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基层视角浅析党建意识形态建设
从基层视角浅析党建意识形态建设
浙江省委党校张静蓉老师给我们上过一堂高屋建瓴、立意清晰、思辨结合的党课。课程内容既有《党章》的纲领高度,又有基层的创新实践;既有鉴史的点读评析,又有发展的前瞻远眺;既有哲学的旁征博引,又有党建的严密逻辑,可谓受益匪浅。课后梳理回味,颇有启发,在我看来,张老师的课自始至终贯穿和解读了党建的意识形态,对于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融会贯通,并从意识形态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创新载体角度点拨开释,由此,结合个人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谈些对党建意识形态的浅显理解。
一、概述
1、定义探究
党建意识形态,我的理解,是党员主观上的,对以党建为核心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认知和思考,并形成理念成果的思维过程和意识状态,最终指导客观实践。党建意识形态的认知内容具有显然的特定性、科学性、纲领性和指引性,这是与普通意识形态的最本质区别。总书记曾在2013年8月20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鲜明地呈现了意识形态在我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为党建意识形态工作清晰地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我们应一以贯之、踏踏实实地抓好贯彻落实。
2、知行关键
那么如何能严格按党的指引和要求理解好意识形态内涵,用好意识形态工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呢?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关键要把握四个字:一是学。学是人开始认知的首要环节,我们学习党建知识,首先要潜心深学,入脑入心,其次要勤做笔记,强化记忆,再次要创新方式,提升成效。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迈好第一步方可积跬步而致千里。二是思。学而不思则罔,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学习党建知识尤然,因为党建知识是在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过程中凝炼而成的人文结晶,具有崇高的立意和深刻的内涵,更需要我们凝聚智慧,结合实践深入思考,不仅对于理论本身,更对于一名党员应在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浩瀚工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有深入的认识。三是悟。许慎著于东汉时期的《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字源的著作,其中就清晰记载了“悟”这个字,左边是心,右边是吾,即用自己的心去思考方可证悟,才能真正将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和学习转化为个人行为的内在源动力,故而才有了我党历史上如此多的为革命事业轻小我的伟人。四是做。总书记在2013年3月1日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的庆祝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早已明晰了学与做的紧密关系,我党的事业要靠每一位党员以实际行动来添砖加瓦,“做”使意识形态从思辨空间走向实践价值,成就了我党真抓实干、务实奉献的优良传统。
二、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与创新
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学习和实践要接地气,要结合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和生产建设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指引效应、标杆效应、凝聚效应和驱动效应,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激发党员骨干这一核心群体的战斗力。我所在的行业是属于公共交通领域的城市轨道交通业,在企业的快速成长中,党员队伍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建设,我们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抛砖引玉。
1、用活基本载体
三会一课、固定党员活动日等是常态和基本载体,总书记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何与时俱进,在新形势、新局面、新要求下挖掘上述基本载体的新潜力、新内涵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为此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是找短板,扣关键,有针对性地策划思辨主题。立足实际,不断优化和充实党员意识形态学习的思辨主题是一种有效途径。今年以“两学一做”为指引,针对我们员工平均年龄仅26岁,年轻党员比重较大的特点,我们统筹组织、深入发起了以“提升年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为题的党员大讨论,让年轻党员积极发挥思维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在创新学习途径、完善学习机制、加强年轻党员激励成效、科学规划党员职业发展等方面收获了不少金点子,正逐步探索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是重服务,强体系,有计划性地优化学习机制。意识形态建设首先重在学习,我们的年轻党员不少工作在生产一线,获取学习素材的途径和时效相对较弱,为突破困难,我们设计了一套组合拳,收效颇丰。一是强化纵向指导,对重要的文件材料和学习素材由党建工作归口部门统筹准备,及时提供给一线党支部,形成学有合力、学之有效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工作联动,推出“基层走亲”的常态化举措,依据各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时间,排定日程,逐一上门走访,细交流,破障碍,提绩效;三是强化学习成效,以每月的党务工作专题交流为抓手,明学思进展,促心得互享,探知行之道。
2、开发创新载体
载体创新是党建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推进剂,有效的创新须立足实际,精研细析,整合资源、系统规划、逐项落实、步步推进,打造基层党组织高度认可、乐于参与的创新载体。我们的着力点在于为党员交流夯实阵地。
一是在实体建设方面,打造两个温馨的家。一个是“党建+”工作站,这里有及时更新的时政信息、类目丰富的党建书籍、空间可变的会议场地,以及用于各党支部工作成果展示的宽敞区域,通过集中建设、统一管理,为一线基层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温馨小家,被评为“市最佳党群服务中心”;另一个是职工之家,设计和布局年轻时尚,并重点升华了学习载体,与杭州市图书馆合作设立分馆,精挑细选符合员工需求的数千册各类书籍,实现通借通还,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员工的知识汲取,被评为“浙江省职工之家”。
二是在软件终端方面,打造一个智慧平台。为了便于突破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我们基于阿里的移动办公软件升级开发全新党建模块,内容包括党建架构、党建资讯、工作任务等,充分利用软件的“已读状态可见”功能,使学习过程可知、可见、可控,提质增效。
意识形态建设是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智慧工程,越是基层党组织越要重视党建意识形态建设,载体可以多样,抓手可以创新,但必须在党旗的引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基层焕发出意识形态指引下的强大驱动力,助推党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第二篇: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指明了方向。破解税收管理难题,以“创新”促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真正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是当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
