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国际审计学院 2011级审计二班 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协调各国间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过,这些机构的领导权大都被西方国家所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反映,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硬伤,中国也不例外,哪怕被人认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乃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投票权以及其他地位权利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历史发展
上个世纪中,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雨飘摇中发展,坎坷不断,以至发展缓慢。
19世纪中叶,外国银行开始在华设点;中华民族资本的现代银行则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创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存在着两个平行对立的金融系统,国民党控制地区的金融体系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金融体系。这两大体系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力量雄厚但腐败垄断现象严重,共产党领导地区一心为人民服务,但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要发行货币,成立银行,走了不少弯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由于内部原因,到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本本质是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诞生。
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银行体系模式。对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一家银行,众多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这种模式在根本上缺乏活力与效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无法适应其节奏,改革势在必行。
三.机构现状
我国目前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从其职能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的本质。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于特定的领域。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付,二是由原来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划出的资本金,三是发行金融债券。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家银行都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任务。适应形势需要,政策性银行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经营管理体制。,政策性银行把“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经营原则,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决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了贷款管理、本息回收和风险防范力度,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影响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是计划体制“大一统”遗留下来的产物,垄断经营,机构臃肿,人员过多,阻碍着效率的提高。自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
1999年3月至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目的有三: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的不良资产;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充当着雪中送炭和善后的工作。
我国拥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银行,吸纳地方存款,如工资发放,水电费代缴等业务,支持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上市。
1995年8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立。我国证券公司分两类: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济类证券公司。我国证券公司主要承办一些传统业务,对于一些大型业务,如公司并购,公司理财,项目融资,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开展极为有限或尚未涉足。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组建起来。自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下半年,我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基调是使其恢复合作制的性质,但实际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对于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实际上经营的是一般商业银行的业务,典型的信托业务却没有发展起来。
金融租赁公司在国外相当发展,我国虽积极引进,但总的看来经营活动却没有得到发展。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邮政储金汇业局,但正是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则在2007年。
随着时代进步保险公司的发展也越显兴盛,但是我国民众对保险的看法较为落后,美誉起码的保险意识,在国外基本做得到“人人都保险,事事都保险”,但是在我国保险发展越显畸形,理赔困难,界定不清,使得保险业发展越来越怪。基金在我国起步也较晚,2000年才是我国开放型基金发展的起点。基金作为新鲜事物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我国存在一些名称形形色色,带有私募基金性质的投资基金,他们所控制的资金估计达数千亿元,这类基金的出现发展实质反映了集合投资制度的客观需要,但合法性尚在讨论之中。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起步晚,但顺应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发展也算得到一定契机;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基本在20世纪引进完毕,但是典型业务基本都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实质意义,但是起点低,证明发展空间较大,希望在今后的改革改制中,各项机构能各司其事,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列宁在剖析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特征时曾指出,银行已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变成“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整个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由此可以推导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何等巨大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大提升了主力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水准及其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支持着现在的总体信心,提供了中国今后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历程,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又是如何,下文将从这两个方向展开论述。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的坎坷历程
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它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这种金融体系直到1953年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和骨干,但仍保存了几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体系格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格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有经济的发展。
2、“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金融机构也按照苏联的银行模式,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开始改革之际。
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指挥协调如意,便于政策贯彻,利于全局控制。但问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应有的发挥,管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3、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
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2)第二阶段的改革从1994年开始展开,围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改革目标。
