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金红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咸安区双溪中心小学 金 红
青少年是祖国和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他们应当健康茁壮的成长,因为他们担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生使命!
由此来看,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是当今社会的大问题,其严重性不言而喻!
(一)新农村的失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亮点。
农村中的农民为摆脱贫困,纷纷踏上去外务工的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如今的农村冷冷清清。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仍没有真正的解决。资源的缺乏,知识的不足,让现代的农村无法脱贫致富。为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为了孩子,他们习惯了城里人的冷眼,受尽了托欠工资的苦楚。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尊重我们善良的农民百姓,不得随意托欠农民工资,可现实的社会真的能如想像中的那么美好吗? 生活在农村中的新一代,从小背负着走出农村的使命,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现实是这样的吗? 尽管国家在教育上发布了许许多多的好政策,譬如:
“一费制”: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收费总额,然后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自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在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校及特教班)均要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
“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国家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补助。为保证助学金制度的顺利实施,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助学金专款。此外,中央财政每年还另安排1亿元(2002年为2亿元,2003年为4亿元),用于向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工作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实现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目标。
“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等领域都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但最集中的应用体现在大学的学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应用于远程教育扶贫工程和各个网校。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横向转移以及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然而,那些好政策施行得顺利吗?没有。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不是说变就变得。
农村孩子为了不辜负大人人的期望,幼小的他们早早当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戴眼镜的孩子多了,活泼可爱的孩子少了!农村百姓的外出务工,让孩子失去了谈心的港湾!其实家长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挣钱送孩子上学,更重要的是时时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作家长的要有一个好的榜样!然而,他们做到了吗?没有!当孩子学会了吸烟喝酒时,当孩子沉迷于打牌赌博时,当孩子动不动和别的孩子打架拼命时,甚至当孩子以经厌学时,难到作家长的没有一点责任?
(二)新城市的悲哀:
时代在变,城市也在变。然而,新城市的悲哀却没因改变而逝去!事业的需要,工作的繁忙,城里家长惦记着孩子的分数却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城市里的车流滚滚,公园里的人员复杂,电视成了孩子的蜜友;公交车时里的安静,大街上的陌生,让孩子学会了孤僻!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沉溺在各种各样他们毫无兴趣的学习上,时间的紧迫让他们没有喘气的机会;学习的紧张,考试的频繁,为了成绩单上的分数,他们成了“拼命三郎”!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不为他感到悲哀吗?这样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现在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是网络成瘾。李明,12岁,父母多病,放学后常于一些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多次与父母发生争吵。在校期间情绪波动很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这总的归结为以下几点:
(1)、自身因素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思维上又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旦迷上某些事物就难以自拔,而虚拟的网络所带来的满足感又容易进一步导致青少年“沉沦”下去。(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疏于管教或者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3)社会因素
调查显示,很大程度上,青少年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青少年的迷恋心理。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
为了帮助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并增强自身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健康发展。(1)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成熟,他们对独立的诉求和渴望日益强烈,希望自己被看作是成年人,但却又不具备独自承受压力和决策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还是一种心理病理障碍。因此,首先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2)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这样以来,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然找到了问题出现的根源,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一定会展现到大家的面前!而在我看来,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新的时代应当有新的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
然而,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呢?就我个人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家长们必须树立起一个好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时时刻刻表露出那些影响孩子一生的坏习惯,那么孩子从小将那些坏习惯牢记在心,到长大了,就是想改也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对家长来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首先应当自己先学会做人!家长们对孩子应当时刻民主。现在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地增强了,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因此常常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争论。倘若家长仍像以往一样,摆出一种权威来,不让孩子有想像的空间,我想这种唯我独尊到头来只能让两代人隔膜越深,冲突越大。因此,在年待问题时应当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家长们应当向孩子学习。时代在变,知识的更新也日渐加快!如果当今的家长不求上进,那么同孩子们的公共话题也将越来越少。最终家长对孩子的认识更加模糊,也会因此两代人之间误会不断。只有跟着时代的步伐走,那么家长们才能了解孩子,相信孩子。
总之,只要家长们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那么父母身边的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而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把孩子考虑进去,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才会知道自己对国宝有一定的责任,心里才不会觉得被抛弃。然在教育方面,应当尽可能快实现素质教育,还孩子那份天真与活泼。而老师,他们除了教育孩子和同时,也应当像家长们一样做好那几点!我相信你们教出来的学生会更加优秀!结论:
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问题,它同样需要我们大家去关注,去用心解决。因此,它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大问题。
中国发展离不开孩子,社会进步更离不开孩子。因此,为了我们可爱的中国,也为了我们这些有着五千年文名史的中国人,我向全国人民呼吁:关注孩子,还他们天生的活泼与可爱,让他们在关爱的海洋里,健康茁壮的成长!
