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是:教授还是野兽民众需要知情权
求是:教授还是野兽民众需要知情权
作者:秋实
5月8日,海南万宁6名小学女生被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及一名政府职员带走开房,万宁警方称,六名女生没有被性侵,检方已介入。家长称,6名小孩下体都不同程度受伤害,另有女生回忆称早上醒来时下体有污物。据监控录像显示,事发时女生状态不稳疑被下迷药。针对万宁官方发布的4名女生处女膜完整的鉴定结论(另两人因故未鉴定),涉及“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的5名女生家长称,10日女儿做了首次检查后,5人均从法医或办案民警处获悉女儿处女膜破裂,他们均不认可新结论,拒绝在新结论上签字。
5月15日上午11时40分,万宁召开第二次通报会,万宁市人民检察院根据事实和证据,陈某鹏、冯某松的行为已经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嫌猥亵儿童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陈某鹏、冯某松。下午,海南万宁举行第三次通报会,万宁市纪委监察局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决定给予涉嫌猥亵儿童罪的陈某鹏和冯某松开除党籍处分。
一个事件海南万宁出现两种结果,官方和警察称“处女膜完整论”,而检察院与纪委又称其已涉嫌刑事犯罪。让家长和全国网民陷入了“真假门”,更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了“教授与野兽”的争议论,更有网友针对此事调侃为“白天是教授晚上是野兽”。到底是为阻止学生离家出走的教授校长,还是禽兽不如的野兽老师?家长需要知情权,网民期待知情权。
一、为人师表者尊为教授
教授;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日语中则与中文同用‘教授’一字来称呼大学中的老师。在我国大多民众对尊敬的老师和校长也俗称“教授”,代表学生、家长和民众对教师行业最高的称呼。
二、天性凶猛称为野兽 我国词典解释,野兽是家畜以外的兽类,天性凶猛,尤指食肉的野生哺乳动物。
三、教授还是野兽民众需要知情权
(一)被恶意“灌酒”还是被投“迷药”,事实需要公布权。
一位涉事女生的家长肖先生昨天在万宁某茶楼约见记者说,事发后他老婆找女儿进行了认真的长谈,女儿称自己被校长陈某鹏带进房间后,陈曾经试图用钱收买她。“先给2000元,后来给到3000元。我女儿表示不同意后,校长又把5000元塞到女儿手里,钱被女儿摔到了地板上。这时候校长说,你知道这5000元我可以带多少小姐上来吗?”
另一家长王先生则表示,几个女孩事发时和事发后均精神恍惚,他们从万宁绿春园大酒店调出的监控录像发现,四个女孩在电梯里表现出萎靡和无力,其中一名女孩还似乎痛苦地蹲到了电梯里。由此,家长怀疑几个孩子曾被逼迫喝酒甚至被投放“迷药”。
(二)监控录像中的疑惑:是803还是805,案件需要取证权。
针对家长提出的嫌疑人陈某鹏为何在监控中显示进了803房间次日却从805房间出来的疑惑,记者亲自走访万宁绿春园大酒店。803和805两个房间虽然是隔壁,但并不存在某些家长怀疑的两个房间有暗门连通。然而,两个房间的窗子距离较近,中间有两台空调外机悬挂在两窗中间,一个身形灵活的人从窗外潜入另一房间不是没有可能。
(三)是案情复杂现在多路详查还是有意隐瞒,社会需要知情权。家长王先生说,10日15时许,他和其他家长一起,到万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给孩子做检查,法医告诉他其女儿的处女膜破了。13日23时许,他接到警方电话让重新做检查,“我妻子和女儿一起进去的,妻子说里面有万宁的医生,也有省里的法医,但主要是万宁的医生在检查,省里的人没怎么看。检查完,有一个医生认识我妻子,说我女儿的处女膜破了,但这个医生被另一个医生推开了,说我女儿的处女膜没破,我妻子没签字”。家长孙先生则说,10日下午的鉴定结果显示,其女儿的处女膜破裂,13日23时许,他接到警察电话,让带女儿到医院重新鉴定,“我妻子说只是万宁的医生在检查,省公安厅来的人坐在一边,并没参与检查。这次鉴定结果显示处女膜没破裂”。
家长李先生说,前天晚上,他妻子带女儿去做了检查,结果是处女膜完好无损。但“第一次检查结果显示,我女儿的处女膜已经破损”。
万宁公安局刑警大队梁能队长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目前已经有多名精练干警在多角度进行详细调查。因为此案情况比较复杂。”办案刑警李警官则向记者表示,“针对家属和社会上提出:该校长是否一贯这样带学生外出开房?还有没有其他受害学生?这样的疑问,我们做了认真调查。就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以前没有类似校长带学生开房情况发生。”
(四)是“干女儿”还是学生,家长需要澄清权。
昨天,家长肖先生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的女儿是被一位14岁长得高大的女孩带出去认识校长陈某鹏的。而这位高大女生曾经认陈某鹏“干爹”。
据称,被另一嫌疑人冯某松带走的两名幼女中一个是也是其干女儿。该女生的家长张先生昨天就此表示,事发前家长并不知道其女儿认冯某松当干爹,据事后了解,其女儿与冯某松认识了有三四个月,“我女儿学校附近有一家小卖部,是冯某松的朋友开的,冯经常到这个小卖部吃饭,我女儿就跟他认识了,到现在有三四个月的时间”。
此外,多位家长向记者反映,有人通过私人关系找到他们,想“私了”。来人并没有提出具体赔偿数额。只是说:“既然事情已经出了,看家属有什么具体要求,把损害将到最低程度。”家属们的一致回答是:尽快还原事实真相,给孩子和社会一个交代,让犯罪嫌疑人得到法律严惩。
(五)是猥亵罪还是强奸罪,司法需要公正权。
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不满十四周岁的男童女童都可以作为本罪的受害人或猥亵对象 ,猥亵儿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性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一般表现为抠摸、舌舔、吸吮、亲吻、搂抱、手淫、鸡奸等行为手段。而对于儿童的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在《关于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第8条中规定:“儿童年龄是指不满14周岁。其中不满1周岁的为婴儿,1周岁至6周岁的为幼儿。” 对于猥亵儿童的量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猥亵妇女的处以5年法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依照上述规定,也就是说,行为人只有在“聚众或者在公众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时才将处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
而强奸罪是指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或者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奸淫不满14周岁幼女的强奸行为与猥亵儿童的行为,都可能表现为抠摸下身、吸吮、搂抱等行为,且都不需要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等强制性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有:
