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及建议探讨
对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及建议探讨
摘要:通过卷帙浩繁的古籍,我们可以知晓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通过浩如烟海的古籍,我们可以探究一个国家的前世今生。古籍,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用独特的文字方式,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承载着中华人民的精神智慧。古籍的保护与开发,是当下开展古籍工作的两个重点,它们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只有切实做好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才能让古籍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完美呈现。
关键词:古籍;保护;开发
古籍本身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与此同时古籍在流传的过程,遭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破坏,流传至今,已经处于一个百不一存的状态。如何在现阶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如何在古籍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古籍潜在的价值,让古籍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依然是当下开展古籍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情况并不乐观,相关工作人员还没有把该项工作当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致使古籍的散佚情况时有出现,破损古籍的修复工作滞后,古籍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失序,这一系列情况最终都造成了国有珍贵文化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一)未建立重要性认识
只有对古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才能让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思路明确、措施得当、收获成效。古籍的价值内涵丰富,它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文化价值的载体,它是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和文物遗产三者皆具的价值硕果。然而在日常的古籍工作中,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对古籍的价值缺乏有效的认识,在工作中缺乏价值指引,造成行动和目的相背离,让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颁布和推行前,很多古籍的保存场所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古籍的多重价值身份,忽略对古籍的保护,很多古籍的存放条件恶劣,部分破损古籍被当作废品处理,古籍资源遭受大量的人为破坏;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颁布和推行后,很多古籍的保存场所和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古籍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古籍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没有与古籍开发有机结合,反而让保护变成了一种限制,最终古籍变成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女子。同时因为古籍本身是历经岁月的物品,较为脆弱,接触使用时,需要借助专业的手法,减少二次伤害,而且古籍的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对其受众群的要求较高,这就造成长时间以来,古籍都只是局限在给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学术专家提供参考和帮助,社会大众在对古籍缺少了解的同时,也缺乏有效途径去进行古籍重要性的认知,因此古籍保护和开发能调动的力量只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这使得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后劲不足。
(二)欠缺古籍人才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我国对大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古籍藏书量已达到二千多万册,而与之相对的古籍编目和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的数目只有二百多人次。不难看出,我国古籍相关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庞大的编目和修复工作任务,无法得到有效完成,进而影响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进程。与此同时,为数不多的古籍从业人员中,有能力胜任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更是有限,相关古籍从业人员的发展和培养工作滞后,古籍工作行业面临着形势严峻的现实困境。古籍编目人员数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够,使得很多古籍藏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造成古籍目录信息发布的迟缓,不利于古籍保存单位的古籍量统计工作的进行,也不利于古籍爱好者书籍借读活动的开展;古籍修复人员数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够,让很多亟待修复的古籍,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也让古籍在修复过程中遭受二次损害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很多高校对古籍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滞后,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完备的古籍人才储备体系,造成在古籍的保护和开发中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大量缺乏,古籍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但是当前我用于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仅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当下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需求。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需要资金,古籍的编目修复需要资金,古籍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资金,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化。同时有的藏馆虽然有相应的资金,但是对于古籍的购买和引进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古籍大多都是孤本留存,除了拥有个人收藏家愿意捐赠外,藏馆较难实现古籍原本数量的扩充;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过新科技手段进行恢复和得以重现的新版古籍,大都价位较高,但是其受众群有限,使得藏馆在进行新版古籍引进的过程中望而却步。当前大多古籍保存单位和从业人员只注目于古籍的保护把相关的资金投放到对古籍保存环境的整改,对古籍修复能力的提升,没有把古籍的保护和古籍的开发结合起来,让资金的投入没有实现产出的价值,让古籍的保护工作变成了难以填满的无底洞,无形中增加了古籍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二、古籍保护和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一)改变旧有认识
