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堂实录与点评
公开课堂实录与点评
《望月》(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我们来聊聊你们的语文老师,好吗?虽然我和你们的孙老师接触不到半个小时,但是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有一双美丽而多情的大眼睛;她,有温柔而动听的声音;她,更有一颗细腻而充满爱的心灵!我不知道语文老师在你们的眼里、心中是个什么样的?
生:在我的眼里她很严厉,她要求做的事,我从不敢马虎。
师:严师出高徒啊!
生:老师做事非常仔细,我作业本上只要有一点错误,她都能发现。
师:一丝不苟的老师。
生:老师对我们非常好,下课还和我们一起跳绳、做游戏呢!
师:拥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是你们最爱的老师吧?
……
(点评:由学生身边老师娓娓谈起,和学生自然拉近了情感距离。借班上课,很有必要。)
一、读“月”——轻拨银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是的,同一个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就像同样一轮明月,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千姿百态,情趣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随着散文作家赵丽宏先生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同来到江轮的甲板上,一同《望月》去。(生读题,声音较高昂)
师:从你们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早晨八、九点钟喷薄而出的太阳。月亮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轻柔的,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我的脸颊。
生:皎洁的、清澈的、明亮的,像山间的泉水。
生:清幽的、安静的。
师:能读出这些感觉吗?(生再读题)
师:这才是月亮的感觉,月亮的声音啊!
(点评:从读题开始就调好了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让学生从对“太阳”与“月亮”不同的感受中去读出一片静谧温柔的月色。)。
二、望“月”——随“月”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望月去,去望那皎洁的月光,去感受轻柔朦胧的月色。(出示月下江景画面)
师:你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轮明月挂在深蓝的天空,四周特别宁静。
师:静得怎样?
生:静得都能听到水的流动声。
师:水流夜更静,鸟鸣山更幽啊!
生:我看见了水面上闪烁的银色光斑,一跳一跳的,像星星,又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钻石。
师:你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老师仿佛也看见了一群小星星在水面上跳舞呢!
生: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山啊、树啊的影子,他们好像在沉思。
师:是啊!这宁静的夜晚,山川树木也在思考着什么。
生:我感觉这月光好像化妆师,给大自然画上了银色的淡妆。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服装设计师,给大自然穿上了银色的婚纱。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演奏大师,奏出了一曲优雅的音乐。
师:你听到什么了吗?想想都演奏了哪些音乐?
生:《二泉映月》。
师:真聪明!
生:《月光曲》《春江花月夜》《摇篮曲》。
师:想听听这些曲子吗?(伴随着画面,《月光曲》响起)
(点评:学生在充满情致的语言中,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几分钟后,让学生充分述说所见所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情境,使之变得丰润,而且也让学生在述说与想象中充分感知了大自然的美,由对月景美的爱移情到对大自然的爱,为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在我们的眼里,月光是化妆师、是服装设计师、是音乐大师,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它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让我们走进他美妙的文字,去感受他月夜里的情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动心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多读两遍,说说你从文字当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文,边读边画,教师走进学生和他们轻声探讨。)
生:我从“江两岸……花边”感觉到月色朦朦胧胧,美极了!
师:还有哪位同学体会到这种美?你来读读。
(生读“江两岸……花边”)
师:是呀,同学们,月光的美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朦朦胧胧的美。(播放课件)我们坐在了江轮上,江轮缓缓地向前驶着,看,江两岸……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树林和山峰。
生:我看到了芦荡,还有小草。
师: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对啊,正因为看不清楚,所以作者才说是“黑色剪影”。船继续缓缓地向前驶着,你们觉得是船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这种感觉也是朦朦胧胧的,这时皎洁的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读给大家听。(生再读)
师:读得真好,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纯洁的美。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月光洒落在……跳动”这句上感受到的。
师:你觉得这种美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这种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好的,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是一种安详和谐的美。
师: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是啊,你们瞧。月亮多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安详地望着我们。让我们也来读好这安详的、晶莹的、朦胧的月光美。谁来试试,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2小节)
师:你们喜欢这优美的月光吗?
生:喜欢。
师:你们觉得在这宁静的夜晚,来欣赏这安详、晶莹、朦胧的月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用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我觉得要用安详的感情去读。
师:语速要怎样?
