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思考
陈 枫
(安徽农业大学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从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构建辅导员学习型团队和建立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266-03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其中就包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近年,随着党中央的号召,各地纷纷掀起了建设“学习型支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领导干部”等的热潮,我国正向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涵、职能和工作对象不断扩展并迅速改变,学生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这使得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1],因此,建立一支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什么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型组织”概念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1956年,他在《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了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最初构想。他的学生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完整理论框架[2]。学习型组织就是将学习作为固有特征的组织,它要求组织成员具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就是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组织中的成员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都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即均能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整个组织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将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工作力,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并能够共享学习成果,使组织学习效果倍增;组织成员能够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其中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学生资助、学生就业等,这也就意味着,辅导员日常所面对的,是大量琐碎而平常的细小事务,工作异常繁复。同时,辅导员受校、院两级管理,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学校内只要事关学生的工作,都会落到辅导员身上,这使辅导员往往疲于奔命,对自己的职责无所适从,职责的不明确性也致使辅导员无法集中精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二)辅导员职业方向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是由新进校青年教师或在读研究生担任,工作前,他们均经过了层层选拔,综合素质较高,但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仍然是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大特点。多数辅导员在从事一定时期的学生工作后都有转岗打算,或者考研、考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者转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辅导员职业方向不明确。辅导员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辅导员人数众多,而晋升职位有限,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不佳,辅导员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感到担忧。二是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差,辅导员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工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很难形成明显的成果,不像教学科研成果那样有一个量化的评价标准。而且,辅导员基本无课可上,每天只是在忙忙碌碌中应对各种繁杂的学生事务,导致其并不像任课教师那样受人尊敬。三是个人待遇较差。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不重视,对辅导员的劳动不尊重,对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没有合理和明确的评价体系,辅导员的个人薪酬待遇处于高校中较低的位置,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变得异常困难,科研学术愿望也很难得到满足,这使得辅导员的内心失落感和自卑感逐渐增大。
(三)缺乏学习,自身能力素质较难适应新时期辅导员工作
进入新世纪,在社会发展、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职业发展等热点问题的背景下,学生的需求也在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任务,这就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跟上新形势,不断学习提高,完善自己,以胜任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通过集中培训等方式为辅导员的学习提供平台,但总的来说,辅导员的学习主动性仍然不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还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外,辅导员的时间被太多的琐碎事务占用,被各种常规的非常规的事务给“分割”的支离破碎,这也导致了学习时间不够,辅导员的理念意识、工作模式和方式等仍然止步不前,难以有效完成新时期辅导员工作任务[4]。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目前,很少有高校成立有专门目的为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水平的学生管理研究团队,而辅导员往往分散于各个学院,这使得他们之间缺乏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和培养感情的机会,缺乏相互学习的平台和知识经验共享的机制,也无法使队伍中的成员将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工作力,共同学习提高。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没有设立辅导员专门培训经费,这使得对辅导员的培训不成体系,导致培训实用性不强,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部分高校对学生工作科研项目不重视,很少有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专门基金项目,这导致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普遍欠缺,也限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学习型社会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要更强烈、持久和全面,全社会成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坚实力量,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而建设一支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对培养学习型人才,创建学习型高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并把辅导员职业作为终身的职业选择。要想做到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科研等多方面能力。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太多,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致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理想。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使高校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辅导员之间也要加强共同学习、交流和成果的共享,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大学生德育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政教师,还需要一批在工作在学生工作最基层、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等对大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可以使辅导员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
四、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新世纪以来,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量递增,知识爆炸,复杂性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如果不能主动学习,就无法跟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及处理突发事件。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全新观念,将学习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将学习变为自身内在的需求,变以往的不学习或间隔性、短时间的学习变为自觉的、主动的、连续性的学习,变以往事务型、经验型的辅导员队伍为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自觉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主动走进学生当中向学生学习,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辅导员队伍完成育人的职责,做好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
科学、完备的管理体制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针对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创新管理体制,制定出适合组织及其成员发展的管理办法。
1.严格辅导员选拔机制。高校要根据学生工作的要求,参照辅导员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水平、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制定出一套选拔辅导员的标准体系,严格准入门槛,保证只有高素质的候选者才能加入辅导员队伍,为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打下基础。
2.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点是团队中的成员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除去自身学习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系统地为辅导员开展培训,以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强调了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实践学习、锻炼能力的机会,比如逐步将入学教育课、党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交由辅导员来完成,以全面提高辅导员综合能力[5]。3.积极为辅导员科研活动提供平台。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难点、热点方面的理论研究,高校应积极为辅导员创造课题研究的条件,鼓励辅导员申请相关国家、省、市课题和项目,开展相关研究。除此之外,还要为辅导员设立专门的基金项目,并在职称评聘中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辅导员在科研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辅导员在科研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
