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修订各类专业教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修订,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研制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开展示范培训。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1.强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和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2.搭建工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和高校建设一批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省(区、市)建设本地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统筹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建设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3.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大力培育领军人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4.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将《实施纲要》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出台,这本身也是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书写教育“奋进之笔”的一个重要举措。
下面,我从《纲要》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四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第一,《纲要》的出台背景
制定《实施纲要》,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号召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定《实施纲要》,就是为了立足新时代,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需要。一年来,各有关部门、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当标杆,在强化落实、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出台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教育部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部门,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中央部署,进行超前化部署,实施清单化管理,着力机制化推进,推动绩效化评估,强化学理化支撑,开展品牌化营造,加强督导化检查,切实推动高校思政会精神落地生根、落地有声。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调研。会议召开前夕,教育部所有党组成员就分赴各省(区市),分片区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题调研。会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组会进行集体学习,亲力亲为抓落实,到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督导调研,实现全覆盖。对机关直属单位干部和各地各高校党委负责同志,开展全员轮训,推动层层深入学习。二是制订出台实施方案。梳理形成9大类108项任务清单。制定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目前,《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系列文件已经相继印发,相关文件将陆续出台。三是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动构建各部门统筹联络机制、部内各司局统筹协调机制、战线统筹推动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四是聚焦突破重点难点。聚焦薄弱环节、重点难点和普遍性问题,主动打好打赢高校党的领导、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战役”,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比如,将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组织200名知名专家旁听思政课3000堂。再比如,遴选培训1000名优秀辅导员开展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巡讲和网络巡礼,推动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全覆盖。总体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措施针对性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关注高校思政工作的态势不断向好,氛围前所未有。我们今天印发《实施纲要》,就是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十九大精神的新要求,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的十六字方针,不断完善工作标准,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评价激励,提升育人实效,深化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教师思政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抓制度完善,抓标准健全,抓关键环节,抓全面统筹,明确“项目书”,绘制“工程图”,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第二,《纲要》的总体思路
《实施纲要》是质量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施工蓝图,其总体思路是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要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三,《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分为目标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4个部分。其中,最核心内容是第三部分,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
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
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开展“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项目,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就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功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活动,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加强教育立法,加强法治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
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选树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最后,我再介绍一下《纲要》的实施保障。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改革驱动。主要是要推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区和示范校。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主要是要建设三大中心群,一个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第二个是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等工作。第三个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统筹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
三是建强工作队伍。针对所有教师,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针对高校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大培养培训、访学研修、学位提升、项目支持力度,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政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就是要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督导考核等。
第二篇: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内各司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已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年12月4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修订各类专业教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修订,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研制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开展示范培训。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1.强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和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2.搭建工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和高校建设一批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省(区、市)建设本地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统筹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建设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3.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大力培育领军人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攻读博士学位。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4.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将《实施纲要》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制作团队? 主编:鲁彬之
责任编辑:刘艾格
美工:刘艾格
技术:王光烁
审稿:刘莉关于我们:
MVE(艾米)即现代职业教育英文单词简称。现代职业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力求打造中国现代职教领域第一新媒体平台:垂直门户网站+移动新媒体+优质在线资源+应用服务,打造职业教育颇具生命力和生态特征的协同发展共同体,服务社会,服务到每一个人!我们的宗旨是:服务职业发展,成就美好人生!
