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时间:2019-05-13 16: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第一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作者卢标,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检察院。原题:检察创新应科学务实。

作为一名检察人员,笔者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写下此文。

这是一则题为《某县检察院成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新闻。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2016年6月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某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

该县检察院检察为民服务中心,作为面向群众的综合性受理接待平台,整合信、访、网(络)、电(话)等诉求表达渠道,集控告、举报、申诉、咨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自2015年以来,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指导下,该中心对各项工作均建立细致规范的制度,对人员开展标准化运用学习与培训,并制定出台一系列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规范检务公开、规范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预约等程序,形成了“统一受理、快速移送、依法办理、监督制约、按期回复、公开答复、反馈回访”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人员具体全程参与该为民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试点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将全力辅助,通力协助,使该为民服务中心成为程序优化、标准明确、步骤规范、文明礼貌的“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形象窗口,确保通过验收。

看完这则新闻,有人可能会疑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检察工作是怎样一种关系?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指导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具体帮助、指导该县检察院建立控告申诉检察有关工作制度?如何对检察人员进行培训?以上这些做法的法律依据出于何处?检察机关到底是不是由国家标准委、国家质检总局所定义的“服务业”?

说明一下,该县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由该县的原质量技术监督局、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原工商局三局整合而成。而标准化试点工作是由原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现市场管理监督局承担。

在厘清有关问题之前,且让我们看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性质:国家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 的直属机构。

再看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性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正因如此,国家标准委才名正言顺地以此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之所以将该县检察院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主要在于“标准化”。

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有无“标准化管理”?当然有,最权威、最规范的当然莫过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来给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制定工作标准和制度,与其说是职责混淆,多此一举,更不如说是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干预,是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仅仅因为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字眼,而混淆、硬扯在了一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九条均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对此,我们应当质疑:国家标准委发布的《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将该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做法,完全错误。

国家标准委员会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有对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职能和权力吗?其权力来源何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授权,还是其作为行政部门的一种自我扩权?其当初联合发文的25家“标准化”成员单位不是明明白白地只有政府部门,并无检察机关吗?2013年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质检标联2013[546号]文件)及《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其实,稍具常识,只要我们认真看一下2013年7月12日由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国标委服务联[2013]61号)的通知,我们便可解读出这是一个是专门针对服务业标准化的文件。因此,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检察院两部门将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规范化执法与国家标准委推行的“标准化”工作,两者作了不应有的混淆。

身为检察人员,笔者深知该基县检察院这一举措的本意是为了检察创新,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以体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但笔者认为,尽管该院主观良善,但客观上却有损司法严肃性,贻误检察工作。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有关人员误解了检察机关的属性,将检察机关的位置摆错,对国家质量检验监督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2013]546号,2013年10月23日发)文件精神出现了严重误读。

一、创新应围绕检察工作主题,找准位置

检察院的根本属性是司法机关,其宗旨当然是执法为民,但我们不能仅仅凭”为民服务中心”这个牌子和“机构”,就将检察机关定位于一般的“服务业”。

《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第一条明确规定:“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明确规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八条明确规定:“试点单位原则上应当是具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依法承担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规范与协调等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以及由政府主导、具有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要求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机构或者组织。”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检察机关作为“标准化”的主体完全不符。

检察机关是由“政府主导”的机构或者组织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权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吗?毫无疑问,将检察机关作为试点单位,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本意,作为行政部门也无权如此设定。

“一府两院制”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而检察院并非政府主导,更不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因此,将检察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并认定其为试点主体,完全不“适格”,纯属严重误读了文件,弄错了对象。

二、创新应尊重检察规律,紧扣司法规范化主题

目前,全国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为民服务中心”其性质就是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负责受理公民的报案、举报和控告;对举报线索进行分流,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检察长批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初核;受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依法办理检察机关管辖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等等。其工作流程、工作的重点环节与要求、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和检察工作培训大纲中,均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外,更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作为司法依据。多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一直在进行“文明接待室”和“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创建和评比工作,甚至连日常的接待用语基本规范和电话通讯用语基本规范,在《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则》里也规定得明明白白。无疑,这些扎扎实实的创建工作对结出了丰硕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给全国检察机关树立了良好形象。

由于在现有宪法架构下,我国实行的是“一府两院制”,检察机关实行的是领导体制、上下一体化。在此情况下,检察机关怎能向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动态?且不说,司法权受到了“行政权”程度不等的“干预”,即便按正常的逻辑,也无法成立。