4.重视辅导员学位教育。为了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以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三)构建辅导员学习团队
团队是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只有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思考,才能够使整个团队共同提高。因此,针对辅导员分散于各个学院、平时互相交流较少的特点,应当构建符合其特点的学习团队,为辅导员的成长和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工作协会、辅导员论坛、辅导员沙龙等,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例会、团体活动等,一方面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诸如学生管理、就业、突发事件处置、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度汇谈,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将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工作力,在交流中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6]。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激励和保障制度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求在其中的辅导员都能够把学习作为内化的要求,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而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政策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高校应为辅导员队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对其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方面中优先考虑,以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也应为辅导员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优秀的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发展,同时,支持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辅导员转向教学研究岗位,综合素质较强、有意愿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党政管理干部,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论如何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青岛大学 曲学勇 张奎勤
[内容摘要] 新形势、新需要,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使高校辅导员不断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关键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进入2l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空前发展,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各种问题增多;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申明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24号令,并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些文件充分表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素质,工作的内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整体素质始终没有质的飞跃。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专业化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政治辅导员工作专业,这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强的根本原因。二是选留辅导员时对专业性要求不够。辅导员是做学生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而做好这些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专业程度不高,他们大都是本校优秀学生留校,少部分采取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的。选拔过程往往注重是否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注重是否“211”工程学校毕业,而对学什么专业则普遍要求不高。专业化不强往往导致辅导员工作师徒式、经验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很难产生质的飞跃。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
辅导员的工作有功劳,无成就,地位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做为一项职业,应该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专注于这项工作,研究这项工作,高水平地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成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万金油”,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来做,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什么事都能干”,而主要应该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了,或开展得不够深入,“管理员”、“服务员”、“侦察员”、“消防员”成为辅导员工作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少人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专业不行才干辅导员。许多辅导员自身也感到整天忙忙碌碌,却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地位被边缘化。
(三)辅导员队伍层次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上层次性不高,缺大师,少成果,工作事务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事务性的多,理性思考的少。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而琐碎,往往是一天24小时。“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保姆”的活儿。二是“工匠”多,“大师”少。在大学,辅导员往往是以事务性工作为主的“工匠”,学者型的辅导员风毛鳞角,更谈不上让人敬仰的大师级人物了。三是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既来源于高水平的工作实践,又对工作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辅导员专业化不强,主要精力又忙于事务性工作,缺少学者型的人才,缺少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势成必然。
(四)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不稳定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不合理、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数量不充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臵专职辅导员岗位,目前多数高校达不到这个配备标准。
2、结构不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总体以本科为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辅导员数量与高校专任教师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理、工、农、医类专业毕业生占50%,毕业于教育学、哲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的仅占30%。[1]
3、职称评聘不合理。辅导员一直以来按照德育教师系列来评聘职称,而对辅导员的成果要求和专 任教师一样,这就导致了其无法竞争,造成了其心理上的不安定和行动上的大流失。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如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尽完善;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学校把学生日常管理作为重点,然后才是党团建设、职业指导规划、心理健康引导等。但是这些细则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一)职业化内涵
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2]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辅导员要具有职业化的素养。有职业的人并不都是职业化的人,一个人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当前,尤其要求辅导员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辅导员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辅导员应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态与思维方式。辅导员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工作,是学生心灵的”雕塑师”,在于学生的交流中,辅导员以自身的个性、学识、才能、情感、意志和品质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
第二,辅导员要掌握职业化的技能。辅导员职业化技能是辅导员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这种职业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即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通常就是进入辅导员队伍最初的通行证;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其是否具有专业化素质的一种专业认证,比如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证书。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辅导员职业通用管理能力,即辅导员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与分管领导、学生、同事等交往,形成一系列的关系链,在这些关系链中,必然就产生了上下级之间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与配合,同时还必须对自身进行有效管理,如时间的管理、心态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通用的管理能力,是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间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通用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每一个个体的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它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辅导员要具有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地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包含着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这种规范更多地体现在处理事务的章法上,而这些章法的来源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学校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后形成的。通常,学校可通过监督、激励、培训、示范来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
