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3: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

金融学期末论文

我国金融体系演进

及对策建议

姓名:党万芳 学号:32012070145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

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金融体系在不断演变以及优化的同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且随着经济增长形式的变化,金融体系结构的演变也在逐步随着改变。

关键字:

经济体制 金融体系 金融体制改革

在我没有学习金融学之前如果有人问我金融是什么,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我会回答:金融就是用钱进行交易的过程。直到现在学了一学期的金融,掌握了一定的关于金融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发现当初的回答只是一个狭义的解释,现在就从金融这两个字展开,扩展来分析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其对策建议。

所谓金融即资金融通的过程,它以开放性的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金融资产的发展与运行规律、金融体系的安排与演进及其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政策为目的。而金融体系是基于金融交易而产生的。金融体系是指构成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和配置的各种金融资产、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集合,是为了保证金融功能的更好发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而进行的相应制度安排。金融体系由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制和制度四部分构成,它的结构决定了以下几个作用:聚集资源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资源、管理风险、提供流动性、清算和支付、收集和提供信息、监督和激励。而金融体系的演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其原因可以挖掘金融体系变迁的内在因素,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减少或降低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本。金融体系演进的核心动力和标志是金融功能的扩张和升级,而其中最最直接的反映便是金融结构的演进和变迁。

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及其变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国家政治制度、民族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金融体系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完善的。

我国金融机构行业历史有100多年的历史。钱庄、票号成为中国早期旧式金融机构;1896年成立了第一家由官僚买办出资的股份制的中国通商银行;1904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后改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后又改名为中国银行;1907年,成立了官商合股的交通银行1911—1927年间新创办的银行达186家之多;抗战前夕,全国银行164家,分支机构 1627家;1946年底,全国银行已发展到754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府开始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改革,其中1979年改革至今,真正实现了搞活经济,对外开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展现出金融机构体系的新格局,实现与世界接轨的目标。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曾有两次重大的突破:一次是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另一次是1992年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金融体系正是以这两次重大突破为契机,开始了质的飞跃。

中国现存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中农工建四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是经过1979年的改革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前全社会资金流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帐户上均可以反映出来,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分配和管理资金。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否认,到承认,再到尊重和重视的过程,人们认识的转变以及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是中国金融体系演进的主客观条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将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将以真正的“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这一全新的面目出现。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单一国家专业银行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至此,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基本上适应了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经济方式和不同流通渠道的需要,并初步形成了金融竞争的局面。

概括起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金融体制改革,就是“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的中央银行,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实现这两个改革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彻底分离。

在我国现存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所占比例太小,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经济效益是基本的,其次是“结构”(政策倾斜),凌驾于两者之上的是“总量”。资源的配置、资金的配置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置都应该有利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如果把适应经济发展三方面需求的金融体系的构架比作三只足,现在至少是缺了一只,即没有专门的、直接体现国家宏观政策意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另二只,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体系的构筑,即是在考虑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的。

总之,适应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国金融体系,应是一个能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机构健全、分工明确、紧密配合、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简而言之,就是能使千千万万金融企业按经济效益原则自主经营;能使中央银行控制住货币供应量的总闸门;能使政府扶植和引导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性贷款有专门而稳定的来源。从而形成中央银行管“总量”,商业银行管“效益”、政策金融管“结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经济在货币稳定的前提下获得高效益增长。

《金融资本主义的演变》的作者乔治.W.爱德华认为大型金融机构串通一气,在布局巨大的阴谋,而J.P.摩根就是他们的领头人。在“大萧条”时期,许多评论家和广大民众都将自身遭遇不幸的归功于金融体系,他们认为金融其实就是封建制的再生,唯一不同的就是金融家取代了地主获得了统治地位。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就说过:“金融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体系,也是不道德的。在此体系之下,遵循市场规律这一逻辑成为掩盖一切错误的借口。”英国前首相莱布在评论2007年的恶劣金融危机时也说过:“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就是金融体系偏离了本质,而且它也无法回归本真了。当务之急是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危机带来的灾害。”亚夫林斯基是苏联解体后为俄国撰写《500天过渡计划》的人,他在这份计划里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德国经济转轨到自然市场经济轨道上来,而俄国政府最终任命他为俄国副总理,负责该计划的实施。此次危机发生后,他也提出了类似的质疑。2011年他出版了一本新书《真实的政治》,他在书中一个名为“结构性转变”的章节中提出:“发生根本的结构性转变的原因是发达国家道德逐步沦丧。诱发结构性转变的事件通常就是金融业及其关联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我认同大多数评论家的部分观点,但是面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变革面覆盖应该更广,而不能仅仅抑制金融体系的创新能力。如果把精力全部用来批评金融体系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体系”,那最终我们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扩展纠正和规范金融的发展,那么我们任然有能力达成平等社会的最终目标。

