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及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的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监管工作中的难点,虽然通过多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依然存在,应该说农村食品安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食品安全还是令人担忧,不能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洼地”!
难点——
商户:只重价格不重质量
笔者认为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既有农村特殊环境和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原因,也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质量安全意识跟不上的因素。农村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面广,食品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很多经营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重视索票索证,哪个供货商的商品便宜,就进谁的货,往往不会过问是否属于合法经营。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出现问题无从寻根求源。另外个别商户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有的生产经营者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不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恶果,个别还为了有利可图或获取高额利润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
不少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买东西较多关注价格、颜色和分量,较少考虑是否会危害健康。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匮乏,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使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农村群众买东西也会“货比三家”,但往往是比价格、色泽、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合格企业产品、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以及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农村群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的农村离申诉、投诉地点远,往返费用再加上检测、鉴定费用较高,为了几元钱的食品,既耗钱又耗时,维权成本高,也是农村群众不愿维护权益的原因之一。
监管:内外因素导致监管不力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困难。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比较分散,而各监管部门由于人员、经费不足,执法人员要把辖区内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户)检查一遍,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有的边远山区可能一年都难去一次。还有一些农村处于两县或几县交界地段,情况复杂,往往成了监管空白。正是由于监管部门监管周期较长,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山区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餐饮店等等监管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假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同时,部分农村小摊贩、小餐饮店的业主属于农村弱势群体,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要考虑这部分农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往往又不能严格依法取缔或罚款。
监管部门食品检测设施不足。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设施配备不完善,检测手段较为简单,有的监管部门下设的乡镇站、所甚至连检测设备都没有,监管人员仅凭眼观、手摸对市场进行检查,简单的食品标志不清、不齐,以及相关证照不齐或无证等还能检查识别,但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却无法检测。同时,由于受工作经费限制,有的应该检测的项目由于检测经费不足,能省则省,导致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产品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监测和及时发现处理。
法律法规交叉监管合力较弱。现行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和法律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食品质量管理交叉规定;各行政执法部门多头管理,对于农村市场监管方面经常出现盲区,使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难以形成高压态势,同时在农村查处案件取证时也往往因为没有凭证和充足的证据而难以执行,使制售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发现和应有的惩罚。
农村食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村消费能力薄弱,利润微薄,一些大型、正规超市无意进驻,农村流通领域经销食品的经营主体主要为集贸市场、个体副食品商店、小食品批发部等,上架销售的商品极为低档,店主在进货时也往往顺应农村消费畸形需求,假劣食品混迹其中。同时由于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变质过期往往成了农村食品的常态,低级的市场业态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措施——
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力度。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商品的认知水平低,品牌意识差,无法辨识食品质量优劣与真假。因此,重点应该放在转变农村消费者的意识、思维、观念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通过深入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
加强安全监督机构和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体系,食品安全监管要从过去各部门单兵作战的模式向加强部门间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转变。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联合检查、信息共享等方式整合执法资源,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劣质食品的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村、街道食品监督员和信息员,建立群众监督员队伍,成立农村消费维权组织,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群众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
构建经营者自律体系。构建经营者自律体系有助于从源头消除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隐患,而要构建这种自律体系就要在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监管的同时,加大对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守法经营意识,积极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质量承诺等制度,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增加对食品检查不合格企业的曝光率。大力倡导连锁超市进农村,延长安全食品供应网络,引导大型超市以“流动放心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评选出当地的示范店,树立典范,辐射带动周边经营户,形成争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户的良好氛围,确保广大农村群众的饮食安全。
第二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对策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对策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部门一项新的重要职能,如何立足工商职能,建立适应当前流通领域特点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工商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强化和完善基层工商所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必然要求,更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全面实现的根本保证。
一、当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
1、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现行法律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规定大多分散于各法律、法规中,而且也只是对产品质量和经营行为等作一些笼统的原则性规定,实践中很难操作使用。
2、经营者和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政策落实难度大