二、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其具体结构如下: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其具体职责如下:(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7)经理国库;(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0)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1)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2、政策性银行
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它们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均贯彻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自主经营与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到1995年末,三家政策性银行合计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占该年全国金融业贷款总量的12.7%。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处于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大银行排序中也处于较前列的位置。
4、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前后,在四家国有独资大商业银行之外,陆续建立了一批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
7、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
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目前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有外传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两类。
三、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1、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2)利率市场化;
(3)分业与混业经营。
2、未来走向
(1)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
(2)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最终的现实选择是实现股份制。
(3)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改革方针下,必须从体制外新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注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4)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金融市场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加快步伐,突出重点。当前应该把短期融资市场作为重点。目前商业信用不规范,商业票据流通性不强,极大的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深化。近期内,需要加快开发票据市场,为企业短期融资提供市场条件。同时,扩大同业拆借市场,使金融业的短期资金融通以市场融资为主,相应缩小中央银行贷款,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扩展创造条件。
(5)实行利率市场化。目前,中国的利率结构呈现出两头固定、中间变动的格局,即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是放开的,已经市场化了,再贷款利率是央行控制的,这是必要的;而存贷款利率也是由央行决定的。由于央行控制着两头(再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加之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小,交易主体有限,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已经放开的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形成一个孤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既然再贷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场化,那么,利率市场化的选择就只能从另一头进行。由于目前放开存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放开贷款利率。
第三篇:目前我国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基层金融机构在预防、揭露和控制洗钱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升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效能,有效打击洗钱活动,必须强化认识,加强培训,建立健全反洗钱法律体系和内控制度建设,尽快建立和推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电子监测报告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网络。
一、基层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或掩饰起来,并使之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和过程。
洗钱活动虽然渗透到各个领域,洗钱犯罪有多种渠道,现代洗钱手段亦多种多样,但利用金融机构还是最主要的洗钱方式。我国刑法规定为犯罪的几种洗钱行为有以下几种:一是提供资金账户;二是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三是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四是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五是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其中前4种均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
金融机构肩负着整个国家资金流通的重任,因而它在整个反洗钱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防范洗钱的第一道屏障,而基层金融机构则处于这道屏障的最前线,是洗钱非法活动最容易接触的“金融神经末梢”。如果基层金融机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控制洗钱的金融机制,反洗钱工作不力,犯罪分子就会在金融机构内轻而易举地达到洗钱的目的,不仅妨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影响一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声誉。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在预防、揭露和控制洗钱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和科技通讯手段不断创新的形势下,洗钱犯罪活动已呈现专业化、复杂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水平提出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二、我国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反洗钱“一法四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反洗钱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在反洗钱立法、工作机制、监管检查、资金监测、案件调查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反洗钱制度,并开始发挥实际效果。
目前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全面监管基础上有重点、有区别地实施分类监管。在监管对象上,央行顺利完成对银行业反洗钱工作三年一次的滚动式现场检查,覆盖面达100%,通过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和防范洗钱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在监管内容上,实现了本外币统一监管,检查内容包括了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各类业务,涉及居民与非居民、企业与个人、在岸与离岸的各种交易;在分布地区上,从沿海到内地都开展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
自2001年7月中国银行总行成立反洗钱工作委员会以来,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按照各自上级行的部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反洗钱工作实施细则,开展了业务培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报告机制,并自行开发了大额外币现钞报备系统,及时将大额人民币和外币交易信息向央行和外汇局报告。由此,全国范围的反洗钱监测体系日渐形成。
但从总体看,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长期以来注重业绩指标考核,基层金融机构对稀缺的优质客户具有极大的“饥渴症”,重吸收轻鉴别,不仅一些客户对反洗钱感觉陌生,就连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其认识也不够明确。而事实上,许多洗钱活动有时候反映在银行业务的表象上,就是优质客户与意外之财,这就与反洗钱工作可能存在潜在矛盾。如此一来,基层金融机构的利益与责任很难有效平衡,这就导致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与此同时,基层金融机构内部反洗钱的工作组织比较松散,执行力大打折扣。反洗钱工作涉及到现金、结算、存款、取款等各银行部门,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统一组织。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以反洗钱为核心形成一套系统的工作体系,反洗钱的有关规定也没有渗透到账户和现金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这些工作仍沿用以前的管理制度,缺少反洗钱的工作导向,并且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上下联动的反洗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因此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监管力度亦随着监管体系的形成而加大,因反洗钱工作存在问题而被处罚的银行机构数量亦同比明显增长。而政策性银行客户较稳定、客户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明确,洗钱风险相对较低,因此被检查和处罚的几率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也是最低的。
