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1:1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一篇: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 要:高校学风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反映学生总体质量和学习面貌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学风总体较好,但与此同时,浮躁治学、抄袭剽窃、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学习风气亟待优化。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认为学风的重要性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以“学风贵导,育才于微”为核心理念,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654321”学生工作模式,促进学风、院风积极转化。

关键词:学风建设;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14-03

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①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但浮躁学习、学术作假、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并不少见,学风较为疲沓。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风积极转化,已经刻不容缓。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针对学风急需转化的迫切要求,结合本院学生的基本特点,一方面从教育教学入手,组建学风督察小组,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另一方面,从学生工作入手,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654321”学生工作模式,促进学风积极转化。以下就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具体做法、难点及改进思路进行论述。

一、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解析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以培育优良学风为主要目标,二是创新方法,采取新的手段,开发新的途径,为学风建设服务。三是所有围绕学风建设的工作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要单打独斗,而要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工作体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下称管理学院)从本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以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为主题,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大力倡导“博学、好问、慎思、笃行”之风,创造性地提出“654321”学生工作模式。

“6”指鸿鹄梦工场开展的六大工程,即“旗帜工程”“双导工程”“引领工程”“而立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六大工程,主要指教育载体;“5”指依托的五支队伍,即辅导员、班导师、专业导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含学生导学和班导师助理),指教育主体;“4”指“鸿鹄好声音”“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鸿鹄新论坛”等四大载体和平台,和六大工程一起形成载体体系;“3”指“教师引导、朋辈帮扶、环境熏陶”的三大基本实施路径,指教育路径;“2”指一个现实场所(“鸿鹄梦工场”即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占地6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和一个虚拟场所(“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指教育环境;“1”指在学生中开展的“鸿鹄英才培训计划”,指教育载体。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654321”工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数字集合,它是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横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各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内部有机联系的子系统。纵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要素能形成一个以学生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立体系统。这一立体系统有其内在合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有效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辅导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主力军”角色,在学风建设中也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的“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领整个学风建设工作,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监督、保障。二是直接负责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这是由辅导员普遍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等特征决定的。比如,管理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负责统筹整个学风建设的工作,还具体负责实施“双导工程”“而立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及整个“鸿鹄梦工场”中心的运行、“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的维护。三是在指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扮演教育者角色、开展朋辈帮扶工作方面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

管理学院不仅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还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工作思路,将专业教师、班导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纳入学风建设的教育主体体系,形成以“引导教育、朋辈帮扶”为主要功能的教育者队伍。具体来讲,在整个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总导演的角色,负责统筹日常的学风建设管理;班导师是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直接教育者和影响者,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力量,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班导师的影响;专业导师通过“双导工程”“鸿鹄英才计划”发挥强有力的引导教育作用,也是“教师导航”中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协助辅导员进行日常学风建设管理(如班级考核、自习抽查、成绩管理等)以及导学工作、党团教育工作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它们也具有教育者的功能。这几者既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内部合理的教育者体系。

(二)以“双导工程”为核心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

从学风的内涵来看,学习习惯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认识,管理学院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入手,以“学风贵导,育才于微”为核心工作理念,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基本工作思路,实施“双导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

管理学院分专业导、课程导、行为导、榜样导等遴选与聘任学生导学,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学习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针对性的“导学”,发挥榜样示范、引导帮扶、监督管理等功能,实现朋辈式互学共进。特别是建立“导学帮扶制”“导学联系制”“导学管理制”,每位课程导、专业导拥有固定的帮扶对象,每名行为导负责4~6名同学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对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学院还建立专业导师制、班级导师制、固定导师制(个别专业),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航”作用。

