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摘要:从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置、学科教材、师资队伍等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教学 审视
1.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审视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现代化建设培养
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目的在交叉渗”不难理我国高
因素,探讨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设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以探讨大学 于: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解,《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均有着而看到的现实,高等院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
大学语文的定位模糊,的作用然
高职院大学校大学语文的主要问题,大学语文地位不高;语文现行教材五花八门,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
1.1 学科定位模糊
对大学语文强调工具性、重在模糊
学生读写
偏执,讲究人文性、重在培养:或把主要精力放到语文基础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上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上,偏重于教材范文的解读,人文素质的培养;或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高校办学理念越发功利性,课偏离学生的文化基础,单纯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热衷于好处看得见、用得上的课程
1.2 学科地位不高
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
被设定为基础性公共课,但处境尴尬:学校不,课时缩减,甚至某些专业视其为多余的课程而取缔;学生不,忙于专业课学习、英语过级和计算机考试,对学习大学语文投入的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性、如,和精力严重用人
眼下的就业大环境无形中也助长
硬
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
偏少
这使得有些人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要求的,与其费心
潮流,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也会有意无意放松这的教育要求
更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学校
1.3 课程教材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不一味强调对古典文学乃至古典文献的学习,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其工具性,课本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加之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越来越多典,古代经典作品
师资队伍建设 ,缩减课时,许多语文骨干教师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得以
地转向,人们在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
1.4 需
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确实了公关、交际类等的实用课程,或从事行政工作要培养一支具备人文素养、德才兼备的高要求来说,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从大学语文学科教师自身教学质量,大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语文课程教学2.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思考
面对当前大学语文的处境,大学语文的出路
2.1从
上文中
大学语文教师的问题,笔者其学科地位
正视当前大学语文的现实,几点建议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的基础上以人文性为核心,工具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
更强的综合性,的多种教育,也学生更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功能应努力
大学语文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要与现实需要相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在知识经济的年代,回避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中作,让这门课的“工具性”作用突显的需要
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这既
对中学语文课程的可以穿插学生今后
学生的写提升,也考虑到了大学生将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请示、报工作、生活告、会议记录、通知、假条、合同、总结、评论、读后感等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的知识
2.2选择合适的大学语文教材
自身办学实、贴近学生
2.3一;努力伍
另一要创新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的鉴大学语文教材数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鉴于此,高职高专学校要,和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应用价值高的教材力争使所用教材贴近社会现和贴近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要校内外、在职学习与外出培训相
等,教师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地位,将其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的、稳定的师资队赏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多角度开放式的,强调学在平时,练在平时,考在平时,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形象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时代的发展,社会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进步,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也任重而道远, 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才能新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4】
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宋华
摘要:本文从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的意义着手,首先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素质教育,并从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敬业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教育方面提出了推进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的措施,最后还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Discussing on Chinese Teaching and Diathesis Education in College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meaning of setting up Chinese independently in school education.Firstly, it defines concepts of diathesis and diathesis education, dissertating Chinese teaching’s essence is diathesis education.Then the article advances some measures to prompt diathesis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from cultivating respected consciousness,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and ministrant consciousness during Chinese teaching, and so on.Lastly, it puts forward some questions for attention about Chinese teaching during implementing diathesis education.Key Words: College;Chinese Teaching;Diathesis Education
