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体化教学”的典型范本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典型范本 2012-02-22 16:01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典型范本
——新疆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纪实
蒋夫尔
新疆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院长 王亚雄
学生在一体化教室一边学理论一边学实践操作
“对于我们这样的职业培训类院校来说,如何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事关培训质量的关键,如何通过改革,将两者真正融为一体,是我们长期以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新疆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院长王亚雄在接受访谈时说。
这些年,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在“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课程”四项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目标,成为职业院校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的典型范本。
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课在教室里上,而实践操作课则要跑到实训基地去上,有的理论讲完了,操作还没有跟上,等到去实训基地上操作课的时候,学的理论有的已经忘记了。”王亚雄说,“这无疑会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的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以融合,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石油工程系教师陈建元对此感受颇深,他说:“过去,在上‘抽油机原理’这一课时,课堂上都讲完理论了,可学生还没有见过抽油机是什么样子。在课堂上,只能用挂图给学生演示,效果很差。”
陈建元遇到的问题,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现了它的普遍性,并试图逐步解决。当时,学院提出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并在一起进行,可是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教师问题,当时的教师是理论和实践操作分开的,教理论的教师教不了实践操作,教实践操作的教师教不了理论,原本的一堂课,是分开来上的,先教理论,再教实践操作,由两个教师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完成。
除了教师之外,教材也是一个问题。理论教材只讲理论,不讲实践操作,这也成了一体化教学的障碍。
一体化教学还有一大障碍就是教学场所。传统的教室,只有黑板和挂图、教具,只能满足讲理论课程,而实践操作教学往往与理论教学场地相隔很远,两者无法统一。
传统的课程,没有涉及一体化内容,没有课程体系,想搞一体化教学也搞不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推进,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成为必须要努力做好的工作。这些年来,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努力探索,大胆改革,终于在一体化教学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实现了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600人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这同样适用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问题。”王亚雄说,“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从2002年开始,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要求全体专业课教师从初级工开始逐步取证,取得初级工证之后,再考中级、高级,直到技师。学院则给教师提供平台和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暂时没有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自学,在考核的时候,学院给这些教师计算工作量。同时,给参加培训的教师报销费用,每年投入数十万元资金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考证,到了2005年,学院就有7名教师取得了技师资格证,取得高级工证的达到12人。目前学院220名各专业教师中已有80%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中级工以上操作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高级技师19人,占9%;技师61人,占28%;高级工52人,占24%;中级工46人,占21%。有了这些双师型教师,一体化教学才有基本的师资保障。#p#分页标题#e#
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在专职教师的双师型建设方面,主要措施是学院制定激励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理论、钻技能,在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操作技能两个方面不断提升,并抽时间到生产现场实习、调研、积累生产经验、贴近生产实际。
同时,积极推进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在鼓励专职教师提升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大量选聘生产现场的技术,技能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搭配,优势互补,形成理论与实践优势明显、专职与兼职相互补充、实用可靠的双师结构模式。
王亚雄说,走双师型为主体、双师结构为补充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路子,有利于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校企合作,同时解决了专职教师队伍双师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矛盾。
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对双师型教师的等级内涵有明确的界定,他们称之为配置,具体划分是:最高配置为“高级讲师+高级技师”;高级配置为“讲师+高级技师”或“高级讲师+技师”;标准配置为“讲师+技师”;最低配置为“助理讲师+中级工”。这些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每个教师既能讲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操作技能训练。
通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与近几年的加倍努力,目前,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已建立了一个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一体化师资人才库,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学院已建成一支规模达600余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技师、高级技师占60%,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0%,平均年龄40岁,平均工龄20年,是一支具有新疆石油特色、覆盖主要技术工种和关键岗位的优质师资队伍。
一体化教材建设:真正做到既满足理论教学又满足实践操作需要
有了能够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传统的教材又不能适应需要了。为此,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大胆改革,根据专业实际,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把那些必须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梳理出来,同时,把应用这些理论需要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也梳理出来,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一体化教材篇章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是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二是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三是安全知识;四是操作步骤;五是考核步骤和标准。
