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16:3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写写帮整理)

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

摘 要:面对日趋突出的水生态环境,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问题解决等一系列问题,在不同场合做过许多重要论述,提出过许多新思想。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独特的系统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强调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提升我国水生态文明水平;二是从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主张运用工程技术方法,协调处理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强调水生态治理是个系统工程;三是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强调尊重自然,推进水利改革。研究习近平水生?B文明建设思想,有利于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水生态环境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转变为全社会的涉水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水生态文明;治水思想;系统性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贯穿自然―人―社会复杂关系的各方面。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至关重要。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问题解决都做过重要的指示,提出过许多主张,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独特的系统性特质。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

水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一个系统。水资源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是人类基本生存环境的基础,逐水而居反映着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东西方文化哲学思想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奠定了人类对水的自然规律认识必须通过科学方法才能获得。但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生态系统的矛盾不断出现并日益突出,问题涉及各个领域。“水既是自然科学、经济学和法学类问题,也同时与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及与我们关切的如何事物有关”。1 相对于其他自然物,水有着更为优先的哲学待遇,水的生态价值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多大程度地遵循自然,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环境,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以一种鉴赏力将环境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2水生态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系统,从文明形态探索与水生态相关的问题,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跨学科研究水生态系统正日益受关注。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自身的基本内涵、理论架构与建设目标。水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科学理解水生态文明与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两个部分,其核心是实现水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 3从自然角度来说,水生态文明具有自身的要素与结构,是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4较之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而言,水生态文明以自然界的水为研究对象,水生态文明概念相对确定。水是生态之基,以水为“始基”的自然哲学观念的探索始自古代,“在西方文明中是与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5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水生态安全,特别是面对日益恶化的水生态环境,从区域水生态治理转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6从社会角度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各方面,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完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价值观。具体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就是要实现以水为纽带的山水河湖陆地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目的是提高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协调,建设美丽中国。2014年,习近平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就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7。

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基础比较薄弱。水生态文明研究有利于人们在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水生态文明还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并存的现代治水模式。1因此,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具体实践,深刻领会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示水利工作必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表达了新时期我国治水思路的新转变。习近平独具思想特点的论述,可以从系统性角度进行层次分析,其内涵有三点: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人―自然―社会”系统运行规律;二是坚持运用系统方法,揭示了工程技术的科学本质;三是坚持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绿色发展的社会规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展和运用现代系统思维将成为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第一、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将人水和谐提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从自然生态系统出发,强调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习近平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人水关系的科学契入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水关系随着对自然的看法的改变而不断进步。例如,习近平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三江源,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三江源,保护好三江源这一中国水塔。2习近平着眼于新时代国内外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新趋势,在明确当前我国主要任务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主张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高度认识水生态环境问题,在思想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开拓了对水生态系统规律性的现代性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的生成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结果,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高频词。善治国者必先治水。3千百年来,治水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必做之事,已有几千年之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治理水患历来既是对国家的考验,也是对国家领导人治水思想的考验。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是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庸”之平衡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对水利事业的认识从最初的农业的命脉,提高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果说和谐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话,和谐发展论就是传统生态文化发展至当代的思想转录。

人?c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的创新在于密切结合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文明形态的视角来看,水生态文明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水生态系统社会运行的实践探索。水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顺应水的自然规律,保护水生态环境,在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规范人类的水事行为。水资源管理是一种国家管理行为,水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治水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一种发展理论。例如,有学者认为,“关于”水的伦理问题,既“可以由功利主义诉诸人类利益的价值尺度来建构”,“也可以由道义论诉诸人类善良意志的价值尺度来建构”。1水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认识上的反映,是一种拟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这种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人化自然改造,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性问题的环境保护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是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策略应对。自然科学体系中关于水的知识谱系与众多学科相关。人类对水资源特征与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利用科学知识把握关于水的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增进人类福祉的过程。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生物学宏观研究方向的分支,它以生物个体以及生态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为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环境科学的开端要晚一些,主要研究自然系统,探索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我国现代水资源管理思想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2013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水足迹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形态实现的水载体。

