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大要案中审理环节前置的思考与实践
税收大要案中审理环节前置的思考与实践
近几年,随着稽查职能的转变,总局对税务稽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稽查对象由一般和面上稽查为主向大案要案、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为主转变;稽查执法由注重办案数量为主向提高办案质效、执法震慑力为主转变”,查处大要案和进行重点区域、行业整治已成为稽查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大力推行分级分类稽查以来,大要案在稽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在这几年的稽查实践中,对大要案查处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问题:周期长、效能低
税收大要案的查处,由于案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牵涉面广、疑难点多、问题定性有分歧,案件的检查往往费时较长,审理过程也相应更加繁琐、复杂,因而造成了大要案件查处周期过长。以OO市稽查系统为例,2004—2006年,3年中查处大要案7起,从检查开始到下达处理决定,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其中有1起案件时间更是长达12个月以上。查处周期过长,直接造成了稽查效能低下,削弱了查处大要案件对打击偷逃税的震慑力,同时也给征管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征管部 门日常征管的开展。大要案件查处周期长、效能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肘当前转变稽查职能、充分发挥稽查效能的一道难关。
二、思考:问题缘于审理机制
国家税务总局在稽查规程中要求查处税收案件从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上分离,并分由稽查机关内部不同的内设科室分别负责,以便于相互监督。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四分离机制基础上又制定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规定在县以上税务局设立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案件审理。具体操作上,检查部门对案件查结后,向案件审理委员会提出审理申请报告,报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的办公室(一般设法制科),由审理办公室负责召集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理。由于检查和审理两环节相互独立,而大要案件又具有牵涉面广、疑难点多、案情复杂、准确定性难等诸多特点,审理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审理机构及审理成员熟悉案情往往就花去大量时间,而且审理成员又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集中组织起来都有不小难度。如果此时相对独立的检查、审理两环节之间稍有脱节,信息传递沟通稍有不畅,或只是各司其职,检查部门只管检查不考虑审理与执行,审理部门不给检查引导方向,就不能顺利衔接好大要 2 案件的查处与审理,从而难以将案件查深查透,影响到案件办理的质量。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大要案件查处的经验来看,周期长、效能低下的问题主要出在审理阶段。一是审理方式的局限。稽查案件的审理一般只能以书面形式局限于对检查环节所移交的案卷审理,审理的重心只能放在对办案资料的逻辑性审核上,对违法事实是否清楚、程序是否合法的判断完全依赖于书面资料,难以对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和依法纳税情况进行深层次审查,案件审理环节的工作难度加大。二是案头材料的局限。从广义上看,税务稽查审理可理解为是对税务稽查整个执法过程合法性的审查,并对其进行内部司法审查的一系列活动。但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相关规定,审理人员只能对检查环节提供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所有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资料在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全;适用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得当;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拟定的处理意见是否得当等四个方面加以确认。除四个方面内容外,对审理环节的具体内容及审理标准尚未制定详细明确的制度及规范要求。税务稽查审理案件只能依据审理人员个人的经验、业务素质对案件进行书面审理,范围也局限于对稽查人员提交的稽查报告中所列举的违法事实及所附的案卷资料,审理时案头材料的局限性,往往会 影响到审理定性工作的准确性。三是人员素质的局限。由于审理人员并未直接接触纳税人相关财务资料,难以掌握稽查案件的全面情况,加之检查实施人员对案件的理解以及工作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对案情的描述、资料的取证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难免存在对案件的审查不全面、不彻底的问题。审理人员出于对案情加深了解的需要,有时会发回检查人员补充证据材料,再提交审理委员会审理。从近几年发回补充检查的案件看,从接受审理申请到审理完结往往要费时好几个月,其中有相当部分发回检查机构补充的证据材料,并非案件处理所必须的,仅是因为审理机构因为不熟悉案件查处过程,要求收集更多的案件信息与证据,这样不仅增加了检查人员的工作负担,还直接造成案件审理周期过长。
三、对策:审理环节前置
当前在四分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大税收案件审理机制,是出于解决稽查部门自选、自查、自审容易带来的执法错误、滋生腐败等问题需要建立起来的。目前看来,这样一种审理机制以牺牲稽查效能为代价,在当前稽查系统把查处大要案件作为工作之重的形势下,是得不偿失的,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稽查实践,我们认为在审理机制没有大的调整之前,有必要在审理实践中,尤其是大要案件审理中,将审理环节前置。所谓的 审理前置,就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打破一直以来形成惯性的稽查工作流程,在不违反检查、审理、执行各环节分立的基础上,将审理环节前置,让审理工作在检查阶段的初期就参与进来。这样,既利于协助检查部门对案件的查处,也利于后阶段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一)审理前置的法理依据。第一,有司法提前介入制度模式可借鉴。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对侦查活动行使侦查监督权。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制度实践证明大大加强了检察机关与公安部门的工作协调及配合,提高了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司法提前介入的制度,使案件审理环节提前,加强检查环节与审理环节的配合协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稽查办案的质效。第二,审理前置不违反税收征管法及稽查规程。《征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期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期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按照本法规定的批准权限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法律的规定使得执行环节前置成为有依据的行为。审理前置在征管法中并无明文规定,稽查规程也只规定了“四分离”。按照行政法 “法未授权不得为”的原则,行政机关作出的具 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即使没有明文规定允许的也不能实施。但我们认为,审理前置属于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行为,不属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应按照民事法律原则“法不禁止即可为”来处理。因此,从实践操作上看,审理前置只是在审理形式和时间上对原来模式的完善,并无违法之处。近来,我们Ooo各地为了加强对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不拘一格,采取审理委员会相关委员的提前介入听取案情、预审等灵活方式,为检查部门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了审理效率和质量。第三,审理前置有效解决了周期长、效能低的问题。由于出发点不同,检查与审理两个环节各自的职能分明,检查环节重视对纳税人偷逃税手段方法以及偷逃税数额的核定,审理重视检查环节的程序、查处偷逃税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是否合法,以及证据收集是否充足。审理前置后,两个环节相互融合,可以充分取此之长补彼之短,从而提高案件查处质量。不仅如此,审理前置后,审理在时间上提前介入,可以大大缩短审理环节熟悉案情的时间,在发现检查中存在的办案程序上、证据采集上、检查手段上、定性依据上存在的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最大可能地减少退回案卷补充检查所浪费的人财物力。