以项目为单位,来开发教材。学院从主体专业,即石油钻井专业、石油开采专业、油气集输专业、井下作业专业、热注专业着手开发一体化教材。这些教材包括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系列教材。象这种针对某一专业、某一技能等级的一体化教材,才真正解决了我们所希望和倡导的实用性、针对性、够用、管用等问题。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材开发,我们开发出来的教材就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王亚雄说,“一体化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推行十分重要,在没有现成范本的情况下,开发一体化教材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组成一体化教材开发项目组,由院长任组长,设有用户总监、质量总监、进度总监负责总体组织协调,下设若干专业课题组,分别由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具体负责教材编写。基本做法是将原来各自成册、自成体系的“应知”、“应会”教材、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以课题模块为单元,相对独立成章,形成适应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材模式。编写过程中,以原有相关教材为基础,以国家和石油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主线,结合油田生产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我们编写的教材贴近生产实际。近几年来,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先后开发了《石油钻井》、《石油开采》、《油气集输》、《井下作业》、《维修电工》、《汽车修理》、《电焊》等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学习者欢迎。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积极探索多媒体教材开发应用,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纸质静态教材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电子教材。使油气生产中的大型设备、复杂工艺流程,密闭装置、置于地下的生产过程等看不见、摸不着、讲不明的内容,生动、形象、明白地呈现在屏幕上,极大地改善了学习效果。其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十分突出,深受学习者的欢迎。
自2007年以来,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已开发投用的多媒体教材有《石油开采》、《油气集输》、《工业锅炉运行》,播放时间长达400多个小时。
这些教材的开发,让一体化教学有了教材保障,教师教有教材,学生学有课本。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突破了一体化教学推行的又一大瓶颈。
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实现课堂和车间融为一体的目标
有了教师,有了教材,没有教学场地也没办法教啊。因此,要开展一体化教学,是否有一体化教学场地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体化教学场地分为两种,一种是轻型的,另一种是大型的。”王亚雄说,“学院根据专业需要和一体化教学需要来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优先建设了克拉玛依油田主体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所急需的一体化教学场地。”#p#分页标题#e#
一体化教学场地在建设过程需要很好地解决一系列问题。一是方案构思设计,解决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场地的问题。把建设目标、功能需求、房屋要求、设备需求、技术难点、投资估算、建设周期等逐一进行分析、描述。二是购置设备、市场调研、设备选型、寻价、了解供应商、定购。三是合作研发,提出明确的功能要求,作出详尽的需求描述,寻求合适的供应商,签定合同。四是自行设计制作,将需要自己设计的实训装置列为学院科研课题,提供人、财、物、时间保障。鼓励教师动脑动手,提升学校品位。
走在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的校园里,有9个特别的教室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些教室里不仅有各种设备、仪器和挂图,还有课桌。“学生就在这里上课,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一起上,由一个教师完成。”王亚雄说,“一体化教学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学生们的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增强。”
一体化教学场地简称为一体化教室。就是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穿插进行,边讲边练,贴近生产的工场化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室是一个大概念,对于不同的专业(工种)其表现形式,建设模式各不相同,要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而定。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经过多年的摸索,近3年学院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中围绕一体化教学的新要求,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尝试,形成了几种切合自己实际教学需要的模式:
——将多媒体电子教材装入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如学院的石油开采专业、油气集输专业、热工(司炉)专业在用的仿真操作系统。
——教学软件与生产设备相同的硬件相结合,产生真实操作效果。如学院的石油钻井模拟系统、井下作业模拟系统、自动化采油模拟系统,机床电路维修模拟设备、电工技师培训考核装置等。
——自动化采油仿真培训系统,由SCADA中央控制系统和中控室、检测机六台、多媒体投影仪、教师机、演示装置、展示台等组成。涵盖了新疆油田公司现代化采油、注水、计量、监测等知识。该系统集培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故障设计和排除等功能于一体。
——将巨型设备按比例缩小,制作成微缩但真实可动的实物,在这样的实物体上进行操作训练,解决安全性、经济性和全天候操作的问题。如学院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微缩仿真钻机、微宿仿真修井机。
——将真实的设备、仪器、大型或复杂的工具分解陈列于教室,以挂图与实物相结合进行检测、组装、维护保养等课题训练。如学院的油气集输、井下作业、石油钻井等实训室及钻修、汽修厂房等。
——同生产现场完全一样的设备和操作过程。如学院的石油开采、油气集输、井下作业、采气、机加工、焊接、高压配电、司炉工等实训场。
“有了这一系列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就有了物质基础。”王亚雄说。
一体化课程建设:让师资、教材、教学场地诸要素有机组合起来
“所谓一体化课程建设,我们的定义是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我们为一体化教学准备的师资、教材、教学场地诸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去实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王亚雄说。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院的具体作法是针对一定专业(工种),一定技能等级的培养目标,按课程类别设计制定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师资力量、教材选用、教学场地配置,教学评价等要素和环节在内的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的实施,有效地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控制教学质量目标。
有了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怎么样来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让师资、教材、教学场地等诸多要素有机组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以每个工种为单位,来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每个工种按照5个级别,即: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每个级别的要求和目标都是不一样的,以前在一本教材里各等级的内容笼统地写在一起,现在按照一体化要求分开了,初级要掌握什么,高级还要掌握什么,目标很明确。根据这些目标和要求,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设计制定了“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配合一体化教材进行教学。
“一体化课程方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周期、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要求、教学提示、教材选用、教师配置、教学方式、训练课题、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资料积累等方面的内容。
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目前已制定了41个一体化教学课程方案,涉及41个工种等级,8个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使一体化教学在操作层面上得到落实,从而为一体化教学的全面实施打开了一条新路。
一体化教学效果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p#分页标题#e#