A、行为的主体不同。强奸行为的主体必为男子,猥亵行为的主体既可以为男子也可以是女人;强奸行为的主体年满14周岁便可构成,也就是说实施强奸罪的人年满14周岁便可以构成强奸罪的主体,猥亵儿童罪的犯罪主体则必须要求年满16周岁才能构成其罪。
B、行为目的不同,有无奸淫的目的是两者根本的区别。强奸罪(幼女)的行为目的在于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即与之发生性关系;而猥亵幼女的行为则无此目的,其是为了通过猥亵儿童来满足、兴奋自己变态的性欲。
C、行为的方式不同。强奸行为的方式为奸淫行为,只能发生在异性之间;猥亵幼女的行为方式则为除性关系以外的所有淫秽、下流行为、既可以发生在异性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性之间。D、所侵害的对象不同。强奸行为所侵害的对象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猥亵行为所侵害的对象则为未满14周岁的儿童,既可以是女性儿童即幼女,又可以是男性儿童。
总之,此事一出,即引起全国网民的关注,教授还是野兽不只是此案的结果。同时,也是全国教师在民众中地位受损的结果。希望此案尽快调查,给家长和全国网民一个知情。让违法乱纪者受到法律制裁,给教育行业一个警惕,全国教育行业开展学校领导审查活动,把关系校长、腐败校长、心理障碍校长清除教师队伍,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事实,用诚实诚信的态度唤起学生对教授的尊称,澄清家长对学校的误会,缓解网民对事件的关注。
作者简述:秋实,求是网(求是内参)秋实文章小组,一般有三人以上专家组成。
第二篇:还是需要钉钉子精神
还是需要“钉钉子”精神
再漂亮的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标准的对称句式,非常漂亮,有内容、有力度、有气势。开头亦可写成两段,但是一定要注意两段式开头的注意事项,即第一段的作用是引出话题;第二段的作用是表明观点,引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要“简”——一剑封喉;第二段要明——开宗明义。】
无论改作风还是干事业,要取得实效、赢得胜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持之以恒。【此句为过渡句,从话题到问题再到观点的标准“三步扣篮”。】正因如此,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总论点呼之即出,没有小姑娘的犹抱琵琶,有的是铁汉子的挥刀斩麻。在申论写作中一定要记住一句至理箴言:不要胡编乱凑的鼠目寸光,要的是领导核心的高屋建瓴。】
把钉子钉好,前提是找准方位,革除作风顽疾也是同样道理。【分论点一定要支撑总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分论点一:找方位;分论点二:坚持敲。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没有矫揉造作、文过其实。这种写法是广大考生要极力去学习模仿的。】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怎么样,关键就看是不是真正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没有认真查摆出班子成员存在的“四风”问题,能不能严肃提出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此处为问题罗列,大家都会,但是请睁大双眼看一看评论员的语言功力。“是不是”、“有没有”、“能不能”——极其口语化的方式,且是设问的方式将问题摆在了台面上。申论中的设问多数是不要回答的,因为作者已经想得极其透彻了,基本都是自问自答的节奏。】摸清病灶、把准脉搏,边查边改、立行立改才有行动基础,建章立制、固化成效就不会实功虚做,从而严防活动跑虚、跑空、跑偏,杜绝“认认真真走过场”。【此处体会一下申论的语言风格】
钉钉子要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改作风、干事业,也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怕改作风一阵风、抓工作不落实。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埋首于会议多、文件多、讲话多这“三多”,演奏着看盆景、听汇报、作指示、上电视的“四步曲”,久而久之,渐成习惯,只愿意浅尝辄止,不耐烦脚踏实地。【问题的生动表述。】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如果仅仅是认识上去了、目标清晰了、路线图规划了,但却在执行上走过场、行动中“挂
空挡”,何谈收获实效,又拿什么取信于民?【深刻地分析问题。】“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唯有知行合一、久久为功,才能言必信行必果。【名言警句,借力打力,得出结论。】
政贵有恒,打好基础、谋划长远,尤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总结分论点,引申到“政绩观”这一话题,落点极佳。】把改进作风、促进发展的“钉子”,钉牢一颗再钉一颗,必然有大成效;反之,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缺乏整改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势必令教育实践活动在效果上打折扣。【正反对比论证】如果对于发现的问题、找出的差距,不懂得以“钉钉子精神”逐一改正,事无恒心、人无毅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终难免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大力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讲实效、出实招、办实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排比无处不在,才能彰显文章气势】才能力避空谈误国,践行实干兴邦,进而决胜改作风的攻坚战,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力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升华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恰入其氛。但,大多数同学只会无病呻吟,总以为写个“中国梦”放在作文中就能得高分,真是贻笑大方。写不写不重要,关键是写了是怎么写的,是为了写而写?还是文章的自然收束?当深思。】
第三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出行需要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众出行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客运流量大,交通拥堵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严重,并逐步向二线城市蔓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民众出行难,在春运期间,外来务工、求学人员更是面临返乡艰难的境遇,“一票难求”、“民工千里走单骑”、“黄牛产业”等种种不合理的社会怪象层出不穷。