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鉴此观点,我们认为,税收管理创新则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管理主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它涵盖税收征管、涉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包括税收管理理念创新、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和税收管理手段创新。它应具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一)税收管理创新目标。税收管理创新的目标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以解决税收工作难题为起点,以管理创新提升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行政效能的水平。具体目标体现:一是税收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二是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应收尽收”的忠实;三是征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提升;四是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满意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明显提升。五是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二)税收管理创新主体。税收管理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具体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主要包括税务干部与税务机关。税务干部作为创新个体,是创新的具体参与者与直接体验者,主要承担创新的开发、实施、检验、反馈、调整等职责。税务机关作为创新组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主要发挥创新的发起、计划、评价、激励、推广等作用。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即税收管理,它是创新行为指向的具体对象,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税收作用得以发挥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了税源管理、税种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部行政管理等活动。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内容。税收管理创新是对税收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手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手段创新是条件。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与手段创新必须得到创新理念的引领,才不会走弯路,而理念与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与税收实践的契合,但同时理念与手段的创新必须得到制度创新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税收管理创新是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确保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征管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内部环境看,税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纳服务内容、手段、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办法入手,推进税收管理创新,提高税收管理应对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税收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来,我们深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实体经济冲击的现实。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等矛盾逐步的显现,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在危机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国税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税收管理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运用税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
(三)税收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是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潮流。税收管理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和原则,在岗位设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例如,税务行政审批权改革、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对法治政府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免填单”制度、自动排号系统应用、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活动的实施是服务政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节能降耗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等活动则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创新典型;税收管理员网上述职述廉,“两权”监督、一案双查等制度是对建立责任政府理念的回应。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原则
税收管理创新不同于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科学评价和把握税收管理创新,在开展税收管理创新应该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突出实践性
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来自于实践,也用之于实践。税收管理创新活动的发起、实施及效果评估都必须与各项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税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已任。它既是对税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也是对实践经验的运用与演绎。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决反对创新的“文字化”“绝对化”倾向。切忌“只要新的就是好的”、“做的好不如说的好”的观点,人为割裂管理创新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切忌不顾创新对现实条件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而盲目地追新求异。大量的创新工作异化为概念的炒作,必将导致创新的“形式化”和低效率。
(二)坚持持续性
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推进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要把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创新、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居安思危,居危思进。坚持创新的持续性就必须反对创新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在评价机制的过度激励下,管理创新目标易被扭曲,管理创新很容易带上功利的色彩。为了追求创新短期效果、树立创新典型,忽视创新的长期规划,脱离工作实际,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力推动,虽经包装后形象突出,光鲜照人,但却经不起实践与推敲,会很快被废弃,管理创新则变成“劳民伤财”。
(三)倡导主动性
创新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的调整。税收管理创新不应成为工作危机下的被迫反应和上级命令下的被动应付,而是在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借鉴、主动地创造。创新的主动性包括自发创新与自觉创新。自发创新是税务机关在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后,主动实施一系列自发性的调整。自觉创新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管理的客观要求和规律,有计划地组织税收管理创新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创新的主动性就必须克服追求稳定和规避风险的倾向。作为管理创新主体,税务机关出于降低风险和减少创新成本的考虑,不是积极主动推进管理创新,而往往会选择“搭便车”、“坐、等、看”,使得税收管理创新成为被动应付上级考核的临时性、间断性、次要性的工作任务。
(四)强化规范性
创新不是胡乱作为,而是一种规范化的运作。税收管理创新必须在现有制度空间内实施,受一定规范约束,成果也必须以规范性形式固定下来。首先,税收管理创新活动必须以税收管理规范为前提,必须在税收法律法规、税收一般原则和规律的框架之内进行。无论是体制、机制变革,还是制度、手段完善,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必须合理控制创新活动风险;其次,创新活动应形成一套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规范创新程序步骤,明确创新主体的权、责、利,确保创新活动的发起、开发、组织、实施、反馈、评价、激励等环节的落实有力、推进有序;最后,创新的成果必须以规范性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性的规定,以巩固创新成果。这样既又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宣传,又可成为下一次创新的起点。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途径
