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时间:2019-05-13 05:2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第一篇: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11级政治经济学 杨丽丽

S110038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一)金融机构含义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金融机构体系,又称之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包括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整体系统。金融机构体系是一种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中介机构并存的格局。

中央银行处于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特殊功能。多数国家只设有一家中央银行,也有个别国家设有多家中央银行或金融当局。

2、作用

第一:改善资金转移质量的服务

(1)改善金融资产的期限限制。

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向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不同到期期限的金融产品,因此,在金融机构的参与下,短期的资金供给有可能间接地支持长期的资金需求。

(2)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分割性。

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出售金额不等的金融商品,可以达到吸引零散的资金供给来满足巨额资金需求的目的。

(3)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金融中介机构可以直接对资金需求方的市场行为、财务状况、经营运作等方面加以监督。并且,金融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对不同风险资产的组合来降低资金风险。

(4)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具有高度的市场流动性,因而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第二:提供经纪人服务

交易服务,金融咨询服务,资信评估、资金筹集的组织、投资项目的推销、保险和信托服务等等。

(三)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概况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1、中央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4、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我国金融的决策及执行、业务经营及监管机构体系。

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演变

(一)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

(二)演变 1、1948——1978年,“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在此阶段,学习前苏联的经验,经济、财政管理体系和金融体系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那时的唯一一家银行;它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普设于全国各地,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金融网,此称其为“大”;“统”则是指银行实行了“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不断丰富,但我国在当时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形成了“四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3、1984——1993年,“新型金融体系”。

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一般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信贷业务,其业务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原有业务将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来办理,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金融体系。4、1994年至今,“现代金融体系”。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专业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一:组建政策性银行。

第二: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

第三:综合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原31家分支机构,成立了9家跨省区分行,在不设分行的省会城市设立金融监管办事处,撤销在同一城市重复设置的分支机构,并明确了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第五:建立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建行)、华融(工行)、长城(农行)、东方(中行),负责收购、经营、管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部分不良债权。

(三)改革具体过程

1、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1979年2月,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和金融,再次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承办的农村金融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经营。

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社出来完全独立经营。1979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

1983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是经济实体,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除继续负担拨款任务外,可大量开展一般银行业务。

1984年1月,成了中国工商银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所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

2、建立中央银行体制

随着“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向多类型、多层次金融体制格局的演变,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是的金融领域中协调、疏导、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要承担占全国银行业务比重最大的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还要担负对整个金融业的调控和管理工作,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集剧透业务和管理于一身,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3、在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组建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交通银行重新组建,随后又陆续成立了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对于加强金融业的合理竞争,促进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支持经济均衡发展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4、组建政策性银行

1994年以后,一方面,为了解决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5、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建立包括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等在内的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引进大批外国金融机构。

6、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1990年和1991年组建的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得正式营业,标志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4年顺利实现了汇率并轨,从这时开始,我国人民币官价汇率与调剂价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此,我国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市场靠拢,人民币的汇率将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6年12月1日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都标志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实现了市场化,也标志着我国的货币市场及利率及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国金融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题,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格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国家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1.混业经营的概况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化业务分工,开始走上综合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道路,即混业经营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放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或资产组合的限制,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实现相互之间的业务融合,特别是允许商业银行在经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同时,经营证券、信托甚至保险业务,以减少对传统业务领域的依赖。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使其能够为一般公众提供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其次,专业化分工的突破还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侵入对方“领地”。

2、混业经营的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不是偶然的,有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1)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使资金的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国债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金分流。

(3)金融创新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传统界限。面对激烈的竞 争,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又要避开限制,不得不设计出新的金融工具。

(4)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应变能力,直接导致了新型金融工具出现,为金融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对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银行机构的并购浪潮 1.银行并购的含义及特征(1)银行并购的含义

指商业银行(金融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并购方的所有权,而后者则失去法人资格(即被吞并)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即使其成为并购企业的分支机构),或合并成为一个新的银行。并购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合并、兼并和收购。

银行合并一般指一家银行与另外一家或几家银行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会计实体,其中一家因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受其他银行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

银行收购是指一家银行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有偿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商业银行的经营控制权的方式,而使该银行的经营决策权改变的经济交易行为。(2)银行并购的特征

①从并购的目标来看,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并购

为了拓展业务领域、增加收人来源、扩大生存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商业银行除了合并、收购和兼并其他的商业银行之外,还向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机构展开并购。②从并购的形式来看,是由收购向合并发展。

