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计算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2.在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已知∠1=45°,∠2=90°,求∠AOB=?
(1)师: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4)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2=15°,求∠AOB=? 已知∠3=∠1+∠2,∠1=18°,∠2=72°,求∠3=?
1)师:根据已知条件,完成上面两题,同时注意书写格式。2)学生练习并汇报。
2、探究二
已知∠AOB=63°,∠1=30°,求∠2=?
(1)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3)练习
书P73/2练
已知∠AOB=152°,∠1=70°,求:∠2 =? 已知∠3=∠1+∠2,∠3=80°,∠2=50°,求∠1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角的计算,知道了通过角的度数的加减可以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大家完成后面的练习。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 =平角,则∠AOB=()度; 若周角-∠1=60°,则∠1=()度。
师:说说你是如何想的?(结合加减法的关系分析引导)(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度。师:这一题该如何求?
①可通过钟面上数刻度得出度数。
②通过用12时2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的度数减去12时1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的度数来求。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对于角的计算更熟练了,那么下面的角你能否很快计算出来呢?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下图,已知∠1=65°,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求∠2的度数。师:谁来分析一下如何求∠2?请写出计算过程。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根据已知角和未知角的关系,再利用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求未知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67~68
第二篇:角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难点:正确摆放量角器的位置并正确看度数。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预设16分钟)
1、度量工具--量角器的构造 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
2、认识计量角的单位
“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在量角器上观察,1°有多大?
3、小组交流,要求边说,边在量角器上指一指。全班交流
(1)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些什么?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0刻度线和内圈刻度、外圈刻度。(3)什么是1度的角,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用符号什么表示。
(4)在量角器上,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度、20度、90度、135度、180度,再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
4、掌握量角的方法(1)交流预习作业4(2)小组交流,要求:边用量角器量边说说是怎么量的。(3)全班交流 指名上台量 师示范量角
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8分钟)1.想想做做第1题 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自练,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演示。2.想想做做第2题
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自练 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计一下,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篇:画角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2.初步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画角的方法,并能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量角器量出一个角的度数,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生: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反过来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你画出这个角,你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画法。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能画一个60°的角吗? 学生尝试画角;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演示边讲解自己是怎样画角的? 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讲解。
师:到底该怎样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呢?请仔细看看,与你想的一样吗?跟同学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例3)学生阅读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由学生叙述画角的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教师演示画角过程。
师:同桌互相制定角的度数,并画角;然后让同桌量一量画的是否正确。学生进行画角、量角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有些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学生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同桌互相指定度数画角,互相测量检查的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用量角器画角?还存在不清楚的问题吗?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四篇:平均数计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能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得出总数,个数变化时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教学难点: 总数、个数有变化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小丁丁期末考试中,语文得了96分,数学得了98分,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学生单独思考解答。
3、学生汇报交流:
(96+98)÷2
=194÷2
=97(个)
答: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7分。
4、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学生回答)板书:总数÷个数=平均数。
5、师:那么如果现在我们知道了英语得分是97分,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你会怎样计算呢?
6、学生可能会有二种解答方式。
7、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计算的问题。板书:平均数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新授1
1、师:我们来看一下,四位小朋友制作了很多的动物模型。(课件演示)
2、师:这一小队平均每人制作了几个动物模型??
3、请小组讨论交流,你会这样思考?(时间留足让学生充分思考)
4、师:谁来愿意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学生把不同的答案板演。
5、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胖这位好朋友的答案是否和你相同呢?(课件演示)
6、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加适合呢?
7、学生交流讨论。
8、小结:
可以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平均数;当资料中相同的数据较多时采用小胖那样的算法比较简单。
9、师:对于“7.5个小动物”这个数据你有什么疑问吗?
10、小结:
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在计算平均数时,人数,个数可能会出现小数。
11、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算式:(请说一说理由)上海八月的一周气温情况如下表:
小丁丁平均每次得分是多少分? A.(32+30+32+30+34+32+34)÷7 B.(32×3+30×2+34×2)÷7
(二)新授2
1、快速列出算式: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2 = 6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84)÷(22+24)=10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男同学22人平均每人做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22×6+284)÷(22+24)=10朵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里没有直接出现总数,而且得到总数先要利用平均数乘以个数得到其中一个总数,然后加上后面的总数。
4、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5、小结:做题需看清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找到对应的总数和个数,然后用总数÷个数,求出平均数。
6、试一试:国庆节黄金周参观科技馆人数的情况。
(46781 × 4 + 83615)÷(4 + 3)
=(187124 + 83615)÷7
=270739÷7
=38677(人)
答: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有38677人参观科技馆。
(三)小结:
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要看清题目中给出条件中隐含的意义,不能光从数字上来理解。
一、巩固练习:
(一)学习情况:
1、请学生单独练习书上的试一试2:
2、师:看了表格,你想提醒一些什么?
