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洪祝同志在全省 “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29日)
赵 洪 祝
同志们: 去年在宁波召开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以来,全省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今天,我们在杭州市桐庐县召开现场会,目的是总结交流去年以来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工作。上午,与会同志参观了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建设现场。刚才,慧君同志的讲话全面总结了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并对推进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还表彰了一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桐庐、安吉、龙游等县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希望各地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去年宁波会议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呈现出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可喜景象。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初步显现了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各地在认识和工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我们要不断深化认识,正确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一)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协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新型城市化是人们在总结和汲取国内外城市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改善城乡关系、城际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既注重集聚农村人口和资源,又强调城市的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促进“三农”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既要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又积极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改善生活质量和乡村生活城市化;既着力推进城市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和避免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又坚持城乡环境统一规划、共同防治,促进城乡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治建设的同时,不仅不否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而且还把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培育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在农村范围内集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准确理解新型城市化的涵义,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二)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
这些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效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就使一些地方和干部误认为村庄整治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了“新村庄建设”,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要求变成了“村容整洁”一个要求。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也有这样的片面认识,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治建设水平。这里,有一个对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问题。去年,省里印发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要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四美”总体要求,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的四个体系键设。这是省委、省政府为了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同步推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设计的把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它不仅追求城乡协调发展、农民生产致富,还追求城乡合理布局、农民创业创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治建设水平,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需内容”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的“龙头工程”,但不是全部内容。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要求,正确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美丽乡村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就使一些地方和干部常常津津乐道于GDP、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对为此付出的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则想得不多、说得不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做得也不够。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强度的日益扩大,面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废弃物的与日俱增,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理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正是我国和许多国家对传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美好期待。农村是自然资源和优良环境的贡献地,是城市污染的转移地和农业污染的发生地,也是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的所在地,应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治污为重点的绿色城镇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以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省尽快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建设美丽乡村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有为之举。
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确保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通过这几年实践的历练,我省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重经济轻民生、重增长轻生态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以人为本和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理念和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合体,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重视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加正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规律,更加密切地联系农民群众,更加有效地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实践舞台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一、发展与转型同步、传承与创新结合、建设与管理并举,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木要求。
(一)坚持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这些年,我省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这使我省不仅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也成为全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但是,从我省内部来看,城乡之间许多方面发展仍不均衡,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差距上。从居住条件来看,虽然“住有所居”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不少农民群众居住质量仍然不高,有的居住在危旧房中,有的居住在偏远山村,有的甚至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从基础设施来看,虽然全省行政村的交通出行、饮水安全、通电通讯等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少地方村内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薄弱。从公共服务来看,虽然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上已覆盖全体农民,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仍然不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一要把培育建设中心村、集聚农村人口作为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综合性举措,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动自然村和农居点缩减、偏远村落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农民异地搬迁、农房异地改造建设,配套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促进农民在集中居住中改善居住条件、共享公共服务。二要把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作为普遍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以“保留村”为重点,推进危旧房改造建设,整治和拆除闲置房、废弃房、私搭乱建房,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发展卫生、文化、体育、托老和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努力提升农民品质生活的条件。三要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联网公路、饮水安全和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开展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的便捷度和安全性。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产业是任何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是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根本,也是美丽乡村的根基。这些年来,我省在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十分注重配套发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初步形成了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农村产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推进不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管理不严,对农村环境的负面影响明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庄整治建设结合不紧,集体物业经济发展不快,村级集体经济对村庄整治建设和环境保洁的支撑乏力。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业为基”,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一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基础,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型业态,加快推进化肥、农药的科学化使用和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农作物废弃物和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重要基础。二要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纽带、农家乐经营户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格局,切实加强农家乐污染整治,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利用生态与回馈生态良性互动的农民增收大产业。三要把社区服务业和集体物业作为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应有之义,特别要积极利用中心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集体物业,积极推进家庭工业、来料加工业加快发展和集聚发展、大力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三)坚持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