生:慢一点,轻一点。
师:你再来读。
(生再读第2小节)
师:(相机指导)语速慢一点儿,轻一点儿。有进步了。(再次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片独特的月光,一片独特的风景。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尽情地读吧!(出示文字月景图、音乐响起)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执教者透过文字与画面,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世界,让言语的创造力着意扩大。用智慧和真情感染学生,用尊重和赞美激励他们的言语个性,留给他们一片自由挥洒语言的蓝色星空,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在课堂上尽显童真与灵性,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上绚丽的生命底色,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不断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老师被月光陶醉了,更被你们的朗读陶醉了!知道吗,月亮也把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男孩叫醒了,听听,他在说什么?他想做什么?自由读读3-12自然段吧!
生:小男孩说“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怎么能把人叫醒呢?可见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男孩。
师:他把月亮也当人了!谁呢?
生:大概是他妈妈吧!我们家就是我妈妈经常叫醒我的。
生:这小男孩聪明好学,他想和他舅舅背诗。他舅舅可是一个大作家,他都敢和舅舅比赛,了不起。
师:要是你敢不敢?
生:有点不敢,不过是自己的舅舅,也无所谓。
师:他们都背了哪些诗呢?把它们找出来,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学生自由读诗句)
师:从你们热情的朗读声中,我听到了许多节奏优美的诗句。(出示文中诗句)
你们发现了吗,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说说,你从哪一句诗里发现了什么样的月亮?(指名说)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句中发现那是像白玉盘一样的月亮。
师:看出李白小的时候非常天真、有趣。
生: 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中读出诗人对他家人的思念。
师:知道这首诗写给谁的吗?
生:是他的弟弟吧。
师:思念却不得相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吗?
生:不能。
师: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思亲的泪!
生:我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 师:孤独之极,只有月儿相伴啊!
生: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读出了诗人的愁,愁得都睡不着觉了。
师:你是落寞诗人的知己啊!忧愁的夜晚,孤独的诗人。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读出月儿的美,月儿的趣,更要读出月儿的忧,月儿的愁。(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月色,这么多情的诗句,我们能背下来吗?(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练习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背诗,你是?你是?开始吧。(指名分角色背诵)
师:啊!月美,诗美,你们的声音美,你们蕴藏在声音里的情感更美!
师: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看谁的诗最多,看谁的月最美,看谁的情感最丰富。(男女生赛诗)
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女: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女: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点评:“月圆是诗,月缺是梦,”古往今来,月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抒发离别情绪,抒发才情志向的寄托。她是诗意的,是文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王老师不愧有“才女” 之雅称,精到的点评,无不是对学生的激励,教师的才情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长河里尽情挥洒、尽情徜徉。师生一道追寻有月的诗,一道追寻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怀。)
师:月儿,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多愁的,而在小外甥的眼里是什么样儿的呢?请你们仔细读读吧,你觉得他的幻想有趣吗?(出示小外甥说的话,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生:我觉得小外甥的话真是奇思妙想。人们一般把月亮比作小船、圆盘,他却把它比作眼睛,新奇、有趣。
生:我从小男孩的话里感觉到我们地球的可爱,连月亮都羡慕呢!
师: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生:我感觉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趁他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玩耍。
师:你好像在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呀!我们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能说出来吗?能绘声绘色地说出来吗?能像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那样说出来吗?
师: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什么叫绘声,从你的表情里,我知道什么叫绘色!
师:听一听,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听出了什么?(出示把小外甥的话改变句式的诗歌)
(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地
睁大一次
……
生:非常好听,像一首诗。
师:其实只要把小外甥的话稍微调整一下句式就是一首诗,一首趣味盎然的、充满幻想的童话诗。让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吧!读出另外一种感觉来。(学生齐读)
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两首有趣的、想象丰富的月亮诗,咱们来欣赏欣赏。(出示两首诗歌,指名学生朗诵)
师:听着这些奇妙有趣的诗歌,老师也浮想联翩,诗性大发呢:
月亮啊
你是什么
你是母亲安详的笑容
把我的身心沐浴
你是技艺高超的音乐大师
《二泉映月》《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一曲曲诞生
你是心灵手巧的服装设计师
看
花草树木披上了银色的斗篷,群山穿上了镀有银色花边的舞裙。
(点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地品味、赏析,从而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体会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几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调动了学生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从而读出情趣、读出韵致,读出孩子对月亮创造性的思想。至此,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的自然、随意,不着痕迹,师生共同沐浴在诗的海洋中。)
三、想“月”——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师:月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也变了,变成了——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用一句话、一首诗、一篇童话写出自己对月亮的遐想。(学生在自己精心制作的小卡片上用心地写着)
生:月亮是妈妈的甜美笑容,在我受到挫折时,为我抹去伤心的泪水;在我取得好成绩时,又是灿烂的鲜花。
师:多好的比喻啊!妈妈的爱无时不在!
