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籍设计课程“三室一体”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一门专业设计课,承载着与本行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与实践教育。课程改革从职业能力标准角度出发,将行业中岗位技术标准、工作过程分工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建设课程的实训室、职训室、工作室“三室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字: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训室;职训室;工作室
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性、职业性,关注技能,并寻求课程的系统化教学方案。作为教学最基本单位,课程职业化特征是以一种职业过程化系统教学形式呈现的,以职业能力标准与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为改革目标的特征凸显。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构建新的职业化课程教学体系,是对接职业能力的直接途径。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一门专业设计课,其教学目标与任务承载着与本行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与实践教育。从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与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课程内容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专业领域;本行业中又容纳了多个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育特征显现出课程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着陆点,即两者交集于“岗位群”概念。这也为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即建设以书籍设计、制作技术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按岗分工”式教学实践为主体,形成本课程的特色——实用性、技术性与岗位实践性。
一、课程对应行业“岗位群”
书籍设计制作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分工为主线,涵盖书籍前期创意策划即书籍原创设计;资源整合,包括素材汲取、摄影作品完成、手绘艺术表现等内容的元素积累与采集;电脑制作技术,印刷制版工艺加工,印刷材料与印刷装订等内容,整个设计与制作流程包括了多个职业岗位;而作为课程教学,整个流程的岗位能力均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因此,与其说书籍设计是一门课程,不如定义为一类职业,根据职业的不同岗位标准与能力要求形成职业“岗位群”。
根据目前行业企业对于书籍样本设计流程①设计原稿→②图文输入→③图文编辑→④图文输出→⑤印版制作(晒版)→⑥打样→⑦印刷→⑧装订要求;对应出具体工作流程,可归纳为以下六项主体岗位:
(1)图文编排岗位
(2)版式编排制作岗位
(3)书籍样本版式制作岗位
(4)书籍样本原稿设计岗位
(5)印刷制版岗位
(6)印刷装订岗位
从行业中岗位分工分析出这六项主体岗位是由浅入深,递进式岗位能力要求。由最基础的插图与文字排版开始,掌握基本图文协调关系,然后渐进到版式编排工作:由版式编排至书籍样本的设计与排版时一个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跨越,基本是从单一的编排深入到版式的整体设计与印前工艺制作阶段;在制版与装订工作中,将印前的制作工艺与印刷中后期的工艺流程结合,让学生完整了解与深入认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性与加工工艺性,书籍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电脑设计稿的“纸上谈兵”。教学内容必须切合行业职业标准,教学目标定位根据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技术等要求,并为岗位分工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行业的岗位分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出了岗位简与繁、易与难的特征,折射到课程教学时,必然要求有系统、有规划地整合与归纳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增加知识点和难度系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一系统地掌握知识点,熟练把握技能,逐步领会书籍设计的方法、表现手法、制作技术与印刷工艺,同时参照职业岗位分工,使自身适应递进的岗位能力,最终能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按岗分工”教学模式,这些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主体内容。
二、课程“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前期职业岗位的划分,“教学”与“职业”两个看似没有关系的概念因为“岗位能力”这个关键词而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必然要对应职业“岗位群”。但书籍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如何体现职业化特征,如何深入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形成与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课程教学内容需从职业岗位特征入手。以职业“岗位群”标准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细化与深入到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实施“按岗分工”教学,给课程内容更详细的定位。见表1。
“按岗分工”教学以培养学生书籍样本设计规划、制作技术、工艺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原则,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本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体现岗位特征,进行分工协作。
三、课程“按岗分工”与“三室一体”概念结合课程以“按岗分工”式教学与考核以职业岗位职责为标准,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建立以课程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教学目标。但是深入到课程的职业化教学不仅仅依赖课程内容的改革,更要以参与社会实践为目的循序渐进式“三室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来完善课程改革的职业化特征。构建“三室一体”理念;即①实训室——课程实训内容场地;②职训室——职业技能培训室,基本完成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训导:③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实践。
1.课程实训室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专业实训室为书籍原创设计、印前印后制作技术提供了课程的前期与后期基本硬件条件。
课程前期。以“按岗分工”职责为标准标准,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要求上机操作制作书籍电脑设计稿。在这环节,课程教学内容以行业对书籍排版、设计、印刷等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课程改革核心,行业中岗位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分模块”、“按岗分工”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实践,体现岗位特征,进行分工协作,具体实施分布在实训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结构与考核体系。
课程第一阶段进行基础排版知识的上机训练,掌握基本排版规律;第二阶段将排版知识灵活应用于样本制作,这一阶段是排版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第三阶段是参与样本的设计,并完成制作工艺,这一阶段基本上能够了解书籍设计的基本流程与规律;第四阶段是进行简装本或平装本的设计与制作,此阶段是前期知识的整合;第四阶段是综合能力拔高的精装本设计与制作工艺。四个阶段训练的内容与要求不同,循序渐进,以对应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实践方法完成(见表1)。实践性教学坚持教师的实例分析、演示与学生的课堂、课后实践结合的方法分解于每个阶段中,完成实践教学。
课程后期。实训室为课程教学提供打印(印刷)、胶装、线装、切割等书籍印刷装订机器设备,学生在电脑设计制作稿件后,进入作品制作实现阶段。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熟悉书籍在设计完成电脑稿件后,打印(印刷)制作作品实物的印刷工艺与工艺制作流程。实训室为书籍设计制作正常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学习本课程的相关技能知识。
2.课程职训室——职业技能培训室
按岗分工、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行业企业在书籍设计职业标准划分或按岗分工的不同要求,实训室在为学生提供职业化岗位标准训练条件与师资等资源;在第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书籍设计行业综合专业技能知识,即在掌握专业理论、专业软件操作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之后为进入第二阶段技能培训室,为后期进入工作室做好前期准备。在职业技能培训室,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对行业中某一方向(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进行专业选择,如选择样本设计、版式制作或简装本精装本的设计、制作、印刷制版等岗位。由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在培训后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考核。