美丽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色,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征,是农村吸引游人的直接动因,也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 这些年,我们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作为首要任务,农村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但是,与生态、环保、美化的要求相比,农村环境仍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植树绿化尚未全面覆盖,沼气、太阳能、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等节能环保设施和材料尚未普遍使用,村庄之间各类环卫环保设施尚未连成一体,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尚未连线成片,农业面源污染尚未有效防治,农村环保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我们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这个重点。一要把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整体推进沿路、沿河、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带打造,成片推进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努力从整体上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美化农村田园景观。二要把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加快推进“待整治村”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积极鼓励农户使用太阳能、沼气、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等节能环保设施和材料,切实加强畜禽饲养场环境治理和排泄物沼气化利用,着力提高村庄环境质量。三要把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保证,切实加强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环保设施维护、绿化苗木养护等工作,探索建立政府补助、村集体和农户为主的管护经费筹措机制,确保农村环境长期保洁,重塑农村田园风光的美景。(四)坚持把发展乡村文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同样也是一个区域、一个村落的魅力所在。这些年,我省在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一直强调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一大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得到快速培育和建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文化保护和创造还远远不能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文化遗产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销声匿迹,一些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濒临失传;文化创造活力培育滞后,文化教化功能发挥不足,农民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农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下个月我们即将迎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问题,文化建设也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新的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彰显乡村文化特色。一要把保护和培育文化特色村作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主体,切实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木、古家具、古农具等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切实加强乡村文化的创造,大力培育产业文化、生态文化,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保护和区域品牌培育,丰富特色农产品节庆活动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饮食文化,传承和创造以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努力使乡村文化成为美丽乡村的亮点和休闲旅游的卖点。二要把培育和创造乡村地域文化作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载体,结合连线成片的环境整治、景观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平原、山区、海岛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带。目前,各地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纷纷推出的幸福乡村、秀美乡村、和美乡村、童话乡村、魅力乡村、洁净乡村等,要进一步赋予其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积淀,彰显其文化魅力,努力使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的“名片”和凝聚人心、激发热情的“引擎”。三要把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作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落脚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用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乡村文化教育、引导、感化农民和游人,促进农民和游人在接受人文熏陶后更好地呵护自然、弘扬先进文化,让生态伦理、环保责任深入人心,激发农民建设美丽乡村和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游人的文化传递作用,引导农民接受先进的城市文明,改造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努力形成人创文化、文化育人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三、大力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设美丽乡村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代的好事。我们要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更加自觉地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强化组织领导、要素投入、宣传引导、管理服务,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切实把建设美丽乡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继续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协调机制,做到工作上统筹安排、资金上整合使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及时发现和分析工作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和帮助基层破解难题。要坚持以县为责任主体,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保障要素,形成合力,强力推进。要切实强化考评激励,把建设美丽乡村的绩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二)强化综合协调。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资源力量的整合集中、协同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自觉地将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实行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统筹使用。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美丽乡村建设点倾斜、集聚,促进项目集成与配套,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抓好相关工作的衔接,协调做好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中心镇建设、农民异地搬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要顺应村落数量减少、村庄规模扩大的趋势,创新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型社会管理组织,探索行政村合并后民心融合、村民自治、集体资产管理的新机制。(三)强化要素投入。
建设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体,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增加财政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文撑、引导和保障作用,现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要逐步转用到美丽乡村建设,县一级要加强对省级各条线上项目和资金的整合。要积极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建立多渠遣的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的项目平台,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创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四)加强舆论宣传。
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教育和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工作交流沟通,宣传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促进条块结合、区域互学,提高全省美丽乡建设的总体水平。要精心组织策划,拓宽宣传渠道,广用舆论媒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惠及全体农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创造农民幸福生活,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2赵洪祝在全省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上的讲话(印刷稿)
在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2年10月10日)
赵洪祝
同志们:
这次在丽水召开全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总结交流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会议期间,大家参观了莲都区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和农村环境“四边三化”整治现场。会议还表彰了201213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莲都、临安、永嘉等县区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并结合实际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下面,我围绕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当前工作实际,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是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第十年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三年。这些年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点上探索到全面铺开,呈现出理念不断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覆盖不断扩大、成效不断显现的可喜景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和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6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任务,明确要求在下一步发展中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生态浙江,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优化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全省人民物质上共同富裕和精神上共同富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向深入。
(一)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来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进入“全面推——
进城乡融合”的新时期。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中长期积累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既始终是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重点所在,也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潜力点、增长点所在。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还是从我省的实践看,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都是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正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浙江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全面把握新阶段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是现阶段扩大有效投资、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扩大有效投资、拉动内需是实现稳增长和转方式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手段。今年8月,我们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大会,全面部署了促进有效投资的各项工作。建设美丽乡村是我省农村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既能够直接拉动投资增长,又能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那些出身于农村的省外海外浙商来说,美丽乡村建设还为他们回报家乡父老、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发展空间,是促进浙商回归、刺激投资需求的重要阵地。这些年来,我们在推进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社会各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000亿元,充分表明了美丽乡村建设对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