三、创新应科学务实,不能陷于形式主义

检察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我国的检察一体化体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接受上级检察机关领导,必须接受人大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检察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全国基层检察院人员不足,案多人少现象普遍存在。检察机关的司法规范化正日益加强,如果我们脱离自身现有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一系列控告申诉有关执法规范,一味另辟其径、生搬硬套地寻求所谓“创新”、争“全国检察系统第一”。甚至要在今后两年的标准化试点期间内,忙于各种不必要的考核验收,不仅是得不偿失,相反,更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浪费,导致形式主义,贻误检察工作。

检察工作的活力无疑来源于创新,但创新应尊重司法规律,做到务实创新、科学创新,不能沦于形式主义。在此,笔者真心希望类似该县检察院的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既是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也是最后一家入选单位,更不希望这种所谓的“创新”被生搬硬套、竞相效仿。因为,国家标准委主导、推行的这种“标准化”,真的与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无关。

第二篇:正常与非正常——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正常与非正常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题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总是由正常与不正常所组成的。很多事件,貌似正常,却又蕴含着很多不正常的东西;有很多事件,貌似不正常,却又有着很多必然的正常。于是乎,我认为,很多正常,其实就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

12月6日,我们走进了成都市白果林小学,先后观摩了邓偲娟、万力和刘晓君三位名师的课堂。邓老师的课,潇洒飘逸,让学生在源自生活经验的自由境界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灵动的思想充盈课堂;万力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循序渐进,在充分的课文朗读中激扬文字、激发情感,“于无声处渗透”,识字教学变得自然而生动。刘晓君老师,则关注于生命本真的需求,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享受习作的快乐。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几位老师的课固然给了我们很多卓有价值的启迪,然而,这些课堂真正适合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吗?于是,笔者开始有了这种正常与不正常的思考。

纵观我们当前的很多语文课堂,名师的课堂大多是正常的。每每名师上课,总能找到很多理论的支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等等口号,XX专家说、XX学者说,诸如此类的辞令成了这些课堂非正常不可的有力证明。而我们回过头来,理性的分析这些名师的课程,真的就达到了所谓的这些理论要求吗?我冒昧的认为,不是的。越是名师,其实就在课堂中越强势,这样的课堂,对那些知识丰富,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孩子来说,固然是快乐的、幸福的,而对于那些学习跟不上节奏的孩子,或许,恰恰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生命旅程。如果这样,这堂课也就存在了很多不正常的成分了。

回归我们的一线常态课堂,很多老师用最质朴的方式,引领着孩子们在字里行间游走,进行着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幻灯片,甚至没有标准的普通话。可孩子们能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放飞思维的翅膀,不会存在一部分孩子总在表演,而大多数孩子默默无闻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个体生命充满了最质朴的快乐。也许,这样的课堂看来是不正常的,甚至找不到一条很合适的理论来为他粉饰和褒奖,你又能说这样的课就没有价值吗?在这种不正常的背后,其实就有着很多必然的正常。

行文至此,忽觉狂妄而鲁莽。其实,笔者无意否定名师和专家。名师的最大优点,在于给了我们可供借鉴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专家的最大优点,则在于他们能从最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的课堂,避免了我们犯下些“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或许,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充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在正常与不正常之家,去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孩子的节点,创造一种最真实有效的课堂!

为不让自己背上一个浅薄和狂妄的骂名,就此打住!

第三篇:高中学生优秀作文《我们需要创新》(原创)

我们需要创新

太和中学高一16班

张梓贤

近几年,我国的娱乐节目一直在面临着“模仿王”这个不争的现实,从古老的节目“快男”、“超女”,一直到现今的火爆的节目如亲子类的“爸爸去哪里”,无一不在默默彰显着“舶来品”的标牌。但,对于这个“信息”“节奏”等各方面飞速的时代来说,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

“创新”,它是民族文化的源泉与动力,体现着时代的特色与精华,流露着人们的智慧与勤劳,所以,我们需要创新。

百年巨头“柯达”,在胶卷行业中可以说

如一座山一般,巍峨不倒,可是当一款又一款的数码相机诞生时,它仍然在坚持着胶卷老业,不知创新。而同样是胶卷行业的富士,则通过对胶片技术的创新,研发了多种产品,当富士以高出柯达128亿资产的胜利,高居行业鳌头时,它,就用行动证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成功地展现了,在这个时代,创新对我们而言,是多么得重要。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着时代对创新的需求。