我们知道古籍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古籍中的文字大多是文言文,需要相关的古籍阅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这些都造成古籍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度不高,再加上社会上对古籍的重视程度不够,宣扬传播不足,缺少让大众接近古籍、了解古籍的途径。使得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古籍的保护和开发,首先我们要加大对古籍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针对当下青年行为意识和古籍保护开发脱离的现实情况,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渠道进行古籍知识的宣扬传播,通过更为青年人接受的互联网途径,让我国的新生代认识到古籍这一文化财富的可贵,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的紧急和迫切,把古籍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其次针对古籍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要加快古籍内容现代化翻译的脚步,让古籍有一个现代化的参照本读物,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籍、了解古籍,从而激发其对古籍的热爱,以兴趣和热爱为导向,来培养古籍的忠实爱好者,通过古籍爱好者的口耳相传,来加大古籍的保护和开发的普及力度。再次相关的古籍保存单位,可以定期开展古籍保护和开发的讲座,制作播放相关的古籍记录片,进行珍贵古籍善本的展览,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让古籍走进人们的视野。让古籍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渐转变到撩开面纱惊人艳。
(二)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古籍从业人才队伍,是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核心落脚点。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古籍工作岗位,才能让古籍工作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让庞大的编目和修复工作任务得到有序完成,才能最终实现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古籍从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针对现有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不高,学历背景复杂,动手能力不强的状况,有系统有目的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对岗位的认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岗位知识的自学和继续教育,通过研读书籍和再深造,来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古籍单位内部开展评优比赛和学优活动,让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得到相应的荣誉和奖励,鼓励大家争当先进模范,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先进带动后进,注重技能的传承,在单位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另一方面,针对古籍从业人员数量不多的问题,要从教育本身入手,加快各高校古籍编目和古籍修复专业的建设脚步,健全相关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让学生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关的古籍工作知识,具备古籍工作的专业能力,毕业后能更好的投入到古籍工作中。同时通过学校的学习教育,让未来的古籍从业人员,建立起古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能根植于每个古籍从业人员的内心深处。通过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优化,让已有血管恢复供血功能,通过对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快外来新鲜血液的供给,让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整体的血脉通畅、激发活力。
(三)拓宽资金渠道
经费投入是古籍保护与开发工作中不能绕开的一环,足够的资金是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基础。有经济基础的支持才能让进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才能顺利开展古籍的编目和修复,才可以进行古籍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管理。单一依靠国家的资金和补贴,不能满足古籍工作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打通古籍行业的资金链条。开源方面,通过把古籍资源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来实现古籍资源从文化价值到财富价值的转化,也让古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重。对古籍资源中蕴含的民俗习惯、风俗礼仪、民间活动等进行挖掘和数字化保护,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平台,这样即有利于古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让国家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和传播,同时通过对人们使用相关数据,进行有偿收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其次对古籍的修复和文化符号的利用,开发相关周边产品,完成古籍文化价值的实物转化,从而收获经济价值,如进行书法拓本的复制版销售。节流方面,古籍保存单位健全和完善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运行机制,对古籍的开发和保护工作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避免重复性投入和资源滥用的行为。进行现有古籍资源的调查摸底,完成古籍资源的普查工作,在对现有古籍数量,古籍破损程度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编目和修复的工作,把相关的工作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事,让工作人员之间加强交流,避免调查结果和古籍的实际工作脱节,造成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把古籍保护和古籍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推进保护,让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古籍资源的自我良性循环。
