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31 角的概念的推广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任务分析
这节课概念很多,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自行车轮子上的某点的运动等)了解引入任意角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变抽象为具体.另外,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 示] 1.观览车的运动.
2.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钟表秒针的转动. 4.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 题] 1.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 3.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了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 4.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
显然,这些角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识范围.本节课将在已掌握的0°~360°角的范围的基础上,把角的概念加以推广,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作好准备.
二、建立模型
1.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
在平面内,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有两个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习惯上规定,按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叫作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作负角;当射线没有旋转时,我们也把它看成一个角,叫作零角.
2.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时,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把这个角叫作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终边相同的角
在坐标系中作出390°,-330°角的终边,不难发现,它们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并且这两个角都可以表示成0°~360°角与k个(k∈Z)周角的和,即
390°=30°+360°,(k=1); -330°=30°-360°,(k=-1).
设S={β|β=30°+k·360°,k∈Z},则390°,-330°角都是S中的元素,30°角也是S中的元素(此时k=0).容易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0°角在内,都是S中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中的任一元素均与30°角终边相同.一般地,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即任一与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求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1)-150°.
(2)650°.
(3)-950°5′.
2.分别写出与下列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写出来.
(1)60°.(2)-21°.(3)363°14′. 3.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解:在0°~360°范围内,终边在y轴上的角有两个,即90°,270°.因此,与这两个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为
S1={β|β=90°+k·360°,k∈Z}={β|β=90°+2k·180°,k∈Z},而所有与270°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为
S2={β|β=270°+k·360°,k∈Z}= {β|β=90°+(2k+1)·180°,k∈Z}. 于是,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S=S1∪S2={β|β=90°+2k·180°,k∈Z}∪{β|β=90°+(2k+1)·180°,k∈Z}={β|β=90°+n·180°,n∈Z}.
注:会正确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和符号语言. [练习]
1.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把集合中适合不等式-720°≤β<360°的元素β写出来.
(1)45°.(2)-30°.(3)420°.(4)-225°. 2.辨析概念.(分别用集合表示出来)
(1)第一象限角.(2)锐角.(3)小于90°的角.(4)0°~90°的角. 3.一角为30°,其终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三周后的角度数为.
4.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为;终边在第一、三象限的角的平分线上的角集合为.
四、拓展延伸
1.若角α与β终边重合,则α与β的关系是;若角α与β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α与β的关系是. 2.如果α在第二象限时,那么2α,是第几象限角?
注:(1)不能忽略2α的终边可能在坐标轴上的情况.
(2)研究在哪个象限的方法:讨论k的奇偶性.(如果是呢?)
点 评
这篇案例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对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特别注意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点突出.例题的设置比较典型,难易度适中.练习题注重基础,但也有一定的梯度,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学习以后章节做了较好的铺垫.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36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概念
教材分析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概念之一,它集“大小”与“方向”于一身,融“数”、“形”于一体,具有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是高中数学重要的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这节通过对物理中的位移和力的归纳,抽象、概括出向量的概念、有向线段、向量的表示、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准确含义.与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都可以追溯它的实际背景.这节的重点是向量的概念、相等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等.难点是向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平面向量概念的抽象概括,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逐步由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
2.理解向量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会判断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的、相等的、共线的向量.
任务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只有大小的量(数量).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同于数量的量———向量.刚一开始,学生很不习惯,但可适时地结合实例,逐步让学生理解向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再让学生于实际问题中识别哪些是向量,哪些是数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可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紧紧抓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便于理解两个向量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相等与不相等、平行与共线等.要结合例、习题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等向量(向量可以平移).这些均可为以后用向量处理几何等问题带来方便.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思考以下问题:
1.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你接触过哪些类型的量?这些量本质上有何区别?试描述这些量的本质区别.
2.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应如何表示?
