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举报此信息 2010-12-16 10:23:47 发布人:xizang 来源: 人民网
访问:94
推荐给朋友 收藏此信息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瀚海中璀璨的明珠。然而,更多并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古籍现状如何?是否正在慢慢消失?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今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珍宝正在得到系统而科学的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让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其保护和抢救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被抢救回来的少数民族珍宝
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的知识总汇。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古籍之中。挖掘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经验和认识,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而且可以恢复我国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公瑾如是说。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就此正式展开。
近30年来,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据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专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也在紧张编纂出版中。
“这些图书均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见解,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版本珍贵,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家民委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
古籍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是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其次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不少文种正面临严峻危机。”张公瑾表示。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汗牛充栋,难以限量。有些因为文字原因和保存方式不同,不少人不知其价值,有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抢救任务显得十分繁重而急迫,这些都使得古籍保护难度加大。
比如,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大多已去世。当时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现在只剩一人,也已风烛残年。
同样,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学者,有的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有的随着谢世也将他所掌握的那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走。
据了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张公瑾说。
此外,古籍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来,目前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仅仅是个开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他表示,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重点加强对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和口头传承的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丹珠昂奔表示,国家民委将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努力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古籍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让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除加大数字化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力度外,丹珠昂奔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流通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入境等重要环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古籍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来自宁夏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雷晓静表示。
第二篇:少数民族珍贵古籍保护困难重重
抢救保护少数民族珍贵古籍
彝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
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瀚海中璀璨的明珠。然而,更多并不为人所知的少数民族古籍现状如何?是否正在慢慢消失?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今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会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珍
宝正在得到系统而科学的保护。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还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让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其
保护和抢救的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被抢救回来的少数民族珍宝
什么是少数民族古籍?
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的知识总汇。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成果,最集中地体现在民族古籍之中。挖掘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特殊经验和认识,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而且可以恢复我国不同时代丰富多彩的古老文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张公瑾如是说。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就此正式展开。
近30年来,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抢救和保护。从结绳记事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策、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佛藏、工艺、美术;从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西夏文、和田文、察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据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专家介绍,他们收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极为珍贵,有刻本、印本、抄本、写本,还有更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孤本、珍本和善本。
截至目前,被保护、抢救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已达百万余种。同时,5000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被整理出版,数百种少数民族古籍获得了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多种奖项,60余卷、约110册、共收录书目30余万条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也
在紧张编纂出版中。
“这些图书均有坚实的功力和精彩的见解,蕴含着各类知识和巨大的信息量,版本珍贵,民族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家民委古籍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
