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四单题
七年级历史
(四)内容: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填在下面表格相应位置内)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在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公元208年左右,三分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曹操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其目的是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4.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吴、魏
D.蜀、魏、吴 5.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炎、司马昭 C.司马昭、司马睿
D.司马睿、司马懿
6.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鲜卑、蒙古、羯、氐、羌
D.匈奴、真、羯、氐、羌 7.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8.北朝的五个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西魏
B.东魏
C.北魏
D.北齐 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10.下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11.“湖人汉服,汉人护食”这一现象说明
A.汉人的衣服食物都被胡人夺走了
B.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服吃汉食的喜好
C.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下,民族融合加深了
D.汉人和胡人互换衣服和食物 1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大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位大数学家是南朝的
A.商高
B.张衡
C.祖冲之
D.郭守敬
13.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书是
A.《水经注》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脉经》
14.“空谷传响,哀婉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A.王献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人物画
C.云冈石窟的碧画
D.王羲之的书法
16.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地点在
A.四川东山
B.山西大同
C.河南洛阳
D.甘肃敦煌 17.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种现象有直接关系 A.社会稳定
B.社会动荡
C.佛教盛行
D.绘画艺术的发展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众多反对佛教的人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 A.王充
B.范缜
C.顾恺之
D.华佗
19.右图是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他是我国北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成就是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20.某电视剧组在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其中道具搞错的是 A.书桌上有毛笔和纸张
B.书桌上放一盘葡萄
C.书桌上放有《史记》
D.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1)曹操指挥的著名战役有哪些?结果如何?
(2)诗中的“壮心”在这里指什么?该诗表达了曹操的什么境界?
22.识图填图题:
(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国国名和都城。
(2)按图中编号填写三国的建国时间和建国君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多次变法、改革,这些变法、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我国分别发生了哪两次著名变法或改革?
(2)上述两次变法、改革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每一次变法或改革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这两次变法、改革各有何作用或意义?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获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哪一时期的经济现象?
(2)《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
(3)试分析导致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
25.阅读材料:
据2004年4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由于近20年来大量放牧山羊,草原大面积沙化,大批牧民迁往宁夏从事农耕,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回答:(1)材料中所引诗句的“好地方”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2)所引诗句产生于历史上哪一朝代?该时期北方著名的政治改革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从反面印证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观点的正确性?
第四单元学情教情分析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与下列人物比较,范缜属于下列哪一类人物()
A、王羲之、顾恺之
B、荀子、王充
C、祖冲之、郦道元
D、司马炎、孝文帝
8、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10、三国时期,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A、魏
B、蜀
C、吴
D、西晋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A、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盛行
C、社会动荡不安
D、社会相对稳定
12、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表述最恰当的是()A、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B、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C、民族之间战争连绵
D、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
13、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A、《水经注》
B、《开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
A、麻醉人民
B、发展石窟艺术
C、扩大寺院势力
D、维护封建统治
1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诸葛亮
B、刘备
C、班固
D、孙权
17、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的初步开发
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初后人尊称书圣的是()
A、张旭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钱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这本书是()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东方见闻录》
D、《资治通鉴》 20、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以下政权中,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东汉
②曹魏
③北魏
④西晋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列举题
21、根据所给的历史信息,写出有关名称:
(1)、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___。
(2)、他是北朝的农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他是:___。(3)、他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周圆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___。(4)、他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他是:___。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内容外,他还有哪些革命措施?