“以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课程建设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王亚雄说,“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发挥着培养技能人才的功能,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实现了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近3年来,随着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推进和提升,培训教学效果不断改善,社会反响越来越好。先后培养各级技能人才30000余人。其中高级工2349人,技师562人,高级技师308人。在全国石油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采气工团体第二名,井下作业工团体第三名,油气集输工团体第二名,维修电工团体第三名,同时获个人金牌3人,银牌6人,铜牌11人,在新疆油田公司2010年职业技能大赛中66人获得前三名,其中授予技术能手12人,晋升高级工17人,晋升技师19名,晋升高级技师4人。
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教师中,有2人授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师,2人授予克拉玛依市级学科带头人,20人授予克拉玛依市级骨干教师。
以加强“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课程”四项建设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为契机和载体,促进了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的内涵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一体化教学实践取得的巨大成绩,2011年5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实践成果交流与研讨会在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召开,在全疆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办学成绩突出,2011年9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控制一规范”经验交流暨人事管理三基工作推进会议,在新疆油田公司召开,会上介绍了新疆油田公司长期高度重视技术工人培训的经验和成果,来自全国油田各企业的代表300余人,参观了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的办学成果,受到中石油集团公司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这些都是对克拉玛依技师培训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丰硕成果的充分肯定。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项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王亚雄最后说,“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8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
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
有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信息处理机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图8-2生物空间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各系统功能如下所述。①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包括手部、119
腕部、臂部、机身以及行走机构。
② 驱动系统。驱动系统的作用是向执行机构提供动力。随驱动目标的不同,驱动系统的传动方式有液动、气动、电动和机械式四种。
③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指挥中心,它控制机器人按规定的程序运动。控制系统可记忆各种指令信息(如动作顺序,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及时间等),同时按指令信息向各执行元件发出指令。必要时还可对机器人动作进行监视,当动作有误或发生故障时即发出警报信号。
④ 检测传感系统。它主要检测机器人执行系统的运动位置、状态,并随时将执行系统的实际位置反馈给控制系统,并与设定的位置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整,从而使执行系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设定的位置状态。
⑤ 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主要赋予机器人自动识别、判断和适应性操作。8.1.4BJDP-1型机器人
该机器人是全电动式、五自由度、具有连续轨迹控制等功能的多关节型示教再现机器人,用于高噪声,高粉尘等恶环境的喷砂作业。
该机器人的五个自由度,分别是立柱回转(L)、大臂回转(D)小臂回转(X)、腕部俯仰(W1)和腕部转动(W2),其机构原理如图8-3所示,机构的传动关系如图8-4所示。R
2小臂
M2
谐波减速器R图8-3机器人的结构原理
图8-4机器人机构传动关系
8.2视觉传感式变量喷药系统简介
在农业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
先后开发出了精确变量播种机、精确变量施肥机以及精确变量喷药机等。它们都是与机器人极为相似的自动化系统,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视觉传感变量喷药系统,是以较少药剂而有效控制杂草、提高产量、减少成本的一种自动化药物喷撒机械。近年来,随着杂草识别的视觉感知技术与变量喷药控制等技术的成熟,这种视觉传感式变量喷药机械也趋于成熟。下面就以这种系统为例,对它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一简要介绍。
(1)系统的组成一般地说,这种机器由图像信息获取系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变量喷撒系统等组成(图8-5)。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① 图像信息获取系统。主要由彩色数码像机(如PULNIX,TMC-7ZX等)和高速图像数据采集卡(如CX100,IMAGENATION,INC等)组成。采集卡一般置于机载计算机中。
120
② 图像信息处理系统。是一种基于影像信息的提取算法,由计算机高级语言(如C++等)开发出的一种软件系统。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影像数据中包含的人们所需的信息(如杂草密度,草叶数量,无作物间距区域面积等)。
③ 决策支持系统。也是由高级语言开发出的一种软件系统。它能够基于信息处理系统,把得到的有用信息与人们的决策要求作综合判断,最后作出所需的决策。
④ 变量喷撒系统。是基于视觉信息的控制器,由若干可调节喷药流量与雾滴大小的变量喷头组成。
⑤ 机器行走系统。有发动机、机身、车轮等组成(图中省略)。
(2)工作原理
当机器在田间行走时,置于机器上离地面具有一定高度的彩色数码像机就会扫描一定大小的地面。一般彩色数码像机可覆盖2.44m 3.05m范围分辨率可达到0.005m0.005m。与此同时,高速图像数据采集卡将彩色数码像机获取的信息存入计算机中。然后,由图像信息处理系统快速地将地面杂草的密度、草叶数量、作物密度以及无植被区域面积等信息提取出来,并由决策支持系统调用这些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得到所需的行走速度、药液流量和雾滴大小等的决策。这些决策被传输给药滴大小控制器以及流量控制器,随之它们就控制管路中的压力和PWM脉宽调制变量喷头。从而实现了精确变量喷药。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药量、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保护作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据报道,与传统的喷撒方法比较,变量喷药系统在杂草高密区可节约药液18 %,在杂草低密区可节约药液17 %。
图8-5精确变量喷药系统
8.3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高效率自动化机床。它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测量和新型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是今后机床控制的发展方向。随着数控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机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8.3.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组成(1)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是将被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等用数控语言编制成加工程序,这些程序是数控机床的工作指令。将加工程序输入到数控装置,再由数控装置控制机
21床主运动的变速、起停,进给运动的方向、速度和位移量,以及其它辅助装置严格地按照加工程序规定的顺序、轨迹和参数进行工作,从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为了提高加工精度,一般还装有位置检测反馈回路,这样就构成了闭环控制系统,其加工过程原理如图8-6所示。
(2)数控机床的组成从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数控机床主要由控制介质、数控装置、伺服检测系统和机床本体等四部分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8-7所示。