生:月亮是奶奶做的又圆又大的甜饼,咬一口,香香的,脆脆的……
师:是奶奶的大甜饼让你长得这么壮实。(众生笑)
生:月亮像个魔术师,一会儿变成香蕉,一会儿变成眉毛,一会儿又变成个大玉盘。
师:一月之内就变化多端哪!
生:月亮是扇幻想之门,只要你打开它,你就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所有东西!
师:太神奇了。
师:老师还想说,月亮还是一枚邮票,只要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就把它贴在天空,亲人、朋友都能看见它!是吗?
……
师:真是“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月千里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带着自己的诗,带着自己的幻想一同去望月、去登山、去看海,把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谱成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壮丽诗篇吧!
(点评:儿童是极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一次小练笔,是很有必要的。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中我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总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回归到儿童,回归到儿童文学,回归到儿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儿童,触动儿童的心灵。当我们借助文本用诗意的语言去催生诗情的课堂,我们也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也为他们的世界开辟了一片广袤的星空。月中有诗,诗中有情,情随境生,境随情变。处处追寻着诗句,处处流淌着诗意,处处孕育着诗情。王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细致而诗意的解读,对学生动情而丰富的评价,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诱惑力。孩子们那一句句充满灵性的话语,无不向我们昭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第二篇:《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及点评
《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出示课题《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看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产生? 生:这堂课为什么难忘?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情? 生:自主朗读课文
师: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1:作者来到一间教室,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也悄悄地走进了教室,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中国自己的伟人像。
师:不错。你说
生2:作者来到一间教室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听了后也跟着一起读了起来,下课后老师还带我去礼堂看伟人像。
师:能不能说得连贯些。
生2:(第二次说)
师: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里面哪两个画面都说道了?
生3:读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看“伟人像”(板书)
师:就是这两幅画面让作者上了一堂难忘的课,下面请大家再去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作者难忘? 生:有一次读课文。
师:可以加流了吗? 生4:“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读得很严肃,很有感情,我觉得他们很爱国。
生5:我也是这一句“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他们在用心读,一遍一遍地读,说明他们很爱国。
师:“一遍一遍”怎么读?
生:练习读,然后指名读这一句。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6:“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读了这些细节,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7: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说国语?
生8:因为台湾刚光复不久,原来一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上的是日本人的学校,是不许讲国语的。
师:你能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这是读书的好方法,还有哪一处也可以来解决这问题。
生9: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刚学习祖国的文字。
生10:“礼堂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的像,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师:知道“光复”什么意思吗? 生11:收复,收回。
师:你们知道光复的那段历史是怎么样的吗?(出示资料,生读)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请你再默默地读一遍。
生:默读课文资料
师:现在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再去读一读哪些细节,你会有新的感受。
生12:“他写的很认真,很吃力。”他一定想,我终于可以写中国字了。
师:请你把它读好。生12:他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师:是啊,台湾离开祖国已经整整50年了,来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他用粉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生13:我从这句话看出他们很崇高“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
师:这应该是爱国情。对这句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4:“礼堂里原来。。。”
师:我们先来交流刚才的那一句。
生15:。。。
师:谈了刚才哪些细节,你了解难忘一课的原因了吗?课并没结束,老师领着我去礼堂,请大家读第二个画面,又有哪些细节让你体会深刻? 生16:“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我觉得他一定感到很自豪,因为礼堂上挂的是中国的伟人像。
生17:他们很敬佩哪些伟人。
师:50年不能学祖国的语言文字,抬头看到的都是日本人,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生18:恨他们
生19:把他们打出去
生20:起来反抗,把日本人赶出去。
生21:他们是想让我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忘记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此时此刻,我能不激动吗?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的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生:“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的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看到的仅仅是四幅画吗? 生22:中国
生23:中国人
生24:中国情
师:再一起把这句来读一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生:(齐读)“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啊,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师:所以,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50年,现在终于可以学祖国的语言文字了,终于可以挂自己的伟人像了,这怎么不令我激动呢,来,我们一起在来读文章最后一节: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下课!
