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用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
摘 要 练习课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用数学”这个教学内容里,如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好所学知识,本教学设计有效的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从而培养了能力,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练习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160-0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用加法计算和用减法计算两种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4.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样,今天我们先来个小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1页第3题)
2.从口算题中得到数学信息。
师:题目中减法有几道?加法有几道?一共有几道题?
3.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三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4.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出课题“用数学”。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新旧题型对比,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
师:小兔子们见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想参加我们的学习,欢迎吗?
出示题目:
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指几名学生进行题目的叙述:
问题1:左边有7只小兔子,右边有8只小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问题2:白兔有9只,黑兔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第2次提问前在主题图中加上“一共有15只小兔子”,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3:一共有15只小兔子,左边7只,右边有几只?
问题4:一共有15只小兔子,黑兔6只,白兔几只?
学生思考:这两题的问题和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分别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反馈。
生1:问题1、2中两个小问题都是求小兔子的总数,而在问题3、4中小兔子的总数变成了已知的条件。
生2:问题1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左边的小兔子和右边的小兔子;
问题2求小兔子的总数,就包括白兔和黑兔。
生3:问题3小兔子的总数是15只,除了左边是7只,剩下的就是右边小兔子的只数。
问题4小兔子的总数也是15只,除了黑兔,剩下的就是白兔了。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兔子们学习了一会,觉得肚子很饿,于是派了两只小兔去拔萝卜。出示题目。(第21页第2题改编)每人要拔15根萝卜。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目意思,通过对话引出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订正反馈。
师:小兔们吃饱后,有几只来到了森林玩,遇到了它们的好朋友的小鸭们,你们瞧:
出示情景图。(第22页第7题改编)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减法的呢?会解答吗?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出来。
全班汇报,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集体评议各组表现。
(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许多小朋友都能积极的举手,积极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谁来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我的计算更快更准了。
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真有用。
作者简介:梁静(1981-),女,重庆,汉族,现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第二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接官亭镇中心小学
徐雪勤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了练习题,让学生归纳解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 思路和方法。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归纳百 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练习,提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法:复习、引导、质疑
学法:练习、交流、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纳:、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 以及
“有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归纳用百分 数知识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
(1)
东山小学有男生 500 人,女生有 400 人,你能提出哪些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
(2)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只列式不计算)。
可能提出的问题: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
小结归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
除法 {
相差数÷单位“ 1 ”的量
(多【少】百分之几)
3、有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
(1)
课件出示:找出关键句的单位“ 1 ”。
①
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75%。
②
科技书的本书比连环画多 50%。
③
彩电降价了 10%。
(2)
你能写出关系是吗 ?
二、基本练习:
(写出关系式,只列式不计算。)
(1)
梨树有 100 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75%。桃树有多少棵?
桃树有 100 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75%。梨树有多少棵?
(2)
连环画有 3000 本,科技书的本数比连环画多 50%。
科技书有多少本?
科技书有 3000 本,科技书的本数比连环画多 50%。
连环画有多少本?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还有其它解法吗?
三、巩固练习:、女生有 500 人,全校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 2%, 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 500 人,全校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 2%, 女生有多少人?、李叔叔现在的体重是 72 千克,减轻了 10%。李叔叔原来重多少千克?
四、扩展训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中点 30 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
了全程的 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某校去年招生 880 人,今年比去年多了 10%,今年招生多少人 ? 2、某校今年招生 880 人,今年比去年多了 10%,去年招生多少人 ? 3、电视机的价格今年比去年高了 20%,去年比今年低了白分之几?、录音机每台降低 30% 后,售价 350 元,这台录音机原来售价多少元?
板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一个数÷另一个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 { 多(少)百分之几:相
差数÷单位 “ 1 ”的量
单位 “ 1 ”已知,用乘法
有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找准 单位 “ 1 ”的量{
单位 “ 1 ”未知,用除法
第三篇:《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用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干沟明德小学 张付军 【教学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追求“生本课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贯彻以“教师为助手,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方法,辅之以讲授、讨论等方法,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设计问题情景,力求体现“让学生学习快乐的数学”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求圆面积的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2.进一步认识周长,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直径的判断方法。【教学重难点】
1.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享受自我价值。
2.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自控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2、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
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
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言。
讨论后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
【运用语言、图像把学生带进一个模拟的情景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思考。】
二、设计解决方案
师:提供材料,并对实验提出相应要求。
用圆形硬纸板代替桌面,提供部分测量工具,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卷尺,绳等)也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或者几套测量,计算方案,比一比那个小组的方案设计最合理,最巧妙。
方案应包括:
1.准备测量什么条件?
