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高中物理 8.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解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3[小编推荐]
2014高中物理 8.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解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选修3-3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通过让学生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重点、难点分析
1.用气体分子动理论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像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
(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
(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
(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教学过程
一.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 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叙述: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再次练习,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第二篇: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讲课稿)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第八章第4节,《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飞机上的笑话,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学生表演大屏幕上的笑话)
笑话欣赏完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笑话,不可能把炸弹带上飞机。我们先不评价飞机上的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蠢,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概率”,“概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统计规律”,今天就从统计规律开始学习。
(板书:随机性与统计规律)首先我们学习几个概念:
1、在一定条件下,若某事件必然出现,这个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2、若某件事不可能出现,这个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3、若在一定条件下某事件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这个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举个简单例子,我手里有一枚硬币,如果我从静止释放,那么这枚硬币落地,就应该是“必然事件”,这枚硬币飞上天,就应该是“不可能事件”,而硬币落地后,有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背面朝上,那正面朝上就应该是“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我们这里不做研究,大家想一想,这里的随机事件,也就是硬币正面朝上,如果我多次做这个实验,随机事件的出现有没有规律呢?正面朝上的概率大概能确定吗?(学生,百分之五十)
下面我们就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来看看随机事件的出现是否存在规律性。(学生看实验内容)
我对这个实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如果我们投掷4枚硬币,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有1个正面朝上、2个正面朝上、3个、4个或者0个。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这个事件为随机事件,具有偶然性,如果我们进行多次投掷,会不会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呢?
我们每人做10次,看看1个正面朝上的有几次,2个正面朝上的有几次等,然后填入课本26页的表格中,分析一下是否存在规律性。我们的大组长负责统计你们大组的全部数据。
现在开始。(学生实验)
实验做完了,在大组长统计的同时,我们找几个同学把自己的数据给大家展示一下(4位同学展示自己数据)
大家看看有什么规律性吗?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些数据,我做一下柱形图。
通过柱形图,规律性不明显。现在我们看一下大组的数据。然后将大组数据求和,找到全班数据。
分析大组数据和全班数据,有规律性吗?同样做成柱形图,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 两个正面朝上的出现的概率最大。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我们多次实验得到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每次实验,都会出现2个正面朝上呢?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同桌可以进行交流
1、个别随机事件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2、大量随机事件的整体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就是统计规律 大家看,这个仪器叫伽尔顿板,下面用它来验证一下我们所得出的结论
(进入学生中间,介绍伽尔顿板)
这里是入口,这里是钉子矩阵,这里是小球落下来的球槽。小球从入口进入,碰到钉子矩阵后,最后会落在第几个槽中,你能确定吗?
我们请同学们试一试。可见这是一个随机事件,具有偶然性
如果把大量的小球放进去,大家预言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中间的最多)
你用手比划一下,球的分布曲线是怎样的?是不是和刚才的硬币实验很相似? 事实证明,大家利用统计规律进行的预言是正确的
统计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保险公司在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时,会根据不同的职业缴纳不同的保险费,虽然我们不知道谁会受到意外伤害,但是不同职业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不同。再比如:在公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事故多发地段”的标志,虽然我们不知道哪辆汽车会发生交通事故,但是这个地段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比其它地方大。除了宏观领域存在统计规律外,在微观领域也同样存在,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这些大量分子又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这里就存在统计规律,而我们要想研究气体的统计规律,首先要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下面我们利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27页,并总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做匀速直线运动,因而会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经常把容器的体积认为是气体的体积。
2、分子速度大小和方向频繁改变,运动杂乱无章。这就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气体分子运动杂乱无章,每个分子行踪琢磨不定,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随机事件,而大量的随机事件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因为大量分子表现出的这种规律性,我们用体积、温度、压强三个参量来描述气体的性质,那么这三个参量的微观意义是什么呢?
