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道德内涵5篇

时间:2019-05-13 17:3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与道德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与道德内涵》。

第一篇:礼与道德内涵

礼与道德内涵

内容提要: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是多层次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属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又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礼仪、道德、精神文明

一、中华道德规范---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二、礼与道德如鱼得水

鱼有了水而得以生存,水有了鱼而得以灵气,鱼离不开水,水少不了鱼。礼与道德也正是如此,礼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是多层次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属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又是道德的表现形式。礼是社交活动中表示尊敬、谦恭、友善等的言语、动作和姿态。它是体现和维护人际间特定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习惯形式, 目的在于保持和促进人际间对立因素的平衡与和谐。这种行为规范和习惯形式, 都必须符合当时社会普遍遵守的生活规矩, 而且受制于道德,即必须符合当时社会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 否则就违反了礼。

礼的中心是道德(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孔学的礼不是仅指礼仪,礼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与道德也是与时俱进的。

三、取之以礼,用之以德

实际上,礼即包含着仪, 因为任何礼都要靠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而礼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仪;仪则体现着礼, 是礼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所以说:“仪生于礼而合乎礼,故谓之礼仪。”这是前人对礼和仪的相互关系所作的简洁表达。可见, 礼和仪虽有区别, 却密不可分。它们以礼为内核,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人们常常又把礼仪合称为“礼”。

礼是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礼同道德一样,都是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是社会物质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特定的反映形式;都是在生产活动与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通过人们的自觉意识而逐渐形成起来的。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礼则在人际交往中以具体的约定俗成的礼貌、礼节、仪式来体现对人的尊重、谦恭和友善等。道德和礼都要通过社会的舆论来对社会生活起一定的约束作用。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 促使人们在利益上发生分化和矛盾, 需要加以约束和协调。这是道德和礼发生、发展的客观基础。人们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中,才能产生以道德和礼的方式来约束和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皇权统治和宗法等级制度,在奴隶社会的礼基础上,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束缚人们思想行为、服务于封建经济基础的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礼在自我修养上的要求,则主要为儒家的“五德”:“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这些都是儒家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

儒家的“德”和“礼”实际上是中庸思想在宗法等级制度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其核心是“和”。要求人们保持“中和”,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并把“中和”看作是人的本体观念。主张“克己自足”,认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通过心灵的自我净化, 就可以从主观上消弥各种矛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便会有公正和谐的公允态度, 便可做到温、良、恭、俭、让。如果有失公允,则“过犹不及”,必将陷入偏激或片面之中,产生矛盾或冲突,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 定。只有保持“中和”才能避免感情冲动而走入极端;才能正确对待礼并达到最高道德的标准。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强调以法治国。没有社会主义的法制,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是人民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纷争,仅靠强制性的法律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还需要靠社会舆论、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来调节。因此,我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道德的力量。

“以德治国”虽然最早是由儒家提出来的,但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封建王国;我们的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而不是封建道德。因此,我们的以德治国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在性质上是根本不相同的。

以德治国不能缺少礼仪。我们要充分认识礼仪在“以德治国”中的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德和礼的关系,不能把德和礼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当然也不能以德代礼或以礼代德,把德和礼混同起来。同时,我们既不能夸大礼的作用,也不能无视或缩小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时代,礼仪的作用同封建时代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社会主义时代,礼仪的特点就在于它体现和维护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体现和维护人的尊严;体现和维护民主精神,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消融和化解人民内部的种种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互助合作,同心同德, 共同前进,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这些作用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礼仪所特有的, 是封建时代的礼仪无可比拟的。

在涉外交际中,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应一律平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一律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以礼相待,广交朋友,以发展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关系,体现礼仪之邦、泱泱大国应有的风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并不是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加强法治能促进德治,加强德治则可推动法治。法治与德治两手抓,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我们安邦治国的重要特点。

四、礼与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礼属于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要想提高人们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从总体上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而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则必须在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礼的认识及其实践的自觉性。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这种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而礼仪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

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说,我们应当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塑造人的心灵美。心灵美的外化形式就是语言美和行为美,在社会交往中则极其重视礼仪规范。最终使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温馨祥和、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种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是历史上任何社会的道德体系都无可比拟的。这种道德体系, 就是我们礼仪建设的依据, 也是我们礼仪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所需追求的目标。

