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
陈瑜 摘要:“榜样激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三个支撑点,并结合“榜样激励”教育的实践,阐述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实践;榜样激励 作者简介:陈瑜,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68-03 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广泛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自信独立、时尚叛逆的性格特征。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都与他们的前辈不同,如何对其因势利导,实施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1]榜样激励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对于当代高校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产生鼓舞,激发学生模仿、追求和上进。研究基于榜样激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榜样精神迷失的考察
(一)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运用“榜样”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如许多著名高校以著名科学家、名人命名图书馆或教学楼、在校内为名人塑像,等等。曾几何时,他们成为莘莘学子净化心灵,奋进学习的榜样。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影响下,曾经征服人心的那些榜样,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已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之“共振”,被明显地冷落和疏远,甚至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并给予贬毁和嘲讽,已很难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2]高校“精神家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价值观迷失、功利化导向。当今,高校校园内榜样激励教育出现了信任危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且迷失了方向。
(二)高校榜样精神迷失的原因
1.榜样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学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迷惘。如前所述,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东西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判断标准,高校教育所宣传和树立的先进典型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很多学生认为,现在是“向钱看”时代,能赚钱的人才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典型榜样或其精神已经是时代弃儿,学生不屑一顾。学生精神世界产生迷失,学生主体价值实现落空,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极大的迷惘。
2.榜样与学生个体间无共性,榜样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尊重学生个性的特点,使榜样和学生个体间有共性,学生才会认同,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前,高校树立的榜样普遍存在夸张、拔高,甚至有人为“重构”现象,造成榜样失真或泡沫,学生难以在榜样的身上找到自己能够产生共鸣的契合点,难以寻找到其所承载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由此产生被“蒙骗”、“愚弄”的激愤之情,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地困扰着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3.榜样教育与推广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对榜样学习的麻木。低标准、走形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当前在大学校园内榜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树立起来的典型影响小,不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宣传推广榜样时急功近利、表面应付,不求实际应用。开一场会议、发一通口号、表几点决心、贴几张标语、做几件好事,热闹一阵后即偃旗息鼓,致使榜样的精神实质没学到,虚张浮夸之风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榜样学习麻木不仁。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
“榜样激励”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利用榜样典型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或激励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模范人物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3]“榜样激励”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价值、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榜样激励”过程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程式,必须遵循“榜样激励”教育过程实现的规律,它决定了研究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特定的取向,有利于高校榜样激励教育迷途知返。[4]原则上这个过程的实现有三个支撑点,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前提
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尊重学生是“爱”教育的核心。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从尊重学生出发,引发各种榜样激励的教育措施,唤起学生内心动力,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二)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因
需求产生动机,并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行为,实现自我既定目标。需求是人的行为最大的动力源。榜样激励不断地培养、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因。[5]
(三)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
榜样激励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感情上与榜样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一)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学生14000余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思潮,既尊重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又批评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良好的榜样是学生认可并需要的,它的力量、它成长成才的经验,是人生的驱动力、参照和坐标,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榜样激励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益选择,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以及成长成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这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基于此,学校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以“寻找身边榜样——捕捉身边的真实与感动”为核心,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寻找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运用榜样活动,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其见贤思齐,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参照。当前“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性的突破口,成为学校深化德育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大大增强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
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实施过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效结合,是“榜样激励”教育活动方式的有益探索。该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教育的本质。
1.校内榜样的选树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选树、宣传典型的机制,形成“崇尚榜样、关爱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突破传统的榜样典型产生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媒体发现、学生提名推荐,推选一批学生信服的先进典型。建立和丰富院、系、班三级榜样库,形成“学院有英模、系里有榜样、身边有先进”、“行行有典型、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形成丰富多彩的表彰方式,表彰应涉及对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各个方面,如设立诚信榜样、助人榜样、尊师榜样、孝亲榜样、劳动榜样和自强之星、奉献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纪律之星等,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以评奖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形成“近有榜样、学有方向”、“人人追求先进、争当先进”的自我完善机制。2.校外榜样的追寻活动。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发动大学生展开讨论,推选那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或在其专业岗位上奉献多年、有感人经历的本校、本专业校友。通过了解这些校友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伟大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爱国荣校、奋发图强的热情,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争做今后榜样校友活动中被寻访的主角。寻访“校友之星”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3.榜样力量的作用发挥。编辑和整理“身边榜样”事迹材料,利用网络专栏、读书论坛、宣传橱窗、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深入宣传。组织召开“榜样力量”座谈会,引导师生员工以身边榜样为标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缩小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做到“学有目标,赶有对象”。把“身边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让师生一踏入校门就能受到鼓舞和熏陶。