一、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的意义
(一)使语言的自然习得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自觉的、专门的、有计划的训练,有了指导力量和时间上的保证。
在母语的环境下,人们学习语言一般靠自然习得。可是,语言的优化则必须靠教育。因为“自然习得”的语言,往往是租糙的、自然状态的、招纯度不高的,加上汉语方言众多,各方言的审韵调差异巨大,为了提高语言的精纯度,为了统一语言的声韵调,必须在“自然习得”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至于文字,它是语言的书写符导,它的准确掌握和运用更必须靠有计划的教育。孩子入学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认字写字,学会读书作文、这是很有道理的。
可见,使语言的自然习得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自觉的、专门的、有计划的学习和训练,要靠学校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提供指导力量和时间上的保证。
(二)语言的优化和文字的习读,应该有一个逐步训练、逐步提离高的过程,设置语文学科有利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酌优化、净化、美化,文字的认读、书写、积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们都需要有个过程。这过程,就决定了学习和训练的渐进性。学校教育中设置语文学科,规定了从最基本的层次入手,按计划逐步提高要求,继而进入高层次,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一步步得到发展。渐进的合理性体现了学科教育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三)语言文字与人们的思想感情直接相关,学校教育中独立设置语文学科有利于更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语文学科总是以”美文”作为自己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但以美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而且以美的人、事、景、物、理没润学生的心灵,在塑造学生美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一个广泛流行于日常语言中的语汇,用来对个体或群体进行价值评价。素质既指人的先天生理心理票赋——如根据人对乐音的天然的敏感程度不同,来区分人的音乐素质的高下,根据前教育状态下人对色彩和图形把握能力的差异,来区分人的绘画素质的不同等;——又指后天习得文化的内化而成的素养,如音乐教育对人的音乐能力的训练达到的水平,美术教育对人观察对象之间的明暗、远近、大小关系的训练的结果,公共交往教育对人的礼貌、教养的培养结果等。在生成、成长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个体的人身上,这种先天的生理心“理票赋和后天习得的素养是难以截然区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内容的教育,而不是着眼于手段的教育。这一点似乎与德育、智育都不大一样。德育、智育着眼于目标与着眼于手段是一致的。从目标内容着眼,素质教育是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训练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多元综合的教育。理想的追求目标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当代中国来说,素质教育面向全民,又面向未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遵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现实目标,参考对素质结构的分析,按照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可以把素质教育分为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类型。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类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它也是各种人文学科所致力的目标。素质教育着眼于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个层面,使素质的各层面作为相互联系的方面相对均衡地得到发展。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素质的各要素和层面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比如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知识就互渗互补而又互促,其他素质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的素质必须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在21世纪,这种要求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
(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
从教育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即为学生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在高职高专的素质基础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成为“社会人’(即公民)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做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素质数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目标不同。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
而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评估等)均是以能否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主动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为取舍。在教学的对象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突出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把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如何推进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敬业意识教育
敬业意识教育即事业心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不断进取。具有了敬业精神就不会唯利是图,才能舍大家顾小家,舍集体顾个人,才能把热情全部投入事业,为了事业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这样的学生怎能不受欢迎呢?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讲规章制度的机会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利用讲反映优秀典型人物的文章来教育学生重信誉,考试不作弊,钻研业务,提高学习质量,不满足于60分万岁。利用讲调查报告和经济合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实习。拜师学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思想品质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敬业意识。
(二)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竞争意识教育
只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商人无竞争意识,无法经商;大学生无竞争意识,无法走向人才市场。甚至让好多机遇擦肩而过。竞争促进步,促发展。有了竞争意识,会更加完善自身。不断学习,再立新功。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辩论竞赛、求职演讲等。强化竞争意识。
(三)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服务意识教育
任何行业都需要服务意识,我们的劳动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否则,搞建筑的会因为唯利是图而导致工程质量差,甚至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生产机器零件的会粗枝大叶,加工不出适合机器运转的合格产品;财会人员会见利忘义,侵贪公款?损公肥私;当教师的会工作敷衍,误人子弟,失去教师育人的天职。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教育。语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服务的新型关系。寓教于各项活动中。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服务观念,培养良好的作风。
(四)通过语文教学进行质量意识教育