三、结语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因此留存下来的古籍数量众多,这给我们研究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古籍的存在,让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古籍的开发与保护,不是单依靠古籍保存单位和古籍从业人员就能做好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存在于古籍开发与保护工作中的拦路虎,各个击破,让能古籍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达拉夫.文献学视角下的蒙古文古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2]柳凯华.广西地区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5
[3]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耿宁.中、西古籍修复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
第二篇: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浅谈佛教寺院对古籍的保护
——以少林寺藏经阁为例
释永信
2013-1-11 15:57:32 来源:《中国宗教》2012年第6期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
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佛教典籍。但寺院中保存的古籍不仅有佛教古籍,还有其他典籍。由于寺院大都位置偏僻,很多古籍在上百年后大多发黄、变脆,甚至一翻动就成为碎屑。相比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寺院条件落后,人才缺乏,佛教古籍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认识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也为进一步加强少林文化的传承,少林寺从2000年开始着手整理各类古籍,并在2011年以少林寺藏经阁的名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通过了审核。笔者见证了少林寺藏经阁从准备到通过审核的全过程,希望就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为全国其他佛教寺院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原有条件的缺失
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该处1928年毁于战火,1993年在原址重建。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少林寺藏经阁所存古籍材质多为竹纸式棉纸,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都有所毁损,缺页、虫蛀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落实宗教政策以前,由于没有专人保护,这些古籍随意堆放在一起,任由其发霉变质,残损非常严重。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少林寺开始积极收集各类残存经藏,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和条件的缺失,也只得暂时装入箱柜做临时性保护。少林寺地处少室山深处,夏天多雨潮湿,冬天寒冷干燥,仅气候条件来说对于古籍的保护就十分不利;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少林寺游客量较大,这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然,人为不重视及人才不足也是古籍残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初期,常住僧人数量只有十几位,此时也正是积极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时段,缺少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是随着僧人数量的增加,但缺少对古籍及经藏保护的人才培养,无法科学地对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自2000年开始,少林寺开始有意识地对寺院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和保护,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僧才参加了一系列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培训,这也为2011年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
二、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
少林寺藏经阁位于少林寺中轴线,也是游客游览区,主要由木质建筑材料构成,各方面条件均达不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要求。为此,少林寺专门开辟了一块约600平方米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作为少林寺藏经阁古籍保护的专用场地,并积极创造好的条件以保护古籍。
(一)古籍保护环境硬件改善。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少林寺藏经阁专门独立设置了古籍特藏书库,自设一个房间;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心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至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购买添置了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空气净化装置、温湿度监测装置等。
(二)制度、人才等软件改善。聘请国家图书馆及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专业人员在少林寺藏经阁兼职,不间断地对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的保护工作给予指导;同时继续选派一批优秀僧才前往国家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进行培训,学习古籍整理、保护及修复的技术知识;制定了《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度》、《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古籍部管理制度》,弥补了原有藏经阁制度缺失的不足,使得藏经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古籍分类、整理、修复和目录编纂。少林寺除了经藏,还有少林药局遗存下来的禅医药方书和少林功夫拳谱、各类碑帖拓片等,根据《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以及目前保存现状,初步对四类古籍进行了分类,并拟定初步的保护计划,聘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一部分濒危、残损较重的古籍进行及时修复和整理;同时联合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编纂少林寺藏经阁古籍目录。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第一家对所藏古籍进行较为完整编目的寺院。