出行困难有着多方面原因。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节假日探亲热、观光热、客观上促进了客流的增长。加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交通总运力与移动人口总量相比不足,暴露了我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解决出行难问题的根本之策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应首要满足民众安全、可靠、舒适、无障碍的交通需求,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能力。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掌握交通状况,在统一布局中注重加强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专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打造布局科学、衔接畅通、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客运道路的四通八达、换乘便捷,促进城乡、区域和各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其次,加大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我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政府融资困难问题较为突出,单靠政府筹资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应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制定宽松的信贷优惠政策,利用税收手段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打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再次,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强对高铁等现代化交
通设施的建设,推进综合性客运枢纽建设,加快道路建设解决特殊地区因“断头路”等问题造成的交通不便,完善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交通需要的设施建设。
最后,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地方乱上项目、违规招投标、盲目建设、商业贿赂、不合格施工等违法行为。对在建工程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制定对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的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办法,并严格按规定执行,利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在建工程质量。
“道路通则百业兴、民心悦则天下安。”加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公益性,切实保障居民便捷出行,这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中学生需要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
正方:中学生需要父母的精神鼓励 反方:中学生需要父母的物质鼓励
物质鼓励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吗?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最近我总是睡不好觉,吃饭也没胃口,也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满脑子都是我儿子的学习问题。我儿子王志今年14岁,已上初三了,可每天还是不紧不慢的,一点紧迫感也没有,马上就要中考了,真是急死人了。
上小学时王志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懒,让他学习有点不太情愿,慢吞吞的,平常我和他爸爸也就是多重复几遍或喊两嗓子。我们很少打骂孩子,大多数情况下都用鼓励的方式教育他。比如他不愿意背英语单词,我就用代币法鼓励他,就是每天背会十个英语单词就给他一个有我签名的纸币,积攒到十个纸币可以去吃一次麦当劳或者肯德鸡,也可以换等同价格的其他物品。还有,如果他不愿意去课外辅导班,我就答应给他买他喜欢的衣服或玩具,每次通过物质上的鼓励,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用这种方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学习上我们也没操太多的心。
到了中学后,不知为什么这些方法一下子不灵了,孩子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我们也和他沟通过,每次问他有奖励为什么还不愿学习,他都说没兴趣,学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学会了攀比。有一次,他回来说同学们都穿奈克牌的运动鞋,他也想要,尽管我们的经济并不是很拮据,但我也不想让他养成攀比的坏习惯,但后来又想到别的同学都穿也不能让人家笑话他,加上也许可以通过买鞋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就跟他说如果月考每科成绩能平均提高10分就给他买。尽管他很不情愿,但看到我们很坚持他也就同意了,结果月考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平均只提高4分,我和他爸爸都很生气。孩子最近说话总是不算数,每次都是答应了却不做。我们决定不给他买运动鞋,但他死缠着我们,说进步了就应该给买,还说买鞋不应该和学习掺合在一起,并且威胁我们说不买鞋就不上学,结果把我们弄得很无奈,也只好给他买了。
这不马上要中考了,为了能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许诺,答应只要他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就带他出国去玩,或者从头到脚都给他换成名牌的。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挺有劲的,没超过三天就又是老样子了。
每天,为了让孩子学习我们绞尽了脑汁,现在,我们不给他零花钱,想让他通过写作业赚取零花钱,每做对一道题给一块钱,全部完成作业每天额外奖励五元,你猜怎么着,他宁可憋着不花钱,也不愿写作业,而且好像跟我们越来越疏远了。
原本希望通过物质鼓励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把成绩搞上去,哪曾想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弄得大家很不愉快。最近王志又添了新毛病,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跟我们讲条件,让他帮着收拾碗筷,他问给多少钱?让他扫地也问给什么奖励?不给钱就不干,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赚钱会让我们成人工作更有劲头,对孩子为什么不起作用呢?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首先,理解王志母亲的良苦用心,教育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很多方法,物质鼓励也许是她无可奈何地选择。