(二)专业化的内涵
辅导员的专业化可以从提高辅导员专业地位和发展辅导员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职业地位提高了,才能对辅导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提出要求和保障。而辅导员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会享有较高的专业地位。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化的学科建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展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为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学术、学科支撑。
专业化的岗位培训。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应当着重体现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将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纳入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规划,通过相应层次的培训,使之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激发职业发展潜能,提高职业能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养。针对性原则就是强调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紧密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科学设臵培训内容。系统性原则就是注重面上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支持辅导员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基础、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提供条件保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向专家化、学者型发展。力争在有关辅导员工作的每个领域,都形成一支知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学术团队。
专业化的素质能力。(1)辅导员要有专业性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要有专业的眼光、专业的头脑、专业的思考以专业性的思维去谋划工作、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2)辅导员要具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很难完成好育人的工作。(3)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辅导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如组织、宣传、管 理、协调、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专家化的内涵
辅导员的专家化内涵包括如下要点:(1)辅导员专家化不会一蹴而就,也非高不可及,而是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发展过程;(2)辅导员所要成为的“专家”,具有专一性,是精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熟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展大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而非其他学科的专家;(3)能称上“专家”的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思考甚至深入研究以后,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辅导员成为专家后,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紧密结合,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首先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才谈得上专业化的问题。而专业化的过程也有助于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特别是在高校,知识性、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专业和学科的支撑也因而是辅导员成为公认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辅导员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逐步向专家型发展,专家化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最终指向。通过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得这支队伍具有良好的职业化素养、较高的职业化技能、统一的职业化规范。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角色定位、自身素质、队伍结构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培养,不断朝着“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迈进。通过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使辅导员不仅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成为高素质的思想教育管理人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专家、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三、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途径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要求,[3]同时,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坚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
(一)按照职业化的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指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高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他们热爱辅导员职业,从事辅导员职业,钻研辅导员职业,献身辅导员职业。第一,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辅导员的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 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第二,要解决好辅导员职务、职称评聘问题。在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职称评聘时,要把辅导员单列指标,这是稳定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的时间计入工作量。第三,要重视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和激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定工作考核指标,把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表彰奖励制度,优秀辅导员除受到学校表彰奖励外,应作为学校党组织的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和锻炼,使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员热爱自己的岗位、忠诚自己的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
(二)按照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专业化队伍。对此,在认识上,要纠正那些“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专业上不会的人就做辅导员”的错误思想。在措施上,从辅导员岗位的准入机制着手,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准入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政治素质强、工作业务精、理论修养好、纪律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忠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应根据辅导员队伍整体规划,分工作岗位选任辅导员,按照年龄、性别、学历、知识、专业、个性、经验进行组合,合理配臵,建设一支专业结构优化、素质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该是中共党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合格证书。
(三)按照专家化的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学习培训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有一批把辅导员工作做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专业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不能只盯着让这些辅导员怎么出去、如何转岗,而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建设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培养,催生职业化的队伍,让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可以把这个专业当成一直追求的事业,使其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就是最好的出口。从根本上解决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就会出现教授、专家、学者型的辅导员。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成立辅导员工作教研室、与重点大学联办相关硕士学位班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辅导员团队。高校要制定专职辅导员培训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
[4]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或半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在加强专职辅导员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专家、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
参考文献: [1]孙长缨,俟吉永,王宝玲。高校辅导员:成长着学生的成长,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2]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部令第24号,2006-07-23.[4]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2).● 曲学勇:青岛大学国际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详细通讯地址:青岛市松岭路中段110信箱,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9870,***