这堂课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组里面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想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所遭受的屈辱历史,然后从这简短而又最能体现爱国之情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间字短,的确是篇好文章。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生对于文中提到的那段背景是没有认识的,而缺少这段历史的陈述,缺少对50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史的体验,文章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回顾历史,感受50年屈辱史的厚重与悲壮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钥匙,也只有在感受了50年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写那么认真,那么吃力,为什么他们在读的时候都是发自那颗火热而真挚的心,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大声整齐的读。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用历史来转换学生的角色,让他们也在课中身临其境地激动一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第三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与点评
〗
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分。
1.重视字词的教学。三年级是学生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时期,字词教学仍然是本年级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教师很好地抓住有利时机,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课上既有集中检查识字情况,又有在学文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词语的意思。在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听同学的朗读,发现读音中的错误,相互纠正,读准字音。在全面检查生词的时候,教师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如读了“脊背”一词,教师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脊背,学生自然地了解了词义。
2.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强调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与人交流阅读感受以及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认真读第四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体会到白鲸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如果不马上营救会有生命危险。学生关心白鲸的命运,为它担心着急。在学文的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在欣赏、品味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
3.重视以读为本。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为此,课堂上老师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从能读到会读,再到有感情地读,读出了层次,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像开始检查读书时学生只是能读通,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白鲸遇到的危险时,学生已经和作者、和白鲸产生了共鸣,展开了对话,这时的朗读水到渠成,学生有感而发,读出了真实的感情。在读到人们想尽办法,白鲸终于得救时,《蓝色的多瑙河》音乐响起,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让人感动。
第四篇:领导点评公开承诺
领导点评公开承诺情况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公开承诺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创先争优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做好公开承诺的重要性,认真实施。当前,要全力推进公开承诺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勇于承诺、严于践诺,真正将公开承诺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落到实处,山东徳浩化学有限公司党支部安保森同志对本单位的党员公开承诺做了点评。
一、点评对象
山东德浩化学有限公司5名党员。
二、点评内容
单位党员的公开承诺内容都能紧密联系各自的工作目标,体现岗位特点,符合群众的意愿,比较全面。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少数党员创争目标不够明确;二是承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不够具体,与基层员工联系不够密切。
三、下一步计划
要结合领导的点评,紧密联系本岗位的工作实际,认真修改承诺书,内容要全面,深度要到位,时间要抓紧,要真正把工作目标、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承诺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承诺收到实效。此次点评为单位全体党员进一步修改承诺书明确了具体要求,为下一步创先争优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乡下人家》课堂实录及课后点评
《乡下人家》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有关田园风光的图片、文字。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热闹的繁华的都市,我们每天看见的是高大的楼房和遍地奔跑的汽车 有感而发:
生: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很美丽。
生:我喜欢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生:这里的空气肯定很新鲜。
师:乡下的风景是那么的美丽,空气是那么的新鲜,在那生活的人们是那么的悠闲,自在,今天就让我们随作家陈醉云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田园特有的诗情画意。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师: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课文,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仔细听读,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发音。(播放课文录音)
师:听完课文录音,谁能来读读课文生字词?开火车试试,不会的后面的同学帮助完成。棚架 装饰 率领 觅食 捣衣 向晚 屋檐 独特 依着时令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自然和谐 迷人 鸡冠花
(开火车朗读生字词)
生:······依着时令(“着”不知怎么读,纠正后继续)······ 自然和谐(学生不确定,老师范读后继续)······
(请学生当小老师再领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字词的声音可真响亮,那这些词当中有没有不理解意思的词呢? 生依次说出:什么是依着时令?天高地阔? 棚架?向晚? 师:这些词语哪个同学能当小老师,替这些同学解释一下。生:依着时令是按时间顺序。师:“时”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时节,季节,“依着时令”可以说是按着时节顺序,按着季节顺序。
生:“棚架”是种有些瓜就要搭一个架子
师出示“向”字在字典里的几种解释,让同学选择哪种解释放在“向晚”比较合适,从而理解“向晚”的意思是傍晚。
范读词语“天高地阔”,启发学生从老师的语调中感受词语的意思天地空间的宽阔
师小结:同学们以后理解词语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查查字典,有时候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
师过渡语:字词问题解决了,如果把这些字词放回到课文中,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读呢?(生:能!)
