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四川省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
办法(试行)
四川省卫生厅
第一条 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我省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行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严禁向患者收取“红包”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红包”,是指与履行职务有关,通过赠予方式给予或获得的现金和信用卡、购物卡等有价证券或其它形式的不正当利益。
本办法所称的回扣,是指医疗器械、设备、卫生耗材(检验试剂、卫生材料等)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代理人在购销活动中给予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现金和信用卡、购物卡等有价证券,以及以支付旅游费用等形式给予的经济利益。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以在门诊大厅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牌等方式,申明禁止其工作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的规定,劝告病人及其亲属不要送“红包”;告诫有关厂商经销人员不得通过不正当手段向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推销其产品,不得给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送回扣。
第五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诊疗和医药购销等活动中,不准以任何名义收受下列单位或个人给予的“红包”、回扣。
(一)医疗服务对象及其家属;
(二)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卫生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代理人;
(三)其他与执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对无法拒收的“红包”、回扣,应在24小时内上交本单位指定的受理部门。
第六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在24小时内不上交或不如实上交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不满1000元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记过处分;1000元(含本数,下同)以上不满2000元的,给予行政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2000元以上不满5000元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撤职处分;5000元以上的,给予行政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多次收受“红包”、回扣,未经处理的,按累计金额论处。
(二)按照收受“红包”、回扣数额的2倍扣发奖金或补贴。
(三)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暂停12个月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四)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利用该工作人员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收受与其履行职务有关的单位或个人赠送的“红包”、回扣的,追究该工作人员的责任,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查实本人知道的,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处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指定他人收受 “红包”、回扣的,依照第六条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第八条 实习生、进修生收受 “红包”、回扣的,除责令其如数退还非法所得外,取消实习、进修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临时聘用人员收受 “红包”、回扣的,除责令其如数退还非法所得外,一律辞退。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九条 医疗机构内部所属科室及工作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数额不满5000元的,给予行政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给予行政降级或撤职处分。将“红包”、回扣集体私分的,根据个人所得数额和所起的作用,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处理。第十条 医疗机构对收受“红包”、回扣的行为予以袒护包庇或不认真查处的,予以通报,取消该医疗机构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取消该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评比先进和职务、职称晋升的资格,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行为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患者推销、代销卫生材料、器械、药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要求或介绍患者到其指定医院就诊、药店购药,从中提取费用的,以收取“红包”、回扣论处。
部门或科室组织推销、代销的,责令其如数上交非法所得,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赠送、介绍或代为赠送“红包”、回扣的,按收受“红包”、回扣论处,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将所收缴的“红包”退回患者;确实不能退回的,可用作支付困难患者的医药费用。所收缴的回扣款,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国库。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从轻或减轻处分:
(一)在立案之前,主动如数上交所收“红包”、回扣的;
(二)在立案检查期间,主动交代组织或单位未掌握的问题的;
(三)所收受的“红包”、回扣数额较小,情节轻微的;
(四)有其他从轻、减轻处分情节的。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从重处分:
(一)领导干部收受“红包”、回扣的;
(二)索要“红包”、回扣的;
(三)收受“红包”、回扣,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因收受“红包”、回扣受到处理后重犯的。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收受“红包”、回扣,是共产党员的,移送纪检部门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卫生厅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
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索要、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
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行医、依法行政,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严禁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和赠送“红包”的规定》、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卫生技术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通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东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红包”,是指与履行职务有关,通过赠予方式给予或获得的现金、有价证券、信用卡、购物卡等经济利益。本办法所称的回扣,是指医疗器械、设备、卫生耗材(检验试剂、卫生材料等)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代理人在购销活动中给予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现金、有价证券、信用卡、购物卡,以及以支付旅游费用等形式给予的经济利益。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患者推销、代销卫生材料、器械、药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或要求患者到其指定药店购药,从中提取费用的,以收取“红包”、回扣论处。
部门或科室组织推销、代销的,责令其如数上交非法所得,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卫生行政执法,诊疗和医药购销等活动中,不准以任何名义索要、收受下列单位或个人给予的“红包”、回扣。
(一)管理、服务、监督和监测对象;(二)患者及其家属;
(三)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卫生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代理人;
(四)其他与职务活动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对无法拒收的“红包”、回扣,应及时上交本单位指定的受理登记部门。
第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索要、收受“红包”、回扣,不及时登记、上交,或不如实登记、上交的,按如下规定处理:
(一)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不满1000元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记过处分;1000元(含本数,下同)以上不满5000元的,给予行政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5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撤职处分;10000元以上的,给予行政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多次索要、收受“红包”、回扣,未经处理的,按累计金额计算给予行政处分。
(二)按照索要、收受“红包”、回扣数额的2倍以上扣发奖金或补贴。
