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7:5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

第一篇: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

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

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发展变迁总是伴随着中国公证制度的演进和变化。岁月更迭,新中国公证制度经历了五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而真正意义上的公证制度上从198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开始,也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变。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在不断转变、市场经济目标已经建立、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因此,公证机构的性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国公证机构的性质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发展变迁

(一)人民法院职能期

在这个时期,公证机构在组织上是附属于人民法院的,在中央及大行政区、直辖市和县级人民法院内设公证室,办理象结婚、离婚、收养子女及有关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私营工商业者之间所签订的经销、订货、代销、加工等各类经济合同的公证。法律依据是1951年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暂行条例》,该条例确立了法院拥有公证的职能,也是公证立法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在这以后,陆续出台了一些地方性公证法规,比如1951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北京市人民法院公证暂行办法》和1952年6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命令公布的《中南区公证试行办法》。①自此,在我国大中城市及县级城市,这种设置在人民法院内部,属于法院系统中的某一职能部门的公证组织相继建立了。在我国,法院属于司法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因此,这一阶段公证机构的性质应归属于国家司法审判机关。显然,从公证的职能,公证权的性质来看,公证机构设在法院只是权宜之举。

(二)统一国家行政机关期

公证机构附属于法院这个时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54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后,公证机构正式由法院移交所在地区的司法行政机关,并筹建国家公证机关。从此,公证机构隶属于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开始了统一的国家行政机关期。

但是这一时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从法院系统脱离由司法部管理后,公证工作的范围迅速扩展至遗嘱、继承、收养子女、房屋买卖、死亡、亲属关系等多个方面,并且司法部于1956年颁布了《关于公证业务范围的通知》,要求各地公证处在原业务范围之外,加大力度办理有关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业务,仅1957年,全国办理各类公证业务近30万件,公证队伍也在发展壮大。这时期的公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法制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①

良好的开端也没能持续多久,被随后而至的动荡的政治风云终止了。在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中,司法部全体6名党组成员被打成“反党集团”,受到错误批判,然后1959年9月司法部被撤销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包括公证部门也在劫难逃,1959年公证机构被撤销,除基于国际惯例办理少量涉外公证外,公证业务基本停滞。公证机构一撤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许多需要办理公证的事项无法办理,许多需要公证的当事人欲投无门,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开始步入正轨,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979年司法部得到了恢复重建,1980年3月,司法部颁发了《关于公证处的设置和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确立了公证处归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工作重新由司法部负责。公证机构的性质也由此统一确定为国家司法行政机关了。

自此,中国的公证制度走出了低谷,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完善。1982年4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这是我国公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公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该条例对公证机构的性质、公证的任务、原则、业务范围和程序等都做出了规定,其中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这一条例,司法部于1991年4月1日颁布了《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等重要公证规章,使公证机构的性质步入一个稳定期。在《公证暂行条例》的第3条规定“公证处是国家公证机关”。再一次以法规的方式确定了公证处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性质,将公证处纳入国家行政机关序列。从而也就决定了公证处的公证员甚至包括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身份,依照干部管理规定任免。公证处的业务收费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公证员按照行政级别领取固定工资。在公证法律责任中,当事人遭受损失寻求救济的方式只能是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

(三)行政、事业、合作(合伙)三分天下并存期 1993年11月14日,中共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当前要着重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等。”将公证机构定性为市场中介组织,拉开了公证体制改革的序幕。1994年起,部分市、县公证处开始试行行政单位事业管理或改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0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要求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证机构,具体要求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尽快改为事业体制。改制的公证处应成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法人。今后,不再审批设立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但边远、贫困地区及近三年人均业务收入不足三万元的公证机构,可暂时保持原行政体制不变,但应按事业单位的模式管理和运行。①9月,司法部《关于贯彻<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的若干意见》又提出合作制、合伙制公证处试点。其实,早在2000年1月19日,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合作制公证处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选择1-2家进行合作制公证处试点。

至此,在我国现阶段,公证机构存在着行政机关、事业体制、合作制三种性质的组织形式。全国目前3150家公证处,已有1200多家公证处改为事业体制,部份省市进行了合作制试点工作,目前有38家合作制公证处。②在司法部《关于贯彻<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的若干意见》中,改革过渡期暂定为《方案》实施之日至《公证法》颁布实施之日。《方案》是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公证法》也已于2006年3月1日实施了,过渡期已过去一年多了,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有近一半的行政体制公证处没有改制,其中不乏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的公证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这个过渡期不应该无限期继续延长下去。

二、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多元化模式

我国公证机构从单

一、传统的行政体制公证处过渡到行政、事业、合作(合伙)体制并存的局面,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思想因素。目前,对于公证机构的性质,依然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对我国公证机构应采取何种性质的组织模式,也有着激烈的争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性质的公证机构各有何特征。

(一)行政机关性质

行政机关性质的公证处是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在《公证暂行条例》的第3条规定“公证处是国家公证机关”,第6条规定“公证处受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因此,公证处自恢复以来一直是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一个职能科室设立的,其编制、经费、人事、职务等都走行政序列。公证改革之前,全国各地的公证处都是按此设立起来的。行政机关性质公证机构有如下特征:

1、公证处的性质属于行政机关。公证处的编制、人事权归政府行使,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和拨款,在财务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公证收费要全部上缴财政,公证处的支出也由财政中心报销,公证处的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