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是令家长最头痛的事儿,也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让孩子抓紧时间拼命学习成了家长们的“必修课”,如今孩子们几乎不吃打骂这类的“硬手段”,所以很多父母避重就轻,学着运用“软着陆”,其中运用得最多的就是“糖衣炮弹”——物质奖励。
一、物质鼓励让孩子感到爱是交易
爱是无条件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我们很难做到,但我们要尽可能将爱和孩子的表现分开;爱孩子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是爱孩子的存在本身,而不是他长什么样子,是否有出息,是否学习好,从这个观点出发,爱是无条件。
王志的妈妈很难想到,物质鼓励竟然会伤了孩子的心。
也许孩子的话最有说服力,能让父母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王志对我说,从小到大,无论我从他们(指父母)要什么,他们都要和我讲条件,都要和学习挂钩。明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挺高兴的,但是听到他们说你要听话啊,你要好好学习啊,要不下次不给你买了时,心里一下子变得很不是滋味,又说不出来,别提多难受了,就好像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和他们做交易的。说这番话的时候,王志低着头,语调冷冷的带着一丝怨恨,而且他没有用父母做称呼,足以看出孩子的失望和不满。
二、中学生更注重精神“鼓励”
青春期也是孩子精神的成长期,孩子们已从注重物质需要转移到注重精神需要,就像一棵树,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给它施肥浇水而不给他充足的阳光,这棵树也会枯萎而死。
青春期的孩子在寻找自我和独立性的时候,也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尽管物质对他们有着很大的诱惑,比如有时需要名牌来装饰自己的虚荣心,但他们更需要认可、欣赏和精神鼓励。父母的赏识和精神的鼓励是孩子心灵的动力,就像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孩子有了信心、信念和价值,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和值得爱的。
物质鼓励让王志觉得自己还像是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会为一块棒棒糖而兴奋不已,乖乖就范。王志说,每当他们用物质来鼓励我时,我都觉得是在被利用和哄骗,我做事的兴趣一下子就没有了,我真希望他们对我说:“我们相信你,知道你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知道你一直在努力。”
物质只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当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物质需求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2 了,所以孩子宁可不要零花钱,也不和父母做交易,让自己心里难受。
三、物质鼓励会使孩子的欲望膨胀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递减效应,也就是说报偿减少人们做事的劲头就会随之减少或者消失。同样,在通过物质鼓励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尽管做作业的报偿没有减少,但随着孩子年级升高,作业量和难度增加就等于报偿减少了,此时就需要更大的物质鼓励才能刺激孩子的学习愿望,因此孩子对物质的要求就会不断膨胀,过早形成人们常说的物欲难填的心理。
四、物质鼓励削弱了孩子的内感报偿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内感报偿是孩子学习的真正动力,是物质奖励不能取代的。孩子想学又学不进去,说话不算数,就是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学习的欲望战胜不了懒惰心理造成的。
第三节课:
父母对策:
一、供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应讲条件
供养孩子,为孩子买他喜欢和需要的衣服、玩具和食品等,是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孩子提供生活和学习的保障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不应该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更不应该讲条件。给孩子买东西和要求孩子学习,一定不要掺和在一起,以免引起孩子的误解和不满。
二、了解物质鼓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表面上看,物质鼓励是对孩子的尊重,是对孩子劳动付出的认可,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逼迫。孩子不愿学习,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就无法获得自己的物质需要,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先满足父母。在这个交易中,孩子是无力反抗的弱者,处于被动的一方。
物质奖励的实质是交换和逼迫,不仅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情感和自尊。
三、走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误区
在成人的观念中,金钱和物质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能够使人努力做事,甚至做不愿意做的事。成人有维持家庭经济收入、供养孩子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渴望和责任,所以才对金钱和物质有极大的占有欲,不惜任何代价去获取。而未成年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责任,更知道无论如何父母也不能抛弃他,停止对他的基本供养,孩子在“有持无恐”的状态中自然不会就范于父母的“经济胁迫”。
希望王志的妈妈明白这一点,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需求。
四、让孩子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学习
从那些从功人士的学习和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小就有非常远大的抱负,这些梦想像生命力无比顽强的种子深深的根植在他们的心里,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他们使自己发展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和管教,更不需要物质鼓励,也会为心中的梦想不断的奋斗。所以,要让孩子有梦想,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学习,不要把目光子只停留在考大学找工作上。
