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

时间:2019-05-13 10: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

第一篇: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张锐瑞 喻学林

(武汉纺织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430073)

摘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意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而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大学生,也一直是高校德育致力解决的问题。现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总结分析了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还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征,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旨在为国家培养出新时期下的高素养人材。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引 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积极的道德情感,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个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的90后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行为、情感道德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现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若想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90后新一代大学生,其突破口就在于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充分发挥情感在人的品德发展中的功能,从而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与途径。道德情感的涵义与范畴

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过评价某种行为时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其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长期实际生活体验而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可能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反应,如:道德自豪感、尊严感,也可以表现为否定性的,但同样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羞愧感、内疚感等。而关于道德情感的定义,虽有较多的论述,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如“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①这一定义较具典型性,基本上代表了大多数学者们的观点。但随着中外学者和思想家们对道德情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又对这类定义又产生了质疑,而我国著名的学者朱小蔓教授则认为:“长期以来把情绪、情感作为认知的副现象和逻辑判断结果的产物。如果不突破这一定义的思维定式,有可能把人们引向步入道德教育的唯认知主义的道路。”②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们对道德情感的研究和表述,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道德情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道德情感体系中的范畴,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善恶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幸福感等,因此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还要经过长期的实际生活体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所以,道德情感亦可以理解为:“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说引起的反应,它是道德主体内在蕴含着的归属需要和向善要求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和体验,是人们通过对生命与生活意义的体验而产生的对单向度的生活情感及实践行为具有统辖与协调功能的情绪态度。”③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

普遍来讲,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自尊心强,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同时,他们的道德情感现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就“感恩感”而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缺乏“感恩情感”,也正是由于 他们成长的特殊背景,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感恩的行动;而在这个强调自我,彰显个性的时代,这些90后的大学生除了缺少“感恩感”以外,似乎也更缺少“同情感”了,他们中甚至有部分对社会上的慈善行为表示不理解。

2.2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2.2.1思想道德情感具有空泛化、表面化、弱褪化的倾向

现如今的90后大学生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限于校园生活这种单一的环境而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对许多东西的理解不深不透,践行不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对道德情感在认识的层面上是积极的,但到了真正要践行这些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时就犹豫了。而当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往往会压抑、封闭自身的情感,既不轻易吐露真心,也不轻易相信、接受别人的情感,道德情感上缺乏交流,导致某些道德情感的严重弱化、褪化。

2.2.2 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化色彩浓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90后大学生大都出生在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伴随着各国交流日益广泛与东西方思想文

[1]化的相互碰撞,似的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与此同时,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和多样性,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大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己就业或实现其他利益作为是否选择入党的标准,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2.3自主意识强烈,但集体观念淡漠

由于当下各种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使得现在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于每样事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具有突出的民主、平等意识,[2]敢于挑战传统,并重视自我价值、自身利益和自我实现。但强烈的自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易演化成个人主义,虽然这种个体意识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可以很好的展现自我,但如果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他们只看重自我能力而忽视集体作用,在进入社会后这一点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

2.3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的原因分析 2.3.190后大学生主体自身因素

当代的90后大学生对道德情感都有比较充分和积极的认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这一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加上生活阅历浅,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导致他们的体验能力和行动能力不强。他们的自身的主观因素决定了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而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层面和实践层面。另外,90后大学生还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内心对道德情感的理解来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但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导致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只考虑自己从未顾及他人。

2.3.2家庭生活及教育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读书、考试,只要成绩好,就是所谓的“好孩子”,却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情感方面的培养,造成了中国大多数孩子空有丰富的道德知识,而道德情感的践行却呈现出枯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形成是与家庭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父母必须要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与心态,否则是很难培养出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大学生的。

2.3.3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各种思潮、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并存,加上网络通讯设施的发展,大学生们

[3]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果我们这时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相互冲突并碰撞的思潮必然会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3.1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3.1.1 道德的敬畏感

