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民幸福感(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8:5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民幸福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民幸福感》。

第一篇: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民幸福感

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

民幸福感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0月08日07:45 中国青年报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GDP与幸福感之辩能否求解城市病

本报记者 李松涛

“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

今年中秋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一场小雨、节前走亲访友等几个原因几乎让北京陷入了全城拥堵。那天的拥堵让很多人至今耿耿于怀,不少人仍然在网上讲述自己当天的经历,比如,“200米的路,车走了半小时”,“下班在路上堵了6个多小时”„„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

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却似乎在下降。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摊大饼之后的城市病

今年7月,北京市政协经过调查形成了一份《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案》。这份建议案显示,2009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而“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625万人。

这样快速增长的人口给北京市带来了种种压力。北京市政协调研组测算的结果显示,北京市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尽管这几年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很快,但新增交通供给能力很快被人口增量所抵消。

公共交通供给能力被抵消的一个后果就是汽车保有量的激增。2003年8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到2007年5月,这个数字改写为300万辆。而从300万辆到400万辆,仅用了两年7个月。从400万辆到450万辆,仅用了几个月。已经有预测,2015年时这个数字会达到700万辆。

调研结果显示,教育方面,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66.9%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有些区县教育支出的一半用于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此外,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更加突出。北京市政协调研显示,目前北京市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及应急水源常态化维持。如果人口持续膨胀,南水北调的水量将被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人口快速膨胀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北京,上海市2009年的常住人口为1921.32万人,广州市常住人口也已经超过1400万。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已经在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高峰,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预想的是,在未来,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城市步北京、上海、广州的后尘。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拥堵、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按照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受力,能够承担的极限人口是1800万,但现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900万,瞬间人口已经达到2100万。在这样的人口与环境承受力的扭曲关系下,不出现城市病是不可能的。”中国行政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在他看来,之所以出现大城市经济增长快,但居住舒适度降低的现象,原因很复杂。这其中既有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的问题,也有基础设施不均衡与过分追求GDP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明显的大城市化特点,城市发展战略上没有作出结构的调整,总是摊大饼、不断扩张。”汪玉凯说,由于我国的城市化没有能够自然地走向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没有能够实现高度的融合,城乡的资源没有实现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人们肯定不断涌向大城市。

在汪玉凯看来,中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均衡,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而中小城市欠账太多,人们不得不涌向大城市。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大城市,城市的原住民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没有能够及时跟进,不仅外来人口的生活舒适度不高,大城市原住民的生活舒适度也在降低。

城市为谁而建

在中国市政公用事业专家、《公权市场》作者徐宗威看来,如今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城市病已经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的城市究竟是为谁而建,为什么目的而建?”徐宗威说,城市病反映的是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出了偏差。由于不清楚城市为谁而建,城市的管理者在单纯的利益驱动下,较少地关注普通人,于是房子越建越大、自行车道越来越少、各种公用设施越来越贵。

在徐宗威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让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我们的城市发展是否就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 GDP?“城市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经济功能,另一个则是生活功能。”徐宗威说,如果过分看重经济功能,那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GDP,怎么赚钱怎么做。在一味单纯追求发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生活功能就会被忽视。公共绿地越来越少,房子越建越多。我国有很多城市就是这么做的,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一切代价。

两个月前,徐宗威曾去西部一个县考察,当地一家企业直接将污水排入河中,当地政府明知这样不对也不管。原因就在于这家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县里的GDP增长就靠这家企业。

徐宗威觉得,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改善生活。但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样要受到影响。“如今地球每天有10万架飞机起飞,耗费的能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10年后这个数字会是多少?对能源的消耗、对大气的影响会是怎样?”