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政策、规划、服务和舆论引导,努力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我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力举措。
(三)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的创新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政策,不断增加公共资源对“三农”的配置,农民人均收入率先超万元、连登新台阶,并已经初步消除了公共服务在种类上“城多乡少”的格局。但也要看到,当前我省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公共服务在标准上“城高乡低”、质量上“城优乡劣”、制度上“城乡二元”等问题更受各方关切。推进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统筹推进农民饮用水、乡村公路、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电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解决一大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积极创造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的机会和渠道,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我们要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逐步引导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民增收方式,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四)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生态文明、促——
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乡村建设实质上就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农村各项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融入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推动“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建设。
二、明确目标任务,科学把握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要求
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圆满完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第二轮阶段性目标任务。对于这项坚持十年、基层百姓称道的民生工程,我们要一以贯之地抓下去。在新的发展阶段,我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总体部署,把建设“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作为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本导向,以中心村培育建设和文化村
保护利用为重点、农村环境全面提升和农民住房全面改造为基础,坚持“把重点打造为精品、让基础实现普惠”的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彰显人文特色,健全长效机制,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今后五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群众愿望出发,全面构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示范县、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庭院清洁户四级联创机制,到2017年,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标准,20%左右的县(市、区)培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60%以上乡镇开展整乡整镇创建,10%以上行政村成为美丽乡村精品村或特色村,5%以上农户成为美丽乡村庭院清洁户。
美丽乡村建设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更涉及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力推进。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五个统一”。
——
(一)坚持导向性与操作性的统一,不断提高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科学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打造美、展示美”的过程,离不开“美如画”的科学规划的指导。特别是对于相对脆弱的历史文化村落来说,为了更好地彰显乡土特色,无论是有形的建筑文物,还是无形的民俗文化,都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在即将圆满完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第二轮阶段性目标任务的新阶段,我们要更加重视规划设计问题,更加强调在科学规划中展现布局美,坚持规划导向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做到科学规划和依规建设的统一。一要注重上下联动。发挥各类编制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特别是要把大专院校所属规划设计单位视野广、理念新和基层规划部门情况熟、底子清的优势有机整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切实做到规划既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导向,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二要注重规划深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地编制保护利用的修建性详规、建筑设计施工方案等,明确保护利用的核心区、控制区和搬迁安置区等功能分区,明确保持村落格局、历史风貌和整体环境的措施和要求,明确古民宅等古建筑的墙体加固、顶瓦修补、立面改造及构件修复的措施、强度和要求,明确与村落物质遗存相呼应的风土民俗等发掘、保护和传承的要求,明确改善村落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强度和要求。三要注重规划对接。深入
分析区域发展潜力,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重点破解各类规划对接难问题,积极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用地空间,努力做到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四要注重阳光操作。把农民群众的参与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制定农民群众深度参与的规划实施方案,确保让农民群众了解规划、支持规划并参与规划的实施。
(二)坚持普遍惠及与重点打造的统一,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美丽乡村建设,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新阶段的转型升级,是新农村建设在浙江的地域化、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浙江特点和地域特色。在全面完成千万工程第二阶段目标任务基础上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的统一,以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为支点,以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以“四边三化”为基本面,从根本上、整体上、区域上改变浙江乡村面貌,把浙江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一要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精品村。美丽乡村之美体现于村庄的个性,克服村庄建设“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浙江农村的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丰富而且迥异,要从这样的特点出发,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仍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村庄的个性和亮点,突出“一村——
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全力打造支撑美丽乡村地域品牌的精品村。要按照今后五年把十分之一左右村庄培育成为精品村的目标,认真谋划,深化、细化、具体化,确保落实到每一个村。“十二五”期间,要每年启动300个左右中心村,继续执行已有的各项扶持政策,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二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乡村不是零打碎敲式地单单做几个盆景,而是要努力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打组合拳,以精品村为支点,以景观带为轴线,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以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迹等为区域重点,以沿线绿化、干净整洁、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县每年启动2—3个连线成片创建区块。三要扎实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前段时间,我们启动了全省“四边三化”行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净化、绿化、美化),这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基础工程。这方面,国家有关部委包括环保部、铁道部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要抓紧行动起来,努力使“四边”区域的环境风貌成为展示浙江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反映浙江社会精神风貌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阵地。
(三)坚持现代村居与传统文化的统一,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历史文化村落充分体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且有着良
好的经济价值。彰显美丽乡村的乡土特色,当前最紧要的就是要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每年启动240个(其中重点村40个)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全面开展特色建筑的修复与置换、特色风貌的保持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科学整治与建设,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在具体工作中,一要悉心保护传统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氛围。采取有效措施,精心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让它们古韵长存、永续利用,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给后人。二要深度挖掘悠久的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掘文化村落中凝结着的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交融中,不断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三要有序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村落资源。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发展古村落休闲旅游、民间工艺作坊、乡土文化体验、传统农家农事参与等特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走出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城市化、美丽乡村建设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四要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历史文化村落的个性特点,正确处理好保护保全古建筑与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居住条件人性化的要求,科学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历史文化村落的环境面貌,不断显现历史文化村落的田园意境。
——
(四)坚持当前建设与长效管理的统一,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既要重视规划建设上的高水平、高质量,更要重视管理创新,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着力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着力改造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力求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门票、开放共享的景区。一要办好农村垃圾处理这件最基本的实事。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净、形、景”的要求,积极探索“分类减量、源头追溯、定点投放、无害化资源化”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全面开展清洁工程,让“自然、朴素、清洁”成为美丽乡村的第一感观。二要夯实农村环境基础。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五大基础项目,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要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按照“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全方位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健全“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创新完善筹资机制,探索建设村综合保洁站,开展“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工作,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庭院清洁户”,不断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坚持美化环境与促进增收的统一,不断夯实美丽乡村