(板书:气体温度的微观意义)
首先看氧气分子速率分布的数据,再把这些数据画成图象,大家观察这幅图象,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1)有统计规律(2)中间多两头少
(3)图象峰值向右平移。
图象的平移说明了什么? 我们找一个例子做一个类比。
这是咱们班的两次考试成绩,为了比较两次考试,我做了一下统计,然后也画出成绩的分布图象,大家看这幅图象,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曲线比第一次向左边平移,那大家说这两次考试那一次考的好一点呢?我们为了说明这两次考试成绩好,经常用什么描述?对,考试成绩的曲线整体平移说明平均分高了。同样,气体分子的曲线图象平移,也说明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大了。所以,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越大。
温度越高,分子平均速率越大,是不是一定说明分子的平均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呢? 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与分子的平均动能成正比.也就是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这和我们前面所学分子动能时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一致。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压强的微观意义。
(板书: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大家首先思考一下,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如何产生的?
是大量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而产生的,做一个类比,我们在雨天打伞的时候,大量密集的雨滴会对伞面形成一个持久均匀的压力。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地碰撞,也会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均匀的压力,这就是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压强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大概会说出速率,密集程度等)
因为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属于微观领域,我们不容易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但是我们可以用宏观的实验模拟它。
我用大米代替气体分子,用秤盘代替器壁。这样我用大米碰撞秤盘,来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
某高度,大米连续倒在秤盘上,大家想,台秤是否有示数。这说明大米对台秤有了一个持续的作用力。
那这个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高度,密集程度)如果我在更高的位置将大米倒在秤盘上,示数就应该变大。下面就来演示这个实验。
从小我们就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避免大米四处飞溅,我在这个大容器里面做这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示数。
第一次在较低的位置。第二次在较高的位置。
实验做完了。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呢?(位置越高,台秤的示数越大)
位置高,从能量角度分析,就是大米落在秤盘的“动能”越大,示数大,说明秤盘受到的力大,秤盘的受力面积一定,也就是压强越大。所以得到结论:
大米的动能越大,对秤盘的压强越大。我们做这个实验,是为了类比气体压强。类比: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越大。
而刚才我们学过,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所以从宏观上理解,气体的压强与宏观的温度有关系。
台秤的示数除了和大米的高度有关,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和密集程度有关。下面我再做一个实验。这次我把大米更密集的倒在秤盘上,大家观察秤盘示数。
实验现象:越密集,示数越大。
同样类比:气体分子越密集,气体压强越大。
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又取决于宏观的哪个物理量呢?(体积)总结一下:
气体压强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
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温度)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体积)
前面我们学习了气体的实验定律。知道了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体积存在着定量的关系,下面我们试着从微观角度来解释一下这几个定律
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思考一下,怎样用微观解释?
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体积增大(减小),则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增大)。所以气体压强减小(增大)
同学们课下解释一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今天学过的内容:
首先我们学习了随机事件和统计规律,知道了大量随机事件的出现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然后我们学习了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后来又学习了气体温度和压强的微观意义,最后我们解释了气体的实验定律。
课下作业:1.阅读课本P29《科学漫步》
2.想一想生活中表现统计规律的事例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A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10.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高中理科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zxyb.com 【高中理科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zxyb.com 1【高中理科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zxyb.com 14【高中理科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zxyb.com 【高中理科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zxyb.com 【高中理科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zxyb.com
第四篇:高中物理 7.4《温度和温标》教案 新人教选修3-3
7.4 温度和温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系统的状态参量以及平衡态的概念。2.掌握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
3.掌握温度与温标的定义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温度与温标,体会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感应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教学重点
热平衡的定义及热平衡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有关热力学温度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练法、举例法、阅读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了测量温度时常用的一种单位,叫“摄氏度”。大家都知道:它是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以一个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这两温度之间等分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为1个温度单位,叫“摄氏度”。这种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的测温方法叫摄氏温标,以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叫摄氏温度。今天我们将要进一步学习有关温度和温标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平衡态与状态参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有关内容。回答问题:(1)什么是系统的状态参量?并举例说明。(2)举例说明,什么平衡态?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在物理学中,通常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为了描述系统的状态,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这些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要定量地描述系统的状态往往很难,因为有时系统各部分的参量并不相同,而且可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正在变化。然而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系统内各部分的状态参量会达到稳定。举例说,把不同压强、不同温度的气体混在同一个容器中,如果容器和外界没有能量的交换,经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各点的温度、压强就会变得一样。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系统达到了平衡态,否则就是非平衡态。2.热平衡与温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有关内容。回答问题:(1)什么是热平衡?