生活质量应主导城市发展

在中国行政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过去30年我国主要是关注大城市的发展,如今到了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时候了。

“这些年城市化一味追求GDP,追求形象工程,地表上的东西很漂亮,地下的东西却很差。”汪玉凯说,在城市的规划上,没有合理进行产业布局,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周围没有卫星城来分散城市压力。

按照汪玉凯的思路,以前集中在大城市的一些产业,现在完全应该调整到中小城市去,弥补县域经济的历史欠账。现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我国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靠生活成本日益升高的大城市已经不可能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就业、生活问题,中小城市才是主要的渠道。

汪玉凯告诉记者,大城市要用产业淘汰的方式来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大量低端的劳动力,已经不再适合大城市,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更适合在大城市集中。如果大城市能够提高注册企业的门槛,就能够有效地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问题。

不仅如此,调整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也势在必行。

“联合国有一整套城市考核的指标体系,空气、饮水质量等生活质量的指标所占比重很大。从联合国的指标看,更看重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我国现在的城市考核指标体系还在误导城市管理者去追求GDP。”汪玉凯说,政府部门、城市管理者需要有长远眼光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而要导向这个层面则需要系统的长期的指标体系,我国现在就缺少这样的考核指标体系。很多城市还在为GDP不惜代价、不惜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汪玉凯曾去德国考察,在德国一些大城市,由于城市病的出现,居住质量下降,很多有钱人离开大城市选择乡村、小城镇居住。大城市的税收受到影响,为了增加税收,这些大城市不断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吸引有钱人回到大城市生活。应该说,城市病是世界性的难题,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不少弯路,我国应该看到这点,避免这些弯路。

“过去总是用GDP、效率来考核城市和干部,现在提倡用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以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作为管理城市的理念,城市病就能大大减少。”徐宗威说。

第二篇:城市病 申论

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而巨大贡献,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人口的大量聚集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造成许多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和形象,盲目开发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后,各种社会矛盾相继凸显。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极为不合理。而项目完工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跟进,加重了城市环境资源压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光体现在城市规模和繁荣程度,更重要的是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在事关百姓生活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权利(错别字,应改为“全力”)打造百姓满意的宜居城市。具体而言:

打造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是前提。各级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的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收益者,正在城市建设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转变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唯GDP”的观念,把建设民生工程、百姓满意程度作为领导干部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打造宜居城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是关键。在执行城市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查和规划,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小组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审查项目是否会对百姓的正常生活生活造成影响,经过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相关部门协同专家小组对具体的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划,包括项目建设的目标、手段以及后续的民生保障。此外,组织人员深入群众,听取民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对引发广大群众不满的项目必须坚决终止。通过专家论证、民主评判,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打造宜居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政府应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修建公路 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对交通拥挤的道路,进行扩宽,或修建立交桥,加大学校财师资力量,扩建医院规模,增加公园绿地面积,为人民群众营造舒适幽雅的居住环境。

(城市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转变政绩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发展和百姓满意的双赢!

第三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以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为例

摘要:社区居民参与问题是社区建设中深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有效性不强已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现状的分析,概括出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一、引言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帮助居民锻炼、提高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能力与水平。居民参与是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主体,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条件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

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根本动力。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居民社区参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总体参与率不高。在对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的调查中,我对社区居民参与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社区居民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不愿参与社区事务。大多数人没有为公共服务的意识,只注重自身及家庭的事物;大多数人认为参加社区活动没有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大多数人不能持久的参与社区建设,只是迫于面子象征性的参加一两次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2、参与人群分布不平衡。分布不平衡是指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的人的参与率有很大不同。从年龄层次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人员是一老一少,“老”就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以及没有工作的老年人,“少”就是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学生。据社区工作人员统计,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中将近70%的人是离退休人员,中小学生占10%左右,中青年只占20% ,而且如果没有单位的组织参与,中青年的比例会更低。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有意识的向这部分人群侧重,比如组织老年秧歌队、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为放假的中小学生开办辅导班等。从收入、文化程度来看,居民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社区参与率越低,这一点在中国大陆比较“畸形”,理论上这一类人应该有较高的参与度,因为他们应该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3、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程度不同,反映了参与者对社区活动的不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贡献。由虹桥新村社区可以推及到中国大陆大部分社区,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这一点还不完全做到,而较高层次的决策和管理则更少有人问津。社区内大量事务仍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行政的方式来完成,居民难以主动介入。即使介入,也多为参与街道、居委会的自治活动,而不是参与社区事务的立项和组织等过程中的决策。这使得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显得被动,难以激发出社区认同感,难以提高参与程度和频度。

4、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员去执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强有效的法律约束和利益刺激,也很少有人参加。