① 控制介质。用于记载各种加工信息(如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位移数据等),以控制机床的运动,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常用的控制介质有磁带、磁盘和光盘等。控制介质上记载的加工
信息经输入装置输送
给数控装置。常用的输入装置有磁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等,对于用微处理机控制的数控机床,也用操作面板上的按钮和键盘将加工程序直接用键盘输入,并在CRT
显示器显示。② 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接受输入装置输送给的加工信息,经过数控装置的系图8-7 数控机床的组成 统软件或电路进行译码、运算和逻辑处理后,发出相应的脉冲指令送给伺服系统,通过伺服系统控制机床的各个运动部件按规定要求动作。
③ 伺服系统及位置检测装置。伺服系统由伺服驱动电机和伺服驱动装置组成,它是数控系统的执行部分。由机床的执行部件和机械传动部件组成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它根据数控装置发来的速度和位移指令控制执行部件的进给速度、方向和位移量。每个进给运动的执行部件都配有一套伺服系统。伺服系统有开环、闭环和半闭环之分,在闭环和半闭环伺服系统中,还需配有位置测量装置,直接或间接测量执行部件的实际位移量,④ 机床本体及机械部件。数控机床的本体及机械部件包括:主动运动部件、进给运动执行部件(如工作台、刀架)、传动部件和床身立柱等支承部件,此外还有冷却,润滑、转位和夹紧等辅助装置,对于加工中心类的数控机床,还有存放刀具的刀库,交换刀具的机械手等部件。
8.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r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方面的研究工作。CIMS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机械制造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1)CIMS的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工业自动化已逐步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品种、小批量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CIMS就是为了实现机械工厂的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而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按系统工程的观点将整个工厂组成一个系统,用计算机对
2产品的初始构思和设计直至最终的装配和检验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和控制。对于CIMS,只需输入所需产品的有关市场及设计的信息和原材料,就可以输出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将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借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利用计算机将独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产品订货、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过程的自动化。它是一种把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分析以及其它支持功能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计算机集成系统。CIMS是在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将制造工厂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使其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
由此可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在新的生产组织原理和概念指导下形成的生产实体,它不仅是现有生产模式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而且是在更高水平上创造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从机械加工自动化及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发展看,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未来的主要特征,也是CIMS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智能化体现了自动化深度,即不仅涉及物质流控制的传统体力劳动自动化,还包括了信息流控制的脑力劳动自动化;而综合化反映了自动化的广度,它把系统空间扩展到市场、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及用户服务等全部过程。
CIMS系统构成的原则,是按照在制造工厂形成最终产品所必需的功能划分系统,如设计管理、制造管理等子系统,它们分别处理设计信息与管理信息,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从大的结构来讲,CIMS系统可看成是由经营决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组成的(图8-8)。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如市场分析预测、风险决策、长期发展规划、生产计划与调度、企业内部信息流的协调
图8-8 CIMS主要结构框图
与控制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完成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工程分析、输出图纸和材料清单等;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则完成工艺过程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柔性制造系统完成物料加工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统一管理,如将CIMS的系统功能细化,可得到如图8-9所示的框图。
(2)CIMS的主要技术关键
CIM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化生产与制造。它是由很多子系统组成的,而这些子系统本身又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复杂系统。虽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它,但仍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CIMS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这是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及工具。如系统结构组织学和多级递阶决策理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建模技术与仿真、系统可靠性理论与容错控制以及面向目标的系统设计方法等。
3② 支持集成制造系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及系统应用支撑软件。其中包括支持CAD/CAPP/CAM集成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分布式多级生产管理调度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与实时在线递阶控制系统的综合与集成。
③ 工业局部网络与系统。CIMS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互连是通过工业局部网络实现的,因此必然要涉及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通信的协议、网络的互连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问题的研究,甚至进一步还可能需要对支持数据、语言、图像信息传输的宽带通信网络进行探讨。
④ 自动化制造技术与设备。这是实现CIMS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包括自动化制造设备FMS、自动化物料输送系统、移动机器人及装配机器人、自动化仓库以及在线检测及质量保障等技术。
⑤ 软件开发环境。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是系统开发和研究的保证。这里涉及面向用户的图形软件系统、适用于CIMS分析设计的仿真软件系统、CAD直接检查软件系统以及面向制造控制与规划开发的专家系统。
综上所述,涉及CIMS的技术关键很多,制定和开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投资则更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决策。一旦取得突破,CIMS技术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使机械制造工业产生一次巨大飞跃。
图 8-9CIMS 系统框图
124