(二)审理前置的具体实施。审理前置是审理实践中较为特殊的应用,它不是审理工作的必须流程,只在案件 需要时采用。在征管法和稽查规程的大框架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大要案件查处办法或是管理制度来实现审理环节的前置。2007年以来,我们针对审理环节存在的周期过长问题,在审理前置上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一是全程监审。就是在大要案件立案阶段,在制定检查方案成立检查组时,安排审理专职人员提前介入到检查组中,和检查人员一起分析案情,共同研究,找出案件的切入点和检查方向,同时对后续的检查工作实施全程跟踪。二是阶段会审。我们通过建立大要案件查处情况每周汇报制度,及时掌控查处进度和案情,并在汇报会上邀请审理人员、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进来。有了审理部门参与,对检查阶段中可能存在主要涉税问题,在召开案情讨论时,便于对政策疑难问题、证据收集问题、采取可行的检查措施问题、涉税行为进行定性等进行分析和决策。审理环节的一些准备性工作也顺利参与到让检查阶段中来。三是即时报审。我们通过建立案情即时通报制度,将检查部门在检查过程中提出的疑难、案件定性与证据问题,及时通报给审理部门以及审理委员会成员。审理部门及审理委员会成员应结合检查部门提供的案情,分析并明确政策定性,指导检查部门的检查方向和案件证据的取得与固定。四是延伸审理。对一些复杂的、检查人员反复补证而仍有疑点的案子,赋予审理环节一定的“延伸审理”核查权限,审理 人员在对检查人员办案资料进行书面审理时,若发现有异议、有疑问的地方,可直接或会同检查人员进入企业进行实地核查,而不必局限于发回检查补足证据。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及时予以纠正和调整,以保证案件处理的准确无误,从而使审理工作变被动的事后审查为主动的事前、事中的过程式监控。2007年来,我们在大要案件查处和当年组织的对OO城区房地产税收的专项检查中积极探索以上四种前置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共查处100万元以上的大要案件16起,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就全部查处完毕,下发了税务处理决定书。经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没有一起退回补充取证的案件,没有一起纳税人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稽查审理前置的措施及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第二篇: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 2011-07-08
一、英山县茶叶税收征管情况
茶叶产业是英山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先后举办二十届“中国英山茶叶节”,以茶会友,以节促销,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茶叶产量逾2.8万吨,产量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系列产值突破10亿元。该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英山云雾茶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和“湖北名牌产品”。
近年来,为了规范茶叶产业税收征管秩序,英山县国税局把茶叶税收管理作为特色项目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前5个月,全县累计征收茶叶增值税152.34万元,同比增长82.71%。主要作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英山县政府成立了规范茶叶税收征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由县政府主持召开全县茶叶税收征管工作会议,大力宣传税收政策,强调茶叶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茶叶税收任务列入乡(镇)绩效考核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氛围。二是规范户籍管理。县国税局组织专班,对全县茶叶生产经营行业进行清理,摸清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规范了户籍管理。据统计,全县茶叶经营行业纳税人共计677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0户,小规模纳税人企业10户,个体经营者657户;加工环节599户,零售环节78户;查账征收15户,核定征收662户。三是加强税法宣传。以每年一届的“中国英山茶叶节”为平台,县国税局组织专班到节会现场开展税法咨询,发放涉茶税收宣传资料,大力宣传税法知识。今年,该局开展涉茶税收政策宣传“三进”(进茶农、进茶厂、进茶企)活动,并采取以会代训、上门宣传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有效提高了茶农、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四是强化税源管理。该局制定茶叶税收管理办法,对规模较大的茶叶经营户,引导他们建账建制;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条件的,依法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督
促其按期申报纳税,并实行查账征收;对规模较小、销量较少的个体工商户,利用电子定税系统,科学核定应纳税额,纳入“双定”管理;对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初级农产品、符合国家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及时督促其进行减免税备案登记。认真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农产品经营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组织专班对全县茶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展专项评估,评估增收16万余元。五是严格督导考核。县国税局对茶叶税收计划实行单独考核,责任明确到人,坚持按月考核通报,实行不定期督办,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内容,确保茶叶税收政策落实、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茶叶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免界限难划分。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茶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即茶青),以及经吹干、揉拌、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本货物的征税范围包括各种毛茶(如红毛茶、绿毛茶、乌龙毛茶、白毛茶、黑毛茶等)。精制茶、边销茶及掺对各种药物的茶和茶饮料,不属于本货物的征税范围。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农业产品,不属于免税的范围,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农业生产者用自产的茶青再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干燥、匀堆等工序精制而成的精制茶,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税。由于对相关政策理解不一,导致实际管理相当困难。一是涉茶税收政策较为复杂,理论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导致征免政策难把握,日常征管难操作;二是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与茶农签订虚假协议,虚增自有茶园面积,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逃避缴纳增值税;三是部分纳税人既有自产自销业务,又有收购鲜叶回厂加工销售业务,形成征免一体化的现实,导致国税部门难以进行划分。
(二)茶叶税源难控管。一是涉茶农户点多面广,增加了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全县11个乡镇、309个行政村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场,山山出佳茗”,全县10万农民中有60%以上农户种茶,数量庞大;茶叶经营户的季节性强、流动性大、隐蔽性深,茶叶自产自销面积难以准确核实,产量难测算,价格波动大,征管基础信息难采集, 加上国税部门的监控手段有限,形成了税款核定难、征收入库难、征管成本高的局面。二是经营管理不规范,给税收征管带来实际困难。全县除几个较大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拥有自己的固定种植基地、设置有健全的账簿外,相当一部分纳税人财务核算极不规范,既不如实申报纳税,又无帐可查。三是以票管税难到位。部分购销户没有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发票使用面和逐笔开具率偏低,一些茶叶经营者直接面对茶农收购茶草回厂加工,基本上是现金交易,没有规范的进货凭据,国税部门难以对购销环节进行控管。四是部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不熟悉,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甚至故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导致国税部门无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进行准确计算。
(三)治税环境待优化。一是依法纳税意识有待增强。有的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不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不如实申报纳税,隐瞒茶叶经营的真实情况,把外购加工的茶叶挂靠自种、自制、自销处理,给依法征管带来困难。二是茶叶财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茶叶是英山县的支柱产业,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化,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加强茶叶财源建设、引导茶叶经营户依法诚信纳税上做得还不够。三是茶叶市场管理有待规范。相关部门以政府文件为依据,对进驻茶叶市场的茶叶经营户,实行税费统一管理,甚至出现以费挤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导致国税部门实行分户登记录入、分户核定征收难以到位。
三、进一步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对策思考
(一)深入开展税收宣传,进一步引导纳税遵从。一方面,国税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税收宣传,利用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和 “英山茶叶节”等时机,向广大茶叶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税收政策,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茶叶经营户自觉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把落实“三农”政策与引导督促经营户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有机统一起来,把农民增收与国家增税有机统一起来,提高社会各界对茶叶税收政策的认知度。
