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5篇)

时间:2019-05-13 11: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

第一篇: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

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

顾人和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水是大自然最富才华的艺术家,是它塑造了雄奇的长江三峡;水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它孕育了灿烂的长江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的上古历史是一部人类同洪水共存的历史,许多古史传说都与水有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长江洪水频频发生的历史时期.大禹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大约四千年前,他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尚书·禹贡》载述,大禹从上游开始经三峡地区一直疏导到长江的中、下游河段,书中曾多处提及禹从事疏浚长江河道制服洪水的水利活动.又据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大禹治水还到了位于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水经注·江水》则明确指出,三峡河道是大禹开凿和疏通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在太湖流域,大禹治水的传说广泛流传,对大禹的崇拜与信仰也极为盛行.考古发现,在长江三角洲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缺失地层中,淤泥厚度达1-1.5 m.一些专家认为,那是4000a以前发生于良渚文化末期的那次特大洪水留下的痕迹.关键词

大禹

治水

长江文明

分类号

P532 大禹治水的神话与历史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夏朝总共传14代,先后延续了近500年.夏王朝的建立,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了延续数万年之久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告终,而往后持续了几千年的阶级社会则从此开始.在华夏大地从蛮荒走向文明、中华民族自形成而走向壮大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大禹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刚强的人格,创建了治理洪水、统一国家的伟大功绩,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禹,在民间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称为古代传说中的三大圣王,又相传为夏朝的开国君主.在传说中,禹家世极其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的父亲即鲧,帝舜时因治水无功被放逐而赐死.禹继承其父未竟的事业,帝舜任命其官职为司空,其主要使命就是治水.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古代文献最早可见于《尚书》与《诗经》.在青铜器“齐侯钟”上,可见 “咸有九州,处塥之堵” 的铭文;在“秦公簋”和“秦公钟”的两处铭文中,也都出现过禹的名字.近年间在香港古董市场偶然发现一件名为“遂公”而堪称国宝的青铜礼器,礼器当为西周中期某一代国君遂公所用.其内底部铸以铭文 10 行 98 字,字体优美,行款疏朗,被考古学界誉为“金文之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从该青铜礼器的断代分析可以确认,关于大禹治水文献记载的历史记录因此而提前了700a.几乎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时代,神话的主人公大多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而神话产生的社会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世界观.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使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1]”.黑格尔则充分肯定神话记述的史料价值,他在《美学》中指出:“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生活在诗的氛围里.他们不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转变为认识的对象[2].”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我们既可以把大禹治水的传说视为神话文学,又可以把它当作上古历史来阅读.自汉代开始,史家就把禹作为夏王朝的开国帝王写进了史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最有权威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同样也详细地记叙了大禹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之所以认为大禹曾经治理过三峡,治理过长江,不只是根据至今还在长江流域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而主要是根据古籍的记述中透露出来的种种信息.翻开先秦古籍,几乎随处可见关于大洪水的触目惊心的叙述: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昬垫.”(《尚书·夏书》)

“当尧之时,天下犹末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填洪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篇》)就是到了春秋时期,洪水依然连绵不断,从《左传》的编年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差不多每隔十年就出现大水的记载.我国古代史籍记述许多关于大禹的传奇故事,的确具有不少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甚至说违背现代科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化与夸张的文学色彩,但我们可以肯定,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必定涵盖了许多历史真实的成分.史籍透露的种种信息表明,我国古代的先民们确实曾经遭遇过一个漫长的“洪荒”时代.2关于大禹治理长江洪水的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

《尚书·禹贡》在记述大禹治水的历史事迹时,多处提及大禹致力于疏通长江的支流和长江干流.“ 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 ; “ 导番冢,至于荆山 ”;

“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另外,《史记·夏本纪》中还有 “云梦土为治”的记载(“云梦”指位于今日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这说明大禹治水的足迹从长江上游的众多支流水系经过三峡直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现代禹贡学派创始人先贤顾頡刚先生认为:“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话中的人物”,关于大禹的神话是“自楚传至中原”的,“中原民族自周绍王以后,因封建交战而渐渐与南方民族交通,故穆王以来始有禹名见于《诗》、《书》” [3].他在注解上列《禹贡》、《史记》等关于大禹在长江流域治水的文字时作了以下描述:“甘肃、四川间的岷山,汉中间番冢山,雅安的蔡山和蒙山,都给禹收拾过,可以种植五谷,安定人民了.汉中的汉水(即漾),甘肃的西汉水,流到四川的嘉陵江(即潜),川西坝子的沱江,经过六省(按旧说)的长江,都给禹疏导过,可以代灌溉和行船了[4].”