2、公证处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统一领导,重大事项例如人员的进出,职务的升迁都由司法行政机关决定,公证处主任采用任命制。

3、公证员为国家公务员。公证员是国家司法行政干部,由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其升迁、辞退、劳保福利等按国家公务员管理,由国家按公务员统一的行政级别及标准任免,其公证职务不属于专门的法律职业,而属于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职位,因此,公证处现有一批老公证员是退伍转业干部。

4、公证处采用固定工资制。公证员的工资、医疗等都由财政固定拨款,公证员的工资水平靠职务、职称和工作年限,与公证收费没有太大关系。

5、公证处是司法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也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公证行为是国家行为,公证人员的法律责任归于主管司法行政机关。当事人因公证引起的争议,也是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解决,因错误或不当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要适用国家赔偿,而不是民事赔偿。

6、没有法定必须公证事项。从国家管理社会的角度看,由于实行全社会的计划体制,企业设立、产品交易、不动产买卖、婚姻家庭等重大事务已被纳入国家计划体制,一切按计划进行,使得必须公证成为不必要。故计划体制下国家行政体制的公证处没有必须公证的需求,无须法定公证事项。

(二)事业法人性质

事业体制公证处是我国公证体制改革的特有模式。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中指出,“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改制的公证处应成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法人。今后,不再审批设立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这一《方案》的推出,对发展和完善中国公证制度的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在我国,事业制度是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方式。所谓事业单位,根据2004年6月27日国务院修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制度在社会定位中处于国家和企业之间,是一种既非行政机关,也非企业组织的一种社会组织,其创造的成果主要体现为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所以往往不计盈亏,是一种社会公益性和非赢利性的社会组织体系,象学校教育、非赢利性的科学研究机构等。公证法律制度所确立的公益性、非赢利性的公证处,正好适应于事业体制的特征和社会定位。①所以,事业法人性质的公证处在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时期内,是最为合理和必要的公证组织模式。事业性质公证机构有明显的特征:

1、公证处的性质是事业单位,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备案的法人实体。虽然事业体制的公证处是由国家投资设立的,但国家不再负行政法律责任,公证员个人也不直接对公证事项负法律责任,而是由公证机构负法律责任的一种“机构负责制”。

2、公证机构自负盈亏。现有的事业体制的公证处都是由原来的国家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转制来的,转制以后不再用国家投资,而是以自己向社会提供的公证法律服务获取的报酬来维持公证处的生存和发展。而收费标准则由国家有关部门来规定,公证处不能随意定价,由于公证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公证收费水平要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

3、公证人由政府任命,这是由公证法律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公证权是证明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公证机构执行的是法律、法规确定的公证职能,政府要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的施行,首先要保证法律执行者的素质和任职能力。因此,国家对公证人实行严格的考试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公证员必须与法官、检查官、律师一样,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才有资格从事公证工作。通过考试以后,再由司法部代表国家通过程序予以任命。

4、公证赔偿由机构责任。公证人在执业过程中由于错证、误证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处负责赔偿,这种赔偿属民事责任范围。虽然事业体制的公证处的资产是由国家投资建立的,但公证处的这种证明职能不再是直接的国家行政职能。所以,国家不再负赔偿责任。公证处赔偿后,可以向故意或有重大过错的公证人员进行追偿。由于公证行业进行了全行业的公证执业责任保险,所以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5、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更强调“两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一方面是行业协会的自治管理。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是宏观管理,是关于公证机构的设置,公证收费的标准,公证员的准入条件等的宏观调控。行业协会的管理(目前我国叫公证协会)是具体事务的管理,涉及到日常的公证业务的指导,公证业的交流,对公证人执业的监督等。

6、法定必须公证制度应当成为事业体制公证机构的基石。法定公证事项的范围和数量能体现国家对社会经济和公民的民事活动的干预程度,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地运用公证制度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稳定社会、节约司法成本方面已取得卓越成效,连英美法系国家现在都有借鉴的倾向。而这些大陆法系国家都有完备的法定必须公证制度,民法典、商法典和公司法典等实体法中规定有许多法定必须公证事项,这些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涉及不动产、公司、婚姻家庭、继承、票据等众多方面,占公证业务总量的40-60%。同时也在客观上提供了公证机构赖以生存的经费收入来源,从而保证公证机构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①我国在公证机构改制后,国家原则上将不再负担事业体制公证机构的运转经费,要由公证机构以自己的公证法律服务收费来维持自己。因此,就象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一样,必须要有法定必须公证制度作为基石,以实现对公民重要民事活动及国家重大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否则事业体制公证处将面临生存的压力,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会愈演愈烈,公证处将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公证体制改革将举步维艰。

(三)合作(合伙)制性质

合作(合伙)制公证处是我国公证制度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有模式。它最早是出现在司法部的司发通[2000]121号文《关于贯彻〈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的若干意见》中,当时是这样提的“各地要按国务院对中介组织的要求,积极进行公证组织新形式的试点,特别要着重抓好现有公证处整体转制的试点。年底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抓一个合作制公证处,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的省可以多搞一些试点。合伙制公证处的试点工作我部将另行部署。”随后,合作制公证处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了。同时,司法部在深圳开展了合伙制公证处试点,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合伙制公证处——深圳至信公证处。