流通领域监管的对象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其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民和城镇待业人员,文化素质基本上不高,经营规模也不大,且经营极不稳定,经营者对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推行的如商品准入制度、购销货台帐制度等政策认识不够,嫌繁琐不愿执行,加之很多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很淡薄,购买商品时图方便省事,不仔细查看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也不索要相应的购物凭证,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只能吃哑巴亏,这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助长了不法经营者的气焰,给我们的监管和查处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3、市场商品面广,监管手段单一,很难全面监管到位
对流通领域的监管,在基层工商所主要靠日常巡查、商品抽查和检测,事实上,现在一个工商所大约二十余人,管辖面积在4—5平方公里,除了对辖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以外,还要承担辖区个体工商执照的注册登记,管理费的收取,商标广告合同的监管、12315举报投诉、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处、宣传报道以及大量的监管巡查和突击性检查整治等等一系列目标任务,因此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巡查往往无法深入到位。目前,我们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和鉴定,多数工商所仍在沿用看、闻、尝、摸、比等陈旧方法,由于自身手段的局限和落后,对涉嫌质量问题的食品,只能采取送有关部门和检测机构认定,但这种方法手续繁琐、历时较长,费用也比较高,加之辖区经营者绝大多数都是个体零售,其经营的商品种类多,数量少,对有嫌疑的商品进行抽检和检测明显不可能,因此也只是理论上的监督而已。
4、对涉嫌食品存在扣押难、封存难的问题。
流通领域食品多数为鲜活农副产品,易腐烂变质,通过法定的检测,需要几天时间,对仅仅是嫌疑而没有确凿证据的农产品,实施扣押、封存等手段,即给工商部门监管执法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实行及时扣押、封存等手段,又给违法分子可乘之机,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在行政执法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之定量检测时间长,难免影响对违法经营活动的及时查处,使工商部门在执法中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5、社会监督体系建设不够,监管滞后
要全面推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就必须在各执法部门之间,在广大群众中,建立互动,形成全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这就要求各部门将监管信息进行全面共享并及时公布于市,但基层工商所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如由于受计算机普及情况的限制,无法达到信息共享,各执法部门协调不够,无法产生互动,消费者也只是有了消费纠纷和投诉,才找到工商部门,因此,工商部门总是处在一种做事后的处理和调解的状态,行政监管明显滞后。
6、职责分清难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的规定,工商部门的职责分工是负责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进行监管,即生产加工归质量监督部门,流通领域归工商部门。而在流通领域查处某些食品涉嫌商标侵权时,其违法主体多数都在生产领域,而《商标法》明确的执法主体又是工商部门,这就使得工商部门陷入管还是不管的尴尬境地。
二、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与对策
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要坚持“防为主,打为辅”的原则,不断加大对食品质量的抽查和日常巡查,全方位,高效率地实现我们的监管。
1、建立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关口。一是严格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对那些不具备生产经营主体资格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无照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以保证商品质量的源头,二是实施商品准入制度,对纳入商品准入的食品建立进货台帐,对销售豆制品、肉类、禽类、粮食及其制品等列入商品准入范围的食品,应当提供供方营业执照和商品有效的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有关证明文件。三是进一步完善索证索票制度和进销货台账制度的具体内容,四是实行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在巡查和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应当立即下柜,并责令退出流通领域。要把强制性推行标准,作为保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严防有毒、有害食品从市场中扩散出去。
2、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结合,确保监管到位。首先,基层工商所在辖区内要全面实行经济户口网络化管理,将日常巡查落到实处,在巡查中抓好重点食品的抽查。尤其加强对三类食品的抽查,一是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二是相关部门经常查到有问题的食品,三是社会和媒体重点关注的食品。并针对流通环节食品的不同来源、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风险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分类监管。四是围绕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消费投诉较多的食品;围绕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围绕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经营门店等重点场所;围绕五一、十一、中秋、元旦、春节和夏季、秋冬季节日食品和季节性食品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特别是针对前段时间雨雪冰冻灾情的实际,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切实保障灾后食品市场安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迎奥运食品市场检查工作。其次,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食品质量问题,应及时反馈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请统一组织抽查、抽检,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其三通过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有犯罪情节的,及时移交给司法部门,对其他违法分子起到强而有力的震慑作用。
3、借助社会力量,构建监测网络。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有计划地开展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和市场快速定性检测,建立与现行的工商监管方式相适应的市场监测网络,搞好食品质量监测.4、举报维权并举,加大查处力度。借助12315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红盾维权活动。在各街道、社区、学校、超市、集贸市场、大型商场建立举报投诉站,做到有报必接,接报必查,查必有果。在及时处理各种消费纠纷的同时,对涉及食品安全、损害消费者的违法案件,及时进入办案程序,加大对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办力度,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挂牌督办,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大要案件信息库,切实做到违法必究,加强对流通领域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处。
5、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在强化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加强同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物价、公安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互通信息,每逢重大节日,开展联合执法,端窝点、查大案,形成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假冒伪劣食品进入流通环节。
6、积极倡导诚信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媒体监督。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形式,及时披露假冒伪劣商品名提供质量信息。二是加强执法监督。通过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执法责任,以切实维护流通领单及其生产商、经销商,报道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查处情况,并通过发布消费警示,为消费者域食品质量的安全。
7、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不断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对市场上出现的有问题的食品及时锁定并在第一时间查出,做到早发现,早研究,早处置。
工商管理一班:闫莉萍
学号:1014101014
第三篇:梁平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及对策
梁平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
监管难点及对策
曾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鸭蛋、工业酒、孔雀石绿鱼、致癌保鲜膜”突显出我国食品安全环境已到了非治不可、刻不容缓的地步。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商部门任重道远!