我们深信,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以德治国”的实践中, 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将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们的国家将不愧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礼仪之邦”。

第二篇:浅谈“以礼待人”的深刻内涵

浅谈“以礼待人”的深刻内涵

当初选择现代实用礼仪概论这门课程,主要是因为好奇,心想“礼仪”这种东西应该是距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的,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应该注意的问题,能够了解一下上层社会人的生活也不错。可是上了第一节课我就发现我大错特错了,其实礼仪这个东西离我们很近,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贯穿于我们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只有以礼待人才能使人以礼待我,才能是自己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以一定的程序与方式来表现的,自尊、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礼节、礼俗、礼貌、仪表、仪式等,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礼仪着重规范人们交往活动的程序和行为,借以维系和发展人际交往关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礼仪在现代社会里,在人际交往肋活动中,已成为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和联系纽带。(摘自《现代礼仪》)

第一节课老师便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讲相关礼仪,报喜、三朝、满月、百天、周岁„„可见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离不开礼仪,这其中的确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家里小孩出生要如何通知亲友同事,如何发喜糖,发什么样的喜糖都是很有讲究的,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当时心想,如果我没上这节课,将来自己的小孩出生,我一点习俗都不懂岂不是该闹大笑话了。

礼仪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以礼待人呢?

1、尊重为本。尊重是现代礼仪的实质。现代礼仪的尊重原则,是指行礼致仪时应体现出对他人真城的尊重,而不能藐视他人。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人际交往中的任何傲慢言行和轻蔑他人的态度,通常都会被视为缺乏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心理学家马斯浴认为,人具有受尊重的需要,而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兽重。一个人能尊重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即为自尊。“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尊与尊重他人相辅相成,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即最健康的自尊。只有具有了这种品质的人,才能把社交礼仪的艺术圆满地表现出来。尊重他人应做到:与人交往要热情而真诚;要给他人留面子;要允许他人表达思想、表现自己,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由。

2、遵循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现代礼仪的基础,是现代礼仪区别于以往礼仪的首要原则。现代礼仪的平等原则,是指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人都应相互尊重、以礼待人、有来有往、平等互利,既不能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也不必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低三下四;更不能回到传统的等级制社会,搞“上下有序、草卑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等级、地位、权势职业压人,离开平等这一元素,任何形式上的礼仪都会显得苍白而虚伪。当然,平等又有一定的相对性,男女老少、官员与民众、主人与宾客在礼仪形式上还应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对平等原则的必要补充。平等并不是一位长辈喊你“小李”你就可以称他为“老赵”,在《不拘小节的人》中,那位看似风度翩翩的李少白同志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赵主任无论从辈分还是从级别上都比他高很多,他怎么能那么随心所欲地称他为“老赵”,这不是平等而是不讲礼仪,怎么可能让别人喜欢你。

以上两点是以礼待人最重要的要求,此外还有宽容,适度,守信,自律等。以礼待人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首先在于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当自身修养提高,大家个个以礼待人时,人际关系将会更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这也是以礼待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实用礼仪概论这门课程的确让我受益匪浅,宋老师系统地给我们讲解了各种人群,各种场合的相关礼仪。从个人形象的塑造到到言谈举止的礼仪,从校园礼仪到办公室礼仪,从面试礼仪到电话礼仪,从穿衣打扮到化妆技巧,从西服到套裙,从恋爱到职场„„老师幽默风趣的语段更让我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多姿多彩,总之现代实用礼仪概论不空洞,不浮夸,是实实在在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一门实用的课程,一位优秀的老师,是我通识课中最正确的选择。

第三篇:2013“道德讲堂”----礼活动主持词

重庆市渝中区道德讲堂课程表

第一节道德放歌(5分钟)曲目:《公民道德歌》 手语合唱:各班代表1名 第二节经典解读(6分钟)篇目:《荀子》节选 宣讲员:汪毅书记

第三节见贤思齐(15分钟)模范视频:《校园礼仪小标兵》

事迹宣讲:《做一个尊纪懂仪的文明人》 宣讲员:重庆市聋哑学校学生周玥桦 第四节反思自省(3分钟)播放陋习视频 自我反省自己的言行 第五节道德感言(5分钟)主题:文明礼仪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六节向德鞠躬(1分钟)第七节福泽相传(5分钟)

