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监管
话说新农合监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其目的是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益的主体是参合农村居民,关系到参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基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都盯上了新农合这块“蛋糕”,把新农合基金当成他们谋取利益的工具,使新农合这块原本就不大的“蛋糕”遭到蚕食。2014年年底,省卫计委通报了9起新农合违规违纪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些现象的不同程度存在。新农合经办机构如何保证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统一,做到参合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加大新农合监管,就显得极为重要。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监管:
一、医疗费用要做到“四合理”
“四合理”即: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从新农合近三年的运行数据分析来看,我市2014年新农合住院人次的年增长率乡镇达47%,市级达32%;新农合医疗总费用年增长率乡镇达49%,市级达32%,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民年均CPI不超过3.5%的增幅;总费用中药品占比乡镇高达53%,市级达51%。分析结果显示,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收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现有的医疗模式下,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全部来源于医疗服务收入,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医务人员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薪酬,必然会千方百计的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新农合基金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它们口中的“唐僧肉”。一些本该在门诊就诊的患者,在新农合基金住院报销的诱惑下,在医疗机构的游说下变成了住院患者,不应该发生检查、药品、治疗、收费随之发生。还有就是那些实际住院患者,医疗机构利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分解收费等手段来增长医疗服务收入,新农合住院人次和住院费用亦随之增长,老百姓的就医负担变相增加,新农合基金压力不断增大。
新农合监管要想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要完善和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住院指征,加强日常巡查,杜绝小病大养、挂床医疗等医疗行为的发生。其次就是要在支付方式上做文章,在搞好按病种、按床日支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总额预付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转变医疗机构内部和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医疗总费用、次均费用(药品、检查、耗材)、床日费用(药品、检查、耗材)、目录外药品使用率、参合人员负担水平、住院人次、平均住院日、人次人头比、手术和择期手术率、转诊转院率等控制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按月进行监控,并将监测指标作为新农合基金考核支付的重要依据,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主动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同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用药、用材、检查等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建立药物滥用、异常及高额医疗费用预警分析和回溯检查制度,将新农合监管向医务人员延伸,防范不规范医疗行为发生。使医疗机构的检查、用药、治疗、收费回归合理化。
二、参合报销要做到“五真实”
“五真实”即就诊患者身份要真实、住院病种要真实、各项费用要真实、相关票据要真实、外伤原因要真实。我市新农合运行近十年,在日常监管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没有参合新农合的患者假借其他参合农民的名字冒名顶替住院。有的医疗机构与患者串通,将不符合新农合报销的病种变换成可报销的病种申请新农合报销。有的医疗机构承诺只需病人出多少钱,以延长住院日、空计费用等手段来套取新农合基金。更有一些不法分子直接从第三方机构手中购买虚假住院病历资料、住院发票来骗取新农合基金。还有就是有第三方责任的外伤患者,他们为了得到新农合报销,故意歪曲事实真相而获取新农合补偿。这些都是我们新农合监管的重点领域,这些现象的甄别,就需要我们负责新农合监管工作的同志要练就一双火眼睛睛。在住院患者身份核实的过程中,新农合监管人员一是要仔细核对参合患者人与合作医疗证上的姓名、性别、年龄是否与其身份证是否相符;婴幼儿、儿童、老人患者的合作医疗证信息与户口簿是否相符,并查看监护人身份证;二是要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其家庭成员信息,看其家庭成员信息是否与系统信息相符。在病种的核查上,新农合监管人员在对住院患者疾病病种有怀疑时,应在第一时间调取该患者的门诊首诊记录和一些门诊检查报告资料,来辩别医疗机构是否替换病种收治病人。在费用的真实性核查时,新农合监管人员一是要加强巡查的频率,反复的核查患者是否属于挂床;二是要结合单病种定额付费制度来限制医疗机构故意延长患者住院天数的行为。票据、病因资料的不真实主要以在异地就诊患者居多,核查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的监管机构要建立起多方联动的机制,用电话、信函等方式与出具票据医疗机构联系,确认患者的就诊信息和发生费用金额,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外伤原因的真实性核查一直以来都是新农合监管老大难问题,但在监管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难”而放松调查取证的力度,相反我们应该积极的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是能够现场勘查的要做到现场勘查,不能现场勘查的要通过走访周边居民了解,尽可能的在第一时间得到应有的信息资料;二是尽可能的取得公安、交警、工矿企业等部门、参合地镇村两级干部和乡村医生的大力支持,发挥他们协助调查作用;三是进一步健全公示制度,设立举报信箱,落实事后监管,对歪曲外伤真相获取的新农合基金坚决予以追回。
三、考核兑现要做到“两到位”
“两到位”即核减金额到位、奖罚措施到位。从新农合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是强化医疗机构监管的有效手段。在制订考核细则的过程中,新农合经办机构要根据实际,结合医疗机构新农合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增长率、次均费用增长率、目录外药品使用率,患者自付率,住院人次人头比、辅助检查比、药品比、参合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细化考核,探讨建立医疗机构信誉等级考评制度,督促医疗在保障服务质量不减的前提下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对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超范围用药、违规收费、分解收费、故意延长住院日空计费用、伪造虚假就诊记录与病历等行为要严厉扣减,并按实际发生金额的倍数予以处罚。对考核不达标、降低服务质量的医疗机构,按考核要求按比例扣减其基金的拨付金额。对落实新农合政策到位,考核得分高,参合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疗机构,在实施总额预付制度中落实结余留用政策,按比例予以奖励,充分调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老百姓。
当然,有效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但有限的新农合人力资源,尚不能做到监管上没有一丝的缺失与漏洞。医疗费用的合理化更大程度的要依靠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政府部门要增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来做,把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医务人员收入纳入政府预算,彻底解决目前“以药养医、以医养医”的传统模式,这样,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二篇:监管
讲到监督,我们必然会联想到自律。(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企业管理中,员工自律和企业监督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监督,再自律的人也会犯错,如果没有自律,再完善的监督机制也会有漏洞。它们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人都是有惰性的,又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果监管不严,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有害的。20多年前,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短期内因一个职员的原因破产倒闭,尼克里森由“天才交易员”锒铛入狱,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和清算业务分开,缺乏对尼克里森的有效监督。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对员工的监督过严,比方说执行监督的员工数量比真正干活的员工数量还多,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效率,而且过严的监督机制下会让员工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归属感降低。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建立监督机制,营造企业文化之类的手段都是服务于这个根本目的。
