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2: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

第一篇: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

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农业税制度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政府规定的原则和各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税的各项制度,适当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950年6月1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的建议,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调整农业税收的措施:第一,只向主要农产物征税,凡有碍发展农业、农村副业和牲畜的杂税,概不征收。第二,为了照顾农村的经济情况,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恰当地减轻农业税并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征收。第三,农业税应当以通常产量为固定标准,对于农民由于努力耕作而超过通常产量的部分不应当加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财政部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

同年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了《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1951年秋,西北、东北、华北大区重新颁布了农业税暂行条例。

根据《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新解放区的农业税以户为单位,按照农业人口每人平均的农业收入计征。农业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以市斤为单位。不同来源的收入计算方法不同。每户农业人口全年平均农业收入不超过150斤主粮者免征,超过者按照3%至42%(后来逐步调整为7%至30%—作者注)的40级全额累进税率计征,农业税地方附加不得超过正税的15%.荒地,以试验为目的的农场、林场,经过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自耕的土地,机关、部队的农业生产收入已经向国家缴纳生产任务的,可以免征农业税。垦种荒地、轮歇地,可以定期免征农业税。遭受自然灾害者和特别贫困者,经过批准可以减征、免征农业税。

为了建立健全农业税制度,政务院、财政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关于农业税土地面积及常年应产量订定标准的规定》、《农业税灾歉减免办法(草案)》、《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受灾农户农业税减免办法》等。

在这一时期,农业税负担的基本政策是全国统一的。但具体的征收办法,各地区不尽相同。例如,在征税对象方面,华北区以耕地为农业税的征税对象,耕地的计算单位为标准亩;而其他地区则以土地收入为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又如,在税率方面,老解放区实行比例税率,新解放区实行全额累进税率。

1951年6月21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1951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指示》,其中将新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税的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分别调整为5%(提高了2个百分点)和30%(降低了12个百分点),将农业税附加的最高附加率提高到20%(提高了5个百分点)。

1952年6月16日,政务院在《关于1952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为稳定农民负担,必须实行查田定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

1953年8月28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1953年农业税工作的指示》,指出从1953年后三年以内,农业税的征收指标应当稳定在1952年的实际征收水平上,不再增加。

在牧业税方面,中央人民政府没有就牧业税作出统一的规定,而是授权各有关省的人民政府自行拟定征收办法,报请大区人民政府或者军政委员会核准以后,转报政务院备案。

二、新中国农业税制度的统一和调整

1955年9月29日,中共财政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两年来农业税工作情况和对今后工作意见向中央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应加强有关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查研究,积极准备起草农业税法。

1958年6月3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即日起施行。国务院于同日发布了《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税平均税率的规定》,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从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19%(黑龙江省)不等,西藏地区征收农业税的办法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自行规定。

农业税的纳税人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类收入,以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为基本计算标准。农业税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县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25%.对于个体农民可以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一至五成(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者除外)。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可以随同农业税征收地方附加,附加率一般不得超过15%,最高不得超过30%.对于纳税人在山地上新垦植或者垦复经济林木取得的收入,定期免征农业税。对于纳税人从农业科研机关、农业学校进行农业试验的土地和零星种植农作物的宅旁隙地取得的收入,免征农业税。纳税人的农作物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歉收的;农民生产、生活还有困难的革命老根据地,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贫瘠山区;革命烈士家属、在乡的革命残疾军人和其他纳税人,由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其他原因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过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

关于农业税的负担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吴波阐述了增产不增税的方针,并明确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年的农业税征收额将基本稳定在1958年征收额的水平上,不予提高。

1959年至196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税负担的报告》时提出: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即农业税正税和地方附加的实际税额占农业实际收入的比例,全国平均不超过10%.同时确定,1961年农业税征收额调减以后,稳定三年不变,增产不增税。据此,全国农业税征收额调减了44.4%,后来一直稳定不变。

在牧业税方面,中央继续明确实行轻税政策,以扶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6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继续实行轻税政策,取消草场税,牧业税的税率应当控制在牧业总收入的3%以内。

三、改革开放后农业税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税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对贫困地区采取了大量的减免税措施,二是逐步地建立了对于农业特产品征税的制度。

1978年12月2日,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关于减轻农村税收负担问题的报告》,规定从1979年起,在粮食产区,凡是低产缺粮的生产队(包括大队统一核算的单位),每人平均口粮在起征点以下的,可以免征农业税。起征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出规定,并报国务院审批。