现在互联网上搜索“深圳至信公证处”时,出现的“深圳至信公证处”网址已无法打开了。出现的有关其他消息则是“南方网:至信公证处失踪,全国首家合伙制试点公证遇怪事”和“南方网:全国首家合伙制试点公证处主任受贿61万卷入腐败”这类信息,上述二则消息分别是2002年7月和2002年9月发布的,距深圳至信公证处于2000年1月成立仅两年半左右。

合作(合伙)制性质公证机构的特征也有以下几点:

1、公证处依法设立,合作(合伙)制公证处的成立经费由合作人(合伙人)共同出资,公证处的公证收费所形成的财产也归合作人集体所有或全体合伙人共有,实行独立核算,自付盈亏。

2、合作(合伙)制公证处不占国家编制、不需国家拨款,对国家没有依赖性,在所有体制关系上看,与国家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3、合作(合伙)人会议是公证处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其决定公证处的重大事宜和制定公证处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4、合作(合伙)制公证处的公证员的收入是采用效益浮动工资制和出资比例分配制,平时的每月薪金收入与办证收费是挂钩的,有一定提成比例;年终的分配与成立时的出资比例是相联系的。

5、合作制公证处通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成立的条件要严格些,至少要3名以上公证员作为发起人,有3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合伙制公证处成立较宽松,只需少量资金,通常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公证员根据合伙协议自愿组合。因此,合作制公证处对外承担有限责任,而合伙制公证处对外则承担无限责任,并且合伙人还要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篇:公证机构考核

东莞市常平公证处2010年工作总结报告

根据东莞市司法局公证管理科《关于认真做好公证员和公证机构2010年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我处认真对全体公证员进行了考核,并根据《<公证机构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我公证处进行了自评,现根据《<公证机构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的要求,将我处2010年公证工作完成情况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执业活动情况

东莞市常平公证处及全体公证员在2010执业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没有违法办证情况的存在。我处因公证业务突出,被东莞市司法局评为2010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处共办结公证件16854数件,较去年增长36.61%,其中国内公证件14394件,较去年增长48.94%,涉外公证件2460件,涉港澳台公证994件。共收取公证服务经费1200.68余万元,较去年增长44.41%。总的来说,办证数量和服务收费较2009年均有大幅度增加,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我处在做好传统的民事、经济公证业务的基础上注重发展重点业务,做好土地尤其是大宗土地的转让公证业务。我处抓住机遇积极开拓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公证业务,使得我处在房地产 公证业务领域特别是大宗房地产较2010年有很大的飞跃,房地产公证收入130余万元,较2010年增长86%。此外,我处积极拓展公证新业务,做好施工合同公证。我处于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九日召开临时会议,对今后办理上述公证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规范了办理上述公证的收费标准和办证程序,为拓展施工合同等相关公证作好准备。同时我处为申请办理施工合同公证的当事人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先办证后补资料、上门办证等服务,为施工合同公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我处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东莞市公证协会的监督,并在公证受理通知单、东莞市常平公证处网站、办证大厅的公告栏上设置了投诉电话,方便当事人进行投诉和举报,对查处和纠正执业中存在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公证质量情况

我处坚持每月公证质量抽查制度,将公证质量与公证员的工资挂钩,有力的促进了公证质量的提高。每月的1号,公证员把每类别的公证抽取10个卷宗分别交叉检查,并将抽查结果形成书面的《质量月报》。为了保障公证的质量,我处坚持公证质量自我监督、控制、审查和纠错制度,安排专门人员对公证文书进行校对。我处建立了重大、复杂公证事项集体讨论制度,通过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办证能力,解决了很多重大、复杂的公证事项。

三、组织建设情况

东莞市常平公证处党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参加东莞市司法局党总支的组织活动,将党性、党纪教育作为公证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公证员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我处符合公证机构法定设立条件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公证处的各项机制均较为完备。公证处负责人符合法定任职条件,并认真履行了公证处负责人的职责。我处配备了9名公证员,每年积极安排公证员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公证员的素质。我处现有7名公证辅助人员,并建立了严格的公证辅助人员管理制度。

四、公证员考核情况

我处严格组织实施了2010年公证员考核,全体公证员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其中二人为优秀。

五、公证档案管理情况

我处严格执行公证档案管理规定,配置了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达到了国家档案局与司法部制定的档案管理标准。

六、公证收费和财务管理情况

我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公证收费管理规定,根据东莞市物价局的文件进行收费,并足额出具发票给当事人。还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财务收支制度。我处及时、足额缴纳了公证赔偿基金和公证协会会费。

七、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我处建立了政治业务学习、廉政、奖惩、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形成了规范健全的管理机制,岗位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公证队伍的综合素质较好。

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处公证员和公证机构2010年考核工作严格按照考核办法来实施,得到全面落实,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我处办证员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公证信息资源不足。公证处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各公证处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利于规范办证程序和公证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也不利于提高办证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正面宣传力度不够。我处公证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全社会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对公证职责和职能优势认识不足。对存在的问题,我处将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公证队伍建设,推进我处公证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

东莞市常平公证处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第三篇: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范文]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主体,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巨大的调控作用。但那时银行却是财政的附庸,无足轻重,甚至连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也不存在,更谈不上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了。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二级银行体制建立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一阶段是1979~1983年。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仍然是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因为国家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模式下,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货币政策。因此,此阶段的各项经济指标处于计划体制之下,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以及经济增长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无法充分表现出来。但由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政府对货币的政策是以稳定币值为主兼顾经济发展。