古籍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仍然面临不断湮灭消亡的危险,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是古代文献解读的难度大,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达到工作的要求;其次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力不足,有的古代语言和文字能释读的人已寥寥无几,不少文种
正面临严峻危机。”张公瑾表示。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汗牛充栋,难以限量。有些因为文字原因和保存方式不同,不少人不知其价值,有些有语言无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抢救任务显得十分繁重而
急迫,这些都使得古籍保护难度加大。
比如,1965年,云南丽江地区组织召开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大多已去世。当时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聘请的10位大东巴,现在只剩一人,也已风烛残年。
同样,藏族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学者,有的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有的随着谢世也将他所掌握的那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走。
据了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立项的15门绝学学科中,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学科就占了6门。其中除了几种古代文字之外,还包括藏文和纳西族东巴文。“保护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文献,就意味着„为文明继绝学,让薪火永相传‟。”张公瑾说。
此外,古籍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倒卖古籍猖獗,近年来许多瑶族古籍被泰国人买走,不少东巴经书被偷运到广州或海外倒卖等等。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
间的灭失更为严重。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看来,目前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仅仅是个开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古籍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他表示,国家民委及相关部门将继续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普查、登记、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重点加强对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和口头传承的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少数民族古籍的存量、分布和流传情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丹珠昂奔表示,国家民委将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少数民族古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努力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古籍经费投入机制。
为了让珍贵的少数民族古籍永不消失,除加大数字化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力度外,丹珠昂奔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体系的重要性。这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收藏、流通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盗窃、损毁、倒卖、走私少数民族古籍等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古籍出入境等重要环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坚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古籍,逐步推进少数
民族古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古籍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来自宁夏的少
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雷晓静表示。
第三篇: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2011-07-06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本标准由民族文化宫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长虹、史金波。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董文良、杨崇清、黄润华、吴贵飙、艾合买提、崔光弼、宝音、先巴。
引 言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相互交往与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身的文化,也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注入了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我国传世的少数民族文字有30余种,古籍卷帙浩繁。它们既是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文化政策,也是编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的政策依据。
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古籍定级标准》,当时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之间在产生、发展、流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复杂性,未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列为定级对象,决定另行编制标准。2008年11月,此项工作正式启动。
在广泛听取、吸纳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参照文化部2006年8月5日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的《古籍定级标准》,兼顾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现存的实际情况,依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有时限又不唯时限和民族古籍文种平等五项原则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是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中国现存各少数民族文字其他特种古代文献,如甲骨、简策、金石、舆图、书札、契约、文告、档案,以及跨境民族在境外产生的属于他国的同文种古籍,不在本标准定级范围之内。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定级总则、细则以及古籍的级别。本标准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物管理所、考古所、民族宗教研究机构、寺庙,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藏、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等国内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WH/T××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GB/T3792.7—2008古籍著录规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主要指1912年以前在中国及其历史疆域(含少数民族历史上建立的地方辖区)内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或印制的传本。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在产生、发展、流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复杂性,本标准有条件地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时代下限延至1949年(含1949年)。具体界定,见细则5.1。
3.2
版本
抄写或印制而形成的传本。
3.2.1
写本
缮写而成的传本。一般指宋代以前缮写,宋代及以后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编纂缮写或名