最后,无论谁在读完这份调研报告后,我都希望能带给他一定的启发,同时也盼望那些能人志士,为我们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献计献策!
第二篇: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吴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咸安区双溪镇中心小学
吴金娥
我是双溪镇中心小学一名普通教师。我以前在乡村五所小学或教学点任过教,接触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孩子,积累了较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我将之付于实际教学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愿就教学中遇到过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第一种类型:沉默寡言型
这种孩子占到心理障碍孩子中的六成以上。是典型的“老大难”,造成问题的成因也千差万别,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离异;存在家庭暴力;家庭成员违法受到法律制裁;遗传因素。
处于这一群体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太理想,并且往往“破罐破摔”。针对这类孩子首先要抚以爱心,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决不轻易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员。我还经常采取家访的方式与他们的家长取得联系。谁家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配合我的工作,连远在外乡打工的家长都经常与我电话联系,告诉我说她的孩子爱说话了,性格比以前开朗活泼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大进步。每当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之时,因为我的工作有了一点小小回报。此时我就趁热打铁给一点鼓励。但我深知,问题还远未到全部解决的地步。要想把一个心灵有过伤害的少年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也是不太现实的。我经常在班上讲读好书固然重要,但做个好人更为重要。
读书将来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我在担山完小时有一个名叫张小芹的四年级女生就是这类孩子中的典型。当时其母亲离婚后远走他乡,年幼的小芹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整日以泪洗面,后来干脆不上学。得知情况后,我与校领导一起第一时间赶到张家做家访,使该生第三天就来校上课。迅速摆脱了不利局面。小芹现在广东中山打工。由于积极上进,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强,进厂后的第五个年头就当上了工段科长。
第二种类型
自抛自弃型
处于这一层面的学生,问题分化成两个方面。(1)一向成绩差的孩子(2)成绩突出但偶尔考砸的孩子
不要以为某生成绩差就不闻不问,其实这就是一大误区。处理得当,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这里的乡村小学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老师任教,很少有老师跟班上。学生每到一个年级都要适应另一个老师的性格和他的教学方法。适应性差的学生可就苦不堪言了,结果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反正总是差,无所谓了。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接纳新生前就摸清了生源情况,一上来就按成绩排座次,这对差生无疑又是一次极大的心理打击。我当班主任二十多年来从不按这一教条办事,座次按身材排定,差生甚至坐在前几排,课堂提问尽找差生,因为这对他们有很大帮助。有努力就有回报:杨仁村一个名叫黄玲的同学当时入班时在36人中是31名。学年结束后名次猛窜到前4名,初中毕业后考上咸宁高中,高考考上了湖南一所大学,专攻园林绿化专业。
一次未考好就一蹶不振的孩子不是蛮多,这类情况比较好处理,因为毕竟其基本功扎实,所欠缺的是心理承受的压力,只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大多数是能恢复原貌,还回一个原来的他。
第三类
互相攀比型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GDP已由开放前的百名开外跃升至目前世界首席。现在老百姓钱包都鼓起来了。据我所知,在双溪镇小的学生家庭中,几十万家产的大有人在。他们上下学有小车接送。有专人陪护,未到放学时间,校门口的各种车就排成了长龙。这让那些条件差的同学羡慕不已,久而久之,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而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结果可想而知,巨大的反差让穷孩子难以适从,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一旦不能正确对待,对学习将造成巨大影响,个别孩子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进行有的放矢的人生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告诉他们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路就在你自己的脚下。我举事例告诉他们世界上许多伟人在成名前都是小人物,穷困潦倒,他们生活拮据,衣着朴素,居所简陋。然而他们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最终在他们各自领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绝大多数学生改掉了这一不良习气。
第四类
问题少年
客观地说,这类学生最让人伤透脑筋,但又不得不面对,他们有的整日沉迷于网吧,甚至通宵达旦;有的敢到工厂企业偷金属卖废品,到超市偷小件商品,卷走学校小卖部里的所有财物;更有甚者,竟数次到老师办公室作案,千元以上钱财四五天内挥霍一尽。法律机关也无能为力,谁叫他们是未成年人呢?我粗略分析了一下,造成这些孩子违法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人管教;(2)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3)接触过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4)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5)偶尔为之而没被发现。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使他们改过自新得有一个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的过程。这可心慌吃不了热豆腐,并且要十分注意讲究方式,我对问题学生从不在班上点名批评教育,因为他们与那些不遵守纪律,上课开小差,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完全是两码事。私下里我联系家长与其一起分析原因,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大多数孩子都走上了正轨。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马龙小学任教时,有一个叫吴晓晓的同学,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气。不少班级老师点名不收留。来到我班后,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买笔和练习本,让他与我的孩子做朋友,经常带到我家里玩,小学毕业时就与正常孩子一样了。现在他是村里的干部,还是承包大户呢!
