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第八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教学目的:
1、了解农村青年要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了解农村青年要做科技致富创业的带头人。
3、了解农村青年要做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带头人。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农村青年,应该投身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农村青年要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村青年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四个方向:一是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村青年要成为新型农民,就要积极参加各项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
二、农村青年要做科技致富创业的带头人
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靠科技致富创业,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当地农民创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成为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要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就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从熟悉的领域下手。在科技致富创业中,最好要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开始,这样,比较能掌握实际状况,也容易获得充足的资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木、花草、养殖等产业方面选择致富的方向。
2、筹集充足的资金。创业开始的两三年不太可能赚到钱,在创业之始,最好准备充裕的资金以备周转;此外,创业要有长远的规划,要绘出未来事业的蓝图。
3、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创业不单是开一家小店或是小摊,而是要创建具有完善的组织及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找三四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开创。
4、要有完善的管理能力。一个事业是否能持续发展,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关键因素,这其中包括制定作业流程来掌控成本,提出完整的人才培训计划,以作为未来组织扩张的准备,并营造优质的公司文化,以留住人才。
5、保持健康的体魄。健康为生命之本,创业之路更有如马拉松,需要良好的体力及耐力才能持续。只要掌握创业的关键要素,且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成功创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只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不断提高自己,多数人都可以取得创业的成功。
三、农村青年要做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带头人
广大农村青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道德信念现代文明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以“实践公民道德规范,争做农村文明好青年”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建农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众提供热心帮助;通过组建青年文明宣传队,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崇尚科学,倡导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拒绝黄、赌、毒,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
课后练习:P100光镜” 1、2
第二篇:非公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回报社会 共谋发展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举国上下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非公经济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凸显了巨大的作用。
发挥非公经济灵活运作优势 发展农村经济 山东省东尉村是一个只有183户、690口人、远离县城、资源匮乏的小村庄,现有耕地960亩,劳动力人口350余人。在这个村子里,赵洪林在80年代自己组建了东尉工业设备厂,也是当时东尉村仅有的一个盈利的企业。为了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93年赵洪林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总资产近千万元的工业设备厂无偿捐献给了村集体,而村里的全部债务则由赵洪林重新承包回来的工业设备厂独立承担起来。赵洪林的举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一致推选赵洪林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
东尉工业设备厂自建厂以来主要生产工业企业配套产品,该产品具有应用面广,市场需求量大,周期性更换、产业生命力旺盛的特点,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1996年,赵洪林在此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邹平宏伟集团公司,下辖13家企业。2004年,集团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第二次进行了改制,成立了赵洪林个人股份占61%,村集体股份占31%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山东东尉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以企带村、村企共建,实现共同富裕。
赵洪林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注重与外部资金合作,通过吸收外来资金而不断壮大发展自身。东尉集团先后与各地客商组建了不同的公司,这几个公司的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走进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集团先后被评为省级纳税企业,“民营科技企业” “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8年,意大利客商在考察了全国市场后,决定与山东东尉集团合作,成立山东依诺泰克嘉和不锈 1
钢管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不锈钢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拓展国际市场。该项目的实施,使东尉集团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
以工业化发展富裕农民 带动村民实现全员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东尉集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很好的解决了村民就业的问题。现在东尉村民全部安置在东尉集团工作,就业率100%。东尉集团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与脱贫致富,还给更多的外地务工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东尉村,每个人都有不菲的就业收入,吃住花费村里有补贴,每人每年可以盈余万十来块钱,每户加起来可达到结余2-3万元。而且,就近就业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家中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理,老人病痛无人照顾,儿童教育无人管理等等“老小村”的问题,促进了农民生活的和谐和生活秩序的稳定。
东尉集团十分注重员工素质建设,一方面,公司党支部、工会齐抓共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体和公益活动,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定期培训战略”、“借脑工程”、外聘高新人才和建立学习型科室、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车间,为员工搭建起智慧平台,不断强化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
村企共建 安居乐业 东尉集团的发展,带动了东尉等六村从落后贫瘠的小村庄变成向城市化发展的新农村。
如今的东尉新村,引进黄河水系,打造园林式乡村。按县级公路标准铺设了 “三横两纵”五条大街。在路的两旁架设了高杆路灯,栽上了大量的法国梧桐树,铺设了大面积的绿地。在新村中央是环形中心绿地广场,内设新村标志、休息亭、连廊、雕塑、水榭及水池,并配备了多项运动设施。环绕广场,北侧是五层办公大楼、公寓楼、别墅区和村物业管理中心,东侧是幼儿园和文化中心,西侧是医院和老年公寓,南侧为商业中心。新村村民入住的公寓楼底层为车库,居住结构为三室二厅,面积140-160平方米不等,室内统一高标准装修,有线电视、电 2
话、宽带、煤气、车库、集体供暖一应俱全,用水免费。附近七里八乡都愿意入住新村,在此安家。
改变生活观念 安享幸福晚年 新村的亮点是集团出资建设的老年公寓,已于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公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12个双人间,40个单人间,每个房间都设有洗浴室、储藏室,配套有电视、床、沙发、中央空调,目前已经有60位老人入住。每年用于老年人生活的运行费用达50余万元,全部由集团和村集体承担。村内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都可领取生活补助费360元;不仅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现实,而且为村里的年青人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老年公寓每月不定期组织活动,包括学习时事政治、养生保健知识,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集团还组织老人们到全国各地旅游观光,老人们在这里真正过上了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移风易俗 乡村文明