第三篇:新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r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方面的研究工作。CIMS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机械制造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1)CIMS的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工业自动化已逐步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品种、小批量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CIMS就是为了实现机械工厂的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而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按系统工程的观点将整个工厂组成一个系统,用计算机对产品的初始构思和设计直至最终的装配和检验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和控制。对于CIMS,只需输入所需产品的有关市场及设计的信息和原材料,就可以输出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将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借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利用计算机将独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产品订货、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过程的自动化。它是一种把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分析以及其它支持功能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计算机集成系统。CIMS是在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将制造工厂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使其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
由此可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在新的生产组织原理和概念指导下形成的生产实体,它不仅是现有生产模式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而且是在更高水平上创造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从机械加工自动化及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发展看,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未来的主要特征,也是CIMS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智能化体现了自动化深度,即不仅涉及物质流控制的传统体力劳动自动化,还包括了信息流控制的脑力劳动自动化;而综合化反映了自动化的广度,它把系统空间扩展到市场、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及用户服务等全部过程。
CIMS系统构成的原则,是按照在制造工厂形成最终产品所必需的功能划分系统,如设计管理、制造管理等子系统,它们分别处理设计信息与管理信息,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从大的结构来讲,CIMS系统可看成是由经营决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组成的(图8-8)。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如市场分析预测、风险决策、图8-8 CIMS主要结构框图 长期发展规划、生
产
计划与调度、企业内部信息流的协调
与控制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完成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工程分析、输出图纸和材料清单等;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则完成工艺过程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柔性制造系统完成物料加工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统一管理,如将CIMS的系统功能细化,可得到如图8-9所示的框图。
(2)CIMS的主要技术关键
CIM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化生产与制造。它是由很多子系统组成的,而这些子系统本身又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复杂系统。虽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它,但仍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CIMS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这是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及工具。如系统结构组织学和多级递阶决策理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建模技术与仿真、系统可靠性理论与容错控制以及面向目标的系统设计方法等。
② 支持集成制造系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及系统应用支撑软件。其中包括支持CAD/CAPP/CAM集成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分布式多级生产管理调度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与实时在线递阶控制系统的综合与集成。
③ 工业局部网络与系统。CIMS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互连是通过工业局部网络实
图 8-9CIMS 系统框图
现的,因此必然要涉及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通信的协议、网络的互连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问题的研究,甚至进一步还可能需要对支持数据、语言、图像信息传输的宽带通信网络进行探讨。
④ 自动化制造技术与设备。这是实现CIMS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包括自动化制造设备FMS、自动化物料输送系统、移动机器人及装配机器人、自动化仓库以及在线检测及质量保障等技术。
⑤ 软件开发环境。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是系统开发和研究的保证。这里涉及面向用户的图形软件系统、适用于CIMS分析设计的仿真软件系统、CAD直接检查软件系统以及面向制造控制与规划开发的专家系统。
综上所述,涉及CIMS的技术关键很多,制定和开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投资则更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决策。一旦取得突破,CIMS技术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使机械制造工业产生一次巨大飞跃。
第四篇: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
校企联姻,共创辉煌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办学典型案例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现代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的企业数多,资源量大,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和研究。为此,园林技术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搭建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构筑科技创新基地,创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
(一)携手农高区,找对婆家选对郎 东营职业学院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成立“农业高新技术学院”,召开了董事会成立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首届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名单和《董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农高区管委会主任罗守玉任董事长,东营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振华任院长。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制定园林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立名师工作站。双方投入,共建实训基地,组培中心、育苗中心等。实训中心框架图;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1