(二)着力构建协税网络,进一步凝聚社会综合治税的合力。一是要建好协作保障网。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对茶叶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税收秩序,防止以费挤税、变相包税等行为发生。二是要建好信息共享网。建立健全与财政、工商、地税、农业(茶叶)局、工商联(茶商会)等职能部门的情况通报和信息传递制度,及时全面掌握涉茶税源信息,实施有效动态监控,防止漏登漏征漏管户。三是建好协税护税网。健全协税护税组织,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协税护税组织,利用社会力量加强茶叶税源控管力度;对一些零散的、规模较小的、不易控管的茶叶经营户税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委托协税护税组织代征,以解决税收征管力量不足和源头控管难的问题。
(三)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支柱产业。一是要推行集约管理。要突破以行政区域抓茶叶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推进对全县茶叶产业的统一科学规划、统一协调管理、统一深度开发。要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拳头”产品硬、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茶叶龙头企业,实现茶叶经营户的提档升级,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二是要制定扶持政策。在政策鼓励上,既要奖种茶大户,也要
奖税收贡献大户;既要奖制茶能人,也要奖诚信纳税人。同时,建议采取政府鼓励、财政补贴的方式,促使种茶户在销售茶草时,索取收购单,以实现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以票控税的目的。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茶叶产业链,创造叫得响的品牌,提高英山茶叶的知名度。大力弘扬茶文化,深度开发茶叶特色旅游业,实现文化促产、文化促销的目标。
(四)认真落实税收政策,进一步促进茶叶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把“六关”:一是要把好实地调查关。在严格审查纳税人上报的书面资料的同时,对于仅靠书面审核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特别是对合同的真伪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要把好源泉控制关。对从事茶叶加工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重点掌握其自产自销情况,包括茶叶种植面积、测算平均亩产量、制作毛茶或精制茶的原材料消耗比率等情况。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发现其自产部分有问题的,扣除测算产量后的余额征收增值税。三是要把好制度执行关。严格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农产品经营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同时,研究制定既符合税收政策,又切合茶叶税收管理实际的制度,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征管模式、统一征收标准、统一检查考核”的“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作用,使茶叶税收管理规范推进。四是要把好分类管理关。针对茶叶经营主体多元化,强化分类管理。分为企业、个体和临时经营三大类进行精细化管理,以管理员为主力,明确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逐项细化分类管理责任,确保茶叶税收征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财务核算辅导工作,使其及时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对茶叶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进行准确核算,按期申报缴纳税款。五是要把好以票控税关。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条件而不申请认定的企业,采取强制认定措施,促使其依法领购、使用、获取发票,拓宽发票使用面,促进茶叶经营企业广泛使用发票。六是要把好税收优惠关。对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及时审批办理税收抵免。加强减免税的监督检查,严格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和减免税资格的审批。
作者: 江西国税
第三篇: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学、讲、练、探”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第一部分理论篇
一、“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一)推行的“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基于对以往课堂教学存在问 题的深刻理性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所谓的“五段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现行的中学课堂教学中,该模式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传统教学的弊端体现为:
第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以“书本”为本位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方式让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因而导致学生厌学;“重理性、轻感性(感知、想像、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则使学生的知识成为空中楼阁,同时“轻感性”也会导致课堂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与满足,从而使课堂教学日益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重结论、轻过程”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学生不能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的人断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二、以教师为本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节课45分钟,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进行注入式讲授,而学生被满堂灌。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就不学。尤其受高考指挥棒牵制,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刨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单向、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冲突状态。
第三、以教案为本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一定要建立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但传统的备课已简化成了写教案,即文字教案。教师上课希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得出回答,学生配合着教师完成了教案中的任务。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难以关注。以教案为本位的“封闭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与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现状,素质教育背景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性成为本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可以说,我校所倡导的“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正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胆的否定与超越,它强调学,强调发展,强调开放,因而吻合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二)实施“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对我国“新课改”理念的积极回应。《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我们的理想课堂是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我校推行“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在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练”的同时,侧重汲取了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模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校推行“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在国家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是我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其本意并非想使课堂教学模式化,而是要以此催生出更多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
