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户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时间:2019-05-13 16:5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专户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专户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第一篇:财政专户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财政部门设立了用途不

一、种类繁多的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规模逐渐增大,财政资金体外循环严重,既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国库单一账户改革,也容易引发商业银行间的不良竞争。

一、造成的影响

(一)对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形成干扰

国库库存资金是一种动态货币,它的变动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外,分散在银行的财政专户,变相地增加了人民银行向社会投放的基础货币。同时,财政专户资金的支出规模和使用范围与国库库存资金的支出规模和使用范围相比随意性较强,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国库库存资金年内呈现上行移动的倒“U”形波动趋势,在三季度达到峰顶,年底财政部门向专户集中拨款,导致库存骤然下降。“财政库款随机变化”是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个重要外生因素,国库现金流的异常波动,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二)增加了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难度

财政专户资金长期、大量存在商业银行,脱离了国库的监管范围,不符合国库单一账户的要求。国库资金通过拨付转入商业银行财政专户沉淀,再依据财政资金调拨凭证不定时逐笔流向各用款单位或劳务供应商,资金停留时间长,金额大,形成了商业银行“第二国库”,造成了国库资金的体外循环。

(三)阻碍了国库单一账户的改革

国库单一账户要求所有的财政收入都要直接纳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只能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从国库库存账户拨付出来。但目前财政专户资金大量存放在商业银行、信用社,游离于国库之外,导致这部分财政资金在收支上都无法做到国库集中管理,不利于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稳步推进。

(四)巨额财政专户存款容易引发商业银行间的不良竞争

财政存款具有金额大、稳定性强、成本较低的特性,因此成为各个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各商业银行从经营利益出发,使用提高利率等方式,抢开各类财政专户,以此达到沉淀账户资金,完成存款任务的目的。这种做法既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又易引起银行间的无序竞争。

二、措施建议

(一)严格财政专户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财政专户的开户管理。在开立财政资金专户时,首先要由国库部门先行审核,再由会计部门审批开户,对增设的财政资金专用账户严格审核,凡不符合开户条件的专户,一律不予核准,对属同一性质或相似性质的财政资金不再开设专户,形成内部管理合力,进一步规范财政专户的审核、审批程序;二是集中清理财政专户。建议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联合,对财政资金专户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归并或撤销。

(二)加强对财政专户资金的监管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民银行对财政专户资金的事中监督职责,加强对财政专户资金收支的监管,严格核查预算收支凭证,杜绝将非财政专户管理资金违规调入财政专户;认真审核财政专户资金拨款,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跟踪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逐步取消财政专户,努力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统一收支、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使人民银行能全面掌握国库现金流情况,避免国库资金通过商业银行直接注入金融市场而影响社会资金流量及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减缓国库现金运作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冲击;同时人民银行也可以掌握完备的国库余额的信息,有助其预测与维持稳定的库底资金,为国库资金的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四)尽快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开展