三、加强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
佛教视大藏经为佛法僧三宝中“法宝”的代表,在历史上就主张抄写、印刷、念诵、流通。在藏经阁工作人员安排到位和规章制度健全的前提下,少林寺购买添置了冷光源零边距扫描仪、专业照相机等电子器材,通过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最大限度实现古籍数字化保护。同时本着佛教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开展各种服务,做好古籍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工作。这在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中也得到了体现。
少林寺藏经阁努力解决其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方面的藏用矛盾,克服“重藏轻用”的思想,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数据化、电子化等方法,在寺内加强对僧众的宣传、示范,在外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开展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一方面强化古籍保护意识和责任,改善软硬件设施以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开展有限的利用和保护性利用,对自身特色资源进行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对少林寺所藏佛医药类古籍和功夫拳谱类古籍进行影印,出版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0卷并将出版《中国武术大典》100卷。这些方式大大增强了古籍利用的可能性。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佛教古籍的保护,不只是靠着一座寺院自身的力量所能承担的,也不是靠全体佛教信众能承担的,需要不断加强宗教古籍保护意识,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全社会重视,积极投入到佛教古籍保护的工作中。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
(本文为作者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略有删节)
第三篇: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我国彝文古籍的特点及其保存现状,论文设计了适合于我国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的具体步骤,详细研究了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施策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导彝文古籍的数字化工程,在进行其他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时也可以借鉴。
关键词彝文古籍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与利用
分类号 G255.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in China and their preservation situation,this paper designs specific steps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hich are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each work link.Its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guide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igital protection work of other ethnic ancient books.Keyword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手段和趋势。我国古籍数字化开始于20世界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积累,许多经典古籍著作得到了数字化保护,如北京大学的《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库》和书同文公司的《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等,但对于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目前关注的还不多。2014年10月11日举行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古籍保护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加强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推进了《古籍保护条例》和各类相关标准的修订和升级,使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目标更为明确、有法可依[1]。彝文古籍及其数字化工程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彝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字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彝文古籍一般是指1949年以前用彝文写成的图书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大量散落民间,数量在十万卷以上,大多数损坏严重,急需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目的如图1所示。工程实施前需要确立一个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策略,结合我国彝文古籍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数字化转换、存储、建库和共享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建设与利用方案,才能使数字化保护及利用工程顺利实施,实现既定目标[1]。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步骤设计如图2所示。根据彝文古籍的种类、分布、载体特点和数字化现状,研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是该工程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按这一步骤详细阐述每个环节的工作策略。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的前期工作策略
2.1 制定规划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协调与支持下制定长期规划,分阶段实施。当数字化及建库工作完成后,数据库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扩充和开发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有很多单位都拥有彝文古籍数字化资源和原件,所以首先要确立项目实施的主体机构,由一个单位牵头进行资源整合与建库工作。其次要做好整体规划,做出实施该项目的费用计划、时间进度安排,质量要求和建成后的后续工作方案,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和可持续发展。