送祝福小礼品 第八节课后行善

五心四好美德标兵少年

周玥桦

公民道德歌歌词

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立志先立人。爱国又守法,盛世享太平,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团结友善一家亲,勤俭自强万事兴。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中国好传统,大家来继承,有爱有恨有责任,是非两分明。同唱道德歌,文明向前进,和谐社会中,争当好公民,敬业奉献勇创新,建设祖国为人民。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敬业奉献勇创新,建设祖国为人民,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Ⅲ.重庆市聋哑学校“道德讲堂”活动主持词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重庆市聋哑学校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唐洪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历史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数千年来,他一直是华夏儿女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道德讲堂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群众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我们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的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大家的道德素养,构建人人尚德的社会氛围。希望大家在先贤的注视下,接受心灵洗礼,转变思维观念,做好事,当好人。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他们是:

华夏大地,礼仪之邦,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时至今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气质,德行的时候,仍以那些细节作为考核的重要参数。礼仪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文明、一种亲和力,它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为此,学校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确定为:礼

道德讲堂有八个环节:道德放歌,见贤思齐,经典解读,反思自省,道德感言,向德鞠躬,福泽相传、课后行善。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道德放歌。大家一起合唱公民道德之歌,请全体起立,请放音乐(歌曲毕)请大家就座。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经典解读。今天,我们将请全国“江民特教园丁奖”,重庆市优秀党员,重庆市优秀青年教师,渝中区先进生产工作者,渝中区德育先进工作者,渝中区 “十佳青年教师”,渝中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汪毅书记带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典。汪毅书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好评。有请汪毅书记!

感谢汪毅书记带领我们一起感悟经典,让我们大声诵读这些耐人深思的经典名句吧(诵读完毕)

感谢汪毅书记。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见贤思齐。

说到礼仪,人们都家喻户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那么,“礼仪”是什么呢?礼,是表示尊重的意思;仪,是人的容貌以及举止。整个来说,“礼仪”就是尊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与理解。

在我们同学中间,也有懂得礼仪的好榜样,有请七年级一班的周玥桦同学讲一讲她的礼仪故事。

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笃笃笃”的敲门声。是谁?爸爸?他还没回家呢!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啊,原来是妈妈!我赶紧喊道:“妈妈,快进来吧!”妈妈微笑

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你想进来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入,会吓你一跳的!”“嘿,妈妈,我是小英雄,我可不会被吓着的!”“看你急的,最主要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你说是不是?”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业吧!”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去看看妈妈吧!”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请进!”我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哎哟,吃不消,吃不消!”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好女儿,也知道敲门了?”我难为情地笑了。“真是妈妈的好女儿!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母女俩笑成了一团。原来,一个小小的文明的举动,会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呀!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我们的社会该会多么和谐、快乐呀!

那么,校园文明礼仪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

谢谢周玥桦同学!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己对社会又有何用呢?“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会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在社会处处盛开。

下面进入第四个环节,反思自省。听了宣讲团成员的道德故事,学习了我们的道德经典,我们在接受精神洗礼、深化对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应当反省自身,立志向善。请大家默思三分钟,反省自己的言行。(播放视频:反面)

下面进入第五个环节,道德感言。听了道德模礼仪模范的故事,学了古代圣贤的礼仪经典,我们又自我反省了三分钟,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深有体会。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的心声。请大家踊跃举手发言。

(数位同学发言)

正面视频:

下面进入第六个环节,向德鞠躬。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善念,向德鞠躬!(带头示范鞠躬)

下面进入第七个环节,福泽相传。今天非常感谢各位来到我们道德讲堂,和我们一起接受道德的洗礼。在活动最后,学校也为大家准备了有意义的道德礼品,祝大家阖家幸福,平安吉祥,也希望大家把我们今天的感悟带回家去,带给您的亲朋好友,让我们一起播撒传统美德的种子,收获社会和谐的灿烂春天!有请冉帮华校长、汪毅书记、帅主任、余主任、刘主任、官主任、徐主任、喻老师上台为大家发放道德礼品。请各班学生代表上台领取道德礼品。春玫写经典,注释7份)

第八节课后行善(倡议)

道德讲堂的形式到此结束,但是无形的道德讲堂每天都在大家身边,希望大家在以后工作中继续反思、反省,并根据道德讲堂感悟自觉做文明事,争做文明人。谢谢各位,再见!