第二、从水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强调水生态治理是个系统工程。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水生态系统包括要素很多,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可以通过综合形成一个整体具备新的功能。整体性是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水生态的宏观和微观作用过程。拉兹洛认为:“要构成拥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关系集成的集合体,按照同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3只有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水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是解决水生态系统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首先,立足于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水生态组成的各个要素。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命题,就是按照自然结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具体理解就是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例如,长江被誉为母亲河,在谈到长江时,习近平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4。要坚持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出发,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我国对水资源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阶段,重开发轻保护,开山造田,毁林开荒,围垦湖面,导致生态系统严重损害。水、土、大气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子系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需要从具体系统特征入手,落实治理手段,还要结合其他系统治理,统筹兼顾。

其次,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生态治理。总书记明确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1,水生态环境治理亦然。我国对水资源规律性的认识是逐步产生的,历时半个多世纪,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再发展到 “生态水利”。2在空间维度上,当前水生态治理已成为全国性问题,涉及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还存在治理思路不到位、轻视生态链治理的意识。因此,统筹治水兴水节水管水各环节,从自然水、资源水、经济水到生态水,将成为新时期水生态链治理的新探索。习近平关于水利工作的“系统治理”指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思维。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科学的组织方式与关系。例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水要素的七个环节。五水共治是近年浙江省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就是按照系统的整体性将水治理模式集成化,实质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要素的整合与共治。五水共治“承载一系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市改造等综合治理任务的公共政策”3,具有关系平安稳定的社会意义,也有绿色发展的生态意义。从理想状态来说,五水共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七水共治才能实现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第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基于制度建设深化水利改革。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由于水资源重要的战略性,更在于当前国内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总书记着眼于我国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在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在制度性建设、评价指标方面仍比较薄弱。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建立刚性制度,依法治理。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在水资源方面,水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安全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在社会方面,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用水结构,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生产生活全过程,切实转变工业、农业、城市等各种用水方式,强化用水监管。习近平执政以来,针对我国水生态环境状况,结合水利领域的实践,深化改革,主导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了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例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2016)等。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5习近平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点,都是以我国社会领域正在进行的生动实践为依据,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顶层设计与科学决策。从系统性角度研究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其思想理论逻辑,有助于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王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朱凯)

Abstract: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Xi Jinping did a lot of important discussions on different occasions about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water problem solving,and put forward many new ideas.Xi Jinpings though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gressing has unique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First,starting from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human being emphasizing that water is part of the natural ecosystem improving the level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econd,starting from the integrity of the water ecosystem,we should advocate the us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coordinate the trea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issues,emphasizing that water ecological governanc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Third,starting from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 need to promote water conservancy reform with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studies emphasizing respect for nature.The scientific on Xi Jinpings though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gressing is beneficial to turn the ideolo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gressing into practice with correct view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building of wonderful China and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Key words: Xi Jinping;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ought on water conservancy;systematicness

第二篇: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矢志不渝打响蓝天绿水保卫战

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兰考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顺应脱贫后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期待,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走出一条节能减排、循环低碳、绿色共享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努力把兰考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科学谋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先后编制完成了《兰考县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兰考县畜禽限养区和禁养区划分》、《兰考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兰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7—2020年)等系列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变成具体可行的施工图、作战图,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打造生态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工业,依托沐桐环保、光大环保新能源、环嘉循环经济小镇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规模向效益转变。实行“负面清单”