总之,我认为,在企业管理中,员工自律和企业监督二者缺一不可,而合理合度的监管相对能够更高效、持久、高质量地满足企业根本利益。
第三篇:保健品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称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检验机构等技术资源的共享。第三条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制定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导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条 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
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或者修订工作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所在地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等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通报。
第六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应当主动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必要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
务院商务等部门在对信息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七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外,必要时,还应当依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有关疾病信息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第八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汇总、分析有关疾病信息,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的报告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确定的技术机构承担。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系统、持续地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并定期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报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可以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场所;采集样品,应当支付相应费用。
第十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通报。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一)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以及评价监督管理措施的效果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
(四)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五)需要判断某一食品是否安全的;
(六)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第六十三条规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七)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等相关资料,向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通报。
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等相关资料,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要求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提供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结果等相关资料的,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实施计划。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和实施计划,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不同单位,共同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五条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的代表组成。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标准草案与相关的国家标准的衔接情况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的工作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报送备案的企业标准,向所在地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通报。
第十七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等部门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第三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十八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4年。
第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患有食品安全法规定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疾病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三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并实施采购控制、投料环节等生产关键过程控制、包装贮存运输控制以及检验控制等措施。
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不符合控制措施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企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还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五条 食品生产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进行食品出厂检验,应当按照有关检验规定保留样品。
第二十六条 食品经营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食品安全法及本条例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 餐饮服务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措施,确保所购食品、食品原料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餐饮服务者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二十九条 餐饮服务企业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按照要求洗净、消毒餐具、饮具,并将消毒后的餐具、饮具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饮具。
第三十条 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但是,召回的食品通过修改标签、标识、说明书等补救措施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的,食品生产者可以在采取补救措施后继续销售。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第四章 食品检验
第三十一条 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申请复检的,应当提供相关资料。
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名录中的食品检验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进行的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而申请复检,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复检结论表明食品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三十三条 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委托进行检验,发现送检样品有下列情形之
一、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二)含有不明物质或者非食品原料;
(三)有其他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形。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同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五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三十四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报检时应当提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取得的许可证明文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进口产品作出准予许可决定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检验。