(二)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是1984~1992年。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有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是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但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1988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四)1998~2008年初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的提法经历了“稳健的”、“努力发挥作用”、“进一步发挥作用”等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相当明显。

1998~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以下货币政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遏制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大幅度降低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

2003年初,针对经济中出现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明显加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

适时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三、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2008年至今)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到多方面严峻考验,克服了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等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同时,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改进外汇管理,维护总量平衡。

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流动性供应。一是优化操作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二是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下行;三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四、对近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因此必须全面贯彻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一阶段,我国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开展政策操作,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着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国际协作,提升市场信心

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二)继续适当放松货币政策

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由于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在经济好转后可能转化为通胀压力,因此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

(三)可择机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长期内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奠定基础。

(四)优化信贷结构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五)着重公开市场操作

均衡流动性。从目前数据和相关表态看,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的空间和可能性已经较小,应更多考虑在公开市场上的回笼操作,以均衡流动性在全年各月的分布。努力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我们要合理地制定货币政策,恰当地运用货币工具,有效地应用宏观调控,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地度过金融危机。

(一)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依靠计划和财政手段,货币、信贷手段处于从属地位。在“大一统”的金融格局下,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诸多职能于一身,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综合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虽然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居主导地位,但间接金融工具已开始启用。这一期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超经济增长发行的货币导致商品供需失衡,物价持续上涨。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三次货币扩张,进行了三次货币紧缩。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人,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向间接调控转变。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第二阶段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货币政策以适度放松为主要特征,旨在治理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货币政策调控的明显特征是为了防止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

1.1993—1997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由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软预算约束的存在,中国经济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势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二是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三是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四是金融秩序混乱。

针对1993—1994年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中央开始推行从1993—1997年长达4年之久的“软着陆”宏观调控。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交易行为,完善金融法规建设,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并且加强了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在这一时期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整顿金融秩序。第二,强化了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调整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采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央银行正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第四,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加强利率监管。第五,实施汇率并轨,干预汇率形成,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通过以上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4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也成功实现了“软着陆”.2.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1998——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形势,积极采用各种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1998年中央银行共下调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又下调2次利率水平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98%。第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4月首次开展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恢复后,公开市场业务日益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1999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操作成交7076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1919.7亿元;2000年为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稳定货币增长率,人民银行从前两年以投放基础货币为主转向收回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第三,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

3.2003--2005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这段时间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且每年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表3)。第二,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后一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开始调高利率。同时,本着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第三,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第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体制改革上不断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外汇市场。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会议指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综合各方专家判断看,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前外需减弱,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内需不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中国经济存在下滑的风险。此时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遭遇特大洪灾等冲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第四篇:公证机构撤销公证书

公证处

决 定 书

()字第___号 ____________公司的代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年日签订的______________合同,经我处于 年 月 日予以公证,发给()____字第 号公证书在案,现查明该项公证,行为不可行,因为_________股份有限公司不具备履行该合同的各项必备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xxx条的规定,特决定将原来制发的前述()____字第

号公证予以撤销。

公证处

主任(签章)年日篇二:关于如何处理当事人申请撤销继承权等公证书的复函

关于如何处理当事人申请撤销继承权等公证书的复函

发布部门: 司法部公证司

发布文号: 江苏省司法厅公证管理处:.你处司公(90)第46号《关于如何处理当事人申请撤销继承权公证书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继承权公证书问题。由于被继承人何妙根的妻子沈云秀和女儿已经在公证处作了放弃继承权的真实意思表示,公证处为何妙根和沈云秀的四个儿子出具的继承权公证书真实合法,因此,对沈云秀放弃继承权的反悔不予支持,不能撤销继承权公证书。现何的四个儿子同意将何的遗产转归沈云秀一人所有,可由他们商得其各自配偶的同意后,将继承的房产赠与沈云秀,公证处可为他们办理赠与公证。

二、关于赠与公证书问题。赠与人沈云秀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四个儿子后反悔,要求撤销赠与公证书,鉴于赠与公证后,当事人未办理房产转移登记手续,且未实际改变房产的占有使用,因此,可由赠与人发表一份变更原赠与的声明书,连同原赠与公证书一并交公证处存档。

三、关于析产协议公证书问题。公证处办理析产协议公证书并无错误,因此公证书不能撤销。但由于赠与人反悔后,经公证的析产协议内容发生了变化,可由原协议人共同发表协议书无效的声明,连同原公证书一并交公证处存档。

《公证程序规则》2002年8月1日施行。

第十一章 申诉与复议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对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或者作出的不予受理、拒绝公证、撤销公证书、不予撤销公证书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公证书或者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向该公证处的本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篇三: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书

浅谈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书

摘 要 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书可办不可办,在我国公证

界目前存在着两种普遍的观点,一种是不能办理的否定说,另一种

是认为可以办理的肯定说。本文在阐述否定说及其理由、肯定说及

其理由基础上,提出和阐述折衷的肯定说。

关键词 委托 委托合同 不可撤销

作者简介:俞子森,龙岩市闽西公证处,法学学士,四级公证员,研究方向:房地产、金融、公司、招投标等法律服务领域。

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书,目前在我国还不是专业的法律术

语,只是存在于学者的观点和公证实践中,还没形成比较权威性的定义。笔者认为,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书是指在申请办理公 证的委托书中含有不可撤销、不可单方撤销等内容的公证文书。此

