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知识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

观察出示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天平是平衡的?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1)先在天平左边放上两个砝码(一个20克、一个30克),这时天平有什么变化?(天平不平衡了)

(2)如果让天平达到平衡状态,应该怎么办? 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问:现在天平是什么状态?(平衡)

现在天平达到平衡了,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这种情况?试试看。[板书:20+30=50] 20+30=50是个什么式子?(等式)那么这次咱们再来操作一次天平: 第一步,在天平的右边放上一个100克的砝码,第二步,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20克

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20克和x克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

第三步,你能用一个式子 表示 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吗? 20+x>100。

2、这些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让学生根据天平的平衡或不平衡写出相应的式子)

3、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20+30=50 20+x>100 40+x=100 50+2x﹤180 80+70=100+50 3x=180 65+30>80 100+2x=50×3(1)先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写出自己的分类。(2)汇报交流自己的分法。(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4)讲解:分成等式和不等式。不等式 20+x>100 50+2x﹤180 65+30>80 等式 20+30=50 40+x=100 80+70=100+50 3x=180 100+2x=50×3

强调: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4、如果把这些等式进行分类,又该怎样分?

含有字母的 40+x=100 3x=180 100+2x=50×3 不含有字母的 20+30=50 80+70=100+50 老师重点强调:这种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 x-31=12 y+24 28﹤16+14 6(a+2)=42 35+65=100 x -14>72 9b-30=60 x +y=70 别强调:新认识: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2、张强也列了两道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1)6 x + =78(2)36 + =42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这句话对吗?

4、你能图来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吗?

5、问:(1)你会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2)列出的方程与以前求未知数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6、我心里想了一个数,这个数乘4,加上6,再减去3,得87 思考:哪个思路更简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还借了一架天平,先让学生通过理解天平的平衡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对一些式子的分类,让学生基本掌握了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学生分类后,应该让学生多说说自己是如何分类。当学生以“是否是等式或不等式”、“是否含有未知数”两种方法分类后,老师应该以不同的分类方法为例进行讲解学习、引导出方程的意义,这样效果会更好。当引导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意义”后应该接着让学生完成“思考:‘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个问题。而不突兀的出现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如果调整之后再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觉到:有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的思考、通过和同伴的交流,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

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辨析“等式”“不等式”的意义。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立表象 教师介绍天平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操作当天平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指针指向中。根据这这个原理来称物体的质量。(让学生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实物演示的优势。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表象)

二、探索交流,探究新知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1)在天平称出100克的左边空杯,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衡,感受1只空杯=100克。

(2)往空杯里倒入果汁,另一边加100克法码,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天平慢慢倾斜,水是未知数)引出100+X>200,往右加100克法码,问:哪边重些?(学生初步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的表象)问:怎样用式子表示?100+X<300(3)教学100+X=250 问:如果是天平平衡怎么办?(让学生讨论交流平衡的方案)把100克法码换成50克的砝码,这时会怎样?(引导学生观察这时天平出现平衡),问: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用字母X表示怎样用式子表示?得出:100+X=250

2、理解“等式”和“不等式的关系以及“方程”的意义

示题:100+X<250 100+X=250 4X+50>100 40+40=80

X÷2=4 5X-12=27 请学生观察合作交流分类:

(一)引出(1)两边不相等,叫做不等式。(2)两边相等叫做等式。

(二)(1)不含未知数的等式40+40=80(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00+X=250 X÷2=4 揭示:(2)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等式叫做方程(通过分类,培养学生对方程意义的了解)

问:方程的具备条件是什么?(感知必须是等式,而一定含有未知数)你能写出一些方程吗?(同桌交流检查)

(三)练习:)判断那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

6+2X=14 103+X 250÷2=125 6+X>2 51÷A=3 X+Y=180(让学生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教师:我们能够判断什么是方程了,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程 等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类,自主发现获得对方程和等式的关系理解,同时初步渗透教学中的集合思想。)

小结问: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练习巩固

1、判断:(1)等式都是方程

()

(2)6X=0也是方程

()(3)方程也是等式

()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课本: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都很专心听课,学习了方程在我们今后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有很大的帮助,很多数学难题上,用方程来解决就轻而易举的解决,只要大家学好了,长大了同样可以成为数学家的哦,好、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是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微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例三:

1、出示正方形,你还记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 谁来用文字说一说。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 X 4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X 边长

2、课件出示: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正方形的周长:C=a×4 正方形的面积:S=a×a

4、比较文字公式和字母表示的公式,你喜欢哪一种?