二、建立模型 1.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人的身高,年龄,体重;……图形的面积,体积;物体的密度,质量;……物理学中的重力、弹力、拉力,速度、加速度,位移……
引导学生慢慢抽象出数量(只有大小)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概念. 2.教师明晰
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会遇到两种不同类型的量,如身高、体重、面积、体积等,在规定的单位下,都可以用一个实数表示它们的大小,我们称之为数量;另一类,如力、速度、位移等,它们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作用于某物体上的力,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作用方向;物体运动的速度既有快慢之分,又有方向的区别.这类既有数量特性又有方向特性的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向量.
在数学上,往往用一条有方向的线段,即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向量不仅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也可用a,b,c,…表示,还可用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字母表示,如就是向量的长度(模),记作,向量的大小.长度等于
.长度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0或1的向量叫作单位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记作a∥b,规定0∥a(a为任一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作相等的向量,记作a=b.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在同一平面上,两个平行的长度相等且指向一致的有向线段可以表示同一向量.因为向量完全由它的方向和模决定.
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移动到同一直线上,因此,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3.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时间、路程、温度、角度是向量吗?速度、加速度、物体所受重力是向量吗?(2)两个单位向量一定相等吗?(3)相等向量是平行向量吗?
(4)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共线向量吗?
(5)方向为南偏西60°的向量与北偏东60°的向量是共线向量吗?强调:大小、方向是向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当且仅当两个向量的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完全相同时,两个向量才相等.注意: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之间的异同.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如图,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为O,试分别写出与线的向量,以及单位向量.
相等、平行和共
解:都是单位向量.
[练习]
1.如图,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试写出图中与相等的向量.
2.如果四边形ABCD满足,那么四边形ABCD的形状如何?
3.设E,F,P,Q分别是任意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对于,哪些是相等的向量,哪些方向是相反的向量?
4.在平面上任意确定一点O,点P在点O“东偏北60°,3cm”处,点Q在点O“南偏西30°,3cm”处,试画出点P和Q相对于点O的向量.
5.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用有向线段分别表示下列各向量.(1)在与水平成120°角的方向上,一个大小为50N的拉力.(2)方向东南,8km/h的风的速度.(3)向量
四、拓展延伸
1.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CD,AD的中点,在向量中相等的向量是哪些?为什么?
2.数能进行运算,那么与数的运算类比,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
案例点评
这篇案例设计完整,思路清晰.该案例首先通过实例阐述了向量产生的背景,然后归纳、抽象了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例题与练习由浅入深,完整,全面.“拓展延伸”的设计有新意,有深度.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第三篇:第二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第二部分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正弦函数的性质
教材分析
这篇案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正弦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得出正弦函数的五个重要性质,即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教学重点是正弦函数的图像特征及五个重要性质,难点是周期函数及最小正周期的意义.由于周期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引入定义之前,应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体会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y=sinx的图像,进而归纳、总结出正弦函数的图像特征,并抽象出函数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像的能力和数形结合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正弦函数的五个重要性质,能够解决与正弦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最小正周期及单调区间等简单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体会分析、探索、化归、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4.使学生初步体会事物周期变化的一些奥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弦函数图像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把图像特征进一步“量化”,从而得出正弦函数的五个性质.一般来说,从正弦曲线的形状,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符号、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但对于周期性及单调区间的表述,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引入周期函数的定义之前,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像,必要时可把物理中的弹簧振动的实验再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周而复始”的现象,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
此外,对于周期函数,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1.x应是“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
2.对于某些周期函数,在它所有的周期中,不一定存在一个最小的正周期,即某些周期函数没有最小正周期. 3.对于一个周期函数f(x),如果在它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作f(x)的最小正周期.今后涉及的周期,如果不加特殊说明,一般都是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学习过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并通过观察图像,得到了正弦曲线的一些特征,那么这些特征体现了正弦函数怎样的性质呢?
用投影胶片展示正弦曲线,引导学生探索正弦函数的性质:
注:由此学生得出正弦函数的如下性质:(1)定义域为R.