大禹治理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他不是用人工的力量执意与大自然对抗,而是因势利导,顺乎自然,给洪水寻找出路,他采用的战略部署是是 “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设法将各路洪水导进长江,排入大海.三峡为长江之咽喉,疏导长江的治水工程艰难之最当然要算开凿三峡了.众多古籍除《蜀王本纪》有 “ 时玉垒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 ” 的记述外,还记载了大禹开凿三峡的种种传说.《水经注·江水》记载:“ 江水又东经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郭璞)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 则明确指出三峡是大禹开凿和疏通的.历代著名诗人同样也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大禹的这一功绩.有道是“ 往来行族弊,开凿禹功存 ”(唐 孟浩然《入峡寄弟》); “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唐 陈子昂《白帝城怀古》);“ 伟哉神禹功,疏凿此山川 ”(宋 范成大《初入巫峡》);“ 山川夔路险,疏凿禹功名.”(清 王士正《黄陵庙》);“禹功何巍巍,尚睹镌凿痕.天不生斯人,人皆化鱼鼋”(宋 陆游《入瞿塘登白帝庙》).大禹公而忘私和艰苦奋斗的道德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代代相传.《尚书》记述了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的故事.《孟子》载:“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的说法是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长年在外治水,一心为公,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据《庄子.天下篇》载:“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 禹立志为天下黎民兴利除害,他身为治理洪水的最高长官,能够长期与广大民众一起栉风沐雨,共同奋斗在抗洪第一线,其含辛茹苦甚至于到了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的地步.大禹光辉道德的高大圣人形象,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场景中树立起来的.3大禹时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考古学文化略述

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与大禹时代相当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晚期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从其形态来看,可能大多是“三苗”部落的遗存.重要的考古发现有一系列不同等级聚落的城市遗址,面积一般在20×104-30×104km2的规模,其中以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城址尤为壮观,城内面积达120×104km2.中心城址还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高台建筑与祭坛.此外还有江陵阴湘城、荆门马家浣、石首走马岭等城址,说明城市景观的兴起已成为当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5].在石家河遗址发现的大型城址,城墙外有宽达数十米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有些地段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些地段则是人工开挖而成.倘若仅仅是用于军事防御,修筑如此宽阔的河道似无必要.根据其地貌的形态与走势,可以认为抵御洪水侵袭同样是这些城墙和城河的主要功能.可以想见那个时代在长江中游地区,水患已经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威胁,而人们正试图探索如何与洪水协调共存.在农业经济领域,稻作技术与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人工营造的水稻田,而且还出现了比较简易的灌溉设施;小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刚刚开始,尚不具备明显的社会分工特色,而其产业布局往往与原料产地相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环太湖地区,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那里前后延续了一千来年.气候与环境的显著变化,可能是其晚期文化衰落的主导原因.有些环境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晚期的气候较前期变得低温多雨.由于地下水位显著上涨,使原先位置较低的广阔田野沦为湖沼,加上光热条件不足,使以稻作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生产力受到很大挫折,从而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团的社会政治实力,最后导致良渚文化时代的衰落.气候与环境的急剧变迁,虽然不一定是良渚文化走向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可能是其中相当关键的原因之一.4大禹的历史功绩

以蚩尤为首 “三苗九黎”,是指古史时代大部分居住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广大南方民族.由于当时蚩尤已经掌握冶炼技术,生产力比中原地区先进.《史记·五帝本纪》记述:“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与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战大弩.” 当时蚩尤拥有先进的兵器,农业与渔业十分发达.在发达经济生产力的支撑下,其军事势力不断扩展,直接威胁到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和西部高原地区的戎夏族,所谓 “三苗九黎” 的侵扰,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北方王朝的严重边患.尧、舜时曾长期征讨,直到大禹時代才逐渐将战乱控制平服.由于苗、黎等民族不再北侵,加上长江中游地区洪水得到治理,民生有了基本保障,国家从此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指导各地发展农业生产,安排人民生计,特别是在治水患的同时还统筹考虑到兴水利,开挖沟渠,应使其兼备排水和灌溉的双重功能.《尚书》记载禹 “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意思是大禹不但疏通了大江大河,还组织兴建了农田水利系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大禹 还“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懂得因地制宜,提倡在地势低洼的区域种植水稻.由此看来,后稷一生的事业是忠实地贯彻了禹大力发展农业的既定方针.因此,大禹作为华夏农业的始祖,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古史记载的大禹主要有四个伟大功绩,一是 “丰水东注,唯禹之绩”;二是“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诗·大雅》);三是他在南北各地广泛推行了“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尚书·吕刑》)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民众进入安居乐业的农耕文明时代; 四是“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尚书·吕刑》).大禹通过治水活动树立了崇高的政治权威和亲民形象,为后来建立各部落方国之间的联合政体和统一的国家政治制度铺平了道路.他创立了以疏导为主体的治水方法体系,并从治水实践中总结出 “ 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 ”的所谓 “六府三事九功”的东方文明模式.大禹倡导的这个文明模式,不仅成为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建国的政治宗旨,而且形成了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5 有关大禹故里的辩论和日本文化根源于长江的说法