二、“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下,通过自主研读、讨论质疑、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和展示评价等教学环节,将探究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提升学习品质,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一般可有八个步骤,即设境亮标,自主研读,讨论质疑,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展示评价,总结提高与布置作业。这个概念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而且明确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的状态,使“三维目标”的落实成为了可能。
三、实施“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是践行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新课程要求相吻合,它力图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与评价等的一系列变革,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二)“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会有力地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首先,它有助于更新教师的观念。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改革都是从先进的理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在“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驱动下,教师必须尽快建立新的学生观,课程观与教学观。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具有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个性意识。有了这样的学生观才会理解为什么四环节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观倡导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教师在教学中不再以本为本,把教材当“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已有经验的回归。
新的教学观则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再是“我讲你学,我不讲你就不学”的单边活动。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理解为什么“学、讲、练、探”教学模式要凸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方式。其次,“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自觉地转变自身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主动反思必然会产生许多创造性的成果,教师会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会逐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持有“不唯书,只唯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而是把教材当作课程资源,根据学生与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三)“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促使学习方式转变。“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提纲”可以帮助学业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养成其自主学习习惯。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封闭读书转变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的状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变化从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近教材,开始转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和教材走向教师。四环节教学模式下,“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显著特点,这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品质。
(四)“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具有容量大,参与多和探究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教会方法,教会思考,教会应用。该模式教会学生善于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整理系统、分析结构、构建联系线索、总结各种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等),力争使学生在参与中领会知识内容,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构建知识网络。如此设计,理应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第二部分实践篇
一、“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
“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自主学习导引”与课堂教学的设计,而该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这种借助于“自主学习导引”实现先学后教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可以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质疑讨论,练习巩固,展示评价等。
1、“学”。
整体要求: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自主学习时段上,主要是课前进行,有些内容也可适当安排在课内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形式上,可自行独立学,也可小组讨论合作学;在自主学习内容上,必须由教师确定,明确要求,制订“自主学习导引”;在学习量上,每次一般以一节课教学内容为宜,也可以章节、单元为单位。在自主学习小结时,必须把学中所疑认真摘录,带到课堂,重点突破。
具体说明: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引”。学生一般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该部分充分调动了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目标导引下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他们一方面可以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体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摘录到“自主学习导引”上(“自主学习导引”可专门设有一块“我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便已初步激活背景图式,利于课堂学习活动中知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导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据此对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做到教师的教超越于学生的学,同时又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能“跳一跳就可以摘到那只红苹果”。如此,学生学习的效能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会得到激发。在此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整理归纳自主学习中“生成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由薄读厚,由厚读薄的过程。课前或课内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2、讲。整体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讲的形式可以是教师讲,可以是学生讲,也可以是师生对讲;讲的内容应是重点、难点、要点、疑点、思维点、发散点、能力点;讲的过程应是学习知识、产生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升华情感的过程。具体说明:此环节是基于学生“学”的基础上而进行的,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是因着学的法子而来的。”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在此环节所设置的“讲”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讲,因为它的主体与形式均发生着变化。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在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具体说来,“讲”分成两个部分: 其一,学生“讲”。在教师引导下的“生--生互动”,可以是同桌间交流,可以是四人合作小组内交流,乃至组际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激励,评价与促进”。学生们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产生了方法,而且懂得尊重与欣赏他人,懂得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他们能体会到经验的共享与情感的共鸣,这一切对于学生终身发展非常重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落实。其二,教师“讲”。我们首先让学生“讲”,其目的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步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产生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给予“精讲释疑”,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练。