东尉新村还把建设农村文化大院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投资建起了乒乓球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老年人活动室等,修建了篮球场,购置了健身器材,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秧歌健身队。村民有了空闲时间就到图书阅览室读书看报,到了农忙季节,村里还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传授种养殖技术。东尉集团还每年拿出资金,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陶冶村民情操。随着村广场的建成,更加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送文艺下乡、“邹平大舞台”、第三届农民艺术节闭幕式等活动相继走进了东尉村,为全村人送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走在东尉村花园式居住区的大路上,几乎使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农村。然而,大路旁广阔的田野和绿油油的麦苗又在提醒着你,这就是中国一个普通农村的现实图景。而居住方式的改变,不仅有利于节约十分紧缺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村民向居民的转变,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的转变。
现在,东尉村民在企业上班的都加入了养老保险,所有家庭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教、人人有工作、户户有存款的协调 3
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农村模式。
东尉村以企带村、工业兴村、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克服了地理位置偏僻、发展资源不足的劣势,走出了一条现代新农村的发展路子,形成了 “东尉特色”、融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为此,东尉村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30多项荣誉称号。赵洪林也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省民企帮村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光荣当选第八、九、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
当前,我国非公企业解决了农村近2亿人的就业,超过农业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很多非公企业人士本身就来自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受益于农村,既有割舍不断的亲情和乡情,更具备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经验与商业运作模式。同时,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来讲,建设新农村也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天地。实践证明:
建设新农村,非公企业大有可为。
第三篇:浅谈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必然有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导向力、凝聚力、竞争力和推动力。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青年的思想是企业文化的活力之源,是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所在。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企业管理革命的宗旨。青年作为企业的生
力军,是企业的未来与希望,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青年是最有力的实践者与发展者。
一、青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者
“青年”是希望与活力的代名词,他们是企业的未来。青年人的思想活跃,原来的、固有的思维定式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他们身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有很多相似之处。面对新经济时代,青年人熟悉所处的环境,懂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并对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摒弃一切旧的、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企业目标及经营理念,形成企业内部新的文化氛围,这与青年不拘泥于旧的传统不断创新的思维不谋而合。
1、青年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深度
青年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尺。青年人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一个企业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其企业文化会渗透到企业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角落,青年人会自觉投身于其中,将其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理解其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反之,如果一个企业里青年人对建立企业文化漠不关心,认为企业只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够了,企业文化只是搞形式空喊、可有可无,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只能说是停留于表面。
企业文化建设深度对青年的影响是深远的,青年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会对企业及所处的环境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同时,青年人固有的热情、创意也会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2、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是青年人成长的天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主宰。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内涵是组织,因此也可以称作“组织文化”。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能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
企业文化这双看不见的手,影响着青年的工作、学习。青年在日常工作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在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中、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在出手的成品中,都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将其向外传播,为企业创造着有形及无形的效益。青年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成为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并且受益无穷。
二、青年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者
1、企业文化建设要深入青年人内心,才能得到发展
20世纪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科学与管理,21世纪强调的则是有推动力的人,企业首先是以人为要素的经济组织,如何发挥这个组织内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智慧,增强每个人的才干,以最佳的组合来实现企业目标,便是企业文化之所在之灵魂。
企业文化是贯穿于管理始终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开始是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最终的结果应该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发展、完善。纵观国内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它们主要也是通过一种价值观、通过一种机制、一种制度或者一种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比如雪佛来的“一切从小事做起”,壳牌的“环境第一”等。一个企业要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完善的管理机制、良好的文化氛围,就会为其青年员工的成长提供宝贵的土壤,青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仅是实践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最初的强化,会在青年中取得成效,但从发展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入青年人的内心,成为青年人的自觉习惯。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之路,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
2、文化具有延续性,企业文化需要青年人来传递
现代企业的竞争,究其根源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文化,如何吸引人才、及早发现和培训年轻人才,做好人才储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现在很多企业开始重视青年这一群体,因为青年人是企业人才的宝贵资源,企业的建设、生存、发展与壮大,靠的是一批人才!开发市场要人才、抓内部管理和经营要人才,生产、技术、质量等都离不开人才,企业中的员工有各方面人才,对人