从现代金融体系的全局来看,股票市场其实只是整个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确需要进一步发展,但也不能认为完善了股票市场,就等于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其实,在发达的国家,从股票市场融来的资金,在企业融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从1960年到1989年这20年间,日本的企业每年从证券市场(包括公司债券,股票)的融资一般在5%左右,很少超过10%;美国的企业则在10%左右,很少超过20%;德国的企业则不超过5%,一般在2-3%左右,英国的企业则在5%左右;顶多10%。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制和强大的监管能力,我国在法制和监管上都还相对薄弱,因此,企业从股票、证券市场的融资比例应该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

如果说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不能依赖股票市场,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什么呢?金融体系包括股市、债券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功能是动员资金和配置资金,两者中更重要的是配置资金,因为把资金配置好了,可动员的资金就多了。什么叫有效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体系就是能把资金动员、配置给一个经济中最有效率、资金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中去的体系。我国最有效率、资金回报率最高的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当中一部分是大企业,可以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但更多的是中小企业,能够为它们提供融资服务的是中小银行。目前,中小银行的设立还有许多政策性障碍,发展严重不足,加大力度发展中小银行,是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应该下大力气的地方。

虽然我国金融体系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缺点,但是随着相应政策以及解决办法出台,问题正在逐步缓解,在一个国家中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金融体系是否合理运作,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体系也在逐步自我建立、修补。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在今后的发展中,金融体系的加速演变、更新也将会是经济发展、金融板块完善运作机制的重要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金融学》—冯瑞河

《金融与好的社会》—[美]罗伯特.希勒 《觉今是而昨非》—张明金融随笔录 《滚雪球》—巴菲特

第二篇: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定稿]

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该体系中存在许多缺陷,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效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使得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质,是要建立一个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农村金融市场,创造一个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共存共生、协调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步伐缓慢,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很多地区出现了贷款难、贷款成本高、农业保险覆盖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因此,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支农资金稳定有效供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其中,正规金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金融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规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能力不断减弱

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的基本金融功能严重缺失。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逐步撤出,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至今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加深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程度。其次,对农业发展银行来说,融资渠道不稳定,向商业银行借债致使融资成本骤升,加之粮棉部门缺乏还贷压力而拖欠贷款,其财源日渐捉襟见肘。再次,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发挥同样受阻。由于农民总体增收困难,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将三农资金分流以及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坏帐率居高不下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融资功能大打折扣。

(二)民间金融活跃但管理不严

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民间金融由于缺少管理,发展很不规范,因此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容易出现不规范经营,由此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增加金融经营风险。

(三)农业保险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已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三、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使得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效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真正实现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三种金融并存。同时要重视发挥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作用。当正规商业金融不能满足所有农村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时,就可以吸收多种经济体制作为补充,让更多的资本为新农村建设“补血”。

(一)以商业金融为主导,充分发展农村商业金融

1、加快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行改革路径可以有不同选择,但比较起来,“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比较稳妥,更符合实际,但是还要一个过程。整体改制不仅符合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有利于保持农行固有的规模经济和沟通城乡、系统联动的优势。在尊重农村金融体系现实格局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农行在县域商业金融的基础作用,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并通过改革进一步拓宽和增强农行的支农功能,巩固自身已取得的商业化改革成果,使其经营决策和金融服务贴进基层,贴近农村。

2、逐步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

邮政储蓄银行已获批筹建。随着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可以考虑从以下渠道解决邮政储蓄资金部分返回农村使用的问题:一是通过邮储银行总行将邮储资金用于国家级大型涉农项目;二是在县一级邮储银行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三是开办担保公司担保类贷款;四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开办协议存款业务。

