下面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共同见证那摄人心魄、动人心弦的一幕吧!(随机出示)

三、交流展示,朗读感悟

交流一:

出示:几分钟以后,„„走到了悬崖边。

1、几分钟以后——(果敢、镇定、沉着冷静)读出你的感受。

2、一只老羚羊——配合默契

a、一声叫唤包含了多少想说的话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b、带着感受读,评价——老羚羊走得多从容

小羚羊的走那么不舍

3、这一走,就走出了不同的结局,可在生死关头,他们没有太多的语言,一个轻声一唤,一个应声而出,它们的精神多么令人钦佩!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读、指名读、齐读)。

交流二:

出示:当年轻羚羊„„老羚羊的身子„„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1、学生交流体会,指导读出感受。

a、智慧(精确计算、周密安排)——读出你的感受。你注意了那个词?

b、献身精神——读出你的感受。评价 c、爱——读出你的感受。

2、同学们,读这样感人的一段文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进它们的内心,老师教你一 种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当作老羚羊或年轻羚羊。①你就是年轻羚羊,你来读读这段话。

望着老羚羊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年轻羚羊,你想对它说—— ②你是老羚羊,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老羚羊,当你抬头看到年轻羚羊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上,你想对年轻羚羊说——

4、多撼人心田的话语,让我们再次通读朗读来感受这伟大的壮举吧!

交流三:

出示:试跳成功!紧接着„„飞跃。

1、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你读出什么? 指导读:喜悦——

赞叹——

悲愤——

2、有序——读出感受

先人后己——读出感受

团结——读出感受

3、此时,相信大家心情一定不平静,假如你就是羚羊中的一员,我想问问你:老羚羊啊,你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必定粉身碎骨,你难道不怕吗?

评——为挽救年轻羚羊心甘情愿,让人敬佩!

生命是宝贵的,危难时刻为别人奉献生命,让人肃然起敬!

年轻羚羊啊,前面已试跳成功,赶快往前啊,时间就是生命,你看,猎人黑洞洞的枪口已瞄准你的胸脯。

这种品质难能可贵,但年轻羚羊在死亡面前那么镇定,先人后己,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那悲壮的一幕——视屏。

4、想象着画面,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交流四:

出示:顿时„„生命桥。

1、引读——顿时

2、这这里有一个修辞,把 比作,谁能画出这弧线?(指名画,其他人画在书上插图处)

3、作者为什么会认为那一道弧线就是一座生命桥?谈谈你的理解。

4、这生存是以老羚羊的生命作为代价的,这弧线让小羚羊走向生的希望——板书:生 却让自己走向了死亡——板书:死 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出示:那情景„„神圣!

1、这一幕发生在你眼前,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2、把你的感受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齐读)出示:猎人们„„猎枪。

1、这一幕不仅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连同那些猎人们也被感动了,文中怎样描写的?

2、此时猎人们的心情如何?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指名)

3、如此神圣、悲壮的场面,怎能不令人感动,怪不得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猎枪,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圣再读读这一段。(配乐朗读)

四、整合全文,深化感悟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打开练习笔本一吐为快吧!

出示:老羚羊,我想对你说……

年轻羚羊,我想对你说…… 猎人伯伯,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2、我们在震撼与感动的同时,还应该有深深地思索——热爱动物,热爱生命,让我们听听本文作者沈石溪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吧!

出示幻灯: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五、补充课题,升华情感

1、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深情的话语,如果让你给故事取个标题,你会取名为——

2、作者把内心的感受融入到“生命桥”三个字中,谁来写写课题?先说说你准备把它写在哪儿?(最高点——生命是崇高的;两山之间——老羚羊的生命作代价的;心中——震撼人心的生命桥)

3、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座——生命桥吧,她时时警醒我们,善待生命,敬畏生命。

第二篇:“桥”作文教学案

车陆中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作文教学

课题:“桥”备课时间:使用时间:课型:写作、评价课时:2课时

主 备 人:吕娜审 核 人:王萍学生姓名:教师评价:

第三篇:桥之美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从画家的角度欣赏桥之美的方法。2.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音

煞它风景()着重()颐和园()前瞻后顾()销魂()

2、释词: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忧愁、悲伤或快乐。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煞它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

前瞻后顾: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谨慎。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差距。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3)检查预习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美读语句,赏析品位

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练习。

4、分小组讨论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比较,写法与内容有何不同?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1、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2.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从画家的角度欣赏桥之美的方法。2.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欣赏角度。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煞它风景()着重()颐和园()

前瞻后顾()销魂()

2、释词:

驻足

史诗

销魂 美感 煞它风景 前瞻后顾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美读语句,赏析品位 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参见课后练习二)

4、小组讨论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比较,写法与内容有何不同?