“敬畏感是一种体现在‘上下’、‘高低’等垂直关系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清晰地认识‘自我之上’、‘高于自我’的他(它)者时产生的一种对他(它)者的尊崇以及面对自我与他(它)者之间的距离时产生的一种畏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羞涩。”④其是一种真实、普遍、崇高的道德情感。当今的90后大学生轻浮、散漫,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凡事只专注自我,无视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敬畏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当前对90后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培养他们的敬畏感。

3.1.2感恩情感

感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德,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由于一些情愫的存在而使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为他人而活。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⑤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现如今的90后的大学生们,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优越的成长环境而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总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理所当然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缺少起码的感恩,所以,针对现在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从多种实践模式加强对90后大学生[4]的感恩教育。

3.1.3 社会责任感

90后大学生是即将踏上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他们应该一步步走好,从身边每个人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感,其实只要是真诚的帮助他人,做些有真正意义的事,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功夫,就是很好地履行了对社会的责任。

3.2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2.1注重情境陶冶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特定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的情感体验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育对象的情感是随着

[6]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如参观革命先烈纪念地、访问英模劳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等活动;二是教育者可以适当的选择周遭的自然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情感方面的陶冶及熏陶并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2.2注重榜样示范

心理学实验表明,大部分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极容易被感染。根据这一情感特点,在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丰富被教育者的情感内容,从而激发90后大学生积极的道德[7]情感的形成。例如信义兄弟、长江大学英雄群体等先进事迹,都是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好素材。

3.2.3注重社会实践

人是认识的感情化、情绪化的高级动物,情感的慰籍、交流与沟通是人类的普遍需要,而这种主体情感通常产生于实际生活当中,道德规范也需要在实践活

[8]动中去体验和遵守,并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和深化。因此,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90后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融合道德理论、社会现实、自我情感的联系,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在书本上体验不到的心理感受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结 束 语

全文主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鲜明个性及思想行为特点,对90后大学生的情感现状作出了具体分析,同时在如何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也给出了相应方法与对策。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引导、提升90后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他们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注释: ① 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页.王建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5.26.于俊如.敬畏感:一个关于道德教育价值的话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②③④⑤参考文献: [1]李虹谕.试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0(10).[2]左超.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J].当代社科视野,2010(7):118-119.[3]王建华,牛浩.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4]梁小花,陶郎平.“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实践模式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6]赖晓英,程晓奇,付瑞华.论大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7]徐锋.谈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2006(9).[8]袁红林,李霞.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

第二篇: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工程技术学院吴宇戈 ***

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更强,个性更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样,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也引起了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并且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是一个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的过程,但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重理轻情,更多地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道德情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作用,从而降低德育效果,要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尤其关注道德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90”后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情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是主体内含的道德要求得到满足与否时的感受、体验

【1】P134的自然流露。高校德育的一个误区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过分强调,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中的作用,也忽视了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情感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信、义、行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其形成发展的毎一阶段都需要强大情感力量的推动,才能完成向更高阶段的转换。

(一)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知识的学习

“道德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它常已某种价值为参考,需要人们在特定的关系及其情景中反求诸己,运用主—客—主的思维方式。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真正

【2】P94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认识道德学习,可以把道德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即“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符号化的知识,也即写在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人事性知识。即“道德知识”。这类知识是难以明确、难以符号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重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如社会道德规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本民族道德理想等,以及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这

些知识的学习必须靠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来把握,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成为个人的内在需要,融入到个性经验,成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情感的体验同时还是道德学习中道德情感的催生剂,只有主体体验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和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人的道德情感,内化为人的良好品德。因此,“情感—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道德情感引发和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一个人总是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相反,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偏离社会(集体)要求的行为遭到社会否认,而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人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这使得以情感为主要表征的体验性思维道德直觉的方式成为道德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这种以情感为载体,有效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道德情感

