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阶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向
现阶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要课题。教育教学的方式日益灵活,开放性也在不断加强。现阶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的管理模式在不断进行改革。本文对现阶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向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等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强。目前,高校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新专业和学科,且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对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探索出一种适合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
艺术设计,是指将日常生活与艺术形式相结合,把艺术形式的美感用在相关的设计中,从而使设计具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面很广泛,包括社会、文化、市场、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以上这些方面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是指相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结构、阶段和程序而言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关教学样式。教学模式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样式。教学模式还有另一种定义方式,即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某种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相关结构形式。[1]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但是缺乏创新性,学生一般是按照固定的学习模式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在研究和选题方案的制定上,学生通常缺乏自己的想法,往往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一致,具有覆盖的范围很广和涉及的深度较浅等特点。学校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意水平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应将艺术的特殊性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课题。现阶段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的教学计划,其专业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进行模拟的课题联系,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单一。此外,在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缺乏新颖性。现阶段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的教学依然是沿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难以得到提高,教学方式固定呆板,缺乏生机。[2]
改革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改革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艺术自身的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制定的培养方案与艺术规律相符合,从而使教学管理发挥作用。第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础,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在教学管理模式中贯彻落实艺术设计教学的特色。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明确自己的理想目标。第四,以技术教育规律为依据,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法。这主要包括:1)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2)评价的主体实现互动交流。3)改进评价内容,实现多元化。4)增加评价的方式,使其多元化。5)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6)评价的标准实现社会化。第五,加强教学模式的管理力度,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六,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第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意愿,积极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3]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师生智能关系的转变、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艺术设计教学环境扩展等。下面,我们对此展开分析。
(1)师生智能关系的转变。教学中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状态是分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般是通过网络通信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职能将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需要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助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2)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未来艺术设计的教学手段会发生变化,有异步的交流工具和同步的交流工具,既能实现非实时交流,又能实现实时交流。教学方式不再以面授为主,而是趋向于视频教学和网络教学。师生交流的方式也由原来的课堂交流变成网络邮件交流和网上学堂交流等。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将很开放。开放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实现学校课堂的教学,还能实现在社会和家中的远程网络教学。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提高了,它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应满足网络教学的要求,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及时更新,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将会使艺术设计教学实现全球化的公开开放。
(3)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由于教学环境、目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改变。因此,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也将发生改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教学方法,将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理想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各种教学形式相组合。在未来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和进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学生学习。
(4)艺术设计教学环境扩展。学生将来的学习环境,将打破严格的界限,实行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将会得到延伸和扩展。艺术设计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会向实践和社会教学转变,并以社会和实践教学为主。学习环境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在未来的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会出现虚拟学校。虚拟学校以远程教学技术为支持手段,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不同国家等的学生实行教学,学生可以跨学校跨地区进行选课学习。[4]
结语
教学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面很广泛。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需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式,我们主要从艺术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改革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闸西.浅议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教学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向[J].中国包装工业,2012,10(19):221??222.[2] 赵启斌.现阶段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对策初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0(19):109??110.[3] 栗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改革刍议[J].镇江高专学报[J].2012,29(12):901??902.[4] 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作者简介:顾晶(1980―),女,江苏无锡人,工程硕士,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第二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的概念引入,到现在的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为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由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甚至灾难又使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面临严峻的考验。