1979年11月9日,财政部在《关于加强农业财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业税的征收额应当继续稳定不变,增产不增税。按照实行起征点的办法,对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和社队的农业税减免,从1980年开始,一定三年不变。各地征收农林特产税的范围和税率,毗邻地区要在负担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平衡,以便更好地促进社队开展多种经营。牧业税也要贯彻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政策。牧业税的税率,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应当控制在畜牧业总收入的3%以内。

从1983年起,农业税起征点办法停止执行,并相应恢复因实行这一办法而核减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税征收任务。

1985年2月28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贫困地区减免农业税问题的意见》。文件规定,对于少数因自然和经营条件很差,解决温饱问题又需要一定时间的最困难农户,可以从1985年起给予免征农业税3年至5年的照顾。对于生产和生活水平暂时下降,困难较轻的农户,可以根据当年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的照顾。

为了平衡农村各种作物的税收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83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一文件,园艺收入、林木收入、水产收入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征收农业税的其他农林特产收入,均属农业税的征税范围。

198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林特产农业税征收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89年起全面征收农林特产农业税,并对征税办法作了若干改进。

1993年2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农林特产税税率的通知》,对部分农林特产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

1994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以后工商税制的第二次全面改革。在这次税制改革中,农林特产农业税与原产品税、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不包括改征屠宰税的生猪、菜牛、菜羊)合并,改为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

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农业特产收入;全国统一的税目有烟叶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牲畜产品、食用菌、贵重食品等7个,税率从8%至31%不等,其他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从5%至20%不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科学试验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在新开发的荒地、荒山、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可以享受一定的减税、免税待遇。

四、我国稳定农业税政策的措施

为了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财税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稳定农业税收政策。

199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决定规定: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不变。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96年至2000年),国家对农业生产不开征新税种,国家规定的农业税税率不再提高。任何地方无权设立税种,提高税率,非法设立的税种和擅自提高的税率一律取消。农业特产税必须据实征收,不得向农民下指标,不得按照人头、田亩平摊。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不得重复征收。

200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强调严禁违反国家税收政策向农民乱摊税赋,严禁强迫村集体和农民贷款上缴各种税费。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地方,要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央的政策精神,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首要出发点,真正使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部门报送的《关于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执行禁止平摊农业特产税的规定;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普遍推行农业税收“公示制”;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规范农业税收征管,防止违反规定平摊税收,落实好灾区和贫困地区农业税费减免政策。

五、农村税费改革的起步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合理负担坚持定向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纠正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各种错误做法,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逐步改革税费制度,加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立法。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就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同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当年将在安徽省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行展开。

2001年3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包括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土地、常年产量和计税价格,采取有效措施均衡农村不同从业人员的税费负担,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特别要减轻生产环节的税收负担),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妥善解决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经费开支,妥善解决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后出现的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工作,包括改革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加大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条件的市级政府也应当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这项改革);严格规范农业税征收管理,建立健全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乡村不良债务。

六、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逐步扩大

200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确定了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其中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国务院确定的试点地区;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直辖市,如果条件基本成熟,可以自费进行扩大改革试点);规定了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包干使用的办法。

200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2000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在2003年这项工作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2003年4月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央决定,今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推开,这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彻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从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税收入逐步增加,农业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则呈逐步下降趋势,农业税负担也呈逐步降低趋势:从1950年到2001年,农业税、牧业税的年收入从19.1亿元增加到285.3亿元,增加了近14倍;农业税、牧业税收入占当年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则从39.0%下降到1.9%,降低了37.1个百分点,降幅为95.1%.从1950年到2000年,农业实产量从2195亿斤增加到9632亿斤,增长了3.4倍;实征农业税仅从270亿斤增加到281亿斤,增长了4.1%;实征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的比重则从12.3%下降到2.9%,降低了9.4个百分点,降幅为76.4%。