(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专门建立了职校师生实习基地领导小组,反复开会商议校企合作相关事宜。根据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我校师生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领导小组邀请技术专家和校方骨干教师,共同制订了培训方案和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训服务对象、培训岗位设臵、培训批次、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和培训职责等,明确基地培训目标,促进了职校师生技能的提升,实现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双赢”。公司为我校提供园林技术实习工位20个,用于教师和学习的生产实习,公司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辅导工作,选派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担任学生的见习、实习辅导师,这支辅导队伍由20多位富有经验的骨干员工组成,公司制定一系列措施,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分工,将辅导业绩和奖惩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的指导积极性。公司还为实习实训师生提供生活服务,有一次性容纳40个实习学生的住宿条件。当学生碰到具体生活问题时,公司积极与学校协商解决,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保证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 教学生产一体化体现在: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生产中用什么,2 教学中就教什么,就为职工培训什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学生岗位一线实习实行“1对1师带徒”制度、时间保证在1年以上、每月每生发放1800元以上实习补贴、和相应的“绩效工资”、顶岗实习即是学生毕业前的“定岗”预就业,预就业岗位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直接下达各企业,学生毕业可按双向选择就业,直接到预就业岗位工作上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教学效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工作实操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推行严格的“多证书”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即可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校企合互聘互培,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 学院利用同企业“水乳交融”的“近水楼台”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人事关系统一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 3
么;利用行业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知识更新,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学院大力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每学期分批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近年来已选派了2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1-2个月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了行业、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明动向,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四)学生共育共管,实现校企文化一体化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学院文化建设同农业高新区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校企文化一体化”进行熏陶,从精神和灵魂深处为“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文化思想基础。将“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职业文化要素融入学院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内涵:树立了“教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凝练了“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倡导树立“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培养“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突出培养师生“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教导学生“会求知、会做人、会 4
共处、会做事”,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五)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东营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此,园林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重要举措——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与专业优势,积极搭建育才平台,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使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本专业坚持“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理念,依托基层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把课堂教学推向生产现场,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办学方式上,变上门求学为送学上门,解决了农民上学难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上,变照本宣科为因材施教,开办了“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和“网络课堂”四类课堂,解决了农民学习难的问题;在培训模式上,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解决了农民致富难的问题。根据市场变化、农时季节和村民需要,在农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涉农公司、产业协会、经合组织的生产基地等地灵活举办特色培训班,把培训班直接办在社区活动室、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可 5
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作用,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行“菜单式”培训,由专家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农民通过网络进行自助“点播”,与专家网上互动交流。
三、成效与反响 园林技术专业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同时做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值得欣慰的是,“校企一体化”办学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一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提早介入,提前熟悉工作岗位,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通过共建平台形成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 1.校企联动 能否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紧密切合企业的需求。从最初的专业设臵市场调研开始。到课程体系的确立和教学实施以及职业素养与能力内涵的界定。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均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可以说。重视企业的需求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基础与核 6
心理念。而校企联动正是学校把握企业需求的唯一与全面的途径。2.联通岗位 通过校企联动准确的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标准的需求后。学院将这些需求内化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深层次联通。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设臵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做到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标的制定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个环节都体现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生所学为企业所。3.重构课堂 学院配合课程体系的变化提出重构课堂这一概念,重构课堂是指通过重树教学理念、重建师资力量、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层面重构高职教学课堂。改变原先的课堂设臵和教学模式。提倡将课程设臵在实习实训场地。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目前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学院其他课程全部实施岗位能力培养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设立实习工场、培训中心、特色教室等各类实践教学课堂形式。形成企业真实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双师共育 具体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中。学院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为贯彻好这一机制。学院采取在企业技术人员中加强教学水平培训,以提高教学能力:学院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措施。同时督促双方共同 7