建设的工作基础。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要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我们要秉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富民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一要坚持打生态牌。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立足生态,编制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二要把农业“两区”作为展示区域美丽乡村特色的重点来打造。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三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进一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古村落文化游和“农家乐”体验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在浙江的特色实践。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全局工作,强化组织——
领导,加大要素投入,加强宣传引导,努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奋发进取、有所建树。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组织实施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地抓好这项工作,做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帮助基层破解工作难题,不断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采取务实措施,积极开展工作,带领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省级财政要通过“优化资金结构、适度增加总量”的办法,落实好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专项资金,重点确保美丽乡村连线成片景观带创建、中心村培育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等项目的资金需求。市、县两级财政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要积极引导浙商回归,深入开展村企结对活动,鼓励社会各方面资金和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落实用地保障。“落地难”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和历
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瓶颈。省有关部门要单列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各地要确保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用地指标及收益的分配政策,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需要。要进一步落实“村留地”政策,保障村级集体物业经济的用地需要,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建设共担,成果共享”的理念,按照“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建设项目的部门协作,捆绑落实建设计划,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异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饮用水、乡村文化中心、乡村体育、绿化示范村、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农村电气化、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农村土地整治、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等项目的有机结合,不断形成建设合力。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规费标准、优化服务质量,凡涉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收费项目,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五)营造舆论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努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大力推进创先争优,善于发现先进、宣传典型,使美丽乡村建——
设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突出重点、重心下移,以广大市民和农民群众为重点对象,持续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努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心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三篇:赵洪祝同志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6月15日)
按:6月15日,我省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将有关讲话要点印发。
赵洪祝同志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15日)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刚结束,紧接着就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这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系统总结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完善政策举措,着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打造浙江发展新优势。
一、充分肯定成绩,增强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2008年9月高规格召开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抓紧抓好。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 设,我省服务业呈现出增长加快、结构优化、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服务业总量和人均水平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7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位居全国省区市第4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5万元,位居全国省区首位。
1、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省注重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巩固特色优势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的产业层次、产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商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商贸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流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港口运输、商品市场、旅游等服务业特色优势更加明显。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蓬勃生机,涌现出阿里巴巴、淘宝网、网盛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
2、服务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推进服务业质量建设,积极培育大型服务业企业,使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服务业投资不断增加。2008年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之后,编制实施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两年共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343个,总投资4311亿元。服务业标准、品牌、质量创新有效推进,劳动生产率 持续提高。大型服务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物产集团、国贸集团、宁波银行、浙江远大、银泰百货等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服务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大大促进了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
3、服务业布局逐步完善。我们坚持统筹城乡服务业发展,鼓励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实现了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农产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农家乐等新的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业向农村拓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顺应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
4、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效益与速度同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在我省“保增长、促转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税收贡献率明显上升,2010年全省服务业税收收入287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51%,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底,全省服务业就业规模达到1240万人,比2005年增加296.7万人,服 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4.3%。同时,公共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事关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服务业加快发展,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5、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我们积极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规划政策,努力破解资源要素约束,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和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规划引导,制定出台《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配套实施上百项政策措施。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大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土地保障力度,进一步减轻服务业企业的负担。各新闻媒体深化宣传我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和政策举措,营造了服务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市场准入存在不公平、不规范现象,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服务业总体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化思想认识,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摆到更加 突出的战略位置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我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特别是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上升到国家战略。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港航物流、金融信息等海洋服务业的大发展是重中之重;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市场转型和服务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我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服务业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1、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产品经济、实物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依靠服务经济的带动和支撑,服务业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目前,我省人均生 产总值已超过7500美元,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服务业向各类产业渗透,数字服务业、网络购物、敏捷制造、远程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现代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极大地增加服务的消费能力,无论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业,都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必然有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拓展国际服务贸易领域,迎来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在全球服务大市场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紧紧抓住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充分释放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服务业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渗透于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兴旺发达,可以促进工农业产需的衔接和生产的扩大,促进消费的扩展和生活的改善,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的产品加工制造在下降,但制造业绝对量仍在增长,靠的就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工程总包等服务业的带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也是依靠技术研发、产中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的支持。