③从并购的目的来看,是以获取控制权及新技术从而增加收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④从并购的规模来看,是强强合并组成超级银行。⑤从并购的区域看,是以美国银行为中心的辐射。⑥从并购的联系来看,银行业并购与工业并购相互促进。⑦从并购的结果看,是银行大型化、综合化和产融结合。2.银行业并购原因(1)规模经济

①可以增强公众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②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越的技术优势 ③可以产生业务范围广泛的规模经济 ④其他方面的规模经济(2)规避风险

(3)银行业务全球化的客观需要(4)银行业务范围全能化的客观要求 3.银行并购的利弊

银行并购这种市场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1)银行并购对自身发展的利益 ①突破进入壁垒,拓展经营边界 ②获得高新技术,发挥技术垄断优势

③实现高效率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经济 ④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成本,分散风险(2)银行并购对社会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资产存量合理流通,提高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 ②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社会 ③产融结合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④拯救低效银行,保持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3)银行并购的负面效应

①银行并购可能导致过度垄断,从而降低效率 ②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益 ③银行并购增加了风险及失业人数 4.并购的发展趋势

在利益的驱动下,那些有条件并购但没有完成并购的银行会继续执行其并购计划。但是,由于并购后又存在着诸多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这种并购的进程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不经济

(2)规模过大会带来经营风险

(3)金融监管困难,需要更多的国际协调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诸多对银行的不利影响,银行的并购浪潮将受到挑战,其并购进程将大大放缓。

第二篇: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列宁在剖析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特征时曾指出,银行已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变成“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整个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由此可以推导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何等巨大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大提升了主力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水准及其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支持着现在的总体信心,提供了中国今后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历程,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又是如何,下文将从这两个方向展开论述。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的坎坷历程

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它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这种金融体系直到1953年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和骨干,但仍保存了几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体系格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格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有经济的发展。

2、“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金融机构也按照苏联的银行模式,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开始改革之际。

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指挥协调如意,便于政策贯彻,利于全局控制。但问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应有的发挥,管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3、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

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2)第二阶段的改革从1994年开始展开,围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改革目标。

二、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其具体结构如下: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其具体职责如下:(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7)经理国库;(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0)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1)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2、政策性银行

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它们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均贯彻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自主经营与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到1995年末,三家政策性银行合计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占该年全国金融业贷款总量的12.7%。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处于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大银行排序中也处于较前列的位置。

4、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前后,在四家国有独资大商业银行之外,陆续建立了一批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

7、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

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目前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有外传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两类。

三、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1、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2)利率市场化;

(3)分业与混业经营。

2、未来走向

(1)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

(2)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最终的现实选择是实现股份制。

(3)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改革方针下,必须从体制外新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注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4)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金融市场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加快步伐,突出重点。当前应该把短期融资市场作为重点。目前商业信用不规范,商业票据流通性不强,极大的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深化。近期内,需要加快开发票据市场,为企业短期融资提供市场条件。同时,扩大同业拆借市场,使金融业的短期资金融通以市场融资为主,相应缩小中央银行贷款,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扩展创造条件。

(5)实行利率市场化。目前,中国的利率结构呈现出两头固定、中间变动的格局,即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是放开的,已经市场化了,再贷款利率是央行控制的,这是必要的;而存贷款利率也是由央行决定的。由于央行控制着两头(再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加之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小,交易主体有限,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已经放开的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形成一个孤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既然再贷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场化,那么,利率市场化的选择就只能从另一头进行。由于目前放开存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放开贷款利率。

第三篇:我国医药改革方向

三部门明确我国医药改革方向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3日联合发布的文件,到2011年,我国医药市场价格秩序要逐步好转,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到2020年,医药价格能够客观及时反映生产服务成本变化和市场供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三部门发布的《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了上述医药价格改革的近期和长期目标。《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和完善的医药价格管理体系。

《意见》确定了由政府制定价格的药品和医疗服务范围。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医疗保障用药及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特殊药品,由政府制定价格;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制定价格,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意见》明确,政府制定药品价格要遵循“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反映供求”的基本原则,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药品临床价值等因素;逐步降低政府指导价药品流通差价率水平,保持药品之间合理差价或比价关系;政府制定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要在合理补偿医疗机构成本基础上,按照扣除财政补助、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耗材)差价收益核定。