在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安排身边先进典型精彩亮相、发言领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凝炼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将典型固化成符号、锻造成经典,将“身边榜样”的事迹材料作为党团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必修内容,成为校本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主动占据校园价值观高地,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教育作用、营造健康的校园“榜样激励”文化氛围,发挥“榜样激励”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选树、追寻和宣传活动主动占据校园舆论和文化阵地,能够覆盖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扩大榜样典型的校园影响力。优秀青年代表着大学校园的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身边榜样”系列活动注重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扬先进思想和道德的榜样作用。对入选的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这是普通人也有大作为的反映,发现并积极宣传普通学生的闪光点,对其他普通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引导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彰显了优秀青年的校园影响力。3.满足更多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普通同学分享校园文化。“榜样力量”座谈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有了和优秀学子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能够较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分享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分享优秀学子成长成才经历,真实性强,令人信服,形成“比学赶超”榜样校园氛围,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榜样激励”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的新要求面前,应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寻找身边的榜样、真实的榜样、时代的榜样。要准确把握榜样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主动去引导校园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激发学生模仿和追求榜样,使外在的榜样精神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第二篇:思想政治实践与探索
在中宣部、教育部下达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精神,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中应增强该课程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就如何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提高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对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构成。社会实践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也应多种多样,至少可分为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和进行科研实践两大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则是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以更好地感悟、消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且运用这些理论成果来分析理解、解决现实问题的特殊教学课堂。它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而且应当多样化。
(二)实践教学是增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把基本的道理讲透,又必须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在推进教学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由于课时不够,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灌输;且大多数采取合班上课,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大多数教师上课采取满堂灌,学生不爱听,造成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使许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就应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二、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学校两个小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学会客观、全面地解析问题,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把一些看起来浅显、说起来空洞、讲起来片面的内容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使他们在轻松中去碰撞不同的思想、观点,然后再由老师加以引导,得出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结论。如改革中出现的下岗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等,这些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让每位学生就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稿。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推选学生担任主持人、记录人,由学生自由发言,观众席的同学应踊跃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力争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结束,由任课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交流讨论,增添了学生的胆识,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一些辩论和反驳,能引发一次又一次的小高潮。既可在辩论中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纠正错误,增长知识,又可使学生受到教育,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才艺展示
可以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全班课堂教学为活动平台,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以及“毛泽东人格魅力”情景表演比赛。比赛内容均包括诗词(情景)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介绍、表演活动以及诗词(或情景)内涵的阐述等。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评委,与任课教师一起对比赛进行评分,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分别给予奖状和奖品。整个活动,由任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包括活动的组织、准备、选题、表演、评分标准、主持等全都由学生负责,学生要全员参与。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1.电影活动周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在每学期组织一个电影活动周。在电影活动周期间,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有时代性、经典性的影片如《东京审判》《张思德》《首席执行官》《生死牛玉儒》等,组织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必须写一篇观后感。通过观看影片,使书本上的抽象理论与中国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生动性、感染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专家讲座
为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信息量,由部门领导牵头,联系聘请区内外、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这些专家可以是社会上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或在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名人名家、成功人士或校内有研究专长的领导或教师。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学习,邀请专家介绍当地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现状、发展前景,让师生进一步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使师生增强对家乡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可以是针对重大理论问题、国内国际突出的重大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等,聘请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
(三)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1.参观访问
在参观访问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或龙州起义纪念馆、平果铝业公司、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等实践教学基地。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班级为单位,每班选出4~5个学生代表参加活动。我们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活动。通过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学生加深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丰功伟绩的认识,了解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百色人民为争取革命胜利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参观平果铝业公司,学生感受到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广西经济的腾飞、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充满希望。在百色扶贫示范村——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学生了解了永常村的过去和现状,使大家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参观结束后,学生代表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撰写心得体会,在全班进行汇报,让全体学生接受一次教育。通过现身说法的教育形式,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理论创新精神。
2.社会调查