2.2 信息调研
在进行彝文古籍数字化工程之前,要事先了解我国彝文古籍的规模、数量、分布地点、内容、种类、形式、载体特点和收藏单位等相关信息,由于各单位彝文古籍的收藏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布,所以信息来源应以实地考察调研为主,查阅资料为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时,重点调研对象是西南三省彝族聚居地区的民委、图书馆、博物馆及彝族文化研究机构,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彝文古籍的总体分布情况,各单位所拥有的彝文古籍信息以及当地民间的分布和收藏信息。调研时力求和收藏单位初步达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意向。通过调研,可以确定古籍的大致数量、征集范围、收集地点和合作单位,并估算出数据库的规模。
2.3 古籍资源获取
彝文古籍资源的获取应以合作共建和资源共享为主,零星征集为辅,力争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换取最多的资源。第一,在调研过程中部分彝族村寨的居民会无偿赠予,一些收藏单位也会授权可以无偿进行数字化;此外,还可以对石刻或毕摩的表演进行拍摄以获取素材。第二,由项目组或合作单位向民间征集或定向购买古籍原件,如可以向当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购买,也可以设立固定征集点长期征集。第三,由于彝文古籍中很大一部分还掌握在毕摩手中,这些古籍是他们生存的必需品,不可能出售,这种情况下可以和毕摩协商利用手抄的高仿古籍替代原版古籍,使原版古籍得到保护。第四,如果能和收藏单位签订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就可以得到海量的古籍资源,这是目前获取古籍最主要的方式。
数字化预处理及转换存储策略
3.1 古籍甄选与整理
彝文古籍数字化前要选择好的底本。(1)版本的甄选。首先可以通过影印本、目录图书和网络搜索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版本鉴定的准确性,然后优先选择学术界公认的最佳版本或价值较大的版本。(2)载体现状的甄选。应综合考虑印刷、装订、纸张等条件,优先选择完整度、清晰度较高和保存较完整的古籍。(3)内容甄选。要对所有古籍进行辨伪、文字校勘和内容考证,优先选择价值较高和经典的古籍。彝文古籍的整理翻译要考虑规范性,应聘请权威专家对古籍进行翻译,如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就是国内知名的彝文古籍整理翻译机构,此外在各地民委和高校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古籍目录最好能形成知识体系,最后可以根据内容进行目录的分类汇总。
3.2 古籍原件的修复与保护
古籍修复质量是影响数字化质量最基本的因素。根据文化部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和《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的要求,总体上遵循“整旧为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五条原则进行修复[2]。彝文古籍的纸张有土质、皮纸、绵纸、草纸、宣纸五种,其中以皮纸最多,为了防虫一般都经过烟熏处理,容易发黑,而且大多数为边残。因此,修复时所选取的材料、颜色和纸纹应和原件一致或者相近,配置的浆糊要相对浓一些,修复手段以补边为主,装帧遵循整旧如旧颜色,封面一般采用原件相同的小牛皮和麻布等材料。此外,修复前最好根据每本古籍的破损情况先鉴定破损程度,然后制定修复方案,并建立修复档案,记录修复材料的资料、修复手段和部位,并对古籍修复前后进行对比拍照,作为修复历史进行保存。
彝文古籍原件的保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字化过程中的保护,如扫描时为追求速度,按压造成古籍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不容易数字化的古籍最好等有了更好的技术后再进行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数字化后的古籍作为文物需要长期保存,保护策略主要是对存放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控制,霉菌虫害的防治,空气污染物和通风性等影响空气质量因素的控制和火灾等人为损害的防护四个方面[3]。
3.3 模数转换及数据存储
古籍的模数转换是指把古籍原件通过数字化手段转换成电子信息的过程。数字化的工作既可以由项目组自己完成,也可以外包给专业公司。如外包给专业数字化企业,按项目组要求进行数字化,等数据和原件验收合格后支付相关费用,或者是外包给数据库生产商,合作共建并共享资源。
目前,适用于彝文古籍数字化的手段主要有手工录入(包括手工绘图)、扫描、拍照、彝文识别(包括语音识别)、录音录像(包括缩微影像)等。手工录入适用于彝文古籍编目数据和电子全文的录入,但录入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它采用的技术是彝文输入法及其字库,比较权威的是“YWWIN2000”系统、“滇南彝文输入法”和沙马拉毅教授主导的“信息交换用彝文24×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手工录入的数据保存格式可以采用TXT、DOC、DOCX、ODT、WPS、RTF等文本格式。彝文识别主要用于古籍电子全文的录入,它先对古籍按统一规格进行扫描,再利用彝文识别软件将扫描的图像转换成文本,最后经过校对后保存,这方面目前尚未有更多突破。古籍全文图像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原貌,是目前古籍全文数字化的主要手段。扫描时要注意四个要点。第一是所有古籍页面的扫描都要遵循事先制定的规范和流程进行。第二是扫描设备最好采用非接触式“V”型书稿台大幅面扫描仪,以小角度翻页扫描为主,并且可以自动纠偏、剪裁和大小识别,扫描结果能直接生成需要的封装格式。第三是扫描的分辨率、图像大小、文件大小和格式的选择要合理。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文件也就越大,需要的存储空间也就会相应增大且网络传输速度慢;文件格式可以采用TIFF、JPGE、PSD、GIF、PNG、DjVn等,它们各有优缺点。第四,根据彝文古籍的纸张特点,扫描时光源最好选用零紫外和零红外低亮度冷光源。拍照方式主要用于临时获取且不能长久拥有的纸质古籍和非纸质古籍的数字化处理,它的优点是数字化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此外,还可以利用平角镜头和专业工作台对古籍进行固定照相以代替扫描仪。拍照的设备最好选用暗光条件下成像性能较好的单反相机,拍照时需要多拍几个角度,以便最终筛选。照片的像素、尺寸、IOS、光圈、颜色位深度等参数对照片质量和文件大小的影响较大,需要反复测试找出合理的参数设置。录音录像主要用于记录口传古籍和特殊情况下的古籍全貌及其动态特征,目前用得不多,在录制时同样要考虑音视频的编码格式、封装格式、分辨率、码率、声道、采样数、图像尺寸、文件大小等参数,需要通过实验确定最优配置[4]。
通过以上方法得到基本数据后,需要对全文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为下一步的规范存储做准备。首先要把全文数据封装成最终所需要的格式,常用的全文资源封装格式有PDF、HTML、CAJ、EXE、WDL、PDG、EBK、EBD、NLC、SGML、FLV、MKV、MP3等,不同的封装格式将影响阅读的方式。文本和图片目前用得较多的是PDF、HTML,音视频用得较多的是MKV或FLV。其次要对全文的存储文件进行标识,建议用题名作为标识字段,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最后要考虑存储及其灾备设备。目前的存储技术主要有RAID、DAS、NAS、SAN、SAS等,它们各有优缺点,考虑到全天候无故障运转时间、容量易扩展、文件交互共享方便和数据安全及备份功能,建议选择企业级产品。彝文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及资源共享策略