(三)医护人员索要、收受“红包”、回扣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按照广东省卫生技术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规定,延迟其申报技术职称资格年限;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四)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父母、配偶、子女利用该工作人员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收受与其履行职务有关的单位或个人赠送的“红包”、回扣的,追究该工作人员的责任。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查实本人知道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七条
实习生、进修生触犯第五条规定的,除责令其如数退还非法所得外,取消实习、进修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临时聘用人员触犯第五条规定的,除责令其如数退还非法所得外,一律辞退。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下属部门,索要、收受“红包”、回扣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数额不满10000元的,给予行政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数额在10000元以上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将“红包”、回扣集体私分的,根据个人所得数额和所起的作用,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对索要、收受“红包”、回扣的行为,予以袒护包庇或不认真查处的,予以通报,取消该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行为人的责任。
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赠送“红包”、回扣的,按收受“红包”、回扣论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处理。介绍或代为赠送“红包”、回扣的,按收受“红包”、回扣处理。
第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将所收缴的“红包”退回患者;确实不能退回的,可用作支付困难患者的医药费用。所收缴的回扣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国库。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从轻或减轻处分:(一)在立案之前,主动如数上交所收“红包”、回扣的;(二)在立案检查期间,主动交代组织或单位未掌握的问题的;(三)所收受的“红包”、回扣数额较小,情节轻微的;(四)有其他从轻、减轻处分情节的。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从重处分:(一)领导干部收受“红包”、回扣的;(二)索要“红包”、回扣的;
(三)收受“红包”、回扣,造成恶劣影响的;(四)因收受“红包”、回扣受到处理后重犯的。第十四
条本办法由广东省卫生厅负责解释。第十五
条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错案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错案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川国土资发[2011]83号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提高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水平,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四川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授权或者委托行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责的单位及其执法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错案,是指四川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故意或者过失,致使行政处罚错误,给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案件。
第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错案责任追究工作。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错案责任追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责令发生错案的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追究错案责任人的错案责任;可以直接或者参与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错案的调查,提出建议或者处理意见。必要时,可以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错案责任追究情况予以通报批评。
第五条
责任追究实行回避制度。与错案或者责任人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人员,实施责任追究时应当回避。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回避由该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该部门主要负责人决定。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应当实施责任追究: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不按照法定处罚种类、幅度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前款所称的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承担行政赔偿责任,是指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行为被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行政复议机关等有权机关的决定予以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被责令履行法定职责、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情形。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当事人的行为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不当的;
(二)因有关行政执法依据规定不一致,致使行政处罚行为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不当的;
(三)因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
(四)依法不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错案责任人分别按照下列情形区分并进行责任追究:
(一)承办人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未经审核人、批准人审批擅自作出行政处罚行为,不按审核、批准的内容实施,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二)审核人弄虚作假,未报请批准人批准而擅自作出决定,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审核人承担责任;
(三)批准人改变或者不采纳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而直接作出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处罚行为的,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批准人承担责任;
(四)承办人提出的意见错误,审核人、批准人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以纠正,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承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审核人、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
(五)审核人改变或者不采纳承办人的正确意见,批准人批准该审核意见,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
(六)违反规定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调查取证等行为,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指派人员承担责任。
(七)行政处罚意见经相关单位会签出现错案的,由主办单位及其经办人承担主要责任,会签单位及其经办人承担次要责任。但提出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人员不承担责任;
(八)经过集体研究、认定出现错案的,由召集集体研究的单位及其经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参加集体研究持赞同意见的其他单位、人员承担次要责任。但集体研究、决定改变召集单位提供研究的定性结论致使出现错案的,由参加集体研究持赞同意见的单位、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因召集单位提供资料错误、失实致使出现错案的,由召集单位及其经办人承担责任,参加集体研究的其他单位、人员不承担责任。
第九条
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造成的违法或者不当责任由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承担。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改变、撤销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致使处罚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由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条
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执法监察机构、队伍的责任追究包括下列方式:
(一)责令限期改正;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对执法监察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包括下列方式: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检查;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限期调离执法监察岗位;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或者不良后果被及时消除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三)积极配合责任追究,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四)依法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因违法、不当行政处罚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严重损害政府形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行政处罚行为违法、不当的;