管理需要创新,创新同样也需要管理。提升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一)建立奖偿制度,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上级认同和支持是税收管理创新的主要合法性来源。管理创新活动在资源分配、人事任免、绩效评价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约于这一认同和支持。因此,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激励,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首先应建立创新风险控制制度。通过制度的运行,合理控制创新风险,营造一个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免除创新的后顾之忧;其次应建立创新成本补偿(资源分配)制度。目前基层机关的人力、物力与事业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而管理创新需耗费人力与物力。因此,需要对管理创新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最后应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建立客观公正的创新评价体系,让确有成效、具有可持续的税收管理创新经验得到肯定,成为创新奖励的依据。完善创新人才评价、配置和激励机制, 使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以发挥、创新目的得以实现。
(二)拓展创新视野,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税收管理创新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税务系统的内部力量是远不够的。税务机关应构建合作开放的税收管理创新模式,扩大创新活动的参与度,集中民众智慧,吸收不同领域知识和有效的信息,以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具体讲,一是要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创新。通过受理纳税咨询、企业走访等多种途径,充分了解纳税人涉税需求和困难,及时发现我们税收工作存在的不足,使税务机关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配合。主动寻求政府其他部门对税收管理创新的支持和建议,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政府部门管理创新的好的做法。三是要加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专家咨询培训、企业服务等形式, 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和技术,借用社会力量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人力支持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性”行为,税收管理创新需要税务干部拥有丰富税收知识、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在于提升税务干部创新素质,挖掘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税收管理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增强干部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团队学习。注重将学习行为有效地转化为创造性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性的工作,使税务干部对税收管理及可能影响税收管理的任何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及时获知相关知识和信息, 并自觉运用于税收管理及其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工作热情,变创新“独唱”为“合唱”,促进税收管理创新活动主动、全面、持续的开展。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税收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工具,成为税收管理领域的重要生产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既可以作为一种税收征管手段,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也可成为一种纳税服务载体,优化纳税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可以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税收管理创新只有依托信息技术自动化、程式化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征管数据日益增多与税收管理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进而实现税收管理创新边际效用最大、成本最小化,实现税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特有的使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流程朝着更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税收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要以信息技术驱动税收管理创新,引发税收管理变革, 推动建立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方式、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
第三篇: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指明了方向。破解税收管理难题,以“创新”促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真正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是当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鉴此观点,我们认为,税收管理创新则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管理主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它涵盖税收征管、涉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包括税收管理理念创新、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和税收管理手段创新。它应具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一)税收管理创新目标。税收管理创新的目标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以解决税收工作难题为起点,以管理创新提升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行政效能的水平。具体目标体现:一是税收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二是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应收尽收”的忠实;三是征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提升;四是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满意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明显提升。五是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二)税收管理创新主体。税收管理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具体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主要包括税务干部与税务机关。税务干部作为创新个体,是创新的具体参与者与直接体验者,主要承担创新的开发、实施、检验、反馈、调整等职责。税务机关作为创新组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主要发挥创新的发起、计划、评价、激励、推广等作用。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即税收管理,它是创新行为指向的具体对象,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税收作用得以发挥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了税源管理、税种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部行政管理等活动。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内容。税收管理创新是对税收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手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手段创新是条件。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与手段创新必须得到创新理念的引领,才不会走弯路,而理念与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与税收实践的契合,但同时理念与手段的创新必须得到制度创新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税收管理创新是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确保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征管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内部环境看,税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纳服务内容、手段、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办法入手,推进税收管理创新,提高税收管理应对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税收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来,我们深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实体经济冲击的现实。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等矛盾逐步的显现,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在危机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国税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税收管理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运用税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