谢谢大家!

第四篇:礼字的文化内涵

“礼”字的文化内涵 礼之本为人,礼之质则为敬。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样地,古人也总能保持谦卑,深致敬礼。爱敬之心本是吾人天性,也是一切德性之本原。必躬行孝悌,护养一念爱敬之心,礼乐之发,便会不假安排、不能自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首先是个人之礼,孔子曰,“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故知礼是使人能够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规范;人际之礼践行的核心是实现爱敬之情的相互流动,即是实现爱敬之心从家庭父子之间向社会人际之间的自然衍伸,这里即体现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修身为本,推己及人。礼还包括国家制度,即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礼”。

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所谓“礼者,天地之序”;而“礼之用”的目的,则在于“和为贵”,致其中和,则为乐,所谓“乐者,天地之和”。礼主别异,即是差别万行;乐主合同,即是平等一心。万行不出一心,一心不违万行,故儒家礼乐之教往往合一,礼乐合德,既是天地人心之本然,故亦是天下人心之应然。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真应于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总结:礼是做人的根本,即使人生失意,也要时刻保持做人的礼节,最终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礼仪,人就好比是一座打开了所有窗子的房屋,人人都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对方,如果人人都有了礼节,沟通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行事也会变得更加简便、快捷,有时再多花了一些时间以礼待人后,会在成功的瞬间发现不知何时身边又增添了一个值得信任、同时愿意与你一同奋斗的挚友。

第五篇:论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内涵探析

论道德绑架

徐建琴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实践中地不断延伸,很多都涉及道德这个视域。本篇文章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式的去分析这个课题;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案例,去分析“道德绑架”这一现象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其在社会中所映射出的轰动,带来的恶性循环。

关键词:道德;绑架;道德绑架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3)11-0034-01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一直被大家挂在嘴边,但道德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的全体到底要不要为道德去买单?道德是个名词,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产生的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如下:第一,在主观条件上,人必须有自我意识的出现;第二,在客观条件上,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使得自我意识能够分化,从而个体自我认识到自我的独特利益。就此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有了道德这把标尺来度量人与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修养和内涵,那么是否所有人都会来自觉维护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呢?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绝对地适用与一切情况,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践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教训。所以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自觉为道德做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引路人,往往由道德引发的纠纷,在法律面前又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引起了我们深思,为何我们自行树立的道德要被我们践踏,为此我们却还要想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去克制利用道德的行为?道德的出现本身是为弥补法律的不足,现在社会的现象反向倒戈,却想着怎样利用法律去制裁“道德的衍生品”。难得说是“法律”不想亏欠“道德”这么多年来的照顾?

二、对道德绑架的理解

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

三、支撑:热点案例

2012年8月23日,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名年轻小伙因没有给抱孩子的女人让座而被其丈夫打耳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不让座行为和打人耳光孰是孰非上。大多数人觉得,应该把打人和让座区分开来看。一名自称是小伙朋友的网友说,小伙回家后跟他说了自己的遭遇,哭得很伤心,“实际上他是一个残疾人,腿脚不方便,而且性格内向。那天他看到那个妇女抱着小孩,内心是很想让座的,可是他自己腿脚又不好,又没有其他人让座,于是他很无奈地看了那对夫妻两眼,不想竟挨了几耳光。”[1]

此事在微博和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关注目光无数。本来乘车是一个民事行为,只要他买票就有了坐座的权利,只要当时有空位在,这是合法的民事权利。让座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他的义务。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他人,值得提倡,但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当事人不能用暴力去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啊。”有法律界人士说,不让座,没有侵犯他人的权益,而打人,则是对他人权利的直接伤害。这是简单的是非和常识。不能因“道德”剥夺他的合法权益,这是“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民主社会的退步,是危险的,道德的裁判是一个的公心,这是一个人治社会的体现,一个社会怎么可只依靠一个的人道德判断来规范别人的行为呢?一个社会一旦失去对法律的尊重,也就不会有对人权的尊重。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几度波折,当小伙子面对怀抱婴儿的妇女没有让座,人们心怀不满,但是当小伙子遭遇暴打,人们的情绪变成愤慨和同情。当小伙子被曝腿不太好,事情就变得刺痛人心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案例说明了,对法律的尊重,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力。