关于大禹出生于蜀地的说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西汉文史家杨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魏晋时代皇甫谧在《帝王世家》中作了以下的注解:“ 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 那么石纽究竟在哪里呢? 四川人大概从来都不去怀疑大禹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其事,也从不怀疑大禹就是四川人,但是自明清以来,汶川县与北川县的地方官员和当地知识分子却为大禹出生地的“石纽”究竟应归属何地而争论不休.论辩持续了好几百年,想不到这样的论争到20世纪80年代会再度兴起而达到高潮.至今多数人认为,大禹故乡应是北川县禹里羌族乡的“禹里沟”,被古史记载为 “禹出汶川” 的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则因为古迹证据的缺乏而在这场争论中甘拜下风.司马迁在谈到大禹生于西部时,曾经论及古代中国东西部地缘政治与文化兴衰的相互作用关系:“或曰:东方物所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起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毫,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史记·六国年表》).近几年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些历史学者曾专程到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学者针对日本的古代神话与 中国 “大禹诞生” 传说以及蜀地岷江上游古代地域文化的许多相似之处进行了探讨, 因而推定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内在关连.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古贺登教授在一篇题为《古代长江流域文化和日本》的论文中, 详细论证了日本“神武天皇的众多传说是根据中国巴蜀的开国传说编写而成”的观点.他在对羌族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中,特别注重收集流传在民间的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古贺登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谈到: “中国的开国传说也伴随着治水-建国这样的梗概.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其代表,川西的羌族人至今仍然确信禹是自己的祖先.” 他又说, 日本“文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北亚游牧民族的文化,而在于长江流域的太阳信仰的养蚕、养鸬鹚的稻作文化” [6].参 考 文 献 戈宝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307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76 3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88: 179 4 顾颉刚.顾颉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74 张绪球.长江中游石器时代文化概论.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7 冉光荣,工藤元男等.四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4-7

The Watercourse Regulation Masterminded by DAYU and the Nonage of Yangtze Civilization

GU Renhe(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P.R.China)Abstract Water is a great craftsman who has sculptured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water is also the headspring of all the life on the earth that has nurtured the resplendent Yangtze Civilization.To some extent, the Chinese immemorial times was a long history in which the Ancients coexisting with the Flood.The YAO-SHUN-YU era in myths was the period when the Yangtze Noachic Flood happened frequently.DAYU is a great ancient hero widely known for his water-control in Chinese mythology and legend.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first unified kaiserdom-XIA dynasty.The famous story about DAYU's water-control was happened 4000 years ago.One of Chinese geographic sutras Shang Shu-Yu Gong recorded that DAYU had triumphant dredged up the mainstream and many branches of theYangtze River, another sutra Shui Jing Zhu has mentioned that the watercourse of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excavated by DAYU.The legend about DAYU's water-control is widely spreaded and the deep adoration to DAYU is prevalent in Yangtze delta, especially in Taihu basin.In several stratums of the Neolithic age where deficient of culture trace massive mud was deposited.According to certain expert, that is the result of the Flood happened 4000 years ago.In Taihu region of the Yangtze delta, refulgent Liangzhu Culture continued some thousand years.The climate in the last period of Liangzhu Culture became more and more cold and wet.The rapid variance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s not direct or only causation but a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omedown of the famous ancient Culture.Keywords: DAYU, water-control, Yangtze Civilization

欢迎阅读本文档!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1027,40371112)资助.2003-08-10收稿;2003-12-15收修改稿.顾人和,男,1947年生,email:rhguten@sohu.com.---------------

-----------------------------

---------------

-----------------------------

186

15卷

增刊

顾人和: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

185

sunshine

sunshine

第二篇:世界上古史(早期文明)

世界上古史(早期文明)注:本表使用年份均为公元前

埃及

西亚

希腊

印度

尼罗河

两河

苏美尔阿卡德

两河北部

小亚细亚

腓尼基/以色列

2300-1750

哈拉巴文化

发现印章,刻有文字,未能解读

已有栽培农业

金石并用

纺织、制陶

城市建筑特色:摩罗佐·达罗

神秘消失

爱琴文明

次大陆

公元前6000-5000年开始出现文明

涅伽达文化Ⅰ期(阿姆拉特时期):王权萌芽

涅伽达文化Ⅱ期(格尔塞时期):私有、阶级形成早王朝时期(约前3100-2686年,1-2王朝)

建立者:美尼斯

墓室称为:马斯塔巴

古王国时期(约前2686-2181年,3-6王朝)

又称金字塔时期

第一中间期(约前2181-2040年,7-10王朝)

北方:赫拉克列奥波里

《对美卡拉王的教训》

南方:底比斯

(建立11王朝)

中王国时期(约前2040-1786年,11-12王朝)

底比斯的孟图霍特普二世

统一埃及

首都底比斯

崇拜阿蒙神

12王朝建立者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

依靠捏杰斯力量加强皇权。

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1570年,13-17王朝)

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

《伊普味陈辞》

喜克索斯人入侵

17王朝末

卡美斯国王领导了反喜克索斯人的斗争

《卡尔纳尔书版》

新王国时期(前1570-1085年,18-20王朝)

雅赫摩斯最终赶走了喜克索斯人,当上了国王,埃及重新统一,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繁荣。

开始南征北战

雅赫摩斯

阿蒙霍特普一世

图特摩斯一世

使跨越西亚北非的埃及帝国初具规模

图特摩斯三世(1504-1450)最终完成征服,是版图最大。

阿蒙霍特普二世

镇压反抗

阿蒙霍特普四世(1379-1362)

宗教改革,反抗神权

失败

图坦哈蒙

放弃改革

19王朝时

拉美西斯二世(1304-1237)

“埃赫战争”达到高潮。

1300卡迭什战役

1283赫梯的哈吐什尔二世

与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①

麦尔涅普塔

顶住“海上民族”的入侵,“王神矛盾”

20王朝时

拉美西斯三世

“海上民族”二次入侵。

后期埃及(利比亚舍易斯时期)

(前1085-525年,21-26王朝)