23、请认真观察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24、探究题
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另一派认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他们说的对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5、A6、C
7、B
8、D
9、C
10、C
11、B
12、B
13、D
14、D
15、D
16、C
17、A18、B
19、A20、C
二、21、⑴张仲景
⑵贾思勰
⑶祖冲之
⑷郦道元
三、22、①北魏孝文帝
目的: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统治
②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3、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江南地区。③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二篇:七上六单元文言文过关单
22.寓言四则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句句对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判断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是否正确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相传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2.《穿井得一人》文中,宋国国君之所以对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议论。()
3.寓言从思想内容上看,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会对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5.《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中,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这种行为之所以十分可笑,主要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6.《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虑,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7.《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从丁氏身上吸取的教训是: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不是很重要,只要表达准确、清晰,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就行了。()
8.《穿井得一人》中出现讹传的原因,是因为丁氏对事情的表述不够清楚;另外“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也是一个原因。()
9.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10.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11.《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即使是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弄清楚它的来源之后也可以传播。()12.《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他之所以可笑,主要是他忽视了祖祖辈辈的活经验,其次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13.从积极方面来看,《杞人忧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杞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 患意识。()
第三篇:迎 元 月 调 考 九 上 第 四 单 元 模 拟 题
第四单元答案
第 四 单 元 测 验 题
一、基础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的词语注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穆mù 卑微 bēi 霍然 huî 尽态极妍yán B.憨直hān 思忖chēn 戚戚qī
荒谬绝伦miù C.幽咽yàn 嗔视chēn 颦蹙cù 左睇右盼tì
D.周匝zā 羸弱léi 流觞shāng 稍纵即逝jí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着她,着她,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唯有她,显得最耀眼。
(2)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 ;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
A.鉴赏 判断 注视 单调枯燥 散漫零乱 B.注视 鉴赏 判断 散漫零乱 单调枯燥 C.注视 判断 鉴赏 单调枯燥 散漫零乱 D.判断 注视 鉴赏 散漫零乱 单调枯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C.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中国队将与美国队争夺冠亚军。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
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唱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
②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③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④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⑤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⑥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子弹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A.④②③⑤⑥① B.④②①⑤③⑥ C.④②①⑤⑥③ D.④②⑤①③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 国 皮 影 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 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第四单元答案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5.下列各项中,不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皮影戏的历史 B.皮影的制作 C.皮人的绘画 D.皮影戏的流传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皮影戏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感受。B.术士李少翁用棉帛制成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形象博得汉武帝龙颜大悦,这个《汉书》记载的故事被视为中国皮影的起源。
C.皮影在宋代、元明时期曾极为盛行,而且还走出了国门,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D.法兰西灯影源自中国皮影,是在13世纪随蒙古军营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随后传入法国。7.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四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同学说:皮影戏人物形象丰富,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B.乙同学说:皮影体现绘画美,女性发饰及衣饰均以风、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都用龙、虎、水、云等纹样。
C.丙同学说:我爷爷喜欢皮影戏,他说表演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D.丁同学说:皮影戏的表演,需要多个人的合作,而且很有地方特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地名)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臵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芳容泣而志之 ②处处志之 B.①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C.①芳容负骨登舟 ②负者歌于途 D.①当告以故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9.下列句子中与“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自以精兵走之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D.以塞忠谏之路也 10.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第四单元答案
A.周芳容的孝心体现在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祖父母的临终遗愿。
B.周芳容的孝心体现在跋山涉水克服艰险困难背回父亲的遗骨回乡安葬。C.周芳容在家族寺庙里发出的誓愿支撑他战胜了病痛得以寻回父亲遗骨。D.周芳容之所以能够完成遗命,主要是得到别人的帮助。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
12.默写。(10分)①,浪花淘尽英雄。②抽刀断水水更流。③,惯看秋月春风。
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的意思是,这句话抒发了诗人。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16题。(18分)
喜 欢 苏 东 坡(节 选)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第四单元答案
13.作者分哪两个方面来诉说她对苏东坡的倾慕?请简要概括。(4分)
14.仔细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展现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的。(4分)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15.文章写的是“我”对苏东坡的喜爱,但是文章中画线的内容却是在说别人对苏东坡的喜爱,有读者认为这有些偏离文意,你如何理解?(4分)16.苏东坡是作者心中的那颗“星”,她对这颗“星”从认识到仰慕应该给了我们一些启迪。读完此文,说说选择好心中的那颗“星”,要经历哪些过程?(6分)
五、根据要求完成17-19题。(8分)目前,武汉市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建设大道武汉图书馆门前亮相,受到广泛关注。为此,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一次主题为“自助借阅图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7.请为此次活动设计一个调查问题,并写明相应的调查对象。(2分)18.下面是某位同学在采访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请你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4分)【材料1】“自助图书馆”操作简单,需要借书的,只需将借阅证在机器上扫描后,按下借书钮,输入相应图书编号,就能借走书籍。还书时,也只需扫描借阅证。点选还书按钮,将图书放进打开的还书口就可归还。机子右侧则是一台电脑,读者可通过网络查询图书资源。
【材料2】一位读者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几年了,工作比较忙,虽然平时也喜欢看看书,但多是从网上购买,总觉得到图书馆借书太麻烦,还受时间限制。看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出现在武汉,她和身边爱读书的朋友都很高兴,现在借书就方便多了。
【材料3】因为离公交车站很近,新奇的“自助图书馆”在开放第一天就受到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不时有市民上前咨询、借书。截至当天下午4时,“自助图书馆”的6层书架已经空了三分之一,已借出去百余本图书。19.下晚自习后,你来到“自助图书馆”借书,正好看见一个小朋友在那里将小卡片放进借书口,然后看机器将卡片吐出,反反复复,小孩觉得很好玩。看到这一幕,你想起街头自动售水机等设施遭到破坏的事情,觉得公益事业需要大家自觉维护,于是你走上前对那个小朋友说:“。”小朋友不好意思地离开了。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汉字的姿态,让人浮想联翩;汉字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书写汉字,是塑造生命姿态的过程;品读汉字,是品读人生真谛的过程;研究汉字,是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过程。
总有那么一个字,让你想起一段动人的经历,有所领悟;总有那么一个字,让你学会思考人生的要义,受益终身。
请以“我心中最重的那个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第四单元答案
1—3CCD
5-7CDB 8.[ C ] 9.[ B ] 10.[ D ]
四、(14分)
11、翻译上文划线的句子(6分)
⑴、(祖父母临终时抚摸芳容叹息说:“怎么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啊!”