(2)怎样理解“热平衡概念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3)怎样判断“两个系统原来是处于热平衡的”?(4)热平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5)温度是如何定义的?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对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如果它们之间没有隔热材料,它们相互接触,或者通过导热性能很好的材料接触,这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将会互相影响而分别改变。最后,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说明两个系统已经具有了某个“共同性质”,此时我们说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
(2)两个系统达到热平衡后再把它们分开,如果分开后它们都不受外界影响,再把它们重新接触,它们的状态不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热平衡概念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
(3)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处于热平衡的。
(4)实验表明: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个结论称为热平衡定律。
(5)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具有一个“共同性质”,我们就把表征这一“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定义为温度。也就是说,温度是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它的特征就是“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3.温度计与温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3有关内容。回答问题:(1)什么是温标?
(2)如何来确定一个温标?并以“摄氏温标”的确定为例加以说明。
(3)什么是热力学温标和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什么?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怎样?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如果要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温标。
(2)确定一个温标时首先要选择一种测温的物质,根据这种物质的某个特性来制造温度计。例如,可以根据水银的热膨胀来制造水银温度计,这时我们规定细管中水银柱的高度与温度的关系是线性关系;也可以根据铂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制造金属电阻温度计,这时我们现定铂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同样的道理,还可以根据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变化来制造气体温度计,根据不同导体因温差产生电动势的大小来制造热电偶温度计,等等。确定了测温物质和这种物质用以测温的某种性质之后,还要确定温度的零点和分度的方法。例如,早期的摄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并据此把玻璃管上0℃刻度与100℃刻度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做1℃。
用心
爱心
专心
(3)以-273.15℃(在高中阶段可简单粗略地记成-273℃)作为零度的温标叫热力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是: T= t+273.15K 说明:热力学温度的每一度大小与摄氏温度每一度大小相同。热力学温度的零度即0K,叫绝对零度,它是宇宙中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达到的低温的极限。
典例探究
例1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常见液体温度计的下部的玻璃泡较大,壁也比较薄,上部的管均匀而且很细,想一想,温度计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呢?
解析: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测量更准确、更方便。下部较大而上部很细,这样下部储存的液体就比较多,当液体膨胀收缩时,膨胀或收缩不大的体积,在细管中的液面就有较大的变化,可以使测量更精确;下部的壁很薄,可以使玻璃泡内的测温物质的温度较快地与待测物质的温度一致;细管的粗细是均匀的,是为了使刻度均匀,更便于读数。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平衡态与状态参量。2.热平衡与温度的概念。3.温度计与温标。课余作业
1.阅读P14“科学漫步”中的材料。2.完成P15“问题与练习”的题目。附:课后练习
1.关于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热力学温度的单位“K”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温度升高了1℃就是升高了1K C.1℃就是1 K D.0℃的温度可用热力学温度粗略地表示为273K 2.(1)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____K;(2)绝对零度是______℃=_________K;
(3)某人体温是36.5℃,也可以说体温为______K;此人体温升高1.5℃,也可以说体温升高了______K。
(4)10℃=______K;
10K=______℃;
27℃=______K;
27K=______℃;
273℃=______K;
273K=______℃;(5)若Δt=40℃,则ΔT=______K;若ΔT=25K,则Δt=______℃。
参考答案: 1.A BD 2.(1)100;373(2)-273.15;0(3)36.5;309;310.5(4)283;-263;300;-246;546;0(5)40;25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物理】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鲁科版选修3-1)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新课内容】
(二)研究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的成因(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
1.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这种摩擦起电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物体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摩擦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失去一些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一些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又是一个守恒的过程。即: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反之,如果正电荷和负电荷相接触呢? 答:会中和。电量消失。
师:很好,中和就是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师: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它们电量的绝对值相等,一个电子电量 e=1.6×10-19C。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要么等于电子(或质子)电量,要么是它们的整数倍,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因此,把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板书:
一、电荷与电量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带电体的电量q=Ne(N为整数)。e=1.6×10称为基元电荷。
(三)研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及接触起电。
提问三:除了吸引轻小物体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答:用验电器。将待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就说明物体带电。
师:为什么带电物体会使下方的金属箔片张开呢?