这种调查的选题方式可根据学科特点、内容和党与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等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拟定10个调研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调查小组,可以本班、本专业、跨班级、跨专业进行组队,也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参加调查;每个小组指定1~2位负责人,每组人数8—10人(包括组长和组员)。调查地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自行选择,原则上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让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参观,结合问题去询问、记录、采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这就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动口和动手能力。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调查活动后,学生或调查小组必须交一篇1500—2000字的调查报告。任课教师把任课班级的调查报告收回,在两周内进行初步评阅,挑选总数的10%进行复审,分出等级进行奖励。推荐优秀的调查报告到院报发表;也可以由部门领导牵头,出一期成果展。社会调查作为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有利于深居学堂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为深化改革所作的努力,以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更深人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把课本中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真正深化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三、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中必须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要开展好这一实践教学,应着重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领导与管理体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运行和落实,涉及教学安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这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实现。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有关职能部门才能真正重视,形成良好的运行体制,才能把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经费划拨、教师酬金计算和发放等工作落到实处;及时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保证实践教学持续、健康、有效地进行。
(二)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学院应积极主动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适当投人,加强建设,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一系列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就可以轮流到各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三)需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经费保障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这些经费支出包括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参观访问、学生实地调研资助、宣传报道、成果交流和展示、成果汇编和出版、优秀调研成果的奖励等。学院划拨的原有经费往往不够,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经常性教学经费预算,成立专项经费,保证正常划拨。
(四)提高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综合素质能力
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往往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有的教师综合素质较弱,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较弱,这就难以独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因此,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综合素质能力需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社会,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和培养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水平,加强独立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叶春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高校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正视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统一性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
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创造性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工作内容庞杂,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法避免地每日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予指导,也很难有精力去分析研究一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教训,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限于表面化,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学生的行为也疏于规范有效的管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使得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
3、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程序存在瑕疵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管理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冲突,有些管理规定已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现状。因为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都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来制定的,已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在学生管理中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规范以及应有的保证制约机制的脱节和不衔接,以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频频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学生状告学校侵权的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4、学生管理队伍尚不稳定,管理效益亟待提高在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中,专职辅导员大多采用在校本科生和外校研究生选留的办法。由于考虑今后出路等问题,不少辅导员在留校时仅把此作为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未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终身岗位,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考研和转行做准备,因此学生管理辅导员队伍人心尚欠稳定。同时,高校的班主任一般采用兼职的办法,人员流动和变化较大,而且他们的待遇不能从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得到解决,做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奉献,由此看来学生管理队伍尚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缺乏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心理健康释疑、就业及考研指导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被动地等待问题多了些,而主动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方案,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少了些;空洞的说教多了些,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心理咨询等有益的工作少了些,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5、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采取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训导较多,而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较少。从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色彩不是太浓,而且不少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在科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不注重
基础文明建设,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工作中容易走极端,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严,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6、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尚需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突出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有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而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导致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信息闭塞,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很少,导致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未能跟上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转变学生管理思想,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当前,我们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少数学生工作者的事情的观念,确立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观念;转变重教学和科研轻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树立等同的观念;要转变保姆式的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服务观念;转变学生管理是“消防队”的观念,树立学生管理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观念。我们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被教育者转变为既是被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自主活动的主体,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尊重和服务的对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力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