制定课程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特长。从根本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序化的循环运作过程。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各个不同层次。四个方面的首尾呼应、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良性循环。
(二)通过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换 1.首岗适应 所谓首岗适应的人才培养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因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企业的全程参与(市场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学生评估等),特别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实现了学生的所学即所用。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2.多岗迁移
所谓多岗迁移即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能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下企业具有培养人才的强烈需求与责任意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再像传统的校企合作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了解工作原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面向的是岗位群。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多岗迁移能力。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学生的生涯发展。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 8
强调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而是强调具有适应多种工作的复合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计划和决策的能力。以及个体的一般素质诸如创造力、想象力、事业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通过与行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创校企合作全新局面 建设期内,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密切合作企业数由建设之初的7家拓展到现在的18家,合作领域从原先的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扩大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兼职教师从最初比较单一的课堂教学任务,转变为到现在的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教学、指导与管理学生实习就业、精品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技能大赛指导与考评等。专业与企业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校企双方突破原有的模式,实现设备、场地、人员的共享。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与农高区成立了东营市农业生态研究院,创建了组培中心、育苗中心和栽培中心,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的建立了企业“教学工厂”,用于学生实训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攻关。实质性合作的开展,扩大了校企双方的规模和实力。通过开门办学,专业主动与行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 9
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局面。一是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将校企合作理念融入办学理念、教师教学科研、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校企合作从单一的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二是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走向深入。三是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专业教师都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行业企业也主动来与学院接洽合作。现已与18家企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7个订单培养班,与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4个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科技服务收入24.048万元,为行业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专业定位合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是专业目标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素质高”、“技能强”、“后劲足”、“有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个性培养更加注重专长。本专业开设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花艺设计四大培养方向,每个培养方向又依据企业需求和岗位特点设臵了个性化的特长训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每个发展方向均有充足的课时来确保“专长”的形成。三是课程建设更加符合岗位能力要求。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都引入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 10
系和内容,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教育,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促进了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对接,2013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就业率达100%,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
(五)高标准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了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技能大赛训练于一体的共享性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校内教学实训要求,还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园林相关行业的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提供了园林植保工、施工员、花卉园艺师、花艺环境设计师等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服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项目组依据该专业面向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花艺设计4个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进行资源整合配臵,建设了规划设计2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等11个校内实训室,总面积达到2000m,拥有实训设备653台套,从而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融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综合平台。按照校内外“条件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与山东正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东方花卉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11
