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第一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 7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 7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3 / 7

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

/ 7

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 7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6 / 7

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 7

第二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第三篇:仁爱之师观后感

弘扬高尚师德,铸就“仁爱之师” ——观《仁爱之师动人事迹报告》有感

营城子镇金寺沟小学教师李卫宏、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李秀敏、庄河市第六高中教师王兴龙是大连市第二批仁爱之师的典型代表,是被评为大连市十名“仁爱之师”的其中三位名师,是全市650所中小学中“仁爱之师”的佼佼者,是全市五万名教师中值得骄傲之花。他们的报告感人肺腑,他们哪敬岗爱业、恪尽职守高尚品德令我们仰慕,他们哪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远大胸怀令我们敬佩,他们哪爱生如子,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令我们赞叹;他们的报告无不叩击着我们的心扉,他们的实际无不让我们自我反思,他们的经历无不让我们真正理解仁爱之师的核心内涵。他们是我们学的表率,行的高标。激励着我们务必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铸造“仁爱之师”。

“严师出高徒,仁师出贤徒”。这三位老师既是“严师”又是“仁师”,是具有“严”与“仁”相统一没的的教师。“严”也是“仁爱”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仁爱”乃是师德之魂。他们以“仁爱”为出发点,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上用仁爱去呵护学生,用仁爱去包容学生,用仁爱去温暖学生,用仁爱去唤醒学生,用仁爱去规范学生。他们的仁爱如甘露,滋润了学生幼稚的心灵,他们的仁爱如春风,驱走了学生心里的阴霾。在他们的仁爱的感召之下,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数

不胜数。

“仁爱”是需要有高尚师德做支撑的。这三位名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甘为人梯、笃学善思,热心教书育人几乎达到了“无私”的程度。相比之下,我们却望尘莫及。

“仁爱”是一种责任,是需要付出艰苦代价的,这三位教师均做到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王兴龙老师从教六年们连续任了四年高三的班主任,他能坚持每天六点到校,焦点以后方才离校。争取用更多的时间陪在学生们左右,一起上自习,一起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题,一起充满信心的迎对高考。这种几乎置家庭与不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忧以学生,乐以学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能做到的教师有几?相比之下,我们的付出远不及王老师,实是问心无愧。

“仁爱”是需要教师有“看家”本领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三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王兴龙老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归纳出一套诗歌阅读,高考作文使用的教学方法,并形成《诗歌六种答题模式》、《高考作文结构技法》、《议论文事例的选用》等十万多字的书面材料。勇于善于为学生写“下水平”,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几年来经他指导的学生有十几名在我市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能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弟子怎能不由衷的钦佩其师呢?“三千二郎谁问鼎,三千二郎我夺冠”,除了学生锲而不舍努力外,若无仁爱的名师指点,岂有得意门生的“问鼎”、“夺冠”,哪里还敢想有“蟾宫折桂”之高传呢?相比之下,我们的弟子对我们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仁爱”是要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独立人格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并不是刀砍斧剁的过程。教师的过程是一个雕刻的过程,是一个心灵启迪的过程。“教师不是警察,学生不是犯人”。这三位老师在教学中各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颇具人格魅力。王兴龙老师对不爱背课文的尚大伟同学没有批评,没有惩罚,而是耐心细致给他讲解背课文的技巧,并对他充满了信任,相信他一定能成功。原来这位学生学习兴趣渐渐变浓,语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2007年高考中成功地考入沈阳理工大学。王老师独特的教学艺术成就了尚大伟同学。这样的仁爱之师学生能不爱戴吗?能不感激吗?相比之下,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简单粗暴对待学生是屡见不鲜的,难道我们不应自我反思吗?难道不应该“见贤思齐”吗?