— 1 — 管理,按照“两断三清”标准依法取缔656家“散乱污”企业,依法处置、盘活“僵尸企业”22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域旅游为引领提升发展生态旅游,围绕“三点一线”黄河旅游带建设,加快建设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黄河大堤花卉林木观赏带、果品种植采摘园、农业生态休闲园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以特色高效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高效种植业,全县新增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58.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二、突出重点,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把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控尘、控排、控煤、控车、控油和控烧,以“三治标、三治本”为统领,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关键点,达到控源减排的目的。扬尘方面,对全县90个线性、块状等各类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一票停工制、封土行动、三员管理制度,凡督导发现达不到治理标准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改、上限处罚、公开曝光,半月内不予验收;县城区主次干道、国省干线公路、城乡结合部按照以克论净标准实施“人扫+机扫”作业模式,持续开展“清零”行动;加大对重型货运车辆的引导、管控力度,严控输入性扬尘污染。控煤方面,全县10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87家、燃煤大灶110 台、经营性小煤炉 80台,全部完成整治;依法取缔散煤销售点14处;建成洁净型煤生产仓储配送中心1个和配送网点11个,均已投入运行;完成1万户电代煤、气代煤任务。— 2 — 控油方面,完成 3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查封70家黑加油站。控车方面,全县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2350辆。控排方面,全县6家企业完成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与输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改造,实现达标排放。控烧方面,按照标本兼治、疏堵并举的原则,精心部署、联防联控、强力推进,确保实现全县夏秋两季卫星监控零火点。

三、城乡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

按照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城乡生态绿地一体化“三个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县城绿化面积达到1432万平方米,绿地率37.6%,人均公园面积11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大浓荫、大园林、大绿化的城区绿化特色。在城市周边建设国储林基地5处,造林1.6万亩118万株,打造清晰的城乡分界线;全县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2%,林荫路推广率达61%。全县林木覆盖率26.08%,活木蓄积量150万立方米。

狠抓生态水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水体,突出亲水、生态和特色文化,打造生态景观28万平方米,2017年由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变为全年用水1.2亿立方米。建成三个城市污水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万吨,城区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全面加强河道监管,按照“属地管理、一河一策、分段治理”的原则,以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为抓手,对11条县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污水管道12.9公里,河道清淤122万立方米,— 3 — 清理垃圾3610吨,封堵排污口60个,整治河道周边工业污染企业33家,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定目标要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维持在100%。

开展以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源保护、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对镇区及周边68个村实施共157.5公里的截污纳管,消除黑臭水体。引入3家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环卫企业参与农村卫生保洁,累计培训专职保洁员2303名,添置垃圾桶42188个,投放大型运输车辆273辆,形成了“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网格化管理”的农村卫生保洁网络,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营造氛围,培育生态文明新风

夯实环境监管责任。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环保会议14次,带队实地调研26次,实地督办环保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行县级领导分片督导、问题交办、整改销号审签制,所有副县级领导对分包工地、分包乡镇坚持现场一线督战,督促指导整改任务落实;不断细化部门整治标准,聘请第三方对我县污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坚持最严督导问责。组建500人的环境攻坚决胜群,密织县、乡、村三级步调一致抓环境攻坚的网络监管体系,抽调150人组建六城联创办、四好公路办、扬尘办、餐饮油烟办、创卫办、攻坚办六个督查组,将《兰考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兰考县— 4 — 在建工地10条标准》等标准规范编制成册,达到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监管主体、督导主体人手一册。强化督导责任,对执行政策措施打折扣、“一长三员”驻点监管走形式等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一律进行公开曝光、严肃问责。制定严厉奖惩措施,2018年以来,对问题整改不力的主管部门及工地罚款200余万元,用于奖励先进,释放最严整治环境污染的坚决态度。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以开展 “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和“12.4”法制宣传日为载体,结合环保“五进”活动的深入推进,在道路入口、街道、广场、游园等主要地段设置电子屏、灯杆宣传牌、墙体标语、宣传版面、横幅1600个,在电视台开辟“直击环境攻坚一线”专栏,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系列政策措施,对环境攻坚战日调度、周通报、月观摩考评情况进行公开曝光,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巩固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攻坚格局。