三、指名读课文,引导想象画面。
学生读完第一段,师纠正多音字“结”课文中应该读第一声,老师范读该字所在的句子,学生跟读一遍。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棒,老师听她读着,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你们的脑海中是否也有画面呢?其中都有些什么景物呢?
生:一座房子的门前有许多的瓜。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她看到的景物? 生:鲜果飘香
师:哦,这位同学不但看见了,还闻到了鲜果的香味。(师板书:鲜果飘香)
师:这位同学边听,边读,边想象出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就能让文章鲜活起来,我希望后面的同学 也能这样边读边想象。哪位同学能接下来继续读课文?
师问:你读完后,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竹林。
师:怎样的竹林?
生:碧绿、茂密的竹林。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花。
师: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一下,看到了怎样的花? 生:朵朵的鲜花盛开。
生:我看见一个个的笋儿,带着春雨的滋润,诱使我赶快吃掉它。因为它们非常鲜嫩。
生:那眼前看到了茂密竹林,如果走进去一定会闻到竹子的清香味。
师小结:这时同学们看到的是盛开的鲜花、茂密的竹林。(师板书:盛开的鲜花,茂密的竹林)
师过渡:剩下的时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手上拿着笔,看看自己眼前都能出现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画画,写写。
四、讨论交流自己在读课文中又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请用几句简短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我似乎看见了几只肥肥的老母鸡正带着一群小鸡。生:我似乎看到几只公鸡在伸着脖子鸣叫。师:哦,因为公鸡爱打鸣。生:我仿佛看见有些肥肥的鸭子边悠闲的游着,边找寻食物。师:是啊,有了食物,鸭子就肥肥的。生:我看见了屋前有一棵大树,树旁有一条小溪,这让我想起一句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你真是一个有文学修养的孩子,能用诗句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画 面。
生:我似乎看见一些动物跑进了竹林,那真是它们觅食的好去处,他们生活在那很快乐!师过渡:是啊,他们生活在这非常的快乐,乡下人家的景色非常美丽,如果让你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让人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那很舒服。
生:我觉得很让人心旷神怡。
生:我觉得与其在电脑上玩“快乐农场”不如真实的到那去体验一下乡下人家的快乐。
生:我觉得在那生活肯定很幸福!
生:我觉得在那生活的孩子每天都会洋溢着笑容.师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那我们本文的作者陈醉云她对乡下人家的生活又有怎样的感受?哪位同学来替作者发表一下感慨? 生:(读出课文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是课文中的那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来替作者表达一下。
(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过渡:刚才有位同学说很想去亲身体验一下乡下人家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亲自前往,但我们走进作者的文字,走进作者的描写,去细细的感受那道风景的美丽,那风景的独特和迷人。
下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个段落,找一处你最喜欢的风景。细细的读,细细的感悟。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那个地方?
五、品读课文,交流个人读文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再和大家朗读交流。生:我最喜欢的是第五自然段。师: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
生:描写的是乡下人家吃晚饭时都把桌子搬到门前来吃。可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也让想起我以前和奶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师:你能简单给大家描述一下和奶奶在一起是怎样的生活吗? 生:我们那时总是在外面一会儿到那,一会到这乘凉,还能看见月亮。师:那这样的乡下人家他们也生活怎样让你感觉到向往呢?(引导齐读,感受他们的生活的快乐。)师:他们这顿晚饭吃得是····· 生:天高地阔。
师引导:这段写的是乡下人家露天吃完饭,天当屋顶,脚踩地,天地直接就是他们巨大的餐厅,在那吃饭有什么感受? 生:心旷神怡。生:很清新。
出示相应的图片,播放小溪水、小鸟的声音,创设相应的情境。师:这时人们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的愉快,非常的舒服。生:他们非常的快乐!