“仁爱”是要对学生生活关怀备至的。这三位老师均对学生给予了亲情般的关怀。李卫红老师能为学生洗尿裤子。孩子感激不尽。王兴龙老师慷慨解囊往有困难的学生饭卡里充钱,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联系社会人士,权利赞助学生上

学,已上了大学的这位学生感激不尽,念念不忘师恩。这样的仁爱之师岂能不引以为荣呢?相比之下,我们在学生身上感情投资太少了。

“仁爱”是不能抛掉后进生不管的,后进生是仁爱之师的宝贵财富。这三位名师都坚持了教育平等、公开的原则,因材施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循循善诱,是后进生也不再落后。相比之下我有悖于教育原则之处是大有其事的。

这三位名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虽然没有惊动天地的大事,但是他们能将伟大富于平凡之中。把仁爱浇注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一把大三,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呵护;做一缕阳光,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温暖;做一条大河,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包容;做一把戒尺,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严厉;做一个警钟,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唤醒。他们是我们大连市全体教师的楷模,看齐的榜样,前进的航标灯。在他们的带动下,我市将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真情涌动,实践真爱的仁爱之师。我们十二中学也会涌现出大连市级仁爱之师。喜看明日大批大批仁爱之师就在庄河,就在大连,就在全国。做“仁爱之师”将是每一位教师终生奋斗的伟大目标。

第四篇:学生当“师”

学生当“师”

小的时候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向学生传授从师长学来的“满腹经纶”,想象着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和专心致致的学习神态,更坚定了做教师的信念。心想事成,十几年后我如愿的当了一名教师。登上讲台后,自己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总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下子讲授给学生,但事与愿违,当了几十年教师,自己刚登讲台时的激情被一点点消耗着,看着学生浪费我的心血,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也为这一代学生担忧和惋惜,自己也曾暗暗的反思: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受重视?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开学后,学校掀起了课改的浪潮,教师自研、互研开展的有声有色,自己也在摸索着、实践着课改的理念,试着把课堂还合学生:试着与学生平起平,试着不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试着让学生间多一些讨论,试着师生间多一些对话,放下自己严肃的面孔。慢慢的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学的学生少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多了,我心中的顾虑也逐步打消了,对课改更加投入了。

有一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又登上了讲台,“老师好!”的声音刚落,“老师,赵彗莹要讲课,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名学生在下面高声地说,当时我一愣,心想:学生又在耍花样。同时用怀疑的眼神看着赵彗莹,她充满自信的点点头,看到她自信的神情,我马上说到:下面请“赵老师”给我们讲课,班级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赵彗莹大步登上讲台,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紧张的表情,但故做沉稳的神态,让人感到这名老师的幼稚,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往往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手高高地举着总也不放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没有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在桌堂中摆弄手中的东西,被“赵老师”发现了,我想她一定会把这名学生交到我这或出出这名学生的洋相,果然,这名学生被点名站了起来,一脸的不知所措,“赵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没有听讲当然回答不上,该出洋相了,我心里暗想,谁知“赵老师”却说: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他,争取下次回答的完美。这名同学惭愧的坐下了,我观察这名学生,他后一段很认真,并且积极讨论、回答问题,下面的学生也没有搞小动作的了。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晔......”。下课后不少学生毛遂自荐,要当“老师”。

回到办公室,我想了很长时间,学生当“师”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挣脱固有模式的束缚,虽然学生讲的课还有很多漏洞,但毕竟学生敢想敢做,不再是一个乖乖的“小绵羊”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教师不要再强加给他们无意义的形式,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发现。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把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他们的转变让我真正明白了课改的意义,学生是指引我教学的“老师”。

一次课堂上偶然的事件,让人感触颇深,是课程改革触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开了胆,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教师也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敢于放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发挥的空间。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学生的行为,但它代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教学模式因知识而变,因学生而变,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理念。

第五篇:敢 于 担 当

敢 于 担 当

温家宝总理说过“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不管是为情、为理还是为义。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是一种境界追求、一种人格修养,更是一种拼搏意志,一种牺牲奉献。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很多东西在空中悬着,有了担当精神,它们才能落地,才能落实。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

敢于担当,就是要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挑战错综复杂,干部的精神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就是要对上对下负历史责任。对于应该完成的任务,顶着压力也要干,对于应该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上。要有履职尽责的强烈愿望、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舍身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敢于担当,就是要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一个干部的担当,最重要的是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期,一些问题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敢担当,要主动靠前,深入一线,努力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敢于担当,就是要在风险面前敢于作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勇于担当的前提。古人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发展同在的关口,在非常时期尽非常之责,用超常之功作非凡之为,唯有敢于担当!正所谓“危难当头,方显英雄本色”。事实上,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敢于担当 不辱使命