在清末时,一场戊戌变法掀动了社会的潮流,面对着那群顽固派的坚守,面对着他们所谓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及可笑的“祖宗之法不能变”的谬论时,梁启超与康有为果断地提出“变法,乃国之大道,唯有创新,方能强国”的变革之道。那群顽固派根本不知,边远之地的蛮夷小国,早已长成了独霸海洋的日不落帝国。面对着变革,面对着西方蛮夷的变化,我们能做的,是创新,而非固守。创新,方能强国!

一味的模仿,到头来,只会使世界退去它多样的外衣。我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说过:“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发展。”对于这个时代,如果缺乏了创新,聚美优品如何上市?如果缺乏了创新,我国又如何得以富强?如果缺乏了创新,莫言终也只会成为第二个《百年孤独》的作者。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

对于当今的时代,我们的模仿,只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舶来品”。在国内瞬间爆红的一个又一个娱乐节目,在外国人的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又一个可笑的“粘贴品”,面对着这些,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创新吗?

时代的召唤,人们的视觉疲劳,精神需求的渴望,无不在呐喊着,我们需要创新!

第四篇:我们究竟该向名师学什么

我们究竟该向名师学什么

四川宜宾:张道明(感谢徐晓风主编厚爱)

最近,我读到好几篇关于向名师学习的文章,内容大都是学习名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精湛的教学水平,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的内容,因为教育艺术、教学水平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文化底蕴站稳讲台的内功。然而,名师的教育艺术、教学思想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与其个性、气质、阅历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这些东西是我们不可复制的,也是学不会的。笔者以为,我们在学习名师的教育艺术与教学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名师们对教育的赤诚与热爱,对教育信仰与理想的执著与坚守,对教学研究的痴迷,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道”。

首先,我们要学习名师对教育信仰的坚守,对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很多时候,我们对教育有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很难保持,尤其是遇到外界的阻挡或诱惑时,热情渐渐冷却,最终变得碌碌无为了。前不久,有一位市骨干教师到江苏南通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特别是70高龄的教育家李吉林精神抖擞地站着给学员们讲“情境教育”时,学员们受到了很大的震动,随着幻灯片的展示,她们奋笔疾书记下了很多有关“情境教育”的理论及操作方法,觉得这些教学方法技术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生根。毫无疑问,情境教育确实可以现学现用,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我们是应该好好琢磨领会其精髓,融合进我们的教学,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笔者以为“情境教育”背后的东西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李吉林老师一生淡泊名利,致力于情境教育的研究、实验、推广。李吉林老师曾有机会做市教育局长,但她拒绝了,无论在一线还是退休之后,从未停止对“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总结,她对名利的淡泊,对教育的热情,对研究的执著,无疑让当前教育圈子里很多热衷于官职者汗颜得无地自容,相形见拙了。现今,教育界盛行“教而优则仕”,很多人都想捞个一官半职,已是不争的事实。李吉林老师此生钟情于“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引领基层学校和教师,埋下头来,潜心探索,静心实验研究。36年持之以恒不断丰富发展的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获得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其显著特征就是坚持。我们可以试想,当初李吉林老师如果去当教育局长了,“情境教育”顶多在江苏南通小范围内见成效,又怎能在江苏、北京、四川、新疆等几十个省的学校落地开花结果,这种“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地融在一起,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我们在聆听李吉林老师的讲座,面对她这个人时,是不是更应该学习其持之以恒地痴情教育、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脚踏实的研究品质呢?如果我们每个教师能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划定一个目标,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立足现实,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那么我们也能做出成就,让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庸。人有理想不难,难的是坚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梦想,没有努力,而是我们没有韧性和执着,不能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从李吉林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学习名师对教育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对儿童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喜爱。他们在教育征途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钟爱讲台。教育是一门朴素纯净的事业,需要我们用一颗朴素纯净的心来做。她带不得半点功利之心,容不下私心杂念,更需要我们穷尽毕生用身体行走。这种虔诚与热爱不随着年龄的增大,时间的更替,岁月的流逝,地点的变化,位置的升降,而有所改变。于永正是全国最为著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在退休之余,依然钟情于教学,留念讲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活跃在教改一线,时常为一线教师奉上朴实、扎实、平实的公开课,课堂上精神抖擞,激情饱满,以一颗永葆青春的童心,开启孩子们思维的大门,步入智慧的殿堂。吴非老师退休了,依然没有忘记笔耕,用文字针砭教育时弊,唤醒人们,让教育返朴归真。即便是患上了严重的眼疾。我每每看到其新浪博客及时更新文章,文字依然不断地见诸媒体,不禁肃然起敬。用我们的话来讲,他们早已退休,本应静静地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却在用身体、用文字行走于教育教学的路上。我想,没有对教育的热爱与虔诚,他们不会自找舟车劳顿之苦,静坐伏案写作之累。相反地,我们现在很多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想逃离出教育圈子,逃不掉的就苦熬着,扒着指头算还有多久退休,盼着60岁早点到来。这或许就是我们平庸的原因吧。名师即便步入人生暮年,却依然关注思考教育,活跃在讲台,发挥余热。没有对教育深深的挚爱与眷念,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们这些正在讲台的教师,是不是应该以名师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甚至成为这一行的专家、名师呢?