13.此题围绕“才华”和“人品”两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
【示例1】文学才华 生活态度(人生精神)
【示例2】诗文书画 人品道德
【示例3】才华 品性
14.此题围绕修辞手法(夸张、排比)、特殊句式(“一„„就”)或内容广度(从学问到生活)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对语言特点的认识2分,对使用效果的分析2分。
【示例1】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巨大,在有意夸大之中体现出她内心对苏东坡的不同一般的推崇。
【示例2】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在多种领域的列举中体现出她对苏东坡的崇拜。
【示例3】“一„„就”的句式表现了速度之快,展现了苏东坡的非凡才情对世人的影响之快、之大,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
【示例4】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学问到生活,表现出苏东坡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令人惊叹,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
15.此题围绕“侧面烘托手法的效果”和“从不同层面印证苏东坡受欢迎”两点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
【示例】不是偏离了题意,而是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展现苏东坡的才华之迷人,印证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分出了由帝王到百姓的两个层次,印证其才华受人推崇的范围之广。
16.此题围绕才华、经历和人品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每个方面2分。
【示例】我会从我欣赏那颗“星”的才华入手,进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而后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精神品格,以此引领自己的成长。
六、(8分)
17.此题要求问题的提出围绕“自助图书借阅”的主题,对象和问题相关联即可。共2分。问题1分,对象1分。
[示例1]问题:你觉得使用这个设备借书方便吗? 对象:借书人
[示例2]问题: 自助借阅图书方便吗? 对象:图书馆管理人员
[示例3]问题: 自助图书馆的维护工作麻烦吗? 对象:图书馆设计者
18.此题围绕“操作简单”和“深受欢迎”两个信息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
[示例]⑴“自助图书馆”操作简单,借阅方便。⑵“自助图书馆”很欢迎,市民借书热情很高。19.此题围绕劝说方式和劝说理由两方面评分,共2分。方式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小朋友,这个图书馆很有意思吧!你肯定也是喜欢书才来这里的,是吗?可是如果机器坏了,爱书人就不能借书了,你说大家该多伤心呀!让我们—起来保护这个机器图书馆,好不好?
原文翻译:
姓周的孝子名叫芳容,是华亭人。他的父亲(周)文荣在楚国游历求官时客死他乡在归州的官吏住处。芳容十四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临终时抚摸着芳容说:“怎能让你成为寻找亲人(骨骸)的孝子,让我在九泉之下可以闭眼。”芳容哭泣着立下志愿,从此开始有背(父亲)遗骨回来安葬的念头。芳容认为自己的年纪快成人了,可以跋山涉水克服困难艰险了,于是自告奋勇说:“天下怎能有没有父亲的人!”于是在家族的宗庙里烧香说:“这次出去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就发誓再也不回来。”自从出了都城,芳容每天无论天气如何都会赶路。时冷时热,时饥时饱。到旅店投宿时,头晕目眩,浑身热得像火一样。第二天就病得起不来床了。旅店主人看到芳容患病的样子,害怕不敢让他留宿,想要把他搬运安放到附近的庙中。芳容于是说:“我的病虽然严重,但我神志清醒,用药治疗,就可以痊愈。何况我有重要的事没有完成,(请您)为我叫来里正,(我要)把原因告诉他。”不久里正来了,听到他的讲述后被感动,请来医生(为他治疗)。直到六月初才能走路。(芳容)穿着麻鞋短衣,每天走三四十里路。优势遇到风雨突来,经常冒雨赶夜路到天亮。有事赤脚走在山间小路上,脚跟裂开,血止不住地流。(芳容)终于到达归州,依靠长年打杂的人指点,找到父亲的遗骨。芳容背着(父亲的)遗骨上船(回家),半个多月终于到达里门,把父亲按葬在祖墓旁,回复去世的祖父母的遗命。第四单元答案
第四篇:七上语文期中复习(四)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七上语文期中复习
(四)·文言文复习
一、实词解释
郑人有欲(想、想要)买履者 而置(放置)之其坐 至之(到„去)市 及(等到)反 ....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 楚人有涉(渡、渡过)江者 求(寻找)剑若此 ....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舟 不亦惑(迷惑、糊涂)乎 方(正)出神 ....明(眼力)察(看清)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故(所以)时(时常)有物外之趣 ......私拟(比)作 徐喷以(用)烟 鹤唳(高亢的鸣叫)云端 凹者为壑(山沟)....拔(移、搬开)山倒树 盖(原来是)一癞蛤蟆也 鞭(名作动,鞭打)数十 ...