家缮写、以及用特殊材料缮写的文献。
3.2.1.1
泥金写本
用特制的泥金写于磁青纸上的传本,也称金汁写本。
3.2.1.2
泥银写本
用特制的泥银写于磁青纸上的传本,也称银汁写本。
3.2.2
稿本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手稿本、改写的修改稿本及清稿本。
3.2.3
抄本
依据某一底本手工抄录而成的传本。
3.2.4
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传本。
3.2.5
刻本
雕版印制而成的传本。
3.2.5.1
初刻本
第一次雕版印制的传本。
3.2.5.2
重修本
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印制的传本。
3.2.5.3
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印制的传本。
3.2.6
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将泥、木、铜等中国传统活字摆成印版,再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6.1
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6.2
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6.3
铜活字印本
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7
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制的传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称为敷彩印本。明代后期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3.2.7.1
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制的传本。
3.2.7.2
多色套印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制的传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
3.2.8
铜版印本
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制的传本。
3.2.9
贝叶本
用铁笔将文字刻写于经过处理的贝叶上,再施以小桐子油拌烟墨刷制形成的传本。
3.2.10
影印本
使用照相技术摄制某一既存版本的图像,再将此图像制成印版印制的传本。
3.2.11
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质平板,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制的传本。
3.2.12
铅印本
使用铅活字制成印版,再利用机械印制的传本。
3.2.13
批点本
指书叶上有评论及圈点的传本。
3.2.14
批校题跋本
指带有批、校、题、跋的传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成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
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俱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文字,通称题跋,也称题识。
3.2.15
初印本
第一次印制的传本。
3.2.16
孤本
指传世只有一部的书籍,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传世只有一部的书籍。
3.2.17
合璧本
以两种或多种文字抄写印制的传本。
3.2.18
残本
内容残缺不全的传本。
4总则古籍划分级别的指导原则。
4.1历史文物性原则
侧重以古籍传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一是指其版印、抄写时代较早,具有珍藏价值;二是指其可以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具有文物价值。4.2学术资料性原则
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学科内容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一是内容重要,精校细勘,文字讹误较少,注疏缜密;二是学术见解独到,有学派特点或系统归纳众说,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方面,资料比较集中完备或稀见。4.3艺术代表性原则
侧重以古籍版本具有的印刷技术,抄写、手绘水平和装帧形式特征为衡量尺度。其价值体现在:能够反映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能够反映古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能够反映古籍版式、插图、抄写、手绘艺术及雕版制作工艺成就;能够反映古代造纸工艺及其他
书写材料加工制作的变化与进步。4.4有时限又不唯时限原则
指确定古籍的级别时,在坚持有时限性的前提下,视其价值及保存状况可采取适度灵活性定级。即古籍以历史文物性衡量应定为某一级别时,而按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衡量,价值特别重要的可上靠一个级别,残本或书品较差的则下调一个级别。4.5民族古籍文种平等原则
侧重以科学态度正视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强调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定级时享有平等权利。即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都有特别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定价值之分,应在各等级中客观体现。允许不同文种的少数民族古籍在同等级别划分上存在适度差异。
5细则
5.1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下限延伸界定规则
考虑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文古籍相比,在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复杂性,本标准有条件地将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时代下限延伸至1949年(含1949年)。其规则指以少数民族文字抄写、印制,以传统方式著述、装帧,并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1949年以后抄写或翻印的这类书籍中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传本亦应加以保护,但不属于古籍概念范畴。1912年至1949年产生的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的书籍,也不属于古籍概念范畴。
5.2难以断代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定级
对原书未标识年代的古籍应尽量根据其内容及其他信息进行鉴别,推定大致年代,划入相对应的等级。所谓其他信息指书籍的纸张、字体、墨色、版式、行款、词法句法结构、作者、抄书人、传承关系、装帧形式、制作工艺和其他相关佐证资料等。对这类古籍定级应采取谨慎的科学态度,要有一定依据。
5.3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合璧古籍的定级
按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执行。5.4三种以上(含三种)不同文种合璧古籍的定级
按多文种合璧古籍定级标准执行。
5.5古白文、古瑶文、古布依文、古侗文、古哈尼文、古苗文等古籍的定级
参照古壮字古籍定级标准执行。
5.6哥巴文、玛丽玛萨文、尔苏沙巴文古籍的定级
参照东巴文古籍定级标准执行。
5.7少数民族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撰著古籍的定级
历史上,少数民族用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外国语言文字与本民族语言文字合璧撰著的古籍,属于本标准定级范围。纯粹用外国语言文字创作的反映本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作品也适宜本标准定级范围。5.8跨境民族文字古籍的定级
跨境民族在他国产生的同一民族文字古籍属于他国古籍,不在本标准定级范围之内。但是在历史疆域内产生的古籍,或境外同一民族的作者由他国入籍中国,并在中国境内撰著的古籍,或作者属于中国人,在他国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撰著、翻译或传抄的古籍应属于本标准定级范围。5.9 本标准尚未涵盖而未来新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定级按其文种类型、古籍特征等情况,可参考相应文种古籍的定级标准定级,待修订标准时再作具体规定和调整。6定级标准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分为一、二、三、四级。具体条款如下: 6.1佉卢字古籍
6.1.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1.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2焉耆—龟兹文古籍 6.2.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2.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3突厥文古籍
6.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4于阗文古籍