《意见》提出,在合理制定药品零售指导价格的同时,要按照“医药分开”的要求,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收入,可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设立“药事服务费”项目等措施进行必要补偿;要进一步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方式,加快解决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对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管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医药价格评审制度建设,健全药品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建立和完善医药市场价格调查、监测和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完善价格决策程序;探索建立医药费用供需双方谈判机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医药价格监督长效机制,规范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价格行为。

第四篇: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举世瞩目的关注。这种经济增长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仍然很不完善。所以我国的金融制度急需改革。对于我国的金融改革方向,可以借鉴那些国际经融发展中的发达国际,尤其是美国的先进经验,同时予以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体制不可或缺的是一个健康良好的金融环境。对此,我国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部门建立包括各类企业的信用数据库,以完善我国的征信制度和信用评估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并发挥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建立专门针对民间金融的机制或监管机构等方式,以完善我国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另外则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与再担保体系。

(二)推进国有银行改革。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在全国 各地网点甚多,但是各分支结构经营的自主性却很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般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很小甚至没有,一旦放贷或是数量较大的贷款都需要向所属的分行甚至总行申请,这无疑加大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银行的经营管 理政策,都是由总行统一制定,然后下放到各分支机构再贯彻实施,这十分不利于银行的因地制宜。

(三)实行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运用多种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的融资方式呆板、简单、金融工具单一。强调 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一切借款通过银行融资的模式。结果造成很多企业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实践证明仅有国家银行信用形式是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除实行国家银行信用的融资方式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商业信用、消费信用、集体信用、私人信用的积极作用实行租购贷款、房产抵押贷款、期票抵用贷款、银行贷款、租赁贷款、票据承兑、贴现、买卖等融资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变单一的金融工具为多样化的金融工具。

(四)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问题上,一直是采取限制的态度。这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极不相适应的。众所周知,这些年在国有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乃至合资、外资经济都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金融领域,非国有金融机构无论是在机构数量,还是在资产规模上所占的比重都很小。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金融组织体系的所有制形式也应多元化,要打破国有金融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

第五篇: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全社

会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 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现状改革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reform has begun.Personal income tax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we must reform the tax system to develop a set of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our country.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of reform.【Key words】 Personal Income TaxActualityReform

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 多年以来, 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着眼于使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 同时要使这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负担不公平,税率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 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 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 分项确定适用税率, 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 广泛采用源泉课征, 虽然可以控制税源, 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 节省征收成本, 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 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在这种情况下, 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 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 使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 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二)免征税额标准不科学、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未考虑纳税人赡养老人、家庭负担、子女抚养和教育等因素,不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都考虑了纳税人的特殊情况,允许在税前扣除家庭成员的赡养费、抚养费、子女教育经费等,体现了文明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公平原则。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统一的扣除标准,虽然操作简便,但忽视了纳税人家庭负担等特殊情况,在统一扣除额下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平等现象。如三口之家,一个月收入2000 元,负担2个无收入家庭成员的纳税人;另一个夫妇两人月收入均为1000 元,负担1个无收入家庭成员。虽然同是月收入2000 元,但体现在税收、教育及医疗等负担上却完全不同,前者要比后者负担重的多。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程度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抚养等支出的不断上升,一些家庭的负担将更加沉重。

(三)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 征管手段落后

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 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 征管手段落后, 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 代扣代缴制度又难以落到实处。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 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 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 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 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 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 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 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 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 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 让其纳税, 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征管难度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所得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公开向隐蔽化发展,由相对集中向分散化发展。随着这种现象的逐渐扩大,也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源难以控管,使征管工作出现难征、难管、难控的现象。加上征管力量单薄,现代化手段跟不上,处罚难度大等因素,使个人所得税难以足额征收到位。近几年个人所得税的增长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规范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薪金代扣代缴工作取得的,而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和建筑承包人等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还

远远不够。据有关资料反映,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来自工资、薪金所得的比重逐年上升。相比之下,个体户经营所得的比重则呈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出这部分所得征收难度大,偷漏税比较多的现状。

(二)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仅有12% 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与此同时, 有将近24% 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短暂, 公民纳税意识淡薄。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征收方式, 并以代扣代缴的方式为主。一些代扣代缴义务人出于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帮助纳税人分解收入偷逃税款;应当自行申报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个体工商户多数申报不实;多渠道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几乎无人主动自行申报。