第三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修订各类专业教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修订,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研制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开展示范培训。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1.强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和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2.搭建工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和高校建设一批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省(区、市)建设本地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统筹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建设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3.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大力培育领军人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4.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将《实施纲要》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第四篇: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推进教研工作提升
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推进教研工作提升
根据山东省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按照学院党委“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部署,学院出台了《滨州职业学院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各院、部全面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成果不断涌现。
一、全面加强专业建设
1.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各二级学院根据学院专业调研实施方案,制订了本单位的专业调研实施方案,由主要负责人带队,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深入行业企业、人才市场、职业学校等,制作了调查问卷,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调研。建筑工程学院以理事企业为对象,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进行座谈,发放问卷,获得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医疗学院召开了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2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把市人民医院和滨医附院的医生请到了学校,对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把医疗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岗位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2.调整专业布局,打造黄蓝特色。对接“蓝黄”两区建设发展,根据滨州确定的纺织家纺等六大支柱产业,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开发新专业。与石油及盐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接,新上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冶金技术、汽车服务技术与营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个专业,开展了开展社会体育、家政服务、老年护理3个计划新上专业的可行性论证。工商管理学院与建筑工程学院分别对接滨州“四大旅游板块”、蒲柳编、老粗布、剪纸等特色文化产业,改革了旅游管理、装潢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等文化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强化了区域特色;同时,依托动漫设计等现有专业,开发1~2个文化创意类专业。调整了经济管理、工程监理、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4个招生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的专业。适应魏桥铝电集团建设铝材深加工基地的需要,筹建魏桥铝电冶金学院,在新上冶金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设置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方向。
3.推动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现代纺织技术的“校企互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厂校共育、分段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生物技术及应用的“学做循环、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元合一、五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护理的“院校融通、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等,均实现了重大创新。会计学院成立了滨州会计专业理事会,护理学院成立了护理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城建产业联合理事会,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
4.积极申报“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要求,组织应用化工技术、园林技术2个专业申报“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9月25日~10月13日,教务处、科研处、轻纺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组成项目申报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加班加点,利用国庆假期,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确定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容、改革举措、绩效考核指标、专业建设预算等,填写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信息表,并于10月14日前将材料准时报送教育部、财政部。目前,相关材料已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示。
5.积极培育专业特色。制定了《滨州职业学院关于制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各专业深入对接区域重点行业企业,依据企业岗位能力,融入行业企业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航海类专业与企业合作,分别将建设部建筑施工员职业标准、船员适任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特色实用人才。制定了《滨州职业学院关于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启动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计划遴选2个院级特色专业,组织数控技术专业申报了省级特色专业。
6.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研室建设。根据党委要求,部署了教学做一体化教研室建设,制定了教学做一体化教研室建设规范,推动各教研室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团队等工作,推动档案和制度建设。各二级学院分别选择1个教研室,全面开展软硬件建设,目前进展顺利。护理学院结合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以临床护理教研室为试点,建设完善教研室软硬件,已投入使用。机械工程学院将数控技术一体化教研室建设,与黄河三角洲实训广场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设计要求。
二、全面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1.加强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各专业在与企业准确定位专业方向、确定具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了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推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如:基础部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等5个公共基础课程群,会计学院构筑了“一线三点”的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工程学院推行了“小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建筑工程学院实行了“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护理学院采用了PBL(问题引导教学)教学模式。5月和6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先后刊发了《滨州职业学院“1235”工作思路引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以改促变谋发展,深度合作促提升——山东滨州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破坚冰》2篇关于教学改革的经验介绍。
2.推动精品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开展了全院所有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各专业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进企业技术标准,以项目或案例为载体,建立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根据《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鲁教高字„2011‟9号),启动学院2011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各院、部通过开展课程录像、建设课程网站、集成课程资源等,组织了8个联合申报项目、共40门课程,参加学院的精品课程评选;最终确定了数控技术、护理、会计电算化3个联合申报项目、共申报15门课程(其中包括3门已建设的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于10月27日上报教育厅。启动了2012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面向全院,计划遴选6个课程群、共30门课程进行建设。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组织7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开展了以资源素材为核心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开展教学精品课评选活动。根据党委要求,推动全体教师在学院、各院部、各教研室三个层面,围绕集体备课、公开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组织了2011年滨州职业学院教学精品课评选活动。当前,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全体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参与,先后开展了公开课、说课、评课活动,切实促进了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社科部根据学院教学精品课评选实施方案,设计了“课前说课”、“课堂授课”、“课后交流”三个环节,组织全体教师围绕自己的课堂教学及课前的教学设计认真评价教学效果,客观分析了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及其原因,明确了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护理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徐红、副院长高希海、教学管理人员、附属医院兼职教师张明梅护士长、教学督导员何宗明教授、学生代表5人组成的评委小组,组织授课教师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设置多种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授课。基础部利用本次活动,总结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如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王春生老师外训与内训结合,采取“网上作业”的形式,在网上给学生批改作业、记录成绩。