6.4.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4.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5粟特文古籍
6.5.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6.5.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6回鹘文古籍
6.6.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印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印本、抄本。6.6.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7契丹文古籍
6.7.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刻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刻本、抄本。6.7.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
6.8西夏文古籍
6.8.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印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印本、抄本。
6.8.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9女真文古籍
6.9.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刻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刻本、抄本。6.9.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6.10八思巴字古籍 6.10.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内容比较完整或存留部分较多的稀见写本、刻本、抄本。
——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写本、刻本、抄本。6.10.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残本。
6.11藏文古籍
6.11.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唐代(吐蕃)时期抄写的虽为残本,但却有能够反映古籍重要内容、成书时间等信息的传本。——元代及其之前(公元1367年及其以前)写、印且卷帙比较完整的传本。——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3年)稀见传本、孤本。
——明清两代(公元1368年至1911年)朝廷及地方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明清两代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稿本、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以前)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1.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元代及其之前的残本。——清乾隆及其之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名家名著的初印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的稀见传本、孤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地方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6.11.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
——清代晚期采用新技术印制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的初印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6.11.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藏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2察合台文古籍 6.12.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6.12.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2.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民国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
6.12.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民国时期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各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3蒙古文(包括回鹘式蒙古文、托忒文)古籍 6.1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雍正及其之前(公元173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至1795年)内府写、印,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清乾隆时期名家名著的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乾隆至清末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6.1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乾隆时期抄写、印制的传本。
——清乾隆至清末时期(公元1736年至1911年)用特殊纸张写、印,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名家名著的稿本、写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道光时期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名家名著的稿本、写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代采用新技术印制的石印本、影印本的初印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6.13.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咸丰至清末时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蒙古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4满文古籍
6.14.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雍正及其之前(公元173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至1795年)内府写、印,卷帙完整的传本。——清乾隆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乾隆至清末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6.14.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乾隆时期的传本。
——清乾隆至清末时期(公元1736年至1911年)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嘉庆、道光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4.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道光时期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内府写、印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名家名著的重要写本、稿本、刻本,或著名人士的批校题跋本。——清代晚期采用新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初印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6.14.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咸丰至清末时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满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5彝文古籍
6.15.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5.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毕摩、慕史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5.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毕摩、慕史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5.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彝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6傣文古籍