第二篇: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

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农业税制度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 据中央政府规定的原则和各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税的各项制度,适当减轻农民 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50 年 6 月 15 日,根据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调整税收、酌 量减轻民负的建议,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调整农业税收的措施: 第一,只向主要农产物征税,凡有碍发展农业、农村副业和牲畜的杂税,概不征收。第二,为了照顾农村的经济情况,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恰当地减轻农业税并必须按照规定的标 准征收。第三,农业税应当以通常产量为固定标准,对于农民由于努力耕作而超过通常产量 的部分不应当加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财政部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 9 月 5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了《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1951 年秋,西北、东北、华北大区重新颁布了农业税暂行条例。根据《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新解放区的农业税以户为单位,按照农业人 口每人平均的农业收入计征。农业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以市斤为单位。不同来源的收入计算方法不同。每户农业人口全年平均农业收入不超过 150 斤主粮者免征,超过者按照 3%至 42%(后来逐步调整为 7%至 30%—作者注)40 级全额累进税率计征,的 农业税地方附加不得超过正税的 15%.荒地,以试验为目的的农场、林场,经过县(市)以 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自耕的土地,机关、部队的农业生产收入已 经向国家缴纳生产任务的,可以免征农业税。垦种荒地、轮歇地,可以定期免征农业税。遭 受自然灾害者和特别贫困者,经过批准可以减征、免征农业税。为了建立健全农业税制度,政务院、财政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关 于农业税土地面积及常年应产量订定标准的规定》《农业税灾歉减免办法(草案)、、》《农业 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受灾农户农业税减免办法》等。、在这一时期,农业税负担的基本政策是全国统一的。但具体的征收办法,各地区不尽相 同。例如,在征税对象方面,华北区以耕地为农业税的征税对象,耕地的计算单位为标准亩; 而其他地区则以土地收入为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又 如,在税率方面,老解放区实行比例税率,新解放区实行全额累进税率。1951 年 6 月 21 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 1951

定》,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从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19%(黑龙江省)不等,西藏地区征收农业税的办法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自行规定。农业税的纳税人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类收入,以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为基本计算标准。农业税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县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25%.对于个体农民可以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一至五成(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者除外)。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可以随同农业税征收地方附加,附加率一般不得超过15%,最高不得超过30%.对于纳税人在山地上新垦植或者垦复经济林木取得的收入,定期免征农业税。对于纳税人从农业科研机关、农业学校进行农业试验的土地和零星种植农作物的宅旁隙地取得的收入,免征农业税。纳税人的农作物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歉收的;农民生产、生活还有困难的革命老根据地,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贫瘠山区;革命烈士家属、在乡的革命残疾军人和其他纳税人,由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其他原因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过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

关于农业税的负担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吴波阐述了增产不增税的方针,并明确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年的农业税征收额将基本稳定在1958年征收额的水平上,不予提高。

1959年至196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税负担的报告》时提出: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即农业税正税和地方附加的实际税额占农业实际收入的比例,全国平均不超过10%.同时确定,1961年农业税征收额调减以后,稳定三年不变,增产不增税。据此,全国农业税征收额调减了44.4%,后来一直稳定不变。

在牧业税方面,中央继续明确实行轻税政策,以扶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6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继续实行轻税政策,取消草场税,牧业税的税率应当控制在牧业总收入的3%以内。

三、改革开放后农业税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税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对贫困地区采取了大量的减免税措施,二是逐步地建立了对于农业特产品征税的制度。

1978年12月2日,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关于减轻农村税收负担问题的报告》,规定从1979年起,在粮食产区,凡是低产缺粮的生产队(包括大队统一核算的单位),每人平均口粮在起征点以下的,可以免征农业税。起征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出规定,并报国务院审批。

1979年11月9日,财政部在《关于加强农业财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业税的征收额应当继续稳定不变,增产不增税。按照实行起征点的办法,对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和社队的农业税减免,从1980年开始,一定三年不变。各地征收农林特产税的范围和税率,毗邻地区要在负担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平衡,以便更好地促进社队开展多种经营。牧业税也要贯彻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政策。牧业税的税率,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应当控制在畜牧业总收入的3%以内。

从1983年起,农业税起征点办法停止执行,并相应恢复因实行这一办法而核减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税征收任务。

1985年2月28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贫困地区减免农业税问题的意见》。文件规定,对于少数因自然和经营条件很差,解决温饱问题又需要一定时间的最困难农户,可以从1985年起给予免征农业税3年至5年的照顾。对于生产和生活水平暂时下降,困难较轻的农户,可以根据当年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的照顾。

为了平衡农村各种作物的税收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83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一文件,园艺收入、林木收入、水产收入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征收农业税的其他农林特产收入,均属农业税的征税范围。

198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林特产农业税征收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89年起全面征收农林特产农业税,并对征税办法作了若干改进。

1993年2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农林特产税税率的通知》,对部分农林特产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