1085

阿蒙神庙祭司

赫利霍尔

篡夺王位

开创新时期

埃及南北分裂,北方受利比亚人控制,南方底比斯实际保持对立。

24王朝

波克霍利斯改革:经济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

舍易斯的普萨姆提克建立第26王朝,再度统一埃及,直到波斯人征服埃及。

4300年以前北部

哈雷夫文化

南部苏美尔向文明过度:

埃力都·欧贝德时期4300-3500

乌鲁克时期3500-3100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3100-2800

苏美尔早王朝时期2800-2371

城邦林立,神庙中心

兼并战争,阿卡德胜

阿卡德王国2371-2191

创立者:萨尔贡

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地区

2191年亡国于库提人入侵

乌尔第三王朝2113-2006

创立者

乌尔纳木

统一两河

颁布世界上现知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

2006

埃兰人入侵,乌尔亡

国家分裂,塞姆语阿摩利人进入

古巴比伦王国

1894-1595

阿摩利人

苏穆阿布姆建立

六代王汉谟拉比1792-1750统一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1595被赫梯人所灭。

海国王朝

加喜特人入侵

1550后加喜特人建立起国家

逐渐统一两河

加喜特巴比伦

同埃及,亚述,埃兰外交往来频繁,并在与埃兰的征战中衰落

伊新王朝

国王

尼布甲尼撒一世

继续与亚述、埃兰征战并取得胜利

1000后

塞姆语

迦勒底人来到两河南部定居。

亚述地区在两河北部

最早为胡里特人居住,后来讲塞姆语的亚述人进入,民族融合创造了亚述文明

阿卡德王国灭亡后

亚述形成国家,开始了早期亚述时期

早期亚述

2230-1500

中期亚述1400-

扩大地盘,曾战胜加喜特人

王权加强

君主专制

军力强盛

制定《中期亚述法典》

1000后

亚述四面强国衰落,自己进入铁器时代,迅速发展

纳西而帕二世

(883-824)

征服北部叙利亚

沙尔马那塞三世(839-824)领导叙利亚,宗主巴比伦尼亚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745-727)改革:

军事改革大大加强军事力量

对征服地区使用缓和政策。

征服叙利亚,兼并巴比伦尼亚,使自己成为巴比伦之王。

确立霸主地位,是亚述帝国的真正创建者

“第一个铁器帝国”

赫梯王国兴起于小亚细亚

赫梯语哈梯人与涅西特语和涅西特人共同创造的1850年形成众多赫梯城邦

相互征伐,逐渐统一

1595年灭古巴比伦

后逐渐扩张,成为大国

约1530-1500年

铁列平改革:确立王位继承制度,巩固王权

赫梯新王国时期1400-1250年

《赫梯法典》

1400年开始赫梯与埃及争霸

与埃及争夺叙利亚

1283赫梯的哈吐什尔二世

与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

1230-1200间

被“海上民族”肢解

8世纪为亚述帝国所灭

腓尼基

在今黎巴嫩地区

初胡里特人与后来的塞姆语迦南人融合创造的文明

3000时形成城市国家,创造了

腓尼基字母文字

为西方各国字母基础

航海业、造船业发达,广设殖民地

以色列犹太

原为迦南人居住地

后来希伯来人在摩西带领下入侵到巴勒斯坦地区

1230年以色列人占领迦南

士师时代——部落联盟时期

“海上民族”横扫东部地中海,侵犯巴勒斯坦,在抵抗过程中,促进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形成王国时代

以色列人扫罗称王1020-1000

对“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的作战中胜利

南部犹太大卫王自立1000-960

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人,赶走了腓力斯丁人,夺得耶路撒冷,扩大了版图

所罗门(960-930)巩固君主政体。

死后,国家分裂为北方以色列国,和南方犹太国。

约814

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

7世纪开始兴盛,不断海外殖民,控制了地中海西部航海

(以色列-犹太人先后遭埃及、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塞琉古的统治

前63年,又被罗马征服)

克里特·迈锡尼时代

3000-1200

青铜时代

铜石并用

农业

克里特文化(米诺斯文明)

线性文字A

国家的雏形

迈锡尼

印欧语系

2000从欧洲内陆来到伯罗奔尼撒

1600年建立王国

竖井墓王朝

1500

圆顶墓王朝

1450

希腊人进入克里特国家,衰落,文明中心转入迈锡尼。

迈锡尼人统治了克里特

承袭了克里特掌握的爱琴海商业贸易网

迈锡尼线形文字(线形文字B)

1400-1200

迈锡尼文明强盛,为希腊各邦盟主

1200年后

迈锡尼文明衰落

各邦国征战不休

“海上民族”的侵扰

特洛伊战争

多利亚人入侵,迈锡尼文明灭亡

1100-800

荷马时代

(文明倒退,相对黑暗的时期)

多利亚人带来了铁期,进入铁器时代,普遍使用于农耕后,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825-800

斯巴达

来库古改革

P240

8世纪时重新普遍出现城邦国家称为“希西阿德时期②”

沿用腓尼基字母

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776

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

使希腊各邦有了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年。

8-6世纪

希腊城邦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贸易。P230-231

后期几何风格(800-720)

7中-6中

早期僭主政治

东方化风格(720-630)

古朴风格(630-500)

雅典:

以协议的方式建立国家,王权衰落,执政官为该国首脑。

683年开始执政官一年一任,从贵族选拔,雅典的贵族政治达到顶峰。共9名执政官,分管各务。

亚述帝国

萨尔贡二世(722-705)打败以色列

辛那赫布里(704-681)镇压犹太、巴比伦起义,毁灭了古巴比伦城

阿萨尔哈东671征服埃及,重建巴比伦城

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

612年,联合伊朗高原上的米底人

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灭亡

590年

普萨姆提克

出兵巴勒斯坦

埃及27王朝

由征服者波斯人建立

新巴比伦王国

犹太教

索伦改革:594年当选执政官开始带有立宪意义的改革

《解负令》解除债务奴;以财产划分等级;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存进工商业。P249

541-510

疪西特拉图父子

僭主政治

后被人民推翻

迦勒底人

那波帕拉沙尔

建立

瓜分到原亚述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

604年

尼布甲尼撒二世

即位

叙利亚归顺,腓尼基、巴勒斯坦与埃及结盟

587年二次进军巴勒斯坦

迫使埃及退兵,围困耶路撒冷

586年

攻破耶路撒冷

俘虏居民前往巴比伦——“巴比伦之囚”

建设巴比伦城: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空中花园”

奴隶制度较大发展

P178

539年

波斯

所灭

波斯

558年

居鲁士二世

波斯称王

帕塞波里斯

553年

反抗米底人统治

550年

波斯独立

灭米底

得到了原米底在小亚的地盘

米底都

埃克巴塔那成为二都

549年征服埃兰

苏撤

成为三都

547年扩大了在小亚的地盘

547-539

征服中亚

539

远征巴比伦尼亚

占领巴比伦

成为四都

530年

冈比西即位

526远征埃及

建立埃及27王朝

522.3.14

高墨达暴动高墨达自立为王,反抗冈比西

历时7个月

终被王族镇压

522.9

大流士

成为国王

用武力巩固统治,过程写成了《贝希斯敦铭文》

后又征服色雷斯地区

517年征服印度河流域

成为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大流士改革:确立君主专制统治;

划分行省,设总督(萨特拉匹)治理;

划分五大军区;

铸造金币“大流克”;修建驿道;宗教宽容,拉拢征服地区统治阶级;修建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在中亚修水库

492-449

波斯发动

希波战争

480

波斯王

薛西斯

率军50万西进

温泉关大战

480

萨拉米湾海战

波斯败

薛西斯回家

479

普拉提亚战役

希腊本土全境解放

478-449

希腊人解放了爱琴海和小亚沿岸的城邦

449

波希缔约

希波战争结束

P258

波斯

支持斯巴达建立海军

希波矛盾:

波斯扩大在小亚的领地,危害到希腊城邦的利益

斯巴达援助小亚城市反抗

克里斯提尼改革

508年

大大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

按地区划分部落;公民大会更加民主;改革军事组织;陶片放逐法

P252

500

年米利都

起义,反抗大流士的统治

希腊支持米利都,计划希波矛盾

成为了希波战争的导火线

波斯镇压了起义

492-449

波斯发动

希波战争

490

马拉松大捷

战后数年

雅典建立起自己的海军

481

希腊31邦于斯巴达集会

组成同盟

478

雅典组织以自己为中心的“提洛同盟”(雅典海上同盟)

战争末期

提洛同盟演化为雅典帝国

443-429

伯里克利时代

P260

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阶:431-421

互有胜负

二阶:415-404

雅典发动西西里远征

405

羊河之战

雅典海军全军覆灭

404年和约

解散提洛同盟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

希腊

城邦危机

399

斯巴达与波斯战争

波斯支持反斯巴达同盟

395

科林斯战争

斯巴达败

387

波斯与斯巴达缔结

波斯大帝合约(安塔客达斯合约)

波斯达到了控制希腊的目的马其顿兴起

359

腓力二世成为国王

改革内政:加强王权;改革军事;币制改革

355

“神圣战争”使马其顿涉足中希腊

338

雅典与马其顿决战

使全希腊陷于马其顿控制

337

腓力组织“希腊联盟”(科林斯联盟)

336

集结大军东征

腓力逝世

亚历山大三世即位

332年

埃及祭司欢迎亚历山大的到来,称他“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

亚历山大亲自选址建立了他在东方的第一座城市

亚历山大里亚城

331

高加米拉战役之后

波斯四都相继落入亚历山大之手

(巴比伦、苏撤、帕塞波里斯、埃克巴塔那)

330年

大流士三世被贝索斯杀害

标志着波斯帝国的灭亡

亚历山大自然继承这一地区

334年进入小亚

333

在叙利亚

伊苏

战胜大流士三世亲率主力

332

攻陷腓尼基退罗

332

11月

亚历山大进入埃及

331

10月

在尼尼微

高加米拉原野与大流士三世再次决战

330-327

在中亚转战三年

327

进入印度西北部

326

沿印度河南下,由海路两路西返

325

到达巴比伦

十年东征结束。

323年

亚历山大死于疟疾

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化时代)

旋即分裂

306年安提柯称王

307年塞琉古、托勒密称王

301年依浦苏斯之战

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埃及

托勒密

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前332-公元642年)

塞琉古

马其顿

3世纪

托勒密埃及与

塞琉古王国争夺巴勒斯坦与南叙利亚

“叙利亚战争”

战争是托勒密国力衰弱,内部矛盾激化

前30年为罗马所灭

建立者

塞琉古一世(305-280)