6.16.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精抄本、贝叶本。6.16.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
——书册首页或末页中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抄写供奉某寺的民国初年(公元1919年)以前的抄本、贝叶本。
6.16.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民国时期以特殊工艺制作的写本、贝叶本。6.16.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傣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7东巴文古籍
6.17.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7.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大东巴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7.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大东巴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7.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品相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8古壮字古籍
6.18.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8.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师公、道公、麽公、歌王、歌师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8.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师公、道公、麽公、歌王、歌师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8.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壮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19水书古籍
6.19.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乾隆及其之前(公元179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用特殊纸张印写,或以特殊工艺制作,或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传本。6.19.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至1850年)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著名水书先生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
——无明确年款,但纸质古旧、字体古朴、抄写精良、装帧典雅或制作工艺特殊的稀见传本;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确定为早期的、流传较少的、具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的传本。6.19.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流传较少,或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著名水书先生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6.19.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无明确年款,但可以确定为1912年之前形成的,传本较多,流布较广,历史、学术、艺术价值均较为一般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水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20朝鲜文古籍
6.20.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民国以前(公元1912年以前)的稀见传本。——民国以前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6.20.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民国以前流传较少、书品较好、卷帙完整的传本。6.20.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民国以前流传较多,或书品较差、卷帙残损的传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且原本散佚的重要传本。
——民国时期著名人士的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6.20.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民国时期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民国时期以传统著述方式和装帧形式成书的、反映朝鲜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具有重要价值及传承意义的书籍。6.21多文种合璧的古籍 6.21.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清雍正及其之前(公元1735年及其以前)的传本。——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至1795年)内府写、印的传本。——清乾隆时期的稀见传本、孤本。6.21.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乾隆时期的传本。
——清嘉庆至清末时期(公元1796年至1911年)的稀见传本、孤本。——清嘉庆、道光时期(公元1796年至1850年)内府写、印的传本。6.21.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嘉庆、道光时期的传本。
——清咸丰至清末时期(公元1851年至1911年)内府写、印的传本。6.21.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清咸丰至清末时期的传本。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以1912年之前形成的原本为底本翻印或抄写的传本。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一至卷五.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009 [2]史金波,黄润华.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吴元丰.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4]张公瑾.我国傣族古籍.民族图书馆学研究
(四).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5]赵世红.关于东巴文古籍定级的若干问题.民族图书馆学研究
(四).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6]潘朝霖.水书古籍抢救状况及版本鉴定审视.民族图书馆学研究
(四).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7]王元鹿等.中国文字家族.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8]新疆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新疆少数民族古籍论文选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9]张铁山.突厥语族文献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0]买提热依木·沙依提.突厥语言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徐惟诚,田胜利.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2]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13]牛汝极.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张公瑾,黄建明,岭福祥.民族古文献概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5]中央民族大学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民族辞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文化司.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18]戴庆夏,许寿椿,高喜奎.中国各民族文字与电脑信息处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 [19]中华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华民族古文字图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2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1]陈永龄.民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2]中华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华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术语和定义索引