(三)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 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 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 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 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 左右。另一方面,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 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三、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 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 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 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 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 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 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 即分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对不同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 对综合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对分类所得实行差别比例税率。这种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的征税制度, 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 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 又可以稳定税基, 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我国政府已经明确,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降低税率,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级距降低税率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如果税率过高,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必然下降,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抑制。另外,税率定得过高,会使纳税人感到牺牲过大,往往会使他们选择收入隐性化。从国际所得税发展趋势来看,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都在降低,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般在5%~40% 之间,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在2%~35% 左右,因此,借鉴外国经验,合理设置税率是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关键之一。在混合税制下,仍可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税率。对综合所得部分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以体现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具体设计时,可将最高边际税率降到35%左右,所得级距缩小到五级,相应税率可设5%,10%,20%,30%,35%。通过简化级距,调整中间税率,适当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适当调高中高收入者税收负担。这样,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的总体税收负担基本一致,以避免一些大股东或资产所有者利用其特殊地位,操纵公司利润分配,进行合理避税,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之间的双重课税问题。

(三)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征收

从当前发展来看这是一项远期工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民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我们可逐步尝试将个人所得税从分类所得课税转向综合课税。届时将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合并在一起,全额按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计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同时考虑其他如夫妻合并申报问题。《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4日报道:“两会”开幕,各方热议税收体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免征额从1600元上调至2000元再次成为讨论热点。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表示:以家庭为单位和根据地区情况来分别制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想法值得探讨, 但根据目前的状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管理成本过高和人口的流动性问题,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还力所不及。对于个税改革的方向,中央财经大学院长助理郑榕教授认为“中国税制体系、统计方面和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有差距,以家庭为单位计税值得探讨,是个税改革的根本方向”,她和贾康等专家也都认识到,这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障碍和问题需要解决。

(四)采用以源泉扣缴为主和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方式

源泉扣缴制是指在取得收入的环节按一定标准进行扣缴。纳税申报制是指按规定需要进行申报的纳税人在终了后一定时期内将上一的各种所得进行申报,并将扣除项目、已预缴税款等到一并列出,税务机关核实后计算应纳(应退)税款。大多数国家为了实现对个人所得税的源泉控管,都将源泉扣缴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管方式,甚至在实行普遍申报纳税制度的美国,全部纳税人中也有88%的纳税人的税款是采用预扣代缴方式征收入库的。我国也将源泉扣缴作为主要征管方式,但效果一直不佳,应该尽快建立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由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制度,使税务机关可以在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叉稽核。

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后的影响与展望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全面修订个人所得税法,使改革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将呈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和短期调整措施。

1.近期目标。调整工薪所得的适用税率与累进税率的多级次。调整现有的级距, 扩大低收入档次的级距, 降低边际税率, 适当调增起征点到3000 或5000 等,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其调节作用。合理的税率也能吸引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和人才选择在中国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2.中期目标。我们要不断提高征管水平、改善社会征管环境, 稳定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并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特别是对目前的高低收入悬殊较大的群体的调节作用。

3.远期目标。在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时, 不断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系统。顺应世界税制改革浪潮, 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税制改革接轨, 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羽平,廖永新.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探讨[ J ].财税论坛, 2005.【2】董再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完善》载于《税务与经济》2005 年第4 期

【3】徐进.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难点与对策[J].税务研究, 1997,(3).【4】刘 佐:关于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研究报告1997.

【5】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J ].中国税务,2003,(5):25227.【6】夏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设想[J ].上海财税,2003,(5).【7】李建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8】静雅婷.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探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5.【9】计金标.个人所得税政策与改革[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下载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全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

    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方向5篇

    我国教育治理体系改革该向何处去 当前解放教育生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关键在于重构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财政部门之间对教育的统筹管理与专门管理之间的权力关系,从......

    试析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方向

    试析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方向 作者: 吴磊发布时间: 2011-02-23 10:38:44 人民陪审制度渊源于民主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实践......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范文大全]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大一统”金融(1948-1978年): 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7日发行人民币。 “大一统”:中国人......

    我国金融机构调查报告

    我国金融机构调查报告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格局。但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并不......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及方向

    我国财政改革的现状特点以及改革方向 摘要:在公共财政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能够促进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的解决。中国式公共财政制度要构建......

    试析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现状和改革方向

    试析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现状和改革方向本书由小说TXT电子书下载网站提供声明:本书尽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1. 最新最好看的黑道小......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王佳 提纲: 1、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 2、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