1994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以后工商税制的第二次全面改革。在这次税制改革中,农林特产农业税与原产品税、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不包括改征屠宰税的生猪、菜牛、菜羊)合并,改为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

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农业特产收入;全国统一的税目有烟叶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牲畜产品、食用菌、贵重食品等7个,税率从8%至31%不等,其他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从5%至20%不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科学试验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在新开发的荒地、荒山、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可以享受一定的减税、免税待遇。

四、我国稳定农业税政策的措施

为了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财税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稳定农业税收政策。

199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决定规定: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不变。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96年至2000年),国家对农业生产不开征新税种,国家规定的农业税税率不再提高。任何地方无权设立税种,提高税率,非法设立的税种和擅自提高的税率一律取消。农业特产税必须据实征收,不得向农民下指标,不得按照人头、田亩平摊。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不得重复征收。

200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强调严禁违反国家税收政策向农民乱摊税赋,严禁强迫村集体和农民贷款上缴各种税费。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地方,要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央的政策精神,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首要出发点,真正使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部门报送的《关于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执行禁止平摊农业特产税的规定;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普遍推行农业税收“公示制”;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规范农业税收征管,防止违反规定平摊税收,落实好灾区和贫困地区农业税费减免政策。

五、农村税费改革的起步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合理负担坚持定向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纠正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各种错误做法,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逐步改革税费制度,加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立法。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就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同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当年将在安徽省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行展开。

2001年3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包括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土地、常年产量和计税价格,采取有效措施均衡农村不同从业人员的税费负担,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特别要减轻生产环节的税收负担),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妥善解决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经费开支,妥善解决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后出现的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工作,包括改革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加大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条件的市级政府也应当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这项改革);严格规范农业税征收管理,建立健全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乡村不良债务。

六、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逐步扩大

200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确定了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其中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国务院确定的试点地区;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直辖市,如果条件基本成熟,可以自费进行扩大改革试点);规定了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包干使用的办法。

200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2000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在2003年这项工作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2003年4月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央决定,今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推开,这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彻底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从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税收入逐步增加,农业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则呈逐步下降趋势,农业税负担也呈逐步降低趋势:从1950年到2001年,农业税、牧业税的年收入从19.1亿元增加到285.3亿元,增加了近14倍;农业税、牧业税收入占当年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则从39.0%下降到1.9%,降低了37.1个百分点,降幅为95.1%.从1950年到2000年,农业实产量从2195亿斤增加到9632亿斤,增长了3.4倍;实征农业税仅从270亿斤增加到281亿斤,增长了4.1%;实征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的比重则从12.3%下降到2.9%,降低了9.4个百分点,降幅为76.4%。

第三篇: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重点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各地税收制度很不统一。在一些老解放区,仍沿用革命根据地时期各自制定的征税制度。在新解放区,为了及时开展城市税收工作,按照“暂时沿用旧税法,部分废除,在征收中逐步整理”的原则,除了将旧政权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以及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征税规定加以废除外,一般暂时沿用旧税法。因此,当时全国各地实行的税种不统一,同一税种的税率差别也非常大。如面粉税,东北为8%,华东为25%;卷烟税,华东为40%,华北为10%,东北为60%;烟叶在华北不征税,而华东、中南都要征税。至于各地区的完税凭证和管理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很不一致。这种情况与全国统一的新形势很不适应。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讨论研究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和加强税务工作。会议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有关财政税收的规定精神,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于1950年1月由政务院发布施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了统一全国税收的要求,规定了全国统一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立法权限,提出了加强税收工作的制度措施。与此同时,政务院还公布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这标志着我国新的社会主义税收制度迅速建立起来。

随着新的税收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城市工商税收收入也开始迅速增长。1950年上半年就达到了与公粮收入相等的地步,完全改变了以往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村公粮收入的局面。1950年6月,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了工商税收,简化合并了一部分税种、税目,调整了部分税率,改进了征收方法,并在调整的基础上修正了货物税、工商业税等主要税种的暂行条例,同时由财政部公布了这些暂行条例的施行细则,从而使我国新的工商税收制度逐步趋于完备。

我国工商税收制度建立以后,曾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主要有1953年的税制修正;1958年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统一税;1963年所得税制的调整;以及1973年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税。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在保持原有税负的基础上,实行简并税种、税目,调整税率,简化征收办法,使原来以“多种税、多次征”为特点的工商税