(三)以“一项计划、四个平台”为有效载体,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需要丰富有效的载体作为依托。管理学院提出学风建设的“654321”工作模式,其中,“146”主要指学风建设依托的载体和平台,包括一项计划、四个平台、六大工程。一项计划,即“鸿鹄英才计划”。在管理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中,每年遴选部分学习成绩好、学习潜力大、科研兴趣浓的优秀学生,让他们尽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协助教师完成科研,另一方面接受教师在科学研究、论文写作、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四大平台,即打造宣传好“鸿鹄好声音”“鸿鹄真风采”“鸿鹄大展台”和“鸿鹄新论坛”。“鸿鹄好声音”是指通过及时发布有助于学生认知、学习、立志等的名言警句、热点评论等,用网络好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传播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正能量。“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是指在虚拟场地(专门网络)和现实场地(鸿鹄梦工场场地)展示学院、在校学生的荣誉,展示优秀校友和在校学子的先进事迹(比如“十佳学子”沈越飞、“学霸”刘璐、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贲可蒙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上进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鸿鹄新论坛指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学院教师、优秀学生开设成长发展、专业拓展、求职就业、学习读书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理想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成效、难点及改进思路

“鸿鹄梦工场”成立、“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实施近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创新性的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无论是它的工作成效,还是它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一)“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初步取得的成效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实施近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升、学习科研兴趣日益浓厚、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得到转化等三个方面。

首先,学习成绩普遍提升。据调查显示,管理学院实施了“654321”工作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一定提升。如设置了导学的2013级,与未设置导学的2012级同期比较,核心课程的平均分至少提高3分;核心课程及格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各专业的综合平均分最低提高1.1分,最高提高5.5分;各专业及格率平均提高3.36个百分点。再如,2012级设置了学生导学后,核心课程的综合平均分提高11.67分,尤其是数学及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其次,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日益浓厚。参加“开拓杯”“挑战杯”、科研立项的学生数量增幅不小,其中在重庆市、重庆理工大学论文创作、科研发明等方面获奖的学生数量增加19%。

再次,整个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得到积极转化,课堂迟到、早退、旷课、晚归现象有所减少,自主上自习、自主进图书馆学习、自愿请教导学和导师的现象增多。这是直接的成效,从间接的成效上看,学院的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意向多元化,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目标意识增强。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难点分析

“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目前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核心工程“双导工程”而言,专业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学生导学缺乏工作积极性。专业教师是“教师导航”的重要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专业教师都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上,在学生工作、学生辅导、学生教育方面有所弱化,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导航”的作用。与此同时,尽管管理学院通过召开导学培训会、赋予导学学生干部身份,部分学生导学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个“双导工程”的成效。

其次,“四大平台、六大工程”的学风建设载体的服务力有待增强。除了“双导工程”“而立工程”是直接作用于学风建设之外,其他五大工程都间接为学风建设服务。“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引领工程”等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理想信念、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培育优良学风方面的服务力还比较弱,未能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工作。

最后,制度管理的力度较弱。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是任何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鸿鹄梦工场”制定了“专业导师制”“固定导师制”“导学帮扶责任制”“导学联系值”。制定和完善了《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班导师岗位职责及要求》、修订完善《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评优评奖实施细则》、制定完善《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班级考核条例》,在制度建设上下了不小的功夫。但与此同时,在某些工作中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制度建立了并未有效实施。比如,“而立工程”下的每个直通班都提出了班级建设计划和制度,但除了公务员直通班,其他直通班并未可持续实施。再比如,专业导师坐班制、预约制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有效执行。

(三)进一步改进“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思路

基于上文对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难点分析,改进该工作模式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五大教育者的功能。具体来讲,“双导工程”中,将专业导师的工作表现与绩效考核挂钩,将学生导学的工作表现与评优评奖挂钩。在“鸿鹄英才计划”中,根据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开拓杯、挑战杯、科研立项的参与度、获得成绩或发表论文的情况,对导师指导成绩进行考评。对于指导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评优倾斜;对于指导效果差的导师,取消指导资格,并与研究生指导指标挂钩。第二,完善校友联系机制,搭建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平台,将校外导师、家长发展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教育力量。完善校友联系机制,借助校友会平台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就业观、发展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第三,推进“一项计划”“四大平台”“六大工程”的常态化运作和专人管理,强化其对学风建设的服务力。第四,进一步完善中心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确保工作实效性。深入推进专业教师帮扶指导工作的开展,促进专业导师“预约”“值班”制度化、常态化、固定化,并将学风建设目标的内容全面、深刻、持久地渗入课程教育、课外指导、互动辅导当中。第五,进一步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和与教师沟通方式上的创新应用。比如开发微网络工作载体,设置“鸿鹄梦工场”微网络订阅号,开发专业导师网络预约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沟通。