培养人才求质量,生产产品求质量。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质量意识;生产高质量产品,作为生产者必须有质量意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为了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质量意识。质量就是生命。烟花爆竹不求质量,会有人员伤亡;火车轮船不求质量,会有车翻船沉。可见,质量意识是多么重要。因此,对大学生必须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强化质量意识,在学习知识技能时强化质量意识。可以出这类作文题目,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质量意识教育。或在讲经济合同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从成功和失败中强化质量观念。
(五)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承受意识教育
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人,会在挫折中奋起,战胜困难,勇闯难关,再创辉煌;承受能力差的人,会在挫折中萎靡不振,心灰意冷,回避矛盾,甚至厌世轻生。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在顺境中在长大,只会赏鲜花,不会品苦酒;到了工作岗位,成功和失败、顺境和逆境每时每刻会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压力和冲击,如果没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就不能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对学生进行承受能力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承受能力。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文学欣赏》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承受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既反映了古代生活,也反映者现代生活,它可以接触到历史、地理、民俗、人情,它可以接触到科学、技术、良知、良能,因此,文学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文学即人学,专门写人世的复杂斗争,有成功的欢欣,也有失败的痛苦,因此,可以让学生品位人生的经验,这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意识。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可设置演讲,提高对承受努力的认识。也可在写作和实习中磨炼承受能力,培养承受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文和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
(六)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法律意识教育
素质道德教育不能少了法律意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是对全民的要求。培养职业性人才,更要强化这一点。具备法律意识就不会在工作中触犯法律。如:暴力行为、弄虚作假、侵贪公款、签订违法合同等。如果法律意识淡薄,还会上当受骗,使企业和个人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案例教育,或进行现场模拟,强化法律意识。
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的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会给学习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教学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相互统一的。但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发展并非是自发地齐头并进的。听其自然,往往会使它们其中的某一方面变得更加成熟,而另—方面则处于发展的落后状态。两者的真正统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作出专门的努力。
(二)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但指导只是手段。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从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
(四)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能力培养已成为现代教学目标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的较全面的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待别关注,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开设的课程中,《文学欣赏》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进而传达作家的审美情感体验的;无论是一部长篇小说还是一首小诗,其形象都不是像雕塑绘画那样直接呈现于你的面前的;语言的描绘不管有多么具体,都是概括性的,都会存在意义空白,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像力,根据自己的理解,调动自己的表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储备去加以填充。而理解文字,根据文字的意义去想像形象,这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再创造活动。
此外,调整的内容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等等。较之于以往的教学改革,当前的教学改革将会以一种更切合实际的辨证的眼光来考察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要素,克服和减少改革中的固执一端而带来的片面效应。而这也是以促进学生主体较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所迫切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阎守轩。论创新教育:缘起。关键。出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6)。[2]宋美琴。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8,(28)[3]郑翠亭。语文教学如何促进人的自我发展[J]。甘肃教育,2008,(08)[4]张梆胜。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成才之路,2008,(10)[5]曽蕾蕾。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6]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
第三篇: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卓俊科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i大学语文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却是教育管理者的淡漠,教师的冷落以及学生兴趣的低落。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大学语文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们需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关键词i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课,是全国各类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此课程也被列为大学本科及专科名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程,并进一步实行了全国统考;各省市在大学专科升本科的选拔考试中,也陆续将大学语文纳入基础学科的统考之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但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又着实叫我们忧虑。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倾向。总体来说,可谓是“一半雨来一半晴”。一方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有些学校在新开,有些学校在削弱,有些学校已经停开;有把必修改选修的,也有把整个的课时量逐步压缩的。这些情况也不是太个别。还有一些学校由于生源的问题。甚至把大学语文办成了高中语文的延续,我们认为这对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亵渎。可以说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里又回到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近一个时期