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引发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面临资源的枯竭与发展中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进一步沦为世界需要的工厂和环境污染之源。为此,国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人类面临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机,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艺术门类,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应有更多的思考与举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人文的环境艺术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和实践的发展方向。通过艺术设计的导向引导社会价值的转变,充分利用和发扬先进文化,促进薪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念与措施环境艺术设计针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可利用资源进一步耗费的问题应形成其设计理念及相应措施。环境艺术设计在于空间功能的艺术协调,并不一定要创造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人工自然物,重要的是其设计元素即满足人们的实际功能需要,又符合人们审美的精神要求,更重视人在环境中的情感调节和控制,使环境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功能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观在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环保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互换,也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它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转变;是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对环境合理利用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生态要求和经济要求之间的平衡,合理地选择材料、结构、工艺,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能耗,不产生环境污染和毒副作用,并易于拆卸回收,也就是少量化、再利用和能源再生的三个原则。
在环境艺术中尽量实施简化设计,避免设计的复杂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增加资源的利用率。简化设计并不等同于简单设计,不等于放弃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简化设计即节约资源,同时又满足审美和使用功能,越来越成为评价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在业内,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使当前先进的信息、生物、纳米等高科技术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除了对传统材料和技术的环保改造,同时也要加强对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以持续发展观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将方案的前期规划、方案确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后的回收过程作一整体设计构思。在整个过程的每一环节,我们应把环保节能的观念放在优先的位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日本鹿儿岛建筑会社生态中庭,是一个将生态型建筑理念用于办公楼设计的尝试。无论是在建筑设计里,还是在室内环境空间里,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常规设计的手段,充分利用风、水、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通过对外墙、遮阳板、屋顶架空层、绿色中庭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营造健康舒适的楼内空间环境的同时,达到最大限度的节能目的。中庭两侧全部采用通道,把办公室与中庭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上部开设了天窗,在中庭顶部安装反射装饰板,充分地使用天然光。中间的绿廊、水景、光廊充分体现人和大自然的最大融合,通过大量具有环保意识的设计,即在空间上体现了民族文化,又最大地利用自然光,降低了大楼的能耗。生态设计观生态化,其内涵是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化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要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设计原则。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工环境是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为代价的,近几十年来人居环境的恶化、资源匮乏和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仅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应对,还要突破技术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在发展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道路上,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几年内走过了别人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期的路,从西式古典到西方现代,从国际化思潮到地域性文化,到当今的生态化设计。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然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成功地处理好人与生态化设计的范例并不多。
为了创造21世纪的自然和生活的和谐关系,新世纪里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通过这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来体现现代科技如何使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对世界作出了典范。为体现“自然的睿智”的主题,博览会从整体规划和设计、会场建设、运营到结束,都本着“减少环境负荷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减少新建和新开发建筑,使用材料必须能“再利用”、再循环或能被“自然界无害分解”。此外,本次博览会各展馆及会场设施所需电力能源将全部由设在会场内的多种再生能源系统提供,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会场内的生活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及四种燃料电池发电。最大的构筑物“全球环路”作为连接各建筑群的空中环路,地面的铺装材料是由间伐材及废木材加树脂制成的“再生木”做成,不仅美观,走上去也很舒适。长久手主会场让观众亲身感知到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或古老的睿智,来帮助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展馆外层是一个巨大的、像蚕茧一样的竹编笼子,用以帮助建筑物内层的通风遮阳。内层也是大量运用竹、木等原生建材及一些采用高科技技术的新型绿色建材。外墙体材料采用淀粉和食品废弃物制成,在废弃之后,经发酵和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成土壤。屋面采用了一种“光触媒金属板”新型材料,就是在金属表面涂了一层氧化钛膜,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活性氧,进而分解有机物,在雨水的冲刷下,达到自己洗净的作用。还可让水慢慢流过屋面,利用水的蒸发达到冷却屋面的目的从而减少夏季的空调负荷。
为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很多地方的环境设计开始回归到近自然状态或退耕还林,有的把河两岸的水泥打碎,重新恢复为泥地,甚至把已经拉直了的河流恢复成原来弯弯曲曲的蛇形,使水流回缓,水中的许多生物又重新出现。建立生态化设计观,创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不能回避的责任;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材料应用的循环,产品产出与回收的循环。使用资源,净化环境,回归自然,才会有人类的灿烂明天。
人文设计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特别是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特征,它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和审美的需求。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居住和生存环境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文化特色,这就是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设计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文化越来越趋于同一。人们在不断的思索中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诸多思潮与流派的冲击和洗礼,思维逐渐明晰,在传统中探寻本地与地域设计元素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青睐。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民族图案、文字、书法、印章、绳结、剪纸、彩娃、年画、脸谱等老祖宗的遗物无一不被重新挖掘而粉墨登场,并因此而造就了许多世人公认的优秀之作。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应仅止于这些符号的表象,而应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而睿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把老祖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也许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去探索。