(四)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内在发展

个人道德的发展既受制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又受制于个体的内部环境,而最终由道德情感为核心的个体内部动机系统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视情感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把情感作为动机系统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情感表征人的欲望和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快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苦恼。快感与苦恼的程度依欲望或需要的强度而变化,依满足或不满足的具体形式而变化。同时,情绪、情感不仅伴随着任何活动而出现,由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引发,而且反过来影响机体的需要,并且引导需要、调节需要。从本质上看,人的道德要求不是生物适应性需要,而是控制、调适某些生物适应性的需要。不仅如此,人的道德需要不仅表征为将现存的、既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而且是人追求、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品尝新的生活体验,获得新的认识、改变他们自身的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理想世界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感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对社会价值体系的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情感体验的强化和过滤,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具丰富情感品质的道德人格。成熟的人则以道德感维系自己的人格尊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更为富裕,社会更为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个性更为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变,在道德情感上更为丰富多变。

第一、隐蔽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趋向于基本成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趋向成熟、大学生们开始关注自我,维护自我形象,对自己的情感也开始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节,自我掩饰、自我抑制,不像中学时代那样过于外显、少有顾忌。道德情感呈现出隐蔽性特点。他们外在的情绪表现有时和内心的体验并不一致,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更趋复杂化。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在不理解、不关心、不尊重、不同情自己的人面前,会把自己的心扉紧紧关闭起来,决不轻易吐露真心,表白真情,甚至不让他人有所察觉。这一方面是他们道德上逐步成熟的表现,使他们在面对他人、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和局面时更具包容性,更能理性应对,避免感性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如果引导和教育不好也极易造成道德上的“两面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

第二、不稳定性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不成熟想成熟的发展之中,在心理上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出于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中,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处在形成阶段,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比较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少,实践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此决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相对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在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容易被另一种道德情感所取代。这种不稳定性,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直接有关。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常常被某种激情所左右,做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事后又后悔不已,痛恨自己的不理智。然而事隔不久,一部分人有故态复萌,做出类似的错事,这正是大学生道德情感不稳定的真实写照。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也有关系。

第三、自发性

我国目前的中校学教育,虽然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但迫于升学压力,中小学课负担过重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从高度压制和严格管理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早已厌倦了学校和家庭一味追求升学压力而严格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学术的自由交流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且又远离父母的约束和生理心理的日益成熟,使他们忽然有了长大成人的感觉,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主。反应在道德领域,大学生们都硬性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

已失去了兴趣,甚至内心有中逆反的心理,这时的他们更愿意依据自己内心对道德的理解和体验感受,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建立自己的道德情感。他们对道德学习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他们的道德情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自发性,自己对道德规范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是指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中,常常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道德情感的特点。诸种不同的道德情感,有的强烈而明显,有的内含而隐蔽,有的健康、高尚,有的颓废、低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多方向性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学习刻苦,助人为乐,团结同学,但同时又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为此不惜做出伤风败俗,违法乱纪的事来;有的大学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但又能在某一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主持正义。不一而足,这些也恰恰说明他们由于受到各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内心处于矛盾状态之中,这也正是其道德情感复杂性的表现。

从以上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六)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和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在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要有效地开展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进行努力。

1、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经验为基础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越深,感之越切。没有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识,不具备一定的到评价、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对道德现象产生相应的态度倾向和情感体验。一个道德情感认识缺失的人,面对高尚的道德行为可能毫不动情;对道德败坏的行为也麻木不仁;也可能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习以为常,这种大学生必然因为缺乏生活的激情和道德自律而变得自私、冷漠。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什么,让学生懂得真善美丑,明白是非观念,通过传输道德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讲道德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讲道德,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只能说明你的愚昧、无知,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合。当给大学生传输道德认知时,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空洞的道德空洞的道德说教,因为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把学生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教师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对学生本着热情关怀、真诚信任的情感态度,以感情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在讲述爱国主义行为时,从积极肯定的态度出发,使用赞赏的词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

会给国家、个人带来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的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从否定的态度出发,强烈指责、批评那些有损祖国荣誉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恶劣行为与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绪连接起来。这种以情动人的道德情感认知教育,既向学生传授了道德知识,又使学生在反复激起的情感体验中去认可并接受这些道德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应该如何”这种低层次的道德认识上,而是对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并始终如一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