以来,报刊上不时出现诸如:。大三学生写申请,百字错了二十八”、“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等让国人大跌眼镜的报道。的确,一个严竣的事实已摆在人们面前:在市场价值的导向下,青少年迷恋于好莱坞大片,而对屈原、司马光、朱熹等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能考出令老外咂舌的托福分数,而看最基本的文言文却犹如看天书。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忧虑、人们对母语教育弱化的关切,乃至有的家长公开对大学语文教育提出质疑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追问着一个问题:大学语文到底怎么啦?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解决呢?我们认为,在这些众多的问题当中,存在着四个关键的环节,一个是教学理念、一个是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是教学的评价体系。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功能。
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语文的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既要从内部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突围,还要在外围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观念误区。¨¨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坚守阵地,从自我突围做起,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这场突围当中,强化管理者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育领导者和权力机构,要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的特殊价值。大学语文重在以情感育人。开大学语文课,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虽然其它学科也都肩负有这个责任,特别是“两课”,但没有大学语文中一个“情”字那样萦绕一个人的灵魂。正如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所说:“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2J。早在五十年代钱谷融教授也说过: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文学自产生以来,元不是以表现人的各种情感为主题的,或者褒扬真善美,或者贬斥假丑恶。人类也正是在自身创造的文学的这两种情感熏陶和诱导下。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审美行为和审美判断。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传承,杰出人物代代辈出。是什么影响了他们?是科学技术吗?否。是文学的情感。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程朱理学;无论是神话、诗经、散文,还是诗、词、赋、小说、戏剧,无不造就着一代代人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从伟人到凡人,从历史到现代,无不如此。比如毛泽东,一位农民的儿子,他不正是读了<岳飞传>、<精忠传)、<水浒传>、<反
唐>、<三国>、<西游记>等等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才具有了反抗意识,以致后来成为了人民的领袖吗;再比如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不就影响一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而徒步奔向宝塔山延安吗?这足以证明:文学以情感育人是其它任何课程无法取代的。
其次,大学语文似一面做人的镜子。大学语文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美学、伦理等各领域的内容,它给人既有真实感,又有认同感,似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后。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并慢慢形成积淀,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的。四端之心”、庄子的。小知不及大知”、墨子的。兼爱”、屈原的爱国、司马迁的刚直不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求贤如渴、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李密的亲情、宝黛的爱情等等,无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先贤们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教育心理学领域一句经典名言所说:。播下一种思想,收 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学语文正是在当代大学生的大脑中播下做一个合格中国人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我们能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身上种下这样的种子,再由他们去影响整个社会,就像二十世纪初留学人员回国后传播欧洲文明一样,岂不是可以减少那些危害社会、毁灭人性的种种所为吗?因此。如果各级教学管理者看到了这些,重视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并在高校教学体制
中将大学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将此课程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语文不再为专业课让路,在科研和申报、精品课程等方面可与专业课一争高下,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再被看作是失去了“研究方向”而矮了别人一头,站在‘大学语文)讲台上的不只是讲师、助教而多了几个副教授甚至教授,便会使更多热心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潜心于此课程的探索,从而使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切实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必须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为:其一。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二,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高表达水平;其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它不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从文学的角度人手讲授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魅力。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以及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和汉语的表现力;认识语言的变化传承以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对提高自己语言修养的意义与途径有切身的体会,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当代文学家王蒙曾说过:“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汉语的这种特色、这种韵致体味出来了,就会有我的中国心了,这颗心是不朽的。”通过大学语文加强大学生的母语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重外语轻母语的现状,对提高公民的文化 素质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大学语文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好好地教大学语文正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使。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而不是开始。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众多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在编写选文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处主要表现在:重思想性轻美文性,重古代轻现代特别是当代,重主流同质的多而非主流异质的少或没有,重有定论的多而缺少有争议的作品。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确是一部旷世杰作,一些教材摘取了“宝玉挨打”一节人选。学习欣赏这一章,可以增加对封建主义束缚人性的认识,加深对旧礼教、旧制度的怀疑和痛恨。尽管在这一章中,通过人物各异的言语、动作、表情、心理的白描等刻 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出了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其思想性大于艺术性。事实上,学生对<红楼梦》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早有了解,笔者认为可以在这部宏篇巨著中选择其它的能代表其高超艺术成就的章节甚至于其中的诗词。作品中有的章节不仅文辞优美,饱含
深情,而且表现出与现代思想相一致的观念,如平等观、爱情观等,当能与当代大学生成功对接。