请一位同学再读这一段,再来感受一下他们愉快,舒服的心情。师:啊!难怪作者会发出感慨:乡下人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接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过渡:还有哪位同学喜欢乡下人家怎样的风景呢?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描写的风景。师:你喜欢那的什么呢?
生:我喜欢那有很多的大瓜,不愁没菜吃。而且夏天不怕热,在绿叶下乘凉,真是人在青山上,不怕没柴烧!
引导同学再读第一段,读出“人在青山上,不怕没柴烧”的安稳。师:听了她的朗读,我似乎看见了瓜藤悠闲自在的长啊长啊,爬呀爬,它想爬上藤架就爬上藤架,想爬上屋檐······ 生接:······就爬上屋檐,师:有一天早上,瓜藤还会伸进你的窗户。然后花谢了,还会结出丝瓜、南瓜,它们想长在哪······ 生接:······就长在哪,师:想长多长······ 生接:······就长多长,师:想长多大······ 生接:······就长多大。
师:你能感觉到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生:乡下的生活自由自在。生:乡下人家的生活很幸福。
具体比较不同的感受:
引读课文:比较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竖着两个大旗杆,可爱多了。师:拿乡下人家的瓜棚和城里的石狮子、竹竿比起来,石狮子是什么感受?
生:非常威武。
师:石狮子令人生畏,法院、政府门前的旗杆也是让人震慑,不敢靠近。而在乡下农家的小院里,瓜棚下,你会感觉怎样? 生:感觉非常的爽。
师:所以作者就会感叹乡下的生活比城里可爱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轻松和自在。“青、红的瓜······”(学生齐读)
师:还有喜欢其它地方的吗?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师:你读读看。
(学生读后)师:你在那似乎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鲜嫩的笋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同学们想想,竹笋在土里整整埋了一个冬天,春雨的滋润,春雷d呼唤,它终于从土里钻出来了。
情境模仿:学生蹲在桌下,老师说:竹笋在土里整整埋了一个冬天,春雨的滋润,春雷d呼唤,它终于从土里探出头来了。”同学们想象自己是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了,(学生从桌下站起来),小竹笋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想说什么?老师来采访一下。
生:小竹笋出来后会看见许多碧绿高大的竹子。生:它会看见周围有青的草,绿的叶,美丽极了。师:是啊,春天到来了,到处都美丽极了。
生:我终于长出来了,没想到这个世界这么美丽!早知道我冬天就出来呢!
生:我昨天还听妈妈唠叨,天凉要多穿衣裳,所以,妈妈给我穿了一件又一件的绿衣裳。
生:小竹笋会听到一只只小鸟在开音乐会。师:它们在开音乐会,在唱着春天的歌,是吗?
师:这些小竹笋可爱吗?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小竹笋的可爱。
师:我再屋后能看见竹林,竹笋,我要是绕到房屋前面还能看到什么?
生:我还能看见成群开放的鲜花。
师:谁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些花?
生:鲜花盛开、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师:美丽的花把鸟儿也吸引来了,多美啊!可惜我们不能亲自去看看,那就跟着老师的屏幕过过瘾吧。(播放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的景象)
师旁白介绍:看,春天芍药花张开了笑脸,芍药花还没有褪去,夏天的凤仙花就昂首挺胸了,鸡冠花、大丽菊也赶来凑热闹,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这是一番美丽的景象。生:这是一番令人难忘的景象。生:这是一番印象深刻的景。
引导学生再读这一段:有些人家······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这些花开的是万紫千红,五颜六色、争奇斗艳,那为什么作者会在文中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生:可能因为那写花很普通,很漂亮。
师:是的,这些话很普通,在任何的一户乡下人家,或农家小院的门前都能见到,还有同学们想想我们城市的花种在什么地方?
生:花坛里、生:小区里 生: 花园里
师:这些花草都有专门的园丁来呵护,而乡下人家门前的花草是怎样生长的?
生:就杂草丛中冒出一朵漂亮的鲜花。生:春天洒下种子,不久就会长叶开花。
师:是的 下乡人家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给花草太多的呵护,它只要有一点春雨,有一点泥土,它就会自然的开放。开得怎么样?