面对全球文化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继承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我们有过许多的徘徊、折衷,有形式、符号等元素的吸收,也有外来文化的移植、嫁接。其实,一种文明、文化只有在始终保持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加以能动的选择与消化吸收,将外来文化中适合我们当前与将来发展与进步的部分转化为自我文化肌体的有机养分。日本文化在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同时将本族文化继续发扬推进,最终形成当前具有日本特色的设计风格。“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的丧失,意味着这个民族文明的终结”。当前,在中华民族传统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人类新的科技成果,创造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新的设计文化,即和谐的、节约的、生态化的设计文化,必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历史文化是前人创造的,文化的生命与延续有赖于今人与后人的继续努力,我们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应有相应的举措,不能创造新的文化将面临发展的危机、民族的衰退。只有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现实科技水平及现代社会意识,才能达到创造新的民族文化 提升国家科技文化形象的目的,才能解决人类所面对的危机和挑战。
第三篇:关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利用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将新的课程改革思想应用在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改善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进一步构建了开放式教学平台。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基础课程改革
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其中基础课程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培养中最为重要,它主要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顺利进行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笔者从事基础课教学多年,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面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做出指导性意见。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把设计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优质的教学方法。
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基础课程设置也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的培养目标必须设定在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空间创意能力上,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表达作铺垫。然而长期以来,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程教学设置得过于呆板,形成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只是绘图技巧,没有真正掌握设计的思维方法。基础课程设置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五大模块。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意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实用性。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设置也要能符合“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努力做到学习和应用、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和自己努力的方向。基础课程改革
多尔是当代课程领域中以后现代主义观点来思考课程的集大成者。多尔是以4R标准为核心构建起后现代课程理论。4R,是指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我采用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进行了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因为多尔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新观点和方法进行课程构建,它提倡开放型、体验型、对话型、自组织型的课程理念。
2.1 基础课程的丰富性
课程的丰富性是指促使学习者与课程对话,与课程中的人员对话。所以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足够的丰富。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在满足本专业的要求下,尽可能地拓宽本专业的广度,让学生在多角度中思考与探索,从而全面理解课程的要点。例如现代设计史课程,它属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如果只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只有让学生积极加入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和分析中,才能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设计史的魅力,才能牢记那些设计理论。我们的教育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
2.2 基础课程的回归性
课程的回归性是指课程的内容、组成、序列可以任意组合。课程的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元,无论是教学内容、课堂练习、课后思考题,都不单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它们也是学习的另一个开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多尔的回归性,让前面所学的课程内容能在下一个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是不断累加的,在学习新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对之前学过的课程进行复习回顾。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课程的回归性,多尔提倡的回归性能让学生全面的、完整地吸收设计的精髓。
2.3 基础课程的关联性
课程的关联性指在构建课程模块时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也要考虑其中的联系,只有考虑到这些关系,再通过多尔的回归性来拓展这些课程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课程变得越来越丰富。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考虑到知识点的重要性,所以课程的设置做到以能力为导向,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点。基础课程是学习领域中的知识基础平台,也是未来工作领域中的技能基础平台,所以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也考虑到多尔的关联性。
2.4 基础课程的严密性
课程的严密性是指在课程学习中不要以为有一种正确的观点就可以了,要将不同的观点融入其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做学习知识的被动者,而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做能够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课程的严密性要强化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视角。我校2014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纲修订以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育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要构建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尽快地掌握和适应新情况、新态势,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也为我校的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反复推敲,以便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张雪.以4R理论为核心的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4):119-121.[3] 王玉琼.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课程研究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24-26,90.
第四篇: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4】
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宋华
摘要:本文从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的意义着手,首先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素质教育,并从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敬业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教育方面提出了推进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的措施,最后还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Discussing on Chinese Teaching and Diathesis Education in College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meaning of setting up Chinese independently in school education.Firstly, it defines concepts of diathesis and diathesis education, dissertating Chinese teaching’s essence is diathesis education.Then the article advances some measures to prompt diathesis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from cultivating respected consciousness,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and ministrant consciousness during Chinese teaching, and so on.Lastly, it puts forward some questions for attention about Chinese teaching during implementing diathesis education.Key Words: College;Chinese Teaching;Diathesis Education