答:两箔片带上了与接触物体同种的电荷,电荷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因而两箔片互相排斥。
师:两箔片为什么会带上与接触物体同种的电荷?能解释一下吗?
答:验电器的金属球与箔片都是金属,金属具有大量自由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金属球时,多余的电子彼此排斥,跑到了离金属球与箔片的表面上。而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箔片上的电子将过来补充,导致箔片上也缺电子而带正电。
师:所以用接触的办法得到的是与原物体同种的电荷。大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中和的现象。如果两个一模一样的金属物质相接触,它们的电荷就要平均分配到两个物体上去,即(式中q含正负号)。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都是-Q/2)
例2:有三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C均不带电,怎样能使B带上3Q/8的电量?(先AC碰,然后BC碰,再AB碰)板书:
二、电荷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三、起电方式: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起电 ③感应起电(四)研究静电感应现象和感应起电
提问:不用接触,能否用一个带电体A使另一个原本不带电的物体B带上电荷呢?
-19
C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实验方法一:使A带电,B、C端将出现感应电荷,把B、C分开,各自出现净电荷,从而带电。
操作:利用起电机使绝缘金属球带电,从而产生电场,把感应电机靠近A摆放,且接触良好。将不带电验电球A先与B接触,再与验电器金属球D接触,如此反复,可见D金属箔张开。同样,可让A与C接触,再与E接触,反复几次,可见E金属箔也张开。由此可知B、C两端带电。
此时,若将A上电荷放掉,让A与C接触后与D接触,反复几次,可见D金属箔张角变小,可见B、C两端电荷异号。板书并解释:
四、静电感应
(1)什么叫静电感应:将不带电的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其自由电荷发生带电体电荷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从而重新分布,在其表面不同部分出现了正、负电荷的现象。分析实验:可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指出本实验中距A近端(B端)有与A异号的电荷,距A远端(C端)电荷与A同号。播放课件——静电感应现象的微观解释
实验方法二:如图所示,A带正电,若感应电机C端接地,问B、C端各带什么电荷?(B端带负电荷,C端无净电荷)
若此时断开 C与地的连线,B、C端带什么电荷?(B端负电荷,C端无电荷)整个导体净余什么电荷?(负电荷)
若B端接地,整个导体净余什么电荷?(负电荷)教师实验演示。(接地可用手接触来代替)
归纳过程:①将不带电导体B靠近带电体A;②用手轻触B(随便哪一端);③将手移开;④挪开A;⑤B上带与A相反的电荷。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反。关于手指触碰哪一端的问题,可参考学习手册P3/例
例:学习手册P4/4:验电器早已带正电,现将一导体球移近验电器的小球,但不接触,在移动过程中箔片张角减小,则:(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A 球P一定带正电 B 球P一定带负电 C 球P一定不带电
D 球P可能不带电
例:利用静电感应的知识解释带电体为什么会吸引轻小物体?(提示:电荷作用力的大小还与远近有关,越近作用力越大。)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五)静电的防护与利用(自学为主,课上阅读归纳)1.利用
1)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喷涂等 2)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3)放电产生臭氧:强氧化剂,可杀菌 2.防止危害——放电导致火花,电击等危害
预防方法——尽快导走静电(利用金属或潮湿的空气导电)
——α射线照射,使空气电离导电 【课后作业】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