彝文古籍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软硬件平台建设和数据库内容建设两个方面,软硬件平台建设既可以直接租用云端设备,也可以自建。彝文古籍数据库内容建设的资源应积极采用各收藏单位已经数字化了的古籍资源,以提高建设效率。
4.1 数据库平台建设
彝文古籍数据库属于中等规模数据库,对软硬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太高,但要考虑将来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应用层次至少要选择部门级以上服务器,比如DELL PowerEdge R430、IBM X3750 M4和HP DL560 G8等机架式服务器,存储可按需求逐步增加。此外,建议把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如果采用虚拟服务器作为硬件平台,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进行应用的动态迁移,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虚拟化软件可以采用VMware公司的vSphere系列软件,其中的ESXI既具备了基本的功能,又可以免费使用。
软件平台建设包括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及管理模块设计。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Linux、Netware、Unix等,按需选择即可;数据库可用的有MYSQL、Oracl、DB2、SQLServer等,需要根据数据库规模和应用平台的支持类型进行选用,彝文古籍数据属于中等规模关系数据库,建议选用SQL Server;目前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比较多,如DSpace、EPrints、Fedora等,建设时既可以选择直接购买和定制成品,也可以自己开发或者采用免费开源软件进行修改使之符合需求[5]。如果考虑到节约成本和数据安全的需要,可以使用免费的开源软件DSpace,其已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管理模块一般由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用于控制用户权限的用户管理模块;第二是用于广泛收集资料而设计的彝文古籍文献采集模块;第三是用于质量审核和错误修正的古籍管理模块;第四是用于呈现和在网络上发布的古籍检索与展示模块。
4.2 数据库内容建设
彝文古籍数据库内容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第一步是创建提要数据库。它包含了书目及文献有关数据的基本信息,其著录的目录信息主要包括中彝文题名、收集人/单位、收集地点、资料完整度、收集时间、全文资源格式等。编目规则可参照“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规则”和“古籍著录规范”,创建方式主要是手工录入,录入时可以由各数据录入人员或单位联网远程操作,也可以填写统一制作的EXCEL表格,然后把表格汇总至项目组检查数据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最后由技术人员统一导入数据库。这里建议采用后者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库质量。第二步是创建图片版全文数据库。首先将以扫描、拍照等方式获取的古籍全文图片、多角度拍摄的外观图片等古籍全文资料封装成统一的图书格式,存储到计算机中,然后把古籍全文与其目录数据条目一一对应,并建立链接,最后通过网站进行发布。第三步是创建详细书目数据库,它包含了更加详细和完善的中彝文书目数据,如中彝文内容摘要、中彝文关键词、版本、中彝文内容分类、中彝文用途等。第四步是创建全文检索版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将图片版的彝文古籍图书请专家整理翻译及校对后,形成彝文古籍全文电子文档和中文译注全文电子文档,最后将这些文档和对应的目录数据库中的条目进行关联,建成中彝文对照和图文对照的全文数据库。
4.3 资源检索及共享
资源检索是古籍数据库最重要的功能和应用。在数据库系统构建过程中,只要对文献进行了统一的标识和组织,对文献内容的描述和揭示清楚规范,就可以实现对古籍的中文或彝文全文检索、图像检索、精确和模糊检索等检索方式。检索功能设计时,要考虑界面、检索策略、信息量等方面的问题。依照用户习惯,界面及操作应尽量简化。此外,还应注重单位门户网站和数据库的信息关联,为读者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信息检索途径[6]。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建设时必须考虑读者对移动阅读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古籍数据库可以和移动图书馆系统挂接,使用户在移动转端上就可以直接访问、检索和获取古籍信息及全文。由于彝文古籍数据库是凝聚了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劳动成果,有时需要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书目和提要数据可以完全共享,但全文数据可以采用IP控制或账号控制的手段有偿获取。为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书目数据库还可以加入云图书馆、高校特色数据库共享平台、CALIS特色中心服务系统等资源共享平台,扩大其认知度和影响力。
彝文数字化古籍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策略
为了使数据库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值,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资源和使用体验,彝文古籍数据库建成后需要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开发,对古籍蕴含的多重信息尽可能地进行组织与揭示,使其成为一个立体的彝族文化信息知识库。
5.1 构建可扩展性古籍数据库,提供立体阅读环境
彝文古籍数据库除了是纸本图书的简单翻版外,应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第一,可以在古籍的不同类别、用途和版本之间建立元数据关联。比如图像版和文本版之间的对照与切换。图像版主要展示版本类型、版刻形式、字体和墨色等信息,用于版本、书史的研究和文物的鉴定。第二,可以在原文与相关知识点之间创建链接,为读者提供立体阅读环境。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彝文古籍的注疏、传注、章句、义疏、集解、音译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后人阅读理解原文和继续研究的重要材料。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文献之间的链接和文献与相关网站之间的链接,比如古籍关键词和现代研究成果之间的链接。第三,可以开发一些辅助性工具加入数据库中,如彝文查询工具(字典),历史年表、电子地图等。这样就可以避免研究者为了获得某些繁琐细碎的知识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另行查找相关资料。
5.2 建立智能检索系统,开发数据库的统计和分析功能
当数据库内容建设完成了第四步后,就可以开发智能检索系统,这将极大地节省研究者在文献检索方面所花的时间,启发和扩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不同文献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开辟各种特殊检索项目,系统从已有的信息中自动提取信息,构成一个基本信息数据库,再结合一个规则库,实现对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智能检索。另外,还可以对有关古籍内容和各类检索结果进行计量统计,把统计结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一个统计知识库,包括词汇知识库和作者信息库等在内的相关统计信息。并利用“知识发现”领域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如元数据仓储、知识挖掘和聚类分析方法,为研究者展示一个多维度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提供可视化的知识关联图谱,把各种统计结果相互结合、参照、对比,获得更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间[7]。