(三)税收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是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潮流。税收管理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和原则,在岗位设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例如,税务行政审批权改革、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对法治政府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免填单”制度、自动排号系统应用、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活动的实施是服务政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节能降耗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等活动则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创新典型;税收管理员网上述职述廉,“两权”监督、一案双查等制度是对建立责任政府理念的回应。
第四篇:从基层的视角感受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从基层的视角感受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杨世国
内容摘要:
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基层税务部门,实现了从手工开具完税证到计算机征管,随着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征管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管理、分析、评估的运行体系。感受税收征管信息化,畅想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基层 感受 征管 信息化
税务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作为一线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人员来说,一支笔、一把算盘、一本完税证,就是收税的全部家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计算机应用主要是打字,自行开发应用系统如:《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发票管理系统》,也已是昔日黄花。随着2004年3月,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在兰州市国税系统上线运行后,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种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诞生了,把基层税收人员从繁杂、重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了,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税收管理工作,加强税源管理,强化纳税评估。
第 1页
一、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堵住了人情税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部分纳税人深有感触的说:“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征收管理没有人情味”。没有“人情味”的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至今,使兰州市榆中县国税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全县国税收入增长幅度达到106.28%,超额完成市局分配的任务,比上年同期增长18.45%,已加收滞纳金21830.45元。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之初,榆中县国税局和平税务分局一户纳税人的当月停业申请,税收管理员不予受理,并告知按政策规定当月不能办停业申请。纳税人吵道:“以前能办,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办?”,管理员耐心地解释说:“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当月不能办理停业手续,过去你月初来申请停歇业,我们给办理了,从人情上说我们通融了,但是没有执行政策规定。现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管住了征管行为,过去那种通融的作法行不通了。”那位纳税人听后,便不再发脾气了。同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随着深入开展广泛的、持久的税法宣传活动,系统逐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纳税人的支持与配合,说情的人少了,依法纳税、依率计征的效率提高了。
(二)明确优质服务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征管工作的信息化,对外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纳税的遵从度。对内也是使广大基层税务人员,不断转变观念,从高高
在上的一言堂走出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工作,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在具体工作中,落实首问责任制、积极推行纳税提醒服务、延时服务、“一站式”办结服务,并结合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实施特色服务。
(三)促使规范系统操作,保证数据质量
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就是:规范性、实用性、全面性、安全性、可监控性、可扩充性。系统在规范征管业务的同时,也规范了税收人员的操作,引导操作人员实施正确操作,不断提升工作流程意识,也从一个侧面督促广大基层税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规范的系统操作也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有效,不断提升数据采集质量,为深层次挖掘数据潜力,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实施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是新时期征管工作的要求,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征管信息化建设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使税收管理人员从繁杂、重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分析具体征管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便加强税源监控,开展纳税评估。2006年底,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申报管理分析,发现兰州金川金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累计六个月零负申报,水源管理部门组成评估小组,对兰州金川金
属材料公司长期留抵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两方面开展了纳税评估。经过实地核查、举证确认,该企业共转出增值税进项税212.2万元,当月实现应纳增值税265万元,全年入库各项税收1579万元,占分局总收入的62%。
(五)实现了信息共享,强化了监管
信息是否能共享,是税务信息化建设重要目标之一。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就搭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最大程度的消除了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及时性。通过信息共享丰富了监控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日常监管系统,除对纳税人是否按时办理有关涉税事宜进行监控、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进行逻辑审核外,监控内容还涉及到纳税申报的总体状况,纳税人的分布结构及变动情况、税收征管各环节之间关系以及各级税务部门的税收完成情况等。同时,信息共享使上级部门能及时了解下级部门的征管工作情况,便于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促进税收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想法