与书籍设计制作课程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以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2级-3级、装饰美工、图文制作员等职业技能培训为目标(见表2),将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职业化教学与实训室的基本功能、职业技能培训室概念三者结合融为一体。
3.实践工作室
理实一体、参与社会实践。
工作室强调的是课程实践环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三室一体”理念中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岗位分工、技能训练渐进式教学。第一步,学生在实训室掌握本行业综合专业技能知识;第二步,在技能培训室,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某一方向(某一岗位)进行选择,参与岗前培训与职业技能考核;第三步,学生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对行业岗位技能与职责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进入工作室进行项目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际岗位技能操作。工作室作为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工作的实践场地,同时为教学提供项目实践平台。学生在“三室一体”实践教学中着重进行实践训练,并体验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所带来的职业氛围,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综合思考与实际分析能力,提出可行性方案,最终独立完成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制作。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从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行业中岗位技术标准、工作过程分工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职业岗位分工标准为导向,教学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职责对应的实践制作技术模块,以“按岗分工”式职责划分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内容,将课程建设目标与职业岗位技能、实训室建设结合,形成实训室——职训室——工作室循序渐进“三室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定位职业技能培养为本位,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把握课程实践教学内涵,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职业技能教育以及与行业实践参与能力教育脱节等问题,使学生全面掌握书籍样本设计、制作与印刷工艺的理论方法、实践技能,一整套工作流程中锻炼与不同岗位的协作能力;同时能具备基本岗位能力之外的,一定的创意与策划能力的职业可拓展性,以最大“职业饱和度”熏陶学生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第10卷第1期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p66-70
[3]孙群,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构建与教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5,p22
[4]罗罹,“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8月中,第23期p36
[5]肖勇,书籍装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p29
作者简介:
洪梅(197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第二篇: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高校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最近几年,随着市场对于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增加,可见商务日语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将会发出巨大的作用。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当前我国商务日语教学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商务日语;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一、商务日语课程现状
(一)相关研究才刚起步
早在2010年,相关研究人员刊发了题目为《商贸日语专业教学模式初探》的文章,有关商务日语专业教学的文章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刚刚萌生,从刊载的文章进行分析,大部分是以论文形式呈现的,有少部分文章发表到了《国际商务研究》和《高教论坛》上。对此,有关商务日语教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研究学者指出:在从事商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书本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必备的商务礼仪。认为商务日语专业的学习需要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社会技能还有非言语要素和了解日本文化等等。对此,鉴于我国有关商务日语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研究深度以及广度方面均有待提升。比如在教学内容建设、评价方式、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大类
当前,大学商务日语具体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呈现在高校日语专业教学中。其一是专业形态,例如开设商务日语专业;其二是独立的课程形态,例如有些学校把商务日语当成是选修课。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专业教学,均安排在本科三年级开展教学。在开展商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新增许多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宜。
(三)教材种类丰富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使用的日语教材主要可以划分成以下几大类:其一,以语法为主的商务日语教材;其二是以句型为主的商务日语教材;其三是以技能培养为主注重实践技能提升的教材,具体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的教材;其四是以话题设置为主的教材,这类教材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五是以场面为主的商务日语教材。主要通过选择经典的场面,并且围绕场面展开句型或者是词汇的教学;其六,以功能为主的教材。具体是根据“拒绝”、“依赖”等功能进行教材的编写。
二、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回归外语教学法
由于商务日语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大学课程,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以及日语交际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日语交际能力都是比较薄弱的。对此,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办法,如“项目法”、“场景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以实践为导向实施教学等等。然而,语言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同教学法的组合与优化使用。使用交际法对于提升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具有重要作用。了解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对于开展教学、丰富教学风格、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关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商务日语教学为核心内容。具体考核的内容包含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学习商务日语专业的学成来说,学生往往关注的是使用言语进行交流的熟练程度,是否能够使用这门语言成功地进行商务交流。因此,在改革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先进行摸底考试,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接着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日语进行流利地表达。最终进行考试,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日语书写水平进行测验,也需要对学生具体掌握了多少日语知识进行检测。实施教学评价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一个简单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和检测学生掌握日语知识以及交际能力的情况。比如,如果在开展日语交际表达课程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无法做到自然地表达,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并且纠正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立即纠正。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到底是因为对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是口误引起的。需要做到从起初的关注课程教学结果一步步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这也是未来我国商务日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总结