第四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的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的的对策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改进为农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活力差、带动力弱,已不适应以前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加工、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的需要;加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技术服务手段相对简陋,服务内容和质量与农民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为农业服务功能;三是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强化流通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方式,畅通流通渠道,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四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为农民提供农资配送、农技推广、产品营销、农机作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多元化的服务主体,鼓励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治理“三农问题”而提出的着眼长远、统揽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推进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我国要有效推进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就需要基于战略的高度从理论上来加以思考和认识。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经理性分析,提出若干理性思考,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之一就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农村城市社会发展失调。因而,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城乡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农村是人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态,二者互为市场,相辅相成—农村发展好了,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辅资料,为城市发展输送更多的建设者(如农民工等),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城市得到了有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各种服务,而且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而且是实现城乡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农村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就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环境及其建设放在基础地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结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一致的目标,使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根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的差异,各农村地区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时就应在有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时)制宜、统筹兼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同中求异”。因此,各农村地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其不同地方和区域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状况(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当地客观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允许农村地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要基于其“起点差异、进程快慢、水平高低、方式各异、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
农村经济不能简单等同于农业经济
调查表明,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要地位,不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农民增收,合理引导城乡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这本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却误把农村经济等同于农业经济,从而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顺利开展。事实上,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农村经济除了第一产业的农业外,第二、第三产业也应涵盖其中,只是从整体上讲“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来建立现代农业,而且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使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农村社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是加快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不仅仅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职业教育内容(农业使用技能及第二、三产业技能),农村教育要“三教”有机结合,以实现“三教的有机统一”,这是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当然,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指农民自身,还应包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及技术人员,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战略决策,给“三农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调查表明:目前的三农问题“不只是农业经济和农民负担问题,还是与集体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解体”(周建明,《建立发展的社会纬度》,2007),这一点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建立并完善与集体经济相应功能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中介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势在必行。同时,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足够的、适合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虽然是以恩施州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为个案提炼的,也许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在具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要基于战略的高度把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同时,还应结合当地“三农问题”自身特征和实际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惟其如此,我国农村社会才能在新形势下按照“新方法、新思路、新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在实处,让人民满意。
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其现实依据是“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不断深化和现代科技及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事实。生存环境一旦变化,与此相应的一切文化都要发生变迁和调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及其发展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框架,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大环境”(陆益龙,《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需求与供给》,2007),这是新农村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体等领域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制度创新及其变迁。就目前农村地区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以下几种制度的改革及创新:农村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及流转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不合理的农业价格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当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且要“因地(时)制宜、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第五篇: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06):5859.王富山.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现实潜力初探[J].华北国土资源,2008,(02):3032.赵珂.农村居民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J].农业经济,2008,(05):5657.黄河清,姚晓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06):2122.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5865.国土资源部公布2006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