一、梁平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难点:
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靠重庆忠县和垫江,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北接四川省达州和开江。全县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315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88万人,其中县城人口9.8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20万人。该县食品安全总体是好的,没有出现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这与工商部门加强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密不可分,但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
(一)、食品经营行业规模大小参差不齐,经营者知识水平高低不一。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未能履行其法定义务,进货时未能查验供货方合法经营资格,索要该批次食品质量检测报告,进货台帐应付了事,意识不强。一
(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时首选价格“便宜”,先选择价格低的食品,然后再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不知道查验产品的质检报告和生产日期、保质期,更有甚者连QS是什么都不知道。
(三)、梁平县辖区留守老人的副食店问题突出。
该县辖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存在大量留守老人经营的副食店,这些店面面普遍存在规模小,收入低,文化低,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来更无法制作食品台帐,对工商机关的检查执法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感到厌烦。这些食品经营者的商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强行取消市场主体资格基本不可能。
(四)、部分食品经营者诚信意识差。一些经营者为牟取非法利益,将已超过保质期食品混迹于同类新进产品中销售,将自身的损失转嫁给不知情的消费者。该县工商机关在09年执法检查过程中共发生类似情况数十起,令人恼火的是某些经营者认为还算不上事,心安理得。
(五)、无照经营存因复杂,履禁不止。如该县辖区存在的糕点制造、销售及白洒酿造行业因达不到“QS”申办标准,不能提供前置手续无法取得工商登记,虽然通过工商干部多次上门催办、责令改正,但仍有部分经营者达不到QS”申办标准,继续无照经营,取缔难度非常之大。
二
二、梁平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明确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首先是要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深刻理解立法意图和近年全国食品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使全所职工首先懂法,增强干部责任感、使命感。紧绷一根弦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年初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拟定出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怎样管、管什么、管成什么样,每个执法人员要心中有数,在监管过程中与监管对象尽量做到出口有依据、处罚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二是按照“监管责任落实,监管重心下移”和“所管片、人管段”的要求,依托“经济户口”和网络式监管,监管干部要熟悉分管片区基本情况,对不同类型(性格、行业、规模)的食品经营者要拟定出相对应的监管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并将食品质量监管的考核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人,与干部评先评优、绩效考核挂勾,有奖有罚,打破有遇事一窝蜂,有事一哄散的大锅饭格局,营造一股比干劲、争荣誉的良好风气。
(二)、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食品经营者
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是推行“面对面、点对点”联系制度,组织辖区市
场业主、食品超市、部分食杂店经营者等进行食品安全集中培训,面对面地提高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另外该县 三
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规定》、《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裁录有关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建立食品进销台帐,无照经营,未亮照经营等行为的相关罚责进行汇总,以通俗、浅显易懂的一问一答的方式编辑成《工商执法知识常识性问答》宣传册。利用日常巡查和登记办照等时间点对点向监管对象进行散发、解释。二通过“3.15”活动以实物展示“真、假、伪、劣”和现场比对等向群众普及食品鉴别常识。该县系农业县,辖区群众大多无学习习惯,仅仅依靠散发食品安全宣传图片、资料,并不能达到教育宣传的目的,执法人员更应该人性化的以实物展示和现场比对一目了然的方式向群众传受认假、识假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现场受理消费者申投述,尽量增强消费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真正的发动群众这个广大团体投入到打假、治假这场人民战争中来。
(三)、抓住重点,专项治理。
针对留守老人副食店,工商部门首先应该向当地党政汇报取得党政和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利用公共执法资源共同开展执法活动,降低执法风险。二是利用场镇、集贸市场设置板报、张贴栏定期制作食品安全方面专题简报,向该经营户所在地消费者随时公示其伪劣食品的危害,斩断他们的市场需求。三是“乱世需用重典”查处一两个典型,威慑其他不法经营者。四是随时巡查这些人的门市,检查他们的商品 四
质量,提示到期和即将到期食品,潜移默化他们淡薄的商品质量意识。
(四)、抓好质量检测,坚持日常检测与快速检测、定
向检测与不定向检测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充分发挥食品快速检测仪作用,年初制定快速检测
实施方案执行,制定快速检测计划,利用场镇集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现场快检,扩大快检影响范围。二是开展好重点区域、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行业、节假日市场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有针对性地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及肉制品、蔬菜、调味品、饮料、月饼及糕点、酒类、水产品、豆制品、鲜奶及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食品集中时间,集中人、财、物力开展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适时公布监测信息,并及时发布消费提示、警示等,引导科学合理消费。
(四)、畅通举报途径,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畅通消费维权举报途径,进一步扩大消费维权网络的社会覆盖面。今年来该县工商机关在乡村、学校、社区、大型超市等经营场所设立81个基层消费维权站,就近方便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做到及时、快捷地化解消费纠纷,及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切实加大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