2、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
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制。我们要注意体制的互动性,有利于学校和学院相互激发工作活力和创造性;要注意体制的层次性,有利于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我们还要注意体制的整合性,有利于局部服从整体,全局指导、协调局部,发挥整个体制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具体地说,也就是学校的职能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对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序调控;同时要加强学院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强化竞争机制。
3、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
我们要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要依法制定管理规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要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多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在提高水平上投精力,在形成特色上求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育人环境。我们还要加大法制教育力度,逐步形成法治化管理的育人环境。我们可用法律法规来调整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减少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无为劳动。同时还要实现学生行为管理与社会行为管理相互接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以及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4、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管理人性化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管理中的一些目标,通过自我管理等方式,变成学生自己的目标,使学生管理最终成为一种自愿。因此,我们要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管理的目的,要充分相信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权益,鼓励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的“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要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提供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只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当前高校深化改革的情况下,管理职员编制减少,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专家化、学历化和职业化是学生管理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加强专家化、学者型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利用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观的机会,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研究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野、新途径和新方式。在当前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考虑推行“导师制”,选择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通过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表现形式,自然具有影响、规范学生行为的功能,它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又能就范于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效果。学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中,主体精神得以弘扬,个性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在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下工夫,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7、大力加强调研工作,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在日益复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生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并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传统的学生管理应让位于以以教育、管理为主导,指导、服务为主体的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要寓管理于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并在教育、指导和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困助学体系,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寿国.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2]张光兴.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6).[3]刘建佳.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湖南商学院学报(增刊), 2002,(9).
第四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思及实践探索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思及实践探索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常会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厌学、嫉妒、孤独、自卑、忧郁、说谎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经常伴随学习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困惑等问题。程度严重者则会形成心理疾病或发生越轨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到了较高的层次,但相对于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升学压力,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的、睿智的价值引导。价值引导的无意迷失,不禁让我们警觉地审思:如何有效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透视
1、自身的因素。与童年期相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初中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
2、家庭的因素。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比比皆是,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必然使孩子们常常成为家庭的中心,而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或期望值过高、达不到目标即简单粗暴的打骂等严重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常常造成孩子自我意识过强或心理扭曲等后果。
3、学校的因素。学校教育不当,引发初中生心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脱离了初中生原有的个人需要;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4、社会的因素。社会的影响因素广泛复杂,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如升学就业竞争的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健康的媒体信息的泛滥等等情况,容易诱使思想比较脆弱、识别能力较差的初中生产生心理障碍。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和教育实践所证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还处在建立、形成和发展之中,具有很大的模仿性、盲从性和易变性。正因为这样,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可以以继续教育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提供多种教育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3、创设有利环境,形成积极心态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各种宣传橱窗以及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中国教育大辞典》中把课堂心理气氛解释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心理效应的总体反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遵守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参与度,将每一个学生纳入到课堂体系中,形成学生自我探索、理解、感悟、反馈的情感体验,造就学生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及情感体验,最终形成良好的循环,让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心理体验。
4、开辟多种渠道,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
理论知识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矛盾。另一种为活动课,可以结合班会课开展,这是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可包含小品表演、角色模拟等形式。在活动中,初中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等技能,还可以掌握许多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加强学科渗透。实际上各学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元素;体育课、研究性学习课则可以安排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3)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较好的方法如:让他们尽情倾诉;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4)拓展学校和家庭间的合作。初中生心理健康除了取决于课堂教学和专业心理教育外,还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家长学校的功能,做好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定期向家长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使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行为进行动态管理。发现心理问题较轻的学生,可以在校进行咨询疏导;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配合家长找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解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能够适应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