类公证书在我国公证界目前存在着两种普遍的观点,一种是不能办

理的否定说,另一种是认为可以办理的肯定说。笔者认为能否办理

此类公证书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折衷处理,即

公证处不可一味片面地采纳不能办理的否定说或可以办理的肯定

说,关键是如何发挥公证员的专业优势及特长,把这类公证书办好,让这类公证书发挥应有的用处,同时降低公证风险。笔者将这种观

点归纳为折衷的肯定说。笔者借助本文,结合本处办理此类公证书的实践经验,在阐述否定说及其理由、肯定说及其理由基础上,提

出和阐述折衷的肯定说,以期抛砖引玉。

一、否定说及其理由

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

施民事法律行为。”同时,该法第69条第2项规定:“被代理人取

消委托的,委托代理终止”。持否定说的学者同行据此认为,委托

书作为一种单方授权行为,委托人有权选择自己信赖的人授权给

他,让他为自己的利益从事某种法律行为,同时,当自己改变授权

意愿时,也可以将授权予以收回,从而终止委托。可见,委托人在委托书中的不可撤销承诺同样具有单方性,这种单方承诺随时会随

委托人取消委托而失效,因为它并不能产生限制委托人行使撤销权的实际效果,因此,该单方承诺不具有实际的法律意义。对于没有

任何法律意义的条款,公证员可建议委托人删除。委托人坚持要求

写上的,公证员可建议其与受托人一起申请办理委托合同公证。若

其拒不删除也不愿意办理委托合同公证的,可拒绝受理公证申请。

二、肯定说及其理由

持肯定说的学者同行认为,当事人之所以约定“此委托不可撤销”,往往是因为受托人已经支付了“对价”,如委托人可以随意撤销委

托书将损害受托人利益,因此,规定委托书不可撤销是合理的,公

证机构是可以办理的。

三、折衷的肯定说及其理由

笔者认为否定说、肯定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具有一定的片

面性。无论采纳哪种观点,将对我国公证事业会产生不良影响。笔

者在吸收了否定说、肯定说它们的合理性,摈弃了它们的片面性基

础上,提出折衷的肯定说。笔者认为折衷的肯定说有法律依据、约

定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具有相对的科学性。

(一)法律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

施民事法律行为。”同时,该法第69条第2项规定:“被代理人取

消委托的,委托代理终止”。我国《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

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从上面的法条可以看出,委托书可以单方取消的,委托合同也可以随时解

除的。委托合同公证也如同委托书公证也存在着随时被解除的风

险,根据持否定说同行的逻辑,办理委托合同公证同样没有意义。

持否定说的同行却认为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不可以办,不可 单方撤销的委托合同公证可以办,这不符法理,逻辑矛盾。再说不

可单方撤销的委托合同公证可不可以撤销,也并不是委托合同双方

当事人在合同上有约定了不可单方撤销的规定或条款,当事人因此

就不会单方解除委托合同。根据持否定说同行的逻辑,既然不可单

方撤销的委托合同公证可以办理,那么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

也照样可以办理。况且从上面的法条看,我们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当

事人也可以不行使单方取消权或单方解除权,对自己的权利可以进

行自我限制或放弃。民商法关于民事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一般采取任

意主义,不像行政法、刑事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采取法定主义,不

可以随意放弃或不履行。何况从目前的立法趋势和司法实践上看,行政法、刑事法在涉及较轻微的违法、犯罪方面的处理手段也越来

越趋同于民商事法,如劳动法中工伤赔偿当事人在得到工伤赔偿后

自愿放弃诉权,刑事法中的认罪协商,侵害人与受害人通过和解而

免于刑事处罚等。笔者认为,上述法条正是折衷的肯定说存在着法

律上依据。

(二)约定依据

正如持肯定说的学者同行认为,当事人之所以约定“此委托不可

撤销”,往往是因为受托人已经支付了“对价”。在公证实践中,确

有不少委托人与受托人或指定受托人的人在申请办理此类公证书

前,已经在他们之间的买卖、抵押等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办理不可撤

销的委托书公证书或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合同公证作为双方的权

利义务之一,作为违约责任条款之一。笔者认为,这是公证处办理

此类公证书的合同上的依据。

(三)理论依据

中国公证协会关于《办理房屋委托公证的指导意见》、中国公证协

会关于对《办理房屋委托书公证的指导意见(送审稿)》的说明均

未对载明“此委托不可撤销”内容的委托书能否办理公证的问题未

进行明确的规定。中国公证协会认为,目前确实存在着上述笔者所

述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委托是基于信任

而产生的民事法律行为,委托人有权随时撤销委托,《合同法》也

明确规定了委托人和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此,对载明

“此委托不可撤销”内容的委托书不予办理公证。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之所以约定“此委托不可撤销”,往往是因为受托人已经支

付了“对价”,如委托人可以随意撤销委托书将损害受托人利益,因此,规定委托书不可撤销是合理的,公证机构是可以办理的。中

国公证协会认为,现在公证实务中遇到的委托确与传统民法中的委

托有着显著区别,规定办与不办均缺乏充分依据,因此本《指导意

见》暂不作规定。笔者认为这正是给此类公证书的在理论上留有余

地,也是折衷的肯定说的理论依据。

(四)现实依据

目前委托书公证书数量在整个公证处业务量所占相当大的比重,数量多、种类多。中国公证协会认为,现在公证实务中遇到的委托

确与传统民法中的委托有着显著区别。如出现抵押担保式委托书公

证,即某些公证同行所称的异化的委托书公证书,这反映了公证的 新需求。就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证与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合同