(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B 版本﹍﹍﹍﹍﹍﹍﹍﹍﹍﹍﹍﹍﹍﹍﹍﹍﹍﹍﹍﹍﹍﹍﹍﹍﹍﹍﹍﹍﹍﹍﹍﹍﹍3.2 贝叶本﹍﹍﹍﹍﹍﹍﹍﹍﹍﹍﹍﹍﹍﹍﹍﹍﹍﹍﹍﹍﹍﹍﹍﹍﹍﹍﹍﹍﹍﹍﹍﹍3.2.9 C 彩绘本﹍﹍﹍﹍﹍﹍﹍﹍﹍﹍﹍﹍﹍﹍﹍﹍﹍﹍﹍﹍﹍﹍﹍﹍﹍﹍﹍﹍﹍﹍﹍﹍3.2.4 残本﹍﹍﹍﹍﹍﹍﹍﹍﹍﹍﹍﹍﹍﹍﹍﹍﹍﹍﹍﹍﹍﹍﹍﹍﹍﹍﹍﹍﹍﹍﹍﹍﹍3.2.18
抄本﹍﹍﹍﹍﹍﹍﹍﹍﹍﹍﹍﹍﹍﹍﹍﹍﹍﹍﹍﹍﹍﹍﹍﹍﹍﹍﹍﹍﹍﹍﹍﹍﹍3.2.3 重修本﹍﹍﹍﹍﹍﹍﹍﹍﹍﹍﹍﹍﹍﹍﹍﹍﹍﹍﹍﹍﹍﹍﹍﹍﹍﹍﹍﹍﹍﹍﹍﹍3.2.5.2 初刻本﹍﹍﹍﹍﹍﹍﹍﹍﹍﹍﹍﹍﹍﹍﹍﹍﹍﹍﹍﹍﹍﹍﹍﹍﹍﹍﹍﹍﹍﹍﹍﹍3.2.5.1 初印本﹍﹍﹍﹍﹍﹍﹍﹍﹍﹍﹍﹍﹍﹍﹍﹍﹍﹍﹍﹍﹍﹍﹍﹍﹍﹍﹍﹍﹍﹍﹍﹍3.2.15 D 多色套印本﹍﹍﹍﹍﹍﹍﹍﹍﹍﹍﹍﹍﹍﹍﹍﹍﹍﹍﹍﹍﹍﹍﹍﹍﹍﹍﹍﹍﹍﹍3.2.7.2 G 稿本﹍﹍﹍﹍﹍﹍﹍﹍﹍﹍﹍﹍﹍﹍﹍﹍﹍﹍﹍﹍﹍﹍﹍﹍﹍﹍﹍﹍﹍﹍﹍﹍﹍3.2.2 孤本﹍﹍﹍﹍﹍﹍﹍﹍﹍﹍﹍﹍﹍﹍﹍﹍﹍﹍﹍﹍﹍﹍﹍﹍﹍﹍﹍﹍﹍﹍﹍﹍﹍3.2.16 H 合璧本﹍﹍﹍﹍﹍﹍﹍﹍﹍﹍﹍﹍﹍﹍﹍﹍﹍﹍﹍﹍﹍﹍﹍﹍﹍﹍﹍﹍﹍﹍﹍﹍3.2.17 活字本﹍﹍﹍﹍﹍﹍﹍﹍﹍﹍﹍﹍﹍﹍﹍﹍﹍﹍﹍﹍﹍﹍﹍﹍﹍﹍﹍﹍﹍﹍﹍﹍3.2.6 K 刻本﹍﹍﹍﹍﹍﹍﹍﹍﹍﹍﹍﹍﹍﹍﹍﹍﹍﹍﹍﹍﹍﹍﹍﹍﹍﹍﹍﹍﹍﹍﹍﹍﹍3.2.5 M 木活字印本﹍﹍﹍﹍﹍﹍﹍﹍﹍﹍﹍﹍﹍﹍﹍﹍﹍﹍﹍﹍﹍﹍﹍﹍﹍﹍﹍﹍﹍﹍3.2.6.2 N 泥活字印本﹍﹍﹍﹍﹍﹍﹍﹍﹍﹍﹍﹍﹍﹍﹍﹍﹍﹍﹍﹍﹍﹍﹍﹍﹍﹍﹍﹍﹍﹍3.2.6.1 泥金写本﹍﹍﹍﹍﹍﹍﹍﹍﹍﹍﹍﹍﹍﹍﹍﹍﹍﹍﹍﹍﹍﹍﹍﹍﹍﹍﹍﹍﹍﹍﹍3.2.1.1 泥银写本﹍﹍﹍﹍﹍﹍﹍﹍﹍﹍﹍﹍﹍﹍﹍﹍﹍﹍﹍﹍﹍﹍﹍﹍﹍﹍﹍﹍﹍﹍﹍3.2.1.2 P 批点本﹍﹍﹍﹍﹍﹍﹍﹍﹍﹍﹍﹍﹍﹍﹍﹍﹍﹍﹍﹍﹍﹍﹍﹍﹍﹍﹍﹍﹍﹍﹍﹍3.2.13 批校题跋本﹍﹍﹍﹍﹍﹍﹍﹍﹍﹍﹍﹍﹍﹍﹍﹍﹍﹍﹍﹍﹍﹍﹍﹍﹍﹍﹍﹍﹍﹍3.2.14 Q
铅印本﹍﹍﹍﹍﹍﹍﹍﹍﹍﹍﹍﹍﹍﹍﹍﹍﹍﹍﹍﹍﹍﹍﹍﹍﹍﹍﹍﹍﹍﹍﹍﹍3.2.12 S 石印本﹍﹍﹍﹍﹍﹍﹍﹍﹍﹍﹍﹍﹍﹍﹍﹍﹍﹍﹍﹍﹍﹍﹍﹍﹍﹍﹍﹍﹍﹍﹍﹍3.2.11 T 套印本﹍﹍﹍﹍﹍﹍﹍﹍﹍﹍﹍﹍﹍﹍﹍﹍﹍﹍﹍﹍﹍﹍﹍﹍﹍﹍﹍﹍﹍﹍﹍﹍3.2.7 铜版印本﹍﹍﹍﹍﹍﹍﹍﹍﹍﹍﹍﹍﹍﹍﹍﹍﹍﹍﹍﹍﹍﹍﹍﹍﹍﹍﹍﹍﹍﹍﹍3.2.8 铜活字印本﹍﹍﹍﹍﹍﹍﹍﹍﹍﹍﹍﹍﹍﹍﹍﹍﹍﹍﹍﹍﹍﹍﹍﹍﹍﹍﹍﹍﹍﹍3.2.6.3 X 写本﹍﹍﹍﹍﹍﹍﹍﹍﹍﹍﹍﹍﹍﹍﹍﹍﹍﹍﹍﹍﹍﹍﹍﹍﹍﹍﹍﹍﹍﹍﹍﹍﹍3.2.1 Y 影印本﹍﹍﹍﹍﹍﹍﹍﹍﹍﹍﹍﹍﹍﹍﹍﹍﹍﹍﹍﹍﹍﹍﹍﹍﹍﹍﹍﹍﹍﹍﹍﹍3.2.10 Z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3.1 朱墨套印本﹍﹍﹍﹍﹍﹍﹍﹍﹍﹍﹍﹍﹍﹍﹍﹍﹍﹍﹍﹍﹍﹍﹍﹍﹍﹍﹍﹍﹍﹍3.2.7.1 朱印本﹍﹍﹍﹍﹍﹍﹍﹍﹍﹍﹍﹍﹍﹍﹍﹍﹍﹍﹍﹍﹍﹍﹍﹍﹍﹍﹍﹍﹍﹍﹍﹍3.2.5.3
第四篇: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国,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古代书籍得以较好的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底蕴。古代文献书籍,详细记录了我国历史发展各阶段、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文风情,是我国古代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文明传递和保存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古籍的流传年限较久,加之古籍本身构成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影响,如何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降低古籍管理及环境对于古籍保存的危害,并积极开发、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现代图书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就图书馆古籍的科学保护措施及价值开发渠道,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保护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c)-0255-02
图书馆具体是指搜集、整理、保存、管理各类图书资料,并提供相应的阅览、教育、信息服务,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等职能的社会机构。古籍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保存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各个历史阶段、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情,故而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国内图书馆古籍保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加之古籍自身特殊的保存管理需求影响,很难保障古籍得到科学、良好的保护,更难实现对古籍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有效开发。本文即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就古籍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加强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范围内曾出现多种文明和文化体系,少数时期甚至存在洲际性的统治王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有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没有中断,并且在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中,大量的古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有序传承的重要基础。古籍是对古代社会环境、人文风情的真实记录,其内容蕴含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
虽然我国目前保存有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地域的多种古籍,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倍于此的古籍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并且由于古籍自身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在古籍保存的过程中,也存在老化、损坏的可能。同时,古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一旦古籍在保存、收藏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就无法保障古籍的完整呈现,故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古籍的科学保护。
1.3 实施古籍开发利用的基本基础
古籍中包含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其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文化载体,是人们了解古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想要探究、挖掘古籍中记载的文化和历史,首先就需要保障文献呈现内容的完整性,如文献存在缺失,这部分记载的文化和历史也就不复存在,我们也就无法从文献中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文。古籍保护注意要点分析
2.1 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重点突出了对于古籍本身的保护要求,需针对古籍保存的各项干扰因素入手,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温度、湿度、光照、虫害、霉菌等对于古籍的破坏作用。具体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应根据古籍的材质,科学选择保存柜的材质和保存方法,古籍书库内应配置有温湿度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盗监控系统、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等自动化安保系统,以实现对古籍的实时保护。另外,为避免意外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潜在风险对于古籍保存的影响,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古籍保存的密集程度,对于部分年代久远、质地较为脆弱且文化价值较高的古籍,应采取隔离保存的措施,以确保古籍的保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古籍本身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但古籍上记录的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影印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再生保存。对古籍记载文字、图像进行影印,可以实现古籍记载内容的科学再生,从而减少古籍研究、价值开发等环节,对于古籍原件的流通需求,确保原价得到稳定的保护,从而达到古籍受到长期保护的目的。另外,再生性保护措施的引入,也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古籍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古籍保护科学性以及古籍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古籍保护的具体措施分析