尽快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试点,为深化集中收付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建立和完善现金管理配套制度,减少国库库存波动和不可预期性,有效提高预算资金的完整性和可控性,以满足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引导和促进财政专户资金主动回流国库。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th of local financial resources, financial department set up the use, various kinds of financial account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scale of fiscal funds accounts, financial capital in vitro circulation is serious, is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y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easury single account reform, can easily lead to unhealthy competition among commercial banks.One, the impact of(a)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interference Treasury stock funds is a dynamic currency, which change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Massive fiscal funds free in to the national treasury, dispersed in the bank's financial accounts, disguised increase the people's Bank to the community put the base currency.At the same time, financial accounts for capital expenditure scale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treasury funds expenditure scale and scope of use compared to the optional sex is stronger, 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treasury stock funds during the year present uplink mobile inverted “U” shape fluctuation trend, reached a peak in the third quarter, at the end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to the accounts centralized funding, resulting in a sudden decline in inventory.“Fiscal treasury random change is monetary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exogenous factors, abnormal fluctuations in the treasury cash flow, an increase of monetary policy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difficulty.(two)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superv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Fiscal funds accounts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Treasury in the scope of regulation,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reasury single account.Treasury funds through allocated into the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accounts precipit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inancial allocation of funds certificate from time to time transaction flows to the cash unit or labor suppliers,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funds to stay for a long time, a large amount of, forming a ”second commercial banks" Treasury, resulting in a treasury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three)the reform of the treasury single account Treasury single account requires all financial revenues should be direc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eople's Bank of the treasury single account, all financial expenditures can only occur when the actual payment behavior, the treasury stock account from the treasury.But the fiscal special account funds large storage in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cooperatives, free from the Treasury, in this part of the funds in the budget are unable to do so the treasury centralized manage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teady progress of the reform of treasury single account.(four)the huge fiscal accounts deposits easily lead to unhealthy competition among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depos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amount, high stability and low cost, so it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commercial banks.The commercial banks from business interests of increased interest rates, grab open all kinds of financial accou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ecipitation funds in the account,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deposit.This approach not only increases the operating costs of banks, but also easily lead to disorderly competition among banks.Two,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strict financial accounts management One i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s and accounts.At the time of opening of financial accounts, first of all to by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udit, by accounting department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to open an account, to additional fiscal funds dedicated account audit strictly, who do not meet the conditions for opening a new account accounts, shall not be approved, of is of the same nature or similar nature of fiscal funds no longer accounts open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management efforts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procedures;the second is focused on cleaning up the financial accounts.The financial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Bank and suggestions combined, the financial capital account for a thorough cleaning, merge or revocation.(two)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financial accounts of funds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people's Bank of clear of fiscal special account funds oversight responsibilities,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the financial accounts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funds, strict verification of budge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vouchers, put an end to the non financial accounts management funds transferred to the financial accounts of violation;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carefully examine the 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fund appropriation, establish a sound financial track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fiscal funds.(thre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easury single account system, deepen the reform of national treasury centralized payment Phasing out financial accounts,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financial capital of the unified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unified scheduling, unified management, so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can fully grasp the treasury cash flow, avoid treasury funds through commercial banks directly in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flows and capital supply and demand of, is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of treasury cash.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s bank can also master the complete Treasury balances the information, help to predict and maintain stable reservoir bottom funds, treasury funds manage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four)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local treasury cash management operations to carry out pilot project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deepen the centralized payment reform new impetus.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 cash management supporting system, reduce the treasury stock volatil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tegrity and controllability of the budget funds, to meet the financial requirements of value-added value, to guide and promote fiscal special account funds initiative return to the Treasury.

第二篇:试论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性分析

试论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性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一、浅析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全国房地产市场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房价虚高

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几项重要因素及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分析房地产上涨其经济背景

(一)国家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失衡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三)房地产价格构成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三、国家对房地产宏观政策

(一)可行性

(二)调控方式

(三)经济手段

(四)法律手段

四、国家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一)国内金融形式对房地产的影响

(二)外部金融形式对房地产的影响

(三)土地政策

(四)法律政策

五、宏观调控房地产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行政干预和房屋管制过度

(二)我国住房私有率攀高,“房奴”大量涌现

(三)宏观调控房地产不明显

六、如何加强房地产的宏观监督

(一)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

(二)加强预售商品住房交付和质量管理

(三)健全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四)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

第三篇: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同业资产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速和占比明显提升,突破了贷款规模控制、存贷比限制和信贷政策等监管约束,影响到货币创造机制,进而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带来影响和挑战。

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

从总量角度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占比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09年-2012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同期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5.8%,分别比总负债增速和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和8.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占比和同业负债占比为21.5%和12.8%,分别比2009年末上升了7.3个和2.2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财务数据分析,中小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均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较高,除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外,上市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均超过20%。

从资金流向看,中小型商业银行是同业资金的主要净流入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主动性批发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成为同业资金的主要净流入方。2013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净流出10261亿元,而同期中小商业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净流入32893亿元,为去年同期的2.6倍。