一、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的意义
(一)使语言的自然习得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自觉的、专门的、有计划的训练,有了指导力量和时间上的保证。
在母语的环境下,人们学习语言一般靠自然习得。可是,语言的优化则必须靠教育。因为“自然习得”的语言,往往是租糙的、自然状态的、招纯度不高的,加上汉语方言众多,各方言的审韵调差异巨大,为了提高语言的精纯度,为了统一语言的声韵调,必须在“自然习得”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至于文字,它是语言的书写符导,它的准确掌握和运用更必须靠有计划的教育。孩子入学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认字写字,学会读书作文、这是很有道理的。
可见,使语言的自然习得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自觉的、专门的、有计划的学习和训练,要靠学校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提供指导力量和时间上的保证。
(二)语言的优化和文字的习读,应该有一个逐步训练、逐步提离高的过程,设置语文学科有利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酌优化、净化、美化,文字的认读、书写、积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们都需要有个过程。这过程,就决定了学习和训练的渐进性。学校教育中设置语文学科,规定了从最基本的层次入手,按计划逐步提高要求,继而进入高层次,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一步步得到发展。渐进的合理性体现了学科教育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三)语言文字与人们的思想感情直接相关,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有利于更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语文学科总是以”美文”作为自己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但以美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而且以美的人、事、景、物、理没润学生的心灵,在塑造学生美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一个广泛流行于日常语言中的语汇,用来对个体或群体进行价值评价。素质既指人的先天生理心理票赋——如根据人对乐音的天然的敏感程度不同,来区分人的音乐素质的高下,根据前教育状态下人对色彩和图形把握能力的差异,来区分人的绘画素质的不同等;——又指后天习得文化的内化而成的素养,如音乐教育对人的音乐能力的训练达到的水平,美术教育对人观察对象之间的明暗、远近、大小关系的训练的结果,公共交往教育对人的礼貌、教养的培养结果等。在生成、成长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个体的人身上,这种先天的生理心“理票赋和后天习得的素养是难以截然区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教育,而不是着眼于手段的教育。这一点似乎与德育、智育都不大一样。德育、智育着眼于目标与着眼于手段是一致的。从目标内容着眼,素质教育是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训练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多元综合的教育。理想的追求目标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当代中国来说,素质教育面向全民,又面向未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遵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现实目标,参考对素质结构的分析,按照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可以把素质教育分为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类型。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类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它也是各种人文学科所致力的目标。素质教育着眼于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个层面,使素质的各层面作为相互联系的方面相对均衡地得到发展。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素质的各要素和层面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比如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知识就互渗互补而又互促,其他素质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的素质必须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在21世纪,这种要求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
(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
从教育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即为学生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在高职高专的素质基础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社会人’(即公民)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做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素质数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目标不同。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
而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评估等)均是以能否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主动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为取舍。在教学的对象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突出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把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如何推进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敬业意识教育
敬业意识教育即事业心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断进取。具有了敬业精神就不会唯利是图,才能舍大家顾小家,舍集体顾个人,才能把热情全部投入事业,为了事业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这样的学生怎能不受欢迎呢?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讲规章制度的机会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利用讲反映优秀典型人物的文章来教育学生重信誉,考试不作弊,钻研业务,提高学习质量,不满足于60分万岁。利用讲调查报告和经济合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实习。拜师学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思想品质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敬业意识。
(二)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竞争意识教育
只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商人无竞争意识,无法经商;大学生无竞争意识,无法走向人才市场。甚至让好多机遇擦肩而过。竞争促进步,促发展。有了竞争意识,会更加完善自身。不断学习,再立新功。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辩论竞赛、求职演讲等。强化竞争意识。
(三)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服务意识教育
任何行业都需要服务意识,我们的劳动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否则,搞建筑的会因为唯利是图而导致工程质量差,甚至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生产机器零件的会粗枝大叶,加工不出适合机器运转的合格产品;财会人员会见利忘义,侵贪公款?损公肥私;当教师的会工作敷衍,误人子弟,失去教师育人的天职。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教育。语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服务的新型关系。寓教于各项活动中。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服务观念,培养良好的作风。
(四)通过语文教学进行质量意识教育
培养人才求质量,生产产品求质量。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质量意识;生产高质量产品,作为生产者必须有质量意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为了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质量意识。质量就是生命。烟花爆竹不求质量,会有人员伤亡;火车轮船不求质量,会有车翻船沉。可见,质量意识是多么重要。因此,对大学生必须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强化质量意识,在学习知识技能时强化质量意识。可以出这类作文题目,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质量意识教育。或在讲经济合同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从成功和失败中强化质量观念。