三、提升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效能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基层央行应进一步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辖内开展反洗钱宣传活动,增强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荣誉感,提高基层金融机构自觉、自愿、自主履行反洗钱职责的意识,从而自觉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
各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认清洗钱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从维护金融稳定和银行自身良性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大局观念,自觉遵守反洗钱规章制度。
(二)严格执法,完善内控
基层金融机构应根据“一法四规”的要求,成立反洗钱的组织体系,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反洗钱规章制度,建立大额现金和可疑交易及时申报制度,配备专职反洗钱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储蓄实名制,认真开展对客户情况的调查,全面了解自己的客户,作好每一笔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真正将反洗钱工作落到实处。
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的内控制度,明确岗位责任,落实工作责任制,逐步完善反洗钱现场检查、行政调查和可疑交易报告等工作的程序和手续,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健全激励机制,将利益补偿与激励融入反洗钱机制
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并且业务发展和反洗钱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考虑到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央行有必要建立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尽量做到两者的均衡与兼顾,逐步改变当前只重视惩罚监管,而忽视激励性监管的现状,促进基层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
如果反洗钱工作激励机制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好处足以弥补其反洗钱损失,且有盈余,则这种反洗钱机制就是有效的。所带来的经济剩余越大,这种反洗钱机制运行的效率就越高。因此,除了制定严厉的法律以防止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不力的同时,还要引入利益分配和损失补偿机制,使反洗钱者的损失得到补偿,甚至使反洗钱效能高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程度的获益。另外,各金融机构也要建立反洗钱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反洗钱工作奖励办法,设立单独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全面、及时、准确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成绩突出人员、成功堵截、举报洗钱行为的人员,及时足额兑现奖励,把反洗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尽快开发相关系统,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水平
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其业务处理系统,尽快开发出一套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需要的反洗钱信息处理系统,把反洗钱内容尽量数字化,并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由系统对发生的业务往来进行统计处理,然后输出相应的图表,反洗钱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图表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可疑交易,从而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随着金融机构会计系统的升级和数据集中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均已研制出大额交易收集和自动报告系统,建议金融机构针对单一营业机构难以统计、分析通过网上支付、通存通兑等业务系统在不同地域和机构存取、转移资金信息的现状,开发完善的电子支付交易报告系统,依靠高度自动化的电子支付交易报告系统,自动筛选具有典型异常特征的电子支付交易。总之,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由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汇总、鉴别,减少人工统计的随意性、误差性和延时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还应建立信息交换系统,搭建反洗钱网络,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与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网络,核对开户单位的营业执照、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以及身份证件等相关资料,实现社会各方信息资源监管共享,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共同创建金融安全区。
(五)加强培训,提高反洗钱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加强反洗钱人员及一线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反洗钱专业水准。反洗钱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业务技能要求高的新业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运用多种形式组织会计结算、国际业务、个人金融和票据等业务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反洗钱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和运用反洗钱技术和法律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自律,自觉遵守反洗钱规章制度,提高反洗钱业务素质和技能。一是让金融机构反洗钱人员接受定期的反洗钱业务培训。二是依据已有的案例,公布些常见的高风险交易、高风险客户的特征或类型,帮助反洗钱工作人员及一线员工识别。三是金融机构在检查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整改建议,帮助反洗钱人员、一线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反洗钱的履职水平。四是借助多种信息交流平台,介绍最新的反洗钱动态,帮助反洗钱人员及一线员工提高防范洗钱的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反洗钱工作专业人才,使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达到主动性、深入性、实质性的介入状态。目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或一线人员,由于工作量、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大多数人而言,反洗钱还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难以准确对可疑交易数据理行精确判断,反洗钱工作难以介入实质性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既懂金融结算业务尤其是反洗钱工作,又懂计算机、税务、海关、法律、贸易、英语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用于专职从事反洗钱工作,赋予相应权力的同时制定明确的职责与义务,才能改变目前反洗钱工作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状态。
第四篇: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未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
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往所有的世纪相比,20世纪大致可称得上“儿童的世纪”,爱伦?凯的预言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夫系,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口号将会使成人社会从儿童生活里得到滋养,从儿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们相信,“向儿童学习”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将使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与人群之中,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21世纪将会建立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我国的学前教育确实在探索,在前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西方的现代观念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经过摸索、实验,将先进的观念变成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中国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世纪交汇时刻,我们尝试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怎样建立?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打开,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走得出去”,就是要问相邻学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要向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回得进来”,就是要将所学的这一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成为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成长的营养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别是儿童教育学历上一切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代科学水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三、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指责儿童中心论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被看作”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试图调解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对立,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无论如何,“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2012-05-18 22:14清远致强520|二级