第三篇: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系统阐述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系统学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近日,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号召全党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搞好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转变种植观念,提高农业技术,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正定经济结构单打一,改变“高产穷县”面貌,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在他主持下,正定县委于1985年制订《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规划》明确提出正定县在20世纪末以前环保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污染源。具体办法包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禁止生态平衡破坏。慎重安排水源开采,缓和水位下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严防新污染发生,新上工业项目如果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的坚决不上。建设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方可设计施工。《规划》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

《规划》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保持生态平衡的一项重点。着重提出要落实林业政策,明确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木权属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要坚持15年以上,一般一个生长周期不变。

《规划》就节制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广泛宣传科学灌溉,采取适时、适量灌水;统筹安排分层取水;大搞防渗,提高水利用系数;扩大旱作种植以及研究和推广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地下水源,向喷灌、滴灌及其先进灌水技术发展等。关于能源,《规划》提出,要积极开展能源研究,重点是节能技术,开发太阳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应用。要抓好新能源推广,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沼气资源的宣传推广;适当发展太阳灶,充分利用太阳能源;改造高耗能设备,推广节能设备,发展节能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在全县普及推广节柴(煤)灶等。

《规划》还提出了“1986年至1990年实现经济起飞,初步形成农、林、牧三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的目标”“1991年至2000年进入小康,在全县进一步完善优化生态系统,合理的经济系统,适应需要的能源系统,灵活的信息系统,先进的劳力系统和强大的科技系统”等战略目标。

《规划》以上内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具体做法。“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三十年前以如此鲜明和概括的语言,提出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

资源开发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为改变闽东地区落后面貌,摆脱贫困殚精竭虑。他立足闽东地区主要靠农业吃饭、存在沿海与山区双重经济形态的实际,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他积极探索在闽东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推动农业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他提出要把眼光放得远些,思路打得广些,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在深层次开发上,要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改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土地生产率等。

习近平同志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他把开发林业资源作为闽东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来抓,引用群众的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来说明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他提出发展闽东林业的指导思想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以林为主,加强管护,立体开发,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办林业,把林业发展同粮食生产、出口创汇、脱贫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着重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完善林业责任制,包括切实解决好“祖宗山”问题等。二是要健全林业经营机制,包括严禁盲目采伐,强化资源管护、转变单一经营,实行综合开发、转变粗放作业,开发集约经营等。

在资源开发中,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科技的作用,多次提出要科技兴农,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或者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等。

习近平同志关于资源开发的论述,着眼于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反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味掠夺、征服的功利主义,强调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多方面重要论述,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创新发展理念,置于现代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强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他坚决地表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尖锐批评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强调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看GDP,又要绿色GDP。他指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在浙江,他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形象地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他强调: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切实改变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出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习近平同志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

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两座山”的问题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绿色内涵深;既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能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坚持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反对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短期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访问交流等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据统计,有关重要讲话、批示等超过60次。他反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等等。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又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十八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至今没有恢复。英国是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一九三〇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态红线,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对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五篇:水生态文明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姓名:李

学号:2011150212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摘要: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给出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措施

一、如何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很多论述,从人、自然与社会的视角、文明形态视角、生态学的视角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对“生态文明”词条有一个较普通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于2013年 1月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念和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包容了新型工业文明转型的绿色经济发展。

学习水利部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笔者把水生态文明简单定义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 障 生 态 系 统 良 性 循 环 为 主 体 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可以从以 下 几 方 面 来 认 识 水 生 态 文 明 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永远的支撑。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我们倡导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

2、水资源节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之举,是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 强 水 源 地 保 护 和 用 水 总 量 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可见推进水生态文明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构建节水型社会。这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3、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目标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因此,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4、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一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组成“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与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水生态系统是水资源形成、转化的主要载体。保护好水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我国有关部门曾进行过生态省、生态市等的评价和评比。山东省出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标准。总体上,水生态文明状况评价技术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检验较少。国外研究的较多的是河流健康方面的评价。水生态文明状况需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估,识别在水生态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方向指引。2.1 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建立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如下原则。2.1.1系统性及针对性