再次,我们要学习名师不走寻常路,敢于与众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当下,名师众多,但每一个名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于永正“简单语文”,孙双金“情智语文”,王崧舟“诗意语文”,刘云生“心根语文”,管建刚“作文革命”,韩兴娥“海量阅读”,陈琴“经典素读”……可以说每位名师都有个特别的“符号”,教学镌刻上了自身的烙印。管建刚老师呆过村小,下海经过商,最后还是回到学校,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成为当今小语界的作文教学专家。他说,如果当初也走阅读教学之路,就没有今天的管建刚。名师的成长经历昭示了一个道理: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学习名师,不是要做第二个“于永正”,但是我们可以做“李永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提炼出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就语文教学而言,有识字与写字教学、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我们可以从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扎下去,钻进去,把自身的个性、气质、阅历融进教学,不断锤炼,持之以恒,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成不了“管建刚”,但是我们很可能成为“张建刚”“王建刚”。

最后,我们要学习名师远离喧嚣繁华,耐得住寂寞,常读常写。观当今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名师,大都耐得住寂寞,远离喧嚣,沉下心来阅读,静下心来写作。王崧舟老师周末几乎不出门,拒绝应酬,书斋静读,阅读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人文、社科、哲学、佛教等方面。湖北荆州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不但是一个接地气的教研员,而且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几乎每周都有一篇教研论文问世。余老师每个月都有写作计划安排,甚至在大年初一也没放下笔,家人逛街玩耍,他却呆在家里修改润色文字。综观当前的名师,大多是酷爱阅读,勤于笔耕之人。他们深知,读是吸纳,写是输出,读写结合让自己化为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滋润教育人生。

反观现实,我们有多少教师喜欢阅读呢?我们更多地喜欢“砌长城”“玩地主”,喜欢在觥筹交错中寻求快感和麻醉自己的神经。能够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者,更是凤毛麟角。哪怕是沉迷于无聊的“肥皂剧”,也决不在键盘上敲下生活的痕迹。某地搞教师读书活动,要求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全县才收到40多篇心得体会,结果五分之四都是网络上抄袭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为了得到一个“红本本”,就采取“拿来主义”。教师不读书,不动笔,何以教?以何教?

教育不止需要“技”,更需要“道”。名师们的“精”“气”“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些才是其走向成功,成为名师的最深层次的持久的源泉。倘若,我们真的能淡泊名利,认准一个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地执著追求,钟情于讲台“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悔,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而无怨,且教且思,且读且写,我们就走上一条通往名师的路。

(注:本文发表于黑龙江《教师新概念》2015年4期)

第五篇:美国MBA究竟是否需要工作经验

美国MBA究竟是否需要工作经验?

大部分的顶级院校倾向于接受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因为大部分的院校在上课中采取的是案例分析和小组分享案例的授课形式。MBA不拘泥于只招收商科背景的学生,学校喜欢来自各行各业,各种背景申请人来丰富上课的内容。但是也有一部分院校会留出一些名额来招收应届优异的毕业生。

比如:Yela U-耶鲁大学,MIT-麻省理工大学,Stanford U-斯坦福大学,U Penn-宾夕法尼亚大学,Columbia U-哥伦比亚大学,Chicago U-芝加哥大学,Duke U-杜克大学,Washington U in St 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Johns Hopkins U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ornell U康乃尔大学等。

甚至连Harvard U-哈佛大学都可以提前录取大三在读的学生,给他们2年的学术指导,2年的工作就业指导,后可直接进入Harvard的Business School。

这些都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Dream School,这些顶级名校都对无工作经验的学生敞开怀抱了,那么那些分数比较高,同时在校内或校外又有比较丰富的活动经历的学生,为什么不舍弃MS,MA学位的扎堆学校,而考虑MBA呢?