(三)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干扰、阻碍责任追究的;
(四)对检举人、控告人、申诉人和实施责任追究的人员打击、报复、陷害的;
(五)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被追究责任的情形的;
(六)依法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处罚行为构成违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法规、人事、监察机构具体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工作。
出现国土资源行政处罚错案的,法规机构应自接到人民法院终审的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行政复议决定之日起3日内向监察机构提起错案责任追究动议,经本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后,由监察机构依照行政监察责任追究法定程序予以调查处理。
对错案责任的调查审结应当在30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错案责任追究处理决定作出后,监察机构应当面送达被追究责任的单位及人员,并抄送人事机构。
第十五条
被追究国土资源行政处罚错案责任的工作人员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责任追究不服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申请复核或提出申诉。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第四篇: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DOC
机关工作人员效能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机关管理,提高工作效能,保证全县各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正确、高效行使职权,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机关效能,贻误管理工作,损害管理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危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等,构成违法、违纪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纪律责任;尚未构成违法违纪的,应依照本办法追究其效能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等情形。管理服务对象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范围内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机关工作人员)。
第四条 实施效能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五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受理、许可的;
(二)申请资料不全,未能一次性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首问未告知申请具体要求的;
(三)许可申请需要采用格式文本,未向申请人提供的;
(四)受理时不开具受理回执,不予受理时不告知具体明确理由的;
(五)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沟通、协调,推诿或拖延不办,或者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六)未在规定或者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并发放批准文件的;
(七)不按规定公开许可结果的;
(八)对已经公布取消的许可项目,继续实施许可管理的;
(九)许可项目及其条件、程序等未经公布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无规定依据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一)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二)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许可条件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三)擅自增设或变相增设许可项目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四)不依照规定程序,或者擅自增设程序而实施许可管理的;
(十五)违反规定设立有偿咨询、培训、检测程序的;
(十六)违反规定收取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十七)违反规定委托或默许中介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代行许可管理权的;
(十八)违反规定要求接受指定的服务机构、中介组织有偿服务的;(十九)其他违反许可规定,贻误许可管理或者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六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无规定依据实施收费的;
(二)违反规定对已明令取消或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仍按原定项目或标准收费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扩大收费范围、设立收费项目、改变收费标准的;
(四)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收费的;
(五)不出示收费依据、收费许可证和有效证件实施收费的;
(六)实施收费不开具省财政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以及不据实、不按要求的内容填写票据的;
(七)不如实填写《企业交费登记卡》的;
(八)未按规定时限将所收款项存入指定银行账户或缴入财政专户的;
(九)不按规定办法缴销收费票据的;
(十)截留或擅自开支所收钱款的;(十一)将无偿服务变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施收费的;
(十二)违反规定只收费不提供服务或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十三)其他违反收费规定的。
第七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无规定依据擅自实施检查的;
(二)无具体对象、理由、事项、内容实施检查的;
(三)巧立名目实施检查的;
(四)不按规定的地点和方式在公路上实施检查的;
(五)不出示检查通知书实施检查的;
(六)不出示有效资格证件或检查许可证明实施检查的;
(七)不按规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
(八)不按规定权限或超越规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九)对检查中发现涉嫌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不予制止,不及时报告、移交执法机关的;
(十)无法律法规依据或无足够理由对被检查对象实施查封、滞留账册、扣车扣物的;
(十一)违反规定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十二)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
第八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不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处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无规定依据或违法违规事实不清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五)违反规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六)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
(七)实施行政处罚不开具或不据实、不按规定的内容开具合法、规范的处罚决定书和单据的;
(八)扣押财物不当场开具或不如实开具单据的;
(九)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或未按规定时限将罚没款存入指定银行账户、缴入财政专户的;
(十)收取押金而又不按规定时限作出处理决定或退还当事人的;
(十一)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十二)符合听证条件,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十三)未依法告知被处罚人法定救济权利、途径和期限的;
(十四)无规定依据或未经法定程序委托执法而实施行政处罚的;
(十五)对受委托者滥用处罚权的行为不及时制止、纠正的;
(十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九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三)在规定期限内不做出复议决定的;
(四)其他违反行政复议规定的。
第十条 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一)不认真执行党委、政府的指示、决定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决定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和党委政府整体形象和全局工作的;
(二)责任心不强,应作为而不作为,或主观努力不够,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
(三)不认真抓落实,搞形式走过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四)虚报浮夸或瞒报、迟报造成影响或损失的;
(五)不遵守决策程序导致决策失误,不按集体决策办事的;
(六)不认真调查事实真相和问题,乱签字、乱汇报,或隐瞒事实真相和问题,说假话、汇假报,导致上级决策失误的;
(七)插手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务,越权审批、越权表态、政出多门,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八)在领导层、单位内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或指使、怂恿有关人员无端上访告状,散布谣言,制造事端,影响安定团结的;