水生态文明状况评价要以经济社会系统为重点,以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标尺,遵循人水系统作用的规律。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不仅要考虑水的供、用、耗、排等全过程,也要考虑人的水生态保护意识和爱水护水的理念。自然水生态系统也要兼顾陆面产水过程以及河道、地下水、湖泊、湿地、河口的系统水循环过程 2.1.2因地制宜,分区分类

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区域气候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评价水生态文明状况时,应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例如森林覆盖率、人均水面面积、人均绿地、河流生态流量等都存在显著的地区差 2.1.3定量可比性和相对性

一个地区的水生态文明状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确定定量指标并进行分级,而不能机械地确定一个指标值,低于这个标准就是不文明的,否则就是文明的!尤其是经济社会指标方面,要考虑国际国内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制定分级指标阈值,作为评判一个地区水生态文明状况的参考。2.1.4 指标的简单实用

水生态文明状况评价不仅为了评价人水关系状况,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识别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分析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文明的要素,并为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评价指标应简单实用,代表性和独立性强,有资料基础。2.2

评价体系框架

既然水生态文明是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人水和谐的工作,在评价一个地区水生态文明状况时,必须考虑两类系统性指标。一类是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指标,另一类是经济社会系统指标。前者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包括澳大利亚的溪流状况指数、我国水利部发布的河流健康评估标准以及很多学者提出的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等,主要考虑自然水生态系统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完整性三方面。对于经济社会系统的指标,重点是人类节约用水、清洁生产、保护生态意识等方面的水利用、水管理和水文化教育等方面。因此,笔者建议制定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由系统层、类型层和评价指标层共计三层次构成,见表 1 所示:

表1水生态文明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水生态文明评价标准及方法

3.1标准值

水生态文明是针对一个地区的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性既包括横向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也考虑纵向时间上与过去的比较。因此,进行水生态文明评价不可机械因为某一个约束性指标来判断是否文明。

笔者建议对上述指标体系中的 20项指标进行分区分级量化,考虑国际和国内水平,提出 5个变化范围,分别赋予I、II、III、IV、V五级,见表 2

上述指标既有对评价区总体评价的指标,也有按单元分区评价的指标,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考核合格率是对该地区及其下级单元考核评价结果的综合反映。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按照本地地表水的河道外耗水量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计算,用水计量率等监控方面的指标宜采用监控的水量权重计算监控率。3.2 评价方法

不同的评价指标其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应该对重要的指标赋予更高的权重,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水生态文明程度,见表3

表 3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评价区的基础数据,评价得出该地区的水生态文明状况指数

其中 和

分别为第 i 项指标的标准值(表 2)和该指标的权重值(表 3)根据值评判一个地区的水生态文明状况。

应该指出,水生态文明状况是相对的,因此,没有文明和不文明的截然界限和标准,只有相对优劣之分。利用该指标体系,一个地区也可以评价随时间的水生态文明进步情况,为考核评比提供技术依据。

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水利部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三是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四是严格水资源保护;五是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六是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七是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 八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总结提出的这八个工作内容比较全面,也是目前水利部门的主要工作,也可以理解为水利部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抓手。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始终贯穿生态文明理念,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水利部门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理解为水利部门“单打独斗”“另搞一套”,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服从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2、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说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约因素,水利应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但是并不等于说水利部门是被动的参与。水利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有关方面,成为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主力军。

3、不是水利部门常规工作的简单梳理和集成,应该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升华和系统提高。有人看到水利部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八方面主要工作内容时&感觉好像就是以往水利部主抓工作的再一次罗列。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这八个方面仅仅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主要抓手,必须牢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纲,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5、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应和谐发展。以往水利部门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过于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因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健康,重视进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6、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应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生态系统保护,而是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设等措施,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制、监管、科技、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