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来监督道德,不能让到道德衍化成反常态的绑架行为。自律的行为也需要他律来作为引导,以防自律不严,滋生事端。那对打人的夫妇,就是带着正义的幻觉去侵犯他人权利,往往更加残暴。

四、道德绑架产生的实质和原因

道德绑架的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等等。道德绑架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因而就出现了不自愿的捐款和满含委屈的道歉。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的确会经常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然而,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如果你适应了,还会去依靠它。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比如范美忠事件,又不能说公众对他或对教师群体进行了道德绑架。在任何时候,教师保护学生的利益,都属于公众正常的期待,也属于相关法规的正常要求。[1]陈梦源,周俊娟.不让座被连扇5个耳光续:有网友称小伙腿脚残疾[J].长江日报,2012(6).参考文献:

On moral kidnapping Xu Jian-qin(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235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to continue to extend, many of them involving moral.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angle of ethics, to analyze this topic;extract cases from the practice,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the reason of “moral kidnapping”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sensation in the society in mapping out the vicious spiral.Key words: moral;kidnapping;moral kidnapping

[责任编辑:董 维]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徐建琴(1988-),女,江苏泰州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向的研究。

道德绑架内涵探析

覃青必

内容提要: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不同于道德强制的地方在于它强制的软约束性;不同于道德欺骗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图是善的。道德绑架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我们应当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道德绑架 社会舆论 意志自由

覃青必,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530006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原来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发挥作用的社会舆论,现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自道德产生起就一直存在,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才被人们广泛、深刻地感受到。目前关于道德绑架的表述多体现在媒体、记者的报道以及网民的言论中,学术界至今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几近于无,这跟道德绑架事件受热议的现状是不相称的。有感于此,本文将尝试对道德绑架的内涵进行探析,探析的内容包括道德绑架的定义、道德绑架的结构与特征、道德绑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等方面,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一、道德绑架概念的日常使用

在伦理学中,有不少概念首先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然后再经由学者较为严谨、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最后进入规范的学术语境,成为伦理学的专业术语。道德绑架概念也一样。目前学界对道德绑架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伦理学大辞典》 中亦没有收录有这一词条,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上道德绑架现象的增多,道德绑架概念已成为目前人们使用得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对一个概念来说,日常生活的使用代表人们对它最初、最直觉的理解与把握,这是学术分析的源头,也是任何学者所必须尊重的,因此我们的分析将从道德绑架概念的日常使用开始。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通常被认为是道德绑架的事例:

事例 1:广东电白县有个 18 岁的女孩,患有尿毒症,为治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如今要彻底康复就必须换肾,手术费高达 20 万元。有个叫 “冰尘” 的网友建议: “我们找出买彩票中了奖的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巧的是电白县就有一名彩民中了双色球两注头奖,奖金高达 1200 多万元。于是众多网友戴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拉出条幅,呼吁刚中了1200 万元的得主捐资救人,从而把中奖者的道德选择推向了公众面前。

事例 2:吉林有个贫困农民叫刘福成,有个11 个月大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家产,在向所有亲戚朋友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他向施正荣、刘永行、黄光裕、陈天桥、鲁冠球、丁磊等国内六名富翁发去求助信,希望他们捐钱给女儿治病。随后,沈阳 《华商晨报》 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刊发多篇文章对愿意救助的富翁热情报道,而对不表态或不愿救助的富翁颇有微词。

事例 3:每逢社会遭遇重大灾害时,明星的捐款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媒体甚至会公布明星的捐款排行榜,对捐款数额大的明星赞誉有加,而对没有捐款或捐款数额较少的明星冷嘲热讽甚至横加指责。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些明星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捐款。

在以上事例中,如果我们为被求助者辩护,则不难认为这是道德绑架行为,由此我们发现道德绑架的一个日常表现是:某些个人或群体陷入困难后,向认为有能力救助的他人求助,然后媒体对此事进行大量的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把被求助者的道德选择推到了舆论和公众的面前。被求助者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原本应该是基于意志自由的救助行为,现在被媒体和公众以道德的名义强制并绑架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绑架。然而我们发现,有时人们对道德绑架概念的使用并不限于以上情况,请看以下事例:

事例 4:近年来,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司法工作者反映,网民直觉式的道德判断与高涨的道德义愤,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已干扰到了他们正常的司法活动,导致他们原本应该基于法律精神的司法活动,严重受制于网民的道德判断与舆论压力,“在干预中,网民的反应过度表现为对事件本身、当事人缺乏应有的‘置入’和理解,陷入某种‘正义幻觉’引导的质疑迷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道德绑架’„„”[1]。这些司法工作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被道德绑架了。

事例5:汶川地震后,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 ‘5·12’ 震中纪念地” 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消息一传出,遭到了众多网民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在震中遗址上建 5A 景区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对此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回应说: “许多网民没到过汶川,对这里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因为信息不对称,将 ‘道德洁癖’ 强加给我们„„”,他认为自己致力于发展汶川经济的行为遭到了道德绑架。

事例 6:中国男孩洪战辉在一次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时谈了自己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后,他先后在全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是又不敢收,因为人们觉得作为道德楷模要有自己的道德形象,而不应该计较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道德绑架概念指称的另一种情况。在这些事例中,道德绑架涉及的人不再是求助者与被求助者,而是基于某一行为的阻止者与被阻止者;胁迫做的事也不再是救助行为,而是放弃某一正在从事的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被胁迫的人之所以认为这是道德绑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原本应该是正当的行为,如今却被公众以道德的名义绑架和阻止了。

二、道德绑架的语义分析及界定

名与实是相互限定的关系,在相互限定中名与实才得到一个确切的表达。如果说本文第一部分是对道德绑架 “实” 的描述,那么这里我们将进入道德绑架 “名” 的分析,即从语义上分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

道德绑架由 “道德” 和 “绑架” 构成,这两个词相互修饰和限制,从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道德指的是 “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并依靠具有软约束特征的社会舆论来维系,从而区别于以正义为形式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维系的法律。以 “道德” 来修饰绑架,意味着这种绑架带有道德的特性,即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首先,这种绑架含有善恶评价的特点,以善而非其他名义进行,同时要求他人履行的行为也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从而区别于以其他名义进行的、不包含道德内容的其他形式的绑架。其次,这种绑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以社会舆论压力的方式进行,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从而使它区别于以暴力为后盾的其他形式的绑架。

我们再来看 “绑架” 的意思。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绑架指的是 “用强力把人劫走” [3]。绑架的目的是以被绑架者的性命为砝码,通过胁迫被绑架者或其亲属,来达到获取钱财等目的,当胁迫不成时,绑架有可能导致 “撕票”,即 “绑票的匪徒把掳去的人杀死” [4]。绑架带有强迫性与要挟性,以 “绑架” 来修饰道德,意味着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是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的,因此它与道德自由相对立,也不同于道德规劝。当然,诚如上文所分析的,这种强迫由社会舆论施加,是软约束意义上而不是暴力意义上的强迫。其次,这种道德行为带有要挟性,而不是直接的强迫,要挟是 “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5],它意味着道德绑架是在要挟下完成的,被要挟的东西乃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他人若不按要求完成道德行为,就得付出丧失或大大降低其社会道德形象的代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把 “道德绑架” 定义为: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这个定义容纳了前面所例举的事例,并反映道德绑架基于语义分析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关键点有三个,一是 “以行善的名义”,以其他名义进行的绑架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绑架,但不能称为 “道德” 绑架,因此 “以行善的名义”是道德绑架概念区别于其他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二是 “通过舆论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压力——比如国家强制力、暴力强制、威逼等——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这不能称为道德绑架,而毋宁说是道德强迫,因此 “通过舆论压力” 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三是 “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完成的行为,只能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要么是履行,要么是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与道德无关的行为,这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一个关键点。关于道德绑架概念的这些特点,我们将在下文 “道德绑架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中进一步展开论述。