第四节课:
家长作业:
一、用精神鼓励代替物质鼓励
物质对孩子的激励性是有限度的,当孩子得到它,努力的欲望自然也就减弱或消失了,需要新的和更大的物质刺激才能再次激发孩子努力的愿望。而精神的鼓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一生都激励着孩子,所以要用有永久效果的精神鼓励代替短暂的物质鼓励。
精神鼓励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上的鼓励,如发现孩子有进步和提高,哪怕是一点点都要满足和真诚的对他说:“每次看到你的进步,妈妈都很欣喜,这是你通过努力换来的。”当孩子考砸了,也不要抱怨:“我知道你没有考好心里也很难受,我知道你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妈妈对你有信心。”如果孩子不愿写作业时也不要着急:“妈妈知道作业太多了,你很累。来吧,先休息十分钟调整一下,然后用你的钢牙啃掉这块硬骨头。”
二是身体接触和陪伴,也就是在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或者陪他聊聊天、听听音乐、运动休闲等,都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安慰和鼓舞。
二、读励志故事,让孩子有激情和崇高感
为孩子找一些不掺杂说教性质的励志故事,和孩子研读,也可以在孩子累了的时候充满激情地讲述给他听,并引导孩子发现主人公火一样的激情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记住,一定要启发孩子自己去发现,通过孩子的思考说出来的认识才能深埋在孩子心里,对孩子有激励作用。
三、明确责任,增强孩子的行动力
利用家长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界定出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责任,明确地告诉孩子:“父母的责任有两个:一是赚钱供养你,二是寻找和利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你;而你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和生活技能,去实现你人生的梦想。”
和孩子共同学习《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和《不找任何借口》,让孩子学会服从和快速行动。可以从小事上着手训练,简单而坚定地说:“给你十分钟,收拾好你的书桌,立即行动。”“如果你能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熟记十个英语单词,到中考的时候你的词汇量就可以和最好的同学相比了,开始吧!”并给予鼓励。
四、角色扮演——“没有退路的战士”
中考将即,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达成所愿。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孩子扮演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士,激发出孩子全部的潜能和斗志,告诉孩子:“从今天起,你不仅是一名学生,更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士,只有勇敢地去冲锋才能体现你的价值,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你是否真正的战斗过。”
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严格的作息计划,父母扮演教官,以身作则,严格按计划和规则办事,加上精神鼓励,孩子一定会找到自信和动力。
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是爱无条件
假如孩子有时学习不够努力,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有时比较懒惰,没有收拾被弄得乱七八糟的房间,或者犯了一些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迁怒于孩子,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者剥夺孩子得到某些物质的权利。有效的做法是,既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和宽容又要有利于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和改进,具体策略是:
1、指出孩子具体犯了那些错误,并体谅安慰他。如:“昨天你的数学作业没有全做完,大部分都没做对,有的差解题步骤,有的写错了答案。老师很关心负责,给妈妈打电话询问情况,并希望你从今以后写作业认真一些。老师批评了你,妈妈知道你心里也很难受,老师并不是要你难堪,她是在尽自己的责任,但愿你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后心情能好些。”
2、帮助孩子查找没有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原因,不要先入为主,把自己的主观想法、猜测强加给孩子,比如:“是不是有犯老毛病了?没人看着就不行?”“是不是边写作业边玩了?”等,孩子会趋于父母的压力被迫回答是,但并不是真正的原因,不利于改进。
3、用具体做法代替批评,也就是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4、要泾渭分明,不要把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与学习掺和在一起,一方面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该给孩子买的东西不能克扣,不能用学习和孩子讲条件,还要关心和欣赏他,除了目前在学习上有不足外,他一定有很多优点,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和向上的愿望。
六、反思和记录
王志的父母也要反思,利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教育孩子除了是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外,是不是也有图省事的心理,夫妻双方每天要互相提醒在教育孩子上不能应付,否则就会被孩子应付。
父母单独轮流记录自己在对孩子精神鼓励上的心得,有哪些起到了效果,那些无效甚至起了反作用,每周汇总,摈弃无用的鼓励,利用有效的鼓励。
大部分家长认为,物质鼓励在某些适当的时候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物质鼓励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短期的效果比较明显。但一味地以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并不妥。因为,人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物质鼓励的动力有限,没有后劲。一些物质奖励还会引起一些孩子为得到家长许诺的奖品,而出现千万百计作弊耍花招等负面影响。
大部分家长认为精神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好处。但精神鼓励由于比较抽象,操作性没有物质鼓励强,要做好有一定的难处。
家长精神鼓励孩子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各自到底有哪些优劣?