另外,网络文学近几年发展势头猛,大有取代传统文学之势,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编其中的优秀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发展中的网络文学。着眼于时代性。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的英雄,刘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的拼搏精神,更易激起当代人的共鸣。在中小学教材与时俱进的同时,在崇尚学术自由化的大学学堂,其教材的编写更可以高举改革的大旗。
三、教学评教体系的多样化
大学语文已脱离了应试教育的羁绊,那么,伴随着教学重点的转移,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变革。显然,传统的以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判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是有欠科学的。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起开放、灵活的考核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采取平时考查、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查的面要广,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面,又要考查学生的写作量;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又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考查的方法要多样,既要笔试,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又要口试,考查经典名篇的阅读、识记和背诵情况。要坚决杜绝以往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仅仅以一篇论文作为依据的片面的考查方法,更要杜绝考前明显的或变相泄露题目的走过场的考查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大学语文
教学和考查是严肃认真的、是科学规范的,从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投入学习。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内认真学习与课外终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建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网站,实施网络教学,拓宽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平台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这个教学平台里包括一个我们认为比较大的资源库、试题库等。大学语文教学的立体网络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学生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的过程当中。总之,把多媒体的应用和立体的网络系统和我们的课 堂讲授相结合,可以探索素质课程,特别是文化素质这样的课程,它是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对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是有利的。
五、师资力量的强化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况且,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课容易,要上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作品的选择从<诗经>~直到现当代,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很好的才情,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据调查。有半数的学生倾心于教师的风采和信念,表示感受最深的是名师的风范。教师以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相信不会不吸引学生。所以作为从事该课程的教师,要“内练强功,外抓机遇”,相信在大学语文这方讲坛,也可以孕育出名师。总之,大学语文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以及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课程内容本身,为课程可能的趣味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和思想、古老而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都是呈现趣味性的材料源泉;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又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尽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前提下,广开思路,勇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相信,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之下。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必将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N].光明日报,2004— 12—21.
[2]邢字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
光明日报,2004—02—13.
[3]孙振杰.浅论<大学语文>教学[J].内江科技,2006,(1).
(4】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5,(5).
[5]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05一14.
[6]刘成友.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N].人民日报。11—10.__
2004 2005—
第四篇:对主题教学的审视和思考
对主题教学的审视和思考
亲近母语课题组徐冬梅
如果说,“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是窦桂梅在自己十年教学实践的一种经验总结和初步的探索,更多地体现了她的感性、锐敏和勇气的话,“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她的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先后执教的主题教学的探索性课堂,她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以及她进行的一些理论思考,还有她在清华开始构建的主题课程,充分地展示出窦桂梅对主题教学的全面思考。她的主题教学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主题教学积极挖掘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 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课堂和相关论述引起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和赞赏, 同时也存在不少的质疑和争议。
让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主题教学的性质和定位。然后再展开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性质和定位
主题教学自然不是从窦桂梅开始的,西方教育课程中,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实践中,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在建构各种层面的主题教学。主要有:(一)“主题性大单元”活动。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建设,一大特点就是各科教学联动,充分利用各组成部分间相互作用的一致性,实现互补、互动、互相 迁移。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因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开设,主题性大单元开展得非常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学科性的“主题单元教学”。这里所指的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或者其 他各科教学中实施的一种主题单元式整体备课和实施方案,本质上和上面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在目标上以一个学科的目标为主。
(三)学科内的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也就是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实施方式。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显然不是上面的几种类型,从窦桂梅前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看,她把自己的教学定位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在《福建教育》的访谈中, 她做过以下的表述,: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攻坚战。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方式呢?......于是 从教材自身建构而不是课程单元下的“主题教学”。