(二)逐步健全农村政策金融

要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必须扩大其业务外延。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要严格界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边界,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有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差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财政的无偿投入;对农业开发等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但回收有保障的项目,需要财政有偿投入,这是政策性金融应给予支持的领域。

(三)调整并规范农村合作金融

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建立相互协作、互助互利的“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真正体现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农村信用社要在坚持合作制改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继续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措施,推出更多的适合农民的、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对信贷资金的需要。

(四)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

与正规金融相比,民间借贷虽具有制度、信息、成本、速度上的优势。这些独特的优势,使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形成了强烈的互补效应,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民间金融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缺乏法律约束、风险大、不稳定性、盲目性、非规范性等,所以国家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其借贷最高额、利率,要求借贷双方向税务部门纳税、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并对高额暴利行为予以打击、取缔,将这一传统的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轨道。

此外,在努力实现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和民间金融共存共生、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发展农产品期货,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规避机制等,从多发面共同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四、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一)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二)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五、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一)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二)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三)解决好农户信货抵押的问题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险、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创新,如农业保险、租赁、期货、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新一轮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与指引,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06-02-22(2).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杨红,高桂珍,王春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J],农业经济,2005

(7):30-32.

4、苑德军,建设新农村需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N],新京报,2006-02-28(4).

5、王赟,优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探析[J],经济问题,2007,(2).

第三篇: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与建议论文

循环经济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需要立法先行与政策推动,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猸环经济法》和相关的财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立法约束和财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与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一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就技术进步过程而言,生产经验积累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可以加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成本。因而,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规避技术开发过程的金融风险也是现代金融发展的目标之一。

2.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经济性角度来看,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也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而克服转换成本则需要有相应的财税与金融手段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3.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从技术经济条件或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在政府预设发展目标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手段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具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改革开放过程实施出口促进工业化战略,都是以财税政策为主,在促进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深化以及宏观经济规模扩张,国家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金融手段对于宏观经济的引导作用曰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也需要强化金融手段的支持。强化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与绿色金融改革

1.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

金融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功能拓展与完善也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沿海省区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金融功能视角审视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国内金融机构在便利交换和中介结算方面的基础功能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系统在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曰益显现。然而,我国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提供衍生功能方面则处于较低水平。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长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功能也存在着财政化”功能越位和市场化”功能缺位的双功能错位现象。或者说,政策性金融往往被国家的财政功能替代,而金融作为市场化的调控工具的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化的金融功能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而我国的金融调控也需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失衡,而我国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生产性质无需判断,生产过程并不作为信贷资质的评价依据;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未纳入到信贷评价体系;对于环保产业或绿色认证企业没有特殊的信贷优惠。另1方面,我国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家的专项任务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家银行宣布其接受赤道原则。

2.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金融功能的服务范围,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我国,绿色金融也称为生态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种表述形式,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而,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动员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

3.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金融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发展观的转变即对金融功能的拓展提出要求,而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即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的战略推动工具。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曰益突出的现实背景来看,2006年我国公布首份绿色GDP报告,其中测算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GDP污染扣减指数);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角度,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6.8%左右;而我国当年GDP增长率为10.1%修正后数据),尚不足抵消当年环境污染损失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损害令人担忧。

再次,从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规避风险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一是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营场所造成的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费用,也涉及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对与环境相关的索赔有直接利益关系。二是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等。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环境风险的潜在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三、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绿色信贷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统称。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全面启动。

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等。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具有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新业务的主要拓展方向之建立对口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人员对我国现行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的认同与执行能力;第三,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第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