可以说,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近年来,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有两大问题制约着我们:一个是制造业规模大,但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率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另一个是投资、出口拉动力强,但消费的增长贡献率仍然偏低。这两大问题都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很大关系。“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能否加快发展、增量提质,将决定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有效扩大和开拓内需,增强消费拉动力,推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集约化、高度化,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浙江科学发展之路的具体实践。去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离不开 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一般工农业相比,具有占用土地少、物质投入少、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优势。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利于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低碳消费,倡导绿色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近,国家下达了“十二五”时期我省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的目标任务。要完成这一节能减排任务,最重要的举措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切实把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
4、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业既直接提供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又具有门类广、领域宽、就业弹性大等特点,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劳动力就业,把人口压力转化 为人力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继续转移富裕劳动力;发展现代工业,需要减员增效;而发展服务业,无论是高端还是中低端行业,都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而且,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当前,我省城乡居民消费将呈现出由生存型需求加快向发展型需求转变的趋势,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穿、用等产品性支出的比重继续下降,住、行、游等服务性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更高更多的需求。这都要求我们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产品,更好地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构建普惠均衡的大社保体系和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服务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抓住发展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 略,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完善,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省初步建立“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高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服务业发展总量扩大与质量提升并重。既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努力改变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又要注重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品牌创建、效益提升和区域布局的完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质量,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培育新兴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既要大力发展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和高端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培育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又要大力改造提升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传统服务行业,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巩固传统服务业优势。
三是坚持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统筹发展。既要遵循 服务业向城市集聚集约发展的一般规律,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业综合功能,培育壮大县域服务业特色优势;又要坚持以城带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四是坚持服务业发展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又要抓紧制定规划,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五是坚持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发展。既要依托我省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和市场优势,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服务领域,拓展省内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要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拓展服务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六是坚持服务业改革与创新互促共进。既要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切实破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建立公平、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又要鼓励和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重点任务:
1、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速提质。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要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11个重点产业和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总量规模,增强服务功能,细化专业分工,深化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加快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积极鼓励制造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积极鼓励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产业链两端延伸,积极鼓励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变,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是抓好五大行业:一是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集聚区,打造全国领先、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港口物流、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物流、城乡配送物流为特色,以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建设为重点,以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为支撑,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中介及推广等服务为重点,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提升发 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努力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五是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提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检验检测等行业。
2、加快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积极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科技和现代经营方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使之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加快培育商贸流通业的名牌商标、商号、老字号、知名商业中心和特色街区,大力发展社区标准超市、便利店,积极构筑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海洋等特色旅游,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覆盖面,优化土地和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新领域,鼓励发展养老服务、卫生保健、体育健身、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 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区教育、劳动就业、优抚救济等社区公共服务,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3、大力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具有高智、高效、高带动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要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人文、科教、市场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和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在配置资源、优化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运营方式,鼓励和吸引大企业参与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和国际物流岛建设,完善海陆联运集疏运网络和金融信息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高度重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提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能级,推动传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深度应用,健全金融、物流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和诚信市场体系,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 心。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文化强省建设,重点发展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技等重点行业,扶持新兴文化服务业态,形成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规模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打造若干文化创意城市。四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紧紧抓住全球服务外包大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离岸外包业务,努力推进在岸外包服务,重点拓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特色服务外包产业。五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要求,重点扶持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咨询等行业,提升市场化服务水平。六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设立总部、地区性总部,支持经济强县引导民营企业总部集群化布局。