也就是说,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从她执教 《朋友》开始,在前期提出“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的基础上,她一路走来, 逐渐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教育主张,并且逐渐清晰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教学风格。她先后执教的《落叶》《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秋 天的怀念》《晏子使楚》《游园不值》《珍珠鸟》《村居》体现了她勤奋探索的足迹。明确了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在小学母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层面的探索是第一 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她的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定位。
不可否认,窦桂梅的课堂教学,她所展示的这些主题教学的代表课例都是在公开场合,都是作为展示课来教学的。关于公开课,现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笔者也曾经片面地认为,公开课是中国特色,公开课就是做秀,是不值得分析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思考,笔者认识到,在中国现阶段,公开课是一个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学探讨的形式。当然从终极的目标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研究,我们的教师培训,最终都应该落实在教师们平时的教学活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李海林老师认为,公开课有三种类型:比赛型、成果展示型、探索试验型。公开课具有探索性和展示性,它应该比平时上课更为典型,更具有前瞻性。窦桂梅的课当然不属于比赛型的,而更多在成果展示和探索试验。
二、窦桂梅主题教学遇到的质疑
明确了以上两点,我们来探讨主题教学遇到的质疑才有深入下去的可能。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主要遇到了以下质疑: 1.关于“三个缺失”
林润生老师在《小学教学设计》2006 年第 6 期发表文章,针对她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提出:“透过娴熟的教学技巧,窦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表现为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然后他以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实际是将“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同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作为参照对窦桂梅的两个课例进行了分析比较,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分析比较的方法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更是不符合逻辑的。且不说将所谓“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课作为参照系完全没有意义,这就好比用梅兰芳的唱法来否定程砚秋的唱法一样是不可取的,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来衡量一个公开课、探索课的课程一样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是一个保底的目标,一个特级教师,一节公开的研究、探索课,当然可以允许在此之上的,这又好比拿着一个中国人的标准身高去比量姚明的身高,然后认定他是不正常的一样不可思议。
2.关于“工具性”不足
有些教师指出,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坚持这一观点的老师认为,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看不到识字写字,看不到一般的语文训练,这同样是用一般常规课的要求在考察一个探索课。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窦老师还是非常注重对字词的教学的: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她抓住“不可估量”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她通过“有......也有......“,“有......也有......还有......”,“ 不 仅有......还有......”这几个句式让学生理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 珍贵的历史文物”,为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巨大损失做铺垫。再如《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诗眼的把握,对“印”、“扣”、“关”等的推敲, 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用得很精当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等等。
在所有课例中,窦老师特别重视朗读,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让学生将内容的把握、感情的体会和朗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再见了,亲人》中,分声部的合诵,“再见了,亲人”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游园不值》中通过吟诵,歌唱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语言的美感以及诗人的情感,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工具性”界定为一系列的语言练习和语言训练,这显然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同时,因为公开课教学的要求,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 将一些常规的教学环节,例如写字,作业设计省去,也无可厚非,这并不说明其 他课都没有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我们不能机械的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分开,认为突出了人文性,往往就会忽视了工具性,其实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两面,如同手心和手背,是同体两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往往习惯了两分法的思维, 认为非“此”即“彼‘,突出了“这一个”,一定忽视了“那一个”。3.关于信息量过大
有些老师指出,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密度太高,而窦桂梅却将自 己主题教学的这一特点概括为是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的体现。如窦 老师自己所说,信息量大不大,密度高不高,要看学生接受的情况,从她实际的 课堂教学来看,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得比较生动活泼,这些内容都是在课上学 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在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总体来说,在学生可以接 受的范围之内。当然这里肯定有一定“适度”的问题。4.关于不可模仿。
有些专家和教师指出,窦桂梅的课堂不可以模仿,没有推广的价值,因为学 生事先要做大量的预习,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对教师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这种看法的实质还是基于一种不正确地看公开课的思维。显然,我们观摩公开课,看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探索课,不应该为了直接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就去用。而是为了看名师的教学理念,揣摩她的教学风格,学习他处理教材的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思路。这样调整了思路来学习,就不可能存在以上的质疑了。公开课教学教师进行适当的准备,特别是反反复复的解读文本,确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补充教学素材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三、窦桂梅主题教学实践探索的意义
仔细考察窦桂梅到目前的主题教学的案例,特别是认真研究她的主题教学和 她在以前提出的“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主 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对于当代小学母语教学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1.对于小学母语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教材>课堂 在吉林第一实验小学的带班的教学实践中,她在课堂教学之外,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但限于种种原因,大多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