总之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居民参与不足是社区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缺陷,有都市社会基本特征的影响,有个人层面的原因,而原有观念、行为模式的束缚也不容忽视。

1、“单位人意识”的淡化与“社区人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位对其成员全面关照,不仅依照规定向其成员支付工资,而且提供各种福利。这种福利不仅惠及单位成员本身,而且扩散至单位成员的未就业的老、幼、病、残的家庭成员,从而使单位成员对工作单位高度依赖。由于单位掌握了成员及其家属生存、发展的所有资源,因而成员对工作单位也全面、高度地依赖,有了问题和困难找单位成为单位成员解决其面临问题的共同模式。这种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性,造成了个人强烈的单位人意识和单位参与意识,使得人们普遍习惯于是单位的人,而不是社区的人。改革开放使这一状况逐渐改变,但长期以来单位本位所形成的参与机制和规范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因而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

2、社区行政化严重,使居民难以成为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包揽一切,使居委会这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事实上成了政府的下属机构。在进行居委会干部选举时,候选人的名单由街道办事处确定,而选举过程也非严格意义上的民主选举,居民大多不了解居委会干部候选人的情况,又因为缺少发言权而对选举漠不关心。这样,就形成了由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小组的层层管理系统。而这一系统虽然有其井然有序和有效地贯彻上级意图的优点,但是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也形成了事无巨细都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帮助、等待政府安排的习惯,缺乏主动参与的观念和热情。

3、社区服务中人才、资金问题的困扰。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的供给和利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人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职性的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兼职性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主体力量;三是义务性的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基础力量。应该说,这支队伍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不容忽视的是,就总体而言,这支队伍目前尚处于粗放式、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其服务项目的内涵、质量及事业化技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次,社区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我国城市街道一级社区资金的来源是以街道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加上少部分社会赞助。虹桥新村社区的主任深有感慨的对我们说,他们想搞好社区,就是缺钱,搞硬件建设要钱,请各类人才要钱,服务社区居民更要钱,而国家的补贴很少,他们很难。在南通这个比较发达的城市是这样,那些中西部城市中社区建设的资金短缺就更严重了。

四、改善居民参与现状的对策思考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突破种种制约居民社区参与的瓶颈,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下一阶段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第一、培育社区意识是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根本。社区毕竟不同于家庭、单位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缺乏血缘联系和感情纽带以及直接的利益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主要还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共同管理。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在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上,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积极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降低职工对单位的依存度,强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通过以上措施,使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和期望。

第二、着力加强居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把居民参与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便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一是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二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的通畅。三是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实施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制度。

第三、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增收节支,突破人才与资金的瓶颈效应。不仅应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还应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当前,可以针对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队伍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工作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的实际状况,对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两级干部进行普及性的在职培训和上岗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中青年干部。在居委会选举中,要把那些热心社区工作、文化素质高、有能力的入选进居委会中来。

社区所属的资金,国外以自筹经费为辅、外筹经费为主,而国内则恰好相反,国家的拨款不多。因此,一方面要尽量节约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街道财力,改变居委会以创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状,将区级财政收入中街道经济上交的财税收入返还街道,将市、区两级用于绿化、环卫方面经费拨到街道,实行“条费块转”,新建办事处和居委会两年内由区财政增拨经费用于社区建设。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对社区建设事业捐赠,不仅要在精神层面上对捐赠者进行褒扬,而且可以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二是可以考虑发行“社区建设彩票”,所得资金可专项用于所在区域的社区建设;三是政府对有重要意义的社区活动给予一定的引导性投入,以动员更多的社区资源投入。

五、结语

综合以上各点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深刻把握其产生的原因,努力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正真意义上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陈雅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J ],科学·经济·社会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篇:2018城市病治理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及其表现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下面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二、“城市病-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美国《外交政策》8月24日盘点了世界五大交通最拥堵城市,我们生活的北京位居榜首位置。随着经济、科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辆成倍增长,现行的城市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日越增长的机动车辆的需求,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如下:

(一)如果政府提供的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势必增强人们出行对小轿车的依赖,从而加重交通拥堵。

(二)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宾馆等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三)人为因素也是加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1)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及人行横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2)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道德修养差,一味从众心理,遇有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影响通行,争、抢、占,见缝插针一味“加塞”,造成拥堵。