三、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1、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2.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12《桥之美》参考答案

二.2.⑴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⑵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3.略 4.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三.答案:1.事物平实性 2.①说明大豆的营养价值高。②说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3.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食用豆油。4.例如:“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这个短语用得很准确,若没有这个短语,那么大豆与牛肉、猪肉、水质牛奶就无从比较了。

第四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导学案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小组听写,学生互查)

2、我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到我喜欢的句子。

二、预习指导

1、积累一些好词。

2、解读课题,从中你知道什么?

三、预习检测

1、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2、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读课文

A、听录音朗读课文。B、学生试读课文。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A、认读字

dīao bāo qū 凋 苞 躯 B、理解下列词意:

凋零 绽放 辗转 同胞 步履匆匆

3、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4、小组展示分段情况。

5、学生展示读书情况。

五、拓展延伸

白血病早期症状不太明显,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贫血及相关一些症状如:虚弱、面色苍白,有一种生病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容易擦伤或出血,如:牙床出血,流鼻血。极易感染,如出现嗓子痛,支气管炎并伴有头疼、低热、嘴痛及皮疹等。淋巴结肿大,特别在喉部、腋下及腹股沟。左胁骨下感觉不适。病情严重时,突发高热,意识混浊,无力讲话和移动四肢。

二次备课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到我喜欢的句子。

2、我能体会到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二、预习指导

1、课文讲述的事情很感人,我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想象: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预习检测

1、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想象: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学习,初读课文后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句,大家一起分享。

4、情节表演。

学生扮演文中最敬佩的一个人物,你想对他说什么、做什么?(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六、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等待骨髓 捐骨髓

大陆 小钱 台湾青年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第五篇:生命桥

《生命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理解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质疑激趣。

1、板书:桥。对于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都见过什么桥?指名说。

2、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座桥,一座没有钢筋水泥的桥,但却是一座无比神圣的桥,一座令人震憾的桥,它就是生命桥。板书:生命

3、齐读,再读。“生命桥”

4、读了两遍后,心里一定有许多的疑问吧?(暂且保留)

二、初读感知。

1、看,(出示斑羚图片)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它们善于奔跑,具有高超的跳跃技巧,然而此刻——后面有猎人的追捕,前面是悬崖,尽管它们有高超的跳跃能力,也无法跳过那么宽的山涧,它们面临着——(面临着绝境,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2、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来,打开书,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读课文。

三、深入文本,悟情明理。

1、读完课文,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

2、一个故事,一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是感动,是泪水„„而亲眼目睹这一切,亲身经历这个故事的猎人,他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⑴指名读。“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课件出示)

⑵齐读。

3、到底是怎样的情景让那些以捕杀动物为生的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那些令人感动的情景找出来,说一说它为什么令人感动。可以在旁边作出标注,也可以互相讨论。

4、汇报交流:

A、“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课件出示)是怎样的奇迹呢?

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1)“刚好”感受老羚羊估算之巧,感受奇迹。

(2)“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引导要点:鸟儿没有了翅膀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此刻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他为子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看到老羚羊这样,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伤心、紧张、敬佩、赞叹„„)通过朗读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这样一种结果,老羚羊想过了吗?哪里看出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品读重点词“刚好”)

(3)为什么老羚羊会坠入山涧呢?指名读“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引导要点:从“猛蹬”看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用力,不这么用力行吗? 如果你是这只年轻的羚羊,这一脚蹬下去,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高兴、感激、悲伤„„)

(4)是的,对于年轻羚羊而言,尽管它不忍,尽管它痛苦,但是它依然要猛蹬一下。它要把这种悲痛化作一种力量啊。(5)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一读。

(6)老羚羊很伟大,它原本可以跃的更高,尽最大的力也许可以落到对面的悬崖边,但它没有这样做,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都感受到老羚羊可贵的献身精神吗?(相机板书:勇于献身)