公证比较而言,当事人更愿意接受办理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书公

证,究其有如下原因:一是当事人为单方,数量少,办证效率高;

二是可以避开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合同公证的公证执业区域的限制;

三是公证收费低。这大大提高了当事人的办事效率,节约了当事人的办事成本,受到当事人的极大青睐。目前,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篇四:黄玮与方城县公证处、黄耘为撤销公证书纠纷一案二审民事裁定书

黄玮与方城县公证处、黄耘为撤销公证书纠纷一案二审民事

裁定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南民一终字第338号

民事裁定书

上诉人(原审原告)黄玮

委托代理人马柯,河南梅溪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马千里,河南梅溪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方城县公证处。

法定代表人成广奇,任主任。

委托代理人王强,系方城县公证处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王爽,方城县148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原审第三人黄耘

委托代理人贾玉江,方城县法律援助中心律师。

上诉人黄玮与被上诉人方城县公证处、原审第三人黄耘为撤销公证书纠纷一案,方城县人民法院于2010年2月3日作出(2009)方民初字第346号民事裁定,黄玮不服提出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黄玮及其委托代理人马柯、马千里、被上诉人方城县公证处的委托代理人王强、王爽、原审第三人黄耘的委托代理人贾玉江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认为,黄玮请求撤销方城县公证处(2001)方证民初字第377号公证书的诉讼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黄玮请求方城县公证处赔偿损失的请求,没有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本院不予支持。据此应驳回黄玮的起诉。

黄玮不服上诉称:

1、一审法院驳回起诉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根据《公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与公证机构因赔偿发生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上诉人诉方城县公证处损害赔偿纠纷属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范围;

2、本案案由为公证损害赔偿纠纷,非撤销公证纠纷;

3、该案因被上诉人违法出具公证给上诉人造成巨大损失,理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上诉人没有申请公证,公证员没有公证资格,并没有告知上诉人相关权利义务等程序严重违法,以虚假公证驳夺了上诉人的任意撤销权,使上诉人无法拥有合法房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本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关提出复查„„”,故撤销公证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同理基于因撤销公证后给黄玮造成的损害赔偿问题须以“公证行为违法”为前提,且一审未告知黄玮交纳立案的诉讼费用,故黄玮可另行提起诉讼。综上,原审裁定驳回黄玮起诉是适当的,原裁定应予维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 判 长 赵 清 军

审 判 员 梅 安 生

审 判 员 李 郧 钦

二o一?年七月二日

书 记 员 陈 立 丽篇五:付敏因撤销公证书决定一案 付敏因撤销公证书决定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沈行终字第487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付敏,女。

委托代理人李振宇,辽宁方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住所地沈阳市沈河区青年大街150号。法定代表人赵建新,主任。

委托代理人高荣刚,该单位公证员。

原审第三人付哲,男,1983年12月3日出生,汉族,沈阳理工大学学生,住址沈阳市和平区重庆北街24号。

委托代理入付德勇(付哲父亲),1957年1月13日出生,汉族,沈阳文化大楼工人(已退休),住址同付哲。委托代理人王伟(付哲母亲),1958年9月23日出生,汉族,无职业,住址同付哲。上诉人付敏因撤销公证书决定一案,不服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2005)沈河行初字第94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付敏及其委托代理人李振宇,被上诉人沈阳市第二公证处的委托代理人高荣刚,原审第三人付哲的委托代理人付德勇、王伟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认定,沈阳市第二公证处原为沈阳市公证处黄河大街办理处,沈阳市公证处于2000年12月26日作出了(2000)沈证民字第04567号公证书,付哲向沈阳市第二公证处申诉后,该处于2002年2月1日作出了《关于不予撤销(2000)沈证民字第04567号公证书的决定》,付哲不服,申诉后,同年12月3日,沈阳市第二公证处又作出了《关于撤销(2000)沈证民字第04567号公证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付敏不服,向?⑹辛郊端

痉ㄐ姓厣晁撸晃帧8睹羲咧练ㄔ海蟪废蜓羰械诙ごψ鞒龅牟挥璩废

さ木龆ㄊ椤?原审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依法拥有对其认为不当或者错误的公证书予以撤销的法定职权。由于沈阳市第二公证处未按法律规定提交相应证据及法律依据,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本应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但依照本案的实际情况,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作出决定之前即已取得相关证据,且第三人付哲所提交证据能够证明沈阳市第二公证处所作的04567号公证书因其程序的严重违法,足以使其公证内容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故决定予以撤销,结论正确。付敏的诉讼请求无法律依据及事实依据,不予支持。依照《若干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判决驳回付敏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0元由付敏负担。

付敏上诉称,沈阳市第二公证处未在法定期限内提交作出《决定》的证据和依据,应当视为没有证据和依据,依法应当判决撤销被诉的《决定》,故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以及原审第三人付哲未向本院递交书面答辩状,但在庭审中辩称,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

上诉人付敏向原审法院提供了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于2002年2月1日作出的(2002)沈二证字第1号《关于不撤销(2000)沈证民字第04567号公证书的决定》,证明公证内容合法,沈阳市第二公证处撤销公证行为无理。

证明该遗嘱公证的因果事由。

原审第三人付哲向原审法院提供的证据材料有:

1、司法行政机关对公证处人员施成全的谈话笔录;

2、司法行政机关对公证员杨蜀东的证实;