第二篇:婚姻登记工作以加强规范化建设为主线

婚姻登记工作以加强规范化建设为主线,提供全程服务为核心,打造效能化团队为目标

一是学习教育到位。坚持把学法、学习业务作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培训及“三新”主题教育和“创建学习型机关”,并有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学习园地。

二是加强婚姻登记工作队伍建设。我们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依法行政为保障,熟练掌握婚姻登记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在婚姻登记工作中,实行了3人审查制度,互相监督制约,严格按照相关证件,依法进行办理。

三是环境设施到位。婚姻登记处的办公和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为残疾人、老年人设立了“绿色通道”配备专职服务引导员,全面实现婚姻登记信息网络共享。

四是措施到位。坚持“四严禁,一杜绝”,严禁增设程序或附加条件登记;严禁要求当事人出具《条例》之外的证明、证件,严禁在婚姻登记过程中收取押金等商品,严禁以婚姻服务等名义收费,杜绝任何形式的搭车收费。坚决执行“四不办”:手续不全不办理,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办。

五是规范从政到位。坚持以民为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和谐登记的原则。确保工作人员言有信、举有得、行有规的良好形象。

六是规范服务方式到位。我们在服务态度上,无论是对于结婚还是离婚的,对于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我们都是笑脸相迎,热心服务,对于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细心的询问,细心的解答,并为其提供正确的政

策指导。

七是规范宣传方式到位。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和认识婚姻登记相关知识,利用报刊、横幅、标语、发放便民服务卡,宣传婚姻登记程序。坚持婚姻登记员持证上岗和统一着装,严格实行登记与服务两分开,挂牌服务,文明办公,方便群众。今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820对,补发结婚证370对,离婚登记310对,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89份,登记合格率100%,无违法登记和乱收费现象。受到各级部门的评价,2010年12月荣获“咸阳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第三篇:以能力为主线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地方医学院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思路、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 地方医学院校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医改)和教育改革(教改)的交汇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目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的地方医学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方面还与医药卫生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存在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以人为本理念缺失、人文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

一、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较低下等一系列问题[1,2]。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全面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3]。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1.以能力本位理念为指导,切实把握医学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

在教育观念上,坚持“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统一,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教育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和系统培养观念,更加注重整体思维、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力求在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在教学理念上,改变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教会学生什么”向“为学生自学提供什么”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理念由“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全面实现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向“能力本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服务。

2.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2.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最终要落脚于人才培养方案[4]。学校坚持“学生为本”理念,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完善以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利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传统教学与运行模式过于钢化,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弊端,本着“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人文与科学、校内与校外”密切结合的原则,在不断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打破医学教育“老三段”的课程设置模式[5],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融“通修、专业主修、专业选修、任意选修、实践教学”五个模块于一体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育体系,使学生压力减轻、课程选择余地更加宽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等情况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2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搭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共享平台。依托网络技术,大力发展信息与通讯技术辅助教学,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网络化教材建设,推进精品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教材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实现教学资源网上开放;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逐步开设网络课堂、网络课程和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引进和选用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如超星尔雅公司的通识课程,国道数据的外文课程等);加强网络课程协同开发力度,增加优质网络选修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丰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保障体系,为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提供更大空间。

3.以强化能力培养为核心,打造了有利于知识交融的实践平台

本着“定位明确、功能互补、整体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专业界限,整合相近、相关专业实验室,合理配置资源,整合优化实验室布局,构筑了多层次实验实训平台协调发展,功能互补,融教、学、研、训、服务五位于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群,为学生自主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提供条件支撑。