(一)继续做好信息化整合工作
“三大系统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简化了系统操作。但是,多个信息系统,不能相互共享数据的情况仍然存在,如:纳税评估系统没有完全启用,重点税源管理不能满足需求等。力争做到软件的整合、资源平台的整合、业务需求的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纵观信息系统,避免一项数据的多个录入,操作多个系统。
(二)优化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设备
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为加强增值税管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设备老化、插糟单一,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于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化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设备是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更广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信息渠道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办事的效率高低和成果的好坏。税务部门需要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部门有不少,就单纯的税款征收业务,就需要和银行、国库联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网上报税缴税,真正实现税款征收入库的全自动化。为了提高征管质量,堵塞漏洞,必须实现和工商局联网、国地税联网,进行信息交换、数据比对,还要和财政、社保、公安部门等等许多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五)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实施全员培训
信息化在税务系统应用已经无处不在,同各个工作岗位和人员有关,需要税务系统人员的全员参与。只有所有的人员都参与到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应用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达到预期目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要完善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税
收业务知识进行全方位培训;对是操作使用人员,主要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从重在应用的角度出发,依靠信息技术,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更严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使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更加透明、更加便捷、更有效率,同时树立税收队伍更加廉洁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浅谈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3月
(2)万德利 隋焕新 王磊《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单位:榆中县国家税务局)
第五篇:从宪政的视角看基层民主
摘要:基层民主建设是一国宪政建设的基石,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宪政理论依据入手,简要介绍宪政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及建设宪政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本文接下来分析宪政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具体阐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我国宪政建设对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宪政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纯粹的舶来品,但现今经过四百多年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惠及全人类的文明遗产。经过对几百年的政治文明发展的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宪政制度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政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的重要成果,是一种政治文明的普适性制度。基层民主建设是一国宪政建设的基石,研究它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宪政建设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能对我国的宪政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我国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进行改革的今天,提倡建设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宪政的基本理论
宪政,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作为一种带有普适性的政治制度,宪政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其他政治制度无可比拟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可以说宪政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迄今为止的最高产物
3.民主
宪政与现代的民主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宪政史对于人们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的制度化与法律化,没有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就没有事实上的宪法,宪政就更无从谈起。民主政治要求主权在民,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而政府只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政法要受到权力的所有者----人民的制约,这与宪政的核心理念即保障人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是相通的,但不能简单的把宪政理解为民主政治,有了民主政治并不等同于就实现了宪政,宪政除了民主政治之外,还需要法治的支撑。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简介
基层民主建设是一国宪政建设的基石,具体到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按照平等、选举、公开、监督、多数人决定、法治等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民主选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领导人,对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规范和实践活动,表现为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对干部的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十四大、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基层民主的阐述,“基层”的范围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公有制企业的工会组织三个领域。十七大报告又将民间社会组织加入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范围。因此,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就应是村委会、居委会和民间社会组织,因为民间社会组织的建设刚刚起步,而宪法明确规定的主要的形式是居委会和村委会,因此本文着重研究的也是这两种组织形式。
三、宪政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关系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宪政精神的集中体现
1.宪政的民主精神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
民主政治是构成宪政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宪政制度的核心。“民主与人权是宪政秩序产生的驱动力,是宪政秩序的根本所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英国、法国、美国或苏联,都是革命成功了有了民主事实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虽然宪政不能完全等同于民主政治,毛泽东的说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也说明了民主政治对于宪政建设的重要性。