很多学生问:“我从MBA毕业能不能去银行工作?我能当会计吗?”MBA的学校首先是在宏观上为你以后的工作方向做一个导向,学习现代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激发每个人的管理潜能,培养以后的领导才能。另外,MBA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做一个重新审视,再来选择MBA里面的Concentration,喜欢读会计的选Accounting,喜欢金融的选择Finance。这样在毕业后的就业工程中,学生的公司选择和就业范围选择,原本读MS或MA要多。

MBA学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Leadership,Teamwork等能力,以你现在的经历能给这个班级带来多少Contributions,还有你的Short-term goal,Long-term goal,为什么现在是你申请MBA的right time等。希望那些社交能力强,沟通能力强,又喜欢多方面摄取经验和知识的学生,不妨考虑MBA。

最近美国大学商学院申请最为爆炸的消息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从大三学生中挑选优秀的申请人直接攻读哈佛MBA。也就是说,申请MBA其实不需要工作经验了。哈佛大学商学院认为,一个人的领导力其实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可以展现得很充分了,而领导力是MBA的招生官员们最为看重的。这些大三学生获得录取以后自行求职,获得两年工作经验以后自动入学,无须重新申请。而USNEWS排名41的伦氏理工大学的Lally商学院则更为激进,他们允许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入读MBA(大四的时候开始申请),而让他们在完成一年MBA学习以后工作一年,然后再回到课堂继续学习,用三年的时间获得MBA学位。这两所学校的变革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9年美国有400多名品学兼优的申请人竞争哈佛商学院的”3+2”项目,但录取比例只有几十分之一。Lally商学院也收到了数百份申请,而录取率大约为二十分之一。

专家分析了过去5年的商学院的就业方向的变化,指出美国商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的就业方向)从全球500强公司的管理者变成了金融业和咨询业(特别是投资银行、风险投资、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分析师这样的职位更需要的并非从业经验,而是对商业的系统理解、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就读MBA之前有无工作经验相对不那么重要了。而金融业和咨询业的工作薪金非常高,即使是一个初级职位的分析师,年薪也可能在10万美金以上,进入这两个行业的毕业生越多,商学院的毕业生平均薪酬就越高,商学院的排名也越容易靠前。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学院考虑的更多是申请人在完成MBA学习以后进入这两个行业的潜力,工作经验的长短重要性反而降低了。

下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的大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我们的大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6月09日16:07 南方周末 ■道古思新——陈建邦专栏 2001年春,我来到北京清华园,参加90周年校庆。4月29日校庆典礼......

    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课,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沈阳市第四十七中学 郭凌雁 一转眼,从教近三年了,公开课也做了不少。对于公开课,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新理念的尝......

    我们入党究竟是为了什么?(小编整理)

    我们入党究竟是为了什么? 眼下,大学生入党已形成了一股热潮,是不是所有人的入党动机都是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把入党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呢?为此我登录一些......

    大学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5篇范例]

    大学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 最近的彭博财富显示马云的身价达到287亿美元,超过李嘉诚成为华人新首富。这个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的其貌不扬的小个子男竟成了商业中的巨人。我们知道......

    《海上钢琴师》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高三很多写关于“人生价值”的破文章,都会有一种观点就是:人,生来为了经历,为了体验的丰富。 进而为了说明的是:失败并不可怕,去经历,即使摔破头也好歹奋斗过一次,轰轰烈烈的人生......

    如何深入推进检察文化创新工作

    如何深入推进检察文化创新工作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关键,以创新检察管理机制为途......

    我们需要团队精神

    我们需要团队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只老鼠结伴去偷油,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却喝不到油,老鼠很焦急。突然,一只老鼠想出一个很棒的办法,它提出三只老鼠一......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本站推荐)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有一首歌,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半个世纪; 伴随着歌声,歌曲的主人公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他的名字深入人心,他的事迹口口相传,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