按照“整体优化,功能互补”的原则,整合基础医学主体实验室,构建了结构形态、器官功能、创新实践等不同层次功能模块组成,“系统化、分层次、模块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群,着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本着“相对集中、相邻相通”的原则,实施跨专业优化整合,将临床技能、麻醉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和医学检验等六大医学主体专业实验室,整合为“6+1”模式的临床技能实训平台群,着力突出职业素质养成、临床技能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另外,学校还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群,构建了具有职业仿真氛围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群、管理科学与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平台群和非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群,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强化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锻炼。

4.以加强全程培养为手段,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教育融合

以整体培养理念为指导,按照“基础与临床整体融通”的改革理念,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技能实训和临床见习实习的衔接,把职业素养、人文教育、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1 早期接触临床医学内容。坚持接触临床前移(如早期接触临床)、医学问题前移(早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医学重大问题讲座)、临床技能培训前移(基础实验贯穿无菌概念,早期开设实验动物伦理和临床技能课程等),推进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密切结合、基础与临床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建立临床专业观念和临床思维;多学期反复临床,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4.2临床学习阶段回归基础。在高年级学生,开设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程(如临床药理学、临床病理学、临床电生理学等),或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开展基础医学专题辅导或系列讲座,一方面加强基础与临床的整合联系,另一方面为执业资格考试和学生考研做准备,尽可能减少考研对临床实习的冲击。

4.3完善实践能力促进机制。针对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薄弱或关键环节,发挥竞赛或统考方式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试行多阶段的综合性评价和相关专业的客观结构化考试考核办法,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我校每年举办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见习学生临床技能理论统考、实习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5.以提升教学能力为关键,造就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深化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教学骨干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培训,逐步建立起教师队伍长效发展机制,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1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我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中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发展实际,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支持计划”、“骨干教师能力提升支持计划”。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以强化师资育人意识和教学水平为切入点,加强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切实加强师资队伍教学意识、教学自觉性、教学能力和水平。

5.2 实施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的全方位对接。目前,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早期接触临床、多学期接触临床的做法,但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教师在职业素养、教学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存在“割裂”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系统培养和全程性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我校整合师资队伍,加强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的全方位对接,强化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联系与整合,构建医学教育前、后期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教学团队,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高的一体化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5.3 加强临床教师和管理人员教学技能培训。针对临床教师和管理人员(特别是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临床操作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定期举办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和临床技能培训班,组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家团,到附属教学医院巡回培训,切实提高附属教学医院教师的临床执教能力,为提升临床实践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6.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构建自我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纳入教学管理全过程,进一步完善了系统性、全方位、全过程、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长期坚持“三查”、“四评”制度,即坚持开展学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坚持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课程评估、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评估、教学管理部门工作评估,使教学质量管理始终保持常态化、规范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实施的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考试巡考、考试分析制度保持30余年不断线,有力地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对照国家医学教育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6],进一步建立健全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建设,通过对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监控、评估、分析、反馈和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运行过程的自我优化,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多年以来,学校在尊重医学学科和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稳健地推进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设进程,也取得了医学教育改革建设的重要成果。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强化内涵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目标定位,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等进行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构建起高等学校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应针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面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医疗卫生改革新形势,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以实现知识向技能和能力转化为目的教学改革,构建切合学校实际,彰显实践教学特色的医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以医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临床技能实训平台群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yjkt201114)。

第四篇:以养成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以养成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衡东县城关三小的校长陈秋平。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以养成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衡东县城关三小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于2008年建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现有教学班55个,学生近4000名,教职员工178名,占地面积63.9亩,学校设备一流,师资较强,近年来,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受老百姓赞誉。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培养的重要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办学以来,我校就立足校情,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学生六年,为学生着想六十年”的育人理念,把“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内涵之一,学校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一、贴近生活实际,优化养成教育

德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取得育人实效。因此,我校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从抓日常、抓环境和抓师德、抓制度入手,落实具有层次性的养成教育。