4.持续推进校本教材建设。各二级学院在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编写校本教材。轻纺化工学院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应用化工技术3个专业已形成系列校本教材。建筑工程学院根据骨干校建设要求,编写了《滨州职业学院2#教学楼施工图》、《住宅建筑项目教学平台》2本教材,目前已投入使用。李慧东老师的《畜产品加工技术》、郭清华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分别获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二等奖。
第五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3 版)
资料图片
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重庆文理学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2012年,学校2名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展出大学4年共同发明的30多件电子作品,图为用人单位主动找到学生洽谈合作。资料图片
本期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组织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近十年来,一些高校将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系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构建出了适合高校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做了不少有效的探索。
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认证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质量管理体系中“ISO9000族标准”为例,它集中了全世界5000多位管理专家几十年质量管理研究之精华,从适用于制造业发展到适用于各行各业和所有社会组织。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高等教育发展,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框架下制订中长期质量目标和质量目标,并且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学校教育组织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的内部组织机构中去,明确内部机构和各个职能部门内部的岗位职责与权限,便会通过过程控制的方法,逐步实现质量目标,实现学校办学质量、服务质量达到甚至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处长刘振天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评估工作方案中的质量控制也有借鉴如ISO9000族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在评估过程中,如有高校将质量管理体系纳入并构建完备,确实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这表示学校重视教育质量工作,评估中心也会表示认可并在评估过程中适当加分。当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死板机械地引入到高校的教学,因为高校在运行过程中有其特殊性、主体性和自由性,一定要遵循高校的自我发展规律,合理构建相关标准。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才是一切标准纳入的初衷与落脚点。
本期《论苑》邀请5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高校引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和经验,以飨读者。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吴琳、陈建强、邢兆远、李建斌、曹继军、颜维琦、张国圣,光明网记者朱斌整理)
让教育活动在“规定动作”中运行
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质量管理者代表 孙培廷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3 版)
孙培廷
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国家“211”重点院校,培养的航海类学生既要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履行STCW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以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997年,我们学校成功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科学内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创新并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998年,学校通过挪威船级社(DNV)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世界第一所按照STCW公约要求建立质量体系并通过政府主管机关认证的高等航海院校。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了高水平航运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体系文件,严格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2005年,大连海事大学独立设置质量管理处,重在强化体系运行的“执行力”,紧接着又决定学院书记为二级管理者代表,实行质量管理体系二级管理,使责任更细化、更具体。我们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1本、程序文件75份、岗位工作指导书294份、质量记录表格246份、管理规章制度375份等。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在这些“规定动作”中运行,使学校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程度明显提高,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更加明确,解决了信息和命令在不同层次上的传递不畅,以及常见的“上情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传”“部门保护主义”“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教学督导,对本科教学进行质量跟踪。在大连海事大学,有一支由20人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成员均是学校离退休的资深教授、副教授。他们分专业对全校本科教学及实验教学进行质量跟踪,不定期地到课堂听课、到学生中间问询,开展教学秩序检查、课件质量检查、试卷检查、巡考检查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综合意见。他们可以问责没有达到教学标准的学院和教师,如果学院或教师暴露的问题较多,督导组还可直接将督导报告上报学校教务处甚至主管校领导。
三是实施内、外部质量审核,促进质量管理的自我完善。目前,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两次的内部质量审核,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对学校进行外部审核的是国家海事局和在国际认证机构中声誉较高的挪威船级社。外部审核是否通过,不仅影响学校质量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更会直接影响学校航海类毕业生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质量信誉。
切实发挥“体系”对质量的保障作用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 峥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3 版)
陈 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高校作为内部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通过建立健全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坚持有效实施,才能切实发挥“体系”对质量的保障作用。
同济大学自1907年创办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2003年学校成立课题组,重点立项研究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005年9月,学校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以“全方位监控,保证关键因素和环节实现质量目标;循环闭合,保证质量目标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学校定位”为指导思想,正式颁布并全面实施“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09年9月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始全面推广“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家、社会和学生满意为目标。《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试行)》和《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试行)》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归纳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个主要方面。本科部分共设18个一级项目、37个二级项目和91个质量要求;研究生部分共设22个一级项目、52个二级项目和139个质量要求。这些项目和要求突出了同济大学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凝练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了质量保证工作既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又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标准相适应。通过明确的“执行项目”“监督项目”“质量控制点”和“实施条例”,以及质量保证总流程、分流程等,解决了保证什么、谁来保证、如何保证、效果如何,谁来监督、如何监督、如何反馈、如何改进,体系如何正常运作、质量保证的效果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按照“检查—反馈—建设—改进—检查”的运行机制,使执行过程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的流程。发挥质量评价信息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的辅佐作用,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改进以育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和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施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来的几点深刻的体会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必须与时代需求和发展相适应;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教育质量保证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适应;质量保证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能完成的,通过一个循环解决一些问题,质量随之提高了,但总会留下另一方面的质量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发生了新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进入新一轮循环,才能实现螺旋形上升的目标。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必须持之以恒。