2、创设校园道德情感氛围

学校要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班团建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创设浓厚的道德情感氛围,发挥校园整体倡导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环境中触景生情、以情生情,感染和启发他们的道德需求,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积累他们的道德情感经验,培养和提升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借助情感化的语言和体态,创设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爱与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班团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构建团结和睦、友爱互助、积极上进的人际氛围,满足他们对集体的依恋感、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深厚文化底蕴的培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创造校园文化的情感场,让大学生们在丰厚、淳朴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注入一种人格的力量,涵养他们善的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突出整体性、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增强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爱惜感,保护感,熏陶起他们丰富的道德情感。

3、开展社会实践,体验道德情感

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了说理教育的苍白无力和生硬训斥,深受大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增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因此,学校可以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勤工俭学、挂职称锻炼、科技服务、参观考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

4、从审美活动中化育道德情感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中国社科院滕守尧认为,“在审美经验的三个环节中,初始阶段,情感上的某种期望和审美注意一起构成了审美态度;高潮阶段,审美知觉活动既造成‘感情上的愉快’,同时情感作用又同想象、理解作用一同展开,造成更大的精神愉悦;效果延续阶段,包括了审美判断及由此造成的‘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在这三个环节中始终是过程的主轴。真善美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舞台上由英雄人物唤起的观众的“崇高感”既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审美范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具有欣赏美、体验美的良好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文化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用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感化学生的思想,进而深化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明辨善恶美丑,从审美活动中化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4、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者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一个缺乏爱与关心、体谅的教师就无法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更不会懂得怎样与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教师的神圣职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最微妙的互动,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更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博大的爱的情怀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有效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十分关键。教师要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要树立起公正感、尊严感、责任感和对教育爱的情感,要以对教育事业执著的忠诚和热爱,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和体谅的情怀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和培养起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5、发掘教育个案,结合心理咨询

课堂教学只是对一般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但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生活内容的不同,每个人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教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个案问题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困扰和情绪的存在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当然也直接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由于学生个案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品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对老师品德的考验的同时,学生也往往正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态度来体验对教师的亲或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牛浩.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07年第35期.[2] 鲁杰 王逢迎主编.道德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作者:杨学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1期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现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常说的:“情道则理达”。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于是,我深入探讨并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了大胆地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引路,激发情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激情导路,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使学生记忆犹新。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三、回归生活知理动情

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观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言行实际,通过辨析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判断使正误的界线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又不能死守课堂,而应该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走出课堂,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沟通,知行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四篇:论中国大学生道德

《论大学生在中国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目录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日趋重要..........................................................................................3

1.1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与道德环境...................................................................3 1.2大学生在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3 2.如何使大学生在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5

2.1道德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5 2.2 大学生所面对的道德问题..................................................................................5

2.2.1 心理问题...................................................................................................5 2.2.2 引发问题的原因........................................................................................6

3.大学生应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6

3.1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6 3.2 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道德建设的宣传实践活动中...........................................6 3.3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 论大学生在中国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1978年中国经济面临崩溃,中国站在经济的历史转折点上。时隔32年后,中国道德面临崩盘,中国站在社会伦理的转折点上”。中国人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却难于并轨前行,而是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危机与缺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的提高,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浪潮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荣辱观教育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显现得日趋紧迫。