首都

安条克城

中心地区为叙利亚,故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古代称之为“条支”

前64年

亡于罗马

依浦苏斯战役后

安提柯的孙子安提柯·贡那特

建立了在马其顿的长期统治。

安提柯王朝

168年

马其顿本土亡于罗马

146年

希腊全境亡于罗马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为了彼此争夺境外的地区的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儿产期进行的战争和交涉。也标志着东地中海地区各文明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日益密切,开始打破孤立闭塞隔绝的状态。

希西阿德(750-700)希腊诗人,所做诗篇记录了当时的希腊社会情景,故以此命名该时期。作品《神谱》《田功与农时》

第三篇: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_教案

《早期爱琴文明和城邦国家》教案

东林二中 沈媛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之根

古希腊的两个重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及国家管理方式

2、过程和方法

根据资料,描述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对雅典民主制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讨论,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政治制度。在分析古希腊文明衰落的过程中,感悟到国内团结与维护和平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阅读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被奥委会主席成为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盛会。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地就在希腊的雅典。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古希腊文明。请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第一框。进入新课:

(一)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出示PPT

1、回忆四大文明古国产生的共同点?并思考古希腊文明的产生与其有何不同点?

生:四大文明古国文明产生的共同点: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而古希腊大大小小的半岛和岛屿组成了他们的生活舞台。

2、了解爱琴文明的组成。

生:爱琴文明是由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组成。

3、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是什么? 生:最重要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4、雅典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生:雅典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

5、斯巴达在你印象中是个怎样的城邦? 生:注重军事,崇尚武力

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对本框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学习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二)爱琴文明的教学

出示PPT古希腊的地图,了解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师:古希腊包括希腊本土、爱琴海地区和小亚细亚西海岸三个部分。它环绕着爱琴海,是个靠海的国家。克斯特岛是其中的一个大岛,在这个岛上传说有一个王宫,这个富丽堂皇的王宫据说是一个迷宫。关于它的传说请同学们看地图册第9页。“米诺牛的传说” 经过考古发掘,证明了这个王宫的存在。爱琴文明就是产生于克里特岛。出示PPT 师: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开端。公元前2000年前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在这里产生了克里特文明。公元前1800年前后,形成了克诺索斯为首都的王国。传说中王国最强的国王就米诺斯,考古学家就称呼他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公元前1500年起,克里特文明走向衰弱。随后在连续的天灾人祸的打击下,克里特文明消失了。后来爱琴文明中心转移到希腊半岛,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尼文明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约公元前1100年左右,在入侵的多利亚人的打击下,迈锡尼文明也告结束。爱琴文明持续了约800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又开始繁荣起来,进入了城邦时代。

师: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通过前面的自学,我们知道了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那么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雅典和斯巴达各自的特点。

(三)雅典和斯巴达的教学 出示PPT 师:请在图中找出雅典和斯巴达。(结合课本第50页图3—2)生:在图中填写雅典和斯巴达 出示PPT 师:雅典和斯巴达的地理位置如何? 生:雅典濒临爱琴海,海上交通便利。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内陆,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师:这样的地理位置对雅典和斯巴达的经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雅典工商业和航海业发达。

斯巴达农业发达。

师:了解了雅典和斯巴达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后,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政治制度。通过刚才的自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雅典在政治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民主制度,而斯巴达注重军事训练,崇尚武力。出示PPT 那么,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有哪些机构构成呢? 生: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培审法庭 师:假如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雅典,今天雅典人正在召开每九天召开一次的盛会——公民大会。我们当然也不能错过。在坐的每一位都有各自的身份:第一组是奴隶,第二组是妇女,第三组是外国人,第四组是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那么,请问:是否大家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如果不是,哪些人不能参加?

生:不是,奴隶、妇女和外国人不能参加。只有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能参加公民大会。所以只有第四组的同学才能参加。

师:那么,为什么在雅典人人都乐意参加公民大会呢? 生:因为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利机构,在公民大会上每个公民都可以对国家的政策畅所欲言。公民投票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大事。

师:在参加公民大会的时候,每个人还领到了一块陶片,这是为什么? 生:陶片放逐法。

师:对,雅典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公民大会,公民们把他们认为是民主的敌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果出席大会的人数超过6000人,得票最多的人就会受到为期10年的放逐。师:那么,陶片放逐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防止某些人权利过大而破坏民主制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天就过去了。第二天不是召开公民大会的日子,可糟糕的是我的钱包被偷了。大家帮我想想办法,我该找哪个机构来帮我解决呢? 生:五百人议事会。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负责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的。师:那么,哪些人可以参加五百人议事会呢?

生:从公民中抽签选出50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各级官员也由抽签产生。

师:五百人议事会终于帮我抓到小偷了,接下来要对这个案件进行审理。那么,该有哪个机构来负责呢?为什么?

生:陪审法庭,因为它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陪审员从公民中抽签选出,审理各大案件。出示PPT 师:从刚才介绍的这几个机构中我们发现,雅典的政权是掌握在公民手中的,所以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雅典的民主制度的? 生:学生讨论后总结(出示PPT)

雅典民主制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使公民能够积极的参政议政;消极方面,这一民主制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雅典民主制并不像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他的话仅说对了一部分。

师:了解了雅典的政治制度,我们再去看看斯巴达的政治制度。从刚才的自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斯巴达注重军事训练,崇尚武力,整个斯巴达就像一个大兵营。为加深对斯巴达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PPT。(出示PPT)出示PPT 师: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两个重要的城邦,但是它们各具特色,如果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你会选择雅典还是斯巴达?