(九)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拖延不办的;
(十)对职责范围内的办事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有关事项或作出明确答复,给管理服务对象造成延误办事时限或造成损失的;
(十一)擅离岗位、擅离职守或在工作时间打牌、娱乐、上网聊天、炒股、玩电脑游戏的;
(十二)服务窗口机构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在岗位或不委托有关人员代行办理本职业务而贻误管理服务对象办事的;
(十三)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置之不理,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十四)对应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不及时、真实、全面公开、搞无效公开,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十五)在对前来办事的人置之不理,或刁难、粗暴对待,甚至因言行不文明而导致发生冲突的;
(十六)对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转办的投诉件以及职责范围的机关效能方面的投诉不受理、不认真调查,故意拖延、隐瞒、不处理、不整改的;
(十七)违反规定向企业、个体工商户、村(居)组织以及其他管理服务对象摊派款物、索要赞助、强买强卖、强拉广告收费的;(十八)违反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管理服务对象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的;
(十九)违反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以及离岗培训、学术研讨、技术考核、评优评先、达标升级等的;
(二十)违反规定擅自干扰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
(二十一)违反规定向中介组织收取管理费用或摊派费用的;
(二十二)违反规定授意或强迫中介组织违规操作的;
(二十三)对重大突发事项、灾情险情、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重要情况不及时报告的;
(二十四)工作时间或工作日中餐饮酒的;
(二十五)在业务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的;
(二十六)大吃大喝、乱发滥补及其他违反财经管理制度的;
(二十七)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及时处理或报送领导批示,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十八)其他违反机关内部管理规定而贻误工作或造成经济上浪费、政治上不良影响的。第三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
第十一条 效能责任追究方式包括: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停职待岗;
(五)调离工作岗位。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合并使用。
第十二条 实施效能责任追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纪政纪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降职、辞职、免职、辞退等组织处理的,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本办法规定的效能责任追究方式代替法律责任追究和纪律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各级各单位办理的各种效能责任追究,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备案,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凡被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凡被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
第十四条 实施效能责任追究,必须根据效能过错的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进行。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小损失或者影响的,可给予直接责任者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较大损失或者较严重影响的,可给予直接责任者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处理;给予领导责任者通报批评、停职待岗处理。
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纪律和法律责任,并可给予调离工作岗位、降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等组织处理。
第十五条 一年内受到效能责任追究后,又因效能过错应当受到追究的;干扰、阻碍调查处理的;对控告人、检举人打击、报复、陷害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理。
第十六条 主动发现并纠正错误、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效能责任。
第四章 效能责任追究的机构和程序 第十七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追究效能责任,需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的,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和作出处理决定;需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的,由县委、县政府批准或向其省市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纪检监察机关(组织)、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承办有关具体工作。
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承办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效能问责事项;负责办理对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和乡镇负责人的效能责任追究。
其他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实施;对其中的重大、典型案件,县纪委、县监察局可直接启动效能责任追究程序。
对干部任免权限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效能责任追究,一般由省市驻隆局级单位的纪检监察机关负责承办,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督促落实。若由市纪委、市监察局或省市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更为适宜的,由县纪委、县监察局负责协调。
第十八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启动效能责任追究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有事实依据的举报、投诉的;
(二)上级领导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有关指示、批示的;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人以上联名提出问责建议的;
(四)党委、政府督查机构、审计机关及执法监督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的;
(五)新闻媒体曝光的重大问题的;
(六)发生重大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的;
(七)工作检查、执法检查中发现重大问题的;
(八)各种评议、测评、考评、考核结果,及其他信息来源反映重大问题的。
第十九条 对于公民、法人、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效能责任追究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第二十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事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立案调查的案件,按纪检监察机关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参与效能责任追究的工作人员与效能责任追究对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效能责任追究对象应当配合调查,提供真实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调查,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举报、投诉人。否则,一经发现查实,加重处罚。
第二十二条 行政效能监察对象对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不服的,依照或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诉和复核。
申诉、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本办法未规定的,按《隆回县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隆政发[2002]50号)办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四川省寄递物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寄递物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
办法(试行)的通知
川办发〔2016〕10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寄递物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5日
四川省寄递物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寄递物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的通知》、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关于加强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寄递物流安全管理中,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依法依规履行工作职责,应当进行责任追究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寄递物流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有责必究、分级负责、教育与惩治结