3、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作出的《关于杨蜀东办理的(2000)沈证民字第04567号遗嘱公证事项存在的错误事实》。

4、(2000)沈证民字第04567号日期不同的公证书,以上证据均证明沈阳市第二公证处所作的公证程序违法,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依法撤销其所作违法公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5、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2004)和行初字第157号行政裁定书,证明对付敏事情复议的处理是正确的。

上述证据均已随案移送本院。

经审查本院认定,原审法院认证正确。

原审认定事实中“付敏诉至法院,要求撤销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作出的不予撤销公证的决定书”的认定,存在笔误,应更正为“付敏诉至法院,要求撤销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作出的《决定》”。除此之外,本院根据本案有效证据认定的事实,与原审法院认定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遗嘱公证细则》第六条第一款、《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以及第六十条的规定,沈阳市第二公证处具备作出被诉《决定》的职权依据和法律依据,本院予以确认。本案中,沈阳市第二公证处未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交作出《决定》的证据和依据,应视被诉《决定》无证据和依据,依法应当判决撤销被诉《决定》,但是由于付哲向法院提交的证据足以证明沈阳市第二公证处作出的被诉《决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故付敏要求撤销《决定》的诉讼请求,法院无法支持,原审依照《若干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判决驳回付敏的诉讼请求,适用法律并无不当。

综上,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费100元上诉人付敏免交。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祝 妍

审 判 员 赵 士 元

代理审判员 张 宇 声

二○○六年二月八日

书 记 员 李 春 野

本案判决所依据的相关法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公证处或者它的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如发现已经发出的公证文书有不当或者错误,应当撤销。”

二、《遗嘱公证细则》第六条第一款:“遗嘱公证应当由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由其中一名公证员在公证书上署名。因特殊情况由一名公证员办理时,应当有一名见证人在场,见证人应当在遗嘱和笔录上签名。”

三、《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二条:“遗嘱公证应由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由其中一名公证员在公证书上署名。特殊情况由一名公证员办理时,应有一名见证人在场,见证人应在遗嘱和笔录上签名。” 第五十六条:“公证处的本级或者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现已经发出的公证书有不当或者错误的,可以作出撤销或者责令变更公证书的决定。” 第五十七条第一款:“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第五十五条、五十六条规定的案件,对公证书应当按以下原则处理:

(四)违反公证程序的,责成公证处补充必要的手续;无法补充或严重违反公证程序的,撤销公证书。” 第六十条:“公证处发现本处出具的公证书存在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情形的,应当参照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四)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

第五篇:浅议我国的公证公信力

浅议我国的公证公信力

浅议我国的公证公信力

中文摘要:公信力是公证制度的基石。我国当前的公信力水平很低,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还是普通民众,对公证公信力信赖程度都比较低,这与当前的公证现状比较混乱有直接关系。为了提升公证公信力,不仅要完善立法的相关规定,还要统一法律的适用和解释。

关键词:公证公信力立法适法

正文:

一、公证公信力的概念梳理

1.何为公信力

谈论“公信力”最多也最为我们所熟悉的领域显然是民法领域。民法上的公信原则,“就是依法定方式进行公示的物权,具有使社会一般人信赖其正确的效力,即使公示的物权状况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法律对信赖公示的善意第三人从公示的物权人处所取得的权利仍予

①以保护。”民法上的公信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即以法定方法

公示出来的物权,具有使社会一般人信赖其为真实、正确的物权的效力;二是善意保护效力,即法律对第三人因信赖物权公示而从公示的物权人处善意取得的物权,予以强制保护,使其免受任何人追夺的效力。②

2.何为公证公信力

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公证的公信力中的“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指公众;其二,指与公共权力相联系的某种属性。③公证公信力实质上是一种法律推定力, 这种推定力源于公证本身, 与其证明的实体内容并无直接联系, 因此, 公证公信力对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权利义务关系、相关事实状态并不产生任何实体法上的影响。当经公证的法律行为、事实、文书被证明与该法律行为、事实、文书的真实状态相悖时, 法律最终保护的仍然是后者。④由此可见,公证上的公信力与物权法的公信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证上的公信力不具备民法公信力的第二点“善意保护效力”,即公证法最终保护的是权利的真实状况。

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通过其职能活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的资格,因此,公证活动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公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公证效力才能得到实现,公证才能具有公信力。如果公证缺失了公信力,公证的证明力以及由其衍生的强制执行效力、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影响人们对公证行业和公证制度的评价和信任,进而影响到人们对国家法治的评价和信任。因此,公信力是公证制度的灵魂和生命,是维系公证事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石,是维护国家法制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力量。⑤

二、我国公证公信力面临的困境

但当前,公证的公信力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如郑州两家公司因为土地经营权产生纠纷,在其中一家公司申请下,2004年2月1日夜半时分,郑州市管城区公证处的两名公证人员随这家公司的近百人闯入存在争议的市场中,控制市场内的保安,撬开另一家公司的办公室,将室内物品搬出,搬出物品经现场公证人员清点“公证”后,进行了异地封存,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撬门公证案”。⑥除此之外,西安体彩假票案也为世人所震惊。个别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伪造公证文书和公证机构印章、损害公证的公信力的事件时有发生;制度设计欠缺和措施不配套,公证文书效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整个公证行业的公信①

② 《民法学》,江平主编,2007年第一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03页同上。

③ 《公证的公信力研究》,那淑伟,2006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④ 《如何突破公证公信力的现实困境》,雷达,2006年第11期