2.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循环经济导向作用

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可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现阶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与循环经济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支持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环保高科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设备生产。其次,可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金融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发放财政贴息和低息信贷业业务、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循环经济项目的风险担保等形式支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或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投融资服务。第三,考虑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不应被视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因而在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担保方式上,应该以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业务的配套融资方案为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转型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融资能力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首先,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形式融得生产与研发、更新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第三,可以通过金融公司发行绿色债券间接融资用于专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等。充分利用资本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减轻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风险。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在实施信贷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区分资源消费类与资源再生类项目,致使某些资源消费类生产中引进的资源再生类技改项目受到信贷政策抑制。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绿色贷款也会受短期逐利性和信贷风险等因素而集中于近期循环经济获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合物质生产系统,过分集中某一环节的循环经济投资支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越完整,整体获得能力越强。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快完善宏观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机制一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其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投融资方式向战略性的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部门投资,同时要避免对循环经济的单一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进行重点引导投资。第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承担政策性金融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双重使命,可以将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纳入投资基金管理,并吸纳环保人士的投资捐助以及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资各类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鉴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短期收益可能不如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其收益前景却是非常乐观的。

总之,我国要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的全面支持,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改革才能有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条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辅助引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等也是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第四篇:论述我国金融体系

论述我国金融体系

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循序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改革与探索之后,已经基本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制度、金融调控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制度新格局。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2003年,在这个时间段里,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分界线,之前的金融体系中,监管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系统包括国家专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中介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租赁公司以及各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说90年代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机构无市场,金融市场在当时不存在更没有发展起来。90年代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明确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后,90年代后的银行系统呈现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活动主体。非银行金融中介也得到空前发展。同时,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期货)等市场的建立,我国金融体系改变了之前有机构无市场的窘境。

第二阶段金融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进入金融结构市场化取向的企业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外,更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2004年开始的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造这个总目标被分解为三个目标,首先,实现财政与银行的关系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机制(公司制)。其次,完善银行的内在运行机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后,强化外部监管,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专业监管。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标志着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造的成功和金融体制改革第二项基本任务的完成。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这一任务完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二、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包括以下机构

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二、政策性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2、中国进出口银行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 2、中国农业银行3、中国银行 4、中国建设银行

四、股份制商业银行:

1、交通银行 2、中信实业银行 3、中国光大银行 4、深圳发展银行 5、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6、招商银行 7、民生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

五、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2、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银行 3、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4、国家外汇管理局

六、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

三、现行金融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相比以前来说,我国的金融体系有了很大的完善,但缺点还是存在的。我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央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域划分,造成了机构的臃肿,冗员过多,降低了央行的工作效率;2.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部门,其自我约束和自主经营的能力未能真正体现出来,在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涉外资产的风险也显著提高;

4.金融监管机构力度不够,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准入不严,退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使得社会上非法集资现象比较严重;

5.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新技术应用不规范,以致于有人利用这些违法犯罪,破坏金融市场秩序。

四、改革的方向与解决措施

1.中央银行调控职能独立化

中央银行调控职能独立化的内容包括:第一,货币发行职能独立化。第二,政策职能独立化。第三,管理职能独立化。2.专业银行商业化

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分离专业银行混合经营的政策性业务。

2、改造专业银行的组织形式。3.金融市场健全化

第一,完善市场结构,使整个市场体系协调发展。第二,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第三,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体系的调节作用,金融市场价格是调节资金供求的主要杠杆,是市场运行的中枢,金融市场价格体系是否合理、协调,直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总量和结构,最终影响引导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合理配置。4.金融行为准则法律化

第一,加速金融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进程,并依此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同时要清理现行的金融法规,对已经过时的法律条文要废除。第二,金融基本法必须反映市场经济中公平自由、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方面的要求,使行为主体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三,金融立法要具有国际规范性,对国际金融中各国共同遵守的惯例、规定和要求,要有明确和具体的反映,以保证我国金融业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五、总结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岁月历程,这期间,在取得了众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无论道路多么艰辛,我国金融行业都要贯彻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方针,直到达到国际金融的规范化要求。

第五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的农村发展指导思想。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并加强政策支持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 农业银行 民间金融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支持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否建立一个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一、国农村金融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但纵观建国以来五十多年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可以发现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始终存在一个二元结构,即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结构同时并存,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共同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务。

(一)正规金融现状

正规金融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保险公司等。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区域结构不合理。在中国农村金融结构中,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和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所属农村,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较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较为充分。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也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位一体”的结构,但由于正规金融在这些地区功能退位,农村商业金融很不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相当匮乏,主要依靠农村合作金融供给。