纵观种种,也许是问题之冰山一角,单单依靠学校和家长,恐怕力量有限。我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人人责无旁贷。
第三篇:石南中学中学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石南中学中学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 石南中学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石南中学三(1)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留守学生有7个,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相关亲戚监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较同龄儿童相比,存在问题较多,且十分突出。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临时监护人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由于亲朋好友作临时监护人的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此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滞后,明显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再之,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或文盲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造成学习成绩不佳。如我班的学生王某,父母外出打工活做生意,而其爷爷奶奶年老多病,无力监管,致使王某常常看电视到深夜,老师布臵的作业不做,上课睡觉,对学习毫无兴趣,每次考试成绩低下。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
(三)监管不力,不良行为多。父母外出务工后,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中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电子游戏等现象。
(四)生活习惯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讲卫生,不爱洗脸、洗澡、理发、换衣服的情况。此外,因留守儿童监管人多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使留守儿童还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
二、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造成诸多矛盾,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务工所在地普通学校入学的费用,而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的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乃至壮大。如我们班的李某,曾跟父母到务工的城市就读,后因费用太高,最终还是又回到老家成为留守儿童。
(二)家庭因素
农民外出务工谋生,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制度相继有了重大改革,毕业不包分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等,使一些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本人上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因为忙于务工,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少,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等,这些都是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育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等。特别受现有的考试制度的影响,在教育上重智轻德,致使一些成绩不佳的留守儿童往往被老师忽视。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教育又跟不上,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三、一点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结合这次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势在必行,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共同肩负起关心、爱护、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一)政府方面和家庭方面。我在此就不详述,侧重学校方面详述。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排除留守生认知、感情、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学校要努力帮助营造有利于留守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1、家庭环境。着力培训“第二家长”队伍。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家长”即“爷爷奶奶家庭教育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通过各类培训,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学校班主任要帮助“第二家长”履行好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共同创造有利教育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使他们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孩子情绪、行为的变化,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教育孩子方法要正确,要多关心、关爱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多帮助他们自觉克服缺点和短处。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不要过大,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要发挥好家庭的监护作用。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呵护,避免“关爱缺失”和管理上的疏漏给孩子带来身心上的伤害,以保证实现好留守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参与的权益。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从物质环境来讲,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所以学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墙壁文化”,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其中图书与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社区、德育基地联合,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例如,我校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的,使学生远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还可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教育学生要慎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等。
4、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要运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沟通、经常性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要利用春节、农忙等时机,邀请返乡劳务输出人员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问题交办会,共同交流、研究、培训等教育孩子的计划,采取措施,落实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计划。
其次,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如:可以建立心理素质训练室、心理阅览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心灵家园”网站,对心理困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其主要是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1、开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自卑、过敏、恐怖、冲动等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例如:可有步骤地开展“如何解脱困境?”、“如何从心理上战胜自卑、焦虑、恐怖?”,“如何努力学习,挑战未来?”等系列专题辅导。
2、建立留守生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通过文体活动、郊游、社会实践等形式,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只要各方形成合力,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留守学生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调适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2012年5月21日
第四篇: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查报告.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查报告
崇阳县白霓中学
黄永红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素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随之而来的一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挖掘“问题少年”的行为表现,分析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导,是做好“问题少年”工作的必由之路。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理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厌学
一位母亲最近来访,她很苦恼。儿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他的妈妈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他现在很厌学,也正要找家长来联系呢!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
那么,怎样克服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1)以身作则。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关爱。中学生正处在人格趋向健全、心理逐步成熟的发展时期,尊重和关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
(3)欣赏鼓励。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4)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网络成瘾
李刚,14岁,父母体弱多病,家境贫困,放学后常和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有彻夜不归的经历,多次和父母发生冲突。在校期间情绪波动极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因素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思维上又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旦迷上某些事物就难以自拔,而虚拟的网络所带来的满足感又容易进一步导致青少年“沉沦”下去。(2)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疏于管教或者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
(3)社会因素
调查显示,很大程度上,青少年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青少年的迷恋心理。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
为了帮助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并增强自身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1)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成熟,他们对独立的诉求和渴望日益强烈,希望自己被看作是成年人,但却又不具备独自承受压力和决策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还是一种心理病理障碍。因此,首先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
(2)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这样以来,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
王庆,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在学校却经常与同学争吵,出口成脏。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谩骂老师。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表现与不良情绪有关的青少年个性表现,大略可分为以下四类: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对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是由以下三种因素造成的:(1)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
家庭是促使单亲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的首要因素,在教育上的主要偏差有: ①放任、冷淡型。父母对孩子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易怒,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
②溺爱、迁就型。家庭解体后,一些单亲父母往往将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对子女一味迁就,孩子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③埋怨、批评型。这类家庭往往因家庭破裂而对子女寄予厚望,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往往干涉孩子的行为,稍有不从便唠叨、埋怨甚至严厉叱责。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可能被动、消极,缺乏竞争性,也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与父母对峙。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青少年由于对关爱的渴求而父母又疏于照料,不慎结交了不良的朋友,产生了不健康的意识,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有的还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腐蚀、勾引、拉拢,并在其言传身教之下,踏入歧途。
预防和调控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对策一方面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学会预防和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单亲青少年有效预防、调控不良情绪应引导单亲青少年对不良情绪学会有效地预防、调控。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初三学生潘兵今年15岁,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北京经商,很少回家照顾他,他就被寄养在姑妈家里。致使他在学校之余,就在社会上游荡,结果结识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在这些比他年纪大的不良青年教唆下,他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结果发展到在姑妈家偷钱,偷了钱之后,由于害怕姑妈责骂,常常好几天不回家,以至于发展到在社会上偷自行车,在成功了6次之后,今年3月的一个夜晚被当地民众当场抓获。
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
(2)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
教育对策: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那么,这些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慢慢地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逆反心理
陈华,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不听话,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产生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讨厌成人将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倾向都持批判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时机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为了从根本上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老师必须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其一,老师必须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其二,老师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其三,老师不要作无谓批评和推测;其四,用担心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其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让我们这些教育者们为每一个孩子都成功而努力吧!