1.从身边小事做起,体现一个“细”字。在习惯培养上,我校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制定出具体的《城关三小养成教育方案及细则》,将学生习惯细化为10个习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健身习惯、学习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守纪习惯、做操习惯、路队习惯、作业习惯、爱劳动的习惯。根据年龄不同和螺旋训练的要求,将习惯培养细化分解到月、周教育目标中。做到每月侧重一个好习惯,每天一次重复训练,每周一次小表彰(文明班流动红旗),每月一次大表彰(文明星级班级评比)。

2.注重环境建设,浮现一个“润”字。

我校大力营造校园文化,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棵树能传情。以美育人,润物无声。近年来,学校在此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建设文化长廊、宣传橱窗、评比表彰栏、楼道文化等,积极创建“最美教室”,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营造深厚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身心。

二、注重班级建设,强化养成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只有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着力强化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文明言行,才能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风,并最终形成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校风。

1.严格管理,晓之以理

在班级管理中,学校实施了《城关三小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开展“太阳花”班级评比、文明星级班级评比、养成教育示范班评比:根据我校文明班级评分标准,每个星期评选出“太阳花”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每个年级按30%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排列,颁发流动红旗;根据本月的班级评分情况,评选出“星级文明班级”,学期结束时再从每月的“星级班级”中评选出本学期的“养成教育示范班”,实施阳光操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和学生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榜样示范,启发自觉

我们从更新教师观念入手,明确职责,锤炼师德,学习理论,正确地把握班级文化的定位,深刻领会班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养在教育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这样才可以“服众”,才可以增强德育的力度和信度。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3.严字当头,训练为先

强化训练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捷径。(1)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我校将行为规范的教育化为朗朗上口的的儿歌,制定了“三管住”、“四弯腰”、“五节约”规则,“三管住”即管住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手,不乱扔垃圾;管住脚,不践踏花草。“四弯腰”即遇到师长弯弯腰问好;看到纸屑弯弯腰捡起;做了错事弯弯腰道歉;力所能及的事弯弯腰做好。“五节约”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截粉笔、节约一粒粮。每年新生一入学,便进行专项训练,遵照规则,严格把关,如有违纪,绝不迁就。(2)习惯训练要反复抓,抓反复。一种较为简单的行为习惯也需要两个月的培养才能形成。因此那种“前紧后松”、“一曝十寒”的做法是不对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时时抓,日日抓,常抓不懈。例如,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要统一将书本和学习用品摆放在课桌左上角,为了达到要求,学校在下课铃声中增加了“请做好下节课课前准备”语音提示,每天领导值班,带领大队委进入教室检查,发现没做好课前准备的,立刻予以纠正,并记录在案,视其违规的次数,定期在年级内或全校内通报,督促其改正不良行为。

三、创新活动载体,渗透养成教育

1.学科渗透“外在强化”。

课堂是教育教学永远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任何教育都显得苍白而又浮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忽视的切入点。我校开设了“养成教育”课,还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各学科教学始终,从上课到下课,从师生间的问好致意到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从课前准备学习用具到应用技术 后清理书包桌椅;从思考听讲到读书笔记;从书写运笔到朗读坐姿等等,要让学生们能“静则专注,动则活泼”,勤于动手、关于交际、交流共享、自主合作,每一种习惯都要老师关注和培养,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2.活动渗透“潜移默化”。

(1)阅读,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

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城关三小系列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巩固养成教育成果,实现大容量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提升内涵,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让阅读,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在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同时有效促进其他习惯的形成。

2013年,香港“阅读梦飞翔”文化慈善关怀基金会在我校建立了两个新的图书室,共有藏书三万余册,阅读活动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了。

学校落实读书时间,每天中午半小时午读时间,师生全员共读,体验读书感受,享受读书乐趣,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好书推荐,互动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认真倾听,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低年级学生在午读时间还能听老师讲绘本故事,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在孩子们那一方方纯真而幼小的心田里播撒下这样的种子“亲近母语,热爱阅读,做有根的人。”;每周每班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图书室看书、借书,在课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深厚的读书兴趣;每个月指导学生填写一份阅读报告,阅读报告形式多样,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倡议学生把自己已经阅读过的好书捐献出来,陈列到班级开放式阅览架上,让它们在热爱阅读的师生中漂流,发挥出好书的最大价值。