从业务结构看,同业资产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速和占比提升较快,同业存放仍然是同业负债的重要来源。买入返售业务已成为中小银行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及盈利增长点,2013年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6.1万亿元,同比增长38.7%,远快于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的增长速度,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达52.3%,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民生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均超过或接近七成。同业负债结构则相对稳定,2013年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的同业存入、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分别占同业负债的77.1%、14.9%和8%,同业存放仍是同业负债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突出特点

票据资产和信用证成为主要载体。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交易工具及融资工具特性,使得票据资产成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节约经济资本和满足存贷比约束的目的。利用信用证载体的同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代付类业务。对开证行而言,开立信用证属于表外业务,不受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约束,且可获得存款沉淀和手续费收入;对代付行而言,由于有开证行担保,其代付资金计入“应收账款-同业代付”科目,不受贷款规模限制,也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成为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捷径。

通过同业“通道”腾挪信贷资产。以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为例,由“过桥资金”通过信托公司等通道机构向企业发放一笔信托贷款(也可以是委托贷款、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等),然后将这笔信托受益权转让给“过桥企业”,再由“过桥企业”转给“过桥银行”,最终银行C以自营资金购入持有。从资金流向不难看出,整个融资链条实质是银行C给企业间接提供了一笔融资。“过桥企业”的存在,可以绕过监管当局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向信托受益权和委托贷款等金融工具的政策约束。“过桥银行”则是将交易对手转化为银行同业,以减少资本消耗,具体操作模式为:“过桥银行”在出让信托受益权的同时向受让银行出具回购承诺书,银行C以拥有回购承诺书为由,把对企业的融资转化为同业资金运用,降低了资产风险权重。过桥银行B实际不承担风险,回购承诺书导致的或有风险并未体现在其加权风险资产中。通过上述腾挪,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被掩盖为银行与金融同业之间的金融资产投资关系,既不占用信贷规模,又降低了风险资产规模,还能够绕开存贷比监管和信贷政策导向的约束。

借助投资类科目隐匿信贷规模。无论票据回购、同业代付,还是信托受益权转让,几乎所有规避监管的同业创新,最终都是以商业银行投资同业资产的形式入账或是由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对接,根据不同的通道类型和载体,主要隐匿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等会计科目。与直接发放贷款相比,银行资产规模并未下降,只是资产结构由信贷变成投资,交易对手由企业变成同业,实现了不占用信贷额度、不计提拨备、大幅降低资本占用的监管套利目的。

利用保险公司存款的特殊属性,将表外资金和同业负债转化为一般性存款。银行用理财资金(或是直接用同业资金)委托证券公司发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再由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拿到资金后再与银行进行协议存款。在现行金融管理中,保险公司存款属于一般性存款,商业银行可将此渠道作为揽存手段,短时间内将表外资金和同业资金转化为一般性存款,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存款考核任务,并在外部存贷比监管考核中达标。

同业业务创新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提高了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银行用自营资金开展以藏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回购、同业代付以及信托受益权转让等业务创新,其信用货币创造过程与贷款业务类似,最终结果是企业得到融资创造出相应存款,货币总量也相应增加,进而对存款、贷款、存贷比和社会融资总额规模等金融指标产生一定影响。

干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一是削弱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同业负债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占比提升,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而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端发起同业创新业务,隐匿了贷款实际规模,削弱了信贷规模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二是价格型调控工具效力难以有效发挥。银行利用理财产品资金投资同业存款等方式,突破了现行利率管理制度,影响到利率政策实施效果。三是大量银行资金通过银信合作等同业通道流向房地产等信贷受限的行业和领域,抵消了信贷政策调控效果。四是一些银行循环承兑贴现票据虚增保证金存款,利用保险公司协议存款通道将同业资金来源存款化。上述行为新增的货币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不仅难以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加剧了金融的泡沫化和实体经济的虚拟化。