三、道德绑架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道德绑架的结构是指道德绑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第一,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绑架的主体即道德绑架行为中绑架的实施者。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某一救助事件,由陷入困难的个人、众人,以及后来经媒体发动后支持救助行为的公众构成;二是针对某一与道德判断相冲突的行为,由反对该行为的公众及媒体构成。前者如事例 1 至事例 3,后者如事例 4 至事例 6。能否成为有效的道德绑架主体,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以胁迫他人的道德影响力(这里指的是一种能掌控社会舆论,能对他人进行道德施压的能力),道德影响力越大就越有可能进行道德绑架。因此能控制、发动社会舆论的媒体、新闻工作者最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道德模范也比一般人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主体。在道德绑架中,媒体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几乎所有的道德绑架事件都是在媒体的主导下产生,这种主导作用有时甚至会违背、扭曲求助者原初的意愿,使原本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演变成公众的道德绑架,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如果道德绑架是应该谴责的,那么最应该受谴责的应当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第二,道德绑架的对象。道德绑架的对象即道德绑架行为中被绑架的人。在媒体已成为 “第四种权力” 甚至 “第五种权力” 的时代[6],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当然明星、有钱人、公众人物更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因为他们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且被认为是有能力救助的人。而一般人更多在从事 “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 时,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由于道德绑架利用的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因此对道德绑架对象来说,越是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有可能被道德绑架,反之,越不在乎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就越不可能被道德绑架。所谓 “君子可欺以其方” [7],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是指道德绑架中绑架者要求被绑架者从事的行为。在道德绑架中,要求从事的行为首先是履行道德的行为(只不过这种道德行为因强迫性而失去道德的意蕴),典型的如救助行为,这在道德绑架中最为常见。其次要求从事的行为还有可能是中止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8](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非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允许人们从事的,既不能说它是道德的,也不能说它是不道德的,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非道德行为与公众的道德判断相冲突了,从而成为道德绑架要求中止的对象。在道德绑架要求履行和中止的行为中,要求履行的一般是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不道德行为,要求中止的一般是特殊情况下与公众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而不可能是道德行为,因为在逻辑上,我们既不可能 “以行善的名义” 要求他人履行不道德的行为,也不可能 “以行善的名义” 要求他人中止道德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是指道德绑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性质与特点。总的来说,道德绑架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它的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第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这里所指的道德性,并不是说道德绑架是符合道德的,而是说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道德的理由而非其他理由进行,二是它要求完成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其他理由进行绑架——比如以获取金钱为理由进行绑架,也可以胁迫他人完成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这些都因缺乏道德的理由和目标而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当然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符合道德的,而只能说明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善的,而由于手段的强制性与不道德性,道德绑架最终沦为一种不道德。第二,道德绑架的公开性。道德绑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它不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尽管它往往由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引起。比如在事例2 中,开始刘福成向国内六名富翁求助时,还只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只有在 《华商晨报》 对此事公开报道并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后,才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公开是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种公开一般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实现。公开是道德绑架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胁迫他人履行道德的前提,没有公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公开性成为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没有公开性的救助行为,只能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不会演变成道德绑架。第三,道德绑架的胁迫性。道德绑架的胁迫性意味着道德绑架具有要挟性和强迫性的双重特征。要挟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直接的强迫,而是利用被绑架者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进行强迫,被绑架者之所以受制于媒体的道德绑架,也并不是因为害怕媒体本身,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被媒体毁坏了。强迫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通过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以劝导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而是通过强制的不由分说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当然这种强制不是暴力强制,而是由社会舆论施加的具有软约束特征的强制。要挟性与强迫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无要挟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强制,而无强迫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第四,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道德绑架不是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来维系,它一般会通过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直接以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比如曾有报道称,杭州有一小伙子因没有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从而被该妇女的丈夫扇耳光扇到鼻血直流[9],但这种靠暴力维系的道德行为与其说是道德绑架,毋宁说是道德强制。因此道德绑架必须是以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软约束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其他暴力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道德绑架的软约束特点。

四、道德绑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道德绑架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颇为相近,而且它们之间还很容易混淆,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道德绑架概念,还必须辨析它与这些相关概念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主要辨析道德绑架概念与道德劝说、道德强制、道德欺骗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由广泛而强大的社会舆论施加,从而迫使被绑架者不得不屈从众人的意志去履行道德。因此在道德绑架中,被绑架者的道德选择、意志自由是得不到尊重的。而道德劝说恰恰相反,它是以尊重对象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而且道德劝说很多是私人间的道德互动,即使上升到社会舆论层面也是小范围的,而不至于利用广泛的社会舆论对劝说对象进行强制,否则道德劝说也有可能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平时生活中我们在道德上对他人进行的批评、教育与劝导,应该属于道德劝说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都以善的名义要求他人履行一定行为,但有无强制却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无强制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而增加了强制性的道德劝说则更像道德绑架。