第五篇: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 双溪中心小学 范爱红
青少年健康成长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
咸安区双溪中心小学 范爱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多数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伴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当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少了很多。
2、性格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父母及家庭有着极大的影响。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又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叛逆、自我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内向、孤独、胆小、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
3、心理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
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又由于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品行问题,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逃学、早恋、抽烟、喝酒、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远离父母的羽翼,留守儿童在缺失亲情的迷茫中彷徨前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一系列比较严峻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身上所显现的问题并不都是因为父母监护缺失造成的。艰难而痛苦的留守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留守孩子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二、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2、父母关爱的缺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帮助、引导和督促,也导致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3、监护人能力有限。监护人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教育问题,不能对孩子进行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引导,严重影响留守孩子的受
教育状况。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4、学校教育受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家庭、学校与社会应更加积极的关注和不断创新的解决办法。家庭力所能及的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和教育者应承担应尽的职责,甚至工作职责以外的关爱与付出,社会和政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的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协调和动员各级部门统筹加以研究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结合调研中的群众意愿,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教育机构应由县委宣传部负责,联合教委、妇联、团委、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各级各类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组织领导工作。
2、从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县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建立和完善优秀农民工及其配偶、子女的落户政策,拟定农民工进城务工登记办法、民工暂住户口登记制度、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读管理办法等相关地方政策,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常住户口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新建、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专门聘请教师或职员来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4、加大教师培训、考评、奖惩力度。政府要利用资金做好留守儿童集中学校的师资培训专项工作,提高任课教师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利用资金适度提高班主任教师津补贴。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要对留守儿童的建档、入学、医疗、困难解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考核,利用专项资金对留守儿童所在基层政府和中小学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
(二)教育部门做好对留守儿童针对性教育工作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项调研。要对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专项档案卡并登记造册;要通过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留守儿童档案内容应兼顾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变化轨迹,交由外出务工父母及时阅读,并做出积极反馈,力求让外出务工父母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留守孩子,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教育部门也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推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借鉴有成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开展有针对性、成效显著的教育活动;要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逐步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水平;还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实际,开发有关校本课程,加强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要力争组建网络视频对话系统,定期让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开展视频对话;要力求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考核体系,与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挂钩,并努力筹措资金用于教师的补贴,以保证留守儿教育的制度化和长期化。
2、教师要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活动,教师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建立学校与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要与留守儿童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重点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转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
(三)父母和监护人应切实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养职责。
父爱与母爱是无可替代的,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尤其对低龄儿童的心理伤害极大。当前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代(管)理家长、留守
儿童之家、五老帮扶、社区联动、手拉手活动、山田教育模式等,都是在既定事实下效益有限的补偿办法。父母应加强学校和监护人的联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学生生活情况,积极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要尽快建立监护人委托制度,明确委托监护人职责,加强对监护人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管;家长应明确对孩子的钱、物的管理措施,可由信任的亲友或教师代为管理或监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尽可能将孩子带到务工地,使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有研究表明,在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之后,至少在学业利益、亲情恢复、健康保障、生活水准等方面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应该把推进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尤其是低学龄儿童)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策略。
(四)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民政局、统战部、工会等要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县妇联、团委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活动,维护儿童合法权益。要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家长不良教育观念,同时建立乡镇青少年简易活动中心,按照乡镇已有的师资、场地、器材特点,开展适宜的青少年活动;要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有能力的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帮扶对子;要继续推进儿童公益事业,多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3、应在农村建立起村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校和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要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庭、村组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