高晓兵部长在山东省委党校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切实担负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的使命和责任,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回首往事,中国共产党至今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百废待兴的解放初期;无论在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繁荣稳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从饱受压迫中迈向新中国,从贫穷落后中实现新复兴。面对国内外种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党毫不畏惧,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当起了人民的重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到今天胡总书记提出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共

产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变。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敢担当起了人民的重托,把全体人民的意愿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才逐步实现了腾飞,在一步一步的跨越中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

但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积累,公平问题、稳定问题等日渐凸显,这时刻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干部队伍中长期存在的软弱涣散的顽疾还没有根治,在某些地区和部门甚至比较普遍。干部软弱涣散问题,实质在于某些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面对矛盾和问题,不愿担责、不敢担当,不抓不管,得过且过,做事漫不经心,担心触及个别私人利益而“得罪人”,一味追求“一团和气”。这种表面的安于现状,暂时的“风平浪静”,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累越大,给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隐患。

领导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考验着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德。但光是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要想引领改革创新大潮,领导干部除了要努力践行敢于担当的精神,更需要提升敢于担当的能力。一是要提升善于学习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和与国际联系的进一步密切,各种矛盾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单靠以往积累的老经验、老办法已不能适用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成为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行政能力、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做到干中学,学中干,让思想与能力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二是要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许多难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努力拓宽思路,善于讲究方式方法,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谋划和破解。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多下基层摸实情,通过亲身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一方面要善于采纳集体智慧,面对专业性强的问题,要组织专家、代表举行研讨会、听证会进行科学决策,切不可搞“一言堂”武断“拍板”而带来不良影响。

三是要提高执行的能力。效果好不好,关键看执行。一方面,要大力倡树实事求是、雷厉风行、勇于担当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一方面,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担当,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冲锋在前。一方面,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重要工作的职责分工要具体到人,对工作的开展进度要建立明确的时间表,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要及时评估。最后,要加大奖惩力度,把表现突出的干部推上去,把畏缩不前的干部拿下来,给优秀干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困难务必坚持党性,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下载《当仁,不让于师》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仁,不让于师》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仁爱之师演讲稿(大全5篇)

    “仁爱之师”演讲稿 每当披着一身星光走向校园,我总在叩问自己:你热爱教育么?不管寒来还是暑往。每当带着烦恼走进教室,我总在叩问自己:你热爱这群孩子么?不管聪慧还是无知。每当......

    做仁爱之师演讲稿

    做仁爱乊师 各位领导及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湖小学的吴宜斯,今天我演讲的是《做仁爱乊师》 在座的都是老师,对于“仁爱”大家并不陌生,真正要做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关 于《食品安全师》

    关 于《 食 品 安 全 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并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

    学习仁爱之师事迹体会

    学习大连市“仁爱之师”事迹体会一本感人至深的“仁爱之师”事迹让我受益匪浅。无论哪位老师,他们的事迹都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告诉了我们,教师......

    小学老师师德总结稿----仁爱之师

    让爱伴我们一路前行 被古人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早的导师,他的思想,紧紧围绕一个字,就是“仁”。仁者爱人,用一颗爱心,去爱别人。孔子是......

    稿件:申报“仁爱之师”的述职稿

    申报“仁爱之师”的述职稿 ---只有源自心灵的情感,方能打动心灵 去年学校评选“十大仁爱之师”时,我听说报名十一人,就主动提出了放弃。今年,学校给了二十个人的机会,我就希望能......

    用平凡书写平凡仁爱之师演讲稿

    用平凡书写平凡 -----***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踏上三尺讲台,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努力着,我带着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走......

    做仁爱之师 树教师形象

    做仁爱之师 树教师形象利用假期的时间,阅读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本书,书中倡导用“君子文化”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立志、敏学、崇礼、笃行”的精神,打造校园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