民主的实现形式包括两种: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根据以往西方国家的宪政建设经验来看,似乎间接民主的民主代议制与宪政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多数的宪政国家都选择的民主代议制作为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应实行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民主,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建设已经比较完备,但对于基层民主的关注远远不足,造成一些地方的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真切的跟受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
2.宪政的限制政府权力精神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
宪政产生的本意就是防止由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反过来侵犯公民的权利,而通过制定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简言之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宪政主义限制政府的权力的具体做法是:权力制衡以及违宪审查等,而另外一种不可忽视的方法就是权力社会化。权力制衡是通过国家内部各个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达到相互制约,以防止权力一家独大。而权力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于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一种社会治理的方式,它是对于我国国家权力的一种补充,并没有削弱国家权力而且对政府权力进行了制约,它必须具有合法性才能行使以上的功能。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力来自于选举它的基层群众,它负责的对象也是基层群众,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只能进行支持,帮助或指导,而不能干涉其内部工作的进行,这就在法律上防止了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因此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宪政的限权精神。
3.宪政的自由精神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
自由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东西,是人类对自己的终极向往,但它又是极度脆弱的,个人的自由是不可能完全实现,而过度的自由更是会造成混乱,反而无法实现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宪政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保护权利和自由。宪政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产物。自由主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个人的自由高于一切,个人自主决定个人是否参与各种政治经济活动,并认为个人的性质决定集体的性质。
自由主义理论是社会自治理论提供了一些基础的原则,包括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等,这些理论也是我们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我们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观点不能一概而不加分辨的用于指导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防止自由主义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影响。
四、在宪政建设的大环境下完善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施现状中的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影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否能够继续实行下去的地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我国的宪政建设,从建设市民社会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在制度上和具体实施问题上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用宪政的自由民主限权精神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一)、对于居民委员会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市的建设要好于农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于1990年,还要早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规定更加简陋只有短短的23条,大都是总括性的规定,但个地方人大大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各个地方的居委会也创造出了不少的实施方法,总体的实施情况不错。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城市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与农村相同的问题,即法律的可操作性差,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也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同样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来同意规定居委会的地位于职责,居委会产生的具体方式方法,明确其独立性,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市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
要改变当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的现状,光有制度上的规定是不够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顺畅运行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需要在宪政建设的大环境下逐渐理顺个方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政府转变其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需要政府改变那种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看做自己的下属机关的观念,要从思想上承认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合法的自治地位,改变自己以前那种搞搞在上的态度明确自己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关系式知道与协助的关系而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不再把不属于基层群众行自治组织之策的工作强行分派给它们去做,不高不实际的检查评选。要想改变政府机关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在建设宪政的过程中,对广大干部职工多加宣传教育,使他们尽快转变思想观念,理顺自己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利与之策,以配合我国依法治国纲领的实施。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理当理论界讨论的比较热烈的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应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放在我国宪政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利用宪政的民主自由限制政府权利精神去指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宪政建设途径应是从基层入手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因此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就成为我国实现宪政的突破点,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我国的宪政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先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汉密尔顿、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上午印书馆,1980.[4]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北京:三联书店,1996.[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16卷.[6]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7]王叔文.市场经济与宪政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马作武.清末法制变革思潮[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9]周叶中.宪法至上:中国法制之路的灵魂[J].法学评论,1995,6.[10]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力[M].伤害,三联书店