(7)教师小结:这是一只多么伟大的老羚羊,它用自己的死换来年轻羚羊的生。

他的献身精神,它对死的无怨无悔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5、仅仅是读着这一段文字,我们的心都被震撼了,你们说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猎人们会无动于衷吗?不,不能。

——是啊!即使铁石心肠也不忍心去伤害这可敬可佩的生灵。

6、其实令人感动的情景还有。我们接着交流。B、“试跳成功!紧接着„„”(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能讲讲它令人感动的地方吗? ⑴“试跳成功!”令人感动。因为是试跳,没有足够的把握,它也有牺牲的可能。

⑵指名读“试跳成功!”。因为有了它们的试跳,才给后面的羚羊以勇气和力量。

C、“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令人感动,联系上文,羚羊当时处境怎样?(有一个狩猎队„„)面对猎人的追捕,越在后面跳的羚羊越危险,谁能通过朗读再现那秩序井然的场面。

(1)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呢?(课件出示)因为羚羊心中想着他人,心中想着集体,他们身上可贵的献身精神和团结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把我们的感受带进去一齐读。(板书:团结协作)

(2)教师小结:面对枪口羚羊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面对死亡那么从容,那么镇定。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是因为(出示课件——),这让他们怎能不放下猎枪呢?

7、随着一对对羚羊的腾空跃起,“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课件出示)(1)没学课文时,我们不知道生命桥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现在你明白了吗?你愿意把这座桥画下来吗?就在课本93页的插图上画。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2)(课件出示)交流、品读重点句:“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说“弧线”(展示学生画的弧线,让学生陈述理由。)点评参考:

△这是年轻羚羊成功逃生的弧线。

△这是一条死亡的弧线,怎么会是生命桥呢?

△仅仅是一条吗?是的,那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羚羊的生都伴随着一只老羚羊的死。

这座奇特的桥,为什么叫生命桥呢?(3)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桥墩,为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4)如果没有老羚羊那一刹那的支撑,年轻羚羊哪能完成第二次飞跃而获得新生。

(5)(出示课件)如果我们要给桥涂上颜色,你认为要涂上什么颜色呢?这桥上洒下了老羚羊的一腔热血。(涂上颜色)(6)现在你对 “生命桥”是否有新的理解,生命桥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一只只老羚羊都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一只只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得生存。这是一座座真正的生命桥。所以,我们要为它加上引号。(板书:“”)

(7)是啊,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想看一看这一幅场景吗?动画演示

多么神圣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座生命桥,去见证生命的顽强。(引读第三自然段。)

(8)小结:多么深情的朗读,现在你还觉得这座生命桥仅仅架在悬崖之间吗? 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桥,是用老羚羊的血肉之躯架起的。它不仅仅闪现在我们眼前, 架在悬崖之间,更应刻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座——生命桥(齐读课题)

三、总结提升,回归主题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我们在震撼与感动的同时,还应该有深深地思索——(老羚羊牺牲了,这一切是谁造成的?),热爱动物,热爱生命吧!让我们一起听听本文作者沈石溪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吧!(出示课件:)

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我们能做到吗?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老羚羊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板书:生命的壮歌)带给了我们许多震

撼。(播放音乐)让我们怀着对它们的关爱之情来读课题——生命的壮歌,让我们怀着对它们崇敬之情来读——生命的壮歌,让我们歌颂它们谱写的这曲——生命的壮歌。

神奇的大自然赐予了万物生命的力量,几乎每一种生物他们都曾经顽强的活着。老师相信,一曲《爱满人间》将伴随我们永远牢记————“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四、布置作业

老羚羊,我想对你说„„

年轻羚羊,我想对你说„„

猎人伯伯,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接下去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生命的壮歌

勇于献身

“生命桥”

团结协作

下载生命桥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命桥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桥

    《生命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感悟课文,感受羚羊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3、懂得生命是宝贵的,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教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教学案 政治选修6教学案 §4.2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Ⅰ、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①了解现代生命科技的新贡献。 ②了解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难题 ③明确在生命......

    《再塑生命》公开课教学案范文合集

    《再塑生命》公开课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揣摩文中重要词语。2、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3、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品......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导学案5篇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明确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

    教学案

    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预习一看 1、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