第三篇: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不断革新。辅导员是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护航者,他们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的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以广博、多元的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存技能,以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引导大学生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亟待建立。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习型组织;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引言
(一)背景
在高等教育中,辅导员这一职业一岗多能,同时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任。大学生初进象牙塔,急需辅导员提供思想政治引导和日常生活的关心帮助,因此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就决定了大学生这一年轻而又先进的社会团体的整体素质。近年来,辅导员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大学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走上了错误的道路,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国家应继续推出相关扶植政策,尽快打造一支完备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概念界定
所谓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指一支由具备不断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中心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学习和工作融合起来,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和学生素质,以开阔系统的思维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新型辅导员构成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辅导员的职责是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安排大学生的工作就业等等,是大学生的“贴身管家”,工作范围可谓面面俱到。辅导员是一种基层岗位,需要切身落实学校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时时刻刻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十分的“接地气”。可见,辅导员工作千丝万缕,沉冗繁杂,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干好辅导员工作实属不易。现实中辅导员多由年轻人组成,他们职称低、课题少,薪金待遇远远不及奋斗在实体企业和讲师岗位上的同龄人,可又不得不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生活质量底下。来自家庭的压力拖了辅导员工作的后腿,他们不得不在繁杂工作和赡养老小之间苦苦周旋,两头为难,实无精力充电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层出不穷,高校辅导员便渐渐地落伍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政治思想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在以往“学习型”理论盛行的时代,高等教育在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方面下足了功夫,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却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政策。结果有目共睹,思想政治教育的匮乏造成了大批大学生的“畸形”成长。反思过后,我们幡然领悟,原来教育与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与实际活动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思考教育,既注重外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内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达到内外兼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摒弃片面的“旧教育”,将现实生活和情感思想融入进来,打造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便应运而生。新式教育需要培养更多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等教育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中注入全新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政治思想、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服务大学生为工作宗旨,以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坚持学习,不断进步。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岗位界定模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岗位界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高校中辅导员的岗位界定较为模糊,他们或被定义为教师,或被定义为行政人员,甚至其它,岗位的模糊造成了工作性质的模糊,辅导员因此看不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此外,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定义不全面,很多高校只注重面子工程,做足了表面文章,却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出辅导员的真正价值,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辅导员管理体制急需健全。时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辅导员岗位不受重视,岗位界定模糊,更为严峻的是辅导员的岗位缺口大。究其原因,首先辅导员不像教师和行政岗位那样有健全的体制,也就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无法与教师和行政人员公平竞争;其次辅导员的保障和激励制度匮乏,他们在工资待遇、工作福利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无法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健全辅导员体制迫在眉睫。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如上所述,辅导员工作存在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岗位界定模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重压之下,辅导员队伍开始动摇,心理失衡,军心不稳。在这种形式下,辅导员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组织分配的任务,日常工作中经常心猿意马,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职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日渐淡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减退。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症下药,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加强学习型辅导员制度建设。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制度体系建设首当其冲。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课程培训制度,明确规定必须要完成的学习科目,使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工作素质。为配合这一体系的建设,高校还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良者进行处罚,优胜劣汰,择优选拔,充分调动起辅导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在不断的良性竞争中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快速成长。
(二)加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团结就是力量,辅导员是一个团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定期为辅导员组织集体活动,如跳绳、拔河等团队协作性的比赛项目,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情感交流。此外,辅导员也应像大学生一样,成立自己的协会和团体组织以便相互交流和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到共同进步。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奖惩制度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若想持续提升,就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不仅如此,辅导员还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掘知识的价值,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在学习上要广泛涉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都要进行相关研究和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学习、生活问题。最后,辅导员还要积极向老教师学习,吸取更多的工作经验,少走弯路;向大学生学习,深层次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现状,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及时、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帮助和关怀,为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型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把握当下高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提高辅导的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标准的教师队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慧.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建设[J].高校辅社员学刊,2011(1): 15
[2]苗晓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初探[J].长舂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13
[3]王冬梅.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9
[4]陈旭华,黄章文.高校建设学型辅员队伍的思考[J].古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139