收制度逐步变为一种极为简单的税制。通过这几次改革以后,我国国有企业只缴纳一种工商税,集体企业只缴纳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两种税收。

1978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0年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公布了一系列涉外税法。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从1983年开始,有步骤地实行了国有企业利改税,并改革了工商税制。这次改革,是比过去历次税制改革的范围都要广泛得多、经历的时间也长得多的一次全面的工商税制改革。

经过10年税制改革的探索,从1994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新的工商税制。新税制遵循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在流转税方面,以增值税为核心,辅之以对非商品经营课征营业税,对少数产品交叉课征消费税。在所得税方面,统一了不同经济性质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了内外个人所得税。此外,新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合

并、废止和调整了其他一些税种。与此同时,把中央与地方之间原有财政包干的收入分配体制,改变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以更好地调动两个积极性。新的工商税制,为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合的税收环境。

第四篇:浅谈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

浅谈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

摘要:发展现状三农问题发展潜力

论点阐述: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基础较薄弱,但我国具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广大农民同胞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深厚的潜力。

摘要英文:Development StatusThree agricultural problemsPotential

论点英文:New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is still comparatively weak.However,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Fellow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long-term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With the new China'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China's agriculture has bee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Therefore,.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a profound potential.一: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十五”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现阶段,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城乡差距十分明显。

(一)农民生活状况有明显改善

据统计局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增加1002元,增长率44.4%,其增长的原因主要有: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农民的生活状况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环境舒适,但所占比例有限。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首先,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从2004年起,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实施优质专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良田、现代农机械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实现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粮食生产加工有效衔接,促进粮食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我国超级稻的研究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实施种子工程中先后培育推广1200种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粮棉作物实现了2-3次大面积品种更新,在培育良种的同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大范围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我国的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农业的地位 作用及意义

(1)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作用: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3)意义: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2、农业现状

总体看: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

1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具体说:

(1)技术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2)农产品供给尤其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状态。

(3)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3、解决农业问题的要求及举措。

(1)基本特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2)要求和措施。

①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确保粮食安全。

②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③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④ 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⑤ 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⑦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进来 走出去”、“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农村问题

1、农村制度建设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2、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三)农民问题

1、农民心声:想的是先富快富,盼的是政策稳固,缺的是资金技术,怕的是摊派到户,愁的是没有销路。

2、打开农民心结的举措

①粮食生产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

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③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⑤国家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⑥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粮食产品结构。

⑦引导农民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

(四)未来三农的具体表现和要求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三: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力

(一)怎样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

1、要加大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4、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5、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要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近几年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加。

2、要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3、要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4、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总之,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三)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2009年,我国将着眼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进程。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5、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2009年国家从哪些方面加大支农力度?

做好2009年的“三农”工作,对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多方面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保护力度。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大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补贴的基础上,2009年再增加200亿元农业补贴。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今年国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四:寄语

根据以上论据,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农业的潜力定会发挥出来。我国农业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①、十七大报告

②、09年政府工作报告。

③、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

第五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口农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口农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周口市农业农村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提质、在稳定中增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实现了由低产向高产稳产的跨越,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历史上最具活力的跨越。农业政策实现了由过去“交皇粮”向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的转变;

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由过去靠天吃饭向“旱能浇、涝能排、林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粮田的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过去人力加传统农具的传统耕作模式向机械化、集约化的转变;

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了由过去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转变;

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由过去的家庭作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周口市农业农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代,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以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六村共建”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产能提升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前,对于生活在周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每天能吃上饭算是头等大事。

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土地有种特别的感情。他们热爱土地更爱惜粮食,因为他们穷苦过、饿怕了。“那年月吃不上饭,能吃红薯面馍、杂面饼都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白面馍了。”农民宋铁柱说,“原来的完全靠天吃饭,与现在的生活简直没法比。”

1981年以后,农村实行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栽培技术逐步普及,农业投资逐年增加,农作物品种逐步更新,粮食产量迅猛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3年后,周口市小麦单产580.6斤,总产达50亿斤,小麦生产由低产进入中低产阶段。进入21世纪后,周口市小麦单产突破每亩800斤,小麦单产进入中产阶段。特别是2007年以来,周口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断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小麦单产一直保持在900斤以上,小麦单产进入中高产阶段。

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180.38亿斤,其中夏粮总产106.04亿斤,秋粮总产74.34亿斤,稳居全省第一位。

