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北师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案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P55—P56。
二、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的应用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五、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六、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5-6分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 ‚比‛?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么什么叫做比?‚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下面看大屏幕
(1)读一本100页的书,第一天读了1/4,读了几页?第二天读了2/5,读了几页?指名回答,并板书算式。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美术兴趣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4。
生:男生是美术兴趣班的1/5;女生是美术兴趣班的4/5。师:分母5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男生看作1份,女生看作4份,全班就可以看作5份。
(3)建筑用的混凝土的成份是水泥、沙子、石子,它们的质量比是2:3:5。
混凝土中含量最高的是(),占混凝土质量的().混凝土中含量最少的是(),占混凝土质量的().指名回答后,师提问:水泥、沙子和石子与混凝土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水泥加上沙子加上石子的质量就等于混凝土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水泥、沙子和石子看作是部分,而混凝土是整体,是总数。
(4)一个周长是10厘米。
全班齐答。
师:如果只知道a:b=1:2,还能填出这几个分数吗? 师:能分别求出三条边的长度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一生演板。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课件出示情境图)能猜得出画面上的叔叔要大家帮什么忙吗?
1、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们说说看,都有哪些分法? 预设同学可能发表的意见,根据回答板书:
(1)平均分(若学生没提到,就以‚我们以前不是学过‘平均分’吗?怎么没人提啊?‛来引导分析)
追问:平均分是怎么分?明确就是每班分一半。(2)一人一个
(3)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或说,把橘子总个数除以学生总数,看看每人 能得多少个,再分。)
追问:按人数比来分,那你能说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是多少吗?(3:2),怎 么分才是按3:2来分,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2、追问:还有其他分法吗?那么,在这么多种分法当中,你觉得哪种分法更合理呢?(请两个学生互相补充,恩,这是你的道理,谁也来说说看?)
3、说明:刚才那两位同学分析得都对,因为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所以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不公平。而按两班人数比3:2,把橘子也按3:2来分,肯定比较公平合理。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既然这样,如果我现在就给你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课件背景图不变,演示教师话语)
1、师巡视辅导:写好的,可以和你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 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方法一:实际操作,画表格。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把大班画成3份,小班画成2份,这样一共是5份,可以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得的橘子数。方法三:列式,先想到5份,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结果。3+2=5 140× 3/5 = 84(个)140× 2/5= 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 表示什么?(引导明确:因为大班 人数占总人数的3/5,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3/5。)方法四:根据比的意义,140÷(3+2)=28 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以方法3、4为例讲解)方法3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先求出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方法4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二者的共同点是先求出一共有几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梳理。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方法汇报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节课新的知识增长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得掌握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肯德基的老板听说这种新出的咖啡奶口感好,受欢迎,决定引进这种咖啡奶,他想请同学帮忙计算:一杯330毫升的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需要咖啡和奶各多少毫升?‛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好,已经完成的举个手?谁愿意带着你的本子到台前来介绍你的方法?‛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后,师:‚他做得对吗?还有其他做法吗?你也来介绍一下。‛
2、师:非常棒,但一直做同类型的题目没意思。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有谁被考倒。请看题,师读题:‚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解法写出来。预设方法如下:(1)60÷3×2=40(本)
说明:把大班人数看作3份,看看一份是多少,然后小班是这样的2份,再乘2。
(2)60÷ 3/5× 2/5=40(本)说明:把两班总人数看作单位‚1‛,大班是单位‚1‛的,先对应除,求出单位‚1‛,然后小班是单位‚1‛的,再把单位‚1‛乘 求出小班。(3)60× 2/3=40(本)
说明:把大班人数看作单位‚1‛,小班人数是它的 2/3,就把单位‚1‛乘 2/3就可以了。
(4)60÷3/2 =40(本)
说明:把小班人数看作单位‚1‛,小班人数是它的 3/2,就把单位‚1‛除以 3/2就可以了。
(5)利用方程解 x-2/5x=60 设大小班一共有x人
集体讲评,请板演的学生在台前说清过程:‚先别急着下去,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问:还有其他解法吗?好,你说我写,你再介绍一下。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看,我们集体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一人只要说一种,就凑成了这么多种解题方法。其实,就算是‚嫦娥奔月‛那么伟大的事,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只要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六年1班也一定会是最棒的。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情境中,容易将前后的知识衔接起来。以上两个练习的设计将新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层层深入,学生学习兴致更浓。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5页,再好好看看,书本上有哪些方法我们刚才没介绍过吗?是的,这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可以了解。但是跟我们刚才探讨的方法比较,哪种更方便啊?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
第二篇: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教学设计(北师)
想北平
一、结构及说明
本说稿由八部分构成: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
(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
(四)教学设想(包括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理论支持。
备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目标定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四)教学设想
.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文之后,从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习惯培养
①诵读的习惯,为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有效的习惯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六)教学过程
.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文。
2.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用幻灯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4.理清线索和思路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的中心。
6.语言特色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③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④⑤⑥
7.总结
对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文的理解。
8.作业布置
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七.附板设计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对比手法
第三篇: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
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平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谜语两则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水)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水)
第四篇:《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劝学》北师必修1教学设计
劝学
教学目的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
从初一学过的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指名学生朗读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文,初步自析文,思考题:
(1)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学习与评价》;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第五篇:可能性 教学设计 (北师版三上)
可能性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可能性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
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
摸球游戏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具准备:小黑板、布袋、一定数量的白球、黄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第几次12345678910颜色
第几次1112***81920颜色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海
南
哈
&,nbsp;
尔
滨武汉
2、从下面的五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8白2红
可能是白球
一定是白球
0红
5白5红
一定不是白球
很可能是白球8白2红
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0白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