3、让学生通过相互的提问与回答,了解根据数据选择不同的算法。
4、师:那么谁能告诉你的计算方法呢?
5、学生讨论解答,两位学生板演。
(45×2+35×2+40+30+60)÷7
=290÷7
≈41(分钟)
答:小丁丁上周平均每天在家学习41分钟。
(二)比一比,只列式不计算:
1、小巧折千纸鹤:
1)小巧前4天共折了102只千纸鹤,后3天共折了72只千纸鹤,小巧这7天平均每天折多少只千纸鹤?
2)小巧前4天平均每天折28只千纸鹤,后3天共折了72只千纸鹤,小巧这7天平均每天折多少只千纸鹤?
2、学生讨论列式比较。
(102+72)÷(3+4)
(28×4+72)÷(3+4)
3、小结:注意第二题这里没有直接出现总数,而且得到总数先要利用平均数乘以个数得到其中一个总数,然后加上后面的总数
四、应用拓展: 包装茶叶:
1、勤工俭学小组包装茶叶,第一组共有10人,平均每人包装茶叶75千克;第二组共有8人,平均每人包装茶叶70千克。问: 1)平均每组包装茶叶多少千克? 2)平均每人包装茶叶多少千克?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总结。3、1)(10×75+8×70)÷2 2)(10×75+8×70)÷(10+8)
4、小结:注意求平均数时个数的变化,平均每组这里的个数是指组数,而平均每人这里的个数是指人数。
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书
第五篇:简便计算_教学设计_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 乘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 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2.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计算下各题: 125×25×4×8
673+245+327+755 826-273-227
426÷2÷3(1)小学生先独立计算。
(2)抽前4名学生板演,并要求口述计算方法、计算时运用哪些定律。
125×25×4×8 生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125和8、25和4同时相乘,计算起来很简便。683+245+327+735 生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683和327、245和735同时相加,计算起来很简便。
826-273-227生述:一个数连减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26÷2÷3 生述: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上下两题为一小组,口算。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述:你们真棒,能说出计算的理由,老师很佩服你们。连加、连乘、连减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把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便的计算,那么连除有没有简便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连除的简便方法。
(二)新授
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出示16个苹果,分苹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投影仪出示:P43的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元?
(1)学生默读题,并写出解题算式。
(2)小组交流,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抽生板演解题算式,并口述解题思路。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4)师述:以上两种方法都正确,方法一是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树,2、观察综合算式,发现简便方法。
①问:你们发现1250÷25÷5和1250÷(25×5)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②抽生口述:
相同点,每种方法数字是相同的,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
不同点:列式不相同,计算方法不同。
③所以1250÷25÷5=1250÷(25×5)④问:哪个算式计算简便?生述:1250÷(25×5)
3、举例 27÷3÷3○27÷(3×3)
120÷3÷4○120÷(3×4)240÷6÷6○240÷(6×4)
240÷8÷3○240÷(8×3)
4、通过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抽生板演:a÷b÷c=a÷(b×c)
能用语言说一说,你所发现的规律,小组讨论:
抽生口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除法的意义除以25就是缩小25倍又除以5就是又缩小5倍一共缩小了125倍)
6、反向叙述
(三)巩固练习。
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 1.2000÷125÷8=2000÷(________)
2.500÷()
=500 ÷(25 ×4)3.480 ÷8 ÷12=480÷()4.210÷(7×2)=210 ÷_________÷__________
5.420 ÷35= 420 ÷(________ ×_________)= 420 ÷()÷()例题分析 240÷ 5÷ 8(1)先独立完成计算。
(2)小组讨论简便方法的理由。
(3)抽生板演,并口述简便计算的理由。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390÷13÷3
4000÷125÷8 • 880÷88÷2
650÷(65 × 2)
• 880 ÷16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连除的简便方法)简便方法是怎样的呢?(一个数除以两个数,可用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用字母a、b、c、怎么表示呢?(a÷b÷c=a÷(b×c)
运用:(课件出示)
做一做,算一算,比一比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