关键词 道德;文化素质;大学生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日趋重要

1.1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与道德环境

“改革开放促进了当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种历史进步功不可没,但也不能不承认,在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放松了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这种状况使社会的价值导向形成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能力而轻道德的偏向。好像能赚钱就是好样的,为了赚钱,似乎可以不顾及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种非道德主义成为某些青年人的人生信仰和处世原则。随着进一步开放和搞活,才能的价值升值,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是有益的。但是在人才观念上,一味地强调才能价值,漠视道德的价值,这就是一种片面而畸形的人才观、教育观,对人的成才会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下一个30年的关键词必定是均富与平权,包容与兼容。QQ和 360大战以恢复兼容收场。没有兼容精神的互联网不是好互联网,同样,一个不包容和兼容的社会也绝没有好下场。”反观中国经济,中国有夸耀于世的GDP,尤其在今年荣升全球老二之后,然而与其他新兴国家比,中国的GDP并不直接带来幸福。靠低福利,靠高污染、高能耗透支后世子孙得来的GDP,只会导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温家宝。“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2005至2009年),调查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评出各自生活满意程度,从“生活如意”到“身处逆境”及“饱受折磨”。得出的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丹麦等北欧四国进前5位,中国大陆位列第125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着急、最没耐心的人。有国家高速发展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生活压力大所致。中国目前有2000多万精神病患者,潜在症候群多达1亿以上。社会神经绷得太紧导致悲剧频生。尤其大学校园惨案频发,引起今年整个社会的焦虑。

1.2大学生在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犯罪频频发生,引起全国轰动的“我爸是李刚案”还有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中国大学生道德水平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虽然从一些大学生犯罪事实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准,但至少呈现出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人格教育上的缺位,这一方面,主要有赖于大学生自身主动积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必要,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存在欠缺,力度不够,缺少严格防范与引导,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社会把我们大学生看做成年人,赋予他们公民的权利,并要求他们履行公民是义务,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走进社会,社会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能力,人格发育还不健全,高校应该通过„人文教育‟使得他们完成社会化的最后一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个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的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中央新闻单位和全国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展示了立体化、多媒体的宣传报道态势,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人心。人民日报发表了六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论,发表解读荣辱观的专家文章,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大学教育作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迈向大众化的教育开启之端,在这方面应该首当其冲要走在最前面,因为大学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地,是浓烈人文气息的大花园,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是国家创新和发展的依托,大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的教育,国家、社会花费了大血本来培养的人才,所以,教育不管从我们中国的几千历史或是现在我们的现代化教育也好,注重德育仍旧是培养一个人才的一个不可过缺的方面。

大学时代是人生黄金的时期,生命力最旺盛,体力最充沛的时代,然而,大学时代也是人生旅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时候,友谊与爱情、竞争与合作,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自我奋斗与祖国命运前途命运,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追求才是高尚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我们大学生面前,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和选择。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大学生又有多少真正思考过这些责任和义务、道德与荣辱,素质与能力、做人与处世呢? 2.如何使大学生在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1道德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

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学认为,“人才”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人民性、创造性。前者是人才的社会性和道德的最高表现,后者是其智力和能力的最高表现。德是人才的根本和统帅,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他不仅不会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还可能成为一个歪才,即使有本事,可能会因其更高的智力和才力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古人非常强调德对才的统帅作用。一个道德不高尚的人,即使有才也会行之不远,因为他缺乏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大用的杰出人才的持久动力和价值方向。因此,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成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力为目标,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如果说知识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道德对于我们的人生、成才、事业成功更是一种力量。

2.2 大学生所面对的道德问题 2.2.1 心理问题

大学生药家鑫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影响, 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一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通过这件事,暴露了个别大学生面对的现实的心态问题和道德问题。因为好多事情都是大学生在不理智,喜欢冲动的情况下发生, 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费用大,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在这样现实面前,大学生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太冲动而丧失了理智,以至于违背道德、法律,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时常可以看到,听到,虽然我们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比青少年高,但我们却不能忽视我们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大学生道德水准,心理素质不好,道德也会存在缺陷,要是不及时引导和教育,等到事情发生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高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2.2.2 引发问题的原因

通过大学生有关事件的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极端行为往往并不因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样问题集中引起。而这些问题包括: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随着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越高的人,这种不幸福感越强烈,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容易让我们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的内在因素,要是我们高校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了解和观察。

还有一个也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或是听到,我们有些同学,因为借同学钱不还,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在大学生中间时有发生;还有就是大学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好多学生毕业后故意不还的现象,不仅违背了自己的诚信,而且还违背了社会的道德,等等问题都是大学生身上应该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别违背了诚信这个原则,否则谁也不敢保证他有多大的能耐在事业上或是感情上取得成功。在学校可以看到许多寻物启事,自己的东西被偷,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在大学还经常发生,但这是事实,我们不得不想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道德问题。