[5]王美丽.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积极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它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辅导员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剧,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在国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新社会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和倾向。国际国内形势大大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要有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实施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教育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周期是:第一年初步了解学生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二年开始熟悉工作,掌握一些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此期间就有许多人为自己的转岗、进修、考研做准备;第三年很多人就离开了这个队伍。周而复始,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辅导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很多好的做法和想法得不到总结和继承,更谈不上形成具有系统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好的影响作用。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因为辅导员变动频繁,使得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也不了解学生,相互之间没有亲近感,没有情感积累。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时,学生“不听、不信”的情形大量存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他们发展中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才能解决。此外,学生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人员的参与等等。这些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离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难做得好。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可以使这些工作做得更深、更好,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把握规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量变带动质变”,对高等教育系统和支持高等教育的社会提出了各种问题。①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面临的就业环境与条件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生活社区化;成长环境社会化;行政班级被教学班级所取代,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学生来源复杂化,学生差异性增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贫困生问题严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空间布局上出现了“一区多校”和“一校多区”的格局等等。面对新问题和新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就会影响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最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最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在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岗位优势。这就需要辅导员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要善于把国家的政策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队伍不稳。在大学校园里人们习惯于只把专业学术人才称为教师,而把辅导员看成是教学辅助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同样是做培养人的工作,他们却被另眼相看。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无法潜心钻研某一学科领域,大多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因而其职称、工资等都无法与同龄业务教师相比。工作要求高与工作待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无法安心工作,产生转岗或跳槽的想法,寻求新的出路。二是数量不足。一些学校为了压缩编制,节约开支,在辅导员的配备上一开始就是缺额运作,辅导员队伍超负荷工作。更普遍的现象是辅导员流动快,补员跟不上,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进不来。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辅导员队伍更是趋于紧张。三是素质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往往重教学、重科研,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较为普遍地存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某些单位根本不重视辅导员工作,把凡是专业不行的、素质不高的、没地方安排的教师或管理人员都汇集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辅导员人数在这些人眼里成了减轻行装的“大囊袋”。四是辅导员频繁流动,其结果往往是优秀人才在流动、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流动,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它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处于相对弱势,工作前景缺少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致使整支队伍缺少职业牵引力,辅导员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有困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能引导辅导员把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从事的职业,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自觉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就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也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从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是科学理论的实践者,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但要自觉地、系统地、全面地去积累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抽象出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辅导员才能够做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进步和发展,还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的推动。现在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研究队伍,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学科建设有了今天的发展。但是,这支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扩大这支队伍,提高研究者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持续发展。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队伍。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威望,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必须增强社会和就业者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和接受,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针对理工科院校的实际,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稳定辅导员队伍。
首先,要大力营造尊重辅导员、理解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的氛围。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转变对辅导员及其岗位的错误认识,强调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是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承担特殊使命、具有特殊工作性质、需要用特殊的和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的教师,要用有别于审视自然科学类教师的方法来审视辅导员,使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是平凡的,但又是崇高和伟大的,大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消除对辅导员的职业歧视。
其次,要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增强职业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除了外部的环境改善外,也需要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五篇:浅谈从“五项修炼”角度探讨高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对策(推荐)
浅谈从“五项修炼”角度探讨高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对策论文摘要:从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通过五项修炼培养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途径,创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并提出在高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对策:一是激发辅导员在学习上自我超越,养成终身学习理念;二是确立共同愿景,激发学习内驱力;三是改善心智模式,实现思想解放;四是构建层次学习体系,营造团体的学习氛围;五是系统思考,促进能力提升。
论文关键词:五项修炼;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走向专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摸索的过程。要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培养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五项修炼的内涵及意义
根据彼得·圣吉所著《第五项修炼》中的介绍,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是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是在了解成员真实愿望的基础上,鼓励其成员设计不断成长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给成员留足发展的空间,实现个人持续发展的目标。自我超越是五项修炼的基础。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人认知世界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形成的特定思维定势,它直接影响一个人对新事物的认识。改善心智模式需要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的想法和接受分歧意见。改善心智模式是五项修炼的根本。