第三方质量认证可以推动高校管理创新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远程教育学院院长 白长虹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3 版)
白长虹
南开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于2012年导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依托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我院制定了“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强化培训,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资源、服务、管理、创新”八字质量方针,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各级文件,包括南开大学远程教育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21个、支持性文件136个、质量记录186个;以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习中心满意度和内部服务管理满意度作为质量目标和考核指标,保障远程教育科学、稳步、持续、健康发展。近一年的导入实践让我们获得一些启发和认识:
第一,引入第三方质量认证可以推动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领先的北美和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了质量认证的主体,他们接受政府的管理以增强其权威性和合法性,但不依赖于政府,也不依赖于高校,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可以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如引入ISO9000族等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通过外部市场力量来驱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可以有效改变行政命令带来的体制僵化、一刀切、缺乏特色等制度缺陷。
第二,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水平。质量认证的根本目标不是取得某种资格,而是提升教育质量。国际成熟的质量认证体系是长期质量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方法汇总。如ISO9000族标准重在建立高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通过内审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它强调从方法和理念上改进教育管理水平,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每年由认证机构进行的监督审核是很好的教育质量管理评估手段,有利于学校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能力,形成高校内涵的竞争力。
第三,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人才培养的国际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这样的目标需要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模式的国际化,我国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引入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实现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产品的国际化以及人才培养观念的国际化,以此融入国际教育市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和教育成果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质量管理推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
重庆文理学院校长 孙泽平《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3 版)
孙泽平
2003年,时任我校党委书记、校长牟延林教授以国际视野审视国内高等教育,从“关注学生,质量立校”的办学传统出发,毅然决定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按照“移植、改造、融合、创新”的方针,构建起“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2005年,重庆文理学院探索形成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迄今10年,重庆文理学院坚持在教育教学全领域运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个国际(国家)标准,新型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确保了学校在快速转型发展中稳定、高效、有序地前进,质量管理最终推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
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系统部署发展战略。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学校深研明判,确定了建设特色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实施以应用型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顶天立地”发展战略,确立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学校启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强基工程、师资队伍提升工程、校园建设拓展工程、办学特色亮化工程等5大工程,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础,并从思想、政治、制度、资源、服务等5个维度构建了保障系统。以提高效能为目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学校推行“大部制”和“学院制”改革。学校对教学服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予以重组,重组后的教学服务部门由原来的20多个处级机构缩减到10个部,有效避免了以往机构职能交叉、接口不畅的弊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按照“院所合一”原则设置二级学院,打通了学科专业壁垒,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全面推行“校院二级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办学活力。
以顾客关注为焦点,深度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将学生作为主要顾客,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己任,按照“从出口往回找,从课程往回找”的基本思路,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深度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毕业论文(设计)、公共课等5大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中心、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的现代教学模式。在服务学生方面,学校建成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学生资助帮扶体系。
质量认证是学院科学化管理的保证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徐仲安 《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3 版)
徐仲安
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山西省“办一所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的现代化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成立于2001年3月的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连续十年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3年在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名列第六。成绩的取得,与实施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密切相关。
一、确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办学定位。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建院起,我们就将教学质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之本,将实施科学、系统管理作为提升学院办学质量的重大措施。2005年,ISO9000质量认证与管理体系的引进实施,将让学生满意的“大服务理念”转换成系统对接的具体行动: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服务,系部主任负责制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服务,学院领导为广大师生创造优越的教书育人环境服务。
二、质量认证是学院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的保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保证才能实现。学院作为新体制、新机制运行的大学,在各项工作中探索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了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行政服务、后勤保障“四个子系统”为一体的全院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行监控模式。科学编制了院系两级《质量目标》《程序文件》《工作手册》系列管理制度,将重视岗位职责、重视质量意识变成执行过程中“讲程序,有依据,重证据”的具体行动,有效克服了管理中的随意性,使学院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按照“持续改进”的管理内涵建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机制。ISO9000对教学质量实施全面、协调、系统的管理,各项管理的系统联动,形成了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有效提升的机制,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度保证。结合ISO9000族标准中“持续改进”(PDCA)的思想精髓,8年来,学院逐步建立起一个自我完善和改进的组织体系,即学年工作任务书(P工作策划或目标计划)—日常管理(D实施过程动态管理)—集中检查(C过程检查和监控)—结果反馈(A结果处置,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将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作为新起点,并在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追寻纠正预防的措施。通过组织学院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邀请质量认证机构审核等,促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贴近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确保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就业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