(二)非正规金融现状

非正规金融有:农村合作基金会、当铺、私人钱庄、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等。由于中国金融是一种以政府主导为主的结构体系,因而非正规金融长期受到制度抑制。虽然非(准)正规金融组织远较正规金融灵活,但由于无法组织化和正规化,民间金融组织基本上属于零打碎敲,在地下或半公开状态下活动,不能在农村市场经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管理制度,运行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大大的超过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基准和浮动幅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二是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非正规金融组织良莠不齐,有些一开始就出现非法集资、经营者卷款潜逃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稳定。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缺乏,有效供给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能力不断减弱。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的基本金融功能严重缺失。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逐步撤出,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至今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加深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程度。其次,对农业发展银行来说,融资渠道不稳定,向商业银行借债致使融资成本骤升,加之粮棉部门缺乏还贷压力而拖欠贷款,其财源日渐捉襟见肘。再次,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发挥同样受阻。由于农民总体增收困难,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将三农资金分流以及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坏帐率居高不下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融资功能大打折扣。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由居民、企业、政府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欠佳,很多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使得农村地区融资困难重重。首先,农村信用制度的缺失影响到农村金融扶持的力度。一方面,整个农村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乡镇企业借改制、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机构维权难度大,银行债权案件判决后执行难、费用高。另一方面,农村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对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由于农村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利润少、上报银行效益好”的现象非常普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状态,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其次,法制环境缺陷。一是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农村金融法》或《合作金融法》等专门法律规范来保护农村金融这一相对弱势领域。二是为更好维护金融债权和信用秩序,现行法律条文有待补充与完善。三是农村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普遍存在执法行政主导现象,行政干预“过度”。第三,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的缺失。为防范贷款风险,金融部门一般要求 贷款者提供抵押,农户和农民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又没有有效的担保机构给予提供服务,贷款担保难以落实,农户和农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非常严重。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个人和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银行一旦诉诸法律,却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讨债十分困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投资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风险大,造成了“个人、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从根本上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三)金融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曾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信用社,难以独自扛起支持“三农”的重任。就目前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而言,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存款数量仅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左右,而全省“支农”贷款数量却占到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量的90%左右。其中,67.4%的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84.3%。然而,仅靠农村信用社这一家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河南农村、农业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一“社”难支“三农”是农村金融现状的真实写照。

(四)农村金融服务单一

现行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趋势,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网点匮乏。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商业银行网点从乡镇的撤离,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也日渐减少,农村金融网点的缺乏情况日益严重。由于急需融资的农户往往缺乏必要的担保,以及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作为农村金融主要融资渠道的乡镇信用社和银行并不能及时提供农村急需的资金,进而迫使资金融通不得不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这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筹资的效率。三是金融工具及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提供储蓄、抵押类贷款及农村小额信贷等金融品种,抵押、担保、承兑、贴现、承诺、咨询服务、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还很少,已经存在的金融品种往往要求有严格的抵押物,而急需融资的农户往往难以拿出符合条件的抵押物,商业化的运营加上担保机制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品种及工具的单一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些依靠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服务项目,如网上银行等业务几乎空白。

(五)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

农业是弱势行业,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都采取支持政策,对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村金融也有较多的优惠政策。我国不仅是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国家对农村金融虽有更多的扶植政策,但是,在这方面却没有做到位,优惠政策没有给予,或不能落到实处,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健康快速发展。

(六)农业保险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已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农业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三、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

1.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既包括商业金融也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既包括银行也包括保险、证券、期货、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信托等在内的完整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信用社是事实上的主体,但它并非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除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外,还应发展真正的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并拓展其他金融机构。一是要发展农村的保险业,特别是政策性保险机构;二是要发展农村地区的证券期货业,特别是发展农村期货市场;三是发展农村的投资基金,特别是农业发展投资基金;四是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此外,还应发展农村的信托业、金融租赁业等。

2.拓宽各金融机构的支农融资渠道。完善当前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商业金融为主导,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将对农村资金的“抽血”机制,转化为“输血”机制,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确定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民间金融发展的方向,逐步填补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农发行应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性的金融业务,强化其支农职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可参与农村重点企业或龙头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中来,把营业网点延伸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的基地建设中来。允许农村信用社推出新的盈利模式,深化邮政储蓄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正确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逐步把民间金融引入农村金融供求体系中来。