通过近几年各个方面的反应我们欣喜的看到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从以下几点看:
一、学前教育地位提高,这个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义务教育会向学前教育延伸。所以从总的大方向看未来学前教育会在政策上有很大的倾斜很多方面会得到很大改观。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二、学前教育的立法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从庆阳校车事件之后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关注热点。所以从制度保障上在不断地完善。
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未来的大趋势,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四、幼儿园办院准入门槛提高,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五、幼儿园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六、幼儿园收费趋于合理正规。七、三年行动计划快速高效推动,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省(区、市)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评论(1)|3
第五篇: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大一统”金融(1948-1978年):
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7日发行人民币。
“大一统”: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人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的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被称为我国单一银行体系阶段。
第二阶段(1979年-1993年):金融机构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1984年,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共四家国家专业银行。四家国家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 执行国家政策。
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实施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监管。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成立了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如: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1年中国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外资金融机构等。
结论: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分业经营、相互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阶段(1994年-2003年):(1)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
1993年12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由“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政策目标转变为“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经经济增长”。
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再贴现、央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底,人民银行按经济区划(而不是按行政区划)在全国设置九个分行。
(2)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特征:
主要资金来源:财政拨款、发行金融债券;
不以盈利为目的,一旦出现亏损,财政弥补(保本微利); 有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办理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和有关的各种贷款,以及办理出口信贷保险和担保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为国家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和基础产业提供金 融支持。
(3)商业银行改革
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四家国有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包括:
①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②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民营股份制银行和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
③外资银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实行分业经营,不能交叉。
(4)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
总结: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 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5)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金融租赁公司 农村信用合作社、投资基金等(6)外资金融机构
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允许其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二是允许其设立业务分支机构,三是允许其与我国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截至2001年底,外资银行在我国设代表处214家、营业机构19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8家。外国保险企业在中国的开放区域和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2004年-)
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2003年底,中国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希望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
中国银行:2006-06-01香港上市;2006-07-05上海上市
工商银行:2006-10-27 香港、上海同时上市
建设银行:2005-10-27香港上市;2007-09-25上海上市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设立有中央银行及中央金融监管机构;
(2)金融机构的主体都是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比较庞杂;
(4)金融机构的设置随着金融体制的变革不断进行调整的。2.不同点
(1)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政府,独立性较小,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都要服从于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
(2)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国有制为主体;(3)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数量相对不足;
(4)政策性银行地位突出,但其业务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资金“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5)中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
(6)中国的专业银行发展缓慢,国外较为普遍的房地产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消费信贷机构,在中国都未建立;
(7)中国的保险业比较落后,保险机构不多,特别是地方性保险机构有待发展,保险品种少,保险业总资产和保费收入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人口规模相比较显得太小;
由此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8)中国的金融法规尚不健全,不规范和无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