如前所述,几乎所有设有日语系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但是商务日语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课程,需要在理论提升、教学实践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发更完善的教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的商务日语实践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琳.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6.[2]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第三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也是当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用了“理论―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模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073-02
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学生能否掌握好该课程直接影响着后续众多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及设计电子电路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取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训环节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尝试,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理论性,轻视知识的实践性;学生则更加重视考试分数的高低,轻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单方向传输,这样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提供了条件,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将多媒体搬进教室。除了讲授法外,其他各种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例如讨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因具有独特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与此同时,数字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给“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超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大范围使用、通过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电路系统的设计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逐渐使授课内容变得更加分化和复杂,在不断缩减授课学时的前提下,如何将这些知识完整而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该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和更新。在我校新编的教材中,删减了对集成门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侧重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应用,注重学生对实用性的要求。在数字电路的介绍中,采用当前的主流芯片,并且加入了对VHDL硬件描述语言和Quartus II开发软件的介绍,体现了时代性。该教材已被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主动去思考、去求知、去探索,进而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所在教研组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利用传统板书的优势呈现理论知识的深度,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体现知识的广度,合理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门电路、逻辑代数等基础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触发器等章节可以采用讨论法;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和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等章节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用启发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用赞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是当前发展的趋势,我校将Quartus II开发软件引进课堂,用硬件描述语言及顶层原理图设计方式实现对数字电路的仿真,这既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学生今后独立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第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多元化教学。我校电子学教研组为“数字电子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立了网站,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双语教学、习题解答等内容全部上传到网站,并且具有交流平台,可实现网络答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热情,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电子技术知识竞赛,内容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部分。由学完这两门课程的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参加,每个班级选送五名同学,最后根据教师评定的成绩,确定获奖的班级及个人。知识竞赛的考核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因此更能展现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在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校通常会先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做相应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指导书上的详细步骤而不过多用心思考,与学习理论知识相比,学生做实验敷衍了事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实验过程无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的数字电子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种,对实验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第一,每个验证型实验均被安排在相对应的理论教学之前,以触发器实验为例,教师要求实验课前学生自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触发器实验结果,并在课后总结该数字电路的功能。在下节理论课上,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做实验结果讨论各个触发器的功能,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采取开放式教学,电子技术实验室从每天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十点开放,学生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做实验的时间,从而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变成了“主动思考”,学习状态得到明显改观。第三,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我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竞赛吸引了大批同学踊跃参与电子制作,在同学们体会乐趣、建立信心的同时,也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黑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积累了经验。
四、增加实训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增加了实训教学环节。以电子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电子工艺实践教学基地、EDA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应用电子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FPGA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制订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分别培养了学生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进行手工焊接和贴片焊接的能力、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及印制电路板的版面设计的能力、对复杂电子线路系统(如电视机等)故障分析的能力和在Quartus II软件中运用VHDL语言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的能力,为实现我校制订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结束语