(五)、强化企业自律意识,积极推行 “食品安全示范店” 评选工作。引导企业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促进经营者加强食品质量的自律管理,严禁不符合规定和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入市,健全不合格食品退市的跟踪监管机制,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把创建评选 “食品安全示范店”作为手段之一,以点带面,形成食品经营者主动自律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梁平县食品问题存因复杂,有些由来以久,如一些前店后厂的食品经营者,前面是门市,屋后是生产加工作坊,因规模受限不能取得QS,仍继续经营,这就要求在监管执法中应积极与其他监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互通监管信息。对达不到生产标准的食品经营者劝其改行,工商部门全力帮扶,提供方便,需要补办前置条件的劝其按规定补办,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领导积极反馈工商机关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动态信息,使其清楚知道工商机关所做的工作,掌握工商机关近期监管执法工作开展情况,力争使本部门的工作取得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满意、支持。
六
第四篇: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农村食品安全不是游戏
最近,电视上总是出现这样的一个广告,广告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把玩着手中的布娃娃,给她梳洗、穿衣,最后把它放在一个小餐桌前,餐桌上摆满了各种餐具和食物,广告到此浮现了一段文字,“食品安全不是游戏”,农村的食品安全也不是游戏。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主要在于广大农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相对较多,他们考虑最多的可能是价格问题,而非安全问题,至于安全检测就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农村食品进货渠道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把关,解决食
品安全隐患。
三、在农村增加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增派安全检测专业人员,增加对农民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基础知识的培训。
四、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农民防范意识,树立安全生
产、安全食用农产品的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
五、加强社会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出现问题要严肃解决,并
责令整改,推动广大农民共同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第五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及对策分析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及对策分析
下花园区工商局 单飞跃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众福祉,如何把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关口,已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急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阜阳奶粉事件、龙口粉丝事件、重庆火锅底料等事件告诉我们,对食品安全事件,我们要找准原因,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一、当前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源头污染方面问题较突出
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非法生产、使用违禁农药的行为屡禁不止;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大部分是小、散、乱式的家庭小作坊,相当一部分原料质量、卫生条件无保障,一般很难保证食品质量的合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大量使用劣质原料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不力,而流通环节监管处于整个食品安全监管链条的下游,问题食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呈分散状态向各个食品经营户扩散,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执法人员数量有限这便成为了工商部门的监管难题。
(二)销售环节问题突出
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很有可能成为假冒伪劣集散地;一些经营者伪造或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现象时有发生。而工商部门和被监管者之间 1
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工商部门食品安全检测手段落后,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工商部门没有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的快速检测往往数据不准确,只能采取委托检测机构检验或者送检的手段,这就造成了监管手段繁琐、监管成本过高、监管周期较长的现象。
(三)农村食品安全特别突出
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人口较多,收入较低,监管薄弱,所以不法分子极易将假劣食品销往农村的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已成为影响农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
(四)食品标准不健全
据统计,我国有食品标准共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多项。但是,这些标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而这些标准至今没有具体化。
(五)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体制仍有障碍
目前,食品安全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在这种监管体制下,一些环节的职责仍难以分清或替代,导致监管部门多、监管内容重复、监管职能交叉,已经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同时,在我们工商系统内部食品安全工作中许可在食品科,监管及营业执照发放在分局,农产品监管在市场科,食品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在企监科,这就造成了我们内部的职责划分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六)经营者的素质差异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隐患
食品经营者缺乏良好的经营自律意识和规范的自律行为习惯,在现阶段,对食品经营者的准入门槛太低,由于大部分食品经营者文化素质太低,导致工商部门所要求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等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七)监管手段不足
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点多面广,由于监管人员少,传统逐户登门的监管方式工作强度高、难度大、效果不理想。而且传统的监管模式注重专项整治,而缺乏长效机制,治标不治本。以上问题,一方面说明食品安全工作,已经引起了包括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在内的各级工商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投入、宣传和执法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执法队伍。长期以来,我国的市场整治总是循着这样一条轨迹:新闻曝光——消费者叫苦——政府干预——企业整改,这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公式,但是每当这个公式完成后,下一次整治仍是这种公式的循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的结果是每次整治行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上。食品安全监管缺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经营者自律与执法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全方位无缝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与对策