学生与员工合一,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建设了组培中心和育苗中心两个“教学工厂”,校企联合组织生产性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了浓厚的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彰显示范,提升了专业辐射带动能力 本专业牵头组建了东营市园林行业职业教育理事会,成立了园林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群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将规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对口中职等纳入理事会会员单位,促进了区域校校、校企之间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园林技术专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了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提升。通过与垦利职教中心、利津职教中心和青岛平度职教中心的有效对接,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中高职之间培养目标对接,推动了“3+2”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并多次派出专业教师为对口中职师生进行培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赴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对口支援,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交流与指导,并派出专业教师为其园林技术学生讲授职业能力提升和技能课程;与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2013年下半年接收其11名学生和1名教师来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与研修,为其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和食宿条件,12 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了专业示范带动作用。
(七)助力新型农民学校,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借助专业优势,编写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25本新型农民系列实用操作手册,开发了适合农村干部群众的特色课程,使培训内容系列化、具体化、乡土化、实用化。依托农业部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助推农民创业增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基地,围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群众2623人次,技能鉴定2350人次。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工学交替等方式,重点围绕农业与农村服务业、林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和农民创业开展了多种“阳光工程”培训,组织教师开展进村入户活动,开展了植物保护、树木繁育、新品种引进和树木修剪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科技示范户212户,培育致富带头人1000多人,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人才,真正达到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目的。2013年7月29日,中国高职高专网专文以《布好三枚子 下活一盘棋》为题,对本专业新型农民学校教育培训的典型经验头条推荐发表;2013年8月15日,《大众日报》以《高职服务到田间 惠农硕果香满园》为题,对本专业服务三农的经验做了典型 13
介绍。
四、政策建议 学校依托行业为平台,架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构建了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下企业培训深造的合作体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我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8%,这些都是得益于校企的紧密合作。当然,我们也看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近几年,政府非常重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各种政策出台很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但是这些政策只是如何重视校企合作,具体的优惠和扶持等相关政策很难看到,学校跟着政府要重视校企合作,但企业却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政府和学校的热心并不在意或不太积极参与。
(二)随着绩效工资的实行,学校经费严重不足 校企合作必须要有经费的支撑,现在工办学校普遍实行绩效工资,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投入到合作办学上,如师资培训、设备购臵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政策不到位 虽然政府非学重视校企合作,但真正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却无法落实,合作的企业得不到政策的享受,聘请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学校紧缺人才都不能自主招聘,企业优秀尖子进不了学校,还有校企合作好多问题得不到上级政府部
门的支持。“校企一体化”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科学化。15
第五篇: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2章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基础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下面,我将针对其中的几种产品的进一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说明。
2.1数控机床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近320万台),但数控机床只占约5%且大多数是普通数控(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10%)。近些年来数控机床为适应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都有巨大进步。
1.高速化。由于高速加工技术普及,机床普遍提高了各方面的速度。车床主轴转速有3000~4000r/min提高到8000~10000r/min;铣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4000~8000r/min提高到12000~40000r/min以上;快速移动速度由过去的10~20m/min提高到48m/min,60m/mni,80m/min,120m/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要求提高运动部件起动的加速度,由过去一般机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1.5G~2G,最高可达15G;直线电机在机床上开始使用,主轴上大量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
2.高精度化。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0.02mm提高到0.008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0.01u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问世。
数控中两轴以上插补技术大大提高,纳米级插补使两轴联动出的圆弧都可以达到1u的圆度,插补前多程序预读,大大提高了插补质量,并可进行自动拐角处理等。
3.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如5轴5面体复合加工机床,5轴5联动加工各类异形零件。同时派生出各种新颖的机床结构,包括6轴虚拟轴机床,串并联绞链机床等,采用特殊机械结构,数控的特殊运算方式,特殊编程要求。
4.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如内冷转头由于使高压冷却液直接冷却转头切削刃和排除切屑,在转深孔时大大提高效率。加工刚件切削速度能达1000m/min,加工铝件能达5000m/min。
5.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已是使用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提高数控机床开动率、生产率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合理化、最佳化利用这些制造手段的方法。因此,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制造、异地诊断、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等各种新技术都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必然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