生:雅典,因为那里很民主,可以享受到许多公民的权利。

斯巴达,因为那里的人勇敢善战。出示PPT 师:由于雅典和斯巴达都想压倒对方,彼此征战,消耗很多。公元前5世纪晚期以后,希腊就衰落下去了。那么,希腊的衰落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讨论总结

对内我们始终要团结全国人民,各地区间要相互帮助,不搞小团体主义。对外,我们要互利合作,多对话少对抗,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师:好,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了希腊的两个重要城邦及其各自的特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古希腊又多了一分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板书设计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二.两个最重要的城邦:雅典与斯巴达斯巴达 雅典:地理位置:濒临爱琴海,海上交通便利

经济:航海业和工商业发达 政治:民主制度

斯巴达:地理位置:位于伯罗奔尼撒内陆,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

经济:农业为主

政治:尚武、注重军事训练地理位置

第四篇:《大禹治水》总结与反思

大禹治水(总结与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全组成员召开了讨论、研讨会,制定出磨课计划。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们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经过本次的磨课、上课,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第五篇: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

“出土文献”这个词,最近十几年在学术界逐渐通行,其特点是与“传世文献”相对举。“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而“出土文献”指的是通过地下发掘得到的文献,属于考古文物的范围。“出土文献”如就广义来讲,时代跨度可以很长,甚至下及明清,但习惯上多偏重秦以前(或稍延到汉初)以古文字书写的材料,本文所论即采用这种狭义的解释。

出土文献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段落

中国学者历来对出土文献非常重视,但能对有关研究做出理论性探讨的,应首推王国维先生。大家知道,王国维1925年秋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他所谓“纸上之材料”,即传世文献,“地下之材料”固然可包括各种考古文物,然而从他讲课中说“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

(一)甲骨文字,(二)金文”,这些实际就是出土文献。通过以出土文献来印证补正传世文献,开辟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途径,乃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真谛。

当然,在王国维的时代,出土文献的种类和数量都还有限,特别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田野工作可以说尚未开始。这种工作能够大规模铺开,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发现,其繁多丰富,远出前人所能预想,这也就使遵循“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要讨论的中国古史,不是漫无边际地从中国这块大地上人类的出现讲起,而主要是指中国文明由萌芽形成到其早期发展的历史。传统上一般认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以司马迁《史记》等传世文献关于炎帝、黄帝的记载为依据的。现在看来,自炎黄以下,不妨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炎黄到尧舜,即所谓“五帝时代”。大家公认,这属于传说时期,然而如王国维所言,“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

第二个段落是夏朝到西周,这属于近年学者讲的原史时期。其间又可以商代盘庚迁殷划一界线,其后由于有甲骨文、金文,我们运用“二重证据法”的机会更多。

最后的段落是东周到秦的统一,由于存在大量传世文献,已属于严格意义的历史时期,但出土文献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出土文献三大段落在中国文明的历史中的作用

王国维在1925年时曾称他那时为“发现时代”,今天我们所处的更可称为“大发现的时代”。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一定会在新世纪里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

下面,我们就试举一些例子,说明出土文献对于研究上述三大段落中国文明的历史会起怎样的作用。

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黄帝书》,有学者认为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四经》,是战国时黄志之学的经典性文献。篇中说:“昔者黄宗(即黄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这是说黄帝时始称王,同时设立诸侯,与《史记·五帝本纪》有关记载相合,都表明传说中黄帝的时代是文明的初现,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是适当的。

炎黄的传说也见于传世文献《逸周书》的《嘗麦篇》,近期的研究证明该篇文句多近于西周较早的金文。篇中记有炎帝、黄帝以及蚩尤的事迹,可是这些传说的古远。其以黄帝刑杀蚩尤论证法律的起源,也可见当时人认为黄帝时已有国家制度。

相对于黄帝来说,有关尧舜的文献神话色彩要淡薄得多。上海博物馆1994年入藏的战国楚简《容成氏》和《子羔》两篇,都强调舜出身民间,没有什么感应神迹;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竹简《穷达以时》,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战国竹简《保训》,对舜的描述也是如此。《古史新证》批评疑古派学者,主张尧舜是实有人物,可能是有道理的。

王国维、郭沫若论述夏禹,只能引用春秋时的秦公簋和齐侯、钟。2002年出现了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改变了这种局面。这件盨有98字的铭文,开头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与《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及《禹贡序》“禹别九州,隋山浚川”惊人地相合,提供了大禹治水传说在出土材料中的最早例证。

在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基本真实可信之后,许多人都期待同书《夏本纪》的夏王世系也能以类似方法证实。殷墟甲骨乃是商王室遗物,占卜的是当时大事,自然很难涉及被商朝取代的夏朝人物。实际上夏朝的史影,在甲骨文中还是存在的。

例如在甲骨文祭祀卜辞里,祖先总是或以上甲为首,或以大乙(汤)为首,同时伊尹的地位也极重要,这显然是因为大乙是代夏的第一位先王。如果没有夏朝和伐桀之事,这种现象怎样解释呢?至于上甲以及上甲的父亲王亥,为汤的六世、七世祖先,实际就是生活在夏朝的人物。