(一)明确食品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食品安全关系着亿万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社会稳定。维护食品经营秩序、营造消费者满意的消费环境,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
监管,也需要食品行业组织的自律,更需要食品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有利于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真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完善各项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1、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食品市场巡查、信息公示、食品不合格退市、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提高食品经营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普遍提高食品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逐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行为。
2、构建从源头抓起,无缝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以生产经营主体自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
3、落实责任。食品安全监管应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在监管中,可采取划片定人,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执法人员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真正到位。
4、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日常巡查。一是查看各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制度落实情况;二是查验进货渠道是否规范,特别是要认真查验批发商的进货渠道;三是检查食品质量,重点是有无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四是对制度不健全、经营不规范、群众投诉较多的食品经营者,将其列为严重失信,进行跟踪监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监管实效。
5、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特点,采取行
之有效的措施,将监管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对分散于城乡结合部、村镇的各类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经营门店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教育广大农民不要购买食用伪劣食品,发现伪劣食品及时向执法部门举报,建立从乡镇到村、组、户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使维权工作到村、到户、到田间,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6、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充分利用12315申诉举报电话、市场巡查等渠道,了解掌握食品安全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建立起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做到“发现快速、决策快速、控制快速、处理快速”,力求集中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食品安全对群众的影响。
(三)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现实中,食品标准不统一,不但老百姓糊涂、执法者困惑,企业也不知道该把“菜”往哪个“筐”里装。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使得企业无所适从。一些小的企业自行制定标准进入市场,而一些假冒伪劣食品也鱼目混珠,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因此,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急不可待。同时,要统一对食品标签的管理,例如,在食品包装特定区域以固定格式划定食品标签标注区,这样便于消费者更好的了解该食品的信息。
(四)实施缺陷食品强制性召回制度
食品召回就是使一些对公众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可接受风险的食品采取撤除销售和撤除消费领域的行动,食品的生产商或者经销商获悉其生产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的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依
法向政府部门报告,及时将食品的质量缺陷告知消费者,并从市场上和消费者手中收回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予以更换、赔偿以进行补救。
(五)继续改革执法监管体制
推行综合行政执法,逐步探索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监管体制;推进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对食品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要从严从重进行处罚。建议在工商部门内部对食品安全监管实行专门科室进行单一监管,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专业性知识较强,而分局目前除了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外还有其他各行业的市场准入及监管工作,市场口的农产品监管交给分局、企监口的食品无照经营查处取缔也交给分局,食品口对分局的食品安全工作督导力度不够,这就容易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遇到上级检查时往往采取集中突击的方法,而平时对日常监管不够重视,这样的效果基本上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工商部门应当由专门的机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方面的所有工作。
(六)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要从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创新监管手段(如监测手段)、完善管理制度(如企业自律制度)、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和执法手段(如强制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在制定新的法律时,应考虑加大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行政责任的力度,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一旦发生一定的违法行为,禁止其终身进入食品行业,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和制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