生:开得很美丽。师:开得姹紫······ 生:······嫣红 师:开得争奇······ 生:······斗艳
师:显出一派独特的····· 生:······农家风光。师:另所有的人心旷神怡。(引导再读第二段写花的这部分)
六、教师小结,感受乡下人家生活的美好。
师:乡下人家还有许多风景待我们去细细品味,他们的生活就像作者感叹的哪样: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乡下人家的生活确实很吸引大家,我希望同学们课后真正的找一个时间,和父母,和朋友一起到乡村田野去体验体验。(结束)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鲜果飘香
快乐
盛开的鲜花
无忧无虑
翠绿的竹林
幸福
课后点评
这节课作为研究人物散文的课例。由于小学基本不讲文章是小说或散文的什么体裁,到初中会讲,到高中会更清晰,所以老师在选择课文的进行实验的时候,定位很清楚。这是散文,而且是写人物的散文。
《乡下人家》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类人,这样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交呢? 这篇文章写乡下人家也是扣紧了乡下人家 的一个整体特点来写,我们注意到熊老师 反复的带学生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而且打在屏幕上面。最后一段话也是文章最精彩的地方,也是画龙点睛的地方。那么乡下人家作为一个群体有个什么特点呢?
乡下人家无论何时都是是风景,而且风景的特点是独特迷人。
“独特和迷人”是这篇文章研读时的一个关键点。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陈醉云是怎么写的呢?无非就是抓住“独特、迷人”这两点来写。“独特迷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概括一下有这么五个片段搭瓜架、种花竹、养鸡鸭、吃晚饭、听虫鸣:,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一类人的特点,而且这五个方面的材料基本上是并列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详细的带学生去体会其中四个方面的材料去体会乡下人家的特点就很好。文章的写法是用并列的材料表现一个典型的特点,而且每写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的地方,如笋儿探头的拟人手法,如搭瓜棚,或种南瓜,或种丝瓜······青的红的瓜········,这里“或”的使用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这篇文章我们看上去觉得很美,美在什么地方?一是它抓住了乡下人家这类人的群体的特点来写,而且拿它和城市的生活来写,比较不是排斥,只是为了突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情感。当我们来看熊老师这节课,她的第一个目标是生字,生词,这个属于是语言性的目标,第二个目标是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目标对这类文章来说,是有一定价值的。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老师要教会学生用一定的技巧,或示范,或举反例,或讲方法。熊老师在教学中我发现她是读得多,但没有讲什么方法和技巧。我觉得她这个教学目标还落实得不是很好。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下功夫。第三个目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这个是从内容上来切入,应该也还可以,但重点要抓什么东西呢?要从哪些字眼,从那些关键句看出作者对乡下人家有喜爱的情感,也许会更好一些。熊老师在教的时候也喜欢用一些现在典型使用的话语:
1、你感觉作者写的那个内容怎么样?
2、你最喜欢乡下人家什么风景?这两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呢?而且学生也有很多的优秀表现,都在这两个问题当中展露出来了。我们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解释,是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这样做似乎是个很时髦的举动,而且但从激发学生的想象来看是成功的,但这样问却与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我们不是问学生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而且应该讨论作者陈醉云在文章中表露的情感是什么?比如“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句子的“虽然”“总爱”就能感受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从城里人的角度去看乡下人家,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种幸福感。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要帮学生感悟的重点。我们要教学生感悟字里行间藏着的情感。我们要发现文章中沉积的情感,我们要教学生把这种情感挖掘出来。这也是我们教学生写了什么要注意的内容。如果是问:你觉得文章中什么风景你喜欢?这是把文章中的内容当一个话题来讨论,而是作家写了这么的材料,里面藏着的情感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课堂上看起来讨论得很热闹,但目标是游离的。
听了熊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有些地方还是不错,比如教学方法上,如播放录音,直观的花卉的图片这些是非常恰当的,而且很多的方法还是有效的比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学生想象能力的锻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等等,都很好。总的来说还是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之间还是有些问题,希望下次还有机会教类似文章时能从把写这类人物特点的方法表现出来,能让学生真正通过咀嚼文本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学习作家的写法,这个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一定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