因此在开始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后,她自觉地建构一个高效率的平台,通过寻找主题,确立主体,将主题作为一个“磁铁”,将课内外阅读实现整合,将各种语文资源进行整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实现整合。她的这些探索向我们昭示:教材只是凭借,课堂只是引导,课程才是全部,语文就是生活。体现了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富于探索精神的教师对于母语课程建设的突破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和实践。
她的主题教学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粗疏的缩影。2.对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启示:为生命奠基的理念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语文学习成了一个无趣无味的事情。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后,很多教师开始关注语文的人文性,试图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可是具体到课堂教学,该怎样实施呢?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实践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可以分析借鉴的模式。尽管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窦老师这里,把教材的“文眼”当作教学的主题,文眼变成“学眼”,从 而成为“课眼”的过程就是主题教学。于是主题成了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 抓手,入口,把散乱的知识点、能力点串连了起来。通过主题教学,她关注学生 语言的感知、内容的把握的同时,特别注重将学生引向更深远的境界,引向对生 活甚至一些人生问题的体验和思考。
例如被林润生老师认为教学目标有些失度的《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 做?这是一个巧妙的“口语训练”。当然学生确实缺乏足够的历史背景,但是这 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和一些必要的资料补充,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的真正的 原因,不仅仅是帝国主义,不仅仅是侵略者,中国积贫积弱的过程,清政府的腐 败无能,国民精神的羸弱都是圆明园毁灭的原因,让这些六年级的孩子们不陷入 那种浅层次的“愤怒”中,而开始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是没有操作性。
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个体成长,为生命奠基是母语教育的应有之义,窦桂梅的探索是可贵的。
3.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从吉林第一实验小学到了清华附小以后,她一方面成为了一个教学行政负责人,同时和其他中生代的名师一样,也更多地作为一个在全国有引领作用的特级教师在全国上各种各样的研究课。怎样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思考,同时给老师们一些启示,我想应该是窦桂梅以及有追求的名师们的共同追求。在这几年过程中,窦桂梅在教学中逐渐清晰了思路,积极探索主题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她希望自己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与此同时,她还试图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甚至进行一定的哲学探究,多方吸收营养,撰写了大量的教学随笔和读书随笔。她的实践和研究引起了不仅仅是广大教师们的关注和赞叹,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她走过的寻找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的道路才 真正值得每一个老师学习和研究。
四、主题教学要注意的问题和走向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探索,主题教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探索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要进行一些理性的反思,然后再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和调整,一定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主题教学一定要准确地择取主题。研究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就会发现窦老师往往是对教材文本进行反复的研究后,确立一个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来聚合相关的素材。每一个文本都有意蕴、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主题教学的主题往往直接指向文本的意蕴层面,在具体把握、确立主题时,一定要注意,择取主题的最理想的情况是:主题教学抓取的主题恰好是这个文本本身最基本的意蕴,同时也是这个年段的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意蕴,例如《游园不值》, 窦老师将主题定为“不遇中有遇”,既符合这首诗的寓意,也是孩子们可以走到的地方,因此教学效果非常好,《秋天中的怀念》也很成功。
我们要防止出现的一些情况是:一是主题教学确立的主题虽然是这个文本的 一个方面,却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二是确立的主题虽然也是这个文本的主要意蕴, 但在深度的挖掘上,要注意不要太过拔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接受水平。三是一个优秀的文本可能有着丰富的意蕴,要防止择取主题时不要将一个丰富的文本主题单一化了,从而剥夺了孩子的个性解读的权利。
当然在小学出现的大多数文本还是主题、意蕴比较鲜明的,以上问题针对不 同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定位并不困难。
另外,主题教学还要防止对核心文本的阅读不够;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主题观念”的图解;对儿童情感和思维状态把握不够等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窦桂梅一个人的问题,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用力过猛”的倾向,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存在着一味求深,任 意拔高的倾向,课堂不是舞台,即使是公开课,虽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观赏 性”,要照顾听课教师的情感状态,因为公开课的确有“培训”教师之任务。(原 则上我以为这应该是我们努力摈弃的),但我们心中还是应该时刻装着“儿童”, 真心诚意地把他们看做课堂的“主体”。当然我们更多的看到公开课的呈现,窦 老师主题教学的生命力将更多的体现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高兴地看到,窦桂梅在自己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主题教学思 想,在清华附小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开始更深入的实践探索,他们初步构建的主题 讲读、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等课程方案,并已经开始大踏步地在研究实践中。这些,是她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教学思想,模式与策略——这是主题 教学思想开出的花。她会从这一基础出发,创建富有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特色系列 课程体系。相信在窦老师和清华附小老师们不懈的努力下,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
必须提倡,只有提倡教师有自己的自由的思想,鼓励教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只有允许探索,宽容创新,大胆争鸣,深入思考,我们的小学母语教育才能赢来 真正的黄金时代。
第五篇: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彭文静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和方法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事业规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我院作为全国近千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一,如何走上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着力打造和创建海南优秀高职学院已是摆在我院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并必须为之努力奋斗的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极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脱离实际,采用灌注、填鸭式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简单谈谈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教学思想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人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 1