—1—
合。
第四条 本办法责任追究的对象包括:
(一)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
(二)省级以下邮政管理、公安、交通运输、海关、工商行政管理、民航监管、铁路监管部门及其负责人、相关责任人。
(三)履行县(市、区)邮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相关责任人。
(四)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从事客车附搭小件运输企业(客运站)及其负责人、相关责任人。
(五)铁路运输企业、民航运输企业及其负责人、相关责任人。
第五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一)对本地区寄递物流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督导检查不力,寄递物流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效果不明显,发生特别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二)对寄递物流重大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能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在因寄递物流问题引发的群体性和突发事件中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条 履行邮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执行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本辖区的寄递行业安全监测、预警及应急管理、寄递安全与信息安全监管基础薄弱,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寄递渠道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不健全、应对能力不足,发生寄递渠道安全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不符合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申请法定条件的企业法人予以核发快递经营许可证的;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法人设立、合并、分立分支机构予以备案的。
(四)未履行法定职责指导督促寄递企业建立落实安全责任制和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三个100%”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组织对快递企业经营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的,对经检查认定为
—2—
有重大安全隐患的营业场所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监督检查工作不力,对违法违规的寄递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从业人员和其他非法经营人员的违法行为未依法进行处理的;对依法应当吊销其快递经营许可证而未吊销的。
(七)未依法配合公安、国家安全、海关等部门(单位)建立监督检查和防范寄递领域重大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机制,提供在安全防范工作中获取的信息的。
第七条 交通运输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为不符合条件的货物运输车辆配发车辆《道路运输证》的。
(二)未履行法定职责,指导督促汽车客运企业(客运站)建立落实安全责任制,未要求汽车客运企业(客运站)落实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三个100%”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督促汽车客运企业建立客车驾乘人员违规捎带小件货物的惩处制度,未督促汽车客运企业加强日常监管、有效制止驾乘人员违规捎带小件货物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依法配合公安、国家安全、海关等部门(单位)建立监督检查和防范寄递领域重大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机制,提供在安全防范工作中获取的信息的。
第八条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依法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汽车客运企业(客运站)提供的在安全防范工作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筛查、研判、核查、监控,未对本辖区寄递物流企业及从业人员按“一标三实”要求采集基础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
(二)本辖区内寄递物流治安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治安管理不力,对寄递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检查不力,安全防范工作薄弱的。
(三)对本辖区内利用寄递渠道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和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不力的。
(四)对本辖区发生的非法扣留、隐匿、毁弃他人邮件和快件的案件
—3—
查处不力,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案事件出现反弹,群众反映强烈的。
(五)对本辖区内寄递物流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网点、代办点的消防工作监督检查不力,发现火灾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对其他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查处不力,导致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
第九条 海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对本辖区进出境的国际邮袋、邮件集装箱、国际邮递物品、快递物品,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履行职责,导致发生特别重大的各种限制、禁止进出境物品通过寄递物流渠道非法进出境的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对本辖区内未经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机构、单位及人员,未依法进行工商行政监管,形成较大盲区的。
(二)对消费者反映、申诉、举报的寄递物流消费服务领域突出安全问题未进行依法查处的。
第十一条 铁路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铁路监管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督促铁路企业建立落实安全责任制,对铁路货物运输安全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铁路运输企业违规接收、承运未落实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三个100%”制度的寄递货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发生利用铁路运输渠道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和毒品等物品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二条 民航监管部门、民航运输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民航监管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督促民航企业建立落实安全责任制,对航空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民航企业违规接收、承运未落实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三个100%”制度的寄递货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4—
(三)发生利用航空运输渠道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等物品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三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从事客车附搭小件运输企业(客运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不落实,利用寄递渠道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和毒品等国家明令禁止寄递物品,违法提供寄递服务信息,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
(二)未执行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三个100%”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所属从业人员未进行注册备案、未参加寄递物流安全教育培训、未签订安全责任书即从事寄递物流活动的。
(四)未履行法定义务、逃避监管或阻碍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责任追究,方式包括: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需要追究该地区、单位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的,由相应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会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有关规定办理。因违纪应当承担责任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对铁路运输企业、民航运输企业、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从事客车附搭小件运输企业(客运站)及其责任人和工作人员、自然人违法犯罪的,由县级以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需要追究相关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的,由相应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会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http://zcwj.sc.gov.cn/xxgk/NewT.aspx?i=20161213091643-595259-00-00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