(五)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承受意识教育
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人,会在挫折中奋起,战胜困难,勇闯难关,再创辉煌;承受能力差的人,会在挫折中萎靡不振,心灰意冷,回避矛盾,甚至厌世轻生。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在顺境中在长大,只会赏鲜花,不会品苦酒;到了工作岗位,成功和失败、顺境和逆境每时每刻会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压力和冲击,如果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就不能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对学生进行承受能力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承受能力。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文学欣赏》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承受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既反映了古代生活,也反映者现代生活,它可以接触到历史、地理、民俗、人情,它可以接触到科学、技术、良知、良能,因此,文学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文学即人学,专门写人世的复杂斗争,有成功的欢欣,也有失败的痛苦,因此,可以让学生品位人生的经验,这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意识。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可设置演讲,提高对承受努力的认识。也可在写作和实习中磨炼承受能力,培养承受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文和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
(六)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法律意识教育
素质道德教育不能少了法律意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是对全民的要求。培养职业性人才,更要强化这一点。具备法律意识就不会在工作中触犯法律。如:暴力行为、弄虚作假、侵贪公款、签订违法合同等。如果法律意识淡薄,还会上当受骗,使企业和个人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案例教育,或进行现场模拟,强化法律意识。
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的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会给学习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教学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相互统一的。但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发展并非是自发地齐头并进的。听其自然,往往会使它们其中的某一方面变得更加成熟,而另—方面则处于发展的落后状态。两者的真正统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作出专门的努力。
(二)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但指导只是手段。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从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
(四)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能力培养已成为现代教学目标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的较全面的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待别关注,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开设的课程中,《文学欣赏》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进而传达作家的审美情感体验的;无论是一部长篇小说还是一首小诗,其形象都不是像雕塑绘画那样直接呈现于你的面前的;语言的描绘不管有多么具体,都是概括性的,都会存在意义空白,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根据自己的理解,调动自己的表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储备去加以填充。而理解文字,根据文字的意义去想像形象,这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再创造活动。
此外,调整的内容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等等。较之于以往的教学改革,当前的教学改革将会以一种更切合实际的辨证的眼光来考察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要素,克服和减少改革中的固执一端而带来的片面效应。而这也是以促进学生主体较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所迫切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阎守轩。论创新教育:缘起。关键。出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6)。[2]宋美琴。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8,(28)[3]郑翠亭。语文教学如何促进人的自我发展[J]。甘肃教育,2008,(08)[4]张梆胜。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成才之路,2008,(10)[5]曽蕾蕾。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6]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
第五篇: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本系简介
南华工商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始创于1995年(1995年开设工民建专业,1996年开设建筑与装修专业并成立建筑与装修系,2002年更名为环境艺术系,2013年4月更名为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十八年来,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在省总工会、学院党委、学院领导的关注和指导下,全体教师共同奋斗,并得到各部门的同心协力的配合,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从创系之初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一个专业,在校生88人,发展到今天在校生1500多人,有7个专业及方向,已为国家培养了2900多名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各专业办学始终坚持易江院长提出的“一线定位,博雅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与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培养,最直接有效的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毕业生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就业率高、就业待遇好;毕业生考取“专升本”通过率高;历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多、最成功;是“南华”的品牌系;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建筑与艺术设计系现有专业及方向分别为:
①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室内设计师方向);
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师方向);
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房地产估价师方向);
④工程造价专业(造价工程师方向);
⑤工程监理专业(监理工程师方向);
⑥艺术设计专业(商业广告设计方向);
⑦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
http://
外语系简介
作者:外语系日期: 2013年04月09日
外语系成立于2000年。现有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金融方向)、文秘(涉外文秘方向)、商务日语、应用韩语、应用英语六个专业,有在校生870人,已有毕业生2128人。
外语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配备有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人,硕士研究生7人,中级职称6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6人,同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2—3名、校外英语教师12 名。截至2012年7月,已送走毕业生2128人,就业率达99%。毕业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涉外企业、事业单位及从事外贸、翻译、文秘等工作,其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详细)。
外语系目前有 6 个现代化语音室,可同时容纳 360名学生上课或进行英语听力和口语培训。此外,还拥有一套高质量的外文音频发射系统,在校区范围内,可借助专用耳机收听到各种类型的外语节目。
外语系瞄准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培养掌握外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第一线进行开拓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专门人才,将学生就业所必须的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努力培养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办学实践和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外语系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前排左起:吴健昭、黄淑仪、张弋副主任、李海珍主任、郁祖贤副主任、杨晶晶、杨泽清、彭晓春、宋冬耀
中排左起:黄丽莉、苏莉莉、曹晓华、赵晶、邓永红、吴琪、林仪、陈飞、卢慧
后排左起:李亚玲、吴珂、吴联灿、蔡思扬、段睿佳、李小宁、郝云舫、罗爱梅、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