整体要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时形成性练,可以是授课时穿插应用性练,可以是课堂中后期巩固性练,可以是课堂复习强化性练;练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的总结概括,可以是方法的形成训练,可以是技巧的训练,可以是操作活动的训练,更可以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练习的形式不拘一格,练习的检查、评价、评价也及时跟进。具体说明: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其涵盖授课时穿插应用性练与课堂中后期达标性训练,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包括知识的运用训练和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无论是哪种“练”都应注意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自主学习导引”中的练要求学生提前独立完成,以便发现疑难,为课堂中的讨论质疑,精讲释疑做准备。必须强调的是,有“练”就应当有“评”,评价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探。
整体要求: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探索、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素,也是我校四环节教学法的新意所在。我们注重找准探究起点、把握探究契机、增强点拨效度、强调思维参与、讲究指导策略。探索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的发生过程、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可以是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技巧,可以是知识的拓展、延伸、应用,更可以是对原有方法的改造、改进、完善、创新,探索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全程中。
具体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当学生完成某项探究任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形成探究品质。“探究”既是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核心组成,更是四环节教学模式所蕴涵的一种“学习品质”,它贯穿于“学、讲、练、探”全过程。无论是课内与课外探究,都要突显探究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课外探究活动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进行,课外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等。课外探究的实施一般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其一,问题具探究性与开放性,它源于课堂,但需在课外借助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一定组织形式加以完成。
其二,问题选择具有自主性。教师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课堂中教学情况可以提供多个主题供学生选择,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同学的需要。
其三,有布置就一定要有跟踪反馈与展示。由于学生在课外探究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情况,如资料查询,实验器材借用等,教师应事先了解清楚,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学生探究提供方便。应当鼓励学生以恰当的形式展示探究结果。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处理好这一环节就可以维持学生可贵的探究欲望。
其四,把握好探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一般不要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探究任务小到一道题目的解答、主题探究阅读、英文诗歌的收集与鉴赏,大到一种物理现象的假设与实验验证等。可以单独进行,更要鼓励合作开展,让学生们大胆地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同学们走进社会,自然与生活,在现实中找到书本知识的生命力。
二、“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一)设境亮标
学生行为:听、看、思,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行为:在准确的把握教材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情境,以旧引新,亮出学习目标。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服务于具体的学习内容,提供思 维的智力背景。
(二)自主研读(一般在课前完成,视学科和教学内容实际情况也可安排在课内。)学生行为:借助“自主学习导引”进行自主研读,激活背景图式,生成疑难点,形成 期待心理。
教师行为:1.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导引”每个部分;2.回收部分或全部“自主学习导引” 了解学情,对课堂教学方案作必要的调整。)
(三)讨论质疑
学生行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或结对子形式交流、展示观点 及思维过程,产生共享与碰撞。
教师行为:巡视,帮助,鼓励,促进。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闪光点和存在问题;思考 突破难点,交叉点的途径。
(四)精讲释疑
学生行为:听、思、记、问、述等。
教师行为:讲重点、难点、要点、疑点、思维点、发散点、能力点;此过程是学生获 取知识、产生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升华情感的关键过程,教师务必精心准备,它影响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广度以及情感升华的高度。
(五)练习巩固
学生行为:自测。以思、写为主。教师行为:巡视,发现问题,适当帮助潜能生。
(六)展示评价
学生行为:交流展示成果,组内互帮互评。
教师行为: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可以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七)总结提高
学生行为:归纳梳理所学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组内交流,自我评价反思。教师行为:①给出可供学生系统总结的线索。②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方法。③关注学生的梳理情况,促进知识抽象化,系统化。
(八)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明确作业内容,完成方式及时间。此处作业布置分为三类:
1.巩固形成性练习
目标:该习题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向能力转化。原则:1.应紧扣课内重、难点内容。
2.不可以是重、难点内容的再翻版,应选择或设计新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实 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形式:一般采用高考题型,也可以是教师跟据需要而设计的原创题型。
2.探究性练习
目标:该习题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养成探究性的学习品质。
原则:探究性练习源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可以是课内师生讨论都未能解决的问题,也 可以围绕本课时所学重点知识或能力,结合生活,社会实际设计而成的探究性问题。形式:实验操作型;实际问题解决型;正反辨题型等。
3.自主学习内容。(即下一节课的“自主学习导引”)。
三、“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导引”的编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自主学习导引”是实施“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重要步骤之一。“自主学习导引”不仅发挥着导学的功能而且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一)、“自主学习导引”的编制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我们应当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的原则。四环节教学模式自始至终体现学生“探究”品质的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习惯。因此,“自主学习导引”的编写应当体现启发性原则,使“自主学习导引”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3.坚持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自主学习导引”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自主学习导引”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做到目标设定有等级,探究过程有合作,作业布置有分层。
(二)、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对各科的“自主学习导引”设计和编写提出以下一般要求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其应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要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第三,要渗透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自主学习导引”编写中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予供学生参考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要有自主学习效果检测。实践证明,当学习者明了检测方式时其学习动力会增强,效率会提高。