第三十五条 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进行注册的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其注册有效期为4年。在注册有效期间,发现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相关进口食品引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撤销注册,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条 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添加剂的原产地和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食品添加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七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以及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出口食品实施监督、抽检的办法,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收集网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收集、汇总、通报下列信息:
(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的不安全食品信息;
(二)境内行业协会、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
(三)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以及境外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
(四)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接到通报的部门必要时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获知的涉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信息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
第六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三十九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
施。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第四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包含食品抽样检验的内容。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四十四条 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初步筛查结果表明食品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送检。初步筛查结果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第四十五条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包括:
(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计划、部署;
(二)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的行政许可;
(三)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结果和食品检验结果;
(四)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名录;
(五)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六)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情况;
(七)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
(八)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涉及两个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由相关部门联合公布。
第四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公布信息,应当同时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第四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投诉、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报告发现的不安全食品。
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投诉、举报电话;对接到的投诉、举报,应当完整记录并予以保存。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餐饮服务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食品生产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餐
饮服务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九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五十条 食品检验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其检验资质。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通报等职责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五十三条 违反食品安全法及本条例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给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 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信誉、食品声誉,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第五十六条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由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进行。
国境口岸餐饮服务的监督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及本条例的规定实施。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监管.中
看守所监规
一、不准编造和传播政治谣言,反对党的政策,攻击党和政府。
二、不准策划和组织越狱、逃跑、冲监、装病绝食、自伤自残等活动,不准提出各种无理
要求。
三、不准交谈案情,策划对抗审讯方法,传播犯罪手段,纵容他人犯罪。
四、不准拉帮结伙,搞地域宗派关系,私立章法,称王称霸,殴打、欺侮同监人犯,抢占
他人食品和物品。
五、不准内制作刀具、利器、赌具、绳索、玩具,不准携带和隐藏违禁物品,不准私藏贵
重物品和现金。
六、不准打架斗殴,练拳练武、摔跤、喧哗、吵闹、赌博、纹刺等。
七、不准传播下流淫秽故事,传递反动淫秽书刊,搞各种流氓活动。
八、不准借会见、开庭、释放、调换监室之机传话串供,带进书信和黄色书刊,不准在监
室之间喊话、串供,传递条子。
九、不准宣传宗教迷信,搞各种宗教活动,不准把经文带进监室,不准在监室内做礼拜、封斋、宣传圣战等活动,不准搞民族分裂活动。
十、不准在墙壁、铺板、门窗、书报等公物上乱刻乱画。
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在押人员的权利:
(一)被羁押人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期间。未被人民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可以
行使选举权。
(二)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法享有辩护的权利,可以自己行使辩护权,也可以委托律师或
过亲属,监护人等其他辩护人为其辩护。并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自己辩护。
(三)如对其判决不服,有权提出申诉。
(四)私人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五)对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包括看守人员、武装警察)的违法乱纪行为,有依法进
行检举控告权的权利。
二,在押人员的义务:
(一)服从看守人员的管理和教育,认罪伏法,自觉接受改造。
(二)一周内熟背《监规》和《看守所在押人员行为规范》,并严格遵守者。
(三)按照看守所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参加入所教育学习、作息、着装、军事训练。
(四)要主动,全面交代自己的违法犯罪事实,争取从宽处理,同时要大胆检举揭发他人
或其他违法犯罪线索和行为,争取立功赎罪。
(五)其他在押人员应履行的义务。
看守所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
一、早晨8:00—8:40分,听到起床号令后,迅速起床、洗漱、认真整理内务,做到被
褥干净,整齐划一,桌上无尘土,地上无纸屑。
二、8:40—10:00点钟,听到开饭铃声,按秩序打饭,饭后服从管教安排。
三、10:—12:00点为早课时间,必须排队,听号令,按规定位置站好,开始队列练习,高唱革命歌曲,齐声背诵监规。
四、12:00—1:30分在监舍看报、读书、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
五、1:30分—下午4:00,午饭后,为午休时间,此间不准大声喧哗、吵闹。
六、下午4:00—5:00,静心思过。
七、7:30—11:00点,晚饭后自由活动,听到就寝号令后,方可上床睡觉。
八、每个星期
六、星期天为在押人员洗澡、洗衣服、清理个人卫生时间,其他时间一律不
准洗晒衣服。
第五篇:监管理念
一、“2134”安全监管工程
为进一步理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关系,明确了两个主体的工作责任,采用十三项制度来约束和规范高危企业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四种涉及安全生产人员的行为,即“2134”安全监管工程,分别是用“培训制”、“奖罚制”管生产者;“考试制”、“淘汰制”、“隐患排查制”、“安全履职评估制”管经营者;“门槛制”、“等级制”、“百分制”管投资者;“联管制”、“责任评估制”、“弹劾制”、“通报制”管监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