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大量融入超短期、短期同业资金,转而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同业资产和贷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错配问题非常严重,进而导致银行体系高度依赖同业资金和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内部流动性管理流于形式。同时,同业间业务交叉和产品复合程度不断提高,使得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易通过同业链条传导,有可能会演变成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近期货币市场钱紧张的现象,商业银行同业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错配问题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对宏观金融稳定性形成一定影响。以个别商业银行“银银平台”业务为代表的同业合作创新模式,对宏观审慎管理也提出了新挑战。“银银平台”业务,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清算系统,向这些机构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而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和富余资金也成为提供平台服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此类同业合作模式虽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此类“一对多”合作模式也使得交易对手趋于集中,增大单一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也应予以关注。

政策建议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当前分业监管模式下,只要存贷比、信贷规模等数量型监管指标仍起作用,商业银行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同业创新就存在激励机制,而仅通过监管部门通过叫停“堵漏”的方式,只会使业务形式更加复杂和迂回。建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同时,鉴于当前存款竞争日益加剧,建议引入可转让存单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动负债工具,并将财务公司纳入发行人范围。利用可转让存单规模可控、交易便利、信息透明的优势,扩大同业资金市场中长端产品种类并提高交易活跃性,稳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优化中长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

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未来“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合规手段,既是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减轻资本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披露制度、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和逐步放宽证券化资产在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计量时的扣除规则;扩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除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外,可考虑借助中关村“新三板”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先行先试制度优势,将其纳入全国性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交易体系,形成多层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提高证券化资产流动性。

改革存贷比指标。目前看,存贷比指标已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整体流动性状况,也无法约束银行资产的扩张程度,甚至成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短板”。建议短期内适当修改贷存比分子分母的定义口径,考虑到大型企业集团存款同业化的趋势,可在分母中加入“财务公司同业存款”,弱化其对信贷增长的“短板效应”。未来建议逐步调整该指标的政策工具定位,从监管指标逐步过渡为监测指标。

加强流动性分析监测和指导。进一步探索建立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的科学指标体系,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和预案,引导金融机构将流动性作为首要经营目标,提高经营稳健性。

第四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讲,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应资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宏观方面,市场化的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

就存款利率的确定而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商业银行结合本行在当地市场占有的位置和竞争优势,根据每天本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分析本行的资金需求,确定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幅度,调整制定本行存款各期限档次的具体利率水平。一般大额、长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或相同,特殊时期还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从贷款利率的确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础利率浮动。商业银行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质量、期限、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因素确定。

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但是为了防止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利用垄断地位而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中央银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应经常分析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他客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和货币供应情况的变化,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的需要。对可能出现不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趋势,央行要提前、及时地制定利率调控策略。由于利率政策具有信号作用和迟滞效应,同时是一个间接调控的杠杆,因此,中央银行应小幅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由此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996 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拆借双方自主定价

1997 年,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 年,改革再贴现率和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尝试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定价

1999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和中资保险公司法人就大额定期存款协商确定利率

2000 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 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制度,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3 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荐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算方式,由借贷双方决协商定,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同时,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 年,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为基准利率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进一步完全开放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除城乡信用社);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存款利率放开下限,保留上限。

2005 年,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6 年,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明确开 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人民币互换交易利率在中国 金融市场正式开始

2007 年,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 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利率风险使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内银行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资产与需要重新调整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两者存在一定缺口时银行再吸收存款或再贷款时所蒙受的利率风险,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的暴露部位偏大,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易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的影响。

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益减少的风险;②在短期存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八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是每次调整时各种期限档次间利率变化的幅度不同总体上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贷款利率的降幅,中长期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短期贷款利率的降幅,如最短期的6个月贷款利率由1996年初的10.08%降到2006年4月前的5.04%,降低了50个百分点;最长期的5年期贷款利率从1996年初的15.12%降到2006年4月前的5.76%,降低了62个百分点。不同期限存贷款利率波动的差异带来了商业银行经营上利率的结构性风险。

客户选择利率风险,这种风险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的利率风险。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尽管商业银行可以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自己的存款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很难采取相应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