5、看来用字母比用文字表示公式要简单多了,关于用字母表示数还有更多的知识,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更简便的写法,你想知道吗?请听童话故事介绍《零国王的故事》。强调:

①数字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写成小圆点,或者干脆省略不写,但数字必须写在字母的前面;(例如:a×3简写成3∙a或者3a)

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写成小圆点,或省略不写。(例如:a×b简写成a∙b或者ab)

②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例如:x×x简写成x2)③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例如:a×1简写为a)

6、你现在会简写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 a X 4

S= a X a =a∙4

= a∙a =4a

= a2

7、其他还有字母的式子你会简写吗? 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4b

x ×5 =5x

a ×c =ac ×x =x

x ×x =x²

8、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在简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

课后记: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题三:方程的意义

授课时间:年月日

授课班级:五年级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

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

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

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

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

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

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过程与方法: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讲练法

教学准备:天平、空水杯、水。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

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

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

子=100克;

第二步,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

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

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

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

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

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

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

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

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然后让学

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

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作业设计:

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5+4x=158+9x6-b>1

16-5=117x=012-3x<5y

a+b=8625+1.2x=1108x+5y=541、根据下面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x的5倍等于100。

(2)125与y的和等于200。

(3)x除以2等于b。

(4)a的2倍减去y的差是20。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如:x+5=185x=308-x=3x+y=5等等„„

课后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于子龙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在观察、分类、抽象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3.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方程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请看。

师:同学们都开心的笑了,但笑声的背后也得思考,这小虫子们在跷跷板上跑来跑去,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让跷跷板保持平衡。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呢?生:在跷跷板左右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就能平衡。

师:好,今天我们就借助这种平衡现象,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演示天平,引出等式。

(1)认识天平,了解平衡现象。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一种更精准的工具也用到了这种平衡原理,那就是——天平。

出示天平。

师:请看,它的指针指到刻度的正中,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齐)平衡。

(2)演示天平,根据天平平衡现象写出等式。

师:在天平左边放2个50克砝码,右边放1个100克砝码。此时天平又会是什么状态?

生:平衡。

师:后面的同学可能看得不太清楚,老师把它展示在大屏幕上。平衡意味着什么呢?

生:意味着左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把这种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50+50=100或50×2=100。

师:(小结)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3)引导学生列举出不同的等式。师:那再看看,这时的天平也平衡,你还能用等式来表示吗?

生:90+60=100+50。

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谁来说说?学生举例。

师:(小结)看得出,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已浮现出了很多这样的等式,那让我们回到天平上再来认识一些不一样的等式。

2.演示天平,尝试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称出杯子的质量,揭示已知数。师:请看(课件演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杯子的质量就是100克。师:杯子的质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已知数。

(2)往杯子里倒入水,引出未知数。师:接着往下看。(课件演示倒入水)师:此时,水的质量你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那就是一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x、y、z、……师:都可以。

(3)调整天平,经历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师:如果想要知道水的质量怎么办?生:添加砝码。师:好,添了。生:不行,再添砝码。师:又添了。

生:不行不行,换一个轻的试试。师:现在可以了吗?生:可以了。

师: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前面三次都不能确定水的质量,而最后这次就能够确定呢?

生1:因为前三次天平不平衡,不能确定水的质量。而最后一次天平平衡了,所以能确定水的质量。

生2:前三次左右两边质量不等,就不能确定水的质量,最后一次左右两边质量

师:由此可见,这种相等关系非常有价值,特别重要!你还能用一个式子把这种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100+x =250。师:还有不同的写法吗?生1:100+y =250。生2:100+a =250。

教师依次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师:同学们写出了不同的等式,它们表示的意思相同吗?(相同)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谁能说一说。

生:都表示杯子的质量+水的质量=砝码的质量。

师:他提到了一个相等关系。可别小瞧这个相等关系,这些等式可都是根据它写出来的。

3.结合情境,再写出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那这几幅图,你还能从中找到相等关系并写出等式吗?