第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如果说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的区分在于强制性的有无,那么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的区分就在于强制性质的不同。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强制性,即它们都通过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是有不同的性质的,道德强制意义上的强制与道德绑架意义上的强制不可同日而语。道德强制利用暴力的方式——比如利用国家强制力、暴力打击、个人威逼——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这完全不同于利用舆论压力迫使他人履行道德,在这种暴力强制下他人可以说没有任何道德选择。但道德绑架主要利用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迫使他人履行道德,这跟通过暴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暴力方式超出了道德的范围,那么舆论压力的方式尚在道德的范围内,它体现的强制性依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被绑架者至少相对于道德强制来说是有道德选择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道德绑架并非可以绑架得了任何人,而道德强制却几乎可以强制所有人。因此像我们平时讨论的 “见死不救入刑”、“公交车上不让座要罚款”、“领导指令下属捐款” 等现象,应该属于道德强制的范围,而不是道德绑架的范围。可见尽管道德绑架与道德强制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但强制性质与手段的不同是区分它们的重要标准。

第三,道德绑架与道德欺骗。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的特征,尽管手段上道德绑架有失道德性,但至少在意图上它是善的,即绑架者都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道德感还很强烈,这点即使是被绑架者也不会否认,这是道德绑架的一个突出特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与道德感,有预谋地实施道德绑架,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一位母亲谎称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然后利用社会舆论压力要求甚至胁迫他人进行救助。这其实属于道德欺骗行为而不是道德绑架行为。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也像道德绑架一样要求或胁迫他人进行救助,它甚至也会通过舆论压力的方式来实现,但道德欺骗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在于它的欺骗性,即利用公众的同情心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在道德绑架中,这种欺骗的意图是不存在,绑架者丝毫不怀疑自己在履行道德,他们的意图是善的,尽管导致的结果未必道德。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发现,在道德绑架中一旦绑架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性,他就有可能中止道德绑架行为;而在道德欺骗中,即使欺骗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他仍然会继续他的道德欺骗行为,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有预谋地选择这样做。因此尽管道德欺骗表面上可以以道德绑架的形式与内容出现,但它区别于道德绑架的地方正在于其意图是否是善的,而如果道德绑架失去了原初善的意图,或被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就有可能沦为道德欺骗。

注释

[1] 郑智斌、吴昊:《网络干预的动机及影响》,〔乌鲁木齐〕《当代传播》 2009 年第 3 期。[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 页。

[3][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第 40 页,第1231 页,第 1511 页。

[6] “第四种权力” 是指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新闻监督权; “第五种权力” 是指有别于传统新闻监督权的网络监督权,是人们最新提出的概念。[7]出自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意思是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如道义的方法)去欺骗他。

[8]非道德的事:既不是道德的事,也不是不道德的事,而是不涉及善恶评价的无关乎道德的事。

[9] 新浪新闻中心:《杭州小伙不让座被连扇 5 耳光》,http:// news.sina.com.cn/o/2012-08-25/091925034793.shtml。

〔责任编辑:钱继秋〕

下载礼与道德内涵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与道德内涵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与礼[推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试谈孔子与礼 原生型态的礼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礼仪(形式)与礼义(内涵)的合一,也和整个社会生活结成为一体。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于古礼......

    读《礼与法:道德的法律化》之有感

    读《礼与法:道德的法律化》之八、九部分有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争端四起,社会发生很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

    道德守礼提示牌(推荐5篇)

    道德守礼提示牌(一): 尺寸:60*80 说明:提示中的第六点请予以修改道德守礼提示牌(一): 尺寸:60*80 说明:篇幅不够,可要求将下面半部分删除。 温馨提示:以上遵德守礼提示牌均在网上搜索,烦......

    礼辛小学道德讲堂工作计划

    礼辛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德润陇原” 道德讲堂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

    道德讲堂遵德守礼主持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我是主持人关亚梅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

    道德守礼牌内容(共5篇)

    一、道德守礼牌内容: 1、做谦恭有礼的望城人 2、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荣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节俭养德全民行动 5、请不要乱扔垃圾 6、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

    道德讲堂《餐饮之礼、仪表之礼》[全文5篇]

    道德讲堂《餐饮之礼、仪表之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包含源远流长。在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下面先听一个小故事 一个......

    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一、 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论述信息化的本质内涵与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