3.大学生应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而青年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栋梁”,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表率”,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

3.1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公民道德一方面是对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对人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要求。大学生在加强自身公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首先要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3.2 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道德建设的宣传实践活动中

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多深入劳动实践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好多大学生只知道用钱,甚至有些贫苦的大学生没有钱,装着有钱,他们有时候为了满足心理虚荣的需要,干起了偷,盗、抢的活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知识水平的优势,在校内、外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宣传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另外,我们还要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开展扶危济困,关心帮助困难群众;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3.3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公民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实现民族复兴是全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是衡量当代道德的最高标准。因此,我们大学生无论是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做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先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贡献上。这样一个伟大历史实践为我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国家的本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大学生,不得不审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对照一下我们是不是符合或是有违背那些道德的行为和举止,思考一下应该去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我们的道德准线是不是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人生观,价值观里丈量着我们的行为和引导我们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大学生去反思的问题。参考文献:

[1] 肖群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2 版)

[2] 宫火良.汪基德.毛春华,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 版)

[3]王华.心理学应用.北京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4]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5/23/c_121447724.htm [5]http://

第五篇: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没有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一以贯之地灌输到青年学生中去。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理想信念确立方面缺乏明确性、坚定性和持久性;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自私、冷漠性,言谈举止方面缺少基本的礼貌性及必要的公共道德常识性等。

为什么学生身上会存在着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教育观念层面上忽视或轻视道德情感因素的培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道德本身是一个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情感的东西。道德情感的来源,一部分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好恶影响;另一部分是道德典型的事迹对个体情感世界的冲击、影响、感染;还有一部分是个体的道德体验。

美好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追求有哪些作用呢?

一是美好的情感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的土壤。

情感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价值上的倾向,它是个体信赖,认可的东西,是活生生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只灌输道理,不注意在受教育者心中培养与之相吻合的情感,道德教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二是美好的情感是推动道德主体追求高尚人格的动力。

人对真诚和善良的追求,更是缺少不了美好感情的推动。因此,以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去影响,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好方法和较为自然的力量。

三是美好的情感是连接主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纽带。

加强美好情感的培养,是使道德认识向道德实践转化,实现知与行相统一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四是美好情感的培养有利于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

有利于开阔道德主体的视野、拓展道德主体的心胸,促进道德主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目前的教师均受到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身理想信念树立的坚定性、明确性、牢固性及道德知行的统一性,直接通过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和培养,增强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感。

把美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美育作为一种艺术,其强烈的感染力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千百年来被人类肯定的文学艺术作品,高雅的文学艺术活动,都是培养美好情感的最好课堂。因此,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进行多种艺术活动的场所。

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事迹,也是最好的审美教材。要通过英雄模范事迹的影响,教育和帮助,使学生心灵中生长出最善的部分。并从中认识到只有坚持道德的知、行统一,才能使道德主体和谐美丽,才能谱写出人生平凡的壮举和瑰丽的篇章。

下载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有关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论有关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体现了党中央对公民道德......

    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物理111朱紫洪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当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五四运动的场景变清晰地呈现在......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

    浅谈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 作者:孙亚麒2012级临床三大班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培养

    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培养[摘要〕 作为节约型社会建设一部分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我们不仅需要从社会经济层面进行构建,更需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培养和......

    道德情感心得体会

    - 1 - 道德情感心得体会 在卢梭的道德思想中,一个很突出的观点是,“没情感的道德那是猿猴的道德而非人类的道德”。由此可见,情感是道德的决定因素。当儿童只意识到他自身时,他......

    论打击乐教学中的音乐情感培养

    论打击乐教学中的音乐情感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及亲身经历的打击乐学习与教学过程,对如何更好地提高和推动现有的打击乐教学进行阐述,旨在探析如何在打击乐教学中通......

    初探诵读经典名著与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范文)

    初探诵读经典名著与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天门市文昌学校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历尽沧桑,愈挫愈强,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谱写了我们中华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