(2)值域为[-1,1],当且仅当x=2kπ+当且仅当x=2kπ-
(k∈Z)时,正弦函数取得最大值1,(k∈Z)时,正弦函数取得最小值-1.
注:在此处,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2kπ”,使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正弦函数的“周而复始”性.
2.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从正弦曲线我们注意到,函数y=sinx在x∈[-2π,0],x∈[2π,4π],x∈[4π,6π],…时的图像与x∈[0,2π]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这种特征体现了正弦函数的什么性质呢?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物理中弹簧的振动,即小球在平衡位置的往复运动,体会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2)数学中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来体现?
二、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探究
2.教师明晰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周期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值,都满足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作这个函数的周期.
说明:若学生归纳和总结出周期函数的如下定义,也应给以充分的肯定.
如果某函数对于自变量的一切值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定值,函数值就重复出现,那么这个函数就叫作周期函数.
给出最小正周期的概念:对于一个周期函数f(x),如果在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作它的最小正周期.教科书中今后涉及的周期,如果不加特殊说明,一般都是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3.深化定义的内涵
(1)观察等式sin(y=sinx的周期?为什么?
+)=sin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不能说是正弦函数(2)函数f(x)=c是周期函数吗?它有没有最小正周期? 3.归纳正弦函数的性质
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得到了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等性质,除此之外,正弦函数还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两条性质:
奇偶性:由诱导公式sin(-x)=-sinx,知正弦函数是奇函数,其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单调性:观察正弦曲线可以看出,当x由-由-1增大到1;当x由
增大到
增大到时,曲线逐渐上升,sinx的值
时,曲线逐渐下降,sinx的值由1减小到-1.因此,+2kπ](k∈Z)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2kπ](k∈Z)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正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增大到1;在每一个闭区间[小到-1.
三、解释应用 1.例题分析
+2kπ,+2kπ,例1 求使下列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x的集合,并说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是什么.(1)y=sin2x.
(2)y=sinx+2.
(3)y=asinx+b.
(4)y=2cos2x+5sinx-4.
解:(1)当2x=2kπ+(k∈Z),即x=kπ+(k∈Z)时,函数y=sin2x取得最
(k∈Z)时,函数y=sin2x大值,最大值是1;当2x=2kπ-取得最小值,最小值是-1.
(k∈Z),即x=kπ-∴使函数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为{x|x=kπ+取得最小值的x的集合为{x|x=kπ-
(k∈Z)},最大值是1;使函数
(k∈Z)},最小值是-1.
(2)由于函数y=sinx与函数y=sinx+2同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当x=2kπ+(k∈Z)时,函数y=sinx+2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3;当x=2kπ-
(k∈Z)时,函数y=sinx+2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1.
∴使函数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为{x|x=2kπ+取得最小值的x的集合为{x|x=2kπ-
(k∈Z)},最大值为3;使函数
(k∈Z)},最小值为1.
(3)当a>0时,使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a+b;使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
(k∈Z)},ymax
(k∈Z)},ymin=-a+b. 当a<0时,使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a+b;使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
(k∈Z)},ymax=-
(k∈Z)},ymin=a+b.
(4)y=2cos2x+5sinx-4=-2sin2x+5sinx-2=
设t=sinx,则y=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了.,且t∈[-1,1],于是问题就变成求闭区间上当t=1,即sinx=1时,ymax=1,取最大值时x的集合为{x|x=2kπ+
(k∈Z)};
当t=-1,即sinx=-1时,ymin=-9,取最小值时x的集合为{x|x=2kπ-∈Z)}.[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最值,以及使函数取得值时的自变量x的集合.
(k(1)y=|a|sinx+b.
(2)y=-sin2x+例2 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sinx+.
(1)y=sin2x.
(2)y=.
解:(1)要求函数y=sin2x的周期,只须寻求使等式sin2(x+T)=sin2x恒成立的最小正数T即可.
∵使sin(2x+2T)=sin2x恒成立的正数2T的最小值是2π,∴当2T=2π时,T=π. 因此,函数y=sin2x的周期为π.