根据先前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极有可能上升那么商业银行必定会遭受利率上升带来的资产收益的损失,这便向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生存压力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贷款利差是其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60%以上。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2010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占比仅为20%,利率市场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为增加存款存款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却不会有什么显著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这将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在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利润构成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成本增加息差缩小势必影响经营效益,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必将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部分原有储蓄者将不再看重含有低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风,看重含有高风险价值的货币或资本市场的收益。传统的存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些都将是商业银行现有的主营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盈利模式必须调整。

(3)利率市场化加大“逆向选择”风险的产生

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对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借款人的“逆向选择”,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银行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收益很高)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经验表明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有两点原因:①更多的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可能出来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那些不喜欢违约、较安全的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人的队伍;②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因为银行不可能全面地对借款人的行为进行监控)使之更具风险,这就是所谓“逆向风险选择”,由于存在这样的“逆向风险选择”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尤其是那些预算约束软化的国有企业,当它们在资金的成本和收益性上作权衡时首先考虑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的大小,如果这种企业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麻烦。

(4)金融腐败的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贷与不贷

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往往会出现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5)道德风险

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银行与其管理者和股东以及存款保险机构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利益冲突,以及普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本身就隐藏着道德风险问题。当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银行价格制定和信贷分配自主权时,银行就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并且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还会导致银行的利差缩小,利润下降;利率限制和进入壁垒的解除将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使得当银行无力清偿从而失去营业执照的成本也在下降,这意味着股东约束银行冒险行为的内在动力不断消失,将产生激励效应,诱使银行进行高风险贷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of)和戴维·罗默(David Romer)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当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时,如果银行自有资本较低,经理人员可能不惜以社会利益为代价,设法破产求利;更有甚者暗中将银行“瓜分”,然后让银行破产。

四.商业银行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1.成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长期的利率管制政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淡薄。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一般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利率风险,即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我国也应尽快建立类似的部门,尤其是能结合中国国情,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风险缺口管理才有基础。

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流程。鉴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晚,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识别、计量、构建、处理和评价五个阶段,故我国也可借鉴上述系统的分析工具与模型,使银行能尽可能地将风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3.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风险管理能力。根据IS-LM(供给—需求)理论可知,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决定不仅仅取决于储蓄和贷款,同时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从只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满足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风险管理和数据挖掘统计的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二)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资产质量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但

由于历史积欠太多以及政策、操作手段等原因的制约,这块资产占比例还很大。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桎梏。利率的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将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分账管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债转股、另组公司进行运营、或者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可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等方式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发现利率风险过大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资产负债比,尽可能使可调整资产和负债相匹配,也就是使利率敏感缺口为零。这样一来,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缺口风险。

(三)增强产品销售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价格放开,商业银行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金价格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的同时,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上施展其所能,同时银行员工也要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要由过去坐等上门转变到主动营销,通过熟练运用营销银行金融产品的技巧,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客户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努力挖掘顾客的贡献度,不断加深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定价原则

1.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原则。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一是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因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目的最终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这是商业银行确定利率水平的基本指导思想。二是在进行产品定价时,要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要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产品的利率风险以及资金筹集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三是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定价。产品的定价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产品风险及定价策略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如货币市场、票据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对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内部资金的利率制定方式也必然要随之改革。如果部门间资金的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根据各种资金的成本来确定合理的存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引导处于不同经营环境、不同经营能力的分支机构合理地处理存贷的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使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同时兼顾总分行间,资金来源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以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

(五)加快业务创新,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保函、代理保险等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收入为主逐步向赚取服务费为主转移。

2.创新金融工具。国际上通用的防范风险的金融工具如: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这些金融工具和产品,既是一种有效且便利的风险管理工具,又是一种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推广及使用,将会使商业银行更有效地防范风险,获取利益。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同样可能加大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而整个市场体系的风险。因此,我们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它积极作用的一面,更要密切注意其所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缜密筹划,循序渐进,加强防范,重视配套,共同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预期目标的稳步实现。

第五篇: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9-4-9

摘要: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利用费德模型对某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