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自主学习导引”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文科和理科、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入门性知识和高级知识、新授课和单元复习课等等,均应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编制“自主学习导引”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各学科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导引”组成部分及相关要求
1.自主学习目标:借助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描述,例如:1.知道„„ 2.了解„„
3.理解„„。另外,可供使用的描述语还有: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此类描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的指导,利于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提纲:可以以表格,网络完型等形式出现。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已 有知识背景,整体感知新知识,达成相关联系,初步构成知识网络,利于学生把握知识 规律。
3、自我尝试练习:设计少量基础题,帮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4、教师探究性提问:要利于学生把握学科思维方法,有较高的思维难度,能进一步激发学 生深入探究学习的内在动机。
5、我的疑难摘录:供学生写出自主学习中所想到或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教师把握学情。
四、关于“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有别于过去的写教案,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在课堂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要有“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观察、运用、讨论、质疑与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知识,完善人格。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行进的。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重点考虑以下原则
学生中心原则;能力指向原则;系统方法原则;终身学习原则以及科学人文原则。
(二)课堂教学设计基本组成
1.有来自“自主学习导引”的学情简析。
2.有三维目标,重、难点的阐述;
3.关注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体现出课堂教学中8个步骤的预设;
4.有技术运用、板书设计等;
5.预留教学反思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结合各学科特点
各学科组在不断探索反思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课堂设计基本样式要具有鲜明的四环节 教学模式特点和本学科的特点。
五、“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须注意 的几个问题
(一)“自主学习导引”应在教学前分发给学生以便自主学习;
(二)探索研究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三)探索性作业应分层要求,不一定要求所有同学完成。第三部分反思篇
经过前一阶段的运行,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继续前行的道路依然漫漫远。我们理应保持理论联系实际,本着“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一、对“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反思
1.在使用“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中,如何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实施时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我们不能模式化,应认真领会其中精髓,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特别关注自主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如何做到学与教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4.如何努力使“探”贯穿四环节始终?“探”是对前面三个环节的精神提炼,是“四环节”的最大亮点,它与前面三者之间不仅仅是并列也是递进的关系,是贯穿四环节的首要精神。因此,我们所提倡的“探”绝不是一个花瓶,一个摆设,而是贯穿于学生们学习的每个环节,是“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如何将“探”的精神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中去?这是我们今后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二、“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讲、练、探”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不仅要有理念支撑与实际可行的操作途径,更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及制度保障。同时,如何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研究的习惯,真正让教师投身于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去还需要进一步探求新的出路。
第四篇: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优化思考
(一)风险管理及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过程。
(二)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三)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法律适用过当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管理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是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大部分管理分局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日常管理有的放矢,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重点税源上。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管理,堵塞其税收管理漏洞,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需要
纳税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导致税款流失,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有效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另外,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不同特点,分行业、分规模,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行业税负的公平,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合理有效配置征管资源,形成税源管理合力的需要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增加人力资源来加强税源管理已无可能性。通过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纳税人风险度,实施差别化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应对高风险,能够使有限的征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不够科学,法律级次低、变动频繁,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3、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4、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工作中的深化和探索
(一)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