(2)要求函数y=的周期,只须寻求使等式 2.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反思
(1)从上面的例题分析中,你是否有所发现?(这类函数的周期好像只与x的系数有关)
(2)一般地,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x∈R)的周期是多少? [要求函数y=Asin(ωx+φ)的周期,只须寻求使等式Asin[ω(x+T)+φ]=Asin(ωx+φ),即Asin(ωx+φ+ωT)=Asin(ωx+φ)恒成立的最小正数T即可.
∵使Asin(ωx+φ+ωT)=Asin(ωx+φ)恒成立的正数ωT,最小值是2π,∴当ωT=2π时,T=.因此,函数y=Asin(ωx+φ)(A≠0,ω>0,x∈R)的周期为3.巩 固 [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4.进一步强化
例3 不求值,指出下列各式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例4 确定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1)y=1-sin3x.
(2)y=log2sin3x.
四、拓展延伸
1.若常数T为f(x)的周期,nT(n∈N*)是否也是它的周期? 2.你能证明正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2π吗?
3.某港口的水深y(m)是时间t(0≤t≤24,单位:h)的函数,下面是该港口的水深表: 表35-1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描出的曲线如图所示,经拟合,该曲线可近似地看成正弦函数y=Asinωt+B的图像.
(1)试根据数据表和曲线,求出函数y=Asinωt+B的表达式.
(2)一般情况下,船舶航行时船底同海底的距离不少于4.5m时是安全的.如果某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7m,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段能够安全进港?若该船欲当天安全离港,它在港内停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多长时间(忽略离港用的时间)?
第四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32_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常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定义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地体会、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又进一步研讨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诱导公式
(一),这既是对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也是为学习后续内容做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推广的必要性,经历三角函数的推广的过程,增强对数的理解能力.
2.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与研究三角函数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任务分析
在初中,我们只是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现在学习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的对象从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从四种三角函数增加到六种三角函数.定义的媒介则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了便于学生体会和理解,突出定义适用于任意角,通常要把终边出现在四个象限的情况都画出来(注意表示角时不用箭头),学习时,必须弄清并强调:
这六个比值的大小都与点P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只与角的大小有关,即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归纳和总结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可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和归纳,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景设置 了当α
初中我们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由其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函数值,并且定义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我们研究是一个任意角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初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如图32-1,在Rt△ABC中,现在,把三角形放到坐标系中.如图32-2,设点B的坐标为(x,y),则OC=b=x,CB=a=y,OB=,从而
即角α的三角函数可以理解为坐标的比值,在此意义下对任意角α都可以定义其三角函数.
二、建立模型
一般地,设α是任意角,以α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以角α的始边的方向作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P(x,y)为α终边上不同于原点的任一点.如图:
那么,OP=,记作r,(r>0). 对于三个量x,y,r,一般地,可以产生六个比值:.当α确定时,根据初中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知这六个比值也随之相应的唯一确定.根据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这六个比值都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函数,记为
称之为α
对于定义,思考如下问题:
1.当角α确定后,比值与P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2.利用坐标法定义三角函数与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有意义吗?为什么?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P(-2,3),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思考:若P(-2,3)变为(-2m,3m)呢?(m≠0)2.求下列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注:强化定义. [练习]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下列各点,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P(3,-4).(2)P(m,3). 2.计 算.
(1)5sin90°+2sin0°-3sin270°+10cos180°.
四、拓展延伸
1.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如sina=,不论α取任何实数,恒有意义,所以sina的定义域为{α|α∈R}.类似地,研究cosa,tana,cota的定义域.
2.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x,y,r在不同象限内的符号,研究sina,cosa,tana,cota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3.计算下列各组角的函数值,并归纳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1)sin30°,sin390°.
(2)cos45°,cos(-315°).
规律: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即sin(α+k360°)=sina,cos(α+k·360°)=cosa,tan(α+k·360°)=tana,(k∈Z).