3.建立共同愿景
一个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成员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它是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能使组织中不同个性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使命感。建立共同愿景是五项修炼的目标。
4.团体学习
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团体学习中进行的讨论和深度会谈可以使每个成员自由交流,发表独到的见解,成员成长的速度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快。团体学习是五项修炼的途径。
5.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要求成员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原则和技巧。系统思考将前四项修炼融合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组织的运行侧重于依赖组织
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组织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仅仅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第二,强调学习是一种责任,要求组织中的各个阶层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特别是管理决策层,他们决定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命运,更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第三,要求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即全过程学习,提倡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第四,强调学习是一种合作关系,重视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比个人学习更重要。第五,强化系统思考,要求全体成员在认知和行动上达成一致,学会立足长期利益来正确决策,推动组织不断发展。
二、高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学习型组织未来发展的意义是:学习力+文化力=工作效率。学习力就是组织成员要紧跟时代,用新的观念、新的举措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要求;文化力就是要创造一个重视人的需要、关心人的发展、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高度统一的文化氛围。在高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意义在于用新的管理思维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开发辅导员自身的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团结、进取、勤政、务实的良好人文环境,使每个辅导员的价值得到实现。因此,提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就是要形成一套能带动辅导员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机制,促使辅导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改革观念,形成集反思、共享和互动于一体的有活力、有效益的学习习惯,要培育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先进管理理论相匹配的一整套学习技术和方法,提倡提高创新力、执行力的变革式学习。
1.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时代和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否则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从国内外形势发展来看,辅导员队伍必须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必须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要构建学习型校园就必须构建一个个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就要始终走在前列,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带动整个团体、整个社会的发展。
2.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改变辅导员工作和学习现状的需要
面对学习型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新的信息和新的思想的不断涌入,很多人害怕的是缺乏高新技术知识和技能,难以应付。在学校里,辅导员是集文字工作和实际工作为一体的,很多辅导员怕拿笔写材料,怕讲话没有稿子,汇报工作怕领导刨根问底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防止本领恐慌,就要全力打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让辅导员能远离浮躁,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使组织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意义上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脱节,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了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形成学习与工作的良性循环。
3.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促进自身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实现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工作和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进行制度创新,又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同时要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因此,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全面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辅导员的工作创新,更有效地解决高校党组织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三、在高校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议
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1.引导辅导员实现自我超越,养成终身学习理念
高校是人才汇集之地,需要辅导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还需要辅导员通过学习明晰个人的真正愿景,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同时改善静态、局部思考的心智模式,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确定共同愿景,激发学习内驱力
如何在高校内部搭建起新的学习架构,激发并保持组织的生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确定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愿景——创建辅导员队伍的一流品牌,包括一流的管理质量、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办事效率和一流的公众形象。这一愿景不是从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辅导员们统一认可的共同愿望、共同的理念,需要对愿景有共同的承诺、付出和投入,并落实到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而不是让愿景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共同的愿景是促进辅导员学习的内驱力,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共同愿景下自我管理、自觉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3.改善心智模式,实现思想解放
不能把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等同于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政治学习、集体学习,更不能等同于奉命学习、教条式学习、形式主义学习,而是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理念,使辅导员自觉地把学习贯穿于日常生活过程中,把学习融入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中,使学习成为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促进建立学习型校园、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
4.构建层次学习体系,形成学习网络,营造团体的学习氛围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各院系、各辅导员的实际出发,构建组织层次学习体系,形成组织自身的学习管理系统和模式。该体系包括三个渐进的层次:一是应知应会的层次,这是每个组织成员最基本的学习层次,要求结合形势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养,学习相关的工作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等;二是专业或业务知识学习层次,这个层次具有专业性强、岗位特色明显的特点,要求结合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实际加强业务学习;三是个人兴趣学习层次。每个人生活工作的需求和目的不同,爱好各异,那么他们会从自身出发,提出学习需求和确定学习目标。该层次的特点是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材料个性化,学习风格各异,学习时间灵活。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学习主体每天的工作、生活中。针对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形成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学习、单科培训、党校集中培训与其他各种长、中、短期学习相协调的网络,促进单位学习、科室学习、团组学习、个人学习和家庭学习的一体化、系统化。
5.系统思考,促进能力提升,建立健全制度,提供激励保障
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负责,一方面要积极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将学习作为考核、评优及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的指标。另一方面要建立具有连续性的学习制度、学习成果共享制度、述学评学制度,保证学习型组织规范化。再次,在学习设备、学习材料、学习的平台的提供和创设方面要制订政策大力支持。在学习成果考核、评估、认证方面要有相应制度,切实为创建学习型队伍创造良好条件,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保障。
总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追求和实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团队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使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一个人的终身习惯。在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辅导员自身建设,从而使得个人、团队、整个辅导员队伍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辅导员的战斗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发挥辅导员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