7、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软科学研究应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水利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面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需要解决一些新的基础科学问题,比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人水关系的和谐研究,水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量化研究方法,管理模型、方案制定、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河湖健康理论方法等。同时也要解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应用技术,比如,农业节水新技术,工业节水新工艺,非常规水利用技术,污水处理新技术,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等。此外,基于新的理念也亟须开展一些有关软科学研究,比如,水生态补偿机制,水价制定与水市运行方式,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谐发展理论等。

五、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统筹考虑与水生态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中心思想就是降低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和负面影响,逐步改变重建设轻保护的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科学配置国家水土资源、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

1、优化国家水土资源的总体配置格局

水不仅具有社会经济服务功能,更是水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在国土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总体格局中,必须科学规划生态用水,严格控制河道外耗水!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配置格局优化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三类:

(1)明确国家水域的空间功能格局依据国家各类水域(河流、湖泊、沼泽、海域、地下水等)的主导功能,划分和优化水功能区体系。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域划分为保护区,优先保护!严格控制开发活动,包括河道外耗水及河道内水工程建设。优化生活用水水源区、生态保护区和生产用水开发区的分类空间格局。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水争地现象十分普遍。应制定和实施岸线规划!明确水空间范围,严格控制水空间的占用,退耕还湖还河,拆除占用河湖的违章建筑!修复生态岸线。

(2)合理配置生态生产生活用水

促进一个地区的水生态文明!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水资源角度!应根据供需双方的总量和结构,统筹安排和科学配置各类水源,为保障生态用水提供基础支持。从防洪安全的角度!要统筹防洪和生态保护!在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同时,兼顾生态健康。从供水安全保障角度!应将确保人类用水安全作为重要目标。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偏离了人类的安全服务!片面地强调自然保护是错误的理念。因此,应将人类用水尤其是生活用水的水质水量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和重要工作目标。

2、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在明确了人类经济社会与水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水资源配置方案后,应重点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主要措施包括几类:

(1)严格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结构及布局

一个地区的经济 社 会 总 量,结构#效率及布局是决定河道外总用水消耗量、水空间占用及水污染负荷大小的源头和根本。应按照水资源配置格局,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布局!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之一。

(2)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从源头上规范人类供水、用水、排水行为,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根本制度,它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否有效实施该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水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水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下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低效利用、高污染排放造成的。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控制产业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遏制生态退化并修复生态系统,这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因此,切实落实该制度,建立“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3)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用水和排污,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实现“三条红线”目标的重要基础支撑,建设节水型社会不仅要实施有关的节水措施,如节水灌溉、作物、生活节水器具、节水工艺等,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有利于节水减排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建设并非片面地强调减少用水量和提高用水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单位用水的产出!,如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工业增加值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控制经济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步。这对于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尤其重要。

(4)实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应尽可能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降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负荷,减轻环境压力。为此,应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水环境容量小的缺水地区。应严格禁止建设高污染项目,应实现有毒难降解工业污染物零排放。生活污水应初步实行深度处理,并提高再生利用率,实行用水、排水、再生处理与回用的闭路循环。

参考文献:

【1】陈 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探讨,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2013 【2】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013 【3】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郑州: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3 【4】唐克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5】陈明忠,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北京:水利部水资源司,2013 【6】关于新时期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学习系列之一,北京,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青年研究专项课题组,2013 【7】詹卫华,汪胜华,李玮,赵洪峰,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及路径探讨(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100053,北京;

2、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100053,北京;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北京;

4、河南农业大学,450002,,郑州;

5、山东省邹平县水利局,256200,邹平)

下载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

    2019年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社会之基、发展之本。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自查报告[精选]

    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学习教育活动自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系列讲话。公司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近......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策引导 2013.15 中国水利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明忠 (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 要:通过论述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我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过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 ——我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过程 摘 要:本文全面回顾和评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

    2022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一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

    2022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三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

    2022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二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