3.明晰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农行应该发挥其机构覆盖广的优势,服务区域可以集中在县城,但是服务对象可以延伸到农业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企业,还有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大农场。实力雄厚的中国农业银行应在保持优质客户的同时,积极尝试拓展其他服务对象,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

(二)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推进司法机关依法行政,有效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建立覆盖全部企业、个人的诚信数据库,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四是积极发展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探索“龙头企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担保公司+农户”的“四位一体”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三)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和保障体系

1.健全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进出机制,适度降低进出门槛。可适度扩大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合作范围,强化金融服务面积的铺设,避免农村金融网点的萎缩,通过推动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来保证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利润,使相关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获得良性发展。

2.对支农贷款业务,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贫困地区,贷款应强调政府主导机制,发挥政府扶持性的贷款,削弱金融资金的商业化导向;对于贷款年限,可逐渐调整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适度扩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及对象,逐步把农村产业链贷款纳入服务体系。

3.强化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及职业道德培养。银行监管部门在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监管机制的同时,应进行配套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对农村金融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及时、持续和有效的培训。

4.建立“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各级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三农”贷款风险基金,农村金融机构在其盈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风险基金的一部分,用于不良贷款的核销。

(四)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金融品种及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开发授信授权管理机制,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注意提供理财及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鼓励投资银行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开发、设计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产品,探讨资本市场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路径;(五)改进农村邮政储蓄资金的运行机制

邮政储蓄的“只吸储不贷款”的运做模式,其吸收的资金少有回流农村的。要解决这种局面可有以下措施:一是对县一级的邮政储蓄部门,上级邮政部门要适当放宽基层储汇机构除交存人民银行转存款后剩余资金的限额,鼓励基层储汇局与农村信用社开办协议存款或委托贷款业务;二是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则,对邮政储蓄资金,可以直接购买以国家名 义发行的农业发展特种债券,确保农村资金吸收的存款重新返回农村,这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保质补贴利息也是一种补偿。

(六)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管理,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1.要坚决禁止和取缔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法金融活动,逐渐使地下金融浮出水面,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化,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障。2.合理的引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农村民间金融活动。

3.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尝试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限制,因势利导的在农村建立起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民营商业银行。(七)加强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1.加强保护农业方面的立法

①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以及中央和地方应给予的政策支持;②按照不同区域各个产业比重状况,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方面的资产运用比例,通过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结构加大农业产量的投入量。

2.制定有关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案,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

①要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筹措方式;②明确农发行的业务范围;③要求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和考核内控体系,实现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有关农村合作金融的法案,规范农村组织金融的发展。①尽快将合作金融的产权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合作金融的产权界定有法可依;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4.对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置分支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和规范各商业银行设在县级以下的农村经营网点的金融服务功能,取消单纯吸收存款的网点,对其资金投向和投量给予一定比例的限制,以确保资金不能大规模流出农村。

5.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①指定相关法案,尽快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强化其担任机构清理人的权限以及处理问题机构的功能和模式,以迅速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②实行强制投保制度,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对于农村金融的稳定作用。③指定购买不良金融机构的办法,减少短期行政行为。

参考文献 : 1.訾红旗:《金融机构大撤退农村患上‘失血症’》,《南方农村报》,2007年1月17日第4期

2.朱文彬,王昊旻:《浅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08年4月 3.马君实:《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国金融》期刊,2008年1月 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2006年2月第22期

5.苑德军:《建设新农村需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新京报,2008年2月第28期

下载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金融体系演进及对策建议[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合集5篇)

    浅谈我国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

    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也逐步出台,但是其运行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认为,金融体系运......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战略及其完善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战略及其完善 论文http:///: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站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来邮要求删除论文。 论文秘籍网 · 商业时代 2011年第27、2· 商业时......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范文]

    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主体,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调控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巨大的调控作用。但那时银行却是财政的附庸,无足轻重,甚至连......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

    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

    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内容摘要] “一五”期间我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大发展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资源型城市演进的理论源流,梳理出了资源赋存→区域优势......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县域经济信贷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5篇)

    听课证编号: 2013CZ05004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姓 名: 侯 青 苗 注册单位: 长治市昌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 ***511 培训单位: 山西建协职业培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