二、通假字汇总 ①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②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③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④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
①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②至之市(到„去)③何不试之以足(代指鞋)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不译)⑤入水求之(代指剑)⑥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⑦心之所向(助词,不译)⑧昂首观之(代指“群鹤舞空”的景象)⑨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⑩观之正浓(代指“二虫斗草间”的景象)⑾驱之别院(代指癞蛤蟆)
2、“而”的用法
①而置之其坐(连词,表承接)②而忘操之(却,表转折)③而剑不行(可是,表转折)④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⑤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3、“以”的用法
①何不试之以足(动词,用)②徐喷以烟(动词,用)③以丛草为林(把)
四、重点句子翻译
①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③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经前行了,可是宝剑不走,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⑤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我时常获得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⑥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所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就果真是鹤了。⑦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生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让人高高兴兴,自得其乐。⑧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大山撞到大树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部被它所吞吃。
五、课文内容回顾
①《郑人买履》的寓意是: 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动脑筋,灵活处理。②《刻舟求剑》的寓意是: 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随着客观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③《幼时记趣》一共记叙了几个“物外之趣”?用自己的话表述。
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①观蚊如鹤之趣②神游山林之趣③鞭打蛤蟆之趣。④《幼时记趣》中作者“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来源于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⑤“驱赶蛤蟆”一事表现了作者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惩强除暴的精神品质。
六、比较阅读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②市罢(结束)..③遂不得履(终于)④举欲信于天下(想、想要)..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至之市
A、反归取之
B、王之动愈数
C、心之所向
D、我欲之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4、乙文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季梁所讲的故事,它是 南辕北辙,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③毁之,钟况然④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矣。——《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④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⑤恶——害怕。⑥悖——荒谬。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掉落)②所契者(雕刻)..③不亦惑乎(迷惑、糊涂)④遽掩其耳(立即、匆忙)..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欲负而走
A、而剑不行
B、恐人闻之而夺已也
C、拔山倒树而来
D、而忘操之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②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继续敲)。
4、甲乙两文的寓意都能给人以警醒,那么他们的寓意是什么?有何相似之处?
甲文告诉我们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 变化。乙文告诉我们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二者告诉我们对待事物的变化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来应对。【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②【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②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③鞭数十(名作动,鞭打)④自叹每有欲往(前往)..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物外之趣 任之而已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竟为雨雪阻 ....C、怡然称快 然流行坎止 D、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所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就果真是鹤了。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让人高高兴兴,自得其乐。③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这就是黄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托人的一个梦。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趣”,甲文中写了哪些物外之趣?乙文中说“亦复有少趣”,“趣”又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文写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件趣事。乙文中写了 三点乐趣: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
第五篇:“七不准”及“四原则”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遵守信贷管理各项规定和业务流程,按照国家利率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贷款定价,并严格遵守“七不准”。
(一)不得以贷转存。银行信贷业务要坚持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原则,将贷款资金足额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不得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部分贷款转为存款。
(二)不得存贷挂钩。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应严格分离,不得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
(三)不得以贷收费。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借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之机,要求客户接受不合理中间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而收取费用。
(四)不得浮利分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遵循利费分离原则,严格区分收息和收费业务,不得将利息分解为费用收取,严禁变相提高利率。
(五)不得借贷搭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六)不得一浮到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应充分反映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得笼统将贷款利率上浮至最高限额。
(七)不得转嫁成本。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承担贷款业务及其他服务中产生的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不得将经营成本以费用形式转嫁给客户。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关于金融服务收费的各项政策规定,对现行收费服务价目进行全面梳理检查,及时自查自纠,并严格遵守 “四原则“。
(一)合规收费。服务收费应科学合理,服从统一定价和名录管理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收费价目名录,同一收费项目必须使用统一收费项目名称、内容描述、客户界定等要素,并由法人机构统一制定价格,任何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收费项目名称等要素。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收费项目,严格对照相关规定据实收费,并公布收费价目名录和相关依据;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收费项目,应在每次制定或调整价格前向社会公示,充分征询消
费者意见后纳入收费价目名录并上网公布,严格按照公布的收费价目名录收费。
(二)以质定价。服务收费应合乎质价相符原则,不得对未给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未给客户带来实质性收益、未给客户提升实质性效率的产品和服务收取费用。
(三)公开透明。服务价格应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各项服务必须“明码标价”,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使客户明确了解服务内容、方式、功能、效果,以及对应的收费标准,确保客户了解充分信息,自主选择。
(四)减费让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特定对象坚持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明确界定小微企业、“三农”、弱势群体、社会公益等领域相关金融服务的优惠对象范围,公布优惠政策、优惠方式和具体优惠额度,切实体现扶小助弱的商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