5.3 利用数字化资源提高彝文古籍的整理效率
利用数字化了的彝文古籍数据库,研究者可以方便高效地完成原始资料搜集,极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和精确度,开阔了整理工作者的眼界。首先,要厘清彝文古籍版本源流,离不开书目数据库,它可以快速地查阅版本有哪些、藏在哪里等信息,借助详细的著录信息,可以精准高效地进行版本考辨。其次,许多非彝文古籍的相关资料,对古籍整理有重要的辑佚、笺注和编年价值,通过古籍数据库的知识链接功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料。另外,在没有古籍数据库之前,完全靠整理者的知识积累、有限的工具书和自己拥有的古籍资料,古籍之间注释和翻译的准确度无法相互印证,有了数字化版本后,古籍整理者可以利用高质量的在线工具书,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已经整理好的古籍文本进行借鉴。
5.4 利用数字化彝文古籍传播彝族文化
彝文古籍数据库建成后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拓展宣传途径,依托CALIS中心站促进资源信息共享,积极创造条件,使数据库走向开放存取,最终让广大群众也能学习和继承彝族曾经创造的辉煌文化,并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对于普通民众,目前的技术方法还有些不足,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审美需求,需要利用更有力的技术对古籍进行更加直观的展示。对于纸本古籍,首先可以把零星的图片进行拼接并制作背景,最大限度还原古籍原貌,然后利用FLASH制作成动画,最后配上相关的彝族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必然能产生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对于碑刻古籍,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场景重现,制作3D动画碑林进行展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8]。除此之外,应不失时机地将商业化运作与彝文古籍保护相结合,通过周边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地受到彝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促成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彝文数字化古籍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
彝文古籍数据库建设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投入较大,如果要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这就涉及到古籍如何避免非法商业利用的问题。目前,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数字化古籍文献的版权。
6.1 利用先进的版权保护技术
现有版权保护的技术手段主要有水印、数字证书和PKI体系等。为了有效地追踪版权的归属信息,建议采用水印技术。如基于二值图像水印的古籍数字化图像版权保护技术,利用小波变换和余弦函数变换相结合的数字水印技术等[9]。由于彝文古籍大多是由两种对比度极强的颜色组成的二值图像,因此前者的技术更加适合,其原理是先对水印信号置乱加密以提高安全性,然后将水印信息嵌入到数字资源中,在进行版权鉴定时,提取水印解密后和原数据对比,如果一致,表明对其具有版权,反之则说明对该图书不具有版权,从而为其版权归属提供参考依据。
6.2 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与支持
数字化古籍文献的版权保护,还要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古籍数字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古籍的“文献保真”和“文献整理”的界定和处理原则,纸质古籍产品对应电子产品的著作权界定,数字化古籍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特殊性等问题,都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加以解决。古籍数字化虽然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览古代文献,但对于立法原则的争议也比较多。比如近年来我国涉及“古文点校”成果电子化的著作权纠纷,有的学者认为基于事实和对事实的思想观点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有的学者认为绝大多数人阅读古籍只能通过点校版本阅读,古代文献的点校者和出版者应当受到保护。对于此类古籍知识产权立法的争议,立法时既要考虑符合著作权法基本原理,又要使点校者和出版者受到合理期限的保护。
结语
通过彝族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建设彝文古籍数据库,开发相关扩展功能,开拓数字化彝文古籍利用的新方式,是目前彝族古籍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也是弘扬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彝文古籍整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数据库的建成将为彝文古籍研究者提供一个便捷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利器,满足新时代彝文古籍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彝文古籍数字化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 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10-119.[ 2 ] 杨楠郡.修复彝文古籍基本方法回顾[J].云南档案,2013(4):35-37.[ 3 ] 栾伟平.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明别集丛刊”项目的工作体会[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84-86,121.[ 4 ] 傅荣校,翁敏曦.档案数字化扫描与存储格式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2):61-64.[ 5 ] 张旺强,祝忠明,卢利农.几种典型新型开源机构知识库软件的比较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7-24.[ 6 ] 郭春凤.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2(12):49-51.[ 7 ] 徐清,石向实,王唯.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7(3):95-97,79.[ 8 ] 朱宗晓,王江晴,田微,等.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传播[J].图书馆建设,2013(3):23-26,29.[ 9 ] 张军亮,朱学芳.基于二值图像水印的古籍数字化图像版权保护及其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9):79-83.