4、推动城乡服务业互促共进。城市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和创新点,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城市。同时,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推动城乡服务业互促共进。坚持统筹推进城乡服务业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信息、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加快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和 金华浙中城市群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心镇和小城市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配置学校、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强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功能,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扶持面向“三农”的农村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住房改造建设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深化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的成果,加快发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5、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开放发展是增强我省服务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鼓励我省服务业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提高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继续巩固和拓展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国际建筑工程服务等服务贸易规模优势,重点扶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国际服务贸易,支持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和杭州空港经济区进行服务业开放创新探索,积极推进国际服务贸易便利化。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鼓励跨国公司来浙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 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引进优质资源。加快服务业“走出去”步伐,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引导运输、旅游等有比较优势和贸易分销等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对外投资。大力开展浙港、浙澳、浙台服务业合作,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6、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当前,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是束缚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公平竞争,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在“放宽”上下功夫,建立公平、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降低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等行业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领域,加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拓宽服务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深化服务业改革,必须抓好试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要坚持综合改革试点与专项改革试点相结合,把推进服务业领域的先行先试作为各项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市场准入、垄断行 业改革等领域,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突破,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杭州、宁波和金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国家级改革开放措施,探索建立推进小商品国际贸易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贸易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小商品国际贸易试验区。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脚踏实地地工作。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到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工作上更加到位,政策上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服务业加快发展对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挥好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和 分析工作,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要根据“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细化任务分工,推进项目建设,落实保障措施。
2、完善规划政策。服务业门类众多、涉及面广,在发展中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目前,我省已编制完成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十大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下一步,要突出抓好这些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的实施工作,更好地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引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形成大力扶持和规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整合使用各类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化使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益。着力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继续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总量。鼓励银行业积极开发符合服务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价格政策,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
3、抓好载体建设。载体建设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四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高起 点、高标准的要求,重点抓好6大载体建设。一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等为重点,加快建设100家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二是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在金融、科技、信息、物流、培训、会展、商务等重点领域,推进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服务业大企业集团。着力抓好100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着重培育若干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四是省级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平台。结合推进14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加快建设高品质、高效率城市新区和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五是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建设,加大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投资新热点。六是服务业质量建设。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培育20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推进500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4、强化人才保障。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解决人才需求缺口。要组织实施好《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行业协会为依托,结合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服务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化应用人才。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全面落实各类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切实解决高端人才和具有一定技能的专业人才在个人所得税、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住房保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吸引和鼓励他们来浙创业和工作。
5、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品牌创建、标准制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要逐步完善服务业市场秩序,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护自主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优化信用环境,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业信用体系,引导城乡居民采取灵活多样的信用消费方式。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重视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赵洪祝同志在共青团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赵洪祝同志在共青团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省广大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代表中共浙江省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省广大青年、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共青团中央对我省工作特别是共青团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今年9月,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同志出席我省工青妇工作会议,并对共青团工作进行有力指导。今天,周长奎书记专程前来参加今天的大会,刚才还作了一个内涵丰富、针对性强的讲话。我们要把团中央对我省工作的指导和关心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劲动力,以创新的思路、有效的举措,推进我省共青团组织建设和青年工作,更好地凝聚和发挥全省广大青年的力量,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省第十二次团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和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也是我省共青团组织不断健全、共青团工作深入开展、共青团事业创新发展的五年。这五年来,省委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帮助共青团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共青团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今年9月,省委专门召开全省工青妇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工青妇工作,对共青团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最近,省委常委会又专题听取了今年以来工青妇工作情况汇报。这五年来,在省委和团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谱写了绚丽多彩的青春篇章,展示了当代浙江青年的精神风貌,为我省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紧紧围绕巩固党的青年群众思想基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跟党走、创业创新作贡献”、“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等主题教育。二是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广大团员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组织开展浙江青年创业创新行动、蓝色海洋•青春建功行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三是紧紧围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着力改善青少年群体民生,不断深化新生代农民工关爱行动、希望工程等品牌项目。四是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开展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和青年农民工群体团建。实践充分证明,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当代浙江青年不愧为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
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厚望,对青年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视和关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青年在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他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他强调,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他要求,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全省广大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党和人民对青年的信任和重托,深刻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各项部署要求,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献计出力,进一步提升素质、增长才干、提高能力,进一步勤勉敬业、奉献青春、奋发有为,勇立时代潮头,积极创业创新,为推进浙江科学发展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
借此机会,我向全省广大青年提四点希望:
第一,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立高远之志。崇高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人们知难而进、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古往今来,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做党的科学理论的实践者、党的大政方针的拥护者、党的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要胸怀远大理想,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最大追求,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把实现人生的价值体现到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中,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生命之花。要充满奋斗激情,始终保持青年一代顽强拼搏、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在实现远大志向的过程中,不论面对怎样的艰辛,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始终充满信心,始终坚韧不拔,始终勇往直前,勇攀事业发展高峰。
第二,希望广大青年弘扬时代新风,修高尚之德。修身是为人之本,树德是成才之基。青年要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而且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广大青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要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实践,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者、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切实遵守道德规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心存荣辱之念,守住道德底线,努力明辨是非、知晓美丑、认清善恶、明礼诚信,促进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要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反对愚昧迷信、崇洋媚外、骄奢懈惰,努力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努力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努力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希望广大青年勤奋学习,成报国之才。学习是青年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是青年必须正视和承担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朱德同志也说过,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广大青年要倍加珍惜学习的黄金时期,把学习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针对问题去学习,带着思考去学习,结合实践去学习,努力做到勤学、苦学、真学。要更加重视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掌握党史知识,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思维方法和行动准则。要更加重视完善知识结构,从浙江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从知识更新和工作需要的实际出发,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素质全面的人、紧跟时代的人,成为工作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和先进模范。要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干事创业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真正成长为能负重任、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第四,希望广大青年勇于实践,创发展之业。实干成就宏伟事业,实干创造灿烂人生。广大青年要积极投身富民强省、社会和谐的宏伟实践,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我省“十二
五”发展进程中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同时大力承担社会责任,在造福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要勇当创业的生力军,成为创新的排头兵,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和水平,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坚持把勇于创新的精神与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方式创新,在创新创造中大显身手。要争做发展的突击队,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在磨砺中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在实践中让年华留下无悔的篇章。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团结带领青年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是共青团的光荣任务。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工青妇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履行工作的职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青年群众的力量,努力开创我省共青团工作新局面。一要进一步密切联系青年,扩大共青团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有效防止和克服“行政化、机关化”等不良倾向,积极回应广大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盼,更好地与广大青年加深了解、增进信任、贴近感情。二要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年,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三要进一步组织发动青年,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我省“十二五”发展建功立业。四要进一步热心服务青年,积极解决青年在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和问题,切实维护广大青年的合法权益,使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之家”。广大共青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始终做到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竭诚服务、求真务实、严格自律,努力成为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优秀干部。
全省各级党委要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的领导,做到真心热爱青年、热情关心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严格要求青年。要把共青团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听取汇报,提出工作要求,确保共青团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关心团干部成长,进一步做好教育、培养、选拔、任用、交流等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团的工作,为青年的成长进步和创业发展搭建舞台,为共青团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省委对当代浙江青年寄予厚望,相信具有光荣传统的浙江青年一定能继往开来、不辱使命、再创佳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
第五篇: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28日)
同志们:
美丽乡村建设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讲,可以说不是新启动,也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年来,应该说我们统揽“三农”工作的主题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从农村危房改造、文明生态村建设、水路电网“四通”工程、垃圾收运、文明大行动等工作,无一不是在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和谐人居环境。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对如何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在省住建厅的指导下,我市选取了东路镇葫芦村、昌洒镇白土村和东郊镇下东村3个试点村,通过挖掘、整合乡村资源,凸显乡村特色,建设我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目前三个村一期工程建设已完成,环境优美,初具旅游功能。今年,省住建厅出台《关于做好2015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通知》,并下达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任务,自2015年起,我市每年要选择1-2个重点镇建设特色风情(产业)小镇,每年完成不少于10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完成不少于20个行政村(含所辖自然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今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市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市特色风情(产业)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文昌市特色风情(产业)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指导我市特色风情(产业)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动员大会,是贯彻落实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拉开我市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
刚才,昌洒镇、文教镇和重兴镇对各自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几个方面的工作做了汇报,总体感觉都比较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深入推进这项工作。陈武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就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做了重要部署,讲得很具体,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更清晰、更明确的方向,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盛小卫同志讲了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美丽乡村、治理乡村的作用,讲得很好,我很同意。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搞好的工作,我们在讨论制定《文昌市特色风情(产业)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时就充分考虑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将工作规划到了2020年,为的就是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真正把我们的农村建设美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带动城乡繁荣和群众致富。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一、高点站位,着眼全局,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立足我市城乡发展实际,根据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带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握政策机遇,齐心协力打好这场硬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全面提升城乡综合发展水平。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们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创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两桥一路”加快推进,一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突破较大,城乡综合发展面貌显著改善。但我市城乡发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支撑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城乡规划执行不到位,一些村镇无序建设,整体形象提升较慢;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着城乡发展步伐。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基础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三农”工作水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提速发展。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城乡综合环境、提升对外形象的重要载体。环境的优劣既是一个地方社会进步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我们从2001年开始就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经过不懈努力,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综合环境建设?