儿子读小学四年级的盛军平女士告诉记者,用物质来鼓励孩子朝一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种方法。就拿她的孩子来说,由于平时不愿意动,长得很胖,很胆小,也很容易感冒。她和丈夫没少跟他讲道理,但儿子就是不愿意动,周六周日,他坐在家里,你拉他出去走走,拉都拉不起来。后来,盛女士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去野生动物园玩。于是,盛女士和儿子约定,只要孩子每天晚饭后,出去跑步10分钟,回家做20个仰卧起坐,两个月后,她就带他去上海的野生动物园玩。
“孩子做到了,我也带他玩了。”盛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孩子比以前爱动多了,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现在,她还用这个方法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她说:“家长花很少钱,可以让孩子在某一方面得到进步,有什么不好呢?关键是家长要言而有信。”
“孩子需要鼓励,但不一定要用物质。”幼儿教师方群认为,家长对孩子适时的精神鼓励和鼓励非常重要。她说,当幼儿园的小朋友表现好的时候,老师总会夸奖他能干,真棒,有时奖一个大拇指。当她6岁的女儿在某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时,她总会跟谈一些想法,然后告诉女儿,她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的。女儿做到了她就亲她一下,或者陪她一起玩游戏。这些方法都能得到一定的收效。
“一般来说,我更喜欢父母给我精神奖励。”高一学生杨乔风说,如果家长老给他物质鼓励的话,会养成他做任何事都讲条件。他认为,父母鼓励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句得体的话语、一个微笑或拍拍他的肩膀,也可借用别人的言语来精神鼓励他,如“某某讲你现在越来越像个男子汉”等。
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2)
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而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做法就是德西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我们不要再用物质诱惑来“降低”孩子的积极性了。
方法与引导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奖励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好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不对孩子承诺物质奖励。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常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做到 我就给你买 ”类似的话,这样的话一出口,孩子努力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可能父母会说:“如果孩子确实做得非常好,我们给孩子一些奖励,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奖励要给,但是父母更应该明白,物质或金钱奖励所带来的“弊”往往大于“利”。为了孩子长久的未来,还是不要常常给孩子做物质鼓励的许诺。
如果孩子主动提出说“我要是学习好了,您就给我买手机”之类的话,我们就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好”是应该做到的,而是否购买手机,完全看需求。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好”与“买手机”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只要父母的态度坚定,孩子以后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何况,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并或多或少地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这种成就感和肯定,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那父母又何必要用物质和金钱去“鼓励”孩子呢?
第二,重视孩子的精神奖励。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父母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
正如,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绝不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跑起来,我就给你10元钱。”这个时候,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加油”,当孩子做到时,父母会毫不吝啬地说:“嗯,你真棒!”简单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无穷的力量。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可以从物质奖励转化成精神奖励。当孩子做好了,父母可以肯定地对孩子说:“不错,做得很好!”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一次有力的握手,或者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头。此时,孩子的满足感一定不比物质奖励微弱,甚至会更强烈。
第三,把“物质奖励”和“礼尚往来”区分开。
我们不提倡物质奖励,但不完全杜绝家庭成员间的“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礼物”本身无论贵贱,都是对一个人的祝福,人人都需要祝福,也会在祝福中体味到幸福与温暖的感觉。
因此,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孩子将要远行的时候,当孩子走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送上一份他喜欢的礼物。这个礼物是对孩子的祝福,和孩子取得了什么成绩,获得了什么荣誉,毫无关联。当孩子收到了这单纯的礼物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辩论: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更能激励人?(2007-06-06 22:58:37)转载
质问
问1:请问对方辩友,什么是英雄? 答:
问2:真正的英雄就是平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时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奋斗牺牲!英雄作为榜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无穷的。请问对方辩友,多少物质鼓励能够代替英雄对大众的影响!
答:
问3:对方辩友是否还记得98年抗洪抢险中的李向群?
答:
问4:李向群出身于富有家庭,但为了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毅然参军,并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在党的号召和国家领导人不断亲临现场的精神鼓励下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最终劳累过度,在入党后的第八天就壮烈牺牲。请问对方辩友,在祖国的危难时刻,在人民生命财产岌岌可危之时,在自身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时间要求物质鼓励,而此时物质鼓励的作用又能有多大!