关键词:中间业务,外溢作用,商业银行收入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内部作用是指中间业务直接带来的收入,这是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外溢作用则是指中间业务通过作用于非中间业务形成外部效益,从而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商业银行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辅助工具存在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日臻完善,单一的、低档次的中间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对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客户的需求,大力创新中间业务的种类,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其间接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一、基本模型

由于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促进和成本无法详细计算,不可能具体考察每一分量的外溢作用,因此外溢作用难以精确度量,但可以采用直接测定方法来计算。本文利用费德模型来估计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1,利用该模型分析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2,必须作如下三个假定:(1)将国有商业银行产出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2)非中间业务的产量不仅取决于本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还受同一期中间业务产量的制约;(3)中间业务产量对非中间业务产量的影响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考虑中间业务对非中间业务影响的时滞性。

费德模型的理论框架为:

其中I和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的收入;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下标i和下标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方程2式中存在自变量I,说明中间业务的产量水平会影响非中间业务的产量;Y代表商业银行总产量(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

将上面(1)-(5)方程变形,可得如下方程:Y=f(Li,Ki)+f(Ln,Kn,I),将该方程微分,并将两边同时除以Y,可得:

其中a表示银行资本的边际产品,β表示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γ表示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率。dY/Y、dL/L和dI/I分别表示商业银行收入、劳动力(用银行从业人员代替)和中间业务产量的增长率;I/Y是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收入的比例;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dK在统计资料中很难获取,且dK与固定资产投资F在概念和数值上比较接近,因此可以用F替代dK。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Gy、Gl、Gi分别代表经营收入Y的增长率、劳动力乙增长率和中间业务收入I的增长率。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某银行机构2004年到2007年的季度数据来进行分析,所有的数据均来自该机构的季度报表。r代表商业银行总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上由银行职工人数代替,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固定资产投资F来代替。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计量经济模型所需数据的过程中,其中为了避免自由度的减少,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根据2003年第4季度的数据调整计算而得。中间业务量的计算按照:中间业务收入二中间业务量,0.5%来进行计算。

传统的回归方法通常假定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的部分,但实际经济中许多变量序列是不平稳的,那样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所作的回归很可能是伪回归,即模型有很高的R2值和t值,但参数估计却毫无意义。因此,这里我们进行实证分析的思路和步骤为:先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变量是否平稳或考察其单整阶数,如果变量平稳,我们可以利用OLS进行回归分析,否则将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得出协整方程,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我们先采用应用比较普遍的ADF检验法来检验各变量时间序列季度数据的单位根。

检验结果表明,只有F/Y在不包含时间趋势的情况下,是单位根过程。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平稳序列和有时间趋势序列,通过上面添加时间趋势的ADF检验,我们可以看出F/Y为包含时间趋势的平稳序列。因此在做回归的过程中,必须增加时间趋势变量,或者可以先将F/Y做去除趋势变换,然后利用所得的残差项进行回归分析。

三、计量模型结果

由于整个ADF检验过程中,上述四个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为零阶单整,因此无须进行协整分析,因为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单整的阶数。如果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它们都是零阶单整的,就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所以平稳时间序列满足经典回归模型,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首先对变量进行去除趋势变换,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R2=0.7814,F值为50.0394,括号内为t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样我们便得到残差,可用残差即去除趋势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4),如表2。

首先对模型(4)进行异方差检验,我们采用布劳殊—培甘异方差检验(Breusch-Pagan Test),BP检验F=1.978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

然后对模型(4)进行序列相关检验,由于在模型(4)中DW=2.9008,根据DW检验表,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

为了克服序列相关,可用科克伦—奥克特(Cochrane-Orcutt)迭代法克服。对模型(4)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括号内为t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残差存在自相关,且ρ=-0.5371为负值,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与上述DW值查表所得结果一致。利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对上述模型进行诊断:(1)各回归系数的t值见表2,F/Y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Gi·I/Y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F=2.6934,整个模型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整个回归模型整体的有效性;(3)查DW检验表,5%的显著水平上,du=1.76,du≤DW≤4-du,接受H0,即认为随机误差项μt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4)同时进行异方差检验,BP检验F=I.242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5)截距项的计算必须用上述模型中的截距项除以1-ρ,得到截距项为0.0806。上述结果如表2中模型(5)所示,因此可得回归方程式为:

也可对模型(5)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回归系数不显著,t=-1.2016,再次表明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方程(11)为目前条件下较好的拟合方程。

四、结果分析与解释

根据上述回归的结果,现在主要围绕模型(5)即回归方程式(11)进行分析。

(一)关于劳动力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为14.21,劳动力每增长一个百分比单位,收入就可以增加14.21个百分比单位。对于此系数说明如下:1.该弹性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2.显示了职工人数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明显。在目前中间业务产品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上仍以银行卡业务收入、代理保险、代售基金、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增加职工人数在目前的样本条件推断下可以提高收入。3.由于在利用Feder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过程中,利用银行职工人数度量了劳动力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忽视了人力资本的贡献,因此该弹性系数可能包括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虽然本文没有将人力资本单独列出来求解其对收入的贡献份额。4.在计量模型中,由于被解释变量是收入的增长率,因此完善的模型应该包括所有能解释银行收入的解释变量,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规模报酬等,但是在上文构建的模型中,这些因素对收入的贡献可能只能体现在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系数中,比如说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等。

(二)关于资本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为-0.728元,即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减少0.728元。关于资本增加会减少银行收入,这可能多少与现实有点矛盾。原因可能是该银行机构目前的经营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产品曲线已经向下推移,也即已超过了最优资本量,使得投资形成的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分析该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该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业务,新兴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转账电话、融资顾问、代客理财等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目前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几乎为零;同时现有的传统业务如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等受到行业新业务品种的挤压,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收益下降,因此部分中间业务品种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形成配比,收益效率有待提高。例如目前该机构开办的代收费项目18个,其中省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12个,市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6个,07年上半年,该机构代收代付业务收入仅12.44万元(不含代扣代缴利息税收入),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0.4%,这与该机构投入的柜台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凭证费用严重不配套。同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与上述利润的劳动力弹性较大是一致的。

(三)关于中间业务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占经营收入的比例dI/Y每增长1个单位,收入就可以多增加21.73%,即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因此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增加1个单位就意味总收入可增加1个单位;外溢作用则是通过其外部效益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比如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而网罗了一批客户,而这批客户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这样就可能对非中间业务发展形成推动,进而增加银行总收入。在本样本推断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外溢作用为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多增加1.2173元,这结果显示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和意义。

五、结语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以某银行为例,通过收集其中间业务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费德模型估算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影响。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即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这结果体现了中间业务的间接收益及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收入。

注释:

1.费德模型最早是Feder于198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估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来很多学者将其用于研究某个经济或非经济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本模型的运用主要是参考:陈智远(2001);孙林等(2003)。

参考文献:

[1]Feder.G.On Expoa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4.[2]陈智远.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1,(05):46-51.[3]郭红珍,张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04):19-24.[4]连平等.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机遇、策略、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孙林,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03):35-39.[6]袁春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3,(07):127-135.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2007级博士生 赵永清 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 沈江 来源:

《金融纵横》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李惠杰

下载财政专户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专户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推荐阅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汤瑞欣发布时间:2014-07-23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银行传统的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改革。商业银行如何......

    现行医保政策实施对医院影响及对策探讨

    加县情、院情 医保付费方式改变对医院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国内医保政策的改革主要是医保机构与医院结算方式改变,目前,国内医保主要付费方式有按住院床日付费、按诊次付费......

    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本文在......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分析论文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分析[5篇]

    【摘 要】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大幅的波动,各国蒙受巨大损失。中国所受到的冲击虽然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是金融危机的危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我......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实现“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走上了深化改革与......

    我国当前金融政策分析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当前金融政策对未来股票市场影响分析 我国今年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仍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央行已经公布的一些数据和采......

    2011年房地产政策对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及解决方法大全

    关于2011年房地产政策对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及解决方法 政策1. 2011年“国八条” 第一条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