就图书馆古籍保护而言,相关管理人员需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保护措施:(1)完善既有的古籍保护制度。系统、完善的保护制度是古籍得到良好保护的重要基础,考虑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特殊需求,图书馆应根据古籍馆藏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对既有的保护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从源头上提高古籍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加强对古籍藏品的全过程保护。古籍藏品普遍较为脆弱、易坏,害虫、霉菌、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均可能?ζ湓斐伤鸹怠R虼耍?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古籍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古籍原件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护,以避免发生古籍受损及污染等管理问题。图书馆古籍价值开发的有效措施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的重要社会机构,除了要保障古籍得到长久、完好保存的同时,图书馆还承担着挖掘古籍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及为公众提供信息、教育服务的重要职责。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还应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古籍价值开发中的引入和应用,以深入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潜能。
具体来说,对于古籍的开发和利用,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正式古籍开发前,图书馆需做好古籍的整理和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以方便古籍的检索和使用,为整个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古籍文献是对于古代社会的真实、原始记录,为进一步揭示古籍文献的原本面目,深化对其特殊价值的挖掘,相关人员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籍。(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时代背景下,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籍文献处理和宣传,才能切实降低古籍开发对古籍的损伤,同时提高古籍文献的传播效率、扩大古籍文献的传播范围,从而在计算机设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保障古籍文献资料得到最大限度的贡献和开发利用。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图书馆在古籍保护管理过程中,应全面加强对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重视,并积极引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古籍保护,确保古籍得到长期、完好保存的同时,加强对古籍文献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开发。同时,还应通过网络渠道,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籍所记载的文献和文化,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古籍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瑞琪.关于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76-77.[2] 曾媛.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研究――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8):55-57.[3] 古晓梅.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开发问题管窥――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6):20-21.[4] 马英,齐海华,刘金树,等.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2(3):115-116.[5] 史桂玲.藏文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中华民族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20-122.
第五篇:古籍保护工作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省古籍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为加强抢救、保护我省珍贵古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6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些文献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地处水热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给我省古籍保护带来不少问题,古籍老化、破损和虫蛀现象严重;同时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对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行古籍分级保护,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一)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图书馆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实施方案。民间收藏的古籍可到所在地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
(二)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基础上,依据我省实际情况建立《**省珍贵古籍名录》,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对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此进行监督检查。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按照文化部发布的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珍贵文献较多并较好解决了保护条件的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古籍保护的重点。对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要定期进行评估、检查。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集中资金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省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根据国家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我省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公众的古籍门户网站。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一)建立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省新闻出版局、省宗教局、省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并成立古籍保护专家小组和古籍保护中心,中心设在省图书馆,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对本地区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大古籍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的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
(五)加强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