学校的“三个共读”工程,营造读书大环境,“三个共读”即:领导与老师共读,教师与学生共读,家长与孩子共读,通过读书,领导增加内涵,提升管理能力,教师给学生起榜样作用,与学生有共同交流的语言,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家校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

为倡导全员读书,共创书香校园,我校积极开展“读书节”活动,至今为止,读书节活动已办了五次,在读书节中,在“红领巾广播”时间开辟“好书推荐”栏目,全体师生推荐书籍,掀起“我要读书”的热潮;开展“跳蚤书市”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读好书,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学生们还自己动脑创编故事,编写绘本图书,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折射出的都是学生的智慧与能力;课本剧表演大赛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孩子们自己改编故事,自己排练节目,三小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丰富的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文化。

通过读书,孩子们变得更加知书达理、聪明睿智。孩子们不仅从书本中阅读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还丰富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中,有效促进了各项行为习惯的养成。

(2)践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我校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开展了“文明礼仪争章活动”,内容包括:出操礼仪章:集队快静齐,做操整齐有力,退场整齐有序;升旗礼仪章:升国旗肃立,唱国歌响亮,行队礼规范;用餐礼仪章:文明用餐轻又轻,节约粮食不浪费,餐后桌面净又清;交往礼仪章:主动与人打招呼,会用礼貌用语,与人友好交往;课间礼仪章:走廊上轻声慢走,教室里文明休闲,操场上快乐活动。

活动分为三步,第一步:明确要求:了解要求,细化要求,人人知晓。第二步:申报考核:班级自查,达到要求,申报考核。第三步:颁发奖章:考核通过,颁发奖章。通过争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队员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3)践行学生的环保行为。我校举行了 “生态文明教育”启动仪式,并在校广播站建立“养成教育”栏目,举行了“爱护环境”签名仪式,号召全体师生保护环境,爱护校园。为了让我校的小树苗得到更好的管理和呵护,我校将绿化带区域化分,挂上了植物认领牌,分别由4至六年级同学进行管理,管理者自觉、及时管理好自己的植物认领区,阻止其他学生攀摘树叶。我校以校、年级、班级分层召开会议,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践行环保行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在社会中践行环保行为,做环保小卫士。

除社会大课堂活动外,我校还充分利用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促养成教育。例如:我校举行了“体艺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节开展“浓浓尊师意 款款爱生情”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手工制作表达对老师的情意;国庆节开展“放飞梦想 振兴中华”手抄报比赛;在建队日举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新生入队仪式;九九重阳节带领少先队员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晾晒被褥,整理房间,通过自己的行动关爱老人;通过“红领巾”义卖活动,资助贫困儿童,捐献爱心。为活跃学校的氛围,丰富少年儿童的生活,我校还开展了“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队员们在积极地参与中体验了集体合作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激情,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经过几年的努力,养成教育已成为我校甚至全县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学生道德风貌焕然一新,真正形成了“整洁仪表入校门,放下书包先打扫,见到纸片自觉捡,墙壁桌凳无刻画,规范整齐做两操,上下楼梯有秩序,课间活动讲文明,远离零食你、我、他,整好路队出校门”的良好形象。曾多次受到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全县校长和教师们的称赞。

养成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教育学问,实施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新形势,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养成教育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以“练”为主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以“练”为导线,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体育----实践课主张)

对“练”的诠释:1)在社会、国家,都在积极的活动、健身,与我们教学主张也有很大关联的,活动---动,是活的基础,活是动的目的。长动是为了更好的活,动则练;全社会也在健身,不妨我们以健康为基点,人生病想健康,就去看病,是被动的健康;而健身,是为了不生病,是一种主动的健康。国家,德智体,准确是德智健,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2)课程标准,性质中明确指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3)学校,课堂教学,主张的是“精讲多练”。

一、体育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1)人类生存所必须要掌握的技能。2)美术制作美,体育则是使用技能。3)奔跑、攀登、投掷等的使用。叫“自在的体育”。