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财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税收征管工作夯实数据基础,推进“信息管税”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关注企业重大事项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变更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高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以及行政、运营、人事、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技术、质量、公关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的变更等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三)建立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衡量排序。目前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少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因此必须拓宽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县局级可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收集其他各部门占有的纳税人信息,基层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收集纳税人信息,同时利用基层管理平台中疑点库实现分类整合和共享,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估算技术,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衡量排序风险度,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以风险管理步骤设置运行节点,形成互控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从整个过程上看,表
现为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风险应对调查和复核;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风险成效评价。就县级税务机关而言,可按照控制原理,将上述事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分别设置运行节点。事前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由县级局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事中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调查和处理,由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分别承担;事后控制为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由业务科室和监察室负责。风险成效评价由机关业务部门负责,这样风险确定、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形成有效的内部税源监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各环节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
健全的岗位职责体系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要通过合理分权、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管理严密、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税收管理体系,确保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对偏离执法责任制及岗责权限的内部人员亮出“红灯”,实施内外环节的“双重监控”。当前,要重新思考修改和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要求对管理员的税收执法权进行合理分解和有力监督,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为“责任明确,监控到位”,最大限度地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第五篇: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实现税收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税收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是税收工作的头等大事。本文就江西省赣州开发区2009―2013年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增长状况,分析了赣州开发区地方经济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剖析了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措施建议。
一、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现状及结构分析
近年来,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近“两位数、三字头”增长。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收入29亿元、增长38.3%,地税总收入14.87亿元、增长47.61%。分析5年来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变化,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地方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但税收类别不够合理。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比2009年翻了五番多,呈现出超常规增长态势。但在地方税收总体收入尤其是工商税收超常增长的同时,作为地方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却一直低谷运行,增长乏力。2013年企业所得税完成2.26亿元,仅比2009年的0.55亿元增长3.1倍,企业所得税在整个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18.97%直至降为2013年的15.76%,5年下降3.21个百分点。2013年个人所得税完成0.79亿元,仅比2009年的0.26亿元增长3.03倍。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8.97%直至降为2013年的6.3%,5年下降2.67个百分点。地方税收两类收入的不协调发展构成了税收类别的不合理格局,至今尚无明显改善,而靠工商税收超常增长来填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低速运行,终究影响整体速度减缓。
(二)地方税种收入全部增长,但增长质量参差不齐。赣州开发区现已开征的19个税(费),5年来收入全部逐年增长,展示了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的生机和活力。但从单个税种看,增长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性税种增长速度快,而与经济运行质量最为相关的税种增长速度慢。从增收绝对额看,也相对集中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增值税4个税(费)种,其余税种的增收较弱。
(三)税收经济类型结构多元化,股份制和个体经济税收占主导地位。至2013年底,以股份制、个体经济为主体,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其他经济等9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税收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在9种经济成分中,尤以股份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地方税收增长快,2013年三者在地方税收中的比重分别比2009年增长470%、858%、2675%。
(四)税收产业结构特色鲜明,但支柱产业税收优势不够。在赣州开发区地方税收总额中,第三产业提供税收比重大,增长快,主渠道作用明显。2013年第三产业税收为8.85亿元,比2009年增长614.58%,占地方税收总额比重为59.52%,比2009年提高9.86个百分点。从具体的行业构成看,税收与经济不同步,重点表现在构成赣州开发区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没有发挥出地方税收优势而成为收入支柱。201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8.2%,地方税收仅增长7.8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达42.13%,而反映在地方税收上为27.93%,支柱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偏低。
二、赣州开发区地方经济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一)赣州开发区经济总量增长与税收增长趋势。从赣州开发区经济总量增长及税收增长趋势来看,从2009年到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税收入实际完成数以平均42.7%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14.76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税负率(税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税收/地区生产总值×100%)是衡量一个地方税负总水平和进行地区之间税负比较的重要宏观指标。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税负率呈先增长后降低,在2011年达到峰值7.2%。由于税收年均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不一致,导致2013年赣州开发区生产总值税负水平高于2009年3.63个百分点。
(二)纳税户数变动较大。赣州开发区地税局所辖纳税户数2014年为7680户,其中内资企业2611户、外商投资企业54户、个体工商户5015户。新办户数增长速度,从2009年的572户,增加到2013年的2005户,五年间共增长6391户,年平均增速为169%。新办业户中各类企业2130户,占新办业户的33.3%,个体工商户4261户,占新办业户的66.7%。虽然新办户数总体上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但五年间增长的户数占2013年年末户数的83.2%,说明纳税户的变化十分频繁,开业停业的频率非常高,只有16.8%的户数稳定。
(三)非经济因素对地方税收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从2009年至2013年,非经济因素(查补税款和罚款、滞纳金)对开发区地税的收入作用不大,近5年来,非经济因素平均增长速度为1.08%,其对税收的贡献处于下降态势。这主要是这些年赣州开发区地税局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大了征管力度,严格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依法治税,基本上做到应收尽收。