2019年,全市夏粮预计单产1069.4斤,总产118.4亿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农业全面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贫弱的土地上开出“似锦繁花”

地处中原的周口市,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备受“水、旱、蝗、汤”之苦,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市逐步形成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油料、无公害农产品、特色林果、优质瓜类、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八大农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周口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加快推进高效种植业转型升级,促进周口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太康、郸城、淮阳、商水等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淮阳、郸城、商水等为主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以淮阳、西华、太康、沈丘等为主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以项城、商水、沈丘等为主的优质芝麻生产基地。以扶沟县为中心,辐射带动西华县、淮阳县、太康县发展设施蔬菜,设施蔬菜面积2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达到130个,全市有6个蔬菜供港基地,面积达到8000多亩。以太康、扶沟、西华、郸城等为重点的优质西瓜和优质小辣椒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和80万亩。

全市优质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3.1万亩,初步形成了粮食、油料、瓜菜、小杂果等四大主导产业,粮食、瓜菜、油料常年产量分别占河南省的1/7、1/3和1/4。

深化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1950年10月,全市土地改革开始,翻身农民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推进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把剩余劳动力、资金、物资、时间投入多种经营,出现了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收到显著效益。

但是,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安排部署,2014年9月,周口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年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圆满完成,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自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来,周口市的一些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开始大面积流转土地。县、乡土地流转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崛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力军。

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周发〔2017〕20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在认真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8年底的783家发展至2017年底的15331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0430家,农业服务型合作社1149家。合作社成员数37万人,合作社统一购进生产资料48亿元,合作社组织销售产品89亿元,辐射带动周边61万户,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从2006年的50多万亩,上升到2017年的291万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的29%。2018年7月份,周口市向部际联席会又推荐10家合作社申报国家级示范社,目前国家级示范社37家(新增10家后将达47家)、省级示范社61家、市级示范社409家、县级示范社1280家。

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根据《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4〕1号)精神,市农业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周口市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培育了健康环境,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底,全市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达4600家,户均种植106亩,已有4506家家庭农场进行了注册登记,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009家。目前,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9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610家。

曾经小农作坊现在农业大厂

新中国成立前,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环境下,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生产经营模式老套,技术难以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农经济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周口市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富农之路,突出抓了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市场开发等几方面的工作,逐步改变了周口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等问题,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1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7家,辐射带动农户45万户,实现营业收入700多亿元。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依托益海、鲁花、天豫、邦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全市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5个。

农民合作社累计达到1765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7家、省级示范社61家、市级示范社423家;

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达到603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93家,土地流转面积292万亩。建立益农信息社3394个,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基地”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为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周口市就发展产业融合方式、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融合服务、健全推进机制,做出了具体部署。

2016年,以小麦产业为依托,在沈丘县、扶沟县、太康县、淮阳县、商水县开展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

2017年,郸城县以红薯加工园区为主要依托,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三化一体”的国家级甘薯产业一二三融合发展先导区。

目前,周口市农村产业已呈融合发展趋势,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已经有较好基础。

70年探索充满艰辛,70年发展成就辉煌。回顾周口农业农村发展的70年,尽管艰难曲折,但在有限资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作出周口贡献方面周口市依旧成绩卓著。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周口市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周口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中原更加出彩绘就周口添彩画卷。

下载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发展[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加坡税收制度

    新加坡税收制度   2009年06月23日 08:44 新加坡是以领土原则征税的,在新加坡所赚得的收入或者在海外赚得却在新加坡收取的一切所得都得纳税。在2003估算年里,推出了集体扣除......

    泰国税收制度

    泰国税收制度简介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来源于经济,在一个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中,一国的税收收入是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种类、管理模式也是经济运行状况决......

    新中国监狱发展历史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创建阶段(一)创建阶段的概况(1949年~1954年)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立发展起......

    农业发展

    就日英两国农业发展现状谈谈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11级植物保护二班 学号:1107101056 姓名:邹旭阳 摘要:分析了日英两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日本保全性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

    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把握四个方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0-23 12:07:00 ]作者:谢少波编辑:studa090420摘 要: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农业发展

    人人献策怎样解决农村农业 旱天用水问题 自然灾害,久旱天气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大敌。怎样规避干旱风险解决农业农村用水已是我们国家重要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已实施与正在......

    新中国对农业问题的调整

    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调整。 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大全]

    浅析关于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论文从税制结构、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