2.要使用哪些工具?
3.如何测量?
4.根据测量结果如何算玻璃桌面的面积?
5.如何分工?
生:分工合作,测量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计算面积。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为学生的大但创造提供直观支持,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团队作战、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方案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挑战,它需要学生用数学意识去分析实际生活问题。同时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思想。】
三、汇报交流分享
小组1: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直径
要使用的工具--卷尺
测量方法--用绳子拉紧后在圆周上反复测量,并记录测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条线段,也就是直径,根据直径计算面积。
小组2: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半径
要使用的工具--绳子、直尺
测量方法--用两根绳子拉紧后在圆面上测量,找出两条直径,在把这两条直径相交,找出圆心所在,连接圆心和圆周上的一点也就是半径,根据半径计算面积。
小组3:
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周长
要使用的工具--白纸或绳子
测量方法:
(1)用白纸沿圆形硬纸板的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白纸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通过周长可以求半径或者致敬,然后计算圆的周长。
(2)把圆形硬纸板在白纸上滚一周,用尺子测量滚动轨迹的总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3)用绳子沿圆形硬纸板的边缘围一围,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小结: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非常好,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当圆形饭桌的桌面无法滚动时,该选择怎样的测量方法最合理。
【成功是一个人的情感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说,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拓展提高升华
说一说:下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
1.你能用游标卡尺,绳子,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计算出学校旗杆的横截面吗?
2.有一堆稻谷(如图),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吗?
算一算: 1.如果量得旗杆横截面的直径为14厘米,2.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2.如果量得稻谷堆底面的圆形周长为6.28米,4.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3.在一根木桩上用绳子栓着一只羊,6.绳子的长为3米,7.问这只羊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 【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觉地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理解日常生活“数学化”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的积极性。】
第四篇: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1)463÷60=7(辆)……43(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
第五篇: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屯堡小学
冯俊芝
一、教材分析:本节练习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明确了什么是正、反比例关系,初步学会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很有代表性的一类解决问题,在将来的学习中也应用广泛。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1.如何让学生很清晰地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它们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理解如何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把相对应的两组数的比值或是乘积相等列方程。这既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又是教师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有的学生在判断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涉及对数量关系的综合理解和描述。部分学生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还不够熟练。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指名说说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1、找出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3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基础练习
1、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千米,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
请学生思考:
题中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反馈交流:题中路程一定,即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x小时能够返回出发地。
78x=60x6.5 78x=390 X=5 答:5小时能够返回出发地。检验
2、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4米,这棵树有多高?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完成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物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解:设这棵树有x米高。
1.5:2.4=x:4 2.4x=1.5x4 2.4x=6 X=2.5 答:这棵树有2.5米。
3、发散思维: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无法攀登,无法测得它的高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高度吗?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可在大树旁边插一根标杆,同时测得标杆的高度以及标杆和大树的影长,根据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实物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答案不唯一)
(三)典型例题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50米,24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1、请学生读题,说说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
3、小组讨论解题方法。教师巡视,适时指点。完成后汇报交流,并说明解题理由:
解法一: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每天修的米数一定。即“修的米数:天数=每天修的米数(一定)”,所以修的米数与天数成正比例。解:设x天可以完成任务。(50x24):x=300:5 300x=50x24x5 300x=6000 X=20 解法二:用反比例方法解答。根据已知条件可知,这条路的全长是一定的,即“每天修的米数x天数=这条路的全长(一定)”,所以每天修的米数与天数成反比例。
解:设x天可以完成任务。50x24=(300*5)x 1200=60x X=20 答:20天可以完成任务。
(四)课后练习
教材练习九4、5、6题
(五)总结
1、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同学们,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巩固正反比例的运用上继续学习的,从内容来看,既有用正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又有用反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这是一节具有综合性的练习课。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用正反比例来解答应用题,做到了:分层练习,突显分析、思维的有序性。首先让学生正确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因此课的开始我设计了2道正反比例的判断的练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判断速度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接着是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练习,有两道小题,意在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充分施展,根据前面的分析,正确判断具体题目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然后把两组数据根据比值或积相等列方程,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题目做,给孩子自主权,提高兴趣。之后是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是提高性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稍有变化,难度稍有增加。让学生明确虽然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问题复杂了一步,但用正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提高练习的设计给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展示、汇报解法,让学生有成就感,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天地,老师有效的引领。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 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本节课效果虽然比较理想,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有些学生的综述能力、数学语言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