师:四人一组,先找出图中的相等关系,并用等式来表示。组长带头,边说边记录。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先汇报等式,再结合图说出等式的意思。

生1:x +y =2.5,猫的质量+狗的质量=熊的质量。

生2:y +200=z +150,梨的质量+桃子的质量=香蕉的质量+苹果的质量。

生3:3x =2.4,单价×数量=总价。

4.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师:黑板上得到了这么多的式子。仔细观察,左边一组式子和右边一组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等式。师:你怎么看出来的?生:因为都有等号。

师:对,它们都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所以都是等式。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左边的等式不含未知数,右边的等式含有未知数。

生2:有的等式只有一个未知数,有的等式有两个未知数;有的未知数在等号的左边,有的未知数在等号的右边。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用红粉笔描出未知数)。

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说后集体汇报。师:谁先来说一说你的想法?生1:含有未知数,有等量关系。生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生3: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而且是等式的就是方程。

生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师:正如大家所说,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板书)

师:教科书上也写有这样的结论,请大家在教科书第63页找一找、勾一勾。

5.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师:我们回头来看看,(课件出示)你认为写出这些方程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到题中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生2:要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生3: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师:(小结)你们的意思就是带着未知数,把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得到了这些方程。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①45+35=80③6(2+y)=42⑤a ÷5=35+b ⑦x ÷4<26

②x-14>72④y +24⑥62÷2=31⑧x-3=19+1

1师:刚才这些式子都是你们写的,老师这也写了一些式子。请判断哪些是等式?

生:①、③、⑤、⑥、⑧。(教师在课件上圈出)

师: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等式?生:因为它们没有等号。师:哪些又是方程呢?

生:③、⑤、⑧。(教师又在课件上圈出)师:你们怎么都不在圈外面找方程呢?生:因为方程必须是等式,所以一定要在等式里找。

师:听你这样一说,等式和方程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

生1:方程包含在等式里面。生2:方程一定是等式。生3: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师:特殊这个词用得好,特殊在哪?生:特殊在它含有未知数。

师:同学们把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图整理一下(课件出示下图)。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属于等式。

2.请看这三个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它们是方程吗?

师:(处理第一个,追问)确定吗?为什么?生:确定,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还是一个等式。

师:也就是说只要它是等式,且含有未知数,就一定是方程。对吧!

师:(处理第二个,追问)因为它不是等式,所以不可能是方程。

师:(处理第三个,追问)怎么又可能了呢?

生:如果遮住的是未知数,那就是方程。如果遮住的是已知数那就不是方程。

3.请你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父子俩,我们俩相差28岁, 小明x 岁,爸爸40岁。

(2)36颗糖,平均分给a 个小朋友,每人得3颗,正好分完。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师:谁先来说说你写的方程?生1:28+x =40。生2:40-x =28。生3:40-28=x。

师:这三个方程都能表示小明的年龄和爸爸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小明到底多少岁呢?(12岁)怎么算的?

生:40-28=12(岁)。

师:这是我们以前用的思路,看这三个方程中的第几个与以前的思路一样?

生:第三个。

师:对,第三个方程就是用的以前的思路,未知数没有发挥作用就能算出结果,所以一般不这样写方程。

学生汇报第(2)题(略)。

5.介绍数学文化。

师: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方程,要知道这些方程可是经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岁月才逐步演变而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方程的演变历史及方程在学习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受?生1:方程的作用很大。生2:方程的历史很悠久。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我的课件

我的反思

教 学 反 思

1.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建立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课始,设计了平衡木的游戏,课堂教学中又充分利用天平两边平衡的现象引出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用天平两边平衡的直观形象为学生建立具体的等式和方程提供依据,并让学生根据这种直观形象而形成等式和方程的表象。

采用边直观演示边引出等式和方程的方式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直观的发现50+50=100、50×2=100、100+x =250、……等式是怎么得来的,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等式100+x =250中,字母“x ”代表什么数量和为什么要用“x ”去代替这种数量。天平两边平衡的现象,形象的表达了等式的本质特征,直观地反映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等式中的特殊性。直观演示为学生抽象概括方程的本质属性、理解方程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形象支撑。

2.关注学生探索和理解方程的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方程的构建过程,突出了等量关系式,等量关系式是建立方程的基础,相对来说淡化了不等式内容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不仅仅是从外形上认识方程,而是希望他们能从内涵本质上理解方程。

教学设计中,我保留调试天平由不平衡到平衡这一过程,将教材上的三幅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调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在左右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天平才能平衡,再次突出“相等关系”的重大意义。

3.巩固练习中,巧化矛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又要体现练习的趣味性和思考性。通过辨认等式和方程,让学生自主发现等式和方程的联系;通过找图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来表示,巩固学生对方程的认识;通过方程历史文化的追溯,让学生体会方程的价值和作用。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上册第62~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

    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执威海文登市文峰小学 隋秋英 评威海文登市文峰小学 张 玲 教学内容:课本49~51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理解方程的......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范文模版)

    xiaoxue.xuekeedu.com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

    【教学设计】方程的意义_数学_小学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及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及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学生练习实践为......

    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2页、第63页 【课程标准描述】 1.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课堂实录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景理解方程的意义——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2.经历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