第二阶段,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此时体育的发展很矛盾,发展,统治者怕天下大乱;不发展,与外部战争还需要。秦始皇充气足球的产生。1)维护政权所需要的一种工具。2)孙子兵法、蹴鞠。是“自为的体育”

第三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2)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国泰民安,社会经济猛速发展,体育称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终生体育,从事体育运动完全出于自身的需要,特别是“终身体育”,各学校在要求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让学生掌握’2”项技能。是“自觉的体育”,共性点:掌握技能,发展体能。保证体育为人类生存服务。

二、特性。

(结合体育发展的共同点以及新理念下体育课堂的基本要求,可以把体育归纳为以下特性)。

1、基础性

2、实践性

3、健身性

4、综合性

关键点:1)课程性质。2)以“身体练习”为中枢,“技能和方法” “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都是以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来实现的。重点强调的是实践性特征。

三、体育发展方向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合作)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通过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学生出汗---学生愿意出汗,真正让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

四、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主张

“动”(练),只有“练中教、练中学、练中乐、练中用、练中情”,才能“练中产生艺术、练中体验乐趣、练中获得负荷、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练中强身健体,练中服务于人生”。

1、练中教“。教什么?内容

1)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各学科各有其内在规律。体育学科内在规律“三段式”(准备、基本、结束)。任何模式都是由三段式模式演变而来,就如篮球3---2联防;足球4---4---2阵型; 2)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3)所选择内容要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堂堂清--最后一名学生学会)。怎样教?教师的教

1)预备课:预备课是一次课的预设。预设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预案。是一部未划上句号的手稿,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反复对话的假设(很多优课评选参考教案)。备课预设要“三备”,即:备人、备形、备神。

背人:背学生、备场地、备教材。

备形:在备课时,不要对课堂的情景和行为预设的面面俱到,只描述大体轮廓,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空间。既备轮廓。(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备神:特点:外堂课;背中心思想、目标主线;散而不乱、乱而有序。形散而神不散。2)授课

授课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生成是一种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内容对话、碰撞、共鸣所产生的思维。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精彩出自教学细节。抓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

所以,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因精彩生成而出彩;预设的目的是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弹性预设,动态生成;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在预设上,彩点在生成上,亮点在个性上。教得怎样?教学评价

巡回指导就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我们主张随堂性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有效练习时间,还能很好的进行个别指导,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

1)定性评价(评语)与定量(分数)评价相结合。

2)形成性(口头)评价与终结性(最后综合成绩)评价相结合。3)相对性(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评价与绝对性(最后综合评价)评价相结合。目前我区体育教学现状,或者说指导思想经过梳理,具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体现“四个超越”: 即超越模式,摆脱束缚(完整动作); 超越教材,整合资源(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课课练中); 超越课堂,关注生成; 超越教师,尊重主体(新课程要求,生本教育)。

2)”课堂形态”体现“四气”: 即大气,人气,情感共鸣、灵气,霸气。

3)“教学特点”体现“四有”: 既问题有“悬念”; 思维有“碰撞”:挑战有“自信”;探究有“喜悦”。

4)“教学风格”体现“四味”: 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看课、评课)

成功的课,只是相对的,只是对某一点来说是成功的。每节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课为什么要反思、要重建。是因为他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才是真实的课,才是回归大自然的课。所以,不图热闹。课是否有生成,多方活跃,这才是原生态的课。

下载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创建“蓝色公路”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线,创建“蓝色公路” ——舟山海峡轮渡集团有限公司 舟山海峡轮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舟山市海峡汽车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83年9月,是浙江省最大的海上......

    创新教育带动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三个课堂”学风建设[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高校内的学风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1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听课小结(二) 课题组成员严再芬 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中我听了课题组成员的课,他们的课各有特色,......

    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会计文化建设 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会......

    以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生涯发展教育为主线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繁荣我校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在校园里掀起关注心理健康的......

    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5篇材料]

    摘要:学风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大一阶段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严抓学风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二本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工作......

    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转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房晓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28-04 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合作......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张应龙 【关 键 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数学;学生 【正文】今年起,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而所有改革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