第四篇: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国,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古代书籍得以较好的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底蕴。古代文献书籍,详细记录了我国历史发展各阶段、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文风情,是我国古代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文明传递和保存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古籍的流传年限较久,加之古籍本身构成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影响,如何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降低古籍管理及环境对于古籍保存的危害,并积极开发、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现代图书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就图书馆古籍的科学保护措施及价值开发渠道,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保护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c)-0255-02
图书馆具体是指搜集、整理、保存、管理各类图书资料,并提供相应的阅览、教育、信息服务,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等职能的社会机构。古籍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保存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各个历史阶段、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情,故而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国内图书馆古籍保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加之古籍自身特殊的保存管理需求影响,很难保障古籍得到科学、良好的保护,更难实现对古籍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有效开发。本文即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就古籍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加强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范围内曾出现多种文明和文化体系,少数时期甚至存在洲际性的统治王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有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没有中断,并且在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中,大量的古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有序传承的重要基础。古籍是对古代社会环境、人文风情的真实记录,其内容蕴含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
虽然我国目前保存有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地域的多种古籍,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倍于此的古籍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并且由于古籍自身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在古籍保存的过程中,也存在老化、损坏的可能。同时,古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一旦古籍在保存、收藏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就无法保障古籍的完整呈现,故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古籍的科学保护。
1.3 实施古籍开发利用的基本基础
古籍中包含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其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文化载体,是人们了解古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想要探究、挖掘古籍中记载的文化和历史,首先就需要保障文献呈现内容的完整性,如文献存在缺失,这部分记载的文化和历史也就不复存在,我们也就无法从文献中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文。古籍保护注意要点分析
2.1 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重点突出了对于古籍本身的保护要求,需针对古籍保存的各项干扰因素入手,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温度、湿度、光照、虫害、霉菌等对于古籍的破坏作用。具体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应根据古籍的材质,科学选择保存柜的材质和保存方法,古籍书库内应配置有温湿度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盗监控系统、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等自动化安保系统,以实现对古籍的实时保护。另外,为避免意外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潜在风险对于古籍保存的影响,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古籍保存的密集程度,对于部分年代久远、质地较为脆弱且文化价值较高的古籍,应采取隔离保存的措施,以确保古籍的保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古籍本身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但古籍上记录的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影印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再生保存。对古籍记载文字、图像进行影印,可以实现古籍记载内容的科学再生,从而减少古籍研究、价值开发等环节,对于古籍原件的流通需求,确保原价得到稳定的保护,从而达到古籍受到长期保护的目的。另外,再生性保护措施的引入,也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古籍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古籍保护科学性以及古籍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古籍保护的具体措施分析
就图书馆古籍保护而言,相关管理人员需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保护措施:(1)完善既有的古籍保护制度。系统、完善的保护制度是古籍得到良好保护的重要基础,考虑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特殊需求,图书馆应根据古籍馆藏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对既有的保护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从源头上提高古籍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加强对古籍藏品的全过程保护。古籍藏品普遍较为脆弱、易坏,害虫、霉菌、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均可能?ζ湓斐伤鸹怠R虼耍?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古籍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古籍原件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护,以避免发生古籍受损及污染等管理问题。图书馆古籍价值开发的有效措施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的重要社会机构,除了要保障古籍得到长久、完好保存的同时,图书馆还承担着挖掘古籍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及为公众提供信息、教育服务的重要职责。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还应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古籍价值开发中的引入和应用,以深入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潜能。
具体来说,对于古籍的开发和利用,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正式古籍开发前,图书馆需做好古籍的整理和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以方便古籍的检索和使用,为整个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古籍文献是对于古代社会的真实、原始记录,为进一步揭示古籍文献的原本面目,深化对其特殊价值的挖掘,相关人员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籍。(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时代背景下,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籍文献处理和宣传,才能切实降低古籍开发对古籍的损伤,同时提高古籍文献的传播效率、扩大古籍文献的传播范围,从而在计算机设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保障古籍文献资料得到最大限度的贡献和开发利用。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图书馆在古籍保护管理过程中,应全面加强对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重视,并积极引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古籍保护,确保古籍得到长期、完好保存的同时,加强对古籍文献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开发。同时,还应通过网络渠道,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籍所记载的文献和文化,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古籍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瑞琪.关于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76-77.[2] 曾媛.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研究――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8):55-57.[3] 古晓梅.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开发问题管窥――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6):20-21.[4] 马英,齐海华,刘金树,等.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2(3):115-116.[5] 史桂玲.藏文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中华民族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20-122.
第五篇:古籍保护工作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加强抢救、保护我省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6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些文献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地处水热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给我省古籍保护带来不少问题,古籍老化、破损和虫蛀现象严重;同时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对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行古籍分级保护,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图书馆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实施方案。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
(二)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基础上,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对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按照文化部发布的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珍贵文献较多并较好解决了保护条件的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古籍保护的重点。对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根据国家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我省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省新闻出版局、省宗教局、省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并成立古籍保护专家小组和古籍保护中心,中心设在省图书馆,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古籍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的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