笔者所在教研组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贯彻了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总结出一整套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通过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黑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奖率及获奖学生人数均位列黑龙江省前三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果已初步显现,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棉,李继凯.以网络为辅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66-67.[2]宋婀娜.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王国新,张桂凤,宋婀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2):49-50.(责任编辑:王意琴)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愉快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仅仅围绕在玩电脑这方面,并未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深层次兴趣。那么,如何挖掘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巧妙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新颖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平淡的开场白根本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别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是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胜心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三是适当安排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为了避免因枯燥的操作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游戏软件,开展一些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围绕新课程改革,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无从发挥,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要精讲多练。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变多讲为精讲,将节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利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熏陶。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开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马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J].学周刊,2014(21).[2] 蒋昌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思路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3] 王春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03).[4] 刘妮娜.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J].时代教育,2014(04)。
第五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1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班级:
学号:
姓名:
刚开始接触书籍设计,我们只知道封面设计、扉页设计,最后把插画设计也算进去,觉得做一本书很简单,通过学习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书籍设计是立体的也是平面 的,这个立体由很多平面组成,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书脊三个面,以外到内,随着人的视觉流动,每一页都是平面的,每一面都要进行装帧设计,给人 以美的感受,这让我明白了网格的重要性,想当初葛教师给我们上网格课的时候我还不屑一顾呢!等到自己排版的时候才知道网格在排版上的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的书,可以产生不同的韵律变化,吸引读者的眼球,呆板的排版则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书籍装帧设计是我们平面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这6周时间里,我们主要对成型工艺、版式设计、整体设计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强调书籍设计的形式与阅读功能、平面特性与立体形态之间寻求和谐关系。为了使我们的设计能符合现代书籍加工工艺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实用性的设计能力,老师带领我们实地参观了印刷厂和装订厂。通过对书籍加工过程的具体接触及部分示范,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书籍整体性设计的意义。为了提高我们的空间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老师搜集了大量的优秀书籍实物和图片资料。从书籍平面到立体型态的塑造、从设计到加工工艺等,通过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创造性的设计能力。
书籍成型工艺、书籍装帧、印刷工艺、字体编排与设计型成的总体上的书籍工艺此类课程,让我们充分的了解书籍的制作与发行等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是出版美术专业的主要课程。
不管是设计、印刷、装订,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该课程的整体性,各各环节紧扣缺一不可,对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艺术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对消费人群的心理把握无不是一项巨大考验。
书籍装帧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书籍设计与装帧艺术,深刻地感受到了该课程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整个课程的布局,从 对书籍的深入了解到对它的设计,再进行印刷,最后装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氛围,结合我们各自特点,从整体到个别的辅导,使我 们对书籍装帧能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我们了解到书籍的制作过程与流程等的相关知识,以后对书籍也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对于未来都具有一定影响。
它同时也是一门工艺艺术,没有书籍装帧,一本书也不可能成型。通过我们对书籍成型工艺、字体编排与设计、印刷工艺的学习,使我们更 深入一步的了解书籍装帧,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统一性。整个课程的布局,从对书籍的深入了解到开始设计,再从图形、文字的编排、处理等不同方式进行设计,最 后到书籍的印刷和装订,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该课程的整体完整性。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给了我们浓厚的设计氛围,以及耐心地指导,使我们更好的把握此 课程的学习及深入,了解到了书籍工艺一系列制作流程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书籍装帧”课程六周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我对此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更难得的是,老师对此课程的研究和探索,能把知识更直接、更形象地教授给我们每一位同学,同时也保证了此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都有其不可获缺的重要性,必须整体把握才能使最后之作品更加完善,所以在思路创新的同时,多借鉴以往成功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毕 竟书籍的作用不公在于艺术欣赏,而且肩负传递信息,记载历史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以后可能会比较少的接触书籍工艺,但比课程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具有着重 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是我对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1.讲课的形式:首先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图文并茂,并针对于重点能重复强调,能使得我们起进一步深化。
2.教学方法:此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互动的形式,师生间零距离交流方案。并将方案通过投影仪进行分析讲解,同学间相互学习,探讨。
(1)了解“书籍”的几种结构和形式,搜集分析一些“书籍装帧”的资料,(2)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搜集一些特殊材料的“书籍”,将其进行分类,更进一步深入。(3)在了解了一些资料的情况下,由我们亲自动手制作(精装、平装、特异)三本书籍,主要针对封面(封套、护封、内封)、环衬、扉页、目录、勒口,及正文的编排等等,都得到了训练。
3.此课程所达到的目的:此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班级每位同学最后都独自完成了2-3套作品,同时大家对“书籍装帧设计与实训”也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
4.针对“书籍装帧”教材的看法:
(1)对于初接触“书籍装帧设计与实训”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2)此教材以解读的形,直观、容易理解(读图为主)。
(3)在文学解释方面,通俗易懂,内容概括全面,并针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分析。总之,此课程在一种游戏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也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六周的学习,我们的作业可以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