⑤ 《公证的公信力研究》,那淑伟,2006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⑥ 同上

力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动摇了公证制度的社会基础。⑦

尽管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新的《公证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公证状况仍然比较混乱,公证舞弊现象频发,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公正的公信力,影响到了人们对国家法治的评价和信任,甚至因此而大大增加了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我们对于该如何改善当前的公证现状,提升我国公证的公信力,应当予以反思。

三、提升公证公信力

提升公证公信力,主要的改革应当集中在立法和适法两个方面。

1.立法改革

(1)首先,与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公证法》规定的法定强制公证事项范围太为狭隘。将合同、继承等主要公证事项都规定为自愿申请公证事项。这就充分显示了国家立法机关对公证效力的极大不信任,既然国家立法机关对公证都不信任,遑论普通民众呢? 因此,我国立法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立法修订,积极扩大法定强制公证的范围。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即扩大强制公证的范围有以公法干预私人事务之嫌。但是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公证的目的在于固定事实、预防纠纷,因此公证的审查权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核查权,它更多的是具有一种诉讼法上的证据效力,在此种意义上它更接近于代替法院对证据进行的一种诉前审查,具有准司法性质,与登记等行政审查权并不矛盾。⑧第二,公证机构的公证权不隶属于传统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任何一种,不具侵犯性,公证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法律服务,因而其目的不在于干涉私权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私权。

(2)其次,我国《公证法》为公证机构预留的创新空间不够。《公证法》第31 条规定了公证机构不予办理公证的九种法定情形,对公证业创新的风险防范的确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法律解释的灵活性和扩张性,31条所禁止的公证行为的适用可能远远超过了这九种从而大大限制了可以被公证的行为的范围。对于这种后果的改变,首先应当需要从立法入手。我国公证法中应当增加更多的授权性法律规范,从正面赋予公证机关创新性适用公证法、扩大公证适用范围的权利,同时又以31条作为创新的底线,在最大的范围内发挥公证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适用法律的建议

在适用法律方面,我国公证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公证机构、甚至同一机构的不同公证员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完全不同。这种适法的不统一必然造成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势必影响我国公正的公信力。

(1)由于各地实际状况的差异较大,我国在立法层面不可能对各个公证事项该如何操作做出全国统一的规定,因此,处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各省级的公证协会根据其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指导性规定。

(2)同时,在我国的要素式公证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将公证审查的内容和方式转变为一种要素式的审查,即对同一类公证事项,我们不划分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也不明确去限制要求其审查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一种规范文本的形式将常见公证事项必备的几个基本要素列举出来,即只要是此类公证,当事人必须提供基本要素所要求的材料,同时公证员认为当事人提供的有关基本要素的证明材料不全或有瑕疵,允许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些其他的证明要素。⑨

四、结语 ⑦

⑧ 同上薛伟: 《对公证的证据学思考》, 载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第72 页。

⑨ 《如何突破公证公信力的现实困境》,雷达,2006年第11期

公信力是公证立足的基石,正是因为有公信力的存在,才能够充分发挥公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排解法院案件大量积压的压力,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为了提高公证公信力,必须继续完善立法规定,提高整个公证系统的职业规范和道德素质。公证公信力的提升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它需要社会各方持久的努力,一步步树立公众对公证的信赖,而从我国现状看来,这仍旧是一个艰苦卓绝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民法学》,江平主编,2007年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公证的公信力研究》,那淑伟,2006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如何突破公证公信力的现实困境》,雷达,2006年第11期

4、《对公证的证据学思考》,薛伟,载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 期

5、《解读公证公信力保障制度》,潘韶华,载《中国公证》,2008年第2期

6、《公证行业公信力研究》,王世刚,载《中国司法》,2010年第9期

7、《构建和谐社会与提升公证公信力》,载《中国公证》,2005年第9期

8、《德国民法总论》,[德]迪特尔﹒梅迪库斯,邵建东/译,2001年9月第2版,法律出版社

下载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公证机构性质的演进(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

    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内容摘要] “一五”期间我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大发展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资源型城市演进的理论源流,梳理出了资源赋存→区域优势......

    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推荐5篇]

    金融学期末论文 我国金融体系演进 及对策建议 姓名:党万芳 学号:32012070145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 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

    公证机构实习鉴定——(公证证明- 鉴定)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公证机构实习鉴定 ____同志,女(男),____族,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____学历,现任____公证处公证员助理。 该同志于____年____月进入我处从事......

    北京涉外公证机构有哪些

    www.xiexiebang.com 北京涉外公证机构有哪些 国外文书拿到中国使用,必须办理相关涉外公证认证手续,之后方可在国内有效使用,但是如果已经回国,在国内也没有亲友代办,那么必须亲......

    我国的社会性质

    。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资产阶级专政必然为无产阶......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开始保障对象是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工,主要是由国家规定统一的基本保险待遇,各单位和企业支付养老费用,这实际上是一种享受......

    解析从法条角度分析我国土地储备机构性质的定位(范文模版)

    浅析我国土地储备机构性质的定位 从法条角度分析我国土地储备机构性质的定位 作者:黄胜 摘要:我国自1996年建立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以来,土地储备制度在各地纷纷得以建立和发展,......

    江西省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关于印发《江西省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的通知 赣司公字[2010]10号 关于印发《江西省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的通知 各设区市司法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公证机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