(四)社会投资增长直接拉动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近年来,赣州开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直接拉动了相关税收收入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9―2013年,除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建筑业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之比低于11%以外,其他各年均在11%以上,这说明赣州开发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属于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了GDP的高低及地方税收的多少。
三、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州开发区税收与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的,经济的增长为税收的增收奠定了基础,税收的增长基本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与税收增长速度不协调,税负较低,经济和税收结构欠合理等问题。
(一)从产业角度看,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不协调。赣州开发区第二产业协调系数保持在0.17―0.54之间,第三产业协调系数保持在0.05―0.06之间,说明第二产业的协调系数持续高于第三产业,这与近年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第三产业的协调系数低,根本原因是国家对其实行轻税政策所致。
(二)个别税种存在减收的不确定性因素。截至2013年,赣州开发区地税收入的主体税种依次为: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大部分依靠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事实上,从2009―2013年建筑业对赣州开发区税收的贡献从总量上看是最大的,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大规模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缩减,预计2014年将有一定程度减收;个人所得税2010年突破2500万元大关,成为地税收入的第二大税种,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由于赣州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赢利能力弱,企业所得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全区142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1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0.77%,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小规模运作,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基本准入条件,这些小企业一旦遇到市场价格变化,企业的生产效益将大幅下滑,企业经营状况难以预料。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将保持小幅波动。
(三)税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收入波动性大。从分行业税收分析,开发区税源明显呈畸形结构,2013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税收入库4.7亿元,占总收入的74.6%,稳定的企业税源只占20%左右,且没有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的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产业税源。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如2014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剔除政府返迁房税收实际入库4269万元,同比减收1183万元,下降21.6%。预计2014年来自房地产业的减收因素3000万元。因资金链问题和房产滞销以及房地产开工量的减少,导致来自房地产业的建筑税收将大量减少,预计减少1000万元左右。
(四)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较多,个体工商户征管难度加大,征管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近年来,国家几次提高对个体户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延长下岗再就业免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开发区政府为了安置拆迁户出台税收扶持政策,使个体税收一直处于低增长的状态,一些边远地段征管难以到位。
四、加快赣州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措施建议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总值的质量,是税收增长变化的根本。
(一)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打造赣州经济发展龙头。要围绕稀土和钨及其应用、铜铝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单个投资超5亿元以上骨干项目,培育起“航母级”骨干龙头企业。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地方税收财源。要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放宽条件,破除垄断,扩大总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改组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和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店餐饮业,着力建设、改造一批高星级宾馆、饭店,在硬、软件上上档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旅店业整体品位。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科技服务的税收优惠,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物流、电子商务、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使其成为地方税收税源的增长点,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以新兴行业为支撑的新格局。
(三)着力抓配套,打造赣州产城融合示范区。要编制和完善有关产业、园区规划,强化与周边县市的对接和发展。要为项目引进和建设提供基础服务,大力推进园区道路建设,加快区内道路贯通成网,全力推进城市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干网建设,完善医院、学校、幼儿园、酒店、公园、绿化、天然气管网(站)、通信网络等其他必备的城市功能设施建设。要着力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加强规划区内违章建筑管控力度,推进社区管理全覆盖,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管养工作,抓好园林绿化,打造宜居城市。
(四)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地方税源建设。一是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培养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要抓好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在建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加快大项目的引进与落地。积极谋划筹备一批重大项目,搞好论证评价,加快前期工作,为今后投资创新发展提供后备项目资源。二是政府部门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城区建设用地日趋减少、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规范中介行为,促进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第一产业。虽然农业对地税收入的贡献偏低,但农业与工业加工业、餐饮业、商业、运输业、居民日常生活消费联系密切,发展第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赣州开发区经济意义重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五)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要按税种分地区、产业、行业和经济类型建立健全税种税源数据库;分产业、行业、经济类型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税源数据库,随时监控,掌握税源、税收情况,及时把握其变动趋势;强化税收征管,对应纳税目标和对象,既要做到对主体税种、纳税大户的重点监控征管,又不能放松对小税种和零散纳税户的细管严征,强化税源监控,做到应收尽收。
(六)提高依法治税意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要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明晰岗位职责;要依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纳税人的法律地位,为诚信纳税创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为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环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要进一步加强税收法制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纳税光荣的社会氛围。
(课题组成员:陈昌远、彭志华、孙奇志、廖志勇、张春莲、方海莺、周?f亮、孙征、李先锋、黄艳玲;执笔人:彭志华)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