三、“城市病-交通拥堵”的治理.(1)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2)城市建设,政府部门要将城建、规划、城管、交管、消防、市政、工商、税务等召集起来,联合执法,完善交通管理与配套设施,适应出行需求。

(3)加强交通参与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人的交通道德修养,提倡“慎独”,杜绝一味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4)实行错时上下班。

(5)城区部分路段实行禁行或实行单双号限制通行。小组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城市病”日趋严重,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1)人口膨胀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2)交通拥堵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3)环境污染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比如农作物将减产、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速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恶化等。环境污染使得城市从传统公共健康问题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环境污染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4)水资源短缺《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多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此外,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

三、“城市病”形成的原因:我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包括:(1)资源过度集中。(2)城市规划不合理。(3)公共设施跟不上,医院、学校、垃圾处理场等设置跟不上城市和人口扩张速度。(4)盲目发展汽车工业、房地产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四、“城市病”的治理的有效措施并举例说明

1、目前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形的阶段,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辟建新城是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要发展这个城市,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要建一座新城,这个新城包括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现代化的城市整体规划。我感觉以前顺义还没有那么多的人口,楼价也没有那么高,可近两年楼市价格猛增,以工薪阶层去购买房子几乎不太现实,只能是增加的房屋的空置率,浪费资源,现在政府也推出了很多政策来尽量解决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例如近两年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和廉租房等保证性住房政策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顺义还在马坡开辟顺义新城,通过新城的发展和老城的改造来缓解人口不断膨胀带来的问题。

2、对于交通拥堵问题,一定要限购车辆,不光是限号,在一个城市里能容纳多少车辆,应该做一个计算,然后每天就允许这些车辆上道。欧登塞案例馆带来的处方是全城修建专用自行车道,限制汽车发展。目前北京采取了很多限制机动车数量的措施,从单双号限行、增加公交线路并降低公交出行的费用、油价提高、停车费提高等提高私家车出行的成本,同时还采取摇号购车政策等。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限量生产汽车的数量。

3、广告、招牌、乱贴乱画等城市视觉污染由来已久。圣保罗案例通过实施的“清洁城市法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大大扫除了过去铺天盖地的城市“牛皮癣”,令城市原本的风貌重见天日。

4、伦敦“零碳”案例馆,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实现“零碳排放”的样本,为建设低碳社会提供了一套完全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城市病的治理,我有如下四点建议:

第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先发展。第二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第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体系。

第五篇: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

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

随着房价压力、上班压力、安全出行、饮食、就医压力等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广大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幸福感问题将会愈来愈受到关注。

在最新的“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中榜”,青岛高居榜首,杭州、烟台紧随其后。

而在本届榜单中发布的“2018中国最美丽城市排行榜”中,青岛在上榜的城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杭州。

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香港排名首位,深圳、上海位列第二、三名。位列第四至第十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重庆、杭州、天津、苏州及南京。

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纽约位居首位,香港排名第七,深圳排名第十。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中,深圳、重庆、苏州位列前三名。

在“2018中国十大科技领先力城市排行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以其科技先进、科技创新意识超前、科技资源集聚力强、科技成果现实生产力转化率高等优势夺得该榜榜首,北京、上海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位。

来源:潇湘晨报、上游新闻

下载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民幸福感(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影响居民幸福感(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报告

    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报告 经济增长与否、经济增长快慢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总体幸福感的增长 文 | 黄琳 《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及以上)为: 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 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为: 江阴、......

    最具幸福感城市落谁家?

    无锡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12月26日晚在南京举行的在“2011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上,由于已三次当选“最具幸福感城市”,无锡荣获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中国......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困扰我国城镇化建设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困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06月26日 21时35分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E-mail推荐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徐硙、杨维汉)国家......

    在城市精神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

    在城市精神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公共交通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已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而公交的服务质量,则直接折射出一个城市和公交企业的形象。我们是秦皇岛市......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不利于城市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一线城市,指的是全国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我国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一线城市共四个,分别是北京、上......

    城市管理学第一次小组讨论--城市病

    1. 城市病的定义。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2.......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从控制到服务: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分析与展望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规模渐趋庞大。一方面,流动人口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引发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