特别是在人遇到生死关头,有重大自身利益需要取舍的关键时刻,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作用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特大洪水和卡特里娜飓风对中美两国军队的考验,最有效鲜明的说明了物质鼓励的有限性和精神鼓励的先进性。问:
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和社会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决定着物质鼓励也将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物质鼓励如何去创造人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的社会,如果以物质鼓励为主的方式来实现,是不是会造成物欲横流的风气呢?
我们要创造一个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是不是应该以精神鼓励为主呢?
论据: 铁人王进喜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开采石油.仍可以高呼:“越苦越累心越甜.”仍可以做到:“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环卫工人时传祥,终其一生做到了“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并且教育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也做一名环卫工人。
感动中国推选人白芳礼,在生命最后19年,用蹬三轮攒的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私有财产是个零。
据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个人发展、上升空间”是员工最终选择离开东家的关键因素,选择这一原因的人数在参与调查的1229人中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不满薪酬待遇”一项成为第二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认同感正在慢慢地成为现代公司员工的普遍需求,从而也日益成为他们跳槽的主要原因。因此员工一般到了准备跳槽的地步,主要是由于在工作上没有发挥或者不受重视。” 这也正验证了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的个体由物质到情感、以至到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过程。
据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筹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劳模评选的一条原则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中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奖励要坚持精神物质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定义:
所谓鼓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是指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对人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物质鼓励是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精神鼓励则体现了思想领先的原则。
物质鼓励即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鼓励,如发放工资、资金、津贴、福利等。负鼓励,如罚款等。
精神鼓励中包含
1。目标鼓励,即企业应为员工描述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远景,帮助个人树立目标。这样职工就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就能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前途。
2。工作鼓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表明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雪恩在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的同时,也提出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它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才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感。
3。参与鼓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职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形 9 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所以我方论点认为,精神鼓励在员工工作积极性上的影响将会远远超过物质鼓励,因为其实现了积极性的倍增效应。
何为激励?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精神鼓励包括:
企业对员工的充分尊重,医院里对病人的呵护和照料,学校里老师对同学的谆谆诱导。
对方可能会犯的错误:
1.混淆物质基础与物质鼓励的概念,混淆生存的必要性和主要性,偏离辩题
2.完全以物质鼓励取代精神鼓励,因为鼓励不是单纯的物质或精神。必然是两者的结合体。(精神鼓励中一定要包含物质鼓励基础,而物质鼓励中一定要包含精神鼓励思想)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谁最重要的问题。
3.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缺点就在于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许多层面上的需求是实际上是会共同存在的。而他把人的需求单一化了。对方辩友如何解释雷锋精神?
技巧:
《南征北战》中说的好,飞机大炮先上,解决问题最后还是要靠步兵。物质鼓励就是飞机大炮,最后真正能够激发人积极性的还得是精神鼓励。
对方辩友显然已经跑题了!
对方辩友为什么故意逃避我方问题呢?
对方辩友是不是已经同意我方观点了呢?
物质鼓励的缺点: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救急不救穷。人对物质的渴求是个无底洞,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为什么无数的救贫款涌向了中国贫困的农村,脱贫致富的毕竟是少数,因为大多数救贫款都被老乡们改善生活了,小酒一喝,小肉一吃,就坐等下一笔着捐款,事实证明,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激发人向上的精神,人民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1.过多的物质鼓励可能会起反作用,看待问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过多关注个人的利益无 疑会损害公司的利益,对个人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
2.如果以物质鼓励为主,则员工建立不起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己的归属感,企业留不住人
3.举例,孩子成长,家长对其进行的鼓励,如果物质鼓励过多的话,以家务劳动和学习为例,孩子会认为这不是他分内的事情,对以后发展不利。溺爱就是父母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鼓励而缺乏精神鼓励产生的。
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它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精神鼓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
西方经济效用理论告诉我们,金钱的边际效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因此物质鼓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对于已经具有很高收人的经理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论述:物质鼓励容易产生副作用,产生拜金主义,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因此我方论点认为企业从长期发展来讲,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答: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工作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同样是公司发奖金,公司发别人2000块,发自己1000块,对方辩友会不会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会不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对方可能提问的:
对方如果说:物质鼓励是基础(绩效工资,员工持股等),尤其在中国现在普遍工资不高的情况下,没有钱一切问题无从谈起,基础更重要
应对1:我们不否认物质鼓励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如果以物质鼓励为主的话,(接缺点)
应对2:对方辩友在这个问题中只谈及了物质鼓励,而没有涉及到更高层面的精神鼓励,所以只能说明物质鼓励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说明其与精神鼓励的作用谁更大。就像一块裸钻,的确值钱,但是在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之后,它的价值会是原始价值的几倍。同样,精神鼓励在激励上起的倍增效应只会比物质鼓励作用更大。
物质鼓励和其最终达到的效果之间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以精神鼓励的方式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达到激励作用的过程中,物质鼓励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精神鼓励才起到了根本和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方论点是,激励要以精神鼓励为主。
物质鼓励始终都无法实现人类对于物质束缚的超越,只有以精神鼓励为主,我们才能充分的发动整个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有限度物质鼓励达到更大的社会价值。
向贫困孩子捐款是物质鼓励,更是一种精神鼓励,给孩子满足了一时的物质需要,但是祖国人民的精神关怀将激励着他们永远前进。
精神鼓励应该是随时的、由衷的、自然流露的、伴随或者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所以是必须和必然的。物质鼓励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时间、地点作出的,所以既是需要的也是 11 辅助的。
精神鼓励的好处: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激起学生千百次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给予更多的精神鼓励,真正做到热爱孩子,包容孩子,允许他们犯错误,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相信一定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慷慨地赞扬我们的学生吧,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经常不写作业的孩子,每次只要听到没教作业的有他,我就火冒三丈,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他面前狠狠的批评他,根本不给他辩解的机会。而他呢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到后来干脆对我的问话置之不理。最后竟然发展到连试卷也不交的地步。后来 向别的 老师请教: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有一点点进步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在长期的自卑中抬起头来。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开始留心他的一举一动。有一次,他上课坐的很端正,我不失时机的精神鼓励了他,后来我发现:他不仅上课不捣乱别人,专心听讲,当周围的孩子主动找他说话时,他还对那个孩子做出不要说话、要听老师讲课的手势。从前的他不仅不交作业,就是课堂上的作业写的也很慢,别人一节课的作业,他要花两节课完成。可现在:虽然他的作业写的还是很慢,但为了不落在其他人的后面,他主动找出本子提前写作业。再后来,我欣喜的发现:他的作业不仅能按时完成,而且比以前写得好多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其实,后进生也渴望关怀,渴望老师注意到他们,更渴望大家能发现他们闪光的一面。一次识字课,我让程圆红站起来朗诵课文,孩子却一句话也不说,问她会不会,也不吱声,孩子们哄的一声笑了起来。孩子的脸涨得通红,我制止了孩子们的取笑,轻轻的抚摸着孩子的头,大声地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知道吗?其实程圆红读得很好,他只是不喜欢在读课文的时候,听到小朋友讲话,即使程圆红读得再好,因为有噪音,所以我们都听不到,程圆红,你说是吗?”她轻轻的点了一下头,在我的鼓励下,他轻声地读出了课文,声音很小,小朋友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她的声音像蚊子哎....”!我微笑着,看着程圆红,大声对小朋友们说:“我认为程圆红读得非常好,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大家来点掌声。”在我的精神鼓励鼓动下,大家都鼓起掌来。程圆红抬起了头,心中写满了感激和快乐。我大声地对程圆红说:“程圆红,再给大家朗诵一遍,好吗? 声音在大一些,让所有喜欢你的小朋友,都能听到你好听的声音,好吗?”于是,程圆红大声的朗诵了起来,我和小朋友一起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从这以后,每逢识字课,我都会让程圆红和几个胆小、不爱表现的孩子起来朗诵课文。尽管孩子有时朗诵的并不是很优美,但我都会给孩子一份精神鼓励和鼓励,情况会越来越好。
亲爱的老师们,不要光精神鼓励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鼓励。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员:还是需要“钉钉子”精神
还是需要“钉钉子”精神
再漂亮的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
无论改作风还是干事业,要取得实效、赢得胜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持之以恒。正因如此,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把钉子钉好,前提是找准方位,革除作风顽疾也是同样道理。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怎么样,关键就看是不是真正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没有认真查摆出班子成员存在的“四风”问题,能不能严肃提出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摸清病灶、把准脉搏,边查边改、立行立改才有行动基础,建章立制、固化成效就不会实功虚做,从而严防活动跑虚、跑空、跑偏,杜绝“认认真真走过场”。
钉钉子要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改作风、干事业,也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怕改作风一阵风、抓工作不落实。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埋首于会议多、文件多、讲话多这“三多”,演奏着看盆景、听汇报、作指示、上电视的“四步曲”,久而久之,渐成习惯,只愿意浅尝辄止,不耐烦脚踏实地。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如果仅仅是认识上去了、目标清晰了、路线图规划了,但却在执行上走过场、行动中“挂空挡”,何谈收获实效,又拿什么取信于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唯有知行合一、久久为功,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政贵有恒,打好基础、谋划长远,尤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改进作风、促进发展的“钉子”,钉牢一颗再钉一颗,必然有大成效;反之,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缺乏整改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势必令教育实践活动在效果上打折扣。如果对于发现的问题、找出的差距,不懂得以“钉钉子精神”逐一改正,事无恒心、人无毅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终难免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大力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讲实效、出实招、办实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才能力避空谈误国,践行实干兴邦,进而决胜改作风的攻坚战,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力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