上面已经说过,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反映商朝后期,即迁殷以后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多数卜辞是以商王为主体的。近年研究指出,殷墟甲骨里也有若干不是以商王为主体的所谓非王卜辞,以1991年花园庄东地H3所出内容最为丰富,拓宽了对当时历史状况探索的眼界。

殷墟甲骨分期的深入研究已经证明,已发现的约13万片有字甲骨,几乎没有可以确定是早于商王武丁的,并且属于武丁早年的卜辞带有种种粗糙原始的特点。因此,想在更早的商朝遗址中发现内容丰富的甲骨文,恐怕是不大可能的。1953年在郑州二里冈找到的一片早于殷墟的刻字肋骨,字数寥寥,也表明这一点。

商朝末年开始有文字较多的青铜器铭文,即金文,但字数最多的,如日本白鹤美术馆所藏卣,也不过49个字。然而周朝一开始,金文便呈现显著加长的趋势,例如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何尊,作于周成王五年,铭文即有122个字。尽管近年发现了若干珍贵的西周甲骨文,对研究西周所起作用最大的,还是金文。

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了推断西周共和以上年代,制订了“西周金文历谱”。这份历谱的特点,是强调以青铜器的考古学类型学研究作其基础。通过历谱,可以把大量金文材料排比系联起来,结果发现,西周历史上有四个时期,能够确定的金文较多:

第一个是周朝初年,武王死后三监叛乱,周公摄政的时期。这段时间的金文,许多可与传世文献联系对照,如《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有记伐纣子武庚的大保簋;“二年克殷”,有记周公夷平殷都的何簋;“三年践奄”,有记伐盖(奄)的禽簋和冈刦尊、卣;“四年建侯卫”,有记封卫国的簋;“五年营成周”,有上文提到的记建成周的何尊,等等,不能缕述。

第二个是周昭王晚年。古本《竹书纪年》及《吕氏春秋》、《水经注》等书记载了昭王十六年伐楚,至十九年南巡,死于汉水的史事,有令簋、令尊与令方彝、中方鼎、中甗、中觯,以及近年出现的静方鼎、甗,等等,很多青铜器,足以证实这一段令人惊异的历史。

第三个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之世。能够排在恭王时的青铜器特别多,人物互相系联,历日彼此调谐,是其他时期少有的。

最后是西周晚期的周厉王、宣王时期。这个时期有关的传世文献较多,特别是《诗》,有不少重要诗篇,可与虢季子白盤、兮甲盘等等金文一一对照。总的说来,厉王史事更多依靠金文,宣王史事则更便于运用“二重证据法”来研究。

商朝后期到西周,甲骨文、金文这些出土文献,与传世书籍结合考察的结果,是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当时中国已经处于早期文明的发达阶段,过去有些学者对之估计过低,是不够准确的。等到进入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文明的发展于是走向高峰。春秋时的出土文献,仍以各国金文为主,战国时这方面最重要的发现,则是竹简和帛书。

竹简(在没有竹子的地方是木简)和帛书是我国纸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以前的书写载体。由甲骨文知道,至少在商朝已经大量使用简了。至于丝织品的帛书,最早使用的证据是在春秋晚期。

战国简帛大致可分为书籍和文书两大类,而书籍对古代文明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要。这种战国时期原本书籍最早为现代学者所见,是1942年发现的长沙子弹库帛书,但由于那时楚文字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其内容很长时间未能得到解读。50年代以后,陆续有楚国竹简出土,同时楚文字释读的水平也逐步提高。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发现的竹简和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竹简,主要是儒、道两家的著作,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有关研究已经使孔孟之间或老庄之间的学术史得到改写,其影响至为深远。

2008年7月,清华大学经校友捐赠入藏一批战国竹简,计2388枚,内容主要是经史一类的书籍。经过初步观察,发现有多篇《尚书》,有的见于传世本而文句颇多不同,有的曾为传世文献引用但久已佚失,还有些是秦汉以来从未有人知道的。又发现有一种编年体史书,很有些像《纪年》,所记史事自周初直至战国早期,对传世文献有很重大的修正和补充。此外的珍异内涵还有不少,有待深入探讨。

王国维在1925年时曾称他那时为“发现时代”,今天我们所处的更可称为“大发现的时代”。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一定会在新世纪里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

原载:《光明日报》2009-11-05

下载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禹治水与长江早期文明(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 3.知道“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王露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说明)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9、大禹治水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主题是知道洪涝、干旱、台风是我国......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双阳中心小学李奕兰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先后顺序的疏理。 情感目标:大禹真是......

    《黄河与长江》教案

    《黄河与长江》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音乐姐妹艺术的收集、欣赏、交流,拓展学习视野。 教学过程 1、分组活动 这一......

    应城市长江初中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应城市长江初中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创建于1983年的长江初中,地处应城市东部,府河之滨,是长江埠唯一的一所初中,服务全处2.7万人口的学生学习。学校在市委办事处党委的亲切关怀和支......

    丁忱与早期工商联

    丁忱与早期工商联 1945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获得了该校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位年轻人是谁?他叫丁忱。丁忱学成即回国,近70年过去了,有人还惦记着......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P2--P30)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P2--P4):君主专制制度,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木乃伊制作(医学)。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不断对外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