五、应用与深化 [例 题]
1.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2.求证:角α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是sinθ<0,并且tanθ>0. 证明:充分性:如果sinθ<0,tanθ>0都成立,那么θ为第三象限角.
∵sinθ<0成立,所以θ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能位于y轴的负半轴上. 又∵tanθ>0成立,∴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 ∵sinθ<0,tanθ>0都成立,∴θ角的终边只能位于第三象限.
必要性:若θ为第三象限角,由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知sinθ<0,tanθ>0. 从而结论成立.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问:在sina,cosa,tana,tan取负值?为什么?
中,哪些三角函数可能2.函数的值域是 ____________ .
点 评
这节课在设计上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①前后知识的联系,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初中所讲“0°~360°”的情况逐渐过渡到“任意角”的情况,讲清了推广的必要性及意义.②注重了知识的探究,如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及诱导公式
(一).这里由学生自己去研究,讨论,探索得出一般性结论,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注意了跟踪练习的设计.
例题典型,练习有层次和变化,巩固知识到位.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实用较强,形式又不乏新颖的较好案例.
第五篇: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2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了解任意角的概念,根据角的旋转方向,能判断正角、负角和零角;
2.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观察、联想得出相应的数学规律的学习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初步理解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
六环节分层导学法
【课前准备】
(学案导学)教师编印导学案,提前两天下发,指导学生完成并检查.学生预习教材P6-8相关内容,完成优化设计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和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初步认识;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完成优化设计典型例题领悟部分和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至少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线.(小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决个别同学存在的困惑,共同梳理出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得到及时解决。
(检查反馈)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书写不够规范,角的单位“°”容易漏写; 2)思维不够严谨,审题不仔细,做题往往不注意条件; 3)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掌握不熟练; 4)概念辨析缺乏方法.完成较好的学生有:白焕焕、杨宇、杨强、何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1)初中学过的角是如何定义的,角的范围又是怎样的?(2)跳水运动员在空中身体的旋转周数如何用角度来表示?(3)汽车在前进和后退中,车轮转动的角度如何表示才合理?
(4)工人师傅在拧紧或拧松螺丝时,扳手转动的角度如何表示比较合适?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正角、负角和任意角的有关概念.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遇到大于360°的角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的概念的必要性.之后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即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板书】角的概念的推广
二、展示评价
学生以组推荐代表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回答问题:本节课中学习了哪些新概念,这些概念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不同组别之间展开交流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板书,并点拨、激励、评价.展示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口头表述回答教师所提问题.三、导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象限角的判定与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理解象限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探究1:判断角所在象限
例1 在0°~360°之间,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分别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480°;
(2)-760°;
(3)932°;
归纳小结:判断角α所在象限的方法:先在0°~360°之间,找出与所求角终边相同的角β,因为α与β终边相同,因此只需判断角β所在象限,即为角α所在象限.跟踪训练1:象限角的概念: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______;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_________
________ _;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
;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可表示为
.跟踪训练2:锐角是第几象限角?第一象限的角都是锐角吗? 探究2: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例2 写出与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写出来.归纳小结:一般地,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
S={β|β=α+k×360°,k∈Z}.跟踪训练3:在直角坐标系中,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360°表示)
四、当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巩固提高部分,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相关概念,总结解题方法 1.正角、负角、零角 2.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
3.角所在象限的判定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六、作业布置
习题1-2
第2,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概念,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基础.本节课使用的方法是六环节分层导学法,由学生先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小组进行交流学习,课堂由学生展示和教师引导的课堂探究以及当堂检测组成.由于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课前完成的导学案问题较多,影响了课堂展示评价环节的进行,再加上教师对六环节分层导学模式的应用不够熟练,导致课堂评价展示环节流于形式,变成教师的“满堂解释”,导引探究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角所在象限的判断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进行探究,学生基本能掌握两种方法,但理解不够,动手能力还不好.最后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当堂检测部分未能按时完成.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没能很好的体现六环节分层导学模式,今后在教学中将会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期能熟练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