我们考虑,就是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和载体,通过典型带动、分批推进,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生态美好、宜业发展、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打造特色品牌、改善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建设美丽乡村,是加快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农村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是农村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从我市的发展实际来看,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几乎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各个领域,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升级版”。它的主要建设内容就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培育致富产业、加强基础配套,持续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使乡村面貌极大改观、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因此,可以说,建设美丽乡村既是市委、市政府响应中央和省的号召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和统揽,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举措,作为彰显市域特色、提升文昌市形象的有效平台和窗口,立足实际,通盘规划,以更高起点、更严要求,真正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把握内涵,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内涵丰富,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把握重点,突出特色,体现层次,尤其是要紧紧围绕“美丽”两字做足做好文章。所谓“美丽”,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好看、漂亮,也就是在形式、布局、风格、内涵等方面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给人以感官和心理上的愉悦。就美丽乡村建设而言,我们不能仅仅将“美丽”定格在表层或外在,而应该从深层次来体现,在人居环境、人文素质、文化氛围等方面,体现美的要素、体现美的内涵,彰显地域特色,最终实现“环境美、生活美、村风美”的总体目标。具体而言,“环境美”,就是要让群众居住的生态环境优良,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基础设施齐全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好;“生活美”,就是要让群众的收入持续增长,享受及时便捷的公共服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生活的比较幸福、比较舒心;“村风美”,就是要让群众有文化、有知识、会创业、能致富,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有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乡邻和睦,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建设美丽乡村,是当前乃至今后几年,全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和主载体,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各项工作,按照“让海外侨胞有浓厚归属感,让外出人员有亲切认同感,让旅游者有愉悦体验感,让本地居民有祥和幸福感”的建设目标,以展现城乡生态魅力特色、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创新机制制度为保障,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统筹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一要突出主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美、宜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以小城镇、新农村布局规划为依据,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完善”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认真实施好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和整治工程,着力提升和改善村庄综合面貌。特别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基础完善、人口集中、产业配套、环境优美的中心村、重点村,逐步发展成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要突出抓好城乡综合环境整治,采取综合措施,彻底解决小城镇、公路沿线、中心村和重点村环境卫生脏乱差,街区和主干道沿线交通秩序混乱、乱堆乱搭乱建乱挖等突出问题,并要建立健全乡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城乡环境“六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有序化、便民化)目标。各乡镇要把村庄绿化与发展苗林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以小城镇和村庄绿化片带建设为主体,以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为补充,提高乡村绿化综合效益,建设干净、整洁、舒适、美观的绿色生态家园。同时,要抓住建设陇上文化大县的有利时机,加强群众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不断赋予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要统筹力量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是城乡发展的根本保障。要结合双联行动、扶贫攻坚,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问题,促进群众生产与生活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片,持续推进,最终实现全覆盖、大改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群众的行路和住房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抓住全市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的契机,突出抓好乡村主干路网建设,逐步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并不断辐射到村组道路和田间生产道路,确保群众出行安全畅通、生产发展不受影响。要着力解决群众住房难题,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危改工程等民生,让群众永远告别危房,改善居住条件。同时,要认真抓好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公共服务。
三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生态旅游业等,市有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资金、产业扶持基金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并根据各村资源禀赋条件,分类指导开发成为以旅游接待服务业为主的“窗口村”和以生产加工旅游商品、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村”,创造更多产业机会。在产源地申报、资质审批、种苗培育、技术研发、技术支持、产品保鲜、包装、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简化各种审批程序,加快产业发展。立足我市热带生态资源和特色人文资源的挖掘,创新发展吸引岛外游客为主的庄园度假、民宿度假、旅游度假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度假。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特色餐饮、休闲度假旅游为基础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格局。四要创新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社会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应有之义。我们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实施“能人治村”等工程,进一步选好用好村级组织“带头人”,真正把有头脑、有魄力、得民心、能干事、善成事的优秀分子配备到村“两委”班子中,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提升村级班子带富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子,班子必须是全县的好班子、干部必须是全县的优秀村干部。同时要大力培养一批立志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乡土人才和致富能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组的带头作用。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设计各类活动的载体,使创先争优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及时总结宣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争创一流。三是要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和评选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群众思想高地,促进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县文明办要积极研究,突出重点,创新模式,组织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并对一些好做法和好模式进行认真的总结、提炼和推广;农村也要针对薄弱方面,突出示范带动,扎实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乡风村风文明。四是要不断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议事制度,有效推进村务、财务公开,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特别是要积极借鉴我们在参与式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鼓励群众参与村规划决策、项目实施、村务管理、融资发展等,不断探索村务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新机制,深化平安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三、凝心聚力,统筹抓促,全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当前,影响长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完善机制,统筹推进,力求实效。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镇村两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党政“一把手”要把这项工作切实拿在手上,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落实,“快”字当头,“干”字为先,全力抓落实。特别是对这次会议精神,各乡镇要迅速召开班子会、乡村干部会进行传达学习,尽快安排部署好各自的工作,确保在短期内掀起高潮、见到一些成效。分管市级领导和镇领导,要深入建设一线,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加强督查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各相关部门要切实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和工作措施,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协调配合要紧密。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繁重,各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预期效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及时指导各镇和部门抓好工作。各成员单位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全力支持和配合好乡村工作。其他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能和相关分工,积极支持、参与和配合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及时将各自领域的项目、资金和资源,向美丽乡村示范村布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及时到位。
三是舆论宣传要强势。各镇、各部门要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设立版面、发送短信等灵活有效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重点内容和目标要求,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凝聚推进工作的正能量。宣传部要牵头抓总,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发挥职能,开设美丽乡村栏目,经常性地跟踪报道,并大力宣传好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树立的先进典型,对工作比较突出的村、镇、部门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扬,并积极向省推介,示范带动促进落实。要通过广泛宣传与深度挖掘相结合,着力营造社会高度关注、干部激情创业、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是督查考核要严格。市里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序列,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以目标倒逼进度,以考核催生动力,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同时,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督查和情况通报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严格督查,找准问题,督促进度,以真督实查促进真抓实干。需要指出的是,对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市委、市政府将进行严格问责,并责令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同志们,建设美丽乡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一项惠及全体农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现在,我宣布,文昌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开始,各镇、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我市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努力为实现“幸福和谐新文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