分析,明确支撑起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明确的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的高投人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在师资、场所、设备、仪器、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根据社会法律事务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地制定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改革时,我们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更新教学课程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培养模式上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念,以我专业为例,我们根据社会对法律事务应用性人才岗位群的需要,培养法律事务一线专业人才,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法律事务专业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使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法律辅助人才。目前法律事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三部分组成。该课程体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突出体现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2.课程设置突显高职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特点
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突出职业技能的核心位置,与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材
完善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高职教育教材近年出版的精品教材不多,主要原因是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实用性强的高职教材。教材编写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要完成发展能力及渗透高职教育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通过灌输方式,强化知识记忆。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这种传统方法必须加以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已成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1.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启发性教学方式,通过课堂的互动和介绍社会上生动的真实案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不容置疑。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课堂中双向互动式的讨论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深化学生对律师公证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务的掌握。
3、讨论、辩论式教学法
口头表达能力、雄辩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是法律职业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课堂案例的讨论、辩论是培养学生这些最基本技能的最主要的实训方式。
(四)重视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
教育的特色是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其次,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最后,根据每门课程的实训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都对应一个项目。实践教学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这一块,法学高职院校也总结出不少针对高职法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1.“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方面通过“教、学、做”强化和整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其更熟练地掌握律师与公证的基本制度和办理主要业务的程序;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其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以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其职业技能得以全面提升。法
2.模拟法庭教学
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各一个,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课堂上进行模拟法庭审判。之后,任课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讲评,以达到在模拟审判中掌握律师在各诉讼程序中辩论技巧的目的。
3.逐步引入法律诊所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缩小法律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掌握的距离。与此同时,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四、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改善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目前大学的考试普遍是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出一份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笔试,学校检查教学质量也大多是通过闭卷笔试来进行,这样的考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只注重了笔头答题的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熟记,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生活操作技能,只注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高专的考试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试和实际操作检测,考试内容上要根据专业特性及其实际需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情况,从而促使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论文。闭卷考试特别是以客观题为主时,不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卷考试中,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认真复习,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论文的考试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工作量大。面对诸多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高职教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指导原则,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但应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增加小论文的写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